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機遇更是挑戰關于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思考

時間:2022-07-25 04:27:00

導語:是機遇更是挑戰關于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是機遇更是挑戰關于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思考

一、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目的

改革開放后二十多年中,我國對加工貿易一直是采取鼓勵政策。但近年來開始向限制政策轉變,最近轉變的步伐開始加快。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2007年第44號公告,在原來已公布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共計394個十位商品稅號)的基礎上,新公布了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原材料等產品,共計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

2007年11月22日,商務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出臺《關于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工作的意見》,對轉移的重點加工項目給予提供貸款、利率優惠、債券承銷在內的系列金融支持。

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體現了國家戰略。此次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政策調整的主要目的我認為有三點:

1.為了緩解目前的兩大矛盾。即低成本“中國制造”引起的貿易糾紛的矛盾和外貿順差過大引起的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矛盾。如瑞士普蘭公司生產的T恤印了“F-U-C-KYOUCHINA”,雖然很反動,引起我國駐德國和駐瑞士大使館的強烈抗議,但也反映了國外企業對“中國制造”的典型恐懼心理。

2.為了遏制“熱錢”流入對國內經濟帶來的沖擊。研究表明,加工貿易是“熱錢”流入的主要渠道之一,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瘋狂有“熱錢”在其中推波助瀾。

3.為了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和地區產業結構。中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不升級,中西部地區不加快發展,國家競爭力難以提高和地區差別難以縮小將影響全國小康建設進程。

二、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的機遇挑戰

1.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的機遇

機遇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有了國家的具體政策支持。近年來,國家為了解決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在宏觀政策上已有明確導向,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也有支持措施,此次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的指向就十分明確,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是大利好。

第二個方面,為中西部地區擴大就業與出口(提供的稅收較少)提供機遇。就業是中國的大問題,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就業崗位比較稀缺,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的轉移過去是候鳥型的,經濟發展的類型是內源型的?,F在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可能為解決就業和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機遇,勞動力可實現就地轉移,經濟可走外向型發展之路。

2.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挑戰

一是對我省產業結構升級的挑戰。大規模的加工貿易產業進入很可能造成產業結構低層次的“路徑依賴”。我省提出“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的戰略定位后,沿海產業向我省轉移的步伐加快,但轉移的多是低端產業。此政策出臺后,沿海將向產業鏈高端發展,由單純加工向設計、研發、品牌、服務等內容延伸。而我省從事勞動密集度高、技術含量較低的最終產品組裝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產的勢頭將進一步強化,產品結構在價值鏈上處于低端和產業結構初級化的局面難以改觀。處理不當將影響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對我省各級政府應變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挑戰。中西部地區的欠發達現狀,在政府和民眾之間形成了共識——加快發展才是硬道理。特別是在近幾年,中部其它省在大力改善投資環境上下了真功夫,中部其它省FDI的快速增長說明前些年推動*經濟增長的招式已不是“獨門秘籍”,*利用利用外資規模在中部連續幾年獨占鰲頭之后,現增速已減,今年1-10月的增長率為23%,遠在安徽(130%)、河南(59%)和湖南(34%)之后,總量(27.31億美元)也被湖南超越(27.58億美元)。今后,中部其它省還會有更多的好招數,競爭也更激烈。

三、抓緊機遇,迎接挑戰,開創我省加工貿易新局面

國家關于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對中西部地區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個人認為,無論從現實來看,還是從長遠來看,都是挑戰大于機遇。如何抓緊機遇,迎接挑戰,需要我們從經濟發展規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看,人均生產總值1000-3000美元的階段,是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變化最大的時期,既要解決大量農村人口的轉移問題,又要解決產業結構的升級問題。從政府調控的角度看,解決就業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觀經濟目標,讓*更多的農民從農業轉向工業是實現小康的必由之路;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來看,低附加值的加工業總是向全球加工成本最低的“洼地”流動,我們不積極主動創造條件承接沿海的產業轉移,這些產業就可能轉移到越南和東南亞等地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要把挑戰變為動力。建議重視以下工作:

1.重視承接基地的申報,加強國家部委的交流溝通。

今年4月26日,商務部已把南昌、贛州、郴州、武漢、合肥、蕪湖、新鄉、焦作、太原九市列為沿海產業的承接基地,并已授牌。商務部44號公告出臺后,湖南已將永州、衡陽作為新的承接基地上報。不知我省這方面的進展如何?建議盡快將上饒、九江、撫州、鷹譚、吉安等市作為承接基地向國家申報,以利爭取國家政策的支持。

2.重視物流效率的提高,減少加工貿易的轉移成本。

東南沿海地區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加工業,成為“中國制造”的核心區域,關鍵有二條,其中一條就是加工制造成本低。現在的勞動力成本的差別不大,但物流成本差別大。沿海地區先進的港口設施,加上發達的交通網絡,大大降低了廠商的物流成本。而我省雖然有相對的區位優勢,但與沿海地區比還是有差距的。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應成為各地考慮的重點問題。除了更多地采取“海鐵聯運”“公鐵海聯運”等形式外,建議對高速公路的收費進行調研,歐洲的大多數高速公路都不收費,我省能否從促進沿海產業轉移和保證高速公路貸款還本付息的角度調速收費水平。

3.重視營商環境的塑造,增加區域競爭的吸附能力。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的繁榮的另一關鍵因素是有良好的商業環境。這種商業環境既有先天的因素,更與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政府的強有力營造有關。沿海有浙商,有粵商,中部有徽商,有晉商,贛商則沒有形成氣候,主要是我省的商業環境先天不足,長期以來對商業的輕視和對讀書做官的重視導致有官場文化而缺乏商業文化,“商人重利輕離別”就是寫照。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先天不足要靠后天補,政府要唱主角。一站式服務要到位,而不僅僅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多年以前,進賢文港做筆的老板就告訴我,他到上海浦東投資,只要把錢進帳,把材料交給開發區的人就可開工。開發區會幫他辦好一切開業手續,開發區有現成的標準廠房,開發區有勞動力調劑。這就是沿海加工貿易形成“中國制造”的軟硬環境。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至少,我們的環保、財稅、勞動力、海關、檢驗檢疫、工商等服務還有改進的地方,土地、交通、物流等基礎條件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4.重視產業集聚的指導,加強產業配套的跟蹤服務。

產業集群是近年來大家談得較多的一個問題。記得吳省長多年前就抓過格林柯爾入駐南昌的配套問題,并要求各地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抓好大項目的配套招商。但產業集聚的形成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需要一屆又一屆政府長期堅持不懈地去抓。紡織服裝業是我省承接沿海的主要產業,近年來我省引進的紡織服裝業投資不少,今年1-9月,全省服裝行業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04億元,同比增長63.8%,增幅高于全行業11.36個百分點,但紡織服裝業的配套仍然比較薄弱,至少缺乏紹興那樣的面料和柯橋那樣的紐扣配套能力。有針對性地解決主要產業的配套能力,可以作為各地招商引資的一個重點。

5.重視承接項目的選擇,保持綠水青山的環境本質。

沿海加工貿易的轉移對我們是好事,但也要防止好事變壞事。物別地對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看到其它地區招商引資成績斐然,干部頻頻提拔,自己心中也熱血沸騰,摩拳擦掌,要干一番事業。產業轉移的機會來了,千萬不要把所有的菜都裝到自己的藍子里。污染空氣污染水的項目千萬不能要,大量產生有毒物質的項目千萬不能要。我到有的工業園區調研,一個園區內就有四五種不同的刺鼻氣味在不同區域的空中飄揚,這樣的地方如果再搞產業集聚就很成問題了。*的綠水青山是吸引外資的最大品牌之一,也是*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元素。建議各地做好園區產業承接的規劃,使承接的產業對我省經濟的長遠發展有促進作用,減少“候鳥型”產業和污染型產業的進入,有關部門也要把好轉移項目的審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