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務產業化是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的必然趨勢
時間:2022-06-12 05:03:00
導語:人才服務產業化是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的必然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服務產業化,就是人才服務機構按照產業的模式經營開發人才服務事業,通過為各類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全面、系統、優質的人才人事服務,實現人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社會、經濟的規模效益。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的發展方向。
一、人才服務產業化的客觀必要性
人才資源是社會和經濟發展最能動、最關鍵的第一資源,在市場供求關系引導下,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是通過優質、高效、規范的人才服務實現的。
(一)人才服務產業化是做好新形勢下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工作的必然選擇。
隨著機關企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戶籍制度、住房制度、社會保險制度、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制度等各項改革的穩步推進,大批人才將擺脫計劃分配、單位所有的羈絆,源源不斷地進入市場,成為社會共有的人才,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將會越來越高,人才人事工作服務社會的任務也會越來越重,這是一。其二,服務對象越來越廣。既要為不同所有制用人單位服務,又要為各類人才服務,包括流動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和下崗職工,甚至農村鄉土人才。第三,服務內容越來越豐富。既要為市場主體提供人才交流服務,又要為他們選人用人、求職擇業提供科學的人才評價;既要及時向社會人才供求信息,又要為各類人才提供教育培訓和知識更新的機會;既要為委托單位和個人人事關系,又要規范市場秩序、維護用人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四是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包括與人才交流規模相適應的場所建設,以及現代化的辦公手段,暢達的信息網絡,快捷便利的辦事效率,規范的服務質量和良好的服務態度等等。宜昌市湖北三峽人才市場建成后不斷適應市場發育需要,完善市場機制、擴大服務功能確保主體到位的實踐證明,只有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才能改變人才服務業分散、落后的局面,建立統一、規范、全面、系統的人才服務體系,形成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格局。
(二)人才服務產業化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機構改革的客觀需要。
在人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新形勢下,人事部門必須盡快轉變工作職能,放手發展人才服務業,變人才服務管理的直接參預組織為間接的宏觀調控指導,切實把我們的工作從紛繁復雜的人事服務業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研究人才資源開發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人才服務業也將在完全依托市場,發展產業化的道路上,起到強化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地位的作用。而且,從現實著眼,人才服務產業化,既減輕了財政負擔,又可為行政機關機構改革、精簡分流奠定基礎。
(三)人才服務產業化是人才服務機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的唯一出路。
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國家人事部提出各級人事部門所屬人才服務機構要盡快實現“三個過渡”:即市場的建立由政府推動向自我發展階段過渡,最終走向獨立運作;市場管理由政府規范向法律規范過渡,最終走向依法管理;市場服務由依靠行政職能優勢向依靠市場競爭優勢過渡,最終走向市場競爭。按照這一改革目標和思路,人才服務機構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應該看到,人才服務的巨大需求潛力和市場廣闊的發展前景,必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中介機構涉足其間,逐步打破政府所屬人才服務機構對人才服務業的壟斷,形成空前激烈的競爭局面。因此各級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服務機構如果不抓住機遇,把社會服務的職能優勢、規模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的優勢,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將來必然會有生死之憂,存亡之虞。
二、人才服務產業化的主要內容
人才服務產業化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才資源的整體性開發,從宜昌市目前人才服務業發展現狀看,其已經初步顯現出產業化的雛形,有了良好的基礎。其特點可以歸納為四句話,即依托市場,注重規模,講求效益,不斷拓展。
交流服務。這是宜昌市發展比較成熟的主要人才服務項目,特別是以去年元月8日“湖北三峽人才市場”正式掛牌為標志,宜昌市已經成為三峽區域人才流動集散中心。目前,三峽人才市場以縣、市、區分市場為骨干,以鄉鎮人才交流服務站為基礎,與全國各區域性人才市場聯網,并率先開通了因特網上人才市場站點,建成了連結武漢、上海、北京等國家級大型人才市場的“信息高速公路”,僅1998年一年,就有797家(次)用人單位進場招聘,提供就業崗位9450個。進一步加強各級人才市場間的統一、協調和合作,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方式和手段,必將加快人才服務產業化的進程。
教育培訓。宜昌市目前已建成省級國家公務員培訓基地和縣級區域性公務員培訓基地網絡,培訓基地設施完備、體系健全,具備培養各類人才所需的一切設備和條件?,F與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聯合舉辦了碩士研究生、本科、??频葘W歷教育班,在冊學員近2000人;計算機等級培訓近50000人;各類繼續教育培訓班1100多期,累計培訓156000人,發放繼續教育證書120000冊。教育培訓將成為我市人才產業化的重要支撐。
測評考試。這是人才人事走向社會化的重要服務項目。目前在宜昌市已經形成從職稱考試、錄用公務員考試、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到執業資格考試等16項各類人才測評考試的組織體系和從組織報名、命題判卷、考試監察到評定成績、頒發證書等一整套服務體系。1998年10月,宜昌市成立了人才測評中心,引進伯樂人才測評軟件,正式啟動了此項服務。目前已在市商業銀行、三峽晚報社等10多家單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招考人才中使用,共為100多人提供了測評服務,社會反應良好。測評考試業務為人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提供了科學、客觀的依據,提高了人才評價的科技含量,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和較好的產業經營條件。
人事。這是適應“人才社會所有”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人事服務業務。近年來,宜昌市人事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到去年底,全市共人事關系10263人,其中單位委托506家,共2560人;個人委托7703人。的形式和內容由最初一般檔案人事關系,擴展到戶糧關系、出國出境政審,代管黨團組織關系等10多項內容。這一業務適應了人才資源社會共有的發展趨勢,逐步推廣到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以及個體私營企業勢成必然,是一項社會化程度高、市場潛力大的“朝陽產業”。
此外,還有人才人事信息、人事咨詢與策劃、企業人事診斷等項人事服務業務,近年來也有較好的發展勢頭。只要加強對這些項目的培育和指導,就能很快形成規模,同時還能帶動其他項目的發展,實現人才服務產業化的規模效益。
三、加快人才服務產業化步伐的途徑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探索實踐
人才服務產業化,是人才資源開發的創新工程,又是人才人事管理服務格局的重大調整。人事部門在探索實踐中,要大膽解放思想,打破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縛,淡化組織、個人的“劃線”,在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人才服務,幫助企業三年走出困境的同時,主動把工作向非全民單位延伸、向農村延伸、向包括廣大鄉土人才在內的各類人才延伸,把人才服務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真正使各類人才成為國家的人才、社會的人才、獨立自我的人才,使人才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整體性開發,轉化成為直接的生產力。還要明確認識人才智力的商品屬性,依靠科學的人才評價,運用價格杠桿作用,建立起價值與價格相一致,憑知識、技術、智慧和創造性勞動獲取報酬的分配機制,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遵循市場規律,運用市場機制,改進服務方式和手段。
實行人才服務產業化,必然會帶來政府人事部門與其所屬人才服務機構之間關系的變化,以及人才服務機構職能的轉變。一方面,要確立人才服務機構的獨立法人地位,賦予人才服務機構必要的自主經營權和用人自主權,使之轉化為地位明確、產權責任清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另一方面,人才服務機構要徹底改變“機關化”、“行政化”工作模式,按照市場供求關系,遵循市場價值規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和手段,積極主動地開拓市場,為用人單位和各類人才提供完備高效的服務,在不斷提高人才服務水平的同時發展壯大自己,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三)依法維護市場秩序,規范管理運行機制
實行人才服務產業化,并非意味著政府人事部門可以放棄或是放松對人才服務業的管理,而是指從具體的事務性管理中擺脫出來,轉而從產業化發展的全局上,制定規劃、研究政策,提出任務,依照國家有關法規,監督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秩序,規范用人單位和各類人才的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