知識社會中知識與大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3 02:32:00

導語:知識社會中知識與大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社會中知識與大學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知識社會;知識;大學

論文摘要:知識是知識社會轉型的內在動力,具體體現為知識價值推動經濟轉型、知識權力推動政治轉型、知識消費推動文化轉型。在知識社會轉型過程中,大學應該成為主導力量,應承擔培養和塑造“知識人”、創新和傳播知識、培育和整合新文化的歷史使命。

對于知識社會的來臨,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和管理學家彼得·F·德魯克是兩位最具先見之明的大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1980)和《權力的轉移》(1990)明確地指出,信息革命將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場巨變,知識的權力正在代替財富的權力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德魯克則在《后資本主義社會》中指出,我們正在進人知識社會,知識資本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有知識的人將成為社會的主流。在這種新的社會形態中,知識作為“一種基本資源”,將成為“社會的中心,以及經濟和社會行為的基礎”。進入21世紀,我們可以在生活的細節中體驗到這種變化。由于科學知識的注人,一文不值的石頭成了價值千金的芯片、超導材料、核能原料;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虛擬技術改變了通訊方式,擴大了社交空間,節省了時間支出。所有這些變化表明,工業社會正在向知識社會轉型。根據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在知識社會,大學要與知識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相適應。在社會轉型時期,應該對大學的功能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反思和重新定位。只有如此,大學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而不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保守力量。

一、知識:知識社會轉型的內在動力

1.知識價值推動經濟轉型

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首先表現為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知識價值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知識成為推動和牽引經濟發展的先導力量和決定性因素。工業經濟是資本密集加勞動密集型經濟,生產是建立在資本和勞動力等有形的物質資源基礎之上的,知識的經濟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據統計,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之前,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中,資金的投人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占到70%的比例,而科技進步因素所占的比例很低。但到20世紀90年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DECD)成員國的經濟增長中,科技知識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80%,與世紀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知識已經取代資本和勞動力,成為經濟的基本資源和核心要素。知識成為生產力提高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知識價值在經濟活動中的擴張,使知識的占有和配置,知識的傳播、生產、分配和消費成為經濟的基本活動方式。正是這種經濟活動方式構成了新型的知識經濟形態。知識在經濟中核心地位的確立,不僅改變了經濟的性質和生產要素的結構,而且使經濟的資源配置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產業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知識經濟是知識資源型經濟,誰擁有最豐富的知識資源,誰將獲得最多的財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初的一份統計,全世界半數以上的專利發明來自美國企業。知識資源優勢使美國經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知識經濟的增長方式與工業經濟不同,商品的應用價值和生產成本不再是決定商品價格的主導因素。新技術、新設計、品牌、文化時尚等形成的知識價值成為決定商品價格的主導因素,個性化、知識化的產品成為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知識產業、社會服務業、信息產業這類第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增加。據OECD的統計,歐美發達國家已達70%左右。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的知識含量也因為科學技術的快速滲透得到不斷提高。由此可見,知識價值的彰顯是知識經濟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2.知識權力推動政治轉型

知識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知識不僅在生產力的發展中獲得中心地位,而且在政治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成為影響生產關系的重要力量。知識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權力基礎。建立在知識權力基礎上的階級基礎、權力結構、決策方式也隨之發生轉變。工業社會,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工具、設備、技術,由于“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而與勞動者分離,資本家成為生產手段的擁有者,而工人成為除了勞動力以外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資本和財富成為權力的基礎,資本家由此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在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中,則開始出現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一體化傾向。在知識社會,作為生產資料的設計工具、計算機和小型實驗設施越來越多地為個人所擁有,擁有相應技術和知識的勞動者成為“知識價值”的創造者,‘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感覺成了最重要的生產手段,并且這些手段與勞動力本身已經不可分割地一體化了”。知識成為權力的基礎,使知識階層崛起并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丹尼爾·貝爾認為,知識社會階層的軸心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以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或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知識階層,將取代企業家、商人和工業經理人員成為社會的核心階層,獲得統治地位。知識權力在推動政治決策方式的轉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知識社會,國家和政府的重要決策越來越多地通過大學等智力機構來調節,專家、顧問和專業人員成為影響政治決策的重要力量。知識權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政治原則發生轉變。工業經濟模式建立在利潤原則之上,保障經濟利益是政治的首要原則。在知識社會,人們非物質性的需求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些需要往往會與追求個人利益、追求經濟利益產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往往更加重視公眾利益,而不是經濟利益??沙掷m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關注的是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不僅僅是財富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

3.知識消費推動文化轉型

從最一般意義上來說,文化是指人類文明成果中那些歷經社會變遷和歷史沉浮而難以泯滅的、無形的、深層的、穩定的東西,表現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其價值觀念。文化轉型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工業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和消費是人們的主流生活方式,理性和物質財富成為人們主要的審美觀和倫理觀念。增加物質財富成為衡量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化精神正在悄悄發生變化,一種超越理性主義、超越物質主義,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知識消費、崇尚個性、追求精神滿足的審美觀和倫理觀念正在形成。屋太一認為,知識社會強調“知識價值”,注重“知識消費”的審美觀和倫理觀念會成為主流的文化精神?!拔镔|意義上的進步無論是從其社會影響來看,還是從增大人們的滿足感來看,其效果是遞減的”。人們感到“物資已經足夠多了,更要緊的是心靈的充實”,“生活的質的提高比量的增加更重要”。物質消費以大量的物質資源的消耗為前提,物質資源是有限的資源,會因為消耗而減少,會因為物質資源的分配不均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物質資源的消費和消耗導致物質資源的需求增加,迫使人們用越來越多的時間進行物質生產,學習、休閑和社會文化活動的時間受到壓縮。說到底,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識消費則不同,知識消費以知識的共享和傳播為基礎,知識資源不但不會因知識消費而減少,反而會因知識的共享和傳播而得到增加,這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知識社會,人們將不追求對資源、能源和農產品的更大消費,而是追求對時間與知識的大量消費,人們將認為“知識消費得越多越體面”。

二、大學:知識社會轉型的主導力

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史表明,在社會轉型時期,大學是通過重新定位大學的功能和人才培養模式來推動社會的轉型和發展的??茖W研究對于柏林大學來說是一種新使命,社會服務對于威斯康星大學來說是一種新使命。這些新使命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大學成為了工業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使大學從社會的邊緣不斷地走向社會的中心。在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大學要成為知識社會轉型的主導力量,同樣需要重新定位大學的功能和人才培養模式。

1.培養和塑造“知識人”

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有的人說應該培養通才,有的人說應該培養專才,有的人說應該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大學培養的人才,其內涵既有變的因素,也有不變的因素。變的因素指內涵要求應該隨社會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變的因素指大學應該始終反映時代精神,應該培養社會精英,培養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一點可以由高等教育發展史得到證明。中世紀大學倡導博雅教育、自由教育,以“自由人”為培養目標,而“自由人”是由地主、貴族、宗教人士等有閑階級組成的社會精英,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對個性完善的追求、對人性的追求,反映了當時農業經濟社會的時代精神。19世紀的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經濟、工業社會的發展,科學和技術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科學家、工程師和各類型的專家逐漸成為社會的精英,“專業人”成為大學的主要培養目標,大學倡導和崇尚科學教育、專業教育,同樣反映了工業社會的時代精神。因此,在知識社會轉型和發展時期,大學應該成為知識社會培養社會精英的主導力量,培養和塑造代表知識社會時代精神的“知識人”。

“知識人”概念和“自由人”、“專業人”概念一樣,是一個象征性的概念,強調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白杂扇恕?、“專業人”和“知識人”之間并不是矛盾的、對立的,只是時代不同人們對知識追求的重點不同。在中世紀,人們對知識的追求是“閑逸的好奇”;在工業時代,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局限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在知識社會,人們則將獲得知識、更新知識、應用知識和創造知識作一個整體來考慮。正因為如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認為,面對未來的發展,“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必須圍繞這四種基本學習能力來重新設計、重新組織”。這四種學習能力就是獲得知識、更新知識、應用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擁有這四種學習能力的人就是適應知識社會要求的人。因此,這四種學習能力就是“知識人”的內涵。

目前,我國很多大學的教育理念、課程和教學主要還是與“專業人”的培養模式相適應的,不利于“知識人”的培養,如教育理念上強調專業能力,而不是綜合素質;課程體系上強調學科中心,而不是多元與個性;教學方式強調以教師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忽視培養學生更新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等等。因此,我們不僅要明確“知識人”的內涵,而且要以此為依據建立新的教育理念,用它來指導大學的課程與教學,以與培養“知識人”的使命相適應。

2、創新和傳播知識

工業社會追求勞動生產率,其核心指標是單位時間內產品數量的提高。知識只是用來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手段,追求的是固化的、技能性、工具性的知識。與此不同,知識社會追求知識生產率,其核心指標是知識的創新與技術發明,創造性的“構想”及技術更新構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而勞動生產率已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樣一來,知識的創新與傳播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作為知識的集散地,將成為知識創新和傳播的重要基地。為此,大學要對傳統的教學和科研體制進行功能拓展和機制創新,以適應新形勢下知識創新和傳播的需要。

在知識創新方面,大學利用其學科優勢、人才優勢、信息優勢、學術環境優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許多新學科、新的理論產生于大學,大學是新知識、新理論的土壤和溫床。過去的20年,在全世界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中,有近70%是由大學取得的。但是,傳統的大學科研體制也存在一些缺陷,使大學的知識創新功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比如,大學的科研偏重學科知識、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與創新,不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研究與創新,不注重知識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應用;在運行機制上有濃厚的計劃色彩,缺乏市場機制,等等。因此,大學要發揮知識創新的主導作用,需要對大學的科研職能進行擴展和機制創新,使其符合知識社會對知識創新的新要求。在知識創新體制上,應該打破學科體制的主導地位,建立學科科研、跨學科科研、區域科研、產業科研并行的體制;在知識創新的運行機制上要強化與企業、產業、社會力量的結合,形成知識創新的市場機制,加速將知識轉化為知識產品和知識服務,提高知識的經濟價值。知識社會不僅要求大學成為知識創新的中心,還要求大學成為孵化知識產業的基地,帶動一批、輻射一批高科技產業、高文化產業。目前,世界各地許多高科技產業園區都是以著名大學為依托而建立起來的,并呈現出勃勃生機,如美國硅谷高科技工業區、日本的筑波科學城、英國的劍橋工業城等。公務員之家

在知識傳播方面,教學是當代大學進行知識傳播的最主要途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大學形成了功能最完整、效率最高的知識傳播體系。然而,相對于知識社會對知識傳播的新要求來說,大學依然存在不足之處。比如,最先進和最尖端的技術知識越來越多地掌握在大型的跨國公司和企業集團手中,難以進入大學進行傳播;緘默性知識、管理性知識、行為性知識等隱性知識難以在大學通過教學的方式來傳播;教師掌握知識傳播的主導權,學生的個性化知識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大學中的知識體系更新速度緩慢,傳播方式單一,等等。知識社會的發展不僅使大學需要傳播的知識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而且知識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虛擬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模式逐漸向知識的有序化整合傳播和非線性傳播模式轉變。困整合傳播指知識內容以某種方式整合后的傳播,整合傳播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整合多種傳播媒體,實現多樣化的主動傳播和個性化服務。非線性傳播則可以通過建立基于知識內容的相互鏈結而形成的知識網絡來進行知識傳播。因此,大學要發揮知識傳播的主導作用,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職能,進行知識內容整合和知識傳播模式的深刻變革。

3.培育和整合新文化

大學具有培育和整合新型文化的功能。大學的基本活動表現為文化的選擇、傳承和創新。一方面,大學通過文化的傳播作用,擴大新文化的影響,引導其上升到主導文化地位,同時也通過文化創造功能不斷地充實新文化的內涵,擴大其文化影響力;另一方面,大學又通過有選擇地傳承原有的文化,使原有文化中的精神成為新文化的基礎,將新文化建立在原有文化的基上,最終達到培育和整合新型文化的目的。同時,大學教育活動培養了大批新文化的代言人,他們成為傳播新文化、發展新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甚至是決定性力量。大學在培育和整合新型文化中的作用,可以在中外文化發展史和高等教育發展史中得到證明。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化價值觀首先在大學中得到倡導和發展,大學教育的目標不再是為了靈魂的得救,不再以培養教士與神職人員為主,而是培養具有完善個性、追求塵世幸福的未來社會的統治者和精英人物。大學培養了大批人文主義者,后來都成為文藝復興的旗手。在中國近代文化轉型過程中,科學和民主的思想首先在大學中得到廣泛傳播,“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大學策動,并在先進的知識分子中展開,波及全社會。

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社會的形成,要求培育和整合新型的文化價值觀念。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肯定地說哪一種文化價值觀將會在知識社會成為主導的文化精神,但我們可以從一些新生的文化價值觀的發展中看到知識社會文化價值觀的發展方向。比如,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后現代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新生的文化價值觀。后現代主義文化代表的思想核心是,’否定”或“超越”理性主義,他們宣揚差異、解構、多元性和多樣性,強調對技術理性的批判和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建。他們認為,在后工業社會,社會生產不再是工業社會中以人同機器、技術環境發生關系的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信息的競爭、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茖W技術和知識在整個社會中享有特權地位?!?各種事物之間的差異的界線模糊化,因果性和規律性為偶然性和機遇性所取代,休閑和消費優先于生產,娛樂和游戲取代規則化和組織化的活動,生產形式日益多元化”。為了實現培育和整合新文化的使命,大學應該充分發揮其文化功能,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推動代表知識社會文化發展方向的文化力量的發展,促進新舊文化的整合,為知識社會的文化轉型服務。

以上對于大學新使命的思考,僅僅是在大學現有基本職能的基礎上進行的反思,大學的性質、屬性、組織模式和功能還將隨著知識社會的發展發生深刻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