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0-13 16:5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生保健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湖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漢市老齡化程度高達17.7%,遠超國際7%的標準。而當前武漢市社區老年群體預防干預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進一步發揮老年群體“知、信”的傳統中醫藥保健養生、未病先防、“簡、便、廉、驗”的特色優勢,減輕家庭、社會醫療費用負擔勢在必行。通過隨機抽樣調查武漢市青菱鄉社區和百步亭社區約500名老年群眾,了解到當前老年群眾普遍通過電視媒介關注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但真正了解者卻極少;老年群眾養生方法多集中于飲食養生,希冀社區中醫文化推廣站建立,獲得切實可靠的中醫衛生服務等相關現狀,并提出相應建設性對策,為社區開展老年衛生保健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社區;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項目:2012年湖北中醫藥大學科研項目“本土中藥日化企業品牌營銷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當前,大力開展基層社區醫療保健服務工作已成為我國基層醫療改革的一項重要戰略性舉措。特別是在社區衛生醫療工作中,積極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和“末病”的優勢,已成為國家政府和各專家的共識。當前,在國家政府及各相關部門、機關的大力支持下,中醫藥相關服務已逐步走進社區,各系列醫療養生保健服務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愈來愈受百姓青睞。而社區老年群體作為醫療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的主要服務對象,研究其老年群體當前中醫養生保健現狀,分析相關影響因素,加強老年人疾病預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變、病后調護、瘥后防復,對進一步促進社區養生保健工作發展,合理配置相關醫療資源具有重大意義。

1 社區養生保健相關概念及研究

中醫養生是指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通過調節飲食、保養精氣、調適寒暑、活動形體等各種手段,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社區中醫養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醫藥基礎理論指導下,面向社區人群施加于人體的一種簡易有效的預防手段,其內容形式豐富多樣,包括食療、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藥浴、氣功、八段錦等養生保健。

現階段,國內相關專家學者為解決國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簡、便、廉、驗的社區中醫藥服務寄予厚望。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進行老年人醫療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張敏、陸慶榮、韓禮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國中醫養生社區衛生服務項目形式簡單,宣傳途徑及內容不完善,缺乏科學系統的中醫養生規劃與評價;石碧霞、方麗鴻、劉登蕉等學者于2010年通過研究發現城市社區老年人對中醫養生保健認知程度較為匱乏;黃艷、黃衛東則于2011年提出經濟水平和知識水平影響著社區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行為等觀點;孫曉晶、段功香、張穎杰同年調查發現預防骨質疏松、防治高血壓病及頸肩腰腿痛的知識指導、日常生活中飲食注意事項和常見疾病飲食指導等是社區最受群眾喜愛和歡迎的5項中醫保健服務;李明今、馮應強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社區人群對中醫藥知識及相關技術行為態度面臨著“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尷尬局面。

目前,盡管國內學者對有關社區老年人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鉆研較多,但大多都體現在中醫藥養生保健技術或手藝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問題,而輕視了當今群眾,尤其是老年群體對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指導咨詢、健康教育等“軟件”的需求。隨著現代社會疾病譜和死亡譜的根本性改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興起。2009年在北京召開的首屆醫學高峰論壇上,各醫療專家就“臨床治療與平時預防保健”問題達成《北京共識》并強調:醫學必須有較大改變,必須提供平常預防保健,要特別照顧到老年、婦幼、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另從地域角度分析,武漢市地區關于此方面的研究較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漢老年人口數高達146萬,老齡化程度高達17.7%,已遠遠超過國際標準7%。同時人們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素質每況愈下,疾病隨之而來,進一步加重了家庭、社會的醫療費用負擔。如何進一步發揮我國傳統中醫藥老年保健養生、疾病預防特色優勢,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療弊端,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旨在通過相應的調查,認知武漢市社區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現狀,并剖析相關原因,提出相應策略,以便為社區開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提供相關科學依據。

2 對象與方法

2.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隨機選擇武漢市青菱鄉社區和百步亭社區進行抽樣調查。共計500余名老年人參與調查,調查于2013年7-8月進行組織實施。

2.2 調查方法

2.2.1 問卷調查

通過對500名老年人開展相應調查問卷,針對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識字的老年人,由調查人員逐條詢問并如實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87份,問卷回收率達97.4%。問卷分為個人相關信息和老年人對中醫養生保健相關資訊關注、了解程度,養生方法、了解途徑等9個條目。

2.2.2 文獻研究

通過查閱30余篇相關論文和大量閱讀系列文獻,大致了解武漢市社區老年人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需求脈絡,設計訪談提綱及問卷。

2.2.3 個人訪談

通過與20余名老年人交流訪談,了解社區老年人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普遍心理體驗意向和加強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解決途徑,大力挖掘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研究盲點。

2.3 統計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Epidata3.1建立相關數據庫,進行處理及相關分析。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樣本概括

本次調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調查問卷,樣本在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項目進行了相關描述統計,具體見表1。

3.2 社區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現狀

3.2.1 面臨“高關注,低了解”尷尬局面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健康與醫療一直是人類最強烈且是無法避免的最基層的需求,是人們行為的強大動力。調查發現,67%的老年人處于亞健康的狀態,20%的老年人處于疾病的狀態,特別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長、恢復慢的侵擾,健康水平直接決定著老年人對醫療健康知識的關注。而中醫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淀,特別在疾病的預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獨有的特色。作為我國的傳統醫學,中醫對老年人的影響也是極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醫養生保健理念并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部分來自中醫的保健經驗。調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對養生保健知識關注程度”這一條目時,所有老年群體普遍表示關注。但當問及“老年人對養生保健知識了解程度”這一條目時,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關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鴛鴦火鍋”一般冷熱不一,說明大力傳播中醫藥文化和知識勢在必行。

3.2.2 養生保健方法,感興趣養生知識普遍集中于飲食養生

自古“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根植于中華名族血液里,廣為流傳的飲食三字經正好說明這一關系。人到老年,身體機能逐步弱化,對健康的需求也愈來愈大,而食療作為一種較易獲得方式一直深受廣大老年群眾的歡迎。在調查中,79.47%受訪人群表示了解飲食養生,另外動形養生,進補養生也是老年人較為熟知的養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選擇哪種養生方法”條目時,66.12%選擇飲食養生,這正好可以說明老年人養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飲食養生,另外動形養生、靜神養生、進補養生也是老年人樂于接受的養生方法。

不僅如此,在調查感興趣養生保健知識中,61.6%受訪老年人表示喜歡了解飲食養生知識,拔罐、針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徑多通過電視節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途徑多通過電視節目,約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當前了解中醫養生保健途徑”條目時,均認為是電視節目。這與中國老年健康服務促進大會(2014)的《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模式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老年人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獲取的主要渠道以電視為主”相符。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電視也作為一種普通家電走進了千家萬戶。老年人的娛樂生活與電視有著緊密聯系,電視已成為當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資訊獲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健康愈來愈重視,養生類節目應運而生并大行其道,電視養生節目眾多。全國20多個省市的上星電視節目中,基本上都有養生保健節目,如中央電視臺有諸如《健康之路》等3套養生節目,山東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湖南電視臺等電視臺也有類似《養生堂》相關養生健康保健欄目。

3.2.4 希冀社區駐地宣傳

通過對老年人獲取中醫養生保健知識途徑對比可以發現(見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過電視節目獲取,其次是口耳相傳,占44.35%,社區宣傳僅占23.61%,排在7種獲取途徑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識獲取途徑中,電視節目憑借著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區宣傳(46%)從第六一躍成為第二獲取渠道,增長幅度高達22.39%,增長幅度獨占鰲頭,而電視節目反而略下降2.05%,說明老年人在肯定電視媒介重要性的同時,內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區周圍能夠了解、獲取到相關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另外,手機短信、收聽廣播、上網搜索也是老年人現希望擴寬的的獲取途徑。

4 討論

作為祖國傳統醫學,中醫藥參與社區衛生服務體現了我國衛生服務的特色,是發展現代社區衛生服務的有益嘗試,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傳統醫學的優勢。但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武漢市社區老年人養生保健中也面臨著一些瓶頸問題,社區在開展相關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時可以考慮下面幾點。

4.1 立足社區,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宣傳

通過調查發現,老年人普遍希冀通過社區宣傳就近了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建議各衛生單位、政府部門在社區成立中醫文化推廣站。在本次調查中,調查人群對所住的社區有中醫文化推廣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認為可有或可無的占8.21%。數據顯示群眾對于中醫文化推廣站的建立還是持積極態度的,也表明群眾意識到中醫文化推廣站的建立能切實地給他們帶來好處。對此,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充分利用中醫文化推廣站大力宣傳國家相關中醫藥方針政策,宣傳普及中醫藥常識,特別是針對老年群體常見病、多發病、易發病,推廣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顯療效的中醫藥適宜技術,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知識需求。亦可以通過舉辦專家社區義診、健康教育、文體表演、健身鍛煉、知識競賽、科普游藝等活動擴大中醫藥在當地影響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印象,進一步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調查發現,老年人養生保健方法及感興趣養生知識普遍集中于飲食養生,社區在開展老年人養生保健服務時,應以老年群眾需求為導向,側重加強飲食養生知識的傳播。

4.2 加強養生保健類電視節目等規范化管理

調查發現,目前老年人了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途徑多通過電視節目,約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當前了解中醫養生保健途徑”條目時,均認為是電視節目。筆者在與老年人面對面訪談時發現,電視媒介在老年人獲取健康知識特別是飲食保健知識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視的是,當今電視廣播養生保健類節目雖然繁多,節目質量卻良莠不齊。有一些制作人為片面追求高收視率,大力包裝節目,將正常的中醫知識描述得天花亂墜,使得健康類節目逐漸變得娛樂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謂的類似“張悟本”的“排毒教父”、“養生教母”、“太醫”堂而皇之登上電視節目,兜售那套“治病神術”,誘使觀眾受騙上當。筆者建議相關單位應努力加強養生保健產品媒體市場監管和規范,特別是飲食養生類電視節目管制,凈化電視廣播,防止認知度低的老年群眾上當受騙。另外建議相關部門聯合媒體單位自制食療、生活保健類節目,傳播各醫療單位特色醫療實惠項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醫養生保健等健康知識得以快速傳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緩解當前老百姓看病難的現狀。

4.3 加強建設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當前,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現有社區中醫養生保健隊伍整體素質低,服務水平不高,已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缺乏足夠的中醫藥人力資源已嚴重影響到社區衛生服務與中醫藥知識與技術的融入。各相關部門單位應積極引進中醫、健康醫學、全科醫學類人才,開展中醫養生等健康教育課,并把它作為重要環節和切入點,以提高養生保健服務質量。如聯合各中醫藥院校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加大資助力度引進人才;加強和各醫療單位合作開辦養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對社區現有人員提供崗位專業培訓和技能操作培訓,建立各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成立養生保健協會,確定養生保健技術標準和產業標準,提高養生保健從業人員理論水平及實踐技能。

5 結語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大挑戰。結合老年人身體特點與養生需求,在社區積極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系列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獨特優勢,將是今后社區衛生事業發展的重點工程。各相關部門和社區在開展相應衛生保健預防服務時應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宣傳,提高養生保健產業的管理水平,加強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為中國養老事業和衛生醫療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鄭麗維,鄧麗金.內科門診病人對中醫養生的認知需求調查[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9(5)

2 張敏,陸慶榮,韓禮婉.用中醫理論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國全科醫學,2002(9)

3 石碧霞,方麗鴻,劉登蕉.100例老年人對社區保健需求的調查[J].海峽藥學,2010(10)

4 黃艷,黃衛東.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中醫養生[J].護理研究,2011(8)

5 孫曉晶,段功香,張穎杰.社區中老年人中醫保健知信行現狀及需求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1(13)

6 李明今,馮應強.社區中醫藥知識與技術認知、應用及需求調查研究現狀[J].亞太傳統醫藥,2010(2)

7 鄔紅波.武漢老齡人口去年陡增8萬 2020年或成重度老齡化城市[N].楚天金報,2014-02-21

8 董梅娟.中醫藥適宜技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J].社會醫學雜志,2007(1)

9 夏姍姍.老年人保健品滿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報,2014-04-16

10 武樹紅,袁建民,王光榮,等.推進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3(5)

篇2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8517(2008)12-0038-02

追求身體健康長壽,從古至今,是每個人的向往。兩千多年前誕生的中醫學、中藥學研究的就是防病治病保健康;華佗創造的五禽戲,是運動求健康;傳說唐明皇向藥王求練丹藥,也是想靠藥物來長壽。結果呢?秦始皇活了49歲,唐明皇也只活了52歲,都沒有長壽。而現代的人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加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為一旦失去了健康,你所擁有的一切,什么事業、地位、財富、幸福等等……都將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有痛苦的疾病、無奈的掙扎、懊悔和遺憾。所以權利是暫時的,錢財是子孫的,健康的身體才是自己的,健康對人類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樣的身體才算健康呢?世界衛生組織(WTO)指定的健康十條標準是:①精力充沛;②處事樂觀;③善于休息;④應變力強;⑤免疫力強;⑥體重適當;⑦眼睛明亮;⑧牙齒健潔;⑨頭發光澤;⑩肌肉豐滿。

為了呵護自己的身體,使之保持最佳狀態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就中醫與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內容與大家一起探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隨時發生變化,人如何順應自然變化,必須應該知道四時養生保健。

1 春季易發疾病與保健

春季到來,氣候漸暖,百花齊放,萬象更新。然而春天風氣當令,善行數變,如不注意防范,易導致舊病復發或花粉過敏、上呼吸道感染、關節炎、腎炎、春季皮炎等。春季養生應注意四個字:衣、食、住、行。衣:注意保暖,不厚不薄,不讓寒從腳起。食:宜遵照《千金要方》“損酸增甘、以養脾氣”的方法,以助陽氣升發。?。捍禾煲住按豪А保嗽缢缙?,忌抱頭昏睡,室內宜開窗透氣。行:春季是運動養生的最佳時機,宜多到戶外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郊游、踏青等。

2 夏季易發疾病與保健

夏季天氣炎熱,暑氣當令,易耗氣傷陰,因此夏季須防中暑。預防腸道傳染病發生。夏季養生有六法:①慎起居:晚睡早起,中午適當休息。不可貪涼露宿,免受陰署;②重養神:不可過于緊張,避免劇烈運動;③調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適當補充蛋白質;④勤換衣:前人謂“夏日汗多須換著”。所以應勤洗澡、勤換衣。以免發生皮膚病;⑤宜防暑:避免在高溫或烈日下勞作奔走,適當準備防暑藥和清涼飲料;⑥養津液:夏季汗多容易傷津耗氣,因此要注意補充水分,多飲綠豆湯、飲,還要適當補充鹽。

3 秋季易發疾病

秋季氣候由熱變冷,氣溫變化較大,往往認為是“多事之秋”。燥為秋季主令,所以要注意秋季保健三部曲:①初秋:氣候炎熱,稱“秋老虎”,應預防中暑,此時也是菌痢、傷寒、病毒性腸炎、乙腦等病的多發季節。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到上一級醫院檢查確診,及時進行治療;②仲秋:氣候干燥,容易出現上感、口干咽燥、鼻出血、大便干結等;③晚秋:“月落烏啼霜滿天”,氣候轉寒,易發慢支炎、肺炎、肺氣腫等病。此時應注意添加衣服,加強鍛煉,提高肺系抗病能力。

4 冬季易發疾病與保健

篇3

肝主血脈要“灸養”

春季,人最容易偏頭疼、口苦、肩膀酸疼、及兩肋脹疼、臀部及大腿外側疼等,這都是肝經不暢造成的后果。肝在身體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醫講,肝乃將軍之官。肝經上有14個穴位,起于大腳趾內側趾甲緣上,沿腿的內側向上到達肋骨緣期門穴。我們可以用手按壓肝經上的穴位,你會發現諸多的疼點。這說明經絡堵塞,或因怒氣、或因血淤,這也與個人一生的性情狀況有關。如經絡堵塞,女人有月經,如果走大的血塊,還可排泄一些,但男生多怒造成的淤堵就很麻煩,隨著時間推移就易發肝硬變,甚至轉性。故男人肝癌多于女人。

肝經要每天從上到下艾灸2到3個穴位,每個穴位灸15分鐘,起初可10分鐘左右。艾灸的療效貴在堅持,長期堅持可養血脈,補肝血。

肝經穴位有神奇

肝經十四個穴位里,有幾個非常神奇有效,這里給大家介紹如下:

行間穴――第一、二腳趾縫紋端。該穴屬火,“主身熱”,是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疼、面熱鼻血、心里煩熱、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對生殖器方面也有效果,對痛風的腳踝腫疼也很有效,故稱“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每天二次強烈刺激,向下按壓,也能達到清火之效。

太沖穴――在行間上二寸的凹陷中,為人身之大穴也。它能在有氣無力時補足血氣;能在頭暈腦脹時降壓氣爽;能在身體虛寒時增加溫度;能在怒發沖冠時瀉火入眠;能在月經不調時調理周到??傊愀谓浬系拿T了,所以每天常常揉它二分鐘,堅持數月必見奇效!

期門穴――位置源自肝臟附近,長期每天堅持刺激,對急慢性肝病會有很大的改善。

大敦穴――針對氣郁不舒的婦科癥,閉經、疼經、崩漏、更年期;男科的陽痿、尿頻失禁,疝氣等。經常多揉、多刺激自己的大腳趾頭,用艾灸熏,都很好。

中封穴――為人體保養精血之要穴,為肝經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過旺,利通小便,即“溺竅開則精竅閉”,故經常刺激是固精之妙法。

曲泉穴――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處。它為護膝要穴,還可平壓,并適用各種肝虛之癥。

艾灸除濕春季最佳

中醫認為,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及養生保健的作用,對春季除濕邪更有良效。

篇4

姑媽今年65歲了。自退休后,她很重視養生保健,舍得花錢買“健康”,執著地參加各種健康講座,當獲知某保健品有益身心健康后,總是毫不猶豫地花錢買回服用??晒脣屔眢w并非因此而健健康康,反而是這病那痛纏身,愈是這樣姑媽就愈舍得花錢買“健康”,常同時服用兩三種保健品。如前兩年,某醫藥企業廣而告之全民補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對言之鑿鑿的推介說明,姑媽成了其忠實的消費者。本希望讓骨骼更健康的姑媽,半年后卻意想不到地患上骨質疏松癥。之后的她更注重補鈣,結果適得其反,骨質疏松愈加嚴重,甚至發展到行走不便,需人攙扶,我不得不抽時間去看望她。其實,姑媽不僅僅患有骨質疏松癥,還被高血壓、心臟病、腸胃炎等疾病折磨著。

面對躺在床上的姑媽和留在床頭柜上的一大堆各種保健品,平時愛看健康類書籍的我明白了:亂服保健品損害了姑媽的身體健康。只有幫助姑媽矯正其健康理念,樹立正確的保健意識,才有可能助其恢復健康。于是與姑媽聊起了關于健康的話題。

“姑媽呀,才65歲的您竟患這么多病,這與亂服保健品說不定很有關系呢。”我單刀直入,“保健品安全性高,沒有副作用,這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保健品和藥品一樣都有副作用,只是多少的問題。目前,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不少保健品添加多種藥物或微量元素,這些物質通過機體代謝和排泄,會對人體生理功能產生影響或在體內沉積。選用不當,必損健康。如補鈣,尤其是絕經后的婦女,若補的過多,反會成倍增加髖關節骨折發生率,因過多的鈣攝入會使骨骼再生速度減慢,骨骼堅韌度減低而脆性增加,進而引發或加重骨質疏松,還會誘發動脈硬化、消化及泌尿系統結石等病癥;服用人參沖劑和蜂王漿,得當可增強體質,長期不合理服用,就會給健康帶來影響;久服維生素C易產生依賴性,一旦停藥則可能出現牙齦出血、牙齒松動現象;長時間過量食用魚肝油,可引起維生素A中毒,出現顱內壓升高,毛發干枯、脫發、皮疹等癥。亂服保健品危害無窮。您說是嗎?”

“想不到身體糟糕成這樣,原來與亂服保健品有關。”病情日漸加重的姑媽聽了我的話若有所思,健康觀念似乎在動搖。我建議:一、停服保健品,如服用應遵醫囑;二、改藥補為食補,以合理膳食補營養;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四、調整心態,樹立信心戰勝疾??;五、配合醫生治療。

兩個月后的一天,姑媽從電話里給我傳來好消息:骨質疏松癥好多了,不用人攙扶也可慢慢行走了,其他病也明顯好轉了。不再亂服用保健品了,日后將堅持以鍛煉身體、調節情緒、合理食補及有病上醫院診治的方法來保健養生了。

不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讓姑媽吃盡苦頭,而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又幫助姑媽日漸恢復身心健康,歡度晚年。

街頭小餐館洗碗筷竟用洗衣粉

老 董

曾見過這樣的報道,街頭巷尾日小餐館,服務員用大塑料盆接上水,倒入一些洗衣粉,碗碟一個個放進盆里,用一塊抹布擦洗,有的只將洗過的碗碟甩甩水,轉眼間,這些碗碟就擺上了餐桌。

這種做法的潛在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苯磺酸鈉,具有很好的去污作用,現在市場上的很多洗衣粉都添加了一些新的成分,具有了更多更強的洗滌功能。這些成分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劑、助洗劑、穩定劑、分散劑、增白劑、香精和酶等。這些表面活性劑、增白劑、助洗劑直接接觸或者附著在衣物上,會刺激皮膚,出現濕疹、皮炎等癥狀,對健康有影響。常用的助洗劑對人的肝膽有損害,表面活性劑則會破壞皮膚角質層,使皮膚變得粗糙。另外,過多的合成香精氣味很濃,常會引起一些人過敏。熒光增白劑本身就是一種有毒物質,過多地侵入人體,也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篇5

中國藥酒,即含有一定中藥成分和一定乙醇濃度的飲品。

我國以酒制藥,以藥酒制病,有著淵遠的歷史。據記載,遠在夏代,我國便有了人工釀酒,并開始用以治病。到了商代,隨著人們醫藥知識的積累,用藥經驗和藥物品種的逐漸增多,人們就開始制造藥酒,并用以治療許多疾病。古典醫籍《黃帝內經?素問》記載了中古時期人們用了醪醴(即發酵酒)治病取效,有“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治療及安全作用。漢字繁寫的“”字,從酉(酒),故后世有稱“酒為百病之長”的說法,說明藥酒在疾病的治療和人們的養生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藥有了炮制學,對酒在中藥的運用賦予了新的內涵,對中藥的臨床療效起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在當今中藥炮制學中,以酒(包括黃酒、酒精)為輔料對許多中藥進行炮制的品種極為普遍,并以酒炒、酒蒸、酒煮、酒等方法載入國家標準。炮制后的藥物,有的制約了不良的腥味,有的制約了苦寒性味的偏頗,有的改沉降為升提,改苦寒為溫熱,改滑瀉為滋補等,以適應臨床治療配方需要,同時有利于這些炮制藥物有效成方的提取和臨床效果的發揮。

在藥劑學中,古時的醪醴發展為當今的藥酒,成為中成藥的特色劑型,廣泛用于養生保健及治療風濕類疾病、跌打損傷、胃寒氣滯、乃至虛損等,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藥酒的制作,可歸為兩類。一類為發酵制成,即將藥物煎煮取汁,或粉碎成細粉,與稻谷類及末發酵后,濾取酒汁。這類藥酒多滋潤溫和,乙醇量不高,無不良氣味,無太大刺激性。古籍《本草綱目》多用此法制取藥酒。另一類為浸提制取,即直接用酒為溶媒,提取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再矯味,調含醇量,制成外用或內服藥酒。浸提制取,又分冷浸法(滲漉法)和熱浸法(流法),前者生產周期較長,后者生產周期較短,但澄清度較差。

藥酒在臨床中的作用不可輕視。首先,酒本身為谷物及果類的釀制品,能益人,飲之有度,可厚人脾胃,宣和百脈,令人心曠神怡,潤肌膚,消邪御寒。酒更能行藥勢,。在風寒濕痹方中,酒能助方藥破伏寒之凝結,宣通血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宜久患風濕的病人飲用,如《證治準繩》中的史國公藥酒等,在跌打損傷方中,酒能助方藥舒筋活絡,祛瘀止痛,行經隧之雍澀,消瘀滯之腫痛,如《普濟方》的虎骨木瓜酒,跌打酒等;如胸陽不振,氣滯痰阻胸悶胸痹的病人,有《金匱要略》的名方瓜蔞薤白酒,能通陽、散結、行氣止痛。在虛損方中,酒能助方藥滋補而溫潤、行藥性之遲滯,使補而不滯,以扶正祛邪,宜于虛不受補者,如《千金方》中的枸杞酒,《本草綱目》中的當歸酒、桑椹酒、黃精酒,《萬病回春》中的八珍酒,《壽世保元》中的長生固本酒,載入部頒標準的壯元補身酒等,既是治療虛損的良方,又是平素養生保健的佳品。我們目前執行的中國藥典及部頒中成藥標準就收載藥酒品種達幾十個品種,九十年代初,著名中醫藥學家凌一揆主編的《中國食療名方300首》一書就收載藥酒46種[1]。總之,藥酒在治療風寒濕邪留阻筋脈,肢體麻木疼痛,筋脈攣急,胸悶胸痛,心腹冷痛及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滯腫痛和虛損不足的多種急慢性疾病較為適宜;在亞健康人群中,適量飲用滋補藥酒,又是養身保健,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延年益壽的飲品。

藥酒之秘,貴在其量。治療性藥酒也好,滋補養生藥酒也好,作為一種藥劑,其飲用量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也就是說應嚴格掌握其治療量與中毒量或極量的界限。故一般藥酒用量均規定,一次10至30ml,少至50ml的,一日2至3次,或臨睡前飲用。若飲之失度,甚至貪杯狂飲,不僅無益,還將導致酒、藥中毒,傷神損身,后患無窮。有人對癌癥病人的死亡與飲酒與否的相關性作過調查,以滴酒不沾者死于癌癥的基數定為1,那么每兩天喝180 ml酒的人其癌癥死亡率則為0.53,每一天喝180ml酒者為0.9,每天喝360ml者為1.48,說明藥酒飲用的量和“有度”的重要性[2]。再就是制訂藥酒質量標準時,其含醇量宜低為好。所以,古人曰,酒者,能宜人,亦能損人。節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也。若升量轉久,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宜慎,無失節度。作為藥酒,更宜慎之。

參考文獻:

篇6

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健康是創造萬事萬物的基礎,卻又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很多人為了事業、錢財,日日透支自己的健康,有些人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不利養生的幾個問題。

問題1:重治療 輕預防

自古人們就非常重視養生保健,認識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預防為主的重要性,并在《內經》中首先提出了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種防重于治的思想對避免與減少疾病的發生、延年益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家知道,調攝精神形體,增強身體健康,與人體能否適應外在環境變化,抗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這就是說,要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保持身體健康,保證精力充沛,必須對飲食、起居、勞動、休息等都有適當的節制與安排。然而現在不少人平時對養生保健并不重視:起居無節,睡眠不足,暴飲暴食,生活毫無規律。

筆者平時所見,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得了病一次住院花幾萬元毫不吝惜,但平時卻舍不得花幾十元錢訂一兩份保健雜志或報刊,或不重視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等。直到失去健康之后,回憶起健康是福的種種美好,很多人才醒悟,卻悔之晚矣。所以,筆者認為,現在應該是大家覺醒的時候了,那種平時不重視養生保健、不重視定期體檢、病重時才治、年輕時拼命拿健康換金錢而到年老時拿金錢買健康的惡性循環,都早該摒棄了。

問題2:重玩樂 輕鍛煉

古人早就認識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也就是說“生命在于運動”。據統計,健康長壽者約有75%~80%的人都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或體力勞動。實踐證明,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細胞的活力,改善組織器官的功能,使關節活動,肌肉有力,血管富有彈性,心臟功能增強,肺活量增加,食欲改善,提高機體對外界的應激能力。然而現代生活中,至少有60%的人平時很少鍛煉,也舍不得在鍛煉方面做一點投資,但對吃喝玩樂卻十分熱衷。有些人整天進出于酒吧、舞場,或,或打麻將,通宵達旦,正如《內經》中所說:“以酒為漿,以妄為?!恢譂M,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边@種輕重倒置、厚此薄彼的做法,實在是與通向健康長壽的康莊大道背道而馳。

我們大家都應該明白,人雖然是高級動物,但高級動物也是動物,而動物就不應該離開動。提到鍛煉,每周至少有兩三次才好。

現在大多數專家都提倡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就是指那種持續時間較長、強度并不是很高的運動,比如散步、慢跑、較長距離的慢速游泳、騎自行車、跳舞、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能夠有效地鍛煉心、肺等器官,能改善心血管和肺的功能。有氧運動最適合于中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癥患者、脂肪肝患者以及患有心律不齊、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的人。

如果是為了強壯肌肉、健美形體可做無氧運動。無氧運動大部分是負荷強度高、瞬間性強的運動,所以很難持續長時間,而且疲勞感消除得也慢。常見的無氧運動項目有賽跑、舉重、投擲、跳高、跳遠、拔河、肌力訓練等。參加無氧運動可去健身房,不過在鍛煉的時候,最好聽從教練的指導,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

另外,筆者告訴大家的是,“身體移動都算動”。除了體育運動是動之外,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不要忘記動。上下班少坐兩站地,換成走路是動;看書或在電腦前工作累了,起來甩甩胳膊、伸伸懶腰、打個哈欠是動;在家中拖拖地、干點家務活也都是動,不僅動了,還增進了夫妻感情,何樂而不為?

問題3:重藥物 輕食療

很多人在患病之后,立刻想到的就是吃藥與住院,很少想到該怎樣調整飲食。其實古時候人們患了一般疾病,首先想到的是調整飲食。古人非常重視食療,認為“藥補不如食補”。特別是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的藥膳不但在理論上得以系統發展,在應用方面也更為廣泛。正如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夫為醫者,當須先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庇终f:“若能用食平疴,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睂O思邈的弟子集前人之大成,共收集241種藥用食物,并編成《補養方》一書,以后還有《食療本草》、《食療心鏡》、《食性本草》等著作,可見古時對食療的重視。

我們每一個人首先應該注意平時的飲食,做到多品種、多變化,注意主副食、粗細糧、葷與素的合理搭配,適當多吃蔬菜、水果,每餐吃七八成飽,戒煙少酒,避免暴飲暴食,保障膳食的平衡,以盡量減少與避免疾病的發生。二是應做到飲食個體化。特別是人到中老年時,更要根據年齡、體質、季節、所處環境、所患疾病等不同,具體細致地安排自己的飲食。如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的患者,在遵醫囑服藥的同時,飲食應做到低脂、低膽固醇、低鹽、低糖,保證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攝入。那種輕視飲食保健,“想吃就吃”,甚至暴飲暴食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問題4:重身體 輕心理

篇7

壯醫藥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基礎。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醫療實踐中,將藥物和食物相配合,經過適當加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壯醫藥膳,成為壯族人民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壯醫藥膳是在壯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壯族人民的生活習俗而形成的。

1 壯醫藥膳的理論基礎

“陰陽為本,天、地、人三氣同步”的天人自然觀[1]是壯醫藥學最基本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壯醫藥膳的理論基礎,對壯醫藥膳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壯醫認為,人體的各種變化,都可以用“陰陽為本,三氣同步”的學說來解釋。正常健康的人體,處于一種陰陽和諧的狀態,各種原因引起的陰陽的偏勝偏衰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叭龤馔健奔刺臁⒌?、人三氣同步運行,天地之氣為人體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常度”[2]。同時,天地之氣又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人對天地之氣的運動變化有一定的主動適應能力,這樣人才可以維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天地之氣運動變化太過,人體的適應能力不及,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叭龤馔健钡牧硗庖粚雍x就是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相“天”,下部相“地”,中部相“人”。人體三部之氣也是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以適應天地變化的“常度”。壯醫藥膳就是采用藥物與食物相配合的方法,調理陰陽的偏頗,使天、地、人三氣同步運行,維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從而達到養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

2 壯醫藥膳的特色

2.1 壯醫藥膳的原則壯醫藥膳的原則是調氣、解毒、補虛。壯醫藥膳主要是在壯醫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手段對人體陰陽的偏頗和氣血的偏盛偏衰進行調理,使人體的谷、水和氣三道以及龍、火兩路保持通暢,內臟氣血骨肉功能保持一定的常度。調氣是通過各種具體藥膳方法來調節、激發或通暢人體之氣,使之正常運行,與天地之氣保持三同步?!岸尽本褪侨肭秩梭w的邪氣,解毒是通過藥膳的作用來清除人體的 “毒邪”,使人體的“三道”保持暢通,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補虛主要是針對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氣去除之后的恢復期,通過藥膳促進疾病的恢復。

壯醫藥膳是在全面分析患者的癥狀、病因病機、疾病性質、病情緩急的基礎上,結合患者的體質、年齡狀況,并參照季節、地理環境等因素,來確立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藥膳治療,以達到陰陽共制,天、地、人三氣同步的目的。

2.2 壯醫藥膳養生保健的特色壯醫藥膳主要根據個人不同的體質,結合嶺南地區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選擇合理方法對疾病進行預防。同時,在天、地、人三氣同步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特點確立相應的藥膳原則。一般認為春升、夏清淡、秋平、冬滋陰[3]。

谷物類保健是壯醫藥膳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保持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壯族人民以水稻、玉米、番薯為主食,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食用大量的豆類食物,這些食物具有良好的健脾胃、益腎氣的作用,對人體健康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許多食物被加工成藥粥、藥飯、藥糕等藥膳供人們食用。如賀州、桂平的黑糯米釀酒具有補益中氣及腎氣的作用;廣西著名的長壽之鄉巴馬縣的長壽秘訣就是多食天然無污染食物,如粗糧、自然食物、低熱量食物、粗纖維食物,蒸煮食物多食,煎炒食物少用。同時,壯醫藥膳的烹調特別講究保持食物和藥材的天然性,選擇恰當的食物與藥物緊密結合,更好地發揮藥膳的保健作用。烹調方法有蒸、煮、燉、炒、煲湯等,制作藥膳時,還可加入一定和調料,增加藥膳的色、香、味,以提高食欲。另外,在壯族地區,蠶蛹、蚯蚓、螞蟻、蜈蚣、蛇等蟲類,雞、鴨等都是傳統的美食,經烹調加工成藥膳食用,如油炸蠶蛹等。

蔬菜類保健是壯醫的重要特色。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同時還有良好的藥用價值。如菠菜可解酒毒;苦荬菜味苦性寒,可解暑毒,并可治蠱;紫蘇有食下不饑,可以釋勞之功;枸杞菜味甘平,食之能清心明目,配以豬肝,又有平肝火之功。

瓜果類是壯族人民進食時的必備之物。瓜果不僅具有滋陰功能,同時還有很好的美容保健之功。另外,瓜果類也是常用的原料,壯族人民常制作出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瓜果藥膳,如山楂糕、菠蘿盅、石榴汁等。

2.3 壯醫藥膳防治疾病的特色壯醫藥膳治療疾病主要針對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氣去除之后的恢復期效果比較顯著,常在調氣、解毒、補虛的原則上選擇合適的藥物配合飲食進行治療。

調氣、調血是壯醫常用的治療手段。調氣是通過各種具體藥膳方法來調節、激發或通暢人體之氣,使之正常運行,與天地之氣保持三同步。同時,血也是構成人體結構的重要物質基礎,壯醫藥膳非常重視對血的調節作用,壯族地區多分布在亞熱帶地區,天氣炎熱,血氣易于受熱妄行,壯醫多選擇有清氣涼血作用的藥物加入食物中,來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在夏季,天氣炎熱,多喝生地茶可達到涼血的效果。對于產后乳汁缺乏癥,以帶有乳汁多的食物,如木瓜湯、豬腳湯、花生仁湯,配用補血通絡之品進行治療。感冒流行時,可食用如蔥豉粥等來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解毒和補虛在藥膳治療上運用頗多。廣西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地區, 多雨潮濕, 熱邪為患之病時有發生。壯族地區天氣炎熱,多汗傷氣, 加之山多地少的自然環境, 使體力勞動繁重, 體力消耗過大, 形成壯族人身型普遍矮小, 外實內虛, 上盛下虧的體質。壯族人們在日常飲食中加入一些解毒補益之品,經過精心烹飪,制成可口的膳食,可長期食用以治療一些中毒性、虛損性疾病。如生大蒜頭可以預防蟲毒在胃腸滋生,防止“病從口入”;治療少女崩漏用黑豆煲豬骨;治療營養性水腫用五指牛奶根、糯米煲豬脊龍骨;用銀耳燉鶉蛋以強精壯陽;用鮮竹貓血用米酒沖服或與豬肝、瘦肉蒸熟服可治療哮喘;“白果燉老鴨”“羅漢果煲豬肺”“黑墨草燉豬肺”“羅漢果豬肺湯”“豬肉或老母鴨、水鴨、鷓鴣肉煲蓮藕”治療陰傷久咳。同時,壯族民間歷來流傳有生飲蛇血治風濕,螞蟻治風濕,蛤蚧、麻雀、公雞蛋(公雞) 滋補壯陽等說法。

3 壯醫藥膳的意義及重要性

壯醫藥膳是壯族人民智慧的結晶?,F代壯醫藥膳品種不斷增加,豐富多樣,如藥膳罐頭、壯藥保健飲料、藥膳糖果、藥酒等。廣西各大飯店都有民族風味餐廳,還開有蛇餐館、魚餐館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來客。1988年,廣西民族文物苑推出了一批壯族風味小吃,如五色糯米飯、三角涼粽、蕉味糍、炒田螺、蝴蝶過河、蒸狗扣、彩色銀絲拌等,使壯醫藥膳登上了大雅之堂,得到人們的認可。因此,挖掘研究壯醫藥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醫療保健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漢儒.壯醫理論體系概述[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6,2(6):3.

篇8

關鍵詞: 中醫藥膳文化; 對外傳播; 策略;

一、引言

中醫藥膳指基于傳統中醫藥學理論,在“藥食同源”思想的指導下,利用中華民族中醫傳統中“亦藥亦食”的天然藥物與不同食物組合配伍,利用食品烹飪技術或其他食品加工技術,進行加工制作,成為色、香、味、形、效俱佳的美味佳肴,使膳食品具有食、養、醫兼具的飲食養生保健效果[1](1)。中醫藥膳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國傳統中醫藥寶庫中的一塊瑰麗的寶石,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枝獨秀。作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膳融合了中醫藥學、營養學、烹飪學、民俗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知識,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是中醫藥文化及中國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可謂中醫藥文化的獨特代表,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一個蹊徑。

二、中醫藥膳文化的特點

中醫藥膳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成熟于唐宋時期?!逗鬂h書·列女傳》即有“藥膳”一說。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有藥膳組方方法的詳細論述,為中醫藥膳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渡褶r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食療本草》《太平圣惠方》《本草綱目》等中醫典籍都對中醫藥膳不吝筆墨,歸整各類“亦藥亦食”的中藥,記載多種藥膳方劑,為中醫藥膳學的發展與完善做出巨大貢獻。中醫藥膳既是中藥又是食品,可謂藥食兼具,寓醫于食,具有鮮明的特色。

(一)藥食同源。

《黃帝內經·太素》有云:“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敝袊鴤鹘y中醫自古便有“藥食同源”的思想理念?!八幨惩础闭J為,許多食物不僅是美食,而且可作為藥用;許多天然藥物同時可以作為食品食用。因此,中藥和食物的界限并非楚河漢界,而是同一來源,如山楂消食健胃,生姜疏解外邪,人參補養氣血等。中醫藥膳基于這一思想,將天然藥物與食物同置,通過烹飪或其他食品加工方法,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俱全的膳食,滿足日常飲食需求的同時,亦可實現食養或食療的功效,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一舉多得。

(二)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為中醫理論。中醫認為,不同的中藥具有不同的藥性及味道?!八男浴庇址Q之為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杏林自古便有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于食物的傳統。根據這一理論,果蔬肉類等食物亦有四性五味。如豬肝、紅棗等為溫性食物,具有補氣祛寒之功效;冬瓜、西瓜屬寒性食物,具有清熱降燥之功效;蔥、桃屬辛味食物,可活血行氣、發散風寒;山楂、芝麻屬酸味食物,可生津開胃、幫助消化。亦藥亦食的食物,根據其四性五味進行組方配伍,成為滿足不同體質或需求的人們品嘗美食、強身健體、養生美容、防病治病的膳食。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指治療疾病時應根據季節、地理環境及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三因制宜既是中醫學的治病原則,又是中醫藥膳選藥擇食的原則。中醫藥膳中的因人制宜指根據人的性別、年齡、體質等選擇藥膳。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類型[2](73-75)。依據中醫三因制宜原則,需根據個人體質辯證施膳。如氣虛質宜食用性平偏溫、健脾益氣的藥膳,如山藥、大棗、蓮子等組合搭配的膳食。同理,因地、因時制宜是指施膳還需考慮地理地域、氣候水土、生活習慣、時令氣節等差異。如北方地勢較高且空氣干燥,宜食用溫熱性補陽藥膳,如含當歸、生姜等羹湯類;夏季氣候炎熱,陽氣生發,宜食用綠豆、赤豆、烏梅等健脾開胃、清熱化濕的藥膳。

(四)呈現多樣。

中醫藥膳有別于普通膳食。中醫藥膳在烹飪或其他方式的食品加工過程中,需兼顧“藥”與“食”兩大方面,不僅要注重中藥的組方配伍,遵循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的中醫診治原則,對藥物、食物進行合理性效組合,關注中藥及食物的四性五味,還要講究藥膳作為膳食應具備的特點,注重藥膳的色、香、味、形,真正將藥隱于食,保證食用者感覺是在“用膳”而不是在“用藥”。為真正實現“隱藥于食”,中醫藥膳從古至今發展出多樣化的呈現形式。根據性狀可分為菜肴、糕點、面點、粥品、湯羹、飲品、糖果、蜜餞、罐頭等。如當歸雞、十全大補湯、酸棗仁粥、茯苓夾餅等。根據制作方法可分為燉、燜、煨、蒸、燴、氽、煮、熬、鹵、熘、炒、燒、炸等。根據功效可分為養生保健、美容美發、祛邪治病、疾病康復類。根據滋補方式又可分為平補、清補、溫補、峻補等。

三、中醫藥膳文化對外傳播的有利因素

中醫藥膳歷史源遠流長,是炎黃子孫幾千年智慧及經驗的結晶,是中醫藥文化重要的且頗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是中醫藥文化與飲食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通過中醫藥膳的推廣與發展,促進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在現今社會可謂獨具優勢且正當時。

(一)中醫藥膳恰好滿足現代人飲食養生的強烈需求。

中醫藥膳既是中藥又是美食。中醫藥膳是中藥與食物、調料等組合配伍,通過烹飪等食品加工手段制成的膳食。具有美食的基本特征,色香味形俱全,美味誘人。同時,又具有強身健體、美容養生、防病治病的功效。在養生保健需求日漸強烈的現代社會,人們尤其關注飲食健康。中醫藥膳可謂飲食養生文化中的一枝獨秀。

(二)中醫藥膳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歷史悠久。

中醫藥膳在公元五世紀便經由《黃帝內經》《備急千金要方》《神農黃帝食禁》《黃帝雜飲食忌》等中醫典籍傳入日本,并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與發展[3](1357-1358)。至今仍流行于歐美的不少保健食品據考證是意大利馬可·波羅于七百多年前從中國傳播出去的[4](60-62)。中醫藥膳也隨著下南洋的華僑、華裔而在東南亞廣為流傳,使藥膳養生成為當地民眾的風俗習慣。

(三)中醫藥膳是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大捷徑。

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困難頗多,包括中醫藥的國際標準化問題、文化認同問題、語言轉換障礙等。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最容易獲得文化認同并廣受歡迎的,自然是中國美食。中餐已然成為辨識度最高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中醫藥膳隱藥于食,取“亦藥亦食”的天然藥物與食品搭配,制成各種樣式的美食。基于“藥食同源”思想的中醫藥膳可謂是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大捷徑。

四、中醫藥膳文化對外傳播的困境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及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中獨具特色的診斷及治療疾病的方法。中醫藥膳同樣講究辨證論治,三因制宜,有針對性地進行選食配膳。中醫藥膳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傳播方面面臨著與中醫藥對外傳播相似的困境。

(一)中西方養生文化差異大。

中西方文化差異巨大,在養生方面也有明顯體現。中國五千年文化崇尚修身養性,講求自身的修行,可謂內修養生;西方文化注重“外練”,更傾向于通過信仰尋求內心的良善與寧靜。中國文化推崇整體觀。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相互依存制衡,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養生亦應遵循整體觀進行整體調養以恢復陰陽平衡。西方文化更傾向于局部觀,強調有針對性地局部調整與鍛煉。中國文化喜靜。養生文化倡導養氣,即以氣養生。西方文化則好動,強調運動的強身健體作用[5](180)。中西方文化尤其是養生文化方面的差異,使中醫藥膳在海外的推廣與發展面臨文化認同與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困境。

(二)對中醫及中藥認可度不高。

中醫與西醫分屬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偏重于經驗,屬傳統醫學,西醫的特點是靶向定位及切割化驗,偏重于實驗,屬現代醫學。在西醫主導的現代醫學大環境下,中醫在西方世界的認可度不高。相應的,中藥的作用及療效因缺乏現代醫學認可的標準化、規范化,導致西方對其心存疑慮甚至排斥,質疑其科學性。中醫藥標準化的推進可增強中醫話語權,促進中醫走向世界。雖然我國中醫藥領域現已認識到標準化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進中醫藥標準化事業,但由于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再加上中醫藥具有鮮明的經驗性、地域性特點,以及科研人才、科研經費缺乏等諸多因素,導致中醫藥標準化工作舉步維艱、進展緩慢。

(三)中醫藥膳推廣力度不大。

在大健康產業方興未艾的今日,人們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講究飲食健康,強調飲食養生??芍^中醫藥膳再度興起的一大契機。國內各地政府或企業也在嘗試通過將中醫藥膳學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飲食產業相結合的方式擴寬中醫藥膳市場,活躍地方經濟,傳播中醫藥文化。但中醫藥膳的海外市場依然有待開發。如今的中醫藥膳對外傳播與推廣的主要力量是當地華僑華裔。中醫藥膳國際貿易及服務依然存在形式單一、人才缺乏、品牌力量薄弱等問題,發展困難重重。語言轉換障礙也是中醫藥膳在海外推廣的一大困局。此外,中醫藥膳對外傳播體系急需系統化、信息化,跟上時展的步伐。

五、中醫藥膳文化對外傳播的策略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與飲食需求隨之提高,對養生保健的追求日漸強烈。中醫藥膳的對外傳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在科技迅猛發展,互聯網不斷創新的今天,中醫藥膳對外傳播應采取多渠道、多元化、信息化的策略推進。

(一)以“中醫藥膳+”形式,拓寬渠道加快文化認同。

中西方文化差異明顯。若想提高中醫藥膳在西方的接受度,實現中醫藥膳的廣泛傳播,可以通過“中醫藥膳+”的形式,與多產業相結合,擴大知名度,打開市場,融入當地飲食文化,為當地民眾健康事業做貢獻。如“中醫藥膳+養生旅游”的形式,通過跨國養生游,向國外游客介紹中醫藥膳,將“藥食同源”“隱藥于食”“辨證論治”“三因制宜”等傳統中醫的經典原則、理論、思想傳播出去。也可以采用“中醫藥膳+文化活動”的形式,通過采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推介、文化演出、文化交流、文化宣傳等活動,以官方或民間組織的形式,多方合力,豐富中醫藥膳的傳播與推廣活動?!爸嗅t藥膳+媒體”的形式也是一個推廣的強有力加持??梢酝ㄟ^當地有影響力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廣泛的線上線下宣傳。在國外進行中醫藥膳的傳播,還需扎根華人華僑這一現成的肥沃土壤,通過華人華僑的力量,再加上官方的支持,頂層設計,提高傳播的公信力及影響力,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加快中醫藥膳在當地的文化認同及文化融入。

(二)教育與科研合力,多管齊下加快中醫藥標準化建設。

自從2015年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及《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來,我國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借此改革契機,初步形成了標準化體系。在我國已的中醫藥標準中,國內標準數量649項(包括國家標準36項、行業標準及團體標準613項);國際標準20項[6](221-222)。雖說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初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要想與國際標準接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務之急是以教育、科研為抓手,多途徑多手段加快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在教育上加大中醫藥標準化人才培養的力度,培養出既懂中醫藥,又了解標準,熟練英語的專業人才。同時,加大科研投入,通過科研創新加速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標準在中醫藥產業中的導向作用。此外,中醫藥標準化的推廣與應用同樣需要官方及民間攜手,通過中醫藥產業合作、教學科研合作、學術交流、貿易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完善的中醫藥質量標準體系和服務貿易體系,打破西方政策及技術壁壘,大力推進中醫藥標準國際化進程。

(三)加速信息化,利用互聯網創新中醫藥膳傳播體系。

隨著全民信息素養的整體提升,以及各領域的信息化建設的蒸蒸日上,作為我國文化瑰寶的中醫藥緊跟時代步伐,致力于加快中醫藥信息化的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16年制定了《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進一步拓寬中醫藥服務領域;創新大數據應用,推進……養生保健、康復療養、科普文化等健康服務產業的蓬勃發展[7]。中醫藥膳的對外傳播與推廣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創新成果,整合現有資源,以“云中醫”“網絡中醫院”“智慧中藥房”等中醫藥信息新業態為基礎,進一步擴大到新媒體等信息化渠道,普及與傳播中醫藥膳學。同時,利用影視節目等渠道傳播中醫藥膳。如古裝劇《女醫明妃傳》《大中醫》等,就是中醫題材的電視劇,將中醫藥及藥膳等中醫學知識融入故事中,可謂寓教于樂。愛奇藝播出的《藥膳寶典》《藥膳新食》等系列短片,每片時長約兩到五分鐘,短小精煉,實時操作展示中醫藥膳的制作方法,也是實用又有趣的一種推廣方式。豐富及創新傳播體系,可以讓中醫藥膳以更親民更迅速更廣泛的方式傳播。

六、結語

復興之路,文化先行。中醫藥走出國門,需要加速推進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中醫藥膳作為中醫藥學及中醫藥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乘如今飲食養生文化的東風,融入西方各國當地飲食文化,以膳食之形,隱藥于食,借色、香、味、形兼具的美食傳遞中國中醫傳統文化之精髓。我們應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以“中醫藥膳+”的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加速文化認同及文化融入,以助力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讓中醫藥膳學這一中醫藥文化的寶貴財富繼續散發出新的生命力,為人類健康事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譚興貴.中醫藥膳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6.

[2]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21).

[3]徐睿瑤,梁子鈺,李俊德.中醫藥膳食療在日本的發展概況[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12).

[4]翁維健.中國“藥膳”在國外[J].北京中醫雜志,1990(2).

[5]董珍.基于價值取向理論淺析中西養生觀差異[J].新西部,2016(36).

篇9

醫療保健是醫務人員的天職,古今中外皆然?!饵S帝內經》作為中醫學的最為經典的醫籍,開篇首重養生,以指導人們獲得長壽的法門。針對“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這一現象,《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做了充分論述,以啟迪人們重視養生,健康長壽。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薄端貑?上古天真論》中的此段論述,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對我們如何養生以健康長壽仍有指導作用。也就是說,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深明天地氣候變化的規律,掌握修身養性的方法,能依據天地氣候變化的規律,恰當地選擇養生之法,并正確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如食飲有節,不過饑不過飽,不偏食,減少飲食中的不良刺激,則不傷其腸胃,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很好地為機體提供均衡的營養,對健康長壽有利;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既能保證充足的睡眠,又能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則精神自旺,精力充沛;不妄作勞,不要過度地工作、學習,也不要無休止地玩樂,以過度地消耗精神氣血。這些都是基本的養生法則。能如此養生,則形神相依,互根互用,就能享其天年,長命百歲?,F今,許多人都在討論養生方法,希望能得到一個直接有效的良方良法,其實這是舍本逐末,不明白養生之真諦。講求養生,只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做到如上幾個方面,日久則自見功效。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變化可真謂日新月異,各種應酬層出不窮,追名逐利,不良生活習慣到處可見,不注意養生保健的人實在太多,只有當病魔臨體,生命受到危害甚至嚴重摧殘時,才悔之晚矣。兩千年之前的不良生活習慣,至今仍隨處可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如此的結果,就有害生樂,傷害身體,耗散精神,自然不能健康長壽,只能“半百而衰也”。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每每都能見到,故作為醫務工作者,應向人們指出其病理癥結之所在,力勸人們改過自新,只有舍棄這些不良習慣,疾病才有向愈的可能,身體才有可能健康,才能獲得長壽。如果執迷不悟,則病必不可救,枉論健康與長壽。

養生要講方法,要懂得養生的道理,要把人體本身的內在因素與外界的變化聯系起來,總的原則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指出的:“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此外,《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還將上古養生家,按其在養生長壽方面的造詣,將其分為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四個層次,以真人的養生造詣最高?!坝嗦勆瞎庞姓嫒苏撸彡斓?,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同時對至人、圣人、賢人的養生水平及方法也作了敘述。養生的基本原則,在于內則精神內守,養護真氣;外則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氣候的變化,避免虛邪賊風的侵襲。在其后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進一步論述了順應四時節氣,調養五臟神志的養生方法,同時也指出了不順應四時的生活,會戕害生氣,內變為病。故《內經》一再強調內外結合的養生方法對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素問?四氣調養大論》中說:“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彼羞@些論述,也充分反映出《黃帝內經》的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養生是為了防病,故懂得養生之圣人,特別重視未病先防,防病也是一種養生方法和目的。但是也只有在充分認識人體生理功能、四時節氣變化、陰陽化生變化規律,以及疾病的產生及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未病先防,也只有養生圣人才能做到。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也指出:“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養生的目的在于防病,而要預防疾病的發生,唯有重視養生。養生對人體的重要性在于健康,也因而長壽,人是最寶貴的,故養生對人體健康也是最重要的。健康長壽是醫務工作者乃至一般人群所追求的神圣目標。是為《內經》第一要義。

篇10

一叩――既叩齒民間有“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不掉牙”的說法。每天早晚有節奏地叩擊上下牙,是我常年堅持的自我保健法之一。經常叩齒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使牙齒變得更加堅硬穩固。

二梳――即梳頭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相通”。人體的重要經脈和40多個穴位,以及十多處特殊刺激區均聚于頭部,我每天早晚堅持梳頭100次以上。經常梳頭,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疏通經脈,有利于健腦,防止腦血栓或腦溢血。

三拉――即拉耳垂中醫認為人之腎氣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體。我每天晨起后、晚睡前,大拇指在后,食指在前,兩手同時動作,輕輕拉拽耳垂50次。功效:寧心爽氣、鎮靜、催眠。

四揉――即揉腹清晨起床后及臨睡前,取臥位或坐位,雙手疊掌,將掌心置于下腹部,以臍為中心,手掌繞臍順時針搓揉36圈,再逆時針搓揉36圈。我晚年腸胃好,主要得益于搓揉腹。勤揉腹可以調整脾胃,通和氣血,增補神元,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諸邪,清內傷之百癥。

五搓――即搓腳腳為人體第二心臟,我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熱水泡腳后搓至發熱。古人說:“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笨梢娔_在養生保健中的重要性。據我多年經驗,熱水泡腳不僅放松身心,有利于睡眠,還能幫助治病。比如,風濕病、脾胃病、高血壓、失眠等。

六食――食玉泉玉泉即唾液,中醫認為“日咽唾液三百口,活到九十九”的諺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唾液是體內精氣的化生,具有強腎益腦等作用?,F代醫學證實:唾液具有殺滅細菌微生物,健齒助消化等功能。堅持食玉泉,我的精神狀態也大為改觀。

七爬――即爬樓梯我家住6樓,爬樓梯是一種非常好的鍛煉方式,對心血管有益,還可以改進腿部肌肉。此外,腹部肌肉也會得到鍛煉,有利于減肥。

八扭――即扭膝雙腿并攏屈膝,微下蹲,雙手掌置于膝蓋上,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呈圓圈轉動,先向左后向右轉,各轉36次。

九甩――即甩手用甩手運動治好了我的肩周炎。我每天早起后和晚睡前,全身放松,兩腳與肩等寬,兩手前后約45℃甩動100次,堅持3個月,兩肩脹痛有明顯好轉。每天堅持做甩手運動,每次甩動1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