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分析

時間:2022-05-22 11:32:15

導語: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分析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創造的先進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紅色文化的研究不僅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同時也要保護紅色文化的資源,與時俱進,從而保持紅色文化的傳承和進步,讓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為此,文章圍繞紅色文化的內涵與意義進行研究,并針對紅色文化在弘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紅色文化;保護;發展;傳承

1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象征著革命和勝利,寄托著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紅色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進程中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所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從狹義上講,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的解放與自由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凝結而成的觀念意識形式。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等工作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蘊含著一定的時代精神和內涵。紅色文化主要包括井岡山精神、紅色精神和延安精神,具有民族性、人民性、時代性、開放性的特點,是大學生學習和發揚的重要精神文化[1]。

2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盛,需要用興盛的文化做支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加需要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展現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與傳統作風。傳承紅色文化,具有以下意義:1)紅色文化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貫穿于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紅色文化是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對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吧倌昱d則中國興,少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只有具有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濃厚的愛國激情,國家和社會才有希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偉業才能早日實現。2)紅色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是永葆青春、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未中斷,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紅色文化教育是我國獨特的文化,它激勵著一代一代人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創新。3)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利于引領民族文化前進的方向,增強民族文化的創造活力。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宣傳渠道,讓紅色文化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提升紅色文化自信[2]。

3紅色文化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特色先進的文化,是重要的寶貴資源。紅色文化在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3.1紅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傳統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由于缺乏對大眾傳播規律的認識,過于強調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論性,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往往是枯燥說教方式,缺乏生動性和感染力,很難為人們所接受。2)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強。在開發與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時,由于紅色文化資源大多分布在偏遠地區,得不到充分利用。另外,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對紅色文化資源不加以保護,造成一些紅色文化資源的破壞[3]。3.2紅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的解決對策。1)利用網絡傳承紅色文化。網絡作為新興技術,傳播形式多種多樣。在學習和生活中,大學生主要以微信、微博、QQ等一些網絡媒體,參與和發表自己的言論。在紅色文化的教育中,主要采用理論的課堂教學方式或高校組織參觀紅色文化博物館,不能時時刻刻學習紅色文化精神。網絡成為傳播紅色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將網絡多樣的渠道和紅色文化教育相互聯系,才能更好地提高紅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適應時展需求,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作用。2)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紅色文化資源是珍稀的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就難以修復。在保護紅色資源工作中,相關工作者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宣傳和普及保護紅色文化的知識,增強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意識。另外,應完善紅色文化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專項保護資金的投入,科學地開發與利用紅色文化資源[4]。

4結束語

紅色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在歷史的長河中為人們積累了無數的精神財富,在代代相傳中煥發光芒。學習紅色文化,不僅可以讓人們了解歷史,更可以大大增強人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形成一種良好的精神風貌。在21世紀,要將紅色文化代代相傳,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侯福章.淺談如何弘揚紅色文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31):8-10.

[2]吉穎晨.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紅色文化[J].北方文學(下旬),2017(7):175.

[3]吳光林.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研究[D].吉林:吉林農業大學,2016.

[4]紀曉歷,戴振文.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2):32-33.

作者:李曉晨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