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藝術風格研究

時間:2022-04-08 03:29:15

導語:舞蹈的藝術風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蹈的藝術風格研究

一種舞蹈藝術風格的形式與它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風俗信仰歷史及服飾等等社會基礎是分不開的。其中所處時代生產發展水平,也就是經濟基礎,是決定因素。例如敦煌壁畫就明顯看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其中以盛唐時期最為明顯突出。這正是盛唐經濟和政治繁榮穩定在藝術上的反應,是盛唐的時代特征留在藝術上的痕跡。從壁畫上看盛唐時期的舞蹈是很興旺的,這時期的舞姿最豐富體態,最為優美,飛天也是最瀟灑飄逸的。而清朝的的最差,這也是封建制度瀕于沒落,經濟衰退,政治腐敗在藝術上的反應。時代風格是時代風貌在藝術上的集中反映,它是時代的共性在藝術上的一種反映,是時代精神面貌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總和。

時代風格也包括時代氣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風格和氣派的形成是統一的,它是在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形成的,是精神的產物。民族精神是受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所制約的。社會主義時期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很短暫的一瞬間,這個時期的舞蹈藝術風格還在形成過程中。時代的藝術風格不是純意志的產物,是藝術實踐的長期積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一個時代文化的形成,必然要受到以前時代留給它的精神痕跡的影響,人類總是在自己過去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前進或后退。文化的發展不可能割斷歷史,就像人類的自身發展一樣。社會主義的文化也必然沿著人類過去文化的痕跡前進,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舞蹈的民族風格的形成與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緊密相連,它是隨著民族的長期發展歷程逐步形成的,絕非一朝一夕所致。我國有些民族在歷史記載中表明同屬于一個人種,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因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逐漸分遷到不同的地區,人們在各自地區由于生產和生活的條件不同而發展了各自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制度,并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所形成的舞蹈也有地域特色和藝術風格。如赫哲族遷居到烏蘇里江流域,所以就發展了漁獵的舞蹈藝術特點。滿族大部分遷居到平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便發展了一些如秧歌特色的舞蹈藝術特點。而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的騎馬狩獵特征的舞蹈藝術風格又各自有了新的發展。這可以看出舞蹈的民族風格形成與這一民族所處的地理歷史及生產聯系著,也與民族的文化藝術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及社會制度等等相聯系著。舞蹈的民族藝術風格實際是民族精神風貌和氣質的反映,反過來它又可以促進民族的團結和振奮民族精神。例如蒙古族的舞蹈藝術風格反映了這個民族長期居住在沙漠草原從事畜牧業的特點。

自古以來,蒙古族人民對馬就有特殊的感情,他們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素有馬背民族之稱。另外,蒙古族又是在長期的與風沙等自然災害,與其他社會矛盾的斗爭中發展和成長起來的民族。因此蒙古族舞蹈有著騎馬狩獵的節奏和抒發牧民豪放感情的藝術特點,具有強悍有力和豁達開朗的性格,反映了蒙古族的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與精神風貌。民族的舞蹈藝術風格的反應是紛繁的,其主要表現在動律上,而動律一般又反映在民族舞蹈的獨特節奏規律當中。由于各個民族舞蹈在節奏上的區別,便產生了不同的民族舞蹈動律,形成了各個民族舞蹈的獨特風格和格調。如維吾爾族舞蹈的節奏,一般是反映維吾爾族活潑開朗輕巧優美的民族藝術特征。而維吾爾族的"刀郎舞"的節奏,又反映了剛勁彪悍熱情奔放的藝術特征。朝鮮族舞蹈的節奏,一般是朝鮮族深情內涵賢淑柔美的民族性格的寫照。而朝鮮族的"農樂舞"的節奏,又反映了幽默熱情強悍有力的民族性格。民族的性格特點是多方面的,每個民族的不同舞蹈也會有不同的節奏。

舞蹈的民族風格是舞蹈整體藝術風格的個性特征表現,是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的形式美所在,是民族精神在舞蹈中的反映形式,是民族生活感情在舞蹈中的個性化。舞蹈的民族藝術風格是在民族歷史的發展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藝術財富。

本文作者:馬波工作單位:遼寧錦州市古塔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