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風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05:27: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債務風險論文

政府債務風險論文

摘要: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已經成為威脅我國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患。造成地方財政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事權、財權不對稱,沒有規范的制度化融資渠道。因此有必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防范及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成功經驗,積極慎重地解決好我國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關鍵詞:地方政府;政府債務;地方政府債券;經驗借鑒

地方財政困難和債務危機是當前我國財政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尤其縣鄉財政運行緊張,難以履行其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職能,影響地方的資本運行、惡化地方的投資環境。更為關鍵的是,政府債務過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債務風險已成為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的核心??v觀國外發達國家的財政管理體制和國家結構后發現:單一制或聯邦制的國家結構與地方政府能否發行債券融資弱相關,地方政府債券與地方自治、分權程度高度相關,只要存在中央與地方分權的財政聯邦主義(fiscalfederalism),就具備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前提。這也是地方政府債券在聯邦制的美國和澳大利亞、以及單一制的日本和法國都大行其道的原因。

一、聯邦制的美國、澳大利亞防范模式

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是聯邦制國家,都實行三級財政體制,即聯邦財政、州財政和地方財政。三級財政各有其相對獨立的財稅制度和專門法,各自編制、審批和執行本級預算。除了聯邦政府可以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外,兩國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可以發行各自的政府債券,籌集一部分財政資金。

(一)美國發達的地方政府債券市場成為防范地方財政風險最有力的保障

查看全文

鄉級政府債務風險管理論文

【摘要】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正在日積月累,情況十分復雜,形勢相當嚴峻,本文介紹了我國鄉級政府債務狀況的現狀和鄉級政府財務狀況惡化所帶來的危害,并對于鄉級政府債務風險的法律控制改革的可能性作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鄉級政府債務風險財政法律控制

【正文】

引言

我國政府向來重視對于金融風險的控制,但是對于政府財政風險,特別是鄉級政府債務的法律控制一直都不夠重視。目前我國鄉級政府債務狀況不容樂觀,特別是2004年“兩會”后,許多省區紛紛宣布:爭取兩三年內全部取消農業稅。但也有許多專家表示擔憂。擔心取消或降低農業稅,地方財政收入將出現缺口,基層政權運轉發生困難。這些問題急需通過法律的調整來解決。

正文

查看全文

企業債務融資風險研究論文

摘要:資金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必要條件,企業資本的聚集和吸納有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其中債務融資是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渠道,對推動企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是債務籌資也會帶來風險,因此企業要正確認識負債籌資帶來的風險,增強風險意識,制定有效的風險防范對策。

關鍵詞:債務融資;風險;財務杠桿;風險規避

1負債籌資概述

1、1負債籌資風險的概念

負債籌資風險是指由于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環境的變化,以及期限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它一般表現為企業所有者權益下降,喪失償債能力、發生財務困難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

1、2負債籌資的財務效應分析

查看全文

本質特征把握財政債務風險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財政債務風險的實證分析;財政債務風險的防范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實行以增發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內需的不足、國債發行額與財政赤字額的互動、低債務負擔率與高債務依存度并存、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當年GDP)反映了負債規模與一國嘗債總體經濟實力的對比關系、中央財政的還本付息壓力越大,償還能力越弱,國債的承受能力越差、國債籌資成本硬約束與投資收益隱性化、國債是信用性質的財政收入,是一種集借、用、還三者于一體的政策融資工具、隱性債務顯性化、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低工資、廣就業、多補助的收入分配制度、適時淡出積極財政政策、控制國債規模,調整國債結構、多元分散債務風險、強化外債管理,防范外債風險等,具體請詳見。

一、財政債務風險的實證分析

針對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增長緩慢,通貨持續緊縮的經濟態勢,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以增發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內需的不足,拉動了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有效地遏制了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局面。與此同時,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我國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01年中央財政赤字達到259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7%,債務余額1560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6.3%。雖然財政赤字率和國債負擔率都在所謂的安全警戒線以內,但我國財政基礎相對脆弱(兩個比重低),潛在財政債務風險很大,特別是我國財政債務風險有其特殊性,因此,不僅需要從數量關系上,更要從本質特征上把握財政債務風險問題。

1、國債發行額與財政赤字額的互動

財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動發生收不抵支現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為刺激總需求而主動采用的一種積極財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國財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長緩慢而支出膨脹引起的,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后,財政赤字的彌補,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歷年的財政盈余;二是以貨幣融資形式向中央銀行借款;三是以債務融資形式向社會發行國債。我國1986年以來政府財政全為赤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現已明確規定財政不允許向銀行透支。因此,財政赤字只能靠債務融資來彌補。從財政赤字與國債發行額的關系來看,赤字是原發性的,債務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數量上具有正相關性,財政赤字高的年份,國債發行額也較高,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見表1)。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債務發生并不純粹是被動發生的,債務額與赤字額具有相互推動的發展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宏觀調控政策的需要,把增發國債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其資金回報率較低,隨著國債規模的擴張,還本付息額也迅速增加,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張反過來推動財政赤字的急劇攀升,陷入借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當中,如1997年國債發行額為2412.03億元,同年的還本信息額為1820.40億元,還本付息額占發行額的75.47%,在財政收入不可能有較大增長的情況下,中央財政的償債成本和償債風險都相應增加。

2、低債務負擔率與高債務依存度并存

查看全文

我國財政債務風險防范對策論文

一、財政債務風險的實證分析

針對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增長緩慢,通貨持續緊縮的經濟態勢,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以增發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內需的不足,拉動了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有效地遏制了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局面。與此同時,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我國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01年中央財政赤字達到259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7%,債務余額1560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6.3%。雖然財政赤字率和國債負擔率都在所謂的安全警戒線以內,但我國財政基礎相對脆弱(兩個比重低),潛在財政債務風險很大,特別是我國財政債務風險有其特殊性,因此,不僅需要從數量關系上,更要從本質特征上把握財政債務風險問題。

1、國債發行額與財政赤字額的互動

財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動發生收不抵支現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為刺激總需求而主動采用的一種積極財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國財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長緩慢而支出膨脹引起的,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后,財政赤字的彌補,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歷年的財政盈余;二是以貨幣融資形式向中央銀行借款;三是以債務融資形式向社會發行國債。我國1986年以來政府財政全為赤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現已明確規定財政不允許向銀行透支。因此,財政赤字只能靠債務融資來彌補。從財政赤字與國債發行額的關系來看,赤字是原發性的,債務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數量上具有正相關性,財政赤字高的年份,國債發行額也較高,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見表1)。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債務發生并不純粹是被動發生的,債務額與赤字額具有相互推動的發展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宏觀調控政策的需要,把增發國債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其資金回報率較低,隨著國債規模的擴張,還本付息額也迅速增加,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張反過來推動財政赤字的急劇攀升,陷入借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當中,如1997年國債發行額為2412.03億元,同年的還本信息額為1820.40億元,還本付息額占發行額的75.47%,在財政收入不可能有較大增長的情況下,中央財政的償債成本和償債風險都相應增加。

2、低債務負擔率與高債務依存度并存

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當年GDP)反映了負債規模與一國嘗債總體經濟實力的對比關系,這一指標對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實際意義,經濟發達國家的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經濟基礎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承載能力較強,其國債負擔率可以高些,如《馬約》規定歐盟成員國這一指標上限為60%,而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較差,其債務負擔率也應較低,一般國家應不超過45%。我國的國債負擔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僅為16.3%,遠低于國際警戒線。但是從動態分析,我國國債負擔率近年來增長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查看全文

地方債務財政風險法律控制論文

「關鍵詞」地方債務,財政風險,預算法

「正文」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實際上已經超過金融風險,成為威脅中國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頭號殺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在“地方債務問題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擔憂說:“中國地方政府所負債務的種類之多,負擔之重,已超出一般人想象,如何解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p>

盡管中國現行的《預算法》等有關法律中,嚴格禁止地方財政出現赤字和地方政府舉債,但事實上,中國各地區、各層級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舉債度日或負債“經營”,而且,規模呈加速上升趨勢,層級越低的地方政府負債的相對規模也越大。更大的問題還在于,由于法律的明文禁止,地方政府在舉債時大多巧借名目,隱蔽性強,透明度差,造成巨額的隱性債務,而隱性債務實際上比顯性債務更加危險,也更難以監管和控制。

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一般由三方面組成:地方政府承借或擔保的直接債務;地方政府授意投融資公司等中間機構向金融機構借款,予以風險承諾指名貸款;由地方國有企業等舉債,并承擔償還責任的間接債務。除金融機構債務之外,還包括拖欠的教師工資、國有企業改制安置補償費、挪用的社會保障基金等等社會債務。

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防范和解決,主要可通過以下幾方面:

查看全文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分析論文

一、深化國企改革,建立風險與利益的對稱機制

在目前實行政企分開的情況下,由于國企改革不徹底,還沒有完全脫離政府的職能范圍。所以,無論是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還是從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穩定的角度,政府都應支持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地方政府應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防范地方債務風險的根本舉措。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要打破企業、銀行、政府“三位一體”的國有經濟結構,防止因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不高造成的企業債務向銀行債務轉移,銀行債務再向政府債務轉移;對于競爭性行業的企業,政府應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征收稅收,以資本所有者的身份取得收益,而不能干預其經濟活動;國有企業也只能以其所有資產為限進行借款。

其次,要實施國有企業的戰略性調整。一方面,要打破行業壟斷,積極促進行業競爭,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另一方面,對不同性質的行業進行分類改革,對公共物品行業實行國有經營,對提供私人物品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對一般的中、小型企業實施市場化改造,一般企業實行民營化等,盡量減少對國有企業的救助。

最后,要建立國有企業權利結構與風險結構的對稱機制。對國有企業要有明確的授權和風險責任的分配,使其在經營權的層級上形成利益與風險的對稱機制,同時形成風險約束,強化經營者的避險動機,以降低國有企業不良資產和經營虧損對財政造成的壓力。

二、拓展政府融資渠道,增強地方償債能力

查看全文

國際比較債務擴大防范財政風險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關于我國財政風險的現有分析與判斷;沒有認識和計算的政府財政赤字;財政的風險將出在缺乏有效管理的地方政府赤字和債務;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債余額和赤字分別占當年GDP的比重、需要從基本概念說起、中央代地方政府發債,實質上就是中央代地方政府打了赤字、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發債的數量根本沒有作為地方政府的赤字計算、與目前政府預算會計實行的是收付實現制,而不是權責發生制有關、我國許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可能將長期存在赤字和借債情況、地方政府的債務歸還問題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修改《預算法》、建立地方財政預算對地方債務管理的制度和專門機構、推進政府預算會計制度改革,逐步由收付實現制轉變為權責發生制等。具體請詳見。

一、關于我國財政風險的現有分析與判斷

至今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源自國債和赤字的財政風險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國債余額和赤字分別占當年GDP的比重;二是政府的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狀況。2002年3月,財政部在向人大做的2001年決算和2002年預算的報告中,明確公布了國債負擔率和赤字率兩個指標。2001年中央財政赤字259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債務余額1560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3%。從這兩個指標來看,與國際上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財政風險并不是很大。從政府的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來看,現有國內的研究成果和國際組織、經濟學專家對中國的研究成果表明,這部分債務占GDP的比重約為75~125%左右(世界銀行:1998年,劉成:2000年)。將這部分債務進行國際比較,隱性及或有債務的指標也不是很高。以美國為例,大致與我國公布的國債負擔率和赤字率同一口徑的聯邦債務率,目前在50%左右,1993年底的聯邦債務大約為3.2萬億美元,但是如果考慮隱性債務,聯邦債務幾乎是官方數字的3倍(哈維·S·羅森:《財政學》)。國內的研究成果反映,許多國家政府隱性及或有債務規模都很大(劉成,2000年),與此相比,中國政府的財政風險并不是很大。

上述的判斷已經基本形成共識,無論從官方公布的數據,還是經濟學界研究的成果,可以說已經為人所認識的政府赤字和債務表明,盡管隨著債務的擴大,財政風險在積累,但是短期來看風險不大。

二、沒有認識和計算的政府財政赤字

首先,需要從基本概念說起。重溫什么是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現代經濟學、財政學理論中的定義是,財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的數量。當政府形成財政赤字時,它就必須向公眾舉債來支付其款項。為了借債,政府需要發行債券,即用以承諾將來償還的一種借據。政府債務指政府借款總額或累計額。理解赤字和債務的關鍵點在于:政府債務是政府應付款的存量,而財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而形成的新債務流量(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宏觀經濟學》,第16版)。我國自1993年起,規范了財政赤字的彌補辦法,即全部由發行國債來彌補赤字,而不準許向銀行借款和透支,自此上述定義完全可以適用于我國。

查看全文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研究論文

[摘要]當前,我國地方政府舉債規模過大,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舉債的隨意性與過度舉債,財政入不敷出與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差是形成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重要因素。對此,應從建立健全政府擔保、借款、投資機制,建立科學高效的舉債償還機制,加強財政收支管理等三個方面防范與化解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關鍵詞]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舉債;防范與化解

一、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表現及特征

(一)地方債務規模風險。

這是指由于債務規模過大可能導致的到期債務無法支付的風險。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機構分散,合法與不合法的債務并存,總量還難以把握,從某些地區的典型案例來看,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已較大,有的甚至超過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例如,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估計2002年重慶市直接顯性債務規模超過200億,其中內債規模達到150億。其中,重慶市縣(市、區)累計拖欠工資達到19億元左右,平均每個縣(市、區)拖欠工資近4750萬元:重慶市鄉鎮內債總額將近44億,約占全市內債總額30%。截止2000年底,四川省財政各種直接債務累計已達400億元左右,或有債務369億左右,其中,清欠農村合作基金會213億元,應退還供銷社股金26億元,糧食企業虧損掛帳110億元,養老保險金缺口20億元。若再考慮到一些無法統計的因素,如欠發工資、違規擔保、民間集資所形成的債務,其債務總規模還要更大。北京市同期地方政府或有顯性負債為100多億元,占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40%以上。在福建、山東、吉林等省的部分地區,其鄉鎮財政或有負債的規模超過其當年地方財政收入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風險已經很大。

(二)地方政府債務的結構風險

查看全文

剖析企業債務融資方式風險預防評估研究論文

摘要:資金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必要條件,企業資本的聚集和吸納有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其中債務融資是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渠道,對推動企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是債務籌資也會帶來風險,因此企業要正確認識負債籌資帶來的風險,增強風險意識,制定有效的風險防范對策。

關鍵詞:債務融資;風險;財務杠桿;風險規避

1負債籌資概述

1、1負債籌資風險的概念

負債籌資風險是指由于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環境的變化,以及期限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給企業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它一般表現為企業所有者權益下降,喪失償債能力、發生財務困難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

1、2負債籌資的財務效應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