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投資應對政治風險策略思索
時間:2022-05-27 11:21:00
導語:海外投資應對政治風險策略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經濟迅速融入全球經濟,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從2003年到2008年,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以96%的年平均增長率增加,而全球同期對外直接投資年平均增長率僅為25%。但是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我國企業明顯放慢了“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的發展步伐。目前我國進軍海外投資的企業遭遇兩重挑戰,一是資金問題;二是恐懼心理。特別是國際經濟和政治局勢動蕩,以及2011年3月的利比亞大撤退所帶來的沉重教訓,都使我國企業不敢輕言“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因此,了解、關注、分析我國企業“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面臨哪些政治風險,并且制定正確的應對、防范對策很有必要。
一、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面臨的政治風險
所謂政治風險是指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東道國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會事件引起的給國外債權人應收賬款(出口商、銀行或投資者)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由于政治風險難以識別,影響力大,與東道國政府的政策變化等行為有關。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何干預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經營活動,所以是所有風險中最具威脅性的。冷戰過后,國際政局的動蕩和變化,政治風險的表現形式有了新的發展。
1.戰爭動亂風險。即東道國境內發生戰爭或動亂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當今世界整體是和平穩定的,但局部地區的國家關系惡化、政權爭奪、民族糾紛、宗教矛盾等因素引發戰爭或動亂此起彼伏,這對“走出去”、開展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造成很大的潛在危險。
2.恐怖襲擊風險。即恐怖分子在東道國活動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是非傳統的安全威脅。恐怖活動不僅破壞和平的企業生存環境,而且直接威脅到我國“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開展海外投資的企業人員和機構安全。
3.政策變動風險。即東道國政府相關政策變更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這種變更可能是東道國政權的更替、社會經濟形勢出現了新情況而打破了政策的連續性,一般并不有意針對投資企業,但是更多的是東道國認為外國投資企業存在明顯或者潛在的不利于本國企業的動態,從而在政策上有意作出的調整。
4.國有化風險。指東道國采取強制回購、征用,甚至沒收等手段,使得外國投資企業資產本國化而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二戰之后,曾經出現過民族獨立國家對本土外國企業實施國有化的浪潮。隨著上世紀80年代全球化的興起,國有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在資源日益緊張、生產要素價格攀升的今天,國有化又以間接、漸進式的新形態而呈回歸之勢。
5.國家安全的風險。指東道國以國家安全為借口而對外國企業設置各種障礙。例如,2009年中國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亞子公司欲收購澳鐵礦石公司HawksNest鐵礦石項目的50%股權,該項目位于澳大利亞南部的伍默拉軍事禁區,澳大利亞國防部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提出反對,這也意味著上述項目實際上不會得到澳大利亞政府的批準,最后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不放棄入股澳大利亞鐵礦石公司。
6.遭受國際制裁的新型政治風險。美國和歐盟為了迫使伊朗放棄核項目,已經決定對伊朗石油銷售實施禁運。由于中國、新加坡和阿聯酋等三家企業與伊朗能源領域有“業務來往”,2012年1月12日美國政府決定對這三家公司實施制裁,根據美國制裁伊朗法案新出臺的制裁措施,上述三家公司將無法獲得美國出口牌照、美國進出口銀行的融資以及來自美國金融機構超過1000萬美元的貸款。我國企業“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和國際營銷過程中所遭遇的上述政治風險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際宏觀環境因素,也有東道國國情的影響,還有我國政府和“走出去”中國企業自身的不足之處。
二、從宏觀層面看,我國企業海外投資應對防范政治風險的對策
1.加強宣傳工作,引導我國企業防范政治風險。很多“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風險意識淡薄,風險管理能力不足,尤其是遇到政治風險時,往往措手不及。因而,政府有關部門應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對海外投資政治風險的相關情況進行報道、宣講,使我國企業明白政治風險的特點、形式、必然性和可控性,增強我國企業防范政治風險的意識和信心。
2.構建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及時、準確、專業和權威的政治信息。政府應借助我國駐外機構、境外企業、銀行和中信保等各方面力量,對重點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民族宗教矛盾等政治信息進行收集、整理、評估和。通過搭建政治風險信息網絡服務平臺,為我國企業“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和開展海外投資提供及時、準確、專業和權威的政治信息。目前,國家商務部的國別障礙報告系統、投資促進局的《國別投資指南》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國別風險報告》的風險防范功能已經啟動,效果較好。許多專業的咨詢公司也定期海外投資國家(地區)風險報告,我國企業要注意關注。
3.提供經濟外交支撐。要加大外交部、大使館、商務部等主要涉外工作部門的經濟外交工作力度,充分發揮磋商機制作用,推動投資保護,司法協助、領事保護、社會保險等政府間雙邊、多邊協定的簽訂,營造良好的對外投資保護環境。
4.相關部門推進便利化政策提供支撐。國家商務部、稅務總局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相關部門近年來加大工作力度,出臺了許多鼓勵我國企業“走出去”的便利化措施。要進一步推進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便利化,進一步研究投資和對外勞務合作的新政策。鼓勵國內企業投資國外的制造業、先進技術、新能源、服務業等。支持國內企業投資國際知名品牌營銷網絡和研發機構,鼓勵企業開展國際能源、資源的深加工,創新國際資源、能源合作的方式。
5.完善風險保障機制。目前以保險手段支持企業海外投資的制度在我國正在逐步建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由財政部出資設立的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承辦出口信用保險的專業性保險公司。要進一步健全保障機制,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以有利于買方在國外發生破產、拖欠、拒收或買方所在國發生政治風險時承擔保險補償責任,確保企業的收匯安全,促進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政府要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基礎上,允許、鼓勵其他保險公司參與對外投資保險業務,盡快開發國外投資保險的新品種,不管商業的還是政策性的,對政治風險在全球內進行分保再保險,進一步分散風險??稍O立國家海外投資風險基金,增強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
6.加強監督和管理。要盡快研究制定海外企業監管條例,依法加強對海外投資企業實施監督和管理。不僅國有企業,民營和其它性質的企業都要納入監管范圍。加強監管既是履行政府職責的需要,也是通過控制、指導、提醒,使企業免遭政治風險的需要。
7.培育國外投資園區。單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獨自規避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如果在政府的組織、引導下,成立境外經濟特區,將本國海外企業集中起來發展,就能形成合力,有效防范風險。
8.加強媒體對外宣傳,營造有利輿論環境。海外大多數國家沒有中文報紙電臺,西方媒體主導了當地的輿論宣傳,它們很容易將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歪曲為對當地資源的掠奪,甚至歪曲成一種殖民主義的回歸。我國媒體應該積極向世界各國人民闡述中國的和平發展思想,表明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講究互利共贏。
9.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幫助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要發揮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在發展中國家技術產權交易、企業并購重組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技術與資本融通方面的優勢,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融資優勢。
10.提供軍事保障和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和對外擴張的速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但隨著中國將其觸角伸向多樣化投資、保護石油利益、在海上航線巡邏以及為海外員工提供支持,中國可能會遭遇意料之外的反彈。要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軍海外投資提供軍事保障和支持。
三、從微觀層面看,我國企業海外投資應對防范政治風險的對策
1.評估政治風險,慎重選擇目標市場國。政治風險評估的重點是導致商務環境突然出現變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以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為例,按照“風險最小、投資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則,確定我國未來海外油氣勘探開發戰略地區的選擇為:非洲地區油氣資源豐富,而且是國外大石油公司的戰略退出區域,蘊藏著機會。拉美地區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較高,也是我國今后應重點考慮的地區。通過擴大來自中亞、俄羅斯、非洲及其他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油氣資源供應,分散國際風險,以提高國家石油安全保障基礎。
2.建立安保預案,防患于未然。內容應包括撤離路線、各工地聯絡人和電話號碼。駐外中資企業負責人要清楚自己的員工人數和分布,安排好應急車輛。對外輸出的勞務工人要自己妥善保管護照。搜集安全信息也格外重要,在海外開展經貿活動的我國企業和公民的安全從本質上講還在于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另外,未來我國企業在東道國參與競標項目時,一定要在合同預算中加入安全成本。要加大對保障赴海外勞務人員的安全投入。
3.做好投資前的鋪墊。在我國和東道國政府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咨詢公司,充分考察、分析東道國的投資環境,評估投資的政治風險,重點分析那些難以預測并可能使經營環境突然改變的各種主要政治力量。還要在東道國進行廣泛宣傳,使東道國政府和民眾了解本企業,在東道國承擔一定的公益和慈善事業,與東道國政府和民眾多交流接觸,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4.掌握海外投資的策略。防范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還是有很多策略可以供借鑒。企業可加強聯合,以集團的方式參與競標。通過組團,最大限度整合資源,發揮影響力,并且防止發生不必要的內耗。與當地企業一起競標,讓當地企業也分一杯羹,容易獲得東道國、地區好感。
5.遵守東道國的法律和社會規范,積極融入當地社會。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一定要了解、學習、遵守東道國法律、法規,聘請當地的法律人才,可通過尋求“本土化”法律保障,大大降低政治風險,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參與社區活動,廣交朋友從而融入東道國社會主流之中,淡化中國“印記”,逐步成為地地道道的東道國企業。
6.樹立“雙贏”、“多贏”的理念。進軍海外投資的我國企業要形成促進東道國就業、盡量雇傭當地員工、技術進步、財政增收的利益共享理念。單邊發展、單方贏利的思路只會引發東道國政府與民眾的不滿,最終釀成政治風險。近年來,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我們有很多積極的做法,比如,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當地國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人力資源的培訓,甚至減免對方債務等等。
- 上一篇:書記在衛生城市迎檢專題會發言
- 下一篇:高校校報發揮思政教育作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