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栽培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2 17:49: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溫室栽培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大櫻桃;溫室栽培;問題;改進建議;遼寧大連;金州區
中圖分類號 S662.5;S62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121-01
金州區露地栽培大櫻桃已有100余年的歷史,由于有著多年露地生產經驗,金州區大櫻桃溫室栽培發展比較順利。許多果農經過10多年反季節生產的實踐,已經掌握了大櫻桃溫室栽培的關鍵技術,生產出的大櫻桃果實色澤艷麗、果肉肥厚、營養豐富、無污染、商品性好、經濟效益高,溫室大櫻桃收入可達75萬~150萬元/hm2,許多果農借此早已走上致富路。近年來,金州區大櫻桃溫室栽培面積迅速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為了正確引導這一產業健康發展,筆者于2012年對金州區所管轄的4個涉農街道20余戶種植戶進行走訪調查,發現大櫻桃溫室栽培存在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1 存在的問題
1.1 盲目搶建溫室
隨著全域城市化步伐加快,金州老城區周邊的一些大櫻桃種植戶,在動遷過程中得到政府征地巨額補償款。在征地補償款的刺激下,許多人紛紛投資在擬動遷區域內,不分地形、地勢盲目搶建溫室,更有甚者把溫室建在河套邊上。
1.2 主栽品種單一,授粉品種雜亂
在七頂山、大魏家、董家溝3個街道,有許多老舊溫室,多數建于10多年前,主栽品種為紅燈,授粉品種為紅蜜、紅艷、佳紅、巨紅、佐滕錦、大紫、那翁等老品種。這些品種除了紅燈、佳紅之外,其余品種果個小、不耐儲運、商品性差、銷售價格低,嚴重影響果農收入。另外,有的授粉品種特晚熟,有時為了等幾棵樹果實成熟,采收期延長,造成人力、物力、財力極大浪費。
1.3 栽培管理不科學
目前,金州區大櫻桃溫室栽培管理水平差別較大,在一些栽培歷史較長的產區,果農栽培管理精細、到位,產量高,經濟效益可觀;但是一部分地區的新建溫室大櫻桃栽培管理不科學,表現為重視地上,忽視地下;重視采前,忽視采后;重視冬剪,忽視夏剪;重視氮、磷、鉀肥的施用,忽視秋施有機肥等[1]。
1.4 果品銷售不暢
近幾年,金州區大櫻桃溫室栽培面積迅速增加,管理技術日益成熟,產量逐年增加。但生產中有近90%果農不進行疏花疏果,加上品種老化,優質果率極低;而且上市時間比較集中,貯藏保鮮技術落后,銷售價格偏低。另外,果品銷售除少量的固定客戶外,多是被動地等待中間商上門收購,因中間商壓價,導致銷售價格更低,極大地打擊了果農的生產積極性。
1.5 病蟲害逐年加重
溫室大櫻桃病蟲害,隨著小氣候環境條件的改變而發生了變化。表現為個別病蟲害發生時間提前,危害期延長,灰霉病、花腐病、病毒病、根朽病危害加重;桑白蚧、蘋小卷葉蛾1年發生3代,均比露地多發生1代。為了減少化學農藥對蜜蜂的傷害,以及農藥對果實的污染,果實采收前一般不噴灑殺蟲、殺菌劑;果實采收后,往往放松病蟲害管理,不進行防治[2]。因此,造成夏秋季節桑白蚧、二斑葉螨、小綠葉蟬泛濫成災。有的出現早期落葉和二次開花現象,嚴重削弱樹勢,影響下一年產量。
2 改進建議
2.1 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
各有關部門要落實共同管理責任,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執法合力。對在擬動遷區域內新植果樹、搶建溫室以及附屬設施征收集體土地時一律不予補償。
2.2 選擇適合溫室栽培的優良品種
同一溫室內選1個主栽品種,選擇3~4個需冷量相近、花期相遇、授粉親和力高的品種為授粉品種,打造高產高效優質果園。如主栽品種美早,可選擇雷尼、佳紅、拉賓斯為授粉品種,主栽品種紅燈,可選擇拉賓斯、先鋒、賓庫為授粉品種。
2.3 積極推廣先進的大櫻桃溫室栽培技術
金州區農業管理服務中心科技人員成功研究出大櫻桃溫室高效栽培技術,為金州區大櫻桃栽培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了使果農真正掌握大櫻桃溫室栽培技術,促進金州區大櫻桃產業健康發展,金州區政府整合了全區果樹技術人員,組成百人科技隊伍,為果農提供“零距離”服務,實現“百人服務、千家示范、萬家致富”的目標。
2.4 樹立品牌意識,完善銷售渠道
為幫助果農樹立品牌意識,實現增產增收,金州區大櫻桃注冊為“金洲紅”牌商標,并成功打造成中國名牌農產品;在金州舉辦的一年一度的中國大連大櫻桃節,擴大了金州大櫻桃的市場影響力。在樹立品牌的同時,金州區完善了大櫻桃銷售渠道,逐漸形成一個以一級批發市場為中心,以城區和中心鎮綜合農貿市場為支撐,以產地專業批發市場為網絡,以農民產銷組織為補充的四大市場流通銷售體系,并努力開發國內遠距離銷售市場和國外市場。
2.5 提高溫室大櫻桃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溫室大櫻桃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和物理防治為基礎,提倡生物防治,按照溫室大櫻桃病蟲害發生規律,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生產出符合質量標準的優質果品,提高大櫻桃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①農業防治:培育健壯無病毒苗木;合理密植,避免重茬;加強肥水管理。②物理防治:及時清理果園中的雜草、病蟲葉、果、枝條,減少病源;刮出老翹皮,樹干涂白;人工摘取害蟲卵塊、捕捉幼蟲等集中銷毀;人工刮除腐爛病、干腐病病斑;利用黑光燈、殺蟲燈、誘蟲燈、誘蟲板等。③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利用昆蟲激素和有益微生物防治。④合理使用農藥:根據防治對象及發生特點,選擇最有效的藥劑和施藥時期;農藥用量要準,不可隨意加大或減少用量;選擇合理的施藥器械和施藥方法;科學混用和交替使用農藥[3-4]。
3 參考文獻
[1] 張洪勝,姜中武.現代大櫻桃栽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9.
[2] 孫玉剛,魏國芹.甜櫻桃省工高效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1.
篇2
[關鍵詞]觀賞鳳梨 溫室栽培 催花技術
中圖分類號:D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5-0027-01
前言:
觀賞鳳梨屬于鳳梨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它適合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常見的鳳梨科主要有:鐵蘭屬、鶯歌屬、彩葉鳳梨屬、果子蔓屬等,這些種類大多數都是以觀花為主,當然也有觀葉的種類,其中還有部分既可以觀花也可以觀葉。鳳梨的花期持續時間比較長,觀賞時間可達半年以上,另外鳳梨花的形態也會維持很久,三個月以內花朵開放都不會受到時間的影響,還是像最初那般鮮艷。觀賞鳳梨擁有很多特點,首先是顏色比較多,葉片基本都為綠色,部分是彩色相間的;其次它的花形姿百態。
一、 溫室栽培技術
1.1栽培基質的選擇:由于觀賞鳳梨從幼苗期到成品苗的栽培時間較長,所以選擇優質的栽培基質非常重要,栽培基質的質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鳳梨的生長速度和品質。鳳梨的生長是需要空氣的,特別是根部的生長更離不開空氣,這就要求栽培的基質具備良好的通風性和排水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根部的生長;另外在栽培基質的選擇上應該注意,避免分解速度快的基質,因為滿足不了鳳梨的長時間生長,應該選擇粗顆粒與細顆?;旌?,粗顆粒有利于水分的排除,細顆粒有利于營養的分布,我們還應該注意控制栽培基質里面塵土的含量,塵土含量過多會對排水造成影響。基質在使用過程中還得嚴格控制每一個程序,使用前對它進行消毒。
1.2上盆:觀賞鳳梨幼苗在進行溫室栽培的時候已經是被移植過的,所以幼苗到了之后要根據之前的條件對他們進行馴化,馴化之后才可以上盆,這樣有利于幼苗的生長和發育。在對幼苗進行上盆的時候,植株應該固定在盆的中心位置,栽植的深度要控制在2-3CM左右,因為栽植的深度直接影響種苗的生長;另外在上盆過程中還應該注意種苗不受到擠壓,基質也要蓬松,保持種苗的透氣性。上盆之后要立即給種苗澆水,澆水的程度應該控制好根系與基質的結合。
1.3養護管理
1.3.1光照強度:觀賞鳳梨喜歡半陰的環境,所以在光照強度上面要控制,不能讓陽光直射。在一定的光照范圍內,光照強度增大,植株的葉片會變小、花型變大、花朵上色快;光照強度太弱則會植物顏色灰暗、花序纖細失色等等。所以在炎熱的夏天應該采取遮陰措施降低溫室的光照強度。
1.3.2溫度:觀賞鳳梨有最適合生長的溫度要求白天21-28℃,夜晚18-21℃,溫度的高低能夠直接影響幼苗的生長,如果生長溫度過高會導致植株發育不良、花型不飽滿;而溫度太低則會造成植株的葉片變顏色、葉尖變白等現象,所以合理的控制溫度可以促進植株的生長。植株在幼苗期間比較脆弱,所有要控制好早晚的溫度差異,等到植株成熟點之后可以適當增加溫差,促進幼苗的生長。
1.3.3濕度:觀賞鳳梨適合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所以在溫室培養時應該注意空氣的濕度,把濕度控制在75%-85%,以利于植株的生長;空氣濕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植株的生長,濕度過低會導致葉片卷曲,甚至出現葉片枯萎的現象;但是濕度過高會導致葉片長斑點,嚴重的還會爛心。
1.3.1肥水管理:
1.3.1.1水分管理:觀賞鳳梨屬于喜酸性植物,要求水分的PH值在5.5-6.6之間;其次鳳梨生長所需要的養分是葉杯提供的,所以在澆水的時候要注意保持葉杯內有水,只有這樣植株才能正常生長。
1.3.1.2肥料的管理:鳳梨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氮、磷、鉀的的需求量是不一樣的。最適宜的氮、磷、鉀比例為2:1:2;另外,鳳梨對硼元素非常敏感,即使微量的硼都會讓鳳梨產生燒頂癥狀。所有的鳳梨都需要鎂,鎂對葉綠素和酶的合成有重要作用,在配制肥料時,鎂肥含量以12%為最佳。鳳梨宜隨水施肥,每次澆水都伴隨施肥,肥液的pH值在5.5至6.0之間,施肥原則以“薄肥勤施”為準。另外,肥液的EC值因生長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種苗種植后,等新根長到2厘米時,才可以有規律地進行施肥,此時肥液EC值宜控制在0.5至0.8之間。種植4個月后,EC值調到1.0左右。當鳳梨由營養生長階段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達到可催花狀態時,EC值要增加到1.2。催花后EC值仍以1.2為宜(注:催花前后停肥3周)。
二、催花技術
鳳梨生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在合適的環境下會自行開花,花期一般是春末夏初,為了滿足人們在節假日也能欣賞到鳳梨花,應該對鳳梨進行人工催花。
2.1催花前的準備工作:
催花處理前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使鳳梨對“催花”變得敏感,以達到理想的催花效果。首先,改施高鉀低氮的混合肥料;其次,在催花前3周,停施任何肥料,只澆清水;再者,正式催花時,需將鳳梨葉杯中的積水排空。
2.2催花方法:
最常用的是用乙炔飽和溶液進行催花處理。此法可用于除鐵蘭屬以外的所有觀賞鳳梨。具體處理方法如下:
首先,將裝有乙炔氣體的瓶子與帶有“氣孔石”的導管相連,再用0.5帕的壓力慢慢將乙炔氣體釋放到水中。注意壓力要適宜,壓力過小會延長溶解時間,壓力過大則可能造成電石逸出。同時,瓶中的乙炔氣體也不要用得太凈,太凈也會造成電石逸出。電石會損害鳳梨葉片,導致葉片產生褐色斑點,引起葉片腫脹。200升的水充氣至少2小時以上,便可達到飽和狀態,此時水中會有強烈的氣味。
其次,將澆水管一端接自吸泵,并放入裝有乙炔飽和溶液的容器內,用量以剛注滿葉杯為宜。操作時自吸泵壓力較大,可通過在自吸泵接管位置安裝多個出水口,調節水流量及水壓,澆水管的數量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置,若催花量較大,可同時接多個澆水管,進行大面積催花處理。
切記:在催花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容器及澆水管等干凈清潔,如果有殘留肥液、藥液等,會影響催花效果。催花的同時不要關閉乙炔氣閥,因為乙炔氣體容易從水中蒸發掉,如果關掉氣閥,水中的乙炔濃度會逐漸降低,影響催花效果。
催花一般重復進行3次,每次間隔2至3天,催花溫度宜控制在20℃左右,光照也不能太強,因此最好在早上進行。催花結束后,3周內只澆清水。開始施肥后,鉀肥要偏多些,光照可稍微加強,這樣對鳳梨著色有好處,可避免花色暗淡和著色不均勻。催花結束到鳳梨出花所需時間因品種而異,時間長短為3至6個月不等。
三、結語
以上就是觀賞鳳梨的溫室栽培以及催花的關鍵技術,希望通過對相關技術的總結和分析,讓觀賞鳳梨成品花的生產更有效,滿足市場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董曉燕,席景艷,劉凡等,觀賞鳳梨溫室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4).
篇3
1 溫室準備
1.1 設施選用
設施栽培的日光溫室要求:土壤要求砂壤土,覆蓋材料選用保溫性好、透光率高的聚氯乙烯無滴膜,并配備棉被保溫。溫室采用上下通風,上風口1.2~1.8 m,下風口1.2~1.6 m,各覆60目防蟲網,之間用棚膜覆蓋固定。進出門掛防蟲網簾和棉簾。在溫室內拉2.0 m高的鐵絲以便吊蔓、吊瓜、懸掛黃板,在秋季播種定植時用于懸掛遮陽網或舊棚膜遮陰。
1.2 土地整理和土壤處理
日光溫室種植甜瓜應重施有機肥作為底肥,有利于提高瓜的品質和耐貯運性,每667 m2施腐熟羊糞10 t,復合肥50 kg,多菌靈2 kg,淺翻。春季溫室栽培:頭年冬季上凍前大水漫灌,打開上下通風口,避免越冬蟲卵越冬,定植前1個月扣嚴棚膜,待溫室內土壤完全解凍開始整地、起壟,鋪膜后施放殺蟲、殺菌煙熏劑,扣嚴棚膜悶棚。秋季溫室栽培:前茬收獲后,將溫室內雜草及殘葉打掃干凈,施入腐熟的羊糞,澆大水,扣嚴棚膜悶棚。充分利用本地區夏季高溫的特點進行高溫悶棚,同時施放殺蟲、殺菌煙熏劑,最好用適宜濃度的殺蟲藥劑對整個溫室設施噴藥,一般悶棚7~10 d。以土壤不沾鐵鍬時深翻35~40 cm后起壟,壟距1.3 m,壟高20 cm,覆膜。有條件的最好采用膜下滴灌栽培,由于西州密25號為有網紋品種,濕度過大會影響網紋的形成,易造成裂果。
2 播種
西州密25號哈密瓜在吐魯番地區春季溫室栽培應育苗,秋季溫室栽培應直播或育苗。溫室定植和播種前3~5 d澆足底水,為蹲苗打基礎。蹲苗對于甜瓜種植非常重要,蹲苗時間長短決定甜瓜的整個生長情況,春季一般20 d左右,秋季15 d以上。
2.1 直播
吐魯番地區一般秋季溫室甜瓜在8月5日前都可采取直播方式。雙行左右交叉做穴,株距50~60 cm,每667 m2播種 1 700~2 000株,要蓋嚴穴周圍的塑料薄膜。并將的薄膜全部覆土,以降低早期地面溫度。
2.2 育苗
春季甜瓜種植采用浮法育苗或基質穴盤育苗。早春溫度較低,育苗可提前上市。秋季甜瓜種植建議直播,也可育苗,育苗應注意溫度和光照調控,以免形成徒長苗。
2.2.1 播種時間 根據不同成熟期確定不同的育苗時間,春季育苗播種時間根據設施溫室內最低溫12 ℃ 以上為基礎,提前40 d左右育苗。秋季播種時間最好在8月5日以前,一般播種或移栽推后1 d,成熟期推遲3~7 d。以7月25日為例,西州蜜25號成熟在10月25日左右。
2.2.2 苗床管理 出苗前苗床溫度白天控制在28~35 ℃,夜間20~25 ℃。大面積出苗后,溫度白天保持20~25 ℃,夜間15~18 ℃,適當控制水分和溫度,春季保證光照和溫度,秋季注意控制溫度,防止幼苗徒長,促進根系生長。
3 適時定植
春季苗齡在35~45 d,秋季苗齡在20~25 d,幼苗3~4片真葉定植。定植一般在下午或陰天進行,用10 cm的打孔器打定植穴,定植穴深 10~15 cm,穴內澆定植水后,將瓜苗帶土坨放入穴中,覆土后四周稍壓實。
4 定植后的管理
4.1 肥水管理
一般情況下可根據苗情而定,如果植株明顯表現出缺水現象(中午葉片發軟,早晨葉片和莖尖無水滴),可適當補充水分,如果水分過多,地上部雖然迅速生長,但地下部生長緩慢,植株根系分布淺,影響后期生長。緩苗后澆緩苗水,開花前少澆水,多蹲苗,苗期噴施1次葉面肥。開花后為了促進坐果,可適當澆水,切忌大水漫灌,防止因徒長而影響坐果和網紋的形成。坐果后澆膨瓜水,根據天氣情況合理澆水,噴施以磷、鉀為主的葉肥2次。采收前10~15 d控制水分,保持適當干燥,提高甜瓜的品質。這個時期一定要注意澆水時間和方式,以免裂果。
4.2 溫、濕度管理
春季前期溫度較低,特別注意溫度和濕度的調控。由于吐魯番氣候干燥,溫室內外的濕度相差很大,通風口要先打開一點,30 min后再打開,打開過大容易閃苗,隨著溫度的升高,要延長通風時間和加大通風口大小,一般溫室溫度白天不超過35 ℃,夜間最低溫度在15 ℃ 以上。秋季前期溫度較高,播種定植后中午要對其遮陰,每天增大通風量。隨著溫度的降低,要隨時改變通風的時間,溫度低時要提前合下風口,但同時要注意通過上風口和棉被調控濕度,一般溫室溫度白天保持在28 ℃左右,夜間最低溫度在15 ℃ 以上。
4.3 整枝
由于西州密25號葉片較大,特別要注意增加植株間通風透光性,以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瓜的品質和改善瓜的外觀。采用單蔓整枝吊蔓栽培,8節以下及13節以上側蔓及早摘除,留果節位在9~12節,雌花以上摘心,整枝過程中摘除枝蔓時要在葉片和莖的節點處用手掰或剪刀剪除,注意傷口要平整,要及時清理摘除的枝蔓,保持地面干凈,否則易感病。主蔓22~25片葉打頂(最多不超過30片),頂部留1個生長點。春季整枝最好在下午進行,早上濕度過大整枝留下的傷口易感病。
4.4 果實發育期管理
授粉:采用人工輔助授粉或蜜蜂授粉,不提倡使用座瓜靈。選果:在授粉后1周左右,果實長到雞蛋大時進行定果,選留周正果,1株只留1果,其余摘掉,選果須在晴天進行,必須通風干燥,避免病菌侵入,春季最好在下午。吊瓜:在果實膨大后要及時吊瓜,吊瓜可用軟繩或塑料繩縛在瓜柄基部側枝上將瓜吊起,使結果枝呈水平狀態,上端固定在吊蔓用的鐵絲上,便于管理和成熟采收。
5 病蟲害防治
溫室蟲害防治在西州密25號的優質生產中顯得尤為重要。特別要注意防治紅蜘蛛的危害,主要在溫室通風口加蓋60目防蟲網防止昆蟲進入,或吊掛黃板誘殺,最好有2道門,形成1個緩沖間,2道門都掛防蟲網簾,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蟲害一定要提早發現,及時用1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和阿維菌素4 000倍液防治,發現量大時可用煙霧劑熏蒸。溫室甜瓜病害與操作管理關系很大,特別要注意溫室內的濕度,在不影響甜瓜正常生長的情況下,盡量保持較低濕度,以減少病害的發生。
篇4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向大家匯報一下我到傳化近一年來的一些體會。我到傳化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2000年12月初,我到北京國家科技部,匯報自己主持的國家863計劃的有關項目時,浙江大學的沈教授從杭州特地掛長話給我,說杭州蕭山有個傳化集團,正在籌建省級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如果我有興趣的話,不妨到杭州看一下。匯報結束后,我就轉道杭州,通過和浙江農科院徐教授的接觸,以及聽取傳化有關領導的介紹,深深感到傳化集團的領導層很有朝氣,勇于開拓,這一點是我多年來從未感受過的。就這樣,初步確定了為傳化服務的決心。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
從農科院到私營企業工作,說沒有思想斗爭,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農科院,我還主持著幾個課題,科研之余還搞一些個人的小項目,每年收入不低。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呢?實際上,是傳化的精神和企業文化吸引了我:耳聞徐總的為人,我是十分欽佩的,眼見到朱總,我也打心眼里佩服,如此禮賢下士的老總,實不多見。有這樣的領導和氛圍,我相信自己能做出對社會更大的貢獻。
為了使農業示范項目真正產出好效益,必須想方設法降低農業設施的造價和運行成本。據此,我在負責組培項目設計中,一方面根據經濟實用的原則來安排設備選型計劃,如固定培養架采取框、架組合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室內的光、溫均勻度,節省了管理用工,增強了牢固度和耐用性,還大大節約了成本。此外,還自主研制一些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的設備。另一方面在組培樓設計中,獨創了在同行中世界領先的大規模自然光采集系統,該系統由超大面積采光的建筑結構和活動培養架組成,這個成為現實的獨特設計已經得到同行專家的好評。
由于農業園區從國外引進了自控溫室,而這類溫室在國內許多地方都難以盈利,主要是高昂的折舊費用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對此我進行了認真分析,發現目前全球范圍內,自控溫室的栽培架都采用單層結構,其共同特點是溫室有效空間的利用率較低,從而使自然光能和溫控能源的浪費較大,最終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實際上現行的溫室栽培架結構因為只有一個很薄的光合層面,光能利用率較低(多余的光能不是通過遮陽系統將其擋回去,就是用降溫系統將其排出去)。我想光能的利用大有潛力可挖。據此,我從改革溫室內栽培架結構入手,使溫室內的自然光能和調溫能量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時輔以能靈活控制光、溫、水、肥等各種環境因素的智能化監控系統,從而大幅度降低自控溫室栽培的生產成本。該系統已經申報國家專利。另外該系統的試驗已經列入國家2002年度的科研計劃,我希望這個系統能為公司和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
篇5
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四個島嶼組成,以山區地形為主,南北縱向延伸較長,地處北緯20°-46°之間,各地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多數地區屬于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濕熱,冬季溫晴,但是北部和臨日本海一側較冷,春秋季節日照條件較好。雨水充足,全年分布均勻,降雨量約在900mm-3000mm。日本農業用地面積約為480萬公頃,占整個國土面積的12.8%(2003年),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9%。
日本蔬菜生產的發展狀況
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狀況
過去10年間,伴隨工業、建筑和道路用地面積的增加,農業可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加之勞動力不足、生產成本高等原因,日本蔬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總體呈現遞減趨勢,面積從1997年的51.6萬公頃減少到2006年的44.3萬公頃,總產量由1436萬噸減少到1236萬噸(圖1)。
由于受膳食結構和消費習慣的影響,日本的蔬菜種植結構表現出與中國不太相同的特點。按照種植面積的大小,果菜類主要以甜玉米、南瓜、黃瓜為主,葉菜類主要為甘藍、洋蔥、菠菜,根菜類和莖菜類主要為馬鈴薯、蘿卜和胡蘿卜。
蔬菜進出口情況
根據日本官方的統計,其糧食自給率約為40%,另外60%的糧食要依靠進口。其中,18.3%來自中國,22.2%來自美國。近年來,由于日本國內生產能力弱化。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減少,越來越多的蔬菜需要進口。20年前,日本蔬菜的自給率高于90%,目前只有79%左右。所以,近年來日本蔬菜的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從2002年的241.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291.1萬噸,增幅高達20.68%。但是,由于受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06、2007兩個年度,日本從其他國家進口生鮮蔬菜和鹽藏蔬菜的數量明顯下降,進口總量減少,分別為278.7萬噸和250.6萬噸。
根據近年的資料統計,日本的生鮮蔬菜主要從中國、美國、新西蘭、墨西哥和韓國進口,冷凍蔬菜主要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泰國和新西蘭,而鹽藏蔬菜主要來自中國、泰國、越南、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圖2和圖3分別表示近年來目本從中國和美國進口生鮮蔬菜和冷凍蔬菜的數量、比例及其變化情況。盡管2006、2007年從中國進口生鮮蔬菜的絕對數量減少,但中國在進口蔬菜總量中所占的比例沒有降低。
與進口相比,日本蔬菜的出口量甚少。2006年,日本蔬菜出口總量不足2.2萬噸。其中,生鮮蔬菜近1萬噸,以芋頭、甘藍、大蒜、胡蘿卜、草莓等為主;冷凍蔬菜707噸,主要包括馬鈴薯、甜玉米、蕓豆和菠菜等。
設施蔬菜及無土栽培發展狀況
設施蔬菜栽培
進入21世紀以前,日本的溫室面積一直呈遞增趨勢,1999年前后達到最高值,此后下降(圖4)。2005年,全國溫室設施面積約為5.2萬公頃,其中,絕大多數是塑料溫室,占95.7%,玻璃溫室只有2262公頃。此外,還有約4.5萬公頃的小拱棚和1.4萬公頃的遮雨棚。日本溫窒生產冬季有43.5%需要加溫,主要采用燃油熱風加溫的方法。
目本溫室栽培的主要作物是蔬菜(圖5)。根據2005年的數據,日本蔬菜溫室面積3.6萬公頃,占溫室總面積的69.4%,花卉溫室面積占16.5%,果樹僅占14.1%。溫室內種植的主要果菜類包括番茄、甜瓜、草莓、黃瓜、西瓜等,葉菜類主要是菠菜、大蔥等(圖6)。網紋甜瓜和草莓主要來自溫室栽培,其次是番茄、黃瓜和甜椒,生菜和南瓜溫室栽培的比例很小(圖7)。
無土栽培的發展
日本的無土栽培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當時美國駐軍在調布和大津建起了面積達30公頃的水培農場,采用礫培生產潔凈蔬菜,此后推動了日本無土栽培技術的發展。2003年,日本的無土栽培面積達到1500公頃,約占溫室總面積的3%,2005年達到1634公頃(圖8)。無土栽培的主要作物是蔬菜,2005年的面積為1298公頃,其次是花卉作物,果樹只有零星種植。
日本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DFT栽培技術。20世紀80年代,先后引進了NFT和巖棉栽培技術,前者主要種植葉菜類,后者主要種植果菜類和花卉作物。過去無土栽培的主要形式是DFT和巖棉栽培,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資源、成本等原因,以砂子、礫石、草炭、樹皮、椰殼等為主的無機和有機基質栽培迅速發展起來,目前面積已超過DFT(圖9)。
無土栽培的主要蔬菜種類包括番茄、草莓、三葉芹、蔥類、黃瓜、生菜等。根據2005年的資料,番茄無土栽培面積占總面積的39.3%,草莓30.6%,三葉芹7.7%,蔥類4.4%。由圖10可以看出,過去10余年間番茄、草莓無土栽培面積增長迅速,已成為目前無土栽培的優勢蔬菜種類。
日本蔬菜生產的幾個特點
高產優質安全
提高產量依然是蔬菜種植者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與此同時,他們對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保證產品安全更加重視。通過雙層、低段、高密度栽培,番茄平均每年可種植3.5茬,產量達到48kg/m2。通過根域限制和肥水調節,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以提高到8%-10%,從而大大改善風味品質,市場價格也大幅度攀升。利用生態、生物防治減少病蟲害發生和化學農藥的使用,利用蜂類輔助授粉促進番茄、草莓坐果以減少激素類物質使用,這些措施都有效地提高了產品的品質(表2)。
省力化高效率
由于家庭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以及農業勞動繁重,年輕人對農業缺乏興趣等,致使日本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數量逐漸減少,平均年齡增大,勞動力成本升高。在此條件下,改變栽培方式和生產條件,研發推廣各類機械設備,實現生產過程省力、省時非常必要。草莓高架栽培既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多種蔬菜的生產過程,如洋蔥、大蔥、蘿卜胡蘿卜等,從土地準備、播種、定植到田間管理、收獲和果實分級,不同程度的應用各種機械設備,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表3)。
環境友好型可持續栽培
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環保的國家,農業生產活動也不例外。蔬菜種植過程中重視有機肥施用,合理施用化肥,保持土壤的疏松和肥沃;設施栽培通過地面覆膜、鋪草改善內部生態環境,利用生物防治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以太陽能、熱水代替溴甲烷等化學物質進行土壤消毒;采用封閉式可循環無土栽培系統和肥水量化管理,減少廢液向外界環境的排放,等等。這些措施均有效地緩解了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節能低耗降低成本
日本的蔬菜生產由于起始和運行成本高,純收益相對較低。加上世界能源危機、長期經濟不景氣等原因,無論是研究者還是生產者,近年來都在想方設法通過增加產量、擴大種植規模、減少勞動力成本和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以求獲得最大經濟效益。設施栽培中溫室結 構改良、新型覆蓋材料和節能設備研發、綜合環境調控和變溫管理等措施均是為了實現低投人、高產出的目標。
對中國蔬菜產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提高生產規模和市場組織化程度
日本的蔬菜生產多以家庭為經營管理單元,從而制約了規模的擴大,不利于發揮技術優勢。就蔬菜溫室種植而言,平均每戶經營溫室4個-5個,總面積不超過2000m2,規模偏小。近年來,通過土地合理流轉,單位經營單元所擁有的土地面積逐漸增大,經營大戶越來越多。日本蔬菜從生產到消費要經過生產―上市一批發一零售一消費幾個階段,進入市場以農協組織為主,增加了組織化程度,規范了市場秩序。同時,為促進蔬菜的合理流通,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蔬菜出售規格的標準化,規定了蔬菜上市所應具備的外觀和內在質量。中國的蔬菜生產同樣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小,市場組織化程度低,日本的蔬菜生產和市場流通體制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
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技術創新
日本的蔬菜生產更多地體現了精準化和標準化的特點,這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密不可分。日本的設施園藝和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溫室環境計算機綜合調控技術、工廠化育苗和機器人嫁接技術、機械化生產和植物工廠等都一度處于世界先進或者領先水平。與此同時,立足社會和市場需求,他們又非常注重研究開發各種先進實用的技術和設備,以解決實踐中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力求使生產過程指標化、數量化、省工省力、易操作。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蔬菜科技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現代技術的應用、生產效率的提高、產品深加工能力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制定的各類技術標準尚有待完善并落到實處。
安全可持續生產應成為永恒的主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吃”的國家,國民對蔬菜產品質量要求頗高,安全性、新鮮度甚至來源產地都倍受關注。由于對來自國外產品的不了解或不信任,更多的日本國民傾向于購買本國的產品,即使價格相對要高出許多,這與日本蔬菜產品質量可靠、加工保鮮技術好有很大關系。所以,保障蔬菜產品安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市場信譽非常關鍵。餃子事件、牛奶事件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造成了一定不良影響,帶來了很大損失,而一旦造成這種負面效應又很難在短期內消除。中國蔬菜生產中的產品質量保障、安全認證和追溯監督體系建設亟待加強。同時,必須將高效生產和安全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盡快建立起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型生產體系。
篇6
一、溫室結構
要求該溫室的建造方位是坐北朝南東西延長,偏東或偏西在10度以內。整個墻體要用5厘米厚度的高密度保溫板做外保溫。前底腳用同樣的保溫板埋于地下,深度1米,用來隔斷凍層。大棚膜選用EVA高透光率大棚膜,防寒被或稻草苫要用舊大棚膜內外包嚴,防止滲水,提高保溫能力。上述措施將有利于各種果菜類越冬栽培。
二、播種育苗
1.品種選擇:秋冬茬栽培的品種應選擇耐低溫、耐弱光、抗病性好、生長勢強的品種。如:中雜9、佳粉16號、輝煌F1。
2.育苗時間:秋冬茬育苗時間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3.苗床準備:秋冬茬番茄育苗期處在高溫的雨季,必須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還需要有遮雨遮陰設備,有利于降溫,防曝曬,避免發生病害。最好設置1.5-2.0米高的中棚,覆蓋透光率低的舊薄膜,四周卷起,形成防雨遮陰棚,或應用遮陽網遮陰。在棚內作成1-1.5米寬的育苗畦,翻地10厘米深,耙平畦面。
4.配制營養土:過篩的大田土(或山皮土)、草炭及腐熟豬糞按5:4:1的比例充分混合。同時,每立方米營養土摻入尿素、二銨各1kg。
5.裝缽:將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9×10的營養缽中,隨即擺放到苗床內,澆足水。
6.浸種催芽:首先將種子放入涼水中浸泡30分鐘,再放入開水至50℃-55℃進行溫湯浸種30分鐘,并朝一個方向不斷攪拌。然后自然冷卻浸泡8-10小時,搓去種子表面的粘物質,用水沖洗干凈,取出甩干,放到25℃-30℃的環境中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當種子70%左右出芽即可播種。
7.播種:將出芽的種子播入澆足底水的營養缽中,每缽播2粒,覆土1厘米厚,適當鎮壓,并覆蓋地膜保濕。
8.苗期管理:播后至出苗前管理重點是遮陰控制溫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間20℃左右。出苗后,立即撤掉地膜。此時正值高溫多雨,出苗后要降低氣溫防止徒長。當幼苗子葉展平時,選留一個強壯幼苗。從1葉1心開始,每7天葉面噴霧一次2000倍50%的矮壯素防止徒長。還要通過每次少澆勤澆水的方法達到降溫目的。此時還要防治病毒病和蚜蟲。幼苗出土后7天噴一次病毒1號防治病毒病和蚜蟲。當苗齡30天左右時即可移栽。
三、定植及栽后管理
1.定植:定植前要早翻地、早施肥、早起壟、早扣棚。番茄在整個生育期需肥量較大,應施足底肥,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4立方米、蔬菜專用肥6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采用大小壟栽培,大行70厘米,小行50厘米,株距25-30厘米,畝保苗4200株左右。最好覆黑膜,全地膜覆蓋,小行間留灌溉溝膜下灌溉。秋茬定植要在下午或陰天定植,利于緩苗,定植時花蕾向外。
2.定植后管理:
(1)溫度管理:秋冬茬番茄溫室栽培恰好在外界氣溫由高逐漸降低的季節,要通過提前或推遲揭蓋草苫、增減通風量來實現日光溫室栽培番茄的溫度控制。定植后,為加速緩苗,應在棚膜上加蓋遮陽網,7天后撤出。當夜溫在15℃以上時應晝夜大通風,雨天停止放風。隨著氣溫下降逐漸縮小放風量,減少放風時間。冬季生產的關鍵是保溫增溫,如遇連續陰雪天氣,應適當加溫。一般白天溫度在25℃-30℃,夜間控制在15-20℃,清晨最低溫度不宜低于10℃。
(2)肥水管理:番茄在果實迅速膨大期以前,植株以營養生長為主,當植株進入果實發育期后,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根據這個生長發育特點,前期應適當控制灌水和追肥,中、后期可適當增加肥水量,并經常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忽干忽濕,灌水應選擇在晴朗天氣里進行,灌水后還要適當加大通風量,降低溫室內空氣濕度。冬季生產應在溫室內安裝蓄水箱或蓄水池,并盡量減少澆水次數。
(3)光照管理:冬季日照時間短、光照強度弱,不利于番茄生長。應采取張掛反光膜、清理棚膜內外灰塵及早揭晚蓋草苫等措施。
篇7
關鍵詞:展覽溫室;多肉植物;引種;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多肉植物,亦稱多漿植物、肉質植物,是具有肥厚多漿汁的肉質器官(根、莖、葉)植物的總稱[1]。全世界有數萬種之多,分屬于5O多個科。這類植物形態奇特、而且具有高度的貯水功能和極強的耐旱、抗高溫特性,大多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但因其種類珍貴、數量較少和氣候限制等因素,引種栽培較為困難,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因而本項目旨在進一步開展多肉植物的室內栽培種類的引種、篩選及應用研究,并探討多肉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方式,以期為室內多肉植物栽培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引種地概況
鄭州植物園位于鄭州西南部,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3℃,極端最高氣溫43℃,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8℃,年均降雨量64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
熱帶植物展覽溫室位于植物園中心景區,建于2009年,建筑面積5436m2,其中,沙生植物展區面積約366.5m2,為引種試驗區。
材料與方法
材料
鄭州植物園沙生植物展區2009年至2013年共收集多肉植物300余種,分屬于19個科。其中引種栽培3年以上的多肉植物17個科,200余種(見表1),2012年4月從廈門新引種多肉植物101種,引種材料全部為植株(見表2)。
方法
通過調查多肉植物成活率,觀測物候期、生長狀況等指標,對引種多肉植物進行適應性綜合評價,從而選擇出適宜溫室栽植的多肉植物種類。具體指標如下:
觀測展覽溫室沙生植物的物候期、生長狀況;
觀測展覽溫室沙生植物度夏和越冬情況;
觀測展覽溫室沙生區環境溫、濕度變化情況;
調查植物成活率。
結果與分析
引種栽培結果
鄭州植物園共引種多肉植物300余種,分屬于22個科,引進最多的是仙人掌科植物45屬136種,其次是百合科、大戟科植物。引種成活率達91.5%,其中景天科、夾竹桃科成活率較高,引種植株全部成活。
適應性評價
引種多肉植物在鄭州植物園展覽溫室大部分生長良好,但僅有部分開花,少數能結實。按多肉植物適應性評價標準(見表3)、度夏及越冬狀況等對引種植物進行綜合評價(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表現為Ⅰ級的6種,Ⅱ級的82種,Ⅲ級的165種,Ⅳ級的20種,Ⅴ級的10種,Ⅵ級的17種。適宜鄭州地區溫室栽培,長勢良好(Ⅰ、Ⅱ、Ⅲ)的有253種,占總數的84.3%。能夠安全越夏的有277種,占總數的92.3%;能夠安全越冬的有259種,占總數的86.3%。
表3 多肉植物適應性評價標準
(注:越夏適應性強即植株能安全度夏,植株生長正常,株型美觀;越夏適應性差即越夏難,植株生長不良甚至死亡。越冬適應性強即植株能安全越冬,無寒害,生長旺盛;越冬適應性差即植株抗逆性差,不能安全越冬,寒害表現嚴重。)
園林應用研究
鄭州植物園展覽溫室,目前收集栽培多肉植物共22科300余種,采取自然式的布置,孤植、配植等多種種植方式,展現獨特的熱帶、亞熱帶干旱沙漠植物景觀。
孤植
孤植植物種類體型優美、奇特,一般由高大的柱狀和碩大的球體組成,它們用于構成主景框架,給人以雄壯、威武的感覺。如展區中大戟科的帝錦、仙人掌科的牙買加天倫住、仙人掌科的金琥、夾竹桃科的非洲霸王樹等,它們均成為所在區域的主題景觀。
另外,我園還引進一些大型木本類植物,如樹影婆娑的象腿樹、形似巨大古瓶的昆士蘭瓶干樹,它們植株高大而奇特,孤植、小群落種植,景觀效果佳。
配植
配植植物主要用于輔助主景,在確定好主題植物后,其它植物根據植株大小、形態與色彩,遵循“三五成群、色彩各異;或聚或散、或偏或離;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布景原則,合理搭配。這類植物種類較多,株形奇特,個體相對較小,造景時宜于歸類集中展示。如在高大的黃花仙人掌下種植仙人掌科星球屬植物、烏羽玉屬植物,在昆士蘭瓶干樹下種植仙人掌科十二卷屬植物,蘿摩科澳大利亞肉珊瑚等。
其他
多肉植物造景除地栽外,還制作了一些面積0.5-2m2,大小不等的展箱,擺放在通風口處的閑置地段,充分利用了有效空間。
小結與討論
引種馴化
通過3年的引種栽培,鄭州植物園溫室內84.3%的多肉植物長勢良好,部分能夠開花,少部分結實。長勢差甚至死亡的27種,占總是的9%,該類絕大部分為嫁接植株,抗性較差,且多種植在溫室沙生植物展區的西南部,即溫室邊緣,環境溫度變化幅度大,這可能是導致該類植物成活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溫室引種多肉植物能夠安全越夏的有277種,占總數的92.3%;能夠安全越冬的有259種,占總數的86.3%。表明,溫室溫、濕度環境控制,遮蔭條件基本能夠滿足多肉植物生長的需要。
園林應用
多肉植物種類繁多,形態奇特,在園林造景上能夠展示出濃郁的異國情調,營造出優美的園林藝術效果。有關其園林應用,北京植物園成雅京、趙世偉等對仙人掌及多肉植物室內裝飾及應用進行了探討,為大眾的室內綠化提供適宜的養護管理辦法及造景方法[2]。而鄭州植物園展覽溫室也通過實際栽培造景,積極探索不同的造景方法。一方面,地栽,以牙買加天倫柱、金琥等高達柱狀和碩大球體以及大型木本類植物昆士蘭瓶干樹、象腿樹等作為骨架種類構建主景框架, 同時搭配株型相對較小,株型各異的類群以輔助主景,豐富植物景觀。另一方面,景箱栽培或盆栽,多肉植物中許多種類非常適宜于現代家庭種養,探討多肉植物室內裝飾和布置也越來越受到關注。2012年4月中旬引種的101種植物中大多數為迷你型種類,最小的直徑僅1-2cm,依據多肉植物的特點將其種植在面積為0.5-2m2的景箱內,取得了良好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篇8
1 設施的選擇
番木瓜北方引種栽培普遍采用日光溫室,也稱日光溫室大棚、暖棚,番木瓜植株高大,日光溫室設計建造時相比一般溫室要高點,達到節能、安全、高效、實用的技術要求。
日光溫室是我國獨創的保護地栽培設施,與傳統的加溫溫室相比,它具有采光好、保溫好的特點,不但白天的光和熱來自于太陽輻射,而且夜間的熱消耗也主要來自于室內白天的蓄熱,溫室內即使在最冷月不加溫的情況下,溫度也能保持在5℃以上,可以保證番木瓜安全越冬。
2 品種的選擇
利用溫室大棚栽培番木瓜,其棚室內通風、光照不良,溫差大,易形成畸形果,因此在品種選擇時,應選擇抗寒性強、耐弱光、矮干、早結早熟、豐產、優質、抗病毒病強、花性較穩定、適宜作為一年生栽培的優良品種。
番木瓜品種很多,適宜大棚溫室的主要品種有:紅妃、日升、香蜜紅肉、臺農1號、穗中紅48等。其中“穗中紅48”大棚栽培產量較高,抗逆性也好,果形比較一致,其單果重最大3千克以上,單株產量30千克左右。如果以鮮食、觀光采摘為主宜選用含糖量高、果形適中、口感好的的紅妃、臺農1號品種。
3 育苗技術
適時培育壯苗是實現大棚當年栽培當年豐產的關鍵性技術之一,是實現“隔年生一熟制”種植模式的重要生產環節,必須達到“老、矮、壯”的種苗質量標準要求?!袄稀奔幢WC有130~150天的苗期,葉片在13~15片以上,葉片厚而淡綠色;“矮”即苗高在25厘米以下,節密,株高小于寬度(株冠直徑);“壯”即莖稈粗壯,葉柄粗而堅挺,葉腋有側芽,根系發達,撕開營養缽可見發達、粗壯的白根,兩片子葉仍沒脫落。具體措施是:
(1)育苗時間:選擇秋季(10月份)溫室大棚播種育苗, 這樣苗期氣溫低,生長緩慢,易于培育老壯苗,第2年3月份氣溫回暖時即可定植于大棚。幼苗過冬以苗高10~15厘米、具有5片完全展開葉片為好,抗寒性較強,如果幼苗過大,不利于安全越冬。
(2)育苗方式:由于番木瓜幼苗生長緩慢,采取集中育苗不僅有利于提高溫室利用率,也有利于管理和溫濕度調控;由于番木瓜裸根移栽,易感染病害,成活率降低,所以大都采用營養缽育苗方法,一般選擇直徑12厘米、高16~18厘米的塑料營養缽,移栽時撕去即可。
(3)播種技術:播前種子用70% 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種消毒3小時,洗凈后用赤霉素200毫克/升浸種12~15小時,撈出用清水洗凈后放進恒溫箱(32~35℃)催芽,種子露白后播種。育苗土選擇充分腐熟、富含有機質、無病蟲床土。播前先澆透水,每缽播種2~3粒,然后覆蓋1厘米厚沙土或火燒土。
篇9
1栽培防控措施
1.1選用抗病品種
防治黃化曲葉病毒病的關鍵是培育抗病品種,目前國內報道的抗病品種中紅果型的品種比較多,粉果型的品種很少。通過2009年番茄品種試驗我們認為寶萊、ND115等品種比較耐病。
1.2培育壯苗
采用穴盤、基質無土育苗技術,播種前種子進行溫湯浸種(53~55 ℃熱水處理30 min),可有效預防病毒病發生。在育苗過程中不倒苗不傷根,苗期不帶病毒、病菌可有效延遲毒病的傳播。
1.3切斷蟲傳播途徑
煙粉虱、蚜蟲等是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應進行重點防治,可采用40目以上的防蟲網與外界隔離和棚室內掛黃板等物理防治方法。
1.4避免過高的溫度
栽培過程中切忌30 ℃以上的持續高溫,高溫病毒病發生、傳播速度快;灌水要均衡,高溫季節栽培切忌干旱,避免傷根;光照強采取遮陽網覆蓋的措施,光照越強毒害越重。
1.5采取嫁接育苗技術
番茄嫁接后根系發達,生長健壯,抗病毒能力明顯增強,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發生。根據田間調查,嫁接番茄的黃化曲葉病毒病發病率僅為2 %左右,嫁接后對該病有明顯防治效果。
1.6采用基質栽培
通過生產實踐證明基質栽培(無土栽培)技術對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解決了土壤傳播病毒病的問題,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發生。
1.7合理安排茬口
根據觀察,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在低溫的條件下不發病或發病很輕,和其他幾種病毒病有類似的特點。日光溫室栽培時,可以安排在10月份以后育苗,冬季定植,冬季生產留6穗果以上,延遲采收時間,提高總產量。
2化學防控措施
2.1種子用藥劑處理,可采用10 %磷酸三鈉處理種子,可以鈍化番茄病毒。消毒方法是先用溫水把種子浸泡2 h,再用藥液浸泡20~30 min,浸泡結束后,用清水反復沖洗,將種子上的殘留藥液洗干凈。
篇10
關鍵詞:香菇;栽培技術
1.菌種選擇
品種選擇應具有抗逆性強、菌絲生長健壯、出菇整齊、優質高產、耐貯運等特點的優良品種;根據不同生產區域氣候、不同銷售目的、不同栽培量進行不同品種合理搭配;根據香菇栽培子實體分化所需的溫度不同香菇品種可分為三種類型,高溫品系、中溫品系、低溫品系。日光溫室栽培香菇,是秋季接種,冬春兩季出菇,因此要選用早熟種。常用的有087、農7、856、 1363、L26、C66等。
2.栽培季節和生產周期
日光溫室栽培香菇,是秋季點菇,冬季和春季出菇,一個生產周期約10個月左右。最適接種時間為8月至9月,當地日最高氣溫不高于28 ℃時為接種始日。9~10月自然氣溫是香菇菌絲生長的最適季節。11月初或中旬完成轉色。11月下旬出菇,直至次年5月。共可收5茬左右。
3.栽培原料
組成香菇栽培基質的主要原料是培養基中占數量比重大的碳素營養物質,主要是闊葉木屑、玉米芯;木屑最佳選擇為闊葉樹硬雜木屑,如果混入針葉樹木屑,其含量不應超過木屑總量的15%,含農藥殘留量多的果樹枝條及甲醛浸泡過的木材所加工的木屑禁止使用;玉米芯粉碎成黃豆粒大小較為適宜。
組成香菇栽培基質的輔助原料是培養基中占數量比重較少、用來調節培養基質的C/N比,增加必需營養而配合的營養物質,主要是麥麩、米糠、玉米粉等。要求原料新鮮、潔凈、干燥、無蟲、無霉、無異味;貯存在陰涼、干燥、通風的庫房。
4.配制
4.1配方:
4.1.1木屑79%、麥麩20%、石膏1%。
4.1.2玉米芯50%、木屑30%、麥麩10%、米糠9%、石膏1%。
4.2配制方法過篩混合攪拌
配制時先把木屑用竹篩或鐵絲篩過濾,剔除小木片,小木條及其他塊狀、有棱角的硬物,以防裝料時刺破塑料袋,然后按照配方要求的比例稱取主要原料和輔助原料進行混合。
主料倒入清理好的拌料場上,再把麥麩米糠等輔料從木屑堆的尖頂倒下,均勻散開,把石膏粉均勻灑在四周,把上述干料攪拌均勻再加水攪拌均勻,含水量達到55%―60%,用手緊握培養料成團,指間稍有水滲出,但沒有水滴落下;或用拇指和食指捏培養料,指間有水跡即可。
5.裝袋
裝袋是先將料袋一頭用繩系緊,然后用裝袋機或手工裝袋,裝袋時要盡量緊一些;裝完料袋后用線繩把袋口雙道反折系緊,準備滅菌。滅菌后搬進接菌室或接種帳內,準備接種。
5.1袋規格:折徑15-18cm×45-55cm×0.05mm的低壓聚乙烯筒袋
5.2裝量:干料0.9-1.0kg,濕料2.1-2.3kg
5.3松緊度要適宜,檢驗方法:五指握住料袋稍用力才出現凹陷,手指托起料袋中部,兩端不向下彎曲。
5.4輕拿輕放。
6.滅菌
為了避免培養料變酸或感染雜菌,要求裝袋后及時滅菌,井字形裝鍋滅菌。香菇熟料袋式栽培多采用常壓滅菌鍋蒸袋,常壓滅菌鍋一般采用鐵板卷成圓桶或用磚、水泥砌成;滅菌前鍋內注滿水加熱,水位線距蒸簾30厘米,上大氣維持加熱16小時以上,停氣后,當料溫降至60℃以下時出鍋,搬進接種室或接種帳內,準備接種。
7.接種
待料溫降到30℃以下進行接種,接種前要求環境清潔、用具及菌種瓶表面用0.2%新潔爾滅溶液或3%來蘇兒擦洗消毒;接種前準備一個接種室,面積大小根據需要而定。接種室在使用前按每立方米用3克―4克氣霧消毒劑進行熏蒸殺菌,40分鐘后接種人員方可進入室內接種;接種人員應穿干凈的工作服,雙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
接種操作時,速度要快。一般4人―5人一組配合操作,先用75%的酒精進行袋面消毒后,再用打孔器錐形木棒或鐵棒在袋面按照等距離打接種孔,孔直徑為1.5 c m,深2 c m ,打孔后迅速將菌種接入孔內,每袋打4個孔,用透明膠布或液體石蠟封口,或者在菌袋外再套一個塑料袋;接種量按每瓶750毫升菌種接種17袋――20袋,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混種,禁止多瓶菌種混在一起使用。
8.發菌管理
袋栽香菇,接種室和培養室共用。接種后的菌袋在培養室以“井”字形排列,接種點朝下疊放8層―10層;培養室的發菌溫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間,接種后7天內菌袋一般不要搬動,以免影響菌絲的萌發和造成污染;
發菌一周后要進行一次翻堆,疏開菌袋培養,“井”字形排列改為“”形排列,室內溫度控制在22℃左右為適,同時剔除污染的菌袋,菌袋每7天―10天要翻堆一次;
正常情況下,當菌袋在發菌室內培養20天以后,菌絲向接種口上的四周蔓延,菌落直徑達到8厘米―10厘米,這時,脫掉外袋或揭開接種口上的膠布,讓氧氣進入菌袋內,以利于菌絲生長,此時,要將室內氣溫調節至22℃以下,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5%以內,并加強室內通風。
8.1脫袋
當菌袋在室內發菌40天―50天,營養生長已趨高峰,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這時可將菌袋移入出菇場所,為促進生殖生長,在菌絲走透后要逐漸加大通風量,這樣到了60天左右,培養基與塑料袋交界間逐漸形成菌膜,接著有波皺柔軟的隆起物,且在波皺間逐漸分泌出褐素,這時菌絲完全成熟,隆起物約占全筒面積的50%時,就可以脫袋。
選擇陰天或晴天的上午為適,脫袋時用鋒利的小刀或用兩面刀片輕輕地將塑料膜劃破,撕下,但可留住菌袋兩端的一點薄膜,作為“帽子”,以避免上架時感染雜菌。
8.2菌袋的擺放
有地畦內斜放、覆土栽培、床架上平放、菇菜間作四種擺放方法。我處常采用的是地畦內斜放。方法是:作深20~25厘米、寬1~1?4米、長5~6米東西走向的畦,挖出的土堆于畦四周,用作人行道。道寬40厘米。在東西畦梗上每隔20厘米橫放細木桿或竹桿,并固定牢,菌袋在1/ 3處靠于橫條,與地面呈70°―80°的傾斜角,袋距5厘米―8厘米,形成魚鱗狀,菇床濕度保持在85%―90%為宜。
脫袋地畦栽培
8.3轉色
脫袋后的菌袋,由于全面接觸空氣、光照及適宜溫度、濕度,加之菌袋內營養成分變化等因素的影響生殖生長成為主要的方面,4天―7天后菌袋表面逐漸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接著形成一層薄薄的菌膜,同時開始分泌色素,吐出黃色水珠,菌袋開始由白色略轉變為粉紅色,通過人工管理,逐步變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層似樹皮狀的菌被,這就是菌袋的轉色。
這種轉色,通常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需要12天左右結束,再經過3天―4天的溫差刺激后,便萌發菇蕾,若氣溫低,還得拖延一些時間;由于菌種不同,轉色表現也有差異,一些品種邊轉色邊出菇。
8.4催蕾
香菇具有變溫變濕結實性的特點,人為地創造冷熱差和干濕差來刺激菌袋,能促進菌蕾大量發生,同時還必須結合通風和光暗差刺激。
8.4.1溫差刺激
白天把菇床上的薄膜罩嚴,不作通風,使床內溫度升高2℃―3℃,夜間12時后氣溫下降時,揭開菇床覆蓋薄膜一小時,讓冷空氣襲擊,這樣日夜溫差可達10℃以上,連續進行3天―4天的溫差刺激,菌袋表面就出現不規則的白色裂紋,很快,菇蕾就長出。
8.4.2變濕刺激
噴水后空氣越流通,菌袋越易轉色,因此白天基本不掀動薄膜,減少通風,使菌袋保持濕潤;夜間低溫時打開薄膜,讓低溫刺激菌絲,使菌袋溫濕有較大的變化,人為地創造干干濕濕的條件,促進轉色。
8.4.3通風刺激
除變溫濕外,每天早晚各通風一次,每次30分鐘,通風后覆蓋薄膜,若氣溫超過25℃,兩頭不必密封。
8.4.4光照刺激
春末初夏,隨著氣溫上升,相應增厚頂棚覆蓋物,做到 “三分陽,七分陰”的光線刺激;入秋隨著氣溫下降,疏散覆蓋物,逐步調整為“七分陽,三分陰”。利有于轉色和誘導原基分化。
9.出菇管理
出菇期溫度15℃―20℃,長菇最優相對濕度85%―95%,秋末冬初多寒流,白天揭開棚頂草簾,引光增溫,同時縮短通風時間,中午氣溫高時打開通風口通風換氣。
10.采收
10.1采收時間
菇從原基形成期到成熟為3天―4天,如果環境條件不適,也可以延后6―7天才能完成,管理得當15天可完成一個菇潮;采收應在菇蓋未完全展開,菌蓋邊緣還在向內時采摘最為適宜,大面積栽培時,菇蓋直徑達到商品規格標準的上限與下限之間為采收適期。
10.2采收措施
采收人員要穿戴工作服、手套、口罩、帽子,以保證產品的衛生安全,所以容器應符合相應的衛生標準;采收前一天停止噴水;采收時需將菇體全部采下,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體基部,左右旋轉,輕輕擰下,不要碰傷周圍小菇,邊熟邊采,采大留小,及時加工處理。
10.3料面清理與養菌
采完一茬菇后要及時清理料塊表面,將死菇、菇根和料面碎渣清除干凈;停止噴水3天―4天,有利菌絲恢復,積累營 養,第5天后按正常噴水;提高日光溫室內的溫度使之達到25 ℃左右,促進菌絲恢復生長,此時要把薄膜蓋上草簾。一般經10~15天,當看到采菇面有白色菌絲生長時,說明香菇菌絲已經恢復生長。再經過催蕾后進行出菇管理。
10.4浸水催菇
第1潮―2潮菇時用噴水方法保持水分,3潮―4潮菇時,菌袋失水較多,含水量降到40%以下時,可以用冷水浸泡菌袋或向袋內注水等方法,使菌袋達到60%―70%的含水量再按正常管理,經過催蕾后進行出菇管理。
浸水處理作用
10.4.1增加培養塊內含水量,使菌塊內含水達到60%左右,供出菇階段子實體所需要的水分,可免去出菇期噴水,而影響產量;
10.4.2菌塊浸水后可減少菌塊內氧氣含量、促使菌絲從營養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
10.4.3 用冷水浸泡后,可起到變溫刺激的作用,促進原基分化。
香菇浸水的具體做法:
浸水前,要修一個浸水池,規格是長2.2米,寬1.1米,深1.1米,一次可浸200―250袋。
將可以浸水的菌袋,按順序放入浸水池中,擺滿后,菌袋上放木板,用石塊壓好,以免菌袋浮起,再加水以深井水為好,水溫越低越好,但是不低于5度,水加滿后,浸4―24小時,浸水時間長短,可根據菌袋水量多少、菌膜薄厚、菌袋出菇次數來決定。
浸水后澇出,放回原處,菌袋上面蓋一塊塑料膜,以免菌袋干燥,經2―4天后,菌蕾大量形成,菌蓋長到2―3厘米時,去掉蓋膜,讓菇長大,及時采收。
實踐證明,浸水出菇,出菇整齊,管理方便。
如果高溫高濕季節,菌袋不適宜蓋膜發菌,可按浸水出菇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菌絲恢復生長后,采菇點又轉為醬油色,菌袋含水量降到40%以下,再進行浸水催菇,正常情況下,菌袋可進行4―5次浸水催菇,每次間隔時間增長,浸水時間縮短,產菇量減少,菌塊內的營養逐漸被消耗,至出菇結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