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機制探究

時間:2022-11-27 08:46:49

導語: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機制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機制探究

摘要:實踐育人是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多地受到高校教育的重視。本文在論述了實踐育人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實踐育人的不同形式之后,也對目前高校實踐育人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加強實踐育人的機制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實踐育人機制模式;構建

目前大學生教育更加側重于理論課程的教學,但對實踐育人方面雖然有所加強,但重視程度不夠。而大學生的最終歸宿還是要進入社會,為社會發展服務。社會實踐可以為大學生以后進入社會做必要的準備工作,鍛煉自立自強的精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所以,實踐育人應當在大學教育中引起更多的重視。

一、實踐育人的意義

(1)擴展社會視野,豐富知識體系。高校教學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和專業素質的提升,而對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則要求較少。社會實踐可以讓高校學生接觸到同學、老師以外的其他人群,在與不同職業的人交流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人身上的優秀品質,也可以發現自身知識體系的局限性,有利于高校學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面對大學生活。(2)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當今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依賴性較強,與別人合作交流的機會較少,團隊協作的能力有待加強。而社會實踐需要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實地的社會實踐和調查,整個過程一般以小組為單位,既需要團隊進行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個任務,又需要個人獨立自主地完成屬于自己的任務。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與別人協商共進的品質。(3)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高校的教學知識與社會的人才需要相比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高校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的修定一般有一定的周期。一般高校會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修訂一次培養方案,但是由于社會發展迅速,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是很快的。而高校學生通過進行社會實踐,可以不斷了解社會需求的變化,適時調整自己的知識儲備,培養就業需要的品質,從而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實踐育人的形式與內容

實踐育人是一個多環節的系統工程,必須強化社會、學校、學生三方有機結合和互動,構建互需、互惠、互聯的多贏協同合作機制。在設計社會實踐時,要綜合考慮不同學生的年級層次、專業水平、社會閱歷等因素,合理安排實踐形式和內容,根據內容的差異,有專業實習實踐、社會服務活動、社會調查實踐、科技創新活動等多種。(1)專業實習實踐。專業類的實習實踐主要目的是把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程學習的內容,又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專業性質的實習實踐對大學生每個階段都比較重要,應當根據院系培養模式在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專業素養,提高在專業范圍內為社會服務的本領。(2)社會服務活動。通過參加社會服務活動不僅可以增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讓大學生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對大學生的品格養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充分調動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學校學院可以積極打造一些志愿服務的常規項目,定期舉辦一些公益活動,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增強社會服務責任感。(3)社會調查實踐。社會調查實踐是指大學生走向社會,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然后把調查研究得來的情況真實地表述出來,以反映問題,探求解決途徑。通過社會調查實踐,可以讓大學生更加深入地接觸社會生活,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解探究,幫助大學生解決困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增強社會政治責任感。學校學院應當鼓勵高年級同學利用假期時間進行社會調查實踐,也可以規定主題,集中組織進行實踐。(4)科技創新活動??萍紕撔禄顒邮侵复髮W生在學習生活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等,并且能夠獲得一定的有益成果。通過科技創新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勇于挑戰、勇于改革的精神,對社會科技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已有很多專業和非專業類的科技創新比賽,學校和學院應當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這些比賽,并給予相應的獎勵。

三、實踐育人存在問題分析

盡管各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踐育人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也積極探索和開展了各種形式各樣的實踐活動,但是在實踐教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將分別探討幾個主要問題。(1)內容針對性不強。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或同一個大學生的不同培養階段,不同的社會閱歷,導致其有不同的實踐需要。但目前各高校只是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或者無差別地組織一些社會實踐,實踐設計針對性不強,不利于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需要,獲得相應的實踐鍛煉機會,也不利于在實踐中發揮學生服務社會的作用。(2)實踐活動偏于形式化。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主體意識不強,沒有明確的實踐目標,只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實踐任務而去參加實踐。這將導致大學生不能從實踐中汲取必要的經驗和教訓,不能發揮通過實踐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這一問題在社會服務活動和社會調查實踐中體現得最為明顯。(3)考評機制有待完善。目前高校對于實踐活動的評價大多采取的是評分評優制度,考核方式單一。由于最終實踐考核評價體制中定性因素為主,主觀性很強,評價合理性和公平性沒有得到體現。并且考核時忽視了整個團隊在實踐過程中的真正表現,沒有將實踐目標與實踐內容、實踐效果綜合進行分析評價,導致大學生對實踐過程重要性淡化,更加注重申報材料等次要的內容。(4)宏觀設計有待加強。高校對于大學生的實踐活動宏觀設計不夠,對大學生實踐的實踐目標、實踐內容等規劃不完善。宏觀設計上的不足導致大學生缺乏明確的實踐目標,對實踐活動應該達到的效果認識不足,也不能合理地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實踐行為,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發展。

四、實踐育人機制模式構建

(1)建立完善的實踐機制。為規范大學生的實踐行為,應當建立完善的實踐機制。實踐機制應當包括:合理完善的頂層設計,豐富翔實的實踐內容,專業高效的指導團隊,細致全面的后勤保障等。既能保證實踐隊伍在實踐過程中安全、高效地完成實踐目標,又能增進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夠多層次、全方位地通過實踐提升能力。(2)創新實踐評價模式。實踐評價模式應當進行優化,要更加注重實踐過程的重要意義。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帶隊教師的作用,帶隊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并且發現實踐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對實踐活動作出相應的評價。通過對實踐活動過程的評價和反思,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實踐的形式和內容,改進大學生的實踐行為。(3)產學研用密切結合。實踐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素質能力,為大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做準備。所以實踐活動不只注重教學作用,應該更加注重實踐帶來的社會效益。通過產學研用多層次的結合交流,對大學生的實踐設計更加全面,不僅讓大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到專業知識,更能鍛煉為社會服務的本領。(4)加強思政教育實踐。目前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主要針對專業教育和社會服務,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踐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大學生之間開展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其他實踐過程中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從而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李鋼,岑昱瑋,蔣余蕓.“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下工科大學生社會實踐規劃方案研究[J].智庫時代,2017(16).

[2]徐鎮峰,徐君莉,林煒.高校實踐育人的現狀與路徑構建[J].太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4(1).

[3]王卓凱,李力,胡小溪等.高校實踐育人新路徑的思考與探索[J].高校輔導員,2016(1):65-67.

作者:吳運卿 李響 單位: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