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科下法醫學專業改革初探
時間:2022-08-17 03:11:34
導語:新醫科下法醫學專業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醫科”背景下對法醫學專業的教育理念和專業定位要重新思考,即要培養適應法治中國和健康中國的理念,強化實踐性與應用性專業特征,培養具有優秀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法醫學人才,這必須從德育、學習、機制、服務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
[關鍵詞]新醫科;法醫學;專業改革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在學科建設上提出了“四新”概念,即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其中對“新醫科”的理念詮釋是:從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的生命健康全周期醫學。這種新理念雖然適合于絕大多數醫學領域,但是對法醫學專業來說,仍缺乏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為此,有必要結合法醫學專業的特點與教學實踐,思考在“新醫科”背景下如何有效發展法醫學專業,并進一步改進其教學模式,這對推動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無疑具有探討的必要性。
1專業特點與改革動因
法醫學是綜合了生物信息學、醫學、藥學及其它自然學科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并解決法律實踐中有關醫學問題,提供科學證據的一門醫學科學。它融理論性和實踐性于一體,強調具體操作應用,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實戰能力。該專業學生的就業領域也多集中在國家公安部門、司法部門及司法鑒定機構等,專業素養高、綜合素養強是對他們今后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法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也一直成為學界關心的問題[1-4]。經過問卷調查與訪談分析,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法醫學專業的課程學習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較為嚴重。部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或重實踐輕理論,這兩種做法的后果都會導致學生基本功不夠扎實,在實習或工作中出現問題;其次,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認識較為模糊。如停留在簡單的好奇心上,只對課堂上列舉的案件感興趣,而不愿意去探索背后原因。以《法醫毒物分析》課程為例,該課程內容融合了分析化學、藥學和毒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理論性強,無疑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這些問題驅使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新醫科”的全新理念中認識法醫學專業的教育理念及界定法醫學專業的定位,并以《法醫毒物分析》等課程為例,從一線教學實踐出發,探尋如何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2理念重構與定位思考
法醫學是在尊重醫學事實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實證分析與客觀證據加以驗證,以提供法律所需證據或依據,這表明法醫學既是在醫學領域內,又可以突破醫學領域,使得其跨學科的特征非常明顯。要想在新醫科的視域下重新認識法醫學,必須對其應用性與實踐性有足夠的認識。我們將通過對其教育理念的客觀理解來判定其理念與定位。從名稱上來看,并不能簡單地將法醫學專業判定為醫學與法學的知識拼接,而是要遵循多學科交叉的規律,實現知識的深度融合。要實現這一點,最為有效的途徑是從如何實現法律應用科學的定位入手。所以我們首先要充分理解該應用科學的內涵。法醫學的應用范圍較為廣泛,既涉及刑事犯罪,也有普通民事糾紛,還有一般的民事鑒定。如果進行更為具體的細化分類,如醫療糾紛、精神疾病、交通事故、中毒、親子鑒定、病理解剖等;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化學、醫學、生物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等學科都可以為其提供科學鑒定的方法,從法醫學的學科類別上可以進一步分成法醫毒物學、法醫精神病學、法醫物證學、法醫病理學、法醫人類學等。顧丹丹等[5]認為“新醫科”的內涵中“新理念”是創新型、科技型與綜合化的新醫科教育。這樣的概括略顯籠統,該文也未對此展開更深入論述。根據法醫學的學科性質和具體類別,我們認為其教育新理念是“適應兩大背景,強化兩種特征,培養雙優人才”。所謂“兩大背景”即“法治中國”和“健康中國”。這兩大治國理念均在2017年10月18日黨的報告中得到體現,成為國家戰略。“法治中國”和“健康中國”具有共同的目標愿景,都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下,逐漸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與醫療保障體系。法醫學教育很好地將二者銜接起來,在跨學科的視野下使得它們能相互促進。法醫學的應用范圍必須以法律事實為基礎,以法律依據為準繩,通過科學有效的鑒定結果維護法律的權威。與此同時,法醫學也必須以維護人民健康為目標,雖然不似一般的醫學范疇(如預防、治療與康復),但其識別鑒定的結果對衛生健康有著必要的作用。
3多元融合與實踐方式
2018年10月,被稱為“新時代高教40條”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進一步明晰了高教改革的要點和方向。法醫學專業要革除當前弊端,必須時刻以此為基本依據。3.1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將思政走入課堂進行了高度概括:“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意味著要靈活使用教學課堂,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尤其是對于法醫學專業學生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該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絕大部分是公檢法部門或鑒定機構,如果不注重思政教育,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內在品質素養,那么就無法真正有效地保障學生今后在工作實踐中提供真實法律醫學依據,切實有效維護法律尊嚴。為此,我們需要將思政元素較好地融入課程內容,避免生搬硬套,亂帖標簽。這對授課教師無疑提出了新挑戰。如《法醫毒物分析》課程的所授內容中涉及到分析,要深入剖析的社會危害、心理危害、身體危害等方面,提醒大學生要遠離。3.2實踐性教學的必要性本文提出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必須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其落腳點是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法醫毒物分析知識專業性強、課時偏少,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掌握大量專業知識較有難度。如各類毒。物的教材體系基本上是一般介紹、中毒癥狀和體內過程、檢材采取和處理、檢測方法。對醫學本科生來說,檢測方法的術語多、更新快,涉及到方法的原理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針對這些問題,重新設計教學大綱與內容,突出實踐性教學。如在《法醫毒物分析》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上,不主張只以單一方法為主,而是通過“案例分析+實驗驗證+社會調查”的立體式方法,搭建教與學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具體做法是:一方面及時介紹國內外最新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另一方面將通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收集介紹和分析說明典型案例,同時以這些案例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實驗等方法強化認識,進一步鞏固實踐技能;直接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中心,讓學生親臨現場,熟悉法醫工作流程,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法醫實踐,增強對法醫工作的感性與理性認識。在課程中一方面引入問題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各抒己見,探討問題本質,提出實驗路線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分組等形式給學生進行合理分工,明晰各自任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圖書館資源、司法鑒定中心資源進行設計實驗,并就實驗過程與結果撰寫結果報告,鍛煉初步科研能力,提高科學素養;另一方面,結合課程部分章節特點,邀請相關校內外專業人士如學校司法鑒定中心專家、公檢法系統的工作人員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使得學生不拘泥于課本教材,更加直面鮮活案例與疑難案件。3.3專業內容的實證性。法醫學專業結構之所以要進一步優化,一是要適應時展變遷的需要,二是要主動對接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優化途徑首先在于更好地更新教學內容,完善課程建設體系,實現多學科交叉支撐。其中突出真實案例的實證分析,通過慕課教學、信息化教學、網絡指導等方式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呈現的立體化,并根據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最終實現以內容調整促進課程優化。2019年11月27日臺灣明星高以翔在錄制浙江衛視節目時不幸突然離世,說明突發心源性猝死以及相關的不明原因猝死在法醫病理鑒定中的難度,進而帶領學生走訪公檢法機關和醫院診所,了解該類引發爭議的鑒定問題,使得學生關注猝死方面的研究,如代謝改變、激素改變、基因突變等不同動因。這種以證據為導向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去觀察思考,證據如何尋找,結果如何驗證,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意識。這也是一種情境性的再創造,使得學生產生一種真實法醫的身份代入感,從而增強他們對專業的興趣。這種方式也能夠很好地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協作能力等,鼓勵學生在鑒定、判斷、推理中根據客觀證據進行創新性思考,使得多元測試方式能全面衡量學生真實水平。3.4協同創新的互動性。法醫學的最終應用目的是為了在法律體系內解決涉及醫學類的各種問題,為此提升法醫鑒定水平成為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這需要學校與社會形成積極的良性互動關系,開展必要的社會服務。高校要建立起可供師生開展鑒定或實驗實訓的平臺。目前皖南醫學院法醫學院成立了安徽皖醫司法鑒定中心,該中心自成立以來,面向社會承接各類司法鑒定,這既為師生提供了真實的法醫毒物分析案例,也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培養學生觀測能力和臨案動手能力;在中心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制定實驗方案,親自動手檢驗,分析原因方式,撰寫法醫毒物鑒定書等,培養學生開展司法檢驗、鑒定的實際工作技能。校內授課教師很大程度上只是知識結構的引導者,新知的汲取還取決于校外更為廣泛的知識渠道。法醫學專業堅持“公安司法—院校協同創新”的辦學理念,聘請來自公安和司法部門極具經驗的專家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能夠不出校門,便已能了解相關知識的深度解讀及相關行業的工作方式。校內外的知識傳授與輔導使得學生的知識體系更為完備。通過師生共同協作,收集典型法醫毒物分析案例,目前正逐步構建法醫毒物分析案例庫。案例庫并非靜態構建,而是通過討論、實驗、科研等形式加以確認,并逐步被吸收到自編教材和教學內容中,具體到法醫學不同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侯一平(2016)[6]已有過系統介紹,這里不再贅言。今后也將在此基礎上建設法醫毒物分析案例庫的網絡版,建立網絡查詢和問答,使得案例庫能夠保持不斷更新,從而最終達到為人所需,為人所用,便于交流的目的。這樣法醫學就能惠及更多想要了解的師生和其他社會人士。
4結束語
本文從宏觀上界定了法醫學專業的教育理念和培養定位,從實踐教學、專業內容和協同育人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想法,但本研究中提出的理念與措施若要真正落實并彰顯顯著成效,需要在培養模式、培養方案、教學課程、實習實訓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地規劃與設計,更需要在調研全國法醫學專業的基礎上加以考慮。此外,如何將“健康中國”“法治中國”國家建設目標與“新醫科”的教育目標相結合,使得法醫學專業能順應國家需求,體現交叉專業的特色,這也需要進行結合專業特征進行頂層設計與全盤考慮。
參考文獻:
[1]競花蘭,成建定,朱敬歡,等.法醫學系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醫學教育,2005(2):19-20.
[2]張武,王峰,朱建華.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法醫毒物分析》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10(1):74-76.
[3]張越,陳陽,余結根,等.研討式教學在法醫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2(1):72-75.
[4]張自偉,陳陽.慕課背景下的法醫學教學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7):62-63.
[5]顧丹丹,鈕曉音,郭曉奎,等.“新醫科”內涵建設及實施路徑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8):17-18.
[6]侯一平.“十三五”法醫學科學研究發展戰略思考[J].中國司法鑒定,2016(2):57-63.
作者:張自偉 吳茂旺 張武 楊艷艷 洪亮 單位:皖南醫學院
- 上一篇:門診患者安全用藥知識影響因素分析
- 下一篇:醫學檢驗精細化管理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