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新聞的文化功能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27 03:19:00

導語:全球化下新聞的文化功能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化下新聞的文化功能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從價值觀建構的角度,對國際新聞的文化功能進行了闡述和探討:國際新聞作為一種跨文化傳播,對于價值觀的建構方式、內容和強度都有相當大的作用和影響。國際新聞對于民族文化的更新和發展功不可沒。在全球化時代,應通過國際新聞的傳播來開展多元文化的交流以促進國家發展。

論文關鍵詞:國際新聞跨文化傳播價值觀文化功能

文化是人類學和社會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中國學者對文化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西方有些學者認為,"文化是由價值、信仰、標準、規則、符號、意識形態等多種元素構成的,是一種精神產物;另一方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整體生活方式,他們的人際關系及個人態度的體現……文化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方面,它們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通過社會化的過程(例如學校,大眾媒介和宗教)在社會成員中傳遞并鞏固。

不言而喻,國際新聞屬于文化的范疇。從文化角度而言,國際新聞傳播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流。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國際新聞的傳播也是價值觀的傳播,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說,"新聞本身不局限于對真實的判斷,它也包含著價值觀,或者說,關于傾向性的聲明。"他認為,在西方各國,新聞報道的基礎是媒介認為國家和社會應該如何的圖景,媒介不僅僅是在報道正在或已經發生的事實,還在或明或暗地提倡反對什么,以其理想的圖景力推主流價值觀。

赫伯特·席勒認為,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的并不僅僅是消息和娛樂,同時也是傳播社會價值和政治觀點的工具,它們會對全社會的精神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教會和大眾傳媒是維護西方主流價值觀的兩大精神支柱。研究發現,大眾傳媒對受眾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有適度的效果。中國也有學者認為,國際新聞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一是為了贏利,二是作為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活動,其中流動的是意義、價值,它超越具體功利而與人的精神世界相關聯。

如果把國際新聞放在文化帝國主義或媒介政治經濟學的視野下進行觀察,國內外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是批判性的觀點,它認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帝國主義,只不過是全球文化受到西方或美國文化主導的委婉說法,認為西方文化會將其他文化同化。因此主張要與全球化保持距離,主張文化的自主性,并提出國家文化安全的說法。例如,以華勒斯坦(Wallestein)為代表的"依賴/全球系統(Dependency/WorldSystemTheory)認為:在全球系統中,所有國家通過交往而相互依存、聯系,經濟一體化將各種文化、政治整合在一起。然而經濟力量的差異導致了國與國之間交往的不平等。發達國家總是利用自己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優勢,將一些不平等的新聞交流條件強加于發展中國家頭上,并對發展中國家予取予求,使得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從而造成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在各方面的依賴。

嘎爾滕(Galtung)試圖用"帝國主義結構論"(StructuralTheoryofImperialism)來揭示這種依賴關系的實質。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心一邊緣結構"(Center-PeripheryStructure)概念,認為在"中心一邊緣結構"中,發達國家處于中心地位,發展中國家處于邊緣地帶。這種結構實質上是全球帝國主義的表現。

中心國家在國際新聞傳播中充當主角的表現形式有兩種。首先,作為產品形式的國際新聞傳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關齡中心國家的報道;其次,作為國際新聞傳播領域最大的傳播者,在國際新聞輸出和期刊貿易的數量上占據著中心地位。邊緣國家由于沒有占據全球傳播系統的中心地位,任何產生于或關于這些國家的報道都得通過更多關卡的過濾,才可在國際新聞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之間還存在著另外一級:半邊緣(Semi-periphery)國家,在中心與邊緣國家之間起著橋梁作用。雖然半邊緣國家與中心國家的交往較之邊緣國家更為頻繁,但在與中心國家相關的報道中,半邊緣國家總是充當配角。而邊緣國家全靠另外兩級的國家在國際新聞交流市場上提攜自己,方有機會在全世界面前"露臉",如果報道空間有限,邊緣國家便免不了被省略掉的命運。

按照通常的分類法以及考慮到不斷變化的新聞中心等因素,現在的"中心一邊緣"國家劃分情況是:美國、西歐(特別是英、德、法)、日本、加拿大為中心國家;其他歐洲國家(如瑞典、瑞士、俄羅斯)、亞洲的中國、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非洲的埃及為半邊緣國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包括獨聯體的一些國家)是邊緣國家。

這種"中心一邊緣結構"的國際新聞傳播方式對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帶來了什么不良影響呢?西方新馬克思主義陣營的學者們認為,美國媒介帝國主義把美國特定環境下產生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文化范式包裝成普世的、永恒的真理,其實質是使美國霸權在哲學和道德上合法化。美國媒介帝國主義嚴重污染了世界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威脅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在中國,也有學者認為,"信息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美國化,美國憑借強大的媒介力量,利用商業化的手段,向世界推銷著美國式的文化,不僅經濟不發達的的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主權受到了威脅,一些經濟發達國家也深受其害……

還有中國學者認為,媒介帝國主義是通過文化全球化,最終實現以西方"化全球"的目的。這是新一輪的"殖民"一"文化殖民"。目的是將"我們"變成"他們",達到"不戰而屈人"的目的。

與上述觀點相反的西方自由派觀點認為,文化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圍的勝利。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后,這一觀點得到強化,認為全球化不僅不可避免,而且合乎社會的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不對稱關系是可以接受的。

對于上述有爭議的觀點,有些中國學者的看法顯得更為理性和務實。在他們看來,"單純強調''''文化人侵''''及''''美國化''''的概念只是夸大了強勢文化以及美國對弱勢文化的影響,這對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是不利的。""文化間的相互影響從來就不會間斷,沒有必要擔心東方文化會被西方文化''''殖民'''',也不用擔心一國文化會淹沒在全球化的趨同性中。

作者本人認同上述中國學者的觀點。就國際新聞的跨國傳播而言,有些因素,如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可以阻礙外國節目的流通,使外國節目的影響遠非文化帝國主義論所預言的那樣厲害。另外,在討論新聞節目的全球傳播效果時,還要考慮到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受眾不僅偏愛本土的節目,而且對外來的節目也會進行本土化和個人化的解讀,這種解讀有順從式、對抗式和協商式。

例如在"9,11"事件的報道中,世界各地觀眾看到的電視畫面大概是一樣的,但對此的反應并不一致。在西方世界,大部分觀眾認為這是恐怖分子所為,對他們的行動表示義憤和遣責,但在亞洲有些國家,不少人為這場攻擊叫好,認為美國"活該"。對國際新聞的傳播效果分析不能僅滿足于內容分析和節目流向分析。它對受眾文化認同的影響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絕非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為此,試圖從價值觀建構的角度,對國際新聞這種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功能進行探討。

跨文化傳播可分為三個主要層次:一是跨文化人際傳播,二是跨文化組織傳播,三是國家之間的跨文化傳播,即不同國家之間利用大眾媒介進行的信息交流。而國際新聞就是屬于這個層次的跨文化傳播。

國際新聞的文化功能主要通過對包含在新聞中的價值觀的傳播而實現,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國際新聞傳播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建構方式,對人們價值觀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

在傳統社會,人們價值觀的建構主要是通過群體參與獲得的。人們在家庭、鄰里、村莊和社區等社會群體參與過程中,主要通過人際交流獲得文化的價值觀。小至群體、社區,大至國家、民族,都呈現為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封閉系統。人們生活在相對孤立,彼此隔離的環境中,對他民族的價值觀很少感受和感知,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中保持基本相同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

在現代社會,國際新聞作為一種跨越時空的跨文化傳播,也跨越了各種社會共同體。國際新聞作為一種具有文化價值的信息,并不只是在一個共同體內傳播,或者由一個共同體傳到另一個共同體,而是許多社會共同體同時獲得同一文化信息。國際新聞通過大眾媒介跨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線,使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共同體同時感受和感知國際新聞信息中所包含的價值觀。整個世界成了一個"地球村",使以前彼此隔絕的村民們有機會和條件分享與交流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也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

因此,在大眾傳媒社會,國際新聞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價值觀的建構方式。例如在亞洲,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人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外國的新聞節目或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有些亞洲國家的政府認識到本國的電視,尤其是新聞節目,是建立社會共識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渠道,所以對西方新聞節目的進口有一定的限制措施,而且還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資助扶持本國的電視。

二、國際新聞對建構人們價值觀的傳統內容也有所改變

在傳統社會,文化傳播的內容主要是本民族或國家的經驗知識、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禮俗文化觀念。在現代大眾傳媒社會,作為跨文化傳播的國際新聞涉及到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藝術等各方面的最新發展信息,它豐富了文化傳播的內容,對一個民族或國家知識體系的更新和發展有一種推動作用。文化系統也表現為一種知識體系。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一個民族要獲得發展的持久動力,必須與時俱進,通過類似國際新聞傳播的跨文化交流和自我創造來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人們通過國際新聞感知世界,所獲得的文化信息容量大大超過了傳統社會,有助于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公務員之家

如上所述,國際新聞傳播的知識信息含有價值觀的成份在內。雖然并非每一條國際新聞都是如此,但作為整體的國際新聞體系,是必然為某種主流的價值觀所影響或操縱。一個民族或國家主流價值觀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其他民族或國家不可避免地有高低優劣之分。特別是對于一些文明程度相對落后的國家或民族而言,要獲得跨越式的發展,更應把國際新聞作為一種渠道,來了解、吸取其他民族價值觀中的優秀成份。落后就要挨打,這種落后內涵應當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價值觀的落后,歷史早就證明了這一點。

三、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國際新聞傳播增強了建構文化價值觀的強度

在傳統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節奏,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播的速度非常緩慢。人們生活在一種松散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中,文化資源極其稀缺。類似國際新聞傳播這樣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很少,獲得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資源更是來之不易,主要依賴于宗教傳播、戰爭傳播、經貿往來獲取文化信息。

進人現代大眾傳媒社會后,國際、國內新聞傳播日益頻繁,甚至出現了信息超載和信息爆炸,文化傳播帶來了信息密集型社會。帶有不同價值觀的國際新聞信息跨越了傳統的國家和民族界限,互相交流碰撞,對人們價值觀的構建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伴隨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速,文化全球化也隨之而來。國際新聞傳播作為一種跨文化傳播,其實是不同文化資源在全球的再分配和重組。這種再分配和重組不一定是均衡公平的。某種程度上它是以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作后盾的。但總的來說,國際新聞傳播作為跨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使人們能分享彼此有價值的文化。當然也易導致價值觀的同構化趨勢和思維的同構化傾向。對此,有學者認為是"偏狹的傳播機制"造成的。所謂"偏狹的傳播機制",或者是以集權主義的權力運作方式和思想統制的形式,實現信息的單向,片面的傳播;或者是在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建立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的單向流動與單一控制,以至個性消失,界限消失,文化的多樣性消失,出現受資本主宰的,虛擬的國際社會或"時尚感覺"。

四、小結

國際新聞傳播在總體上能促進各民族文化在撞擊中融合。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匯集,它包含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價值觀、世界觀、行為規范、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傳播范圍的無國界化,建立在新傳播技術的國際新聞傳播,由于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實際上已成為各國各民族互為傳受主體的文化行為,并大大推動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當然,文化之間的融合不是對等的,一般來說,先進、文明程度較高的文化對于落后、文明程度較低的文化具有較強的同化作用。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想在以他們為主導的國際傳播中被傳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了激烈的撞擊,并不同程度地使各地民族文化有所變異。這種變異,可以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認同過程,它其中包含了各國各民族不至于被世界孤立所需遵循的共同的價值導向。不過,不能忽視的是,文化還具有一種"不可交流的"的對抗性,這也就是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時必然出現沖突的原因。盡管各民族文化表層如衣食住行可以像寒暑表一樣易于變化,但深層結構如倫理道德觀念、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等不僅變化緩慢,甚至抗拒改變。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可以使文化表層變得越來越相通、越來越接近,但文化的深層結構卻相對穩定。猶如中國的城市可以建得像紐約,但卻永遠不是紐約。東西方人可以著同樣的服飾,但內質的區別卻無法消泯。

文化之間的沖突未必是一件壞事。沖突帶來了變化,而變化又帶來了發展。一種文化永遠處于閉關自守、故步自封的狀態,是必然要走向衰亡的,各種文化必須在不斷的比較、競爭及融合中,獲得發展的動力和得以持續的生命力,而國際新聞傳播在這方面起了一個推動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