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公共權威保證行政運行論文
時間:2022-06-11 09:36:00
導語:樹立公共權威保證行政運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行政權力的含義;行政權力濫用的含義;行政權力與行政權力濫用的關系;道德制約方式與政治、社會、法律等三種制約方式的互動進行闡述。其中,行政權力的含義從權力是一種支配性的作用力、行政權力是由國家或其他行政主體擔當的執行法律、政策進行論述。行政權力濫用的含義從行政權力就好比雙刃劍、超越權力界限造成他人或國家、社會的利益損害,以滿足自身越權目的的行為進行論述。行政權力與行政權力濫用的關系從行政權力的手段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行政權力的獨立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行政權力的一元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行政權力的時效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行政權力的膨脹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進行論述。三種制約方式的互動從道德制約與政治制約的優勢互補、道德制約與社會制約的優勢互補、道德制約與法律制約的優勢互補進行論述。本文對行政權力的道德制約進行了新的探索有著參考指導的意義。
[摘要]在我國體制轉軌的環境下,加強行政治道德建設和完善其對行政權力的制約機制,有助于樹立政府公共權威,保證行政管理正常運行。本文對行政權力的道德制約進行了新的探索——提出道德制約方式與政治、社會、法律等三種制約方式的互動。
[關鍵詞]行政權力行政權力濫用道德制約優勢互補
一、行政權力的含義
從本質上來說,權力是一種支配性的作用力,就是使被支配者的意志服從于權力擁有者的意志,如果被支配者拒絕服從這種支配力量,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懲罰。在所有社會權力之中,行政權力是最重要的一種權力,最能體現權力的本質,因為它要借助統治階級的暴力機器來實現對社會、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支配。行政權力是由國家或其他行政主體擔當的執行法律、政策,為實現國家意志,通過使用所掌握的政治資源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主動、直接、連續、具體的管理權力,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
二、行政權力濫用的含義
行政權力就好比雙刃劍:運用得當,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運用不當,則會成為侵犯人民權力的工具。一個不受制約和監督的行政權力會導致腐敗。法國學者孟得斯鳩曾經斷言:“任何擁有權力的人,都易于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毙姓嗔E用是指行政權力的擁有者在權力行使過程中,超越權力界限造成他人或國家、社會的利益損害,以滿足自身越權目的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行政權力濫用表現為枉法裁判、辦事推委、責任不明、沒有程序等。
三、行政權力與行政權力濫用的關系
行政權力濫用直接根源于行政權力的特征極其運行過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權力的手段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
行政權力派生出于政治權力,是對政治權力的具體運用,它必須執行公民或國家立法機關的意志。行政權力的這種手段性是正當的,但是擔負行政官員利用它,在國家強制力的保護下謀取私人利益時,便把行政權力為實現公共利益的“手段性”變成了獲取私人利益的“手段性”。
2.行政權力的獨立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
行政權力往往掌握在少數行政官員的手里,因此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這些官員不可避免的為獲得自身的特殊利益,把權力的獨立性演變成權力運用中的我“制約性”,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來獲取行個人利益。
3.行政權力的一元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
為了確保行政權力實施的強度和執行的有效性,行政權力必須是一元的,行政權力必須集中統一,上下級之間責任明確,下級必須無條件服從上級的命令。但正是由于行政權力的這種威懾力,使得擁有行政權力的官員常常把行政權力本身的威望當作自身的威望,從而導致濫用行政權力的現象常常發生。
4.行政權力的時效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
要有效的執行國家意志,而且要有效率,行政權力就必須具有時效性。但是這種時效性也成為行使行政權力的一些官員為自己營利的手段,他們利用職權獲得并出賣“內部消息”,而不惜損壞國家的公共利益。
5.行政權力的膨脹性導致行政權力濫用
現代國家隨著政府公共事務的增加,政府管理幅度日益擴大,政府機構不斷膨脹,行政人員也不斷增加,而且行政權力的運行是自上而下的、呈倒金字塔的結構,行政權力也會隨之擴大其范圍。另外,各級行政權力行使者都有擴大自身權力的欲望,也導致了行政權力的不斷膨脹,從而導致行政權力濫用行為。
四、道德制約方式與政治、社會、法律等三種制約方式的互動
一個社會是一個整體,由于一切領域和一切因素的相互聯系而使社會整體具有總體性。目前,行政權力濫用現象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對行政權力濫用的制約,只有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將政治的、社會的、法律的三種制約方式的優勢與道德制約方式的優勢相結合,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更有效地制約行政權力濫用。
1.道德制約與政治制約的優勢互補
道德和政治歷來是上層建筑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是從各自特定角度反映社會存在的,各自以特有方式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二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政治與道德對經濟關系的作用、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政治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階級的經濟利益的,經常需要國家強制執行。而道德與政治相比,道德主要通過教育、社會輿論、內心信念的力量,喚起人們的自覺自愿地維護社會的經濟基礎。道德是服務于政治的,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都要運用國家的政權力量,促進和加強本階級的行政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并使之實際成為社會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道德,而這種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又能動地為階級統治服務。以強制性權力作為保障和后盾,既從行政人員的道德層面進行制約,又具有強制約束力,有效地避免和克服了一些行政人員對于內省的惰性。
2.道德制約與社會制約的優勢互補
完善道德建設要把道德規范通過各種輿論宣傳,通過社會家庭各個方面的教育,從而營造出一種社會風氣。對全體社會公民來說要積極的開展道德教育,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準則,從而為行政道德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輿論是道德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正確的社會輿論代表著人民對行政道德的要求,表達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愿望和意志。一定的社會輿論,又可以轉化為一種增強內心信念,培養善惡是非的觀念。因此,各級政府要逐步實行政務公開,增強工作透明度,讓群眾參與評價公務人員的行政道德,形成正確的社會輿論,形成有組織的社會公共輿論,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傳媒,對行政權力所有者的德政加以支持、褒揚,對丑惡的行為丑聞加以曝光,從而轉化為強有力的道德社會權力,在公共輿論壓力下,監督政府承擔政治的和道義的責任,提高行政人員的道德品質,增強其義務感和責任感,防治行政權力濫用現象。
3.道德制約與法律制約的優勢互補
道德與法律雖然有區別,但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法律與規則的執行依賴于良好的道德氛圍和道德環境,依賴于宏觀社會環境的道德程度。在歷史上,不論哪一個統治階級,都把他們的道德與法律作為維護自己階級利益的兩種有效手段。一方面,要用階級道德辯護他們的法律,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法律推行本階級的道德規范。道德與法律關系十分明顯,在現實生活中,行政人員所具有的道德信念與法律后果是密切相關的。沒有濃厚的行政道德氛圍,單靠法律制裁是不能維護行政機關的風氣純正,高效運轉的。實踐經驗證明,道德準則的有效性首先取決于道德環境的形成,這種道德環境的形成有賴于政治承諾和領導層的支持,并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準則的要求必須為行政人員所接受,并依賴于他們的職業道德信念和道德自主性。而法律不僅是行政人員進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證因素,而且有一些內容又直接表現了道德的要求,不僅是法律規范和義務,而且也是道德規范和義務。
參考文獻:
[1]李建華.行政倫理導論.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2]萬俊人.現代公共管理倫理導論.人民出版社,2005.
[3]侯健.三種權力制約機制及其比較.復旦學報(社科版),2001,(3).
- 上一篇:局創先爭優動員會議發言
- 下一篇:創優爭先教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