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采訪的倫理道德透析
時間:2022-04-05 11:46:00
導語:隱性采訪的倫理道德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隱性采訪在當今的新聞報道中越來越重要,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受眾最需求的。從市場爭奪和媒體長遠發展來看,隱性采訪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如何處理隱性采訪的倫理道德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探討的問題。公共利益為上原則、守法原則、客觀記錄原則、公正原則、善意原則、真實原則、適度原則。
關鍵詞:隱性采訪道德困惑道德規范欺騙客觀記錄
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下,隱性采訪被廣泛的運用。隱性采訪能夠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實真相,突破顯性采訪環境的封閉性和事實本身的隱蔽性,一針見血的抓住問題的實質,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可視性,可聽性,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使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體現了新聞的真實性。通過隱性采訪可以獲取其它采訪手段難于獲取的新聞事實,從而更好的實行輿論監督。然而隨著隱性采訪使用的頻率不斷增加,由其引發的質疑也在不斷產生。就記者的身份和采訪意圖的隱瞞來看,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隱性采訪都是一種欺騙,而這種欺騙不同于一般:其一,媒介與采訪對象的地位不對等,前者出于強勢地位;其二,它是一種主動欺騙,采訪者是有預謀的;其三,經常在采訪對象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公開采訪內容。一些新聞記者因為運用秘密采訪手段進行采訪而受到諸多非議,甚至因此坐上了被告席上。社會對記者和媒體職業道德素質的評判也成為隱性采訪不得不面對得尷尬。
一、中西方國家記者在隱性采訪的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道德困惑
(一)在我國欺騙手法的普遍采用
在隱性采訪的實施過程中,新聞記者為了完成既定的采訪任務,往往會經常采用欺騙手法,從而采獲得相應的新聞素材。這些欺騙手法主要有:
第一,采訪主體的欺騙。新聞記者出現在隱性采訪現場時,一定是隱瞞了自己身份的。中央電視臺記者何昊在采訪偽劣化肥問題時,就把自己的身份設定為“化肥客商”。
第二,采訪工具的欺騙。既然是隱性采訪,采訪工具的欺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隱性采訪必須借助微型采訪機、攝象機、錄音機等采訪設備才能順利完成。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采訪工具的小型化、智能化、隱蔽化程度不斷提高,使采訪工具的欺騙變得越來越方便,其應用也就越來越普遍。
第三,方法的欺騙。記者要完成隱性采訪任務,除了必不可少的觀察之外,還必須想方設法通過提問等豐富采訪的內容。提問是記者開展新聞采訪的一個基本程序,但是,在隱性采訪中,提問也是必須“隱陛”進行。提問不能引起采訪對象的懷疑,也就是說,提問的內容必須與自己設計成的身份相吻合,否則,極易暴露記者身份而使采訪難以進行下去。
在隱性采訪中,欺騙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這種“不可或缺”就會“不可避免”地帶來道德的困惑。
(二)西方國家記者面對同樣的困惑
在西方國家,欺騙帶來的困惑令新聞界業內外人士苦惱不已。據美國佛羅城達中心大學新聞學教授羅恩。史密斯介紹,在美國,欺騙有三種形式,他們面對著不同的道德困惑;
第一,主動的欺騙。記者策劃某些事件以揭露別的錯誤行為。美國CBS(60分鐘》節目的制片人有一次聽說診所老板接受進行醫學測試的實驗室的非法回扣。這種行為導致醫療保險和補助系統每年損失近百萬美元。
第二,被動的欺騙。記者假裝只是公眾中的一員,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其他人不知道有記者在場的情況下收集信息。《華盛頓郵報》記者厄爾·亨利為了報道華盛頓失業人員和無家可歸者受到剝削的新聞,假份成無業者在華盛頓各施舍處游蕩。
一天一個招聘人員問他是否想找份工作時,他便誠實地回答了該招聘人員的所有問題——他用的是真名和真的社會保險號——并說出自己愿意工作。但他沒有主動說出自己是一名記者。他成功地采訪到了他想要的新聞。
第三,化裝采訪?!顿M城問詢報》的一位記者在醫院采訪時順手拿了一個聽診器,若無其事地走進了警察正在查問一位嫌疑犯的急診室,獲得了大量有用內容……盡管一些記者在理直氣壯地欺騙,但大部分記者認為告訴人們你是誰很重要。因為“我們不想同任何對我們的身份有誤解的人交談”。70%的被調查記者認為假扮其他人是不對的。盡管由于欺騙手法的不同,人們所受到的道德責難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并不能改變隱性采訪所必須面對的道德困境。
二、值得我們參考的一些原則
(一)公共利益為上原則
隱性采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定為于維護公眾的利益。維護公眾利益是記者和媒體基本的價值取向,也是確定是否有必要用隱性采訪手段和把握新聞事實的標準。如果選擇的題材“與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相關,而除此之外又無他法獲取信息,則可為;反之,如該事件與公共利益無關,或影響甚小,則不可為?!痹趯Α皬V西南丹礦難事故”的報道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地方官員有意隱瞞事態真相和編織的地方保護網,這給記者的采訪帶來很大的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隱性采訪是新聞記者采制揭露和批評性報道,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方法。在這里需要十分注意區分公眾利益與公眾興趣的區別,后者是一種公眾的心理需求,隱性采訪只能在不違反法紀的情況下,讓公眾對國家事務、社會變化和與其利益有關的信息進行了解,而不可為迎合公眾的好奇心暴露無關公共利益的個人隱私等不宜報道的內容。
(二)守法原則
守法是現代社會一切活動的最根本要求。隱性采訪當然也不能例外。從根本上講,合法性是合乎道德要求的基本前提,只有合法的行為,才是道德的行為。
從公眾的角度看不管其手段是否合法,由于其目的良好,所以往往會受到好評。但是,從法律的角度看,如果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有違法行為,從本質上講就必然是一種非道德的,馬克思說:“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當的,目的也就是不正當的?!?/p>
(三)客觀記錄原則
在宏觀的社會背景之中,新聞記者應該擔當什么樣的社會角色?對此問題,中西方的學者有過諸多描述。筆者始終認為,無論是社會角色期待博學,還是記者理想追求,記錄者就應該是新聞記者最為適宜的社會角色。我們都習慣于講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這句話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新聞必須是真實的;新聞記者應該是歷史的記錄者。在微觀的新聞采訪活動中,新聞記者更應該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這一點,對于隱性采訪而言顯得很重要。
(四)公正原則
記者在選材和立意時應全面客觀地看待社會事件,揭露社會生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違法亂紀和消極腐敗現象,并從法理和道義角度加以批判,促進社會公正。同時要公正的對待采訪對象,不能對采訪對象妄下判斷;要尊重被采訪者的正當要求和權利,不能侵害其合法權益;對涉及的當事各方要平等視之,即使對批評對象也要注意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五)善意原則
隱性采訪的直接結果往往是曝光社會的陰暗面,但是暴露社會的陰暗面并不是隱性采訪的最終目的。隱性采訪的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是為了支持正當的言行、合法的權益,糾正人們的某些錯誤意識和看法,既要告訴人們事實是怎樣,又要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符合社會主義的倫理規范和道德原則。
(六)真實原則
相對顯性采訪而言,隱性采訪涉獵的多是違法亂紀的社會弊病,在采訪的過程中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阻撓和困難,對事實加以深度了解和接觸的難度會更大。在隱I生采訪的兩種方式介入式和觀察式采訪中,記者因為處于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中又極容易影響新聞事件的進程,因此避免新聞失真顯得更加重要。隱性采訪一旦失真,不僅削弱了報道針砭時弊的力度,對公眾造成誤導,而且極容易傷害采訪對象的合法權利,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受到嚴重質疑,因此記者在隱性采訪中要尤其注意新聞的真實性。
(七)適度原則
適度原則首先是指隱性采訪的使用頻率不宜過多。能用顯性采訪的盡量不用隱性手段。其次是指使用范圍,在選題上必須是影響公眾利益的事件,從對象上說必須是不配合,不支持記者采訪,而記者又無他法接近新聞源。三是指對具體事件采訪的適度,記者應緊扣事件的性質、報道的主題,而對那些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問題不使用為宜。
隱性采訪多是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暴力,色情,貪污腐敗等,無論是對青少年的成長還是對于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有太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新聞報道要以正面報道為主,隱性采訪使用的頻率不宜過多。
隱性采訪在當今的新聞報道中越來越重要,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越來越大,同時也是受眾最需求的。從市場爭奪和媒體長遠發展來看,隱性采訪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如何處理隱性采訪的倫理道德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探討的問題。
在我國對隱性采訪的研究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研究的學者有一大批,為隱性采訪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參考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是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角度和起步點有著很大的差異,而我也是站在最近的時間里觀察、探討和研究。這樣做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夠發掘一些新的有價值的東西。時間在推移,隱性采訪的倫理道德問題將會一直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 上一篇:中國公共人力管制
- 下一篇:探索當今單位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