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時間:2022-01-25 10:05:19

導語: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飛速發展,退役運動員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本文通過調研退役運動員的生存現狀,分析了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原因,并針對現階段國家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政策,從社會和諧視角對構建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提出建議。力求實現對每一位退役運動員的公正對待,消除現役運動員的后顧之憂,進一步提升國家競技體育的競爭力。

關鍵詞: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問題;和諧社會;建議

為了祖國和人民的榮譽,運動員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長期投身于挑戰人體極限的訓練中。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屢屢奪金,為國家贏得了無上榮譽,同時也會獲得豐厚的物質獎勵,但我們不能只看運動員光鮮閃耀的一面,除了一些熱門項目的退役運動員日子相對好過之外,大多數運動員退役后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目前我國每年至少有3000名運動員退役,大約80%的退役運動員受傷病困擾,面臨著失業、貧困[1]。如前國際馬拉松冠軍艾冬梅,退役后生活困難竟擺起了地攤;前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退役后多次求職失敗,為了生計,只得在浴室為人搓背;李朝輝,第一屆城運會男子自由式摔跤冠軍,為了這枚獎牌付出了慘痛的傷病代價,退役后生活窘迫,竟試圖賣掉自己的獎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強調發展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從和諧社會視角看競技體育事業,為實現運動員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勢在必行。隨著我國競技體育改革的不斷加深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現階段競技體育改革的重心轉移到了為優秀運動員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能夠促使我國體育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合理流動,消除現役運動員的顧慮,提高其訓練和競賽的積極性,繼而提升我國競技體育的競爭力,與此同時,這也是體育社會化進程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退役運動員的現狀

運動員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的體育事業,但目前的體育管理制度決定了只有少數運動員能成為冠軍,而大多數的運動員,特別是一些冷門項目的運動員更是鮮為人知。冠軍是每個運動員的夢想,不僅讓運動員僅功成名就,還能獲得獎金、贊助和廣告收入等,而大多數與冠軍無緣和集體項目中的運動員,退役后沒有太多的金錢和榮譽,體育競技中的一技之長在社會中并沒有很好地帶給他們舒逸的退役生活。(一)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現狀。對于退役的運動員,國家的安置政策并不統一,大多根據運動員的成績、運齡及退役前津貼等因素,給與退役運動員一次性的經濟補償,以“買斷”后自主擇業為主。使得退役運動員在現實社會處于劣勢地位,并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調查顯示,我國多數退役運動員仍舊長期在隊滯留,部分已安置就業的運動員很快又失業,且他們的就業渠道十分狹窄[2]。有關報道顯示,我國共有500萬運動員,而傷病、就業難、文化偏低、年齡大、缺乏社會關注等問題成為我國大多數退役運動員的生存現狀。落后省市相比經濟比較發達的省市,其待安置的退役運動員人數較多,所占比例較高[3],因而退役運動員的安置狀況與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體育競技實力關系密切。此外,國家二級運動員及其他級別的運動員較之于國家一級運動員,更早地退出了封閉式的專業化訓練,走上求學或就業道路,幾乎不存在安置就業問題。反觀國家一級運動員,其退役年齡較大,受傷病程度影響更深,專業化的訓練也耽誤了其文化知識的學習,因而面臨較大的安置就業問題。(二)國家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手段。目前國家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手段主要包括政策安置、自主擇業和入學深造3種手段。(1)政策安置,即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及法規,制定相應的安置計劃,并為運動員選定安置單位。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到來,政策安置難以適應時代需求,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在新時代要求簡潔高效,因而不能完全安置退役運動員,對退役運動員自身素質的要求也逐漸提高。(2)自主擇業,即退役運動員自己選擇職業發展道路。在退役時根據個人情況一次性獲得一定數量的貨幣,這種“買斷”的形式不僅讓運動員在現實社會生活中處于劣勢地位,通常這種貨幣的補償數額較大,因而給地區特別是經濟落后的地區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但目前這種手段仍占主流,亟待改善。(3)入學深造,這種安置方式相對比較合理。不但提高了運動員的個人素質,可通過高校一定程度上解決其就業問題,也拓寬了他們的就業渠道。但這種安置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對于優秀的退役運動員,理所當然能夠受益,但對于普通的運動員,入學深造對其安置問題幾乎起不到作用。(三)國家對退役運動員的社會保障政策。依據國家的法律、政策,我國每名運動員都享有退役安置權利,這是對退役運動員最基本的生存權利的保障。2006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首次以運動員保障為主題,召開工作會議,并明確規定,運動員依法享有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的保障。其他方面,中華全國體育基因會為退役運動員前后設立了“全國優秀運動員獎學金、助學金”、“國家隊老運動員、老教練員關懷基金”以及“全國優秀運動員傷殘互助保險”,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退役運動員的生活壓力,為其再就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原因

運動員作為國家的特殊群體,為國家或地方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大多數運動員退役后沒有得到應得的保障,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一)退役運動員安置政策方面的因素。雖然我國對于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政策在競技體育事業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在社會、經濟、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今天,現階段退役運動員的安置政策暴露出諸多問題。首先地方行政機關應時代需求精簡機構,而企事業單位普遍實行競聘上崗策略,給政策安置帶來困難。其次對于運動員這一特殊職業,退役后也不算下崗職工,有關部門過分強調這點,以至于退役運動員在享有國家優惠政策方面存在政策脫節現象,對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再有就是運動員入學深造雖有優惠政策,但由于入學“門檻”過高,或有些高校拒絕接收運動成績達免試標準的運動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退役運動員的安置。(二)運動員培養體制方面的因素。我國專業體校的訓練機制分3級,業余體校,地方隊和國家隊,運動員很小年紀就進入業余體校進行訓練,此階段運動員可以一邊訓練一邊學習,但有時也會進行全天候的訓練。許多運動員也因此在一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環境下成長,與普通教育分離較嚴重。一段時間后,省級專業隊挑選部分運動員進行全封閉式的訓練,雖然文化課也有,但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同齡人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時,運動員全身心投入訓練,這種專業化的訓練體制造成了運動員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現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年以來,體育管理部門過分強調“金牌戰略”,在奪金熱門項目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使得中國代表團在奧運會上摘得的金牌數越來越多。但在這些傲人成績的背后,不完善的管理體制和高強度的訓練使運動員傷病纏身。我們經常看到帶傷訓練和比賽的運動員,一方面欽佩他們“重傷不下火線”的頑強精神,但他們也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久而久之便傷病纏身了,不僅加速了退役,也給自身生活帶來了諸多困難。(三)退役運動員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受運動員訓練體制的影響,我國大多數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再就業。另一方面退役運動員對于再就業的工作崗位要求過高,表現為不服從管理以及頻繁更換崗位。

三、完善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議

運動員為國家和人民的榮譽投身艱苦的訓練,退役后大都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理應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助。在運動員安置費、再就業、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解決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問題工作的重心。(一)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法律規定,運動員所在單位有義務幫助運動員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分擔運動員的從業風險,為其提供各項保障。根據我國整體的社會保障水平,對于優秀退役運動員的保障,不能過多地超出整體的社會保障水平,當然也不能低于社會保障的平均水平,應當與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形成動態對應,同時設立各項基金,組織退役運動員進行再就業培訓,最大限度地解決運動員特別是傷殘運動員的終身社會保障問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成。對于退役運動員保障標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到各運動項目在競技水平、市場化程度、承擔的任務及運動員傷病程度等的差異,合理地為其制定保障標準,并堅持權利與義務,效率和公平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運動員個人和集體的積極性,打破平均主義,運動員個人合理地承擔部分保障經費,共同促進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成和完善[4]。(二)完善“進門”機制。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專業隊之前就為其退役后的出路擔憂,因而不愿意讓孩子當運動員,嚴重影響了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為保障我國競技體育的后備力量,有必要在運動員“進門”時就為其提供醫療、就業、保險和求學等機制,一改之前單一補助的津貼發放形式,以此消除家長及運動員自身的顧慮,保障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三)退役運動員安置費的妥善處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各個地方的財政收入也隨之增加,對于退役運動員的安置費,完全可由政府財政解決來源問題。此外,國家體育總局應盡快制定出各項目退役運動員的最低安置標準和具體的實施辦法,并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地調整。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根據運動員服役期間取得的成績高低為其提供不同的保障和安置費;另一方面可根據退役運動員的運齡發放與之對應的安置費,并給予其一定的政策優惠,使運動員退役后的生活具有一定的保障,也為其再就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四)進行專業化體育訓練體制的改革。針對目前體育訓練體制給運動員帶來再就業上的不利影響,可考慮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革。(1)推進體育的職業化和市場化,即將民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推向市場??梢园岩恍┚哂袕姶蟮娜罕娀A和良好市場前景的體育項目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入市場,并對其進行科學的職業化管理,使體育職業化和市場化;(2)專業訓練結合全民健身,為退役運動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崇尚健康。而目前適于全民健身的項目大多缺乏專業的輔導員,如果讓具有專業訓練素養的退役運動員進行基層的輔導和推廣工作,不僅提高了人們健身的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壓力,而此類工作無疑是他們最好的出路。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當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并減、免退役運動員開辦的健身俱樂部、健身輔導班等的稅收,加大扶持力度,鼓勵退役運動員創業。(五)提高運動員文化水平。新世紀對于運動員的培養應當是綜合性的,表現為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為了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必須解決訓練比賽和文化學習之間的矛盾,增強其退役后的社會競爭力。為此,國家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充分保障運動員在進行訓練和比賽的同時,高質量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學校作為國家自然、社會科學人才的培養基地,同樣有義務和權利培養運動員。為拓寬運動員上學的渠道,學校應對運動員實行加分政策或降低入學要求。此外,應鼓勵退役運動員回高校繼續學習,優秀退役運動員免試進入高校的政策應當繼續落實和完善,同時高校和政府應對運動員進入高校學習出臺相應的優惠和扶持政策,以便讓更多運動員退役后能進入高校繼續學習。競技體育集中提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我國運動員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和人民贏得諸多榮譽的同時,也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從社會和諧視角出發,運動員退役后的社會保障問題關乎我國競技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及體育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因而構建完善的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楊威.中國運動員退役問題的歷史考察、現狀分析和未來趨勢[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2]孟凡強,馮火紅,崔穎波.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保障的制度缺陷與對策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9~72.

[3]陳麗佳.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的現狀與對策[D].湖南: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

[4]沈小樂.從和諧社會視角對構建退役運動員社會保障體系的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2009,4(4):48~50.

作者:張宏偉 楊志俊 楊博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