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概念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5: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想象力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想象力概念

篇1

關鍵詞:理想化概念;瞬時速度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7)2(S)-0027-2

高中物理里面有許多地方都需要借助于理想化的概念。比如,力的作用點就是一個高中學生剛開始物理學習時不得不面對的理想化概念。這是因為任何力對所作用物體的作用位置都不可能是一個幾何意義上的點,與此相類似的還有重心的概念,這也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精確測量其位置的一個理想化概念,因為它只是一個沒有體積、大小的幾何點而已。然而,我們在開始高中物理的學習時,卻不得不大量的使用它們,因為我們可以只關注它們有用的方面,而其他方面則忽略不計。這也正是所謂理想化概念的精髓。

對高中學生而言,要理解這些理想化概念以及或多或少了解其為何是理想化概念并不難。然而,對于某些概念,我們相當多的學生卻并不知道它其實也是理想化概念,甚至許多物理教師也并未意識到這些,比如瞬時速度。

瞬時速度是在現行高中課本第二章《直線運動》中提到的,在學習這個概念之前,學生應該已經學習到了幾個基本概念,如參考系、質點、位移和時間,還學習了有關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內容。我們接下來在講瞬時速度的時候,一般都用到了高等數學里面取極限的方法。對于一個變速運動的物體,取與某一段時間對應的位移,用這段位移除以這段時間,這就是這段時間物體的平均速度(如圖1)。然后讓其中一個時間點B不動,讓另一個時間點A向它逐步逼近(如圖2),會發現這段時間AB取得越短,那平均速度就越接近于B時刻物體的運動快慢,當我們把所取的時間段Δt無限趨近于0時,這個平均速度也就成了B時刻的速度。到此,我們就順理成章地導出了瞬時速度的概念。

在高一課本上對該概念的描述是“運動物體經過某―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然而仔細想來,這個概念里面似乎存在矛盾之處。

首先,瞬時速度概念本身就存在矛盾。任何運動是且只能是一個過程,而決不是一個瞬間,對于某個瞬間,我們是無法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的,而只能在了解到物體確實在運動之后才能說物體的運動是由無限多個相連接而又不同的位置構成。物體在其中任意―個位置上是不能動彈半步的,否則它就不在那個位置上了。既然如此,又談何“經過某一位置的速度”呢?

第二,對瞬時速度概念的導出也存在矛盾。即在學習了平均速度之后,我們把時間段無限取短,然后說這就是物體在某一個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蛇@在數學上是說不過去的。一個無限短的時間段,即Δt無限趨近于零,它還是一段時間,并不等于零,相應的速度就還是平均速度。反過來,如果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v=ΔS/Δt導出并最終表示某一個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的話,分母上的Δt就應該等于零,然而誰都知道這是毫無意義的,分母不能為零。簡言之,這個Δt其實只能是一個無限小的去心鄰域,速度存在極限卻不能讓Δt真的取零值。

那么,這些矛盾應該怎樣解決呢?筆者認為,瞬時速度這個概念并沒有在高中課本上說清楚,它其實也是一個理想化的概念。嚴格來講,瞬時速度是時間段趨近于瞬時的平均速度,算是平均速度的特殊情況。由于推導中的那個Δt實在太小了,在不為零的前提下小到比你想象到的小還要小,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就用觀念上的某一個時刻或某一個位置的瞬時速度代替了這個平均速度。所以,瞬時速度其實是人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得到的一個概念,是思想中的概念。我們實際測量的瞬時速度永遠都是平均速度。瞬時速度是不可能被測量到的,它只在數學上出現,人類可以量到萬分之一秒的“平均速度”甚至是千萬分之一秒的“平均速度”,卻無法測量“無限短時間”的平均速度,因為誰也說不出“無限短”到底是多短!筆者認為,限于高中學生還沒有全面學習微積分,不能非常詳細地跟學生講解關于極限細節方面的東西,但是可以跟學生大致解釋瞬時速度其實是個理想化的概念,以及為什么是理想化概念的原因。

繼而,我們還可以發現高中課本中類似的概念,諸如圓周運動中的線速度(Δs/Δt)和在瞬時速度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描述狀態的動量(mv)、動能(mv2/2)概念以及瞬時功率(Fv)、瞬時電動勢(-ΔΦ/Δt)等等概念,它們無一不是只在我們思想中存在而又無法精確測量的關于瞬間的概念。

其實,這種必需的想象非但無損于物理學大廈的構建。相反,物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恰恰需要這種將現實中的研究對象理想化的方法。比如,牛頓(Newton,1642―1727)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就是由一個蘋果的故事引出,并且經過其合理地想象所產生的偉大推理。即便是在今天,我們仍然要為之拍案叫絕。正是這種思想化的方法至今仍在推動著今天物理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項目群管理信息管理

1.項目群管理理論

項目管理以其面向成果、基于團隊、超越部門、柔性和動態管理等特點被企業管理者所關注。項目管理的優勢帶來了項目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項目數量及規模的不斷增加,為項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多項目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應用而生,并逐步演化為下列四代項目管理思想,第一代項目管理,第二代群體項目管理,第三代項目組合管理,第四代變化管理。

項目組合管理處在比項目群管理更高的層次,通過它可以總覽整個組織所有正在進行的項目,而不是關注單個項目或單獨的項目群體。項目群管理是對由多個相關項目構成的項目群體所進行的管理。由于群體項目具有多重性、可測量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它的時間跨度大、項目之間關系及項目運行環境復雜,因而對群體項目的管理需要在多個相關項目之間進行資源調配和進度安排,并監督項目的執行。

1.1項目群管理的概念

“項目管理”是為了達到甚至超越項目干系人對項目的需求和期望而將理論知識、技能、工具和技巧應用到項目的活動中去的過程。由于單項目管理所管理的是單個項目或過程,目標系統比較單一,因此它與項目群管理不同,它不需要在較為復雜的項目運行環境中進行資源的調配和項目間進度的搭接,也不像項目組合管理那樣與組織的整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

項目管理是項目操作層面的具體管理過程,它也是進行項目群管理的基礎。對單個項目進行項目群總體控制下的有效的項目管理是實現項目群管理成功的重要支撐。

關于項目群管理,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美國項目管理協會提出:"項目群是一組相互關聯并需要進行協調管理的項目"(PMI,2000a)。國際項目管理協會認為:"項目群管理是協調管理一個多項目的組合,使其內部項目之間交流順暢,目的是為了實現一系定的業務目標"。"確保項目與預期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保持對多項目環境的控制,確保最終提交的成果質量符合企業運營的需要"。

1.2項目群管理與單項目管理的聯系

單項目管理是在假定項目資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進行的項目管理,而項目群管理則是在假定存在多個項目的前提下,如何協調和分配現有項目資源,對所有單個項目進行集成管理,以實現最佳利益的管理過程。項目群管理并不僅僅是幾個項目的簡單疊加,而是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項目的組合,通過對這些項目進行集群管理,可以以最少的人力資源,資金成本等獲得比單項目更大的利益以及保證管理目標更好地實現。

項目群管理與項目管理相互聯系又有一定的不同,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將項目實施的參與者的力量集合起來,共同向著既定的方向前進,都要使用計劃和進度控制等項目管理手段和工具。不同之處首先是規模不同,一般來說,項目群規模會大于單個項目。其次是管理的范圍和內容不同,項目群管理的范圍和內容往往會比項目管理更寬泛一些。另外,項目管理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而項目群管理則是為了達到一系列的目標。還有,項目群管理需要對具有不同目標的單個項目進行協調管理。

2.項目群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實施組織的單一性。"項目群"的實施組織可以是單個盈利的組織,如某大型企業或公司;也可以是單個非盈利的機構,如政府部門;甚至還可以是多個組織組成的聯盟。但是各個單項目的實施組織都是相同的一個組織。

2.1項目群的組織結構

一般來說,項目管理的組織結構可以采用指揮部型、直線型、直線職能型、矩陣型等幾種。而對于項目群管理而言,一般建立項目群管理辦公室的項目導向型矩陣式組織結構。這是由項目群本身的特點決定的,項目群管理既要保持項目管理的優勢,又需要發揮學習型組織的特點進行持續改進,還需要規模經濟和網絡協同效應,使一個有效的基于項目的組織同時構架在傳統的組織框架中,使項目群的各個項目都連接到一個持續改進和增效的整體上,建立垂直等級少的組織結構。

項目群組織結構的核心項目群管理辦公室是一個組織實體,負責將戰略反映到項目群中去,并監控項目群。項目辦公室統籌協調所有項目,解決了各項目之間協調困難的問題。在人力資源管理上,項目群管理辦公室履行兩種職能:一是協調組織所有的團隊;二是授權和監督每個項目經理。

2.2項目群的人力資源管理

項目管理辦公室的組建是項目群管理成功的關鍵,而項目群管理辦公室需要項目群管理團隊來支撐,有效工作的項目群管理團隊是項目群管理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項目群管理團隊的組建和建設是項目群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與主要工作內容。

項目群管理團隊一般具有下面幾個主要特點。

(1)以現代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為前提。只有在組織內部真正建立起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基礎設施,并建立起相應的信息系統,才能說具備了對項目群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條件。

(2)組織成員需有較強獨立工作能力。

(3)成員既是專家又是通才。在學習型組織的構架下,由于中層管理人員隊伍的驟縮,一線員工縱向提升機會減少了,而橫向流動卻變得更加頻繁。頻繁的橫向流動,使一線員工技能多樣化,變專才為通才。

(4)組織邊界的模糊性。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和外部企業組成一些各自獨立的組織,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而暫時組成某種同盟,或松散或相對緊密。這是一種能保持集中和分散活動協調統一的組織形式,組織之間通過網絡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達到,這種合作關系便宣告解除。

(5)基于團隊績效的績效考核。項目群管理工作的總的目標是群體項目的整體成功,因此項目群的績效考核是基于整個項目群管理團隊的績效考核。

基于項目群管理團隊以上的特點,項目群管理團隊成員的選擇一般有以下基本原則和特點。

(1)具有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這是團隊成員完成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條件。

(2)可以完成團隊合作。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團隊成員,個人必須學會與別人進行合作、交流、溝通,學會面對個體間的差別并解決沖突,學會把個人的目標升華為團隊利益。

(3)具有一定的溝通與協作協調能力

(4)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興事物。

2.3項目群管理團隊的建設

項目群管理的成功需要一個有效的項目群管理團隊對項目群各項目進行有效的管理,而項目群管理團隊的內部建設同樣是項目群管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項目群管理團隊的建設需要全體團隊成員參與。項目群管理團隊建設不僅應提高項目管理團隊作為一個集體發揮作用的能力,增強團隊內部凝聚力,也應提高成員個人的能力。

2.3.1項目群管理團隊的挑戰

(1)停滯不前。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效的團隊可能會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最初的熱情可能會被冷漠所代替。

(2)群體思維。項目群管理團隊成員會相信他們能讀懂每個人的心態,結果,他們就不愿意再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不愿意在進行相互挑戰。

(3)固定的活動模式。在項目群管理過程中,團隊成員會認為目前的工作方法及流程就是最好的、萬能的,因而面對形勢的變化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反應。

(4)團隊人員的更迭。由于項目群管理工作的連續性比較強,在項目群團隊成員變更后,如何使項目管理工作進行無縫連接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2.3.2項目群管理團隊的建設

項目群管理團隊建設的直接結果與意義可以提高項目群管理的績效,可以提高項目管理團隊成員個人的管理與技術技能,使他們能更高效地完成項目管理任務;可以使團隊的工作環境和行為得到改善,創造出成員間互相支持、團結一致的環境。項目群管理團隊建設的主要方法有下列幾種。

(1)開展團隊建設活動。

(2)溝通。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增進團隊效率的重要保證;

(3)獎勵與表彰。

(4)培訓與研討會;

(5)經驗總結與分享;

(6)績效評估。

3.項目群信息管理

3.1項目群信息管理的特點

項目群管理要比單項目管理面對更多更復雜的信息與信息處理,項目群管理者需要對分布于不同地點的項目進行實時的協調和控制,需要對大量的變化的、不確定的信息進行即時判斷并做出決策。如何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遞信息是關系項目群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

項目群管理的信息管理必須基于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實現。

"點對點"的傳統的信息交流方式下,項目經理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處理信息。隨著項目數量的增多,項目管理者對多項目的追蹤和控制感到力不從心,信息獲取不及時、信息處理量大、決策延誤甚至錯誤的現象頻繁發生。

3.2基于互聯網的項目群信息管理系統

由于項目群本身的特點,因此,項目群的信息管理系統一般來說應該是基于互聯網的項目信息管理系統。

項目的參與各方使用E-mail和FTP等通信手段進行信息溝通,難以達到"實時"的要求,各獨立的系統也無法將工程項目的文檔和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的集成,因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工程信息溝通的現狀。

基于互聯網的項目群信息管理系統其主要功能是安全地獲取、記錄、尋找和查詢項目信息,并且可以進行實時交流與聯系。它相當于在項目群管理實施全過程中,對各項目產生的信息和知識進行集中式管理,即各項目參與方有共用的文檔系統,同時也有共享的項目數據庫。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以Extranet作為信息交換工作的平臺,其基本形式是項目主題網。與一般的網站相比,它對信息的安全性有較高的要求。

(2)基于互聯網的項目群信息管理系統用戶在客戶端只需要安裝一個瀏覽器就可以。瀏覽器界面是用戶通往全部授權項目信息的惟一入口,各項目參與各方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定制來獲得所需的項目信息?;诨ヂ摼W的項目群信息管理系統的用戶是參與各項目的所有單位。用戶可以在其權限范圍內通過統一的WEB頁面訪問存儲著共享信息的數據庫。

(3)基于互聯網的建設工程項目群信息管理系統不是一個簡單的文檔系統。通過信息的集中管理和門戶設置為各項目以及各項目的參與各方提供一個開放、協同、個性化的信息溝通環境。對虛擬項目組織協同工作和知識管理的有力支持是基于互聯網的項目群信息管理系統與一般文檔系統和群件系統的最大區別。

(4)由于Internet對于任何一個項目參與方以及社會大眾均開放,所以網站的安全管理、信息及數據保密尤為重要。PIS的安全管理包括六個內容:①系統的口令保護;②用戶的權限管理;③信息交換的安全;④系統防護;⑤數據備份;⑥系統的物理安全。

基于互聯網的項目群信息管理系統應具備的基本功能如下。

(1)信息。

(2)文檔管理。

(3)信息交流。

(4)協同工作。

篇3

十年拓展事業新

2003年,理光(中國)的成立大會上嘉賓云集,現任上海市代市長楊雄等政府高層出席活動并表達了祝賀。同年,理光(中國)對基士得耶中國有限公司、理光電子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理光國際中國有限公司物流部、上海理光傳真機有限公司銷售部、理光(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五大公司進行業務合并。2004年,第一次理光中國商大會召開,定名為“銷售戰略會議”,提出代銷與直銷資源共享,具有遠大的戰略意義。從2005年到2010年,理光不斷提出適應當下市場的企業方針和發展戰略,持續改善業務流程和管理,步入穩健經營的軌道。以客戶為起點,針對代銷的省覆蓋戰略與針對直銷的城市戰略有效并行,幫助企業實現了有價值的成長。

為了強化銷售,深耕市場,實現由“量”到“質”的變化,2012年4月開始,理光中國啟動新事業計劃,包括生產型打印系統、A4多功能機、投影機、MDS(文檔管理服務)、ITS(IT服務)。炫睿系列復合機。同時調整組織機構,成立新事業部門。秉承創新精神,理光的不斷拓展預示著其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堅定信心與給予客戶的堅實承諾。

立足中國的研發

篇4

初中生接觸物理學科時間不長,對許多物理現象和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而教材上對這些知識介紹的理論性和系統性都很強,所以學生不好理解和掌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學生由于受家庭、學校、社會條件的制約,見識淺,知識少,理解起來更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多年的農村物理的教學中,我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器材,做了一些實驗,通過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現象和概念,效果比較好。

我的具體做法是:

實驗一:在教授力的作用效果時本文由收集整理,我們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可以使物體產生形變。對課本上舉的例子,學生不難理解,但是,如果力作用在硬度比較大的物體上,還能使物體產生形變嗎?這個結論具有普遍性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取一個裝滿紅色水的玻璃瓶子,在瓶塞上插一細管子,在管外與水面等高處栓一細線做記號,然后用力壓瓶子,明顯看到細管子里的水上升,這個效果明顯,學生記憶深刻,對力的作用效果也就理解了。

實驗二:浮力是浸在液體里的物體下表面和上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的壓力差產生的。那么,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就一定會受到液體的浮力嗎?我們來做如下實驗:取一個塑料礦泉水瓶子,把底和蓋子去掉,倒置后,往里面放上一個乒乓球,再往里倒水,發現乒乓球并不浮起來,如用蓋子或手把瓶口一堵,乒乓球就立即浮起來了。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就明白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要受到浮力,在它的底部也必須有液體。如果事先用膠把一個木塊粘在燒杯底部,然后往燒杯里倒入水,木塊就不受浮力,自然不會浮起來,這樣學生就能深刻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了。

篇5

【關鍵詞】吸收能力;影響因素;文獻綜述

吸收能力的提出已有21年了,對吸收能力的研究也日漸增多,然而由于知識吸收能力概念比較抽象,晦澀難懂,只能間接測量的特點,對吸收能力的研究仍比較困難?,F有的研究仍比較分散。然而,由于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組織保持對外部知識的開放,并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越來越重要。

一、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內涵

吸收能力的概念起源于熊彼特主義經濟理論關于研發活動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研究,Cohen&Levinthal(1989)年最先將吸收能力引入戰略管理領域,并將其定義為:通過知識的識別、消化、利用過程向外部知識學習的能力。1990年Cohen&Levinthal對吸收能力概念進行修正,將吸收能力重新定義為企業評估、內化并應用外部新知識,并使之商業化的能力。并指出吸收能力是先前創新活動和問題解決的副產品,依賴于組織內部成員的個體吸收能力。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過去知識存量的函數,具有累積性和路徑依賴的特點。Cohen&Levinthal(1990)對吸收能力的研究開創了關于吸收能力方面研究的先河。

在Cohen&Levinthal(1990)年對吸收能力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后,很多學者對吸收能力進行了相關研究并重定義。Movery&Oxley(1995)從國家的層面出發對吸收能力進行重定義。認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包括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和外部技術內部化得到能力,用于處理技術轉移中的隱性知識及國內企業對國外引進技術的改進。Kim(1998)認為吸收能力是外部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新知識的創新能力的集合,包括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Lane&Lubatkin(1998)基于“老師—學生”企業的一對一對偶關系,提出相對吸收能力(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的概念,認為吸收能力取決于兩者之間知識水平的匹配程度。利用兩個企業具有相似的知識基礎、組織結構和激勵政策及主導原則來解釋相對吸收能力。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以行為化理論為基礎,將吸收能力定義為組織學習中的一個調節變量,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分析了吸收能力和知識環境共同演化的作用機制。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從組織層面分析了吸收能力的動態性質,及吸收能力的過程不是一個單環的學習過程,而是不斷重復、螺旋上升的動態發展過程。認為吸收能力的組織決定因素除了Cohen&Levithal(1990)提出的先驗知識外,還包括組織結構和整合能力。

Zahra&George(2002)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觀點,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不斷創造和利用知識的動態能力,是企業組織慣例和程序的集合,包括獲?。ˋcquire)、內化(Assimilate)、轉化(Transform)和開發(Exploit)知識形成動態能力的過程。并將吸收能力劃分為潛在吸收能力和實現吸收能力兩大類別。Zahra&George(2002)建立模型,認為外部知識來源和組織過去的經驗通過一個激發事件影響企業的潛在吸收能力,而潛在吸收能力則通過社會整合機制想實現吸收能力轉化,吸收能力(包括潛在吸收能力和實現吸收能力)在收益獨占性這樣一個因素的影響下,指引企業達到競爭優勢。這樣該定義將吸收能力與企業的競爭優勢結合起來,強調了吸收能力的戰略特性,這適應了很多研究,之后的很多研究是建立在Zahra&George(2002)的研究基礎上做的。

Todorova&Durisin(2007)在經驗研究的基礎上,對吸收能力內涵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吸收能力是企業對知識利用的一個動態的,不斷反饋的過程。包括知識評價、知識獲取、知識轉換或消化和知識利用四個階段。

二、吸收能力影響因素

本文將吸收能力的影響因素基于企業層面歸結為下面五點:先驗知識基礎、內部組織機制、內外部知識特點、學習強度、組合能力。

先驗知識基礎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知識積累,也包括企業內員工知識的重疊性、多樣性,企業員工的教育程度等。企業內部的知識積累是企業知識存量和結構的體現,包括企業擁有的基本技能、科技知識、專利數目、設備情況、市場知識、共同語言等。企業先前的知識積累越雄厚,企業對外部知識的評估和認知能力越強,企業越容易選擇與自身知識結構相容的知識,提升企業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Zahra&George(2002),Erikxon et al(2003))。企業員工知識的重疊性、多樣性以及企業員工的教育程度反應了企業是否能夠有效抓住外部科技機會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一定的員工知識重疊有利于企業內部的交流溝通,而過度則對抓住外部科技機會不利(Cohen&Levinthal(1990))。相反,一定的員工知識多樣化有利于企業抓住外部科技機會,而過度則會導致企業內部員工交流障礙,從而阻礙企業感知外界科技機會(Cohen&Levinthal(1990),Jan,Rene&Theo(2003))。企業員工的教育程度則對企業吸收能力——獲取、消化、轉化能力都有著正向作用(Cohen&Levinthal(1990),Vinding(2000),Anker(2003),Tobias(2005))。

內部組織機制主要包括組織的內部結構、認知及行為等因素。Zahra&George(2002)將此統稱為社會整合機制,Zahra&George(2002)認為,社會整合機制是組織中潛在吸收能力像實現吸收能力轉變的權變變量,并決定轉化率的高低。也就是說及時組織能夠從外部獲得大量知識和技術,如果沒有適宜的內部組織管理機制與之相匹配,仍然不能轉化為實現吸收能力,從而無法保證其創新績效。Cohen&Levinthal(1990)也曾指出,組織的吸收能力是個體吸收能力的函數,而不是簡單加總。吸收能力依賴于哪些能夠促使個體學習想組織層面分享、溝通和轉移的過程和慣例。也就是說,組織機制在構建吸收能力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企業的組織結構會影響知識的組織形式,影響知識的傳遞路徑,從而對知識的利用速度和程度產生影響,進一步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效果(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

內外部知識特點主要指企業對外部知識的熟悉程度、知識與技術的隱形程度、與獨特的知識和資產相聯系的技術、程序、人員與資源的相互依賴程度。由于知識吸收能力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Cohen&Levinthal(1990)),因此企業已有的知識基礎決定給了其對外部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進而對知識吸收的效率產生重要影響。研究表明,相關的知識基礎、相似的公司政策、近似的主導邏輯(Lane&Lubatkin(1998),Dyer&Singh(1998),Ahuja&Katilu(2001))對于企業的吸收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知識或技術的隱形程度越高,則越不利于對其進行編碼,其傳播和吸收的難度也就越大(Kogut&Zander(1992),Simonin(1999),Szulanski(1996))。Szulanski(1996)提到知識的粘性(stickiness),說明有些知識的特性即是與相聯系的技術、程序、人員與資源依賴性強,從而在客觀上要求知識吸收企業而需要擁有與其索要獲得的外部知識想匹配的組織資源,特別市具有高度兼容性的知識處理系統。

學習強度指企業對于學習新知識的迫切程度和努力程度。通常反映在R&D投入上。研發投入有助于企業增加識別先進知識和獲取先進知識的能力,研發資金的多少和研發強度影響企業的吸收能力(Cohen&Levinthal(1990),Rocha(1991),Veuglers(1997),Cantner&Pyka(1998),Tsai(2001)Jan,Rere&Theo(2003),Leahy& Neary(2004))。公司利用外部新知識的能力是研發活動的副產品(Cohen& Levinthal(1990))。這些活動不但有助于創新的開發,而且增加了公司的知識儲備。另外,企業投入研發的目的,加強了公司在特定知識領域的技術發展軌跡,不僅有助于解決問題和創造新知識,也能提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尤其是當企業所要學習的新技術越復雜時,企業將需要更高層面的吸收能力。

組合能力也叫整合能力,是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內部機理。最先由Van den Bosch&Volearda&Boer(1999)提出。他們認為,組合能力又包含系統能力、協調能力、社會化能力三個方面。系統能力是企業運用政策、程序和手冊整合顯性知識的能力,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慣例和原則是錢規范了組織成員的方向和內容,減少了個體偏離企業理想行為的可能。運用系統能力有利于組織成員對共享知識的一直理解和思考,從而提升了知識吸收的效率(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Jansen&Bosch&Volberda(2005))。協調能力通過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而提升知識的吸收。協調的方式可能是組織設計的,也可能產生于交往過程中,協調能力具有路徑依賴型,是企業培訓員工、工作轉換、員工參與活動過程中逐漸激烈的。組織的協調能力對吸收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Van den Bosch& Volearda& Boer(1999))。社會化能力是指企業在組織成員間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人員歸屬感和一直態度的能力。通常社會化的過程使得組織成員能意會和理解企業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正當行為,從而形成企業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愿景以及企業成員之間交往的共同范式。它有助于企業成員對共享知識的一致理解和思考,從而影響組織成員對知識的吸收(Jansen&Bosch&Volberda(2005))。

三、結論

吸收能力是一個多層的構思,根據國外學者對企業吸收能力的有關研究,本文從企業層面就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影響因素進行歸納分析,將吸收能力影響因素歸納為先驗知識基礎、內部組織機制、內外部知識特點、學習強度、組合能力五個方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對于企業來說,要提高企業吸收外界技術、知識的能力,需要從提升自身的知識基礎、組織機制、內部整合能力出發,同時距離高?;蚩蒲袡C構等知識中心的距離越近,則越容易吸收外界新知識,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Cohen, W.M.,Levinthal,D.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2]Frans A.J.Van den Bosch,Henk W.Volberda,Michiel de Boer.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anization Science.1999,9.

[3]Kim,L.Crisi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

[4]Lane and Lubat kin,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5]Lane Koka Pathak.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31(4):833-863.

[6]Lane P J,Salk J E,Lyles M A.Absorptive Capacity,Learning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7]Lane, P.J. and Michael Lubatkin.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5.

[8]Mowery,D.C.and Oxley,J.E.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

[9]Tsai.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 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 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

[10]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bility:S Review,Reconceptu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

[11]Cockburn I,Henderson R,Stern S.Untangling the origin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23-1146.

篇6

關鍵詞:相聲 仿擬 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整合網絡 心理空間

一、引言

仿擬,是根據交際的需要,模仿現有的格式,臨時新創一種說法。仿擬修辭手法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往往能夠形成良好的藝術效果,給人以詼諧、幽默的樂趣。而國內外學者從認知角度對仿擬進行的探索比較少。

相聲中的仿擬的一大特點在于把毫不相干的事出人意料地聯系在一起,內容越是風馬牛不相及,越能促進幽默的生成。如下面這段相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叫郭德綱。

二、概念整合理論簡介

Fauconnier 認為心理空間是人們思考、表達時所建立起來的小概念包。概念整合的認知操作便是以心理空間作為輸入空間進行的。概念整合網絡包括四個心理空間:兩個輸入心理空間、類屬空間和合成空間。它是概念整合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兩個輸入空間的對應元素存在部分映射的關系。跨空間映射為即將產生的類屬空間提供兩個輸入空間所共有的抽象結構并決定跨空間映射的核心內容。整合空間是由兩個輸入空間有選擇地投射產生的,層創結構則通過組合、完善、擴展的方式產生。

三、概念整合理論和相聲中仿擬的理解機制

通過概念整合網絡中的四個子網進行的研究日益廣泛。下面我們用概念整合網絡的相關理論來分析相聲中的仿擬現象。

(一)單一框架網絡與相聲中的仿擬

單一框架網絡是概念整合網絡四個子網絡中最簡單的一種。其中包含有兩個輸入空間、類屬空間和合成空間。一個輸入空間提供框架,另一個輸入空間不提供組織框架,只是用來填補內容 。

如:相聲《要賬》

甲:自從給我悠下來,我是整天垂頭喪氣,三十多歲的人沒這么窩囊過。 乙:窩囊什么呀? 甲:還不窩囊哪? 我跟你說,其他的賬都好商量,唯獨這筆費用無論如何你得給我。 乙:這叫什么費? 甲:窩囊費!

我們首先建立一個關于“費用”的認知空間,比如在社會中我們需要繳納的各種費用都稱為“××費”,如電費、水費等,另一個輸入空間的內容則是因為受了窩囊而想要所要賠償。輸入空間一提供組織框架即××費,并投射到合成空間進行認知操作,輸入空間二提供具體的元素“窩囊”,就形成了合成空間中“窩囊費”的表達。

(二)框架網絡與相聲中的仿擬

四個心理空間共享一個抽象的組織框架是框架網絡的明顯特點,所以這四個心理空間中的元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并且在兩個輸入空間中元素之間會一一對應起來。

郭:你走你的馬連道,我過我的玉蜓橋。

于:一個奔東,一個奔西了!

(郭德綱,于謙:《你得學好》)

在這四個心理空間中,輸入空間一包括有關馬連道和玉蜓橋的元素,輸入空間二包含陽關道和獨木橋的元素,類屬空間中的抽象結構“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決定了輸入空間一和輸入空間二中的概念一一對應?!榜R連道”和“陽關道”相對應,“玉蜓橋”和“獨木橋”相對應,通過空間一和空間二中的跨空間映射,在合成空間中的就為走玉蜓橋的人和走馬連道的人分道揚鑣。

(三)共享布局網絡

在這種概念整合網絡中,四個心理空間共享空間的布局。共享布局網絡又可以分為單向網絡和雙向網絡。The Lecturer kicked off with a few stories 是一個單向網絡的例子。輸入空間一和二有兩個組織框架:演講和踢球,在共有空間里則是“開始行動”這一抽象的框架。在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雙向網絡例中,輸入空間里的組織框架為外科醫生進行手術和屠夫切肉,在合成空間里,每個組織框架都采用了兩個組織框架的部分結構,得到了外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使用了類似于屠夫切肉的手法來進行手術,從而產生了切肉的悲劇性的后果,使讀者腦中立刻浮現這個外科醫生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

1.單向網絡與相聲中的仿擬

在單向網絡中,兩個輸入空間有著不同的組織框架。合成空間將采用其中一個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

如《盜版郭德綱》:

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醫院!

乙:這都什么亂七八糟的!

在這個例子中,有兩個不同的框架,一個框架是蒼涼的外景,另一個框架是醫院的內景,兩域之間存在一些相互對應之處:枯藤和老樹,這些缺少生命力的植物與醫院冰冷的器械、環境對應,昏鴉、瘦馬這些病態的動物與病人對應,西風、夕陽西下與醫院的氛圍和基調對應。通過空間一和空間二之間的對應,推論出在醫院很痛苦。根據格式塔完形心理,我們會聯想到醫院的一般形象是經過治療可以使身體恢復健康的地方,而詩詞本身表現的是一種孤獨蒼涼的感覺。不難想象在醫院人的心情會怎樣。

2.雙向網絡與相聲中的仿擬

在雙向網絡中,輸入空間一和二存在有不同的框架,與單向網絡中只有一個輸入空間的框架結構被投射到合成空間不同,在雙向網絡中,在合成空間里會出現來自兩個輸入空間的框架。如相聲《審賊》:

大兵:那你這些東西是怎么來的?

奇志:你也不是外人。我也就這么跟你說,這就是有人在門口說一聲“芝麻,開門吧”我就知道這是懂套路的人給我送貨來了,我就在里邊喊聲(唱):“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今天帶了多少錢,芝麻開門芝麻開門,嘔嘔嘔,一萬兩萬三萬四萬??”我求求你,等會兒警察來了,你別醒我的門子,我也不說你是賊,咱們兩下都好,不就完了嘛。

這段相聲中有兩個輸入空間,輸入空間一為原始故事“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中的芝麻開門的故事情節,空間二則為賄賂者給受賄者送禮時敲門的情景。類屬空間中兩個輸入空間的相似點構成的共享元素熟悉規則的人的敲門和開門后錢財的流動,使兩個輸入空間中部分元素相互映射,而合成空間里接受了來自一起被激活的相關背景知識――“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政府機關人員收受賄賂”。合成空間里,兩個輸入空間里的組織框架同時得到了投射,而來自兩個輸入空間的一些成分也互相融合。

四、結論

以上是利用概念整合網絡中的子網絡來例析相聲中的仿擬現象,由此可見,概念整合作為一種普遍的認知活動,能幫助人們理解仿擬等語言現象。 當然,由于相聲語言是一種口頭語言,靈活性和即時性強,有些現象僅僅通過概念整合理論還無法合理解釋,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Fauconnier,Q Mental Spaces[M].New York 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 Fauconnier,G.&M 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York:Basic Books,2002.

[3]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 陳汝東.認知修辭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5] 陳小紅.奇志大兵相聲仿擬辭格例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1.

[6] 靳琰,王小龍.英漢仿擬的心理空間理論闡釋[J].外語教學,2006(4).

[7] 冉明志,羅亮.概念整合理論對幽默言語理解的詮釋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

篇7

關鍵詞:前概念;物理教學;影響意義;應用策略

所謂前概念,就是指在正式組織教學活動前期,學生已然對必要的課程內容產生一定深度的理解,而在初中物理學習過程中,這類認知主要包含兩類層面,分別是以往學生系統化學習物理知識的經驗,以及對現實物理現象的自發解讀和物理知識體系的重新構建等。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系列前概念在學生物理學習環節中,都勢必會造成強烈的遷移影響,基于此,作為教師要保證富有技巧性地加以指導,目的是充分發揮出前概念的積極影響效能,減輕其本身包含的負面影響。

1前概念對于物理教學的具體影響作用

1.1積極影響

妥善化的物理前概念,盡管說和科學性的物理概念有著千差萬別,但是其始終是學生學好物理知識的前提保障,尤其是發揮正遷移作用之后,可以順勢輔助學生獲取更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基礎上,保證他們熟練和靈活性地完善已有知識體系。如在進行浮力學習期間,他們會聯想到浮在海面上的輪船,在水中潛行的潛水艇;而在進行杠桿原理學習過程中,他們會自覺地引入生活中使用剪刀的生活經歷;學習物態變化過程中,則會自然地聯想到霧氣和露水,以及已經學過的蒸發與沸騰觀點。

1.2消極作用

在實際組織物理教學活動過程中,一旦說某些錯誤性的概念不能及時予以修正,就會嚴重影響到后續學生掌握新知識點的進度和水平,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新知識意義隨意性歪曲的現象,使得學生產生物理越來越難學的恐懼心理。

2前概念的基礎特性

2.1廣泛性

在組織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期間,因為學生經歷完初中物理的學習階段,亦對周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頗有接觸與感悟,因此會嘗試憑借物理語言進行相關知識點的獨立解釋。不過他們所擁有的前概念涉獵過于寬泛,加上生活化的物理情境通常都是經由諸多元素作用的系統,所以相關解釋包容的物理性自然也就過多。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光、聲、電、熱等物理分支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會承受各自前概念的影響。

2.2層次繁瑣性

學生在進行自我認知體系構建過程中,經常會習慣性地沿用個人已有的知識作為基礎,并且利用熟悉的思維形式進行對應活動認知解讀。所以,不同學生在構建自身的前概念過程中,出發點勢必各異,就證明學生對于相同物理情境構建的前概念勢必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開展對應的教學設計活動期間,要盡量透過多個角度進行問題研究,目的就是盡量全方位地把握學生的前概念積累狀況。

3在物理教學中科學合理性沿用前概念的措施

3.1借助物理知識原理將知識予以滲透

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況進行觀察,特別是學生日常所見,之后在此基礎上充分了解學生本體前概念,隨之搜集學生意見和學生看法等,借助資料信息搜集整合,將所得素材在具體課堂教學中進行導入式設計和情景化設計,全面的對學生自身已有認知進行拓展性的課件設計與教學任務安排,增加教學體驗性,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聲學教學過程中可以事先進行問卷調查,最為常見的就是人類發生器官種類,以及怎樣創造出的聲音,還有就是聲音產生緣由問題。通過此種形式,物理教師對學生前概念就有了一定了解,接著便可進行自我教學總結。學生可以熟知物體發生種類和物體為何發生,但是上述行為存在無疑是特性。課堂設計中,應該遵循以人為本教育原則,教師可提前設置相關實驗,比如說將紙屑放在揚聲器上,敲擊音叉置于水中,讓學生群體將手放在喉嚨上切身感受聲音魅力,最后就是讓學生去探索發現其中奧秘,再由教師進行課堂歸納總結。

3.2教學情境創建

較為正確的做法是,初中物理教師要對前概念進行認知,不論前概念正確與否以及認知是否面面俱到,教師都應該進行教學情境創設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起到事半功倍教學目的,對學生學習予以補充和延展,情境教學促進了初中物理教學合理化結構體的構建,也形成了生活化物理教學模式,教師針對不全面的認知教學可以采取分組實驗模式,讓學生來提出問題,以小實驗的模式組織教學,教師以引導者身份出現,借助物理概念來以反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啟發和引導,促進學生跳出原有認知,接受一定認知沖突,最終達成認識順應過程。

4結語

綜上所述,前概念對于物理教學質量的改善,的確存在著極為深刻的影響。作為教師,要保證熟知學生生活背景來創造趣味性的引導情境,使得學生能夠持續深入性地研究相關知識點。長此以往,順利擺脫前概念的一切消極影響,真正靈活和高效率地解答書本,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物理問題,為今后物理成績提升和升學前景合理化綻放等目標貫徹,做足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敏.淺談物理教學中的前概念[J].教學與管理,2010,15(01):122-143.

[2]余忠亮.簡議前概念的探測與分類[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19(10):77-86.

篇8

數學中的向量,定義如下:

向量: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數學》第一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數學》,第96頁。)

矢量概念在物理學中有著廣泛應用,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物理》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物理》第一冊,第13頁):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合成要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在物理學中,象這樣的物理量叫做矢量。而長度、質量、溫度、時間、能量等物理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在物理學中叫做標量。

物理量有許多矢量,如力F、位移s、速度v、加速度a、動量p、電場強度E、磁感應強度B等等。

標量除上述外還有,如功W、功率P、能量E(包括動能與勢能,勢能又包括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分子勢能、電勢能等)等等。

矢量與標量物理意義不同,比較大小的方法不同,運算法則也不同。矢量的運算法則與數學中的向量相同。

1 向量的加法與減法――力與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1 向量的加法:

(1)定義:求兩個向量和的運算,叫做向量的加法(《數學》第99頁)。

(2)法則:①三角形法則:圖1中的兩個向量,根據向量加法的定義,利用圖2所示得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稱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則。

②平行四邊形法則:如圖3以同一點A為起點的兩個已知向量a、b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ABCD,則以A為起點的對角線AC就是a與b的和,我們把這種作兩個向量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數學》第100頁)

1.2 向量的減法:

(1)定義:求兩個向量差的運算,叫做向量的減法(《數學》第102頁)。

(2)法則:①三角形法則:a-b可以表示為從向量b的終點指向向量a的終點的向量(《數學》第102頁)。

②平行四邊形法則:如圖6,平行四邊形ABCD中,AB=a,AD=b,知DB=AB-AD=a-b(《數學》第103頁)。

1.3 向量運算在物理中的應用

1.3.1 力的合成

(1)定義: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平行四邊形法則:實驗表明,如果用表示兩個力F1和F2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表示出來。這叫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物理》第12頁)。

1.3.2 力的分解

(1)定義: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平行四邊形法則:把一個已知力F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那么,與力F共點的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鄰邊,就表示力F的兩個分力。同一個力F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一個已知力究竟該怎樣分解,這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物理》第14頁)。

1.3.3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定義:已知分運動求合運動,叫做運動的合成。已知合運動求分運動,叫做運動的分解(《物理》第84頁)。

(2)平拋運動的分解: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的兩個分運動。在水平方向(也就是在初速度方向)上物體不受力,物體由于慣性而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等于平拋物體的初速度。在豎直方向上物體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初速度為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物理》第86頁)。

平拋運動公式:

x=v0t

y=12gt2

vx=v0

vy=gt

vt=v2x+v2y

tanθ=vyvx(θ是vt與x軸(水平方向)的正方向的夾角)(《物理》第86和87頁)。

2 向量的數量積――力的功

2.1 向量的數量積

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a和b,它們的夾角為θ,我們把數量|a||b|cosθ叫做a與b的數量積,記作a?b,即a?b=|a||b|cosθ(《數學》第118頁)。

幾何意義:數量積a?b等于a的長度|a|與b在a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積(《數學》第119頁)。

2.2 在物理中的應用

功的定義: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這個力就對物體做了功。如圖7所示,W=Fscosα

這就是說,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這三者的乘積(《物理》第135頁)。

3 向量的向量積――安培力與洛侖茲力

3.1 實數與向量的積

定義:實數λ與向量a的積是一個向量,記作λa,它的長度與方向規定如下:

(1)|λ a|=|λ||a|

(2)當 λ>0時,λ a的方向與a的方向相同;當λ

3.2 向量的向量積

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a和b,它們的夾角為θ,我們把向量c叫做a與b的向量積(或叉乘積),記作a×b,即a×b=c,其中c的大小應為 |a||b|sinθ,c的方向由右手螺旋關系確定。

幾何意義:向量積a×b等于a的長度|a|與b在a的法線(垂線)上的投影|b|sinθ的乘積。

3.3 在物理中的應用

(1)安培力

定義: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通常稱為安培力。

安培力的大?。簩嶒灡砻靼岩欢瓮娭睂Ь€放在磁場里,當導線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電流所受的安培力最大;當導線方向與磁場方向一致時,電流所受的安培力最小,等于零;當導線方向與磁場方向斜交時,電流所受的安培力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物理》第二冊第147頁)。

導線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公式為F=BIL(《物理》第二冊第148頁)

導線方向與磁場方向斜交,夾角為θ時,公式為F=BILsinθ。

安培力的方向:通電直導線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和磁場方向、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左手定則來判定: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個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開的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直導線安培力的方向(《物理》第二冊第149頁)。

(2)洛侖茲力

定義:(電子射線管)實驗表明,在沒有外磁場時,電子束是沿直線前進的。如果把射線管放在蹄形磁鐵的兩極間,熒光屏上顯示的電子束運動的徑跡發生了彎曲。這表明,運動電荷確實受到了磁場的作用力,這個力通常叫做洛侖茲力(《物理》第二冊第151頁)。

洛侖茲力的方向:洛侖茲力的方向也可以用左手定則來判定:伸開左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個手指垂直,且處于同一個平面內,把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四指指向正電荷運動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電荷正電荷所受洛侖茲力的方向。運動的負電荷在磁場中所受的洛侖茲力,方向跟正電荷受的力相反(《物理》第二冊第152頁)。

洛侖茲力的大?。寒旊姾稍诖怪庇诖艌龅姆较蛏线\動時,磁場對運動電荷的洛侖茲力F等于電荷q、速率v、磁感應強度B三者的乘積(《物理》第二冊第152頁)。

如果速度v與磁感應強度B不垂直而是夾角為α,則洛侖茲力的大小公式變為:F=qvBsinα。

由此可知洛侖茲力F是磁感應強度B與速度v和電荷量q的積(q v )的向量積??梢杂涀鳎篎=(qv)×B,所以也叫做叉乘積。

在教學中,物理教師若能把數學與物理很好地結合起來講,學生將更能融會貫通,更有利于綜合高考及將來的科學工作。

篇9

關鍵詞:汽車設計;社會問題;和諧;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4-0282-01

一、關于中國汽車市場現狀簡述

21世紀的今天,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由于國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汽車文明所帶來的時尚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2003年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09年末,僅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7619萬輛,比08年增長28.6%。這一速度在全世界前所未有。這類數據一方面突顯我國的經濟實力的增長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引發了諸如大氣污染、資源浪費、道路堵塞、安全等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怎么在實際中去關注和解決這些問題,并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系統已刻不容緩。

二、人、汽車、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汽車從最初的單純的代步,運輸工具發展到今天,它早已超出其自身的本身功效了?,F在的汽車設計考慮更多的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充分精確地與人體測量相適應,以求不斷地滿足人們對于舒適性的要求。

現在的汽車設計除了與人的生理特征相適應之外,也考慮到了與人的心理反應相適應,它通過設計語言傳達給人們諸如新鮮奇異的、簡約明快的、華麗尊貴的、高雅有品味的、溫馨詩意的、圓潤流暢的、野性力量的等語意特征。之于此,汽車更像是一個人身份、地位、性格、物質與精神世界的象征。

在璀璨的汽車文化面前,我們不能否認它帶給人類的便捷,我們不能否認它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我們同樣也不能否決汽車設計中的以人為中心。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它的“璀璨”給環境所帶來的沉重負荷。

令人遺憾的是,以人為中心而忽視環境的設計趨勢將愈演愈烈,人類文明看似不斷地發揚光大,而隨之引發的諸如能源緊缺、道路堵塞,停車位緊缺,環境污染等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同樣令人汗顏。如何使人、汽車、環境三者和諧相處,如何創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顯得意義非凡,同樣也任重而道遠。

三、關于未來概念汽車的構想

基于諸多社會問題,環境生態問題,現在各大電動汽車場商都在馬不停蹄地生產混合動力車,純電動汽車,可是這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我們要到哪里的去弄驅動它們的電能呢?現在,好多汽車設計師已經看出了這個問題,他們已經開始著手于靠太陽能驅動的汽車了。太陽能是最易得最環保的綠色能源,用太陽能為汽車提供動能,將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光解決能源,還不能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

本文構想的未來概念汽車定位于城市代步車,在滿足人體舒適的基礎上,仿照魚的形態,行駛過程中如游弋一般充滿活力。整個車身小巧玲瓏,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隨處皆可安家。通過降低車頂高度而直接降低車身高度,也就降低了汽車的高度、重心、座面高度,同時有助于乘車姿勢的改善,減輕空氣的阻力,提高運動性能,符合當前的環保理念。側面看過去,車頂簡約宛如一條弧線,生命力十足,又符合空氣動力學。

更可貴的是,在汽車數量與日俱增的今天,交通擁擠,道路阻塞令人焦頭爛額。未來概念汽車可通過利用磁懸浮陀螺原理以及陀螺儀效應,并作用于車輪。通過增加車輪的運行方式,于地面行駛,可通過正常滾動。于空中飛行,通過機械結構將四個車輪展開并旋轉。車身尾部設計成機翼片狀,通過空氣流動產生上升的浮力。

當然,城市代步車不需要奢望具備飛機那樣的速度及高度。本文所構想的未來概念汽車并非為了實現科幻電影里面的情節而存在,而是真切地希望能解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道路阻塞等等社會問題而存在。

篇10

醫護人員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和無菌原則,盡量做到輕拿輕放,避免操作不慎或聲響過大對患者產生不良刺激。護士隨時守護在患者身邊,對手術過程中神志清醒的患者,以溫暖的語言安慰患者,提前告訴患者手術中可能發生的牽拉疼痛,指導患者深呼吸,可握住患者的手或輕拍肩,以消除顧慮及穩定情緒。對有想了解手術進展情況意向的患者,要予以必要的提示,緩解緊張情緒,使患者放心。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意識變化,隨時關注心電監護和靜脈輸液,及時準確執行各種口頭醫囑,及時供應手術器材。擺放前在維持的部位均加上柔軟襯墊,以減輕患者的不適感,避免壓迫神經和血管,可適當按摩下肢,促進血液循環,保證患者即符合手術操作又安全舒適。

在麻醉和術中注意遮蓋患者身體隱私部位,盡量減少身體暴露,增加患者安全性。術畢用溫水擦拭患者皮膚上的血跡和消毒液,為患者穿好衣褲或蓋好被單保暖,移動患者時注意保護切口和各種引流管及輸液,對有躁動的患者注意適當固定,平穩護送患者回病房,與病房護理交接好。

人性化理念的術后訪視

患者術畢返病房后,迫切希望知道手術效果,尤其是全麻意識恢復后的患者,手術的傷痛使患者產生憂慮的心理,術后次日進行訪視,及時告知患者手術很成功,穩定情緒,使患者放心,查看病歷了解術后回病房這段時間的情況,并詢問患者術后切口疼痛愈合,腸蠕動恢復、有無感染、固定處有無神經壓迫或循環障礙等情況,就患者的不適予以適當處理,介紹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通過交談了解患者和家屬對手術后的態度和心理狀態,征求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意見、感受和改進方法,了解患者對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囑患者安心休養,祝患者早日康復。

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