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典音樂的感受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古典音樂的感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古典音樂的感受

篇1

一.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廣義上就是已經進行長時間傳承和傳播具有持久價值的音樂藝術形式,其主要是相對通俗音樂和輕音樂提出的。一般情況下對古典音樂的內涵進行解讀,發現其是一種高度關注音樂藝術價值取向和人生意義的音樂形式。在古典音樂的發展過程中其更追求音樂藝術的語言表現形式、藝術表現手法以及音樂技巧方面的創新,在具體音樂藝術的呈現形態方面具有復雜性和技術性的特征,不僅要求聽眾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形成對音樂藝術的良好感知,還希望聽眾能夠具備敏銳的感受能力,能在欣賞過程中獲得相應的審美經驗。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由于一般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藝術教育,造成大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不夠深刻,在欣賞古典音樂時也難以感受到其藝術美感,因此對古典音樂的接受度偏低,甚至部分學生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存在抵觸心理。所以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古典音樂藝術的發展需求開展古典音樂藝術教學,有效促進大學生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程度得到明顯的提高。

二.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現狀

針對我國當代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情況進行了適當的研究,發現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藝術的程度存在普遍偏低的問題,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產生了相應的不良影響。結合相關調查數據看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現狀,發現集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的程度不平衡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不同專業的高校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接受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文科學生一般接受程度偏高,理科生對古典音樂藝術的認同感則有所不足[1]。主要原因是學生在欣賞古典音樂時無法理解古典音樂,也不能產生良好的藝術審美感受,造成學生的欣賞體驗感嚴重不足,打消了學生學習和接受古典音樂知識的積極性。

(二)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的主動性不足

一般情況下如果學生喜歡古典音樂并愿意接受古典音樂,就會自覺搜集一些古典音樂加以欣賞,并有意識的從多渠道獲取相關音樂素材,盡量創造更多學習古典音樂的機會。但是由于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同感偏低,對古典音樂學習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大學生一般不會主動獲取古典音樂方面的知識和素材,學習古典音樂的過程中出現了被動學習和被動接受的情況,會影響古典音樂接受效果。

(三)大學生接受古典音樂的目的不夠明確

科學合理的設置學習目標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關鍵,但是綜合分析當前大學生學習和接受古典音樂的情況,發現存在的明顯問題是教師沒有為學生設置明確的目標,學生學習和接受古典音樂的目的不夠明確,甚至部分學生學習古典音樂主要是為了附庸風雅、隨波逐流,亦或是為了完成學業,學習古典音樂的目標引導性嚴重不足,會制約大學生學習古典音樂過程中對古典音樂藝術的認同感,不利于大學生對古典音樂接受程度的逐步提升[2]。

三.有效提高大學生對古典音樂接受程度的建議

在明確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古典音樂接受現狀的情況下,為了能夠促進古典音樂教育作用的發揮,奠定大學生培養工作的基礎,新時期在指導大學生學習古典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對大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指導,改善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情況,使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古典音樂方面的知識,為古典音樂教育的落實和大學生廣泛接受古典音樂創造良好的條件。具體分析,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要想循序漸進的提高大學生對古典音樂的接受程度,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系統的解讀。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

從當前大學生古典音樂接受情況的調查研究能夠看出,目前大學生不喜歡古典音樂主要是由于大學生無法對古典音樂藝術形成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聽不懂”古典音樂,也難以感受到古典音樂的藝術美感[3]。針對這一情況,部分教育研究人員提出古典音樂教學應該轉變傳統教育中存在的文學化和美術畫的傾向,避免使用語言文字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古典音樂的內容。換言之,音樂教師應該明確認識到,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不能將使用語言文字表述音樂作為標準,而是應該認識到音樂藝術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在教育實踐中要求學生“聽懂”古典音樂并使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的做法是錯誤的。所以,在高校教師指導大學生欣賞古典音樂的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在欣賞音樂時能夠體悟和感受到古典音樂旋律的形式美,在高低起伏的音樂中獲得情感共鳴,進而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體驗感。如此,學生在欣賞古典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古典音樂的藝術美感,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同感必然會明顯的增強,其接受古典音樂的程度也會有所提升。

(二)開設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提升學生文化藝術接受能力的重要課程,高校針對學生古典音樂接受程度偏低的情況,應該有針對性的開設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對學生實施相應的公共藝術教育指導,并為學生提供參與藝術選修課程的機會,有效對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加以強化。在開設專門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后,為了保障課程教學作用的系統發揮,還應該注意加強對課程的管理,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到課程考核評價,都應該按照人才培養工作的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并且?e極選擇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音樂教師對學生實施古典音樂教育,增強古典音樂教育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基于公共藝術教育相關課程的學習主動參與到古典音樂課程的學習方面,增強對古典音樂的接受程度,為學生音樂藝術修養的培養奠定基礎[4]。

(三)積極組件豐富多彩的學生藝術社團

在學生藝術社團中宣傳古典音樂并組織學生加強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和接受也是提高學生接受程度的重要方法。在高校針對本校學生開展音樂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古典音樂接受需求適當的開設管弦樂團、合唱樂團等,并將古典音樂藝術作為核心組織學生參與排練和演出活動,借助古典音樂藝術活動對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加以豐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5]。同時,在藝術社團中,結合教師的指導也可以有意識的讓社團中的學生加強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和了解,并適當的組織學生結合現代音樂藝術理念對古典音樂進行合理的應用,創編新的音樂藝術形式。如此,高校大學生就能夠形成對古典音樂文化的深入認識和理解,拉近學生與古典音樂藝術的距離,增強學生自主接受和自主學習古典音樂方面知識的意識。

(四)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篇2

一、古典音樂的簡介

從文獻記載來看,中國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皇帝,《呂氏春秋仲勇記古月篇》曾記,皇帝令伶倫做音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至昆侖之陰,取竹之邂谷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但是,經過無數考古學家發現,中國古典音樂的起源遠遠超過了皇帝所在的歲月。在河南所發現的古音樂儀器16支骨笛,據考證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可見中國古典音樂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自有音樂的創作以來,經歷無數音樂家的變更和創新,中國古典音樂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體系,在世界上擁有奇特的風姿,因其古典優雅的旋律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及奇異多變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推崇和喜愛,中國古典音樂文化在世界音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古典音樂從其概念上講,是區別于古典音樂的。廣義的古典音樂指的是西洋古典音樂,其復雜多變的創作技巧以及蘊涵的深刻內涵,有別于民俗音樂。而中國古典音樂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它承載著中國古老的民族風俗、思想內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在中國古典文化的指引下,音樂所體現出的是一種高雅、靜謐的內在美,其中蘊含的思想是古人所謂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古典音樂中的古典文化內涵

中國古典音樂是利用文字來記譜的,宮、商、角、徵、羽與簡譜中的1、2、3、5、6相對應,而在周代時形成七音階,新增變徵和變宮雖然七音階早已經形成,但是古代的音樂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為主。在《詩經》《楚辭》以及之后的唐宋詩詞元曲等,都具有相應的譜被樂隊所演奏。但是,由于時代原因,演奏音樂的藝人幾乎都處于社會的下層,如宮女、舞女等,因此,音樂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傳。所以中國古典音樂是與中國古典文化緊密相連的,它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詩情畫意的美,音樂體現的意境較之文學而言,增加了音律的聽覺效果,更能引起人們心中的情感和共鳴。諸如《關山月》《隴頭吟》《陽關曲》等眾多詩詞,也作為民歌而廣為流傳,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會的歷史特征,某些詞艷曲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生長。中國古典音樂從旋律與和聲來看,是追求旋律和節奏變化的。其形式就如同旋律勾勒的中國畫,清新自然。同時中國古典音樂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寫照,如對戀人的思念之音,對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對祖國山河壯麗雄偉的感嘆之音等,無不體現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樂與古典文化相通,都蘊含著古人濃厚的山水情結,因此,古典音樂總給人一種蜿蜒動聽、細水長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獨奏中,雖然沒有驚人的場面,然而卻是能讓人回味無窮的,在音樂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難舍難棄。而正是這樣一種心靈上的藝術,使人們通過音樂能夠體悟到自然之音在心靈深處的回旋和縈繞,意蘊深長,難以言表,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莫過于此。就如靜水深流,意蘊在婉轉流淌的同時,蘊含著不可言說的激情,平淡中透著新奇。

三、古典音樂中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篇3

一、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簡介:

流行音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圍的流行的,能夠讓廣泛的人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流行音樂包括國外的、包括國內的,不再是簡單的作詞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數的流行音樂的都是以青年們的情感主體為主;多數的流行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大眾流行的樂器,比如吉他;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貼近大家心靈,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術。流行音樂作品就像他所說的只是“流行”,并不能kt250.com長久的保存它的經典。從《纖夫的愛》、《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黃昏》、《他一定很愛你》,無數的流行音樂雨后春筍似地出現,隔一兩天就有新專輯。從鄧麗君、尹相杰、劉德華到張惠妹、周杰倫、阿杜,無數的歌星獻給人們無數美麗的音樂。

古典音樂,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從巴赫、海頓一直到李斯特、約翰•斯特勞斯,古典音樂的魅力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古典音樂為什么能夠久勝不衰呢?那是因為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更能夠震撼心靈、更能讓人記住。多數的古典音樂的創作都是經典,沒有很強的藝術天賦的人是創造不出經典的古典音樂的;多數的古典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樂器;多數的古典音樂都是權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數的古典音樂有著高雅的藝術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術。古典音樂有很多作品家喻戶曉,像《命運交響曲》、《梁?!?、《星星變奏曲》、《婚禮進行曲》、《藍色多瑙河》、《愛之夢》等等。古典音樂里有著很多輝煌的創作家,像 音樂巨人——貝多芬,鋼琴詩人——肖邦,音樂神童——莫扎特,交響樂之父——海頓 等。他們多數都有著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們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對比:

在一次全國初中生音樂欣賞的調查中,統計出了以下數據:熱衷于中國流行音樂的占65%,熱衷于國外流行音樂的占17%;熱衷于中國古典音樂的占8%,熱衷于國外古典音樂的占10%。也就是說熱衷于流行音樂的占82%,而熱衷于古典音樂的只占18%。

每一個人從內心都會肯定古典音樂的魅力,只是有時還認識得不很透徹,才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個“認識”不但包括對音樂的領會力,還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閑的時候說不定也會樂意聽聽邁克兒的熱血作品,因為當時他為能休息而興奮不已,需要比鋼琴曲更激烈的東西來表達。 三、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探討:

為什么從過去的只聽鋼琴曲、交響樂,轉變到現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為流行音樂的感情蘊涵非常淺顯,能夠瞬間喚起聽眾的感情。因此,聽眾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環境,就可以直接進入到主創人員創設的情景中,從而達到與演唱者一起激動、一起憂傷、一起回味悠長的境界。流行音樂的流行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大眾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條件,是完全的大公無私的音樂。如今的社會節奏日趨快速,大量信息的廣泛傳播需要及時處理,商業談判分秒必爭,學習生活如同繃緊的弦。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張,需要以音樂來加以調劑。這種情況下古典音樂那種深深埋藏的韻味怎么會是享受呢?

一位音樂愛好者拜訪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數目絕對是瞠目結舌,但找不到任何音樂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輩歌唱家的單集、合集。“您認識李古一嗎?”“聽說過李雙江嗎?”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勝美嗎?!”搖頭,自始至終。已經忘卻了近似常識的音樂知識。這也是沉迷流行音樂,不聽古典經典帶來的后遺癥。還好,像這些還未引退的老一輩歌手還有人認識,偉大巨人貝多芬一生的事跡未被遺忘。

中學是性格愛好形成的時期。目前迷戀流行音樂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幾歲的初中、高中生,試想他們一旦迷戀流行音樂而徹底排斥古典音樂。沒有正確的引導,青少年追星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更是流行音樂的悲劇了。不過我承認,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議的大多是實力超群的,像劉德華、周杰倫等,的確是優秀。但現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極化發展,音樂界也在!還有這么多古典經典被拋棄,不知當人們都忘卻了古典音樂的時候,音樂界是個什么樣子。

篇4

一、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簡介: 流行音樂,大家都很熟悉,就是popular music。大范圍的流行的,能夠讓廣泛的人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流行音樂包括國外的、包括國內的,不再是簡單的作詞作曲就能完成一首歌。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者都是青年一代;多數的流行音樂的都是以青年們的情感主體為主;多數的流行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大眾流行的樂器,比如吉他;多數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貼近大家心靈,不要求高雅的情操和精湛的技術。流行音樂作品就像他所說的只是“流行”,并不能***長久的保存它的經典。從《纖夫的愛》、《朋友》、《同桌的你》到《天黑黑》、《黃昏》、《他一定很愛你》,無數的流行音樂雨后春筍似地出現,隔一兩天就有新專輯。從鄧麗君、尹相杰、劉德華到張惠妹、周杰倫、阿杜,無數的歌星獻給人們無數美麗的音樂。 古典音樂,起源很早,就是classical music。從巴赫、海頓一直到李斯特、約翰•斯特勞斯,古典音樂的魅力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古典音樂為什么能夠久勝不衰呢?那是因為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更能夠震撼心靈、更能讓人記住。多數的古典音樂的創作都是經典,沒有很強的藝術天賦的人是創造不出經典的古典音樂的;多數的古典音樂使用的樂器都是古老的民族/西洋樂器;多數的古典音樂都是權利和品位的象征;多數的古典音樂有著高雅的藝術情操和精湛的演奏技術。古典音樂有很多作品家喻戶曉,像《命運交響曲》、《梁?!?、《星星變奏曲》、《婚禮進行曲》、《藍色多瑙河》、《愛之夢》等等。古典音樂里有著很多輝煌的創作家,像 音樂巨人——貝多芬,鋼琴詩人——肖邦,音樂神童——莫扎特,交響樂之父——海頓 等。他們多數都有著平凡的一生,并不富裕,也并不渴望富裕,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們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二、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對比:

每一個人從內心都會肯定古典音樂的魅力,只是有時還認識得不很透徹,才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這個“認識”不但包括對音樂的領會力,還包括教育程度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即使是肖邦,他休閑的時候說不定也會樂意聽聽邁克兒的熱血作品,因為當時他為能休息而興奮不已,需要比鋼琴曲更激烈的東西來表達。

三、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探討: 為什么從過去的只聽鋼琴曲、交響樂,轉變到現在兼容并包的局面呢?因為流行音樂的感情蘊涵非常淺顯,能夠瞬間喚起聽眾的感情。因此,聽眾不需要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環境,就可以直接進入到主創人員創設的情景中,從而達到與演唱者一起激動、一起憂傷、一起回味悠長的境界。流行音樂的流行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大眾化,根本不需要你有任何的條件,是完全的大公無私的音樂。如今的社會節奏日趨快速,大量信息的廣泛傳播需要及時處理,商業談判分秒必爭,學習生活如同繃緊的弦。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緊張,需要以音樂來加以調劑。這種情況下古典音樂那種深深埋藏的韻味怎么會是享受呢? 一位音樂愛好者拜訪了一位友人,她家中的光碟數目絕對是瞠目結舌,但找不到任何音樂盛典、外文歌曲,哪怕是老一輩歌唱家的單集、合集。“您認識李古一嗎?”“聽說過李雙江嗎?”甚至,“你知道蔡琴和高勝美嗎?!”搖頭,自始至終。已經忘卻了近似常識的音樂知識。這也是沉迷流行音樂,不聽古典經典帶來的后遺癥。還好,像這些還未引退的老一輩歌手還有人認識,偉大巨人貝多芬一生的事跡未被遺忘。 中學是性格愛好形成的時期。目前迷戀流行音樂而不能自拔的大多是十幾歲的初中、高中生,試想他們一旦迷戀流行音樂而徹底排斥古典音樂。沒有正確的引導,青少年追星簡直到了

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更是流行音樂的悲劇了。不過我承認,被追星追得不可思議的大多是實力超群的,像劉德華、周杰倫等,的確是優秀。但現在不但世界是在多極化發展,音樂界也在!還有這么多古典經典被拋棄,不知當人們都忘卻了古典音樂的時候,音樂界是個什么樣子。

篇5

關鍵詞: 歐洲古典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 賞析

音樂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步,學會欣賞音樂便走出了欣賞美的關鍵一步,因此學習欣賞音樂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學到很多東西。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地提高音樂的鑒賞力和表現力。

一、歐洲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樂家的音樂作品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說到歐洲古典音樂,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宗教音樂。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有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對今后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不穩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開始出現,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不得不提古典音樂的奠基人——亨德爾。即使你不認識亨德爾,也絕對在圣誕節或萬圣節聽過莊嚴的《哈利路亞大合唱》,這首由萬人齊聲同唱、人人都能朗朗唱出一小段的曲子,正是亨德爾所譜寫的。從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生了像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而且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了。

1750年巴赫逝世后,歐洲復調后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圣”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后,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做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

進入19世紀,現代音樂的時代開始了,出現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在浪漫主義后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后的時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了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后,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1945年后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像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此后,古典音樂在人們生活中愈演愈泛,甚至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古董”。但有時候仍難以參透古典音樂最初的真諦,仿佛那些世紀大師的作品不止音律好聽那么簡單,現代人需要的是從機械的日?,嵥橹袙昝摮龅囊魳罚莿撛?,是不停閃爍的燈光和撕心裂肺的吶喊,是置身于舞池中的夢境?!肮诺湟魳返臎]落已是現實”,而我持反對意見,古典音樂蘊含了音樂家的歷史、思想、情感,是每個不同時代的見證與人們生活層面的體現。

二、中國古典音樂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我們從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了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獨特的音樂形式,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用嗩吶表演的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等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我們加深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和對祖國的愛。

篇6

【關鍵詞】古典音樂 嚴肅音樂 文學賞析 舞蹈賞析 繪畫賞析

本論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sgh10171。課題名稱:高師聲樂課程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樂泛指西洋古典音樂,即中世界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有別于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的一種承載厚重、內涵豐富的音樂形式。而現今的樂界,古典音樂多用來特指1750-1820年這段時間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所創作出來的歐洲主流音樂,是一個獨立的音樂流派,藝術手法考究。

古典音樂,在樂界,因其主要體現理性的情感表達方式,而被更多的學者認為是所謂的“嚴肅音樂”。[1]在我國,80后、90后這些從出身就帶有強烈自由主義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個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義音樂上,逐步遠離了帶有強烈“嚴肅”色彩的古典音樂。因此,在自由主義蔓延的當代,如何正確引導和培養年輕的音樂人對古典音樂的興趣,也就成了音樂教育中一個急需解決的教學難題。[2]

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課方式,而更容易被學生所關注和接受。通過對古典音樂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課效果。

在古典音樂的教學課程中引入歐洲古典文學賞析課程

1750-1820年的歐洲,恰逢古典主義文學和啟蒙文學盛行的時代,從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到巴洛克文學的興起,無不體現當時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隨即出現了昌盛一時的古典主義文學,興起于當時文化科技繁榮的法國,隨后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當時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它和古典音樂的特點類似,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古典文學課程賞析,通過對時代背景的理解,對當時文化意識形態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學生對音樂旋律背后詮釋的文化的融會貫通。往往可以通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復原文學作品中表達的大時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力通過自己獨有的方式呈現當時的文學作品以及那個時代的特征,再對比古典音樂的表現形式,不僅可以激發自我的創作能力,同時通過對比和創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樂的精華,且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樂的教學課程中引入歐洲古典舞蹈賞析課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間內用身體為語言的一種交流方式,是用人體的運動來體現的一種藝術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樂伴奏,用形體的動作更加豐富地詮釋音樂的力量。舞蹈賞析是通過觀賞舞蹈時,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以及理解思考的整個過程,其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同時伴有自我思維的升華過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人物的情感特點、舞者對于生活的自我審美,是一種全方位多人共同參與表達的藝術形態。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芭蕾作為歐洲古典舞蹈的經典流行并逐漸職業化。芭蕾在發展過程中有嚴格的規范和結構形式,要求女演員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腳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劇的賞析課程上,我們要求學生盡量重現18世紀的場景。我們的課程設計上,盡量模擬18世紀的歐洲劇場,前10分鐘,學生通過閱讀相關舞劇簡介,對接下來賞析的舞劇有個最基本的了解,接著通過對《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等經典芭蕾舞的賞析,有一個全面直觀豐富的體驗。最后,在課程結束前通過簡短的討論和提問來對比古典舞蹈配樂和整個舞臺效果與真實的古典音樂之間的差異,理解所謂的歐洲現實生活和歐洲當時理想的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從而輕松地理解所謂古典音樂嚴肅背后的理想主義色彩,通過討論和提問的形式來達到每個學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問題不當堂解決,留為下一節課程的授課中心,學生和老師共同準備下一堂的教學內容。

在古典音樂的教學課程中引入繪畫賞析課程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常常將繪畫稱為“猴子的藝術”,指的是人類如同猴子一樣通過繪畫的方式模仿人類活動,因此繪畫是一種臨摹自然的藝術,因為每個人對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獨特性,繪畫里面通過夾雜了畫者不同的自我風格,而體現不同的意識流。

在教學中,我們主要加入對理性主義的“拉斐爾前派”作品的賞析,因為這個學派往往取材于神話、宗教傳說以及一些文學作品,通過畫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達出來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不但可以通過作品了解到當時西方很多的神話、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時還可以了解到18世紀歐洲的畫家對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當時文化時代的意義,也理解到所謂“嚴肅”音樂在那種特定的時代大背景下為何“嚴肅”的原因。[3]

只要音樂教育者肯下功夫,結合時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學,古典音樂也必將沖破“嚴肅”音樂的局限性,被年輕的音樂人和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所喜愛和接受。

參考文獻:

[1]宋莉莉.西方音樂簡史與欣賞[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淺談中國古典音樂現狀及發展前景[j].聲樂舞蹈,2012,09:119.

篇7

【關鍵詞】中國古典音樂 鋼琴演奏 美學意蘊

韻,是中國古典音樂的靈魂所在。隨著多種藝術形式的不斷融會貫通,人們嘗試用不同的樂器演奏中國的古典音樂。用鋼琴演奏中國古曲時,雖不像古琴演奏出的效果那樣具有濃烈的民族氣息,卻散發出另一種韻味,這是一種新藝術的魅力,也是中國古曲演奏的另一突破點。鋼琴用它所特有的音樂語言演奏中國古曲,賦予了中國古曲一種新的內涵,它們的融合相得益彰而又互相輝映,表現出一種不同的審美意蘊。

一、我國古典音樂的特點

傳統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審美思維模式,現代的教育因素影響著這些獨特的思維模式。中國傳統審美思維要從中國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中尋找,這是產生中國傳統美學的前提與基礎。中國傳統音樂多用旋律把主題表現得抽象和虛幻,具有“深邃”的特點,內容和效果大不相同。這種深邃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指的是意境,就是在音樂思維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體驗和領悟。中國傳統音樂追求的是一種幽婉、深邃、含蓄、淡泊等美感,這些都是建立在心理、心靈感覺上的。中國古典音樂是最能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生命意蘊的。中國古典音樂用中國的樂器演奏出的是一種“自然之聲”,是一種“天籟”,有著原始的自然之美,也是中國古典音樂所推崇的生命意境,無論從心靈上還是感情上都是與自然的一種有機結合,所以創造出了意境,一種“詩情畫意”的美麗意境。

二、鋼琴音樂的發音特點

鋼琴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是西方樂器之王。鋼琴演奏者用鋼琴獨有的聲音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在鋼琴演奏中,所要求的是純熟的技藝和對音樂的深層次理解。有人贊美鋼琴的聲音“如歌”,這種“如歌”的聲音,取決于鋼琴的發音,鋼琴演奏者技巧的高低決定著所演奏出的聲音效果,這也是判斷鋼琴演奏者水平高低的標準。鋼琴發音的原理是琴槌敲擊琴弦而發出的,跟敲鑼很像,就像敲擊鑼面瞬間發出的音響。放開手則可以使聲音延長,用手接觸聲音就會停止。鋼琴發出的聲音音質、音色取決于彈奏時的一瞬,它的聲音是不可以修改的,所以觸琴的方法影響著鋼琴發音。

三、中國古曲和鋼琴結合中的新突破

鋼琴與中國古典音樂的結合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音樂形式——中國鋼琴音樂。中國鋼琴音樂不同于單獨的鋼琴音樂,也不同于單純的中國古典音樂,而是鋼琴與中國古典音樂的結合體,是一種新的音樂表現方法。中國鋼琴音樂演奏有著較大的復雜性,這體現著演奏者對音樂的投入、理解、把握等,還需要演奏者真正領會中國古典音樂的內涵,從而把中國古典音樂與鋼琴發音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演奏出完美的中國風格鋼琴音樂。

無論從創作手法還是音樂意境上,中國鋼琴音樂都和西方的音樂形式有著很大的區別,中國古典音樂講究的是“神”“韻”“意”的表達,注重的是意境與內涵。中國古典音樂與鋼琴結合,可以把中國古典音樂表現不出來的聲音通過鋼琴表現出來,更好地展現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人們對中國古典鋼琴曲有著獨特的審美方式,中國古典音樂通過鋼琴音響的豐富、細膩、洪亮而得以表現出來,其效果與眾不同,另有一番意境。這是中國古典音樂與鋼琴完美結合的結果,也是中國古典音樂另一種美的體現。

隨著文化的交流,中國古典音樂與鋼琴正以一種特別的藝術格調演繹著濃郁的中國古典風味,這是音樂藝術上的一個創新。中國古典音樂與鋼琴結合的演奏,對民族風格的體現同樣有著積極意義。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鋼琴音樂無論是風格還是審美觀、藝術觀、哲學觀都迥然不同,但兩者交相輝映的結合帶給聽眾一種新的聽覺感受。

四、中國古典音樂在鋼琴演奏中美學意蘊的表達

我國的古曲藝術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我們應充分發揮我國古曲中的風格和特色,更好地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音樂。中國古典音樂與鋼琴的結合,產生了中國鋼琴音樂,中國鋼琴音樂中所表現的是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和中國民族文化特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對“真”“善”“美”的追尋。

中國鋼琴音樂以其獨特的風格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新形勢下的中國古曲音樂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給人們在聽覺上帶來了新的體驗,中國鋼琴音樂以其鮮明獨特的古典風格,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無窮魅力。中國古典音樂在鋼琴演奏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性。

結語

中國古典音樂的繼承與發揚,需要創新。大家都知道中國民間故事《梁?!?,無論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感人的愛情故事,還是《梁?!返墓徘偾急皇廊怂蚪驑返??!读鹤!返墓徘偾m然很好聽,但一種樂器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是非常有限的,不同的樂器表現出來會有不同的效果。改良后的《梁祝》,無論是用小提琴、鋼琴、二胡、古箏單獨演奏的,抑或是小提琴與古琴混合演奏的,所表現出的依舊還是《梁?!匪哂械臐鉂夤诺錃忭嵓白髑咚氡磉_的內心情感,但是卻更為生動。

(注:本文為2012年黑龍江省文化廳藝術科學規劃課題立項的相關成果,項目名稱:《中國古典音樂在鋼琴演奏中的美學研究》,項目編號:12B072)

參考文獻:

[1]張靜薇.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審美底蘊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2]吳雪蕾.根據傳統器樂曲改編鋼琴曲探索民族化的鋼琴音樂語言[D].江西師范大學,2007.

篇8

關鍵詞:音樂鑒賞;通俗音樂;高中

通俗音樂是廣受大眾喜愛的音樂形式的一種,通俗音樂除了流行音樂之外,還包括搖滾樂、爵士樂等。由于通俗音樂的旋律朗朗上口,結構較為簡單,通俗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也更高,也更受年輕人喜歡。很多的高中生對通俗音樂也有很大的興趣,而且相當部分的高中生支持將高中音樂鑒賞課程引入通俗音樂,由此可見通俗音樂的魅力。

一、通俗音樂進入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意義

大部分的古典音樂,高中生難以完全接受,理解古典音樂仍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對于通俗音樂,高中生接觸得更多,而且很多通俗音樂是與時代共同發展的,反應了特定時期的特定意義,可以寄托更多大眾的情感。高中生處在感情豐富的階段,很多高中生喜歡的歌曲都屬于通俗音樂,通俗音樂雖有“俗”一字,但是優秀的通俗音樂其實并不粗俗或者俗套,其中蘊含的內涵并不亞于傳統的古典音樂。而且從音樂本身的審美來看,優秀的通俗音樂旋律優美,情感深切,能夠傳遞給聽者更加直接的感受,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在聆聽通俗音樂之后,人往往會感到心情舒暢,情緒得到了排解,這對緩解高中生緊張繁忙的課程壓力升學壓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如何將通俗音樂融入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之中

對于通俗音樂的選擇要比其他的古典音樂、民樂更加慎重,因為通俗音樂的大眾化也就說明了音樂水平的參差不齊,音樂表現的情感有的粗俗有的高雅,因此在引入通俗音樂時也要特別注意通俗音樂的質量和旋律是否優美動聽。例如湖南文藝出版社的《高中音樂鑒賞》里就有專門介紹一些優秀的群眾音樂,如《綠葉對根的情意》《滾滾長江東逝水》等。這些優秀的通俗音樂不僅不會讓人感覺到膚淺粗俗,反而會在這些群眾音樂中感受到很多人世間的

美好感情。

而音樂世界豐富多彩,應該讓學生全面接觸,既然通俗音樂是音樂體裁的一種,也廣受群眾喜愛,那它就有它存在的價值,將通俗音樂進入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也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大學音樂教學;古典音樂;流行音樂

在大學教學中開設音樂教學課程,并將古典與流行結合起來,對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綜合素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總結經驗,探索古典與流行結合的路徑,從而提升其教學效果。

一、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關系

關于古典音樂,至今還尚未有明確的的界定,其概念還比較模糊。但是就人們的一般認識來看,普遍認為具有較強的持久價值的音樂,即為古典音樂。古典音樂能夠得以流傳,說明其自身具有較大的優勢與價值?,F代音樂則有明確的界定,在相關的音樂書籍中,就對其進行了明確的定義與界定。所謂流行音樂就是指:具有通俗易懂、易于流傳等特點的大眾音樂。尤其同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等形式的音樂相比,流行音樂中更加強調對現實生活中的質樸、簡單的感情世界,其表現形式更加直接與現實。換言之,流行音樂更加注重演唱者、聽眾的感情宣泄與交流。這也就導致流行音樂往往就比較短小精悍,且音域相對窄小,適合傳唱。這也是流行音樂在現代社會中獲得人們廣泛喜愛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從其表演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從其基本構成方式來看是一致的。其主要是在節奏、音高以及和聲等方面都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在處理情感表達上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二者都是對人們內心世界情感的表達。因此也可以認為,從本質角度出發,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是二者的表現形式存在差異。在當前的高校音樂教學中,可以將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二者有機聯系起來,并進行合理的應用。就當前社會中傳播的音樂實際情況來看,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出現比較明顯的融合的趨勢。有很大一部分古典音樂家都能進行不同程度的革新,并能在其古典音樂中應用一定的流行因素,從而能夠使古典音樂呈現出新的面貌與生命力。比較杰出的代表就是鋼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萊曼。他就在鋼琴演奏中應用了流行音樂的演奏形式,通過實踐證明,應用流行音樂形式演奏古典音樂獲得較好的效果。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的音樂素質還存在一定的缺失與問題,而且大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消極的影響。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將古典與流行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的熏陶,培養與提升其音樂素質。在教學中還要盡量協調好古典與流行之間的關系。

二、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結合的作用

(一)豐富學生知識體系

豐富的知識對促使大學生得到綜合素質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音樂教學能夠有效輔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大學音樂教學中,通過將古典與流行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從而能夠使其知識體系更加豐富。大學音樂教學中,通過將古典和流行結合起來,也可以促進學生思想意識、思維能力與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將古典與流行結合起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色與特點,在表現形式、受眾等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積極的對其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進行探索與改進,可以采用現代流行音樂的表現形式,來對古典音樂進行改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完善課堂教學活動

教師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將古典與流行結合起來,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等進行整合。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并根據教學內容的需求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應用多種教學工具,從而不斷完善其課堂教學活動。這也可以使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將古典與現代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教學資源整合,并能將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學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相關的知識,從而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并實現高校開設音樂公共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

三、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結合路徑分析

(一)完善大學生對古典音樂認知

就高校當前的音樂教學情況來看,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加傾向于學習現代流行音樂知識,對古典音樂還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認為古典音樂的藝術價值較高,但是在現代音樂欣賞中已經過時。因此,在教學中學生對古典音樂教學不感興趣,缺乏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大學音樂教學是為了能夠全面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并能促進其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認識,并積極的引導大學生轉變對古典音樂的態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在火車站、汽車站的時候是否通過這樣的樂曲(播放尼基•肯尼基的《回家》),聽到這樣的旋律與音樂是不是就更加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是不是會產生立刻回到家的想法呢?”接著,教師就可以向學生介紹,這個被廣為流傳與播放的樂曲就是尼基•肯尼基的《回家》,是典型的古典樂作品。這樣通過設問以及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逐漸引起和培養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興趣,使其逐漸開始喜歡古典音樂,并使其在古典音樂教學中也能夠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從而提升其音樂素養。

(二)實現古典與流行音樂教學內容結合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變化,人們的審美情趣等都會出現一定的變化,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時代的變化,古典音樂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積極地進行創新。在當前的演奏中,比較經典的就是女子十二樂坊在其演奏中對其曲風進行的再演繹與改變,以及對其演奏樂器進行的創新。古典音樂能夠流傳至今,說明其自身具備了較高的藝術價值,但是要想使其能夠不斷傳承下去,就需要及時對其演奏方式、表現形式進行轉變,從而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并能夠通過實現古典與流行的有機結合,從而促進音樂的不斷發展。

(三)改進完善傳統音樂教學形式

要想在大學音樂教學中促進古典與流行的結合,不僅要使音樂教學的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還要對其教學形式進行改進與創新。要轉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在教學中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相關的音樂素材、資料呈現出來,使學生能夠實現聽、唱結合;同時,還可以加強教師同學之間的交流,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四)調動學生音樂融合與創新積極性

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能夠對教師提供的音樂素材進行深入的理解與體驗,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古典與流行有機結合對策的心理與認知。另外,還要使學生在其學習的過程重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從而可以有效的擴展其視野,并能激發其參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

四、結語

在大學階段開設音樂教學課程,對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就要求在其教學中能夠實現古典與流行的有機結合。就當前的大學音樂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不斷對其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進行改進,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理解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二者之間的關系。并能夠合理的應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對其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完善,對其教學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優化,從而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文利.大學音樂教學中古典與流行的結合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0).

[2]葉波.淺論大學音樂素質教育中古典與流行的有機結合[J].戲劇之家,2015,(02).

篇10

本人拜讀“周文”之后,對該文以“建立在冷靜與堅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上的”,從“原理上闡明審美價值判斷的依據”,部分內容有所質疑:認為“周文”的“這種價值判斷的傾向”部分上有偏頗謬誤之處;認為該文以深入淺出的話語文風列舉的不少例子亦有失準確,學術上也不夠嚴謹。由于此文所涉及關于“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的“審美價值大小”是一個舉世關注的大課題,大學問,事關重大,影響深遠,本人不揣冒昧,愿就“周文”中某些內容提出個人的一些不同看法,向周博士求教,亦期引起他人關注。

首先申明兩點:1.本人不是音樂美學研究專家,從理論上的闡述(或曰從理論上批駁“周文”),以至從音樂心理學、音樂社會學等方面來探討,恐怕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資格;2.本人對通俗音樂不了解,不熟悉,沒有研究;平時不聽或曰不大喜歡聽――這兩點既是想說明自己沒有理論的根基,又沒有通俗音樂的知識,但作為一個從事作曲、演奏的音樂人士,或作為一名普通的社會人士,對此問題的關心是長期存在的,基本觀念看法也是有的,當然只是一己之見,算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吧。

一、 概念的梳理。我個人對“高雅音樂”和“通俗音樂”兩類不同音樂的概念用語是“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我同意周文說“每個概念都不能涵蓋人們實際上所指的這個音樂類別的全部作品”。我之所以選用上述概念用語也是“為了論述的方便”,個人還以為這樣的用語似乎與國際上的概念比較接近。需要稍做解釋的是,這里的“古典音樂”,已非指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早期以歐洲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為代表的古典樂派(Classical Period, Classicism),而正如英國牛津音樂辭典中對“古典”(Classical)一詞注釋條目第三所稱:“該詞亦是指對‘流行’(Popular)一語的對立反義詞?!雹傥抑圆贿x用“高雅音樂”,一是我覺得并不確切;二是因為我不了解“‘高雅音樂’的概念最初被提出來的時候,乃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背景;三是我總覺得此語“高雅”二字,頗有自視高雅,自以為高之嫌,不利于與它種音樂(例如“通俗音樂”)共存并進。而“通俗音樂”我則選用“流行音樂”,因為這更是國際共識之詞語,在辭典中Popular music(流行音樂)之涵義是“不同于古典音樂(unlike classical music)”,“適應大眾口味的、普及的、通俗的音樂?!雹诘还苡煤畏N詞語,這兩種不同音樂類別的概念是明晰的,各人仍可根據他(她)的習慣或看法,選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以上也并不是本文想說的主要方面。

二、 “周文”通過對“人類審美知覺能力發展”特征,對“通俗音樂與‘高雅音樂’形態上的差異”,對“二者受群體差異的原因”等的“分析”,遂得出“‘高雅音樂’為什么是‘高’”的四項理由――從“個體主觀性”,“感性的有序與豐富”,“社會功能作用”及“審美價值判斷的社會主導性影響”諸方面闡述。誠如周文認為“審美價值判斷的基本依據”“是個人主觀性的”,因而“每個人都有一把標準不同的尺子,那么就必然不能進行審美價值高低的比較,自然也就得不出‘高雅音樂’的審美價值高于通俗音樂的結論?!钡@個“基礎依據”卻與“周文”前后所述大相徑庭,因而自相矛盾地在文章開始及后來結論為“人們傾向于認為‘高雅音樂’的審美價值高于通俗音樂”(而且被認定是“社會現實”),認為對通俗音樂“人們對其審美價值的總體評價低于‘高雅音樂’”?!爸芪摹敝性叽问褂谩叭藗儭?,我不懂此處“人們”的涵義,我個人倒傾向于把文中的“人們”的涵義理解為“周文”的作者本人或是一部分人群。我自己恐怕難咎置身于其中。

三、“審美價值的群體普適性原則”,“周文”是說其不同于“個體主觀性”的另一價值判斷因素。本文不擬從生理心理屬性談(因為不懂),但對“周文”中提到“存在著對于廣泛群體都普遍適用的審美原則”很有興趣,并以為這是審美價值判斷的重要準繩及依據之一。流行音樂因其固有的功能和特征,在全球范圍之內,確確實實是被億萬最“廣泛群體都普遍”適應的大眾口味。(我個人膚淺地認為節奏旋律的時尚特征和易上口易傳唱是它的最基本最顯著特性。)不幸的是,卻由于“周文”“感性的有序與豐富性”之詞以及相關例證,而被有意無意地貶為“單一”、“單調”、“相對簡單”,而得出結論“因其形態相對簡單,這是其總體上審美價值低于‘高雅音樂’的重要原因?!倍矣惺H地做出“在人們的審美價值判斷中,相對簡單的作品的審美價值低于相對復雜的作品”的裁定。我覺得這種“人們”的看法,大有商榷的余地。最起碼這里的“人們”畢竟也是一家之言吧?我認為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二者之間可以做很多比較,從理論上、學術上、技術上、實踐上去探討二者之間的特點、優劣長短,目的是相互借鑒和融匯(比如旋律寫作中藝術歌曲和流行歌曲在旋法、走向、語氣、節奏、結構之中的同異,以便互相參考吸收)。在市場上相互替補,共同繁榮。正像著名作曲、指揮家伯恩斯坦,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格什溫把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中一個重要分支爵士樂作了很好的糅合而寫出一批傳世杰作。因為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二者的創作、表演、受眾、理論不同(可也不是對立的、水火不容的),所以站在古典音樂的立場上來說教評審二者審美價值之高低,很難做到公允。

“周文”中提到“人們通過統計得票多少來決定藝術比賽名次的原因”,我卻認為討論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審美價值判斷,似乎并不同于藝術比賽,是另一類學術問題。如果硬是要“統計得票”而在全國(球)范圍“全民投票”,來比出“流”與“古”的獲票率,不僅是無稽之談,恐怕結局也絕不會是“古”票就“高”到哪里去。況且“鐘表的滴噠聲”本身不是藝術,無須以它為例,而“八音盒清脆、悅耳”,這種獨一無二、無它可代的聲音,世人并沒有“因其過于單調”而要求它“成為好的音樂藝術作品”。鐘表聲和八音盒,和流行音樂風馬牛不相及。

四、“審美價值判斷的社會功能層面要求”。如何評估流行音樂在音樂歷史,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本來是一個頗有意義的、值得探討的課題,了解其影響對于判斷其社會功能有著直接關系,也有利于從文化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方面對流行音樂的發展因勢利導,疏通截流。我很不理解“周文”說,由于流行音樂“因其主要是給人以聽覺感官的愉悅,而極少更深刻的思想內容,所以難以更進一步影響欣賞者,從而也就較少具備影響社會的功能。”于是乎,又進一步佐證“使得它作為一個門類,從總體上價值低于‘高雅音樂’”。此言差矣,因為它完全無視流行音樂巨大的“影響社會的功能”的“社會現實”,置歷史事實于不顧。例如流行音樂中的“甲殼蟲”(Beetles)及其代表作《昨天》(Yesterday),半個多世紀以來,其廣泛及深遠的社會影響,或曰“影響社會的功能”,用“不可估量”似并不為過。在世界華人圈內,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影響著幾代人。至于這類作品是否“存在著深刻的思想內容與深沉的情感表現”,我看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每當我聆聽此類音樂時都受到感染,但那卻是和聽巴赫的作品不可相比擬的。問題在于,我并不認為比擬它們之間的高低之分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五、“人類審美知覺能力發展的一般特征”。屬于生理部分,不在本文討論目標之中。我只想著重強調社會環境、社會影響及欣賞習慣等對人的感知能力發展過程的重要作用。審美感的體驗,須有美的環境。對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其是否美的認知,其是否各有各的美的認知,亦須有社會環境的熏陶。選一首流行音樂,在五十年前的中國,眾口一辭地說它”丑“,現在的環境發生變化,審美判斷也會發生變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與墨只是顏色功能不同,此中并無褒貶之意?!扒嗖颂}卜各有所愛”,青菜蘿卜本是蔬菜中之一二,它們并無高低之分。我所要說的問題在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的根本差異是其不同的特性決定了其不同的功能。它們的關系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在二者之間進行審美價值的比較,在學術上不僅“不嚴謹”,而且不公平。至于“周文”中談到,從小孩和大人味覺發達不發達而引申出“小孩喜歡喝軟飲料,不喜歡喝酒類飲料,而大人則對甜飲料不感興趣,卻對酒類樂此不?!保乙詾榘汛朔N北京飯局上的常見現象推理到學術上,是不準確不科學的論據。作為學術性討論,“周文”甚至有如下的見解:

“我們可以用一個日常生活中很準確的例子(“很準確”?筆者存疑)來形容通俗音樂與‘高雅音樂’之間的差異――軟飲料與酒。通俗音樂好比軟飲料,‘高雅音樂’好比酒。

……軟飲料味道簡單,甜酸而已,品之乏味;好酒則味道醇厚,細細品之,耐人尋味。

軟飲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別無它物;而酒則口味之外,帶給人精神世界深處的變化。

軟飲料味道明確,容易接受,人生下就能夠飲用,所以廣為年齡較低的人喜愛,但是很少有人終身地強烈熱愛某種軟飲料;而烈酒味道復雜(如何復雜?筆者不解),強烈刺激,人生之初難以接受,需要很長時間味覺經驗的培養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愛,則會終身樂此不疲,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p>

以上不厭其煩地摘錄,覺得是在談論人們的口味飲食習慣愛好。這本來是各種飲品的功能問題,因為功能不同,便有不同的作用,本不能互相代替抑或互相排斥。問君,如果解渴,您選擇一杯烈酒還是一杯可樂?比軟飲料味道更“簡單”,更“別無它物”的白開水,則又有其本身的功能,恐怕也更是人類基本飲品,“甚至成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但請問,這些都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何干?這種例子,我以為不但不準確,甚至不科學亦并不具普遍性,在飲宴中,年齡長、有身份、文化素養高但滴酒不沾的大有人在。這只是餐飲口味習慣問題而已。當然形成這種習慣除年齡外,性格、性別、環境、地區、文化、生活經歷等都有關系(比如四川人普遍吃辣,是自然地域環境造就的生活習慣,也不必扯上味覺發達、不發達)。用這些貌似深入淺出卻似是而非的生活實例來引證古典音樂及流行音樂的美學價值孰高孰低,有失審慎。因為它并不嚴謹不科學,反而降低了“周文”學術論證的說服能力。

六、“審美價值判斷的社會主導性影響”?!爸芪摹币环矫嬲J為“從本質上說,音樂藝術是聽覺的審美消費品”,另一方面又認為流行音樂“可以創造巨大的藝術產品消費價值,但主流社會對其審美價值的判斷并不高,特別是在藝術行業專家的判斷中更是如此?!北疚臒o意把“消費價值”與“藝術價值”劃等號,消費價值高但藝術價值低,或藝術價值高但消費價值低的事情比比皆是。但“周文”所稱“藝術行業專家”,怕也僅是古典音樂的藝術行業專家,如以百家言,世界流行音樂的天王大師埃爾頓?約翰或邁克?杰克遜之類當然不會受邀其中。而其“主流社會”也只是把億萬熱愛流行音樂的廣大聽眾不計在內的說辭而已。

“周文”的結尾則說什么“從原則上講,只要歌詞中不包含明顯有害于(明顯有害?如果是潛隱的害處怎么算?――筆者)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危害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容,就不應該阻止它。”這些話語,幾近把流行音樂的角色推向了危害社會的邊緣,聽上去好像是講政策給出路的口吻,但確確實實是站在流行音樂的對立面的感覺。我要是流行音樂的作者、表演者或聽眾,真該向“周文”說一聲謝謝,謝謝您的寬容、開放和豁達。此刻對“青菜蘿卜”一視同仁的感情蕩然無存?!爸芪摹彼f“一個健康、發達、文明的社會應該能滿足所有人群的消費需要?!薄巴ㄋ滓魳放c‘高雅音樂’之間應該是共存、伴生、互相幫襯與支持的關系。這就好像美食的世界豐富多彩,軟飲料與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無事,各司其責,滿足人們味覺的審美需求一樣?!薄爸芪摹毙形牡酱?,對酒類及飲料之褒貶,已大不同上述引文,足見作者邏輯思維說理論證之矛盾和混亂,這樣,文章中不少處已和從“原理上”“冷靜與堅實的理性分析”的初衷相去甚遠了。

七、“周文”提出以“聽通俗音樂”入手,“從小培養聽的需要,具備聽的感受能力……”,并“從這一基礎出發,從比較甜美、輕松,聽覺上易接受的作品開始逐漸讓青少年接受‘高雅音樂’”。這未嘗不是好的主意。但事實是也同樣可以以聽古典音樂入手(古典音樂中包含大量“甜美、輕松,聽覺上易接受的作品”)來“從小培養”。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并不是簡單的小學、中學、大學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程度深淺或審美價值高低、大小的問題。二者之間在傳達思想感情的手段方面和其型態風貌及時尚感乃至價值理念上都有不同的著眼點,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就像說你讓他先學會了騎自行車,將來就可以學好駕駛汽車一樣,此二者并沒有必然的因果傳承關系。據我所知,不少琴童從小學習鋼琴、小提琴(古典音樂),到了中學大學卻熱衷于聽流行音樂。這么看來,“培養聽”的時間順序是顛倒過來了。“周文”“對通俗音樂應采取的態度”――“不應阻止它――因為通俗音樂本身是一種聽覺的感受方式習慣與需要。從小培養……”,“隨著一個人聽覺感受能力的發展,其接受和喜愛‘高雅音樂’僅僅是時間、年齡與偏好問題”的見解,恐怕也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罷了。

2006年1月12日于澳大利亞墨爾本靜遠齋

① 見牛津音樂大辭典(The Oxford Companier To Music(第九版)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