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時間:2022-07-10 03:50:43

導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摘要:文章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課時多、教學周期長且授課對象來自全校各個專業這一特點,結合其在高職院校中運用“課程思政”的鮮明優勢,通過探索發現、深度挖掘、有機融合以及加工凝練四個方面來探討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以期更好地在大學英語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將課程思政與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與英語學習中的思政要素相結合,為提高學生就業、順利發展其職業生涯以及有效實現其自我價值和內生動力產生積極長遠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因此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傳授課堂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價值引領,從而實現課堂育人,立德樹人的偉大目標。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可以看出,課程思政最中心的理念就是協同育人,教師要利用所授課程特色,結合思政理論共同達到良好的育人目的。

一、“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高職英語課程發展的需要

首先,在高職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是高職英語課程發展的必然需要,英語課程是學生接受跨文化教育以及吸收跨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大多數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知識非常重要的路徑。在2020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說明今后在大學英語包括高職英語在內的英語課程中,要重點突出課程發展以及改革的非凡意義。在英語課堂中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開展思政教育,要將大學英語課程與“課程思政”進行有機結合,從而達到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綜合型優秀人才的目的。[2]同時,英語教師作為廣大教師隊伍中的一員,同樣肩負著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的使命,我們在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個主陣地上,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責任,為協同育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中華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需要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一直為世界所矚目,將其傳承下去并使其得以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英語作為連接我們與世界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一代青年要利用好英語這座橋梁,講好中國故事,將中華文化傳承并發揚下去。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滲透思政元素是極為有用的。

(三)正確價值觀引導的需要

目前由于網絡的飛速發展,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地多元化,加之英語課程的學科特點,學生易于接觸到一些西方思潮,有些學生可能會盲目地崇拜他國文化,但作為這個年齡的大學生,他們的思辨能力還是有所欠缺,可能會被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所腐蝕從而摒棄本土優秀文化。在高職英語課堂中適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高職院校英語課程運用“課程思政”的優勢

(一)職業特點

高職英語的授課對象涉及到全校的各個專業,與其他的本科公共英語課程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高職英語偏重將英語與高職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更具有職業性以及實用性的特征。《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突出實用英語的特點,堅持為高職培養實用性人才和“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方向。[3]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更加方便地結合學生所學專業以及他們畢業后要面臨的崗位開展思政教育,這樣能夠更加自然地以一種隱性的方式將職業精神作為主要元素和有利抓手來進行思政教育,讓學生深刻領悟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敬業愛崗、誠信友善等職業素養。于潤物細無聲中將思政的種子埋在學生的腦海中。

(二)學科特點

由于英語課程具有包含不同語言文化內容的學科特點,將思政元素融入英語課程中,可以將外國文化作為基礎,在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融合進來,從而在英語課堂上形成以英語教學為主導的思政教育培養機制,推動高職院校中的思政教育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更好地以英語課程教育實踐為中心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新時代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英語思政教學實踐路徑及策略

(一)探索發現

探索大學英語課程中“真善美”。高職英語教材涵蓋了很多實用性內容,教師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首先要深度研究教材內容,仔細探索教材內容中的每一個可能涉及到的思政教育資源,同時又不能受教材所限,拘泥于現有的書本內容,教師應該適當結合教材內容,將與其相關的思政點有機結合。在教材之外,教師還可以自行查找探索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泛讀材料供學生閱讀,以此為載體在整個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

(二)深度挖掘

深度挖掘生動有效的育人元素。以《高職國際進階》綜合英語第二冊第一單元company為例,這個單元精讀文章題目是IsVolvoSwedish,AmericanorChinese?講得是有關中國本土汽車品牌沃爾沃的發展史。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從而深度挖掘出生動有效的育人元素。課文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詞都有可能成為教師進行課堂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比如,在深入課文之前,教師可以運用視頻Vol-vo’sdevelopment通過提問的方式導入課堂,激起學生對沃爾沃和吉利兩大汽車公司的興趣,了解吉利收購Volvo事件,進入課文情境。此處,通過學習國有汽車品牌吉利與2010年收購沃爾沃汽車的事件,增進學生對我國近幾年制造業飛速發展的了解,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自豪感。從而達成增強學生國家認同感的育人目標。在文章中有這么一句話:“However,underChi-na’sregulations,foreigncarmanufacturerscanonlyproducecarsinChinawhenthecompanyisjointlyownedandrunbyaChinesecompany.”這句話里面出現了一個詞regulation即“法規”,教師可以利用這樣一個簡單的詞,滲透有關外國汽車在中國生產的法律法規,以此來增強學生法治觀念從而達成育人目標。本單元的寫作任務是撰寫感謝信,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同時就可以通過疫情期間對醫護人員說的話做背景,設置情景,通過引出思政學習素材“對醫務人員的話”,聯系醫務人員白衣執甲,大愛無疆,引發學生共鳴。古語有云“知恩圖報,善莫大焉”“銜環結草,以恩報德”由此為契機給醫務人員寫一封感謝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學生傳遞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有機融合

與專業基本原理前沿知識有機融合。高職大學英語的授課對象涵蓋全校各個專業的學生,有的英語教師可能要同時教授若干個不同專業的班級。在教材內容相同的情況下,結合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以及學生不同的需求,教師應該從不同角度對教材進行分析,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從他們未來要從事的職業入手發掘思政元素,將其與學生的專業進行有機融合。同樣是IsVolvoSwedish,AmericanorChinese?這篇文章,面對汽車加工與制造專業的學生,教師可以從造車過程中的精益求精,領會大國工匠的工匠精神這些點切入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而面對廣告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從民族汽車品牌的發展上升到中國的奮斗精神,還可以抓住廣告宣傳應遵守誠信這一職業道德的點來達到育人目的。

(四)加工凝練

把課堂變成思政與專業無縫銜接的金課。在英語課程中融合思政內容并不是簡單地將思政教育內容做系統轉移,而是要把發掘課程本身的思政內容,將其與英語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該過程就要求英語教師具有較高的接洽能力。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職大學生英語教學課堂,必須要考慮英語教師的思政教育對接能力[4]。想要把課堂變成思政與專業無縫銜接的金課,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統籌能力,要在教學全過程中進行全面性的英語思政布局。教師要把挖掘到的思政元素進行加工凝練,運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化融合與系統化推進,從最基礎的教學環節開始,進行反復打磨,熟練掌握各項教學思政技巧,最大限度地圍繞思政教育推進英語教學工作。使我們的英語課堂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無縫銜接,從而更好地發揮協同育人的效應。

四、結語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要努力做到與“課程思政”建設保持步調一致,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互補的作用。教師應注重在專業知識點的基礎上自然地引入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開拓其國際視野,培養擁有中國文化自信和中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朱倩誼.“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新閱讀,2021(3):66-6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4]趙娜.高職英語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路徑和實施保障[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3):111-114.

作者:王麗霞 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