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系統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23 05:08:00
導語:經貿系統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以來,全市經貿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臨港工業發展重點,積極應對宏觀調控,加大力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促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工業與貿易經濟運行基本態勢
今年以來,全市工業與貿易經濟運行總體形勢較好,工業生產保持高位運行,企業效益大幅提升,商貿經濟發展穩定。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字:快、優、好、升
(一)經濟增長速度穩中趨快
1、工業生產高位運行。20**年全市工業實現總產值642.53億元,同比增長27.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490億元,同比增長30.5%;累計實現銷售產值614億元,同比增長27.2%,完成出貨值204億元,占工業銷售的33.2%,同比增長44.6%。
2、工業投資增勢強勁。20**年全市完成工業投資達93億,同比增長59.2%。船舶修造業投入依然強勁,完成50.83億元,同比增長82.5%;石化行業完成投入11.96億元,同比增長99.3%。強勁的工業投資增長態勢,說明了我市以臨港工業為主導的海洋經濟發展潛力日益得到顯現,**正在成為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投資熱土。
3、重點建設項目扎實推進。全市重點建設項目在各級各部門的努力下得到扎實有效的推進。列入今年實事項目的9個大型船舶修造業項目總體推進較為順利,累計完成總投資超過50億元,全年累計完成投資35.11億元,中遠、常石、歐華、萬邦永躍、金海灣等已投產部分的生產進展順利,今年1—12月份實現產值94.23億元。和邦化工、浙海油污水處理兩大臨港化工項目建設進度加快,累計投入分別為13.51億元和1.52億元,其中今年1—12月份完成投入分別為7.85億元和1.23億元。
(二)經濟增長結構穩中顯優
1、產業結構趨于優化。在船舶工業的帶動下,我市工業臨港重化工特征愈發明顯。20**年,全市臨港工業實現產值430.2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比重達67%。重工業比重達54.7%,增長速度達50.9%。船舶工業已成為全市第一大產業,20**年全市船舶修造業實現產值192.8億元,同比增長80.3%;水產加工業進一步向精深加工方向拓展,精深加工比例進一步提高,目前已達41.9%,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
2、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一批臨港大項目的陸續建成投產或進入前期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使全市工業經濟初步呈現均衡發展的格局。從發展速度看,除嵊泗發展較緩以外,其他各縣(區)累計增幅均在20%以上。20**年,普陀完成工業產值195.1億元,定海完成工業產值185.45億元,岱山完成工業產值102.53億元,分別增長39.2%、23.3%和30.9%。從項目布局看,三縣(區)各有大項目進入,**經濟開發區新港工業區塊的項目進入形勢喜人,目前進區企業23家,開工項目16個。
3、出口格局發生轉變。今年以來,工業制成品強勢出口,首次超過初級產品,成為經濟運行中一大亮點。20**年,全市工業制成品實現出口11.6億美元,同比增長76.4%。但水產品出口6.4億美元,同比增長0.7%,出口格局出現了一定調整。從出口品種看,船舶產品成為主要出口產品;從出口地區看,歐盟成為我市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從出口方式看,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和增速均超過一般貿易。
(三)經濟增長質量穩中求好
1、節能降耗成效顯著。1-3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0.21噸標準煤,比上年同期下降16.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7.4%。根據前三季度經濟發展和能耗增長實際情況,預計今年全社會能耗增長在10%左右,全市GDP能耗降低率在4.5-5%之間,能夠完成20**年度的節能降耗任務。
2、企業效益大幅提升。1-11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考評得分234.34分,比上年同期提高26.88分,創下自工業經濟效益考評以來最好成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6.5億元,其中利潤16.8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64.3%和83.5%,利稅和利潤增長速度均居我省各市首位。
(四)商貿經濟發展穩中有升
2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億元,同比增長16.2%,比上年同期提高16.2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二;“萬村千鄉”市場建設工程進展順利,鄉鎮連鎖超市覆蓋面達100%,位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市市場監測調控體系和生活必需品應急調控機制已基本建立,市場繁榮穩定,有效供給充足,糧油和副食品市場運行平穩,價格波動趨緩。
二、明年宏觀形勢分析
明年宏觀經濟環境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一是要素環境進一步偏緊。中央貨幣政策從穩健到適度從緊再到從緊,意味著明年貨幣供應量將大幅萎縮,企業融資難度愈加顯現。同時,隨著大項目的陸續開工建設,電力、土地等要素資源明年的缺口將會更大。二是企業的發展環境不容樂觀。明年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一方面保護了勞動者的權益,另一方面企業勞動力成本也隨之增高;另外,人民幣升值預期和貿易壁壘的加劇,也使我市出口企業發展更加嚴酷。三是隨著國家加強對船舶修造行業的準入管理和整體環評要求的嚴格限制,以及船舶生產許可證制度的事實,新的涂層標準試行等,對我市船舶工業快速發展帶來一定制約。四是明年中央對投資規模的控制力度加大,項目審批難度也將進一步加強。
三、2008年全市經貿工作初步思路
2008年全市經貿工作總體思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委“創業富民、創新強省”和市委“兩創一促”總要求,遵循“穩中求進、進中求好”的原則,繼續突出發展臨港大工業,加大創新力度,加強節能減排,推進產業集聚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確保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主要發展目標為:
工業總產值:完成800億元,增長25%。
工業性投入:完成100億元,增長10%,其中技改投入增長20%。
產業優化升級:船舶工業產值突破280億元,增長50%,造船完工量達到260萬載重噸;水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75億元,水產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2個百分比。
工業效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增長30%。
節能降耗: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億元,增長12%。
圍繞上述發展目標,我們將做好“產業、布局、創新、統籌”四篇文章,努力實現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加快重點產業發展,打造新型臨港工業體系
(一)要著力提升船舶工業發展水平,促進產業做強。
1、抓規劃布局,優化產業檔次。全面實施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行業總體環評規劃,大力推進船舶產業技術改造和布局調整,制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重點支持海洋石油平臺、海洋工程船舶、5000客滾裝船等高附加值船型,提升我市船舶工業發展檔次。
2、抓重點項目建設,促早日投產。重點項目是現階段我市船舶工業發展的主動力。要積極推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重大項目建設,力爭早建成早投產。重點推進**中遠船務三期、金海灣船業整體項目、辻產業、太平洋海洋工程、東海岸船業、惠生重工、東邦修造船等項目。
3、抓配套產業,拉長產業鏈。船舶配套產業是我市整個船舶工業發展的軟肋,也是拉伸船舶產業鏈的關鍵一環。要加快船舶配套集聚區建設,優化發展環境。要積極引進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和國際知名品牌的核心船舶配套產品,大力扶持現有優勢船配產品。制訂出臺扶持船舶配套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4、抓規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要以船舶生產許可證制度的實施和新的涂層標準試行為契機,加強對船舶行業規范管理。要引導骨干企業率先運用現代管理技術,調整生產組織結構,推行工種復合化和中間產品生產專業化,建立社會化大協作總裝企業模式。
(二)積極推進水產加工業,促進產業做精。
1.抓好內貿市場研究,積極開展內貿促進行動。根據當前國內市場逐步看好而國際市場貿易壁壘不斷的現實,按照國務院有關調整優化進出口結構和貿易增長方式的精神,引導企業在繼續鞏固外貿業務的同時,創新銷售模式,加大拓展國內市場力度,改變水產加工業單純依賴外貿的營銷模式,實現內外貿并進銷售格局。
2.進一步引導水產加工業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通過政策扶持和精深加工企業認定等措施,推動企業不斷提高水產品加工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實施GMP達標考核和原產地保護標志申請工作,引導企業走品牌發展之路。積極鼓勵企業開發生產市場前景好的海洋醫藥、保健品等海洋生物產品。
(三)穩步推進臨港石化產業,促進產業做實。
要加強臨港石化產業發展研究,合理定位發展方向。要強化產業引導,制訂出臺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要搞好服務,積極推進已建項目的達產達能及在建項目的進度。
二、加強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
(一)大力推進北部工業帶建設。積極構筑“南生活、北生產”的發展格局,努力實現工業向北部集聚。強化產業布局導向,完善專業配套服務,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集中到北部開發區。南部區域要適度引入用地少、污染小、都市型項目,要研究制訂“南部區域工業項目準入門檻”,要運用土地、環保等政策手段嚴格控制南部新批項目。對老項目要靈活運用土地置換等方式鼓勵企業向北部搬遷。
(二)充分發揮港橋優勢,打造特色產業。要根據連島大橋的走向,規劃發展大橋沿線產業帶,結合全市不同島嶼各自產業特點、區位特點和港口資源優勢,在重點產業發展上作專門規劃布局,以形成特色鮮明、產業聯動的島嶼產業結構。
(三)加強資源管理,嚴格把握準入門檻。加強對土地、岸線等資源的集約使用,協調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和單位用地產出率,強化岸線使用的管理與規范。制訂出臺產業限制項目和淘汰目錄,重點對一般中小型造船、普通修船、一般性中小水產品加工予以限制。
三、推動工業創業創新,切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把技術創新作為戰略基點,把工業產業結構的創優創新作為當前**“創新強工”的重要著力點;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當前自主創新的重要形式。
(一)推進企業自主創新。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從投資拉動型向創新趨動型方向轉變。要鼓勵發展行業(區域)技術中心和技術服務機構建設,扎實推進船舶行業技術中心和水產行業技術中心建設,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要制訂出臺促進工業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的政策意見。
(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要通過技術改造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省產業政策,加強投資引導,圍繞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及易地改造、裝備制造業發展,企業挖潛節地和節能減排等五大專題,實施100項技術改造項目,同時扎實抓好省技術改造“雙千工程”。要將技術改造增長指標作為明年考核縣(區)工業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考核內容。
(三)推進品牌培育戰略。加強政策引導,積極鼓勵企業支持開拓國內外市場,依托優勢產業推進區域品牌、行業品牌及專業制造品牌的培育和建設。動態選擇一批符合條件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突出抓好水產、紡織等行業品牌培育工作。
(四)推進產業發展新增長點創新。大力推進適合**海洋經濟發展的涉海、涉港、涉航新項目。要大力發展臨港裝備制造業,著力培育以海洋工程、工程機械、大型起重運輸為重點的臨港裝備業發展。要充分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和港口物流業比較發達的優勢,以港口為依托,探索發展集運輸、加工、保稅、貿易、倉儲、裝卸、包裝、配送、與展覽為一體的臨港物流型工業。充分利用**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著手開展相關研究,突出發展出口加工業。結合現有產業基礎,重點發展物流容量較大的加工產品。
(五)推進發展模式創新。著力抓好節能降耗工作,全面落實節能降耗綜合性措施,制定實施節能降耗綜合性工作方案,完善節能降耗政策體系。認真組建和運作好市能源監測中心,加強對重點行業、企業能源監測與審計,嚴格節能監督執法。積極推進船舶、水產領域節能技術改造,制訂出臺船舶建造行業載重噸能耗標準和水產行業冷庫節能標準,重點加大水產行業冷庫節能技術操作規范作推廣。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推進試點,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標準和措施,強化清潔生產監督管理。切實抓好先進的資源節約替代和循環技術推廣。
(六)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有關政策體系,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實施“微小企業培育工程”,加快建立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新機制。加強引導,鼓勵有條件企業開展上市準備。繼續推進家庭工業發展和新漁農村創業基地建設,探索出一條適合漁農民創業的新途徑。
四、統籌要素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一)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和預警分析。進一步完善經濟運行的分析監測體系,指導幫助企業應對出口政策調整和各種貿易壁壘。進一步健全生活必需品應急調控體系,增強應對突發事件和市場運行波動的能力。高度重視安全生產,重點關注船舶企業質量安全監管和安全生產監管工作,以確保工業經濟健康有序運行。
(二)提高土地、電、水等要素保障水平。積極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扎實開展“萬家企業挖潛節地行動”,探索建立閑置土地流轉機制,加大閑置土處置力度。努力提高用水用電保障水平。繼續做好有序用電工作,抓緊落實明年迎峰度夏方案,配合做好**電廠二期工程及大陸聯網建設工作。關注用水問題,引導做好開源節流工作。
(三)進一步完善企業融資平臺。繼續加強銀企合作,完善銀企洽談機制,拓展銀企合作方式,著力解決船舶企業在建船舶抵押貸款難和出口保函難問題。繼續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建設。建立擔保機構和風險準備金制度,努力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融資支持。
(四)積極推進工業與貿易經濟協調發展。貫徹市委、市政府“服務富市”戰略,完善和修訂商貿流通領域重點產業和重點行業發展規劃,制訂出臺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實施意見。努力建設成品油、船用鋼材、糧油商品三大物資供應基地和水產品、船用商品、佛教用品三大特色市場,有序推進定海城區、新城、普陀城區三個商貿中心建設,和諧構建農村現代流通網、社區便民服務網、旅游商圈服務網三大網絡體系,著力培育會展業、休閑產業、創意產業三大新興產業,更好地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 上一篇: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思考
- 下一篇:人才工作宣傳月活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