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重要特征范文
時間:2024-01-17 17:5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維的重要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教師不大愛教說明文,學生也不大喜歡學說明文,覺得它枯燥而乏味。這一認識,使說明文成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而事實上,讓學生學好說明文體,不僅是學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對學生整個思維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作文教學;重視;說明文體
說明文體平時練得少,然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用處卻不少。練好說明文體的寫作,不僅有利于工作、生活,還能激發學生思維能力。
1. 說明文與其它文體思維的區別 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所謂說明,就是要客觀地對某種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說,使人能夠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這就決定了無論在表達方式上或是在思維形式上,說明文都不同于記敘文、文學作品和議論文。 與記敘文、文學作品相比,記敘文和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回想、聯想和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而說明文則主要是通過分析和綜合進行抽象思維。可見,二者所運用的不是同一類思維。 與議論文相比,二者同屬于抽象思維。無論議論或說明,都要運用抽象的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說明文甚至像議論文那樣也要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維又有所不同。議論文的思維,主要在于通過邏輯推理能夠一步步地推出結論(觀點或論點),從而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說明文的思維,則主要是通過分析和綜合(以及比較、分類、抽象和概括)的方法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議論文和說明文雖然都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但議論文更多地是對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綜合,而說明文中對實體事物的說明則更多地對事物的實體進行分析和綜合。說明文雖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說明文的推理在于說明客觀性的事理,而議論文的推理則在于論證自己的觀點。
2. 說明文的在思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為了引起大家對說明文教學的重視,在這里有必要談談說明文對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作用。從初中到高中,是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迅速發展并不斷走向基本成熟的重要時期。學生要由記敘文的比較初級的形象思維發展到議論文的比較高級的抽象思維,其間起著過渡性重要作用的便是說明文的比較初級的抽象思維。 我們知道,說明文一般可分為實體事物的說明文和抽象事理的說明文。實體事物的說明文(如《松鼠》、《中國石拱橋》),為了說明事物的形狀、質料、特征、成因、類別、構造、功能等,雖然需要抽象的分析和綜合,但它畢竟還有著眼前的具體實物的形象或其表象的依托。在這一點上,實體事物說明文和記敘文思維憑借的材料或思維的對象都是實際事物的形象或表象,只是在思維加工的方式上一個采用了一形象加工的方式,一個采用了抽象加工的方式。所以,學生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中,第一步首先應該由記敘文過渡到實體事物的說明文,即由再現性的形象思維過渡到實物概念的抽象思維。實物概念是對實體事物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結果,它已從具體形象或表象上升到了概念,但又比社會概念、科學概念、哲學概念等的抽象度低。因而可以說,實體說明文是由記敘文的比較初級的形象思維向著初級的抽象思維過渡的最佳轉換點。在此基礎上,第二步再由實體事物的說明文過渡到抽象事理的說明文,這樣,思維的抽象度就又提高了一步。抽象事理的說明文(如《人類的語言》、《食物從何處來》),為了闡明事理的概念、內容、規律、性質、關系、作用等,不僅要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而且要用概念、判斷和推理,它的要求比實體事物說明文高。但與議論文相比,因為抽象事理的說明文只是客觀地解說,主要不在于通過推理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所以它的思維難度又比議論文要小一些。在學好抽象事理說明文的基礎上,第三步再過渡到議論文的抽象思維就比較容易些。由此可見,要學生由記敘文的形象思維一下子跳躍到議論文的抽象思維是比較困難的,說明文正好在二者之間起著一個中間環節的過渡作用。
篇2
關鍵詞:中美;旅游網站;文本對比;差異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235-02
引言
旅游網站文本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其旅游網站雖具有相似的信息和誘導功能,但在語篇特點、文體風格及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文本對比是譯者翻譯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因此本文選取部分中美旅游網站進行了文本比較,尋找其在景點介紹上存在的異同,以期為中國旅游網站的英文文本建設提供借鑒,其最終目的是使網站文本內容符合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系統,使交際語氣符合目標市場的風格要求,更好地實現中國涉外旅游網站的預期功能。通過對比發現美國旅游城市的本土網站與中國著名旅游城市的網站除了在結構布局、欄目設置及內容豐富程度上千差萬別外,兩者還具有顯著的文體特征、思維特征和文化特征差異。
一、中美旅游網站文本體現的文體特征差異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文體特征,通過對中美旅游網站進行文本對比,發現中美旅游網站最明顯、最表象化的差異體現在文體特征方面。
中國旅游網站文本講究辭藻華麗,注重渲染烘托,常常使用詩詞歌賦或平行結構,使詞句整齊對仗,聲韻和諧。在景物描寫中,往往缺乏客觀清晰的具體描繪,而多采用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意境相諧的手法,使文本具有一種超越現實的朦朧之美和意境深遠的感染力。
相比之下,美國旅游網站文本不喜用詞華麗,而推崇簡潔樸實、自然明快的語言風格。在景物描寫中,更多地注重客觀描寫,力求忠實地再現自然,借助鮮明可感的具體物象來客觀表述事實和傳遞具體信息,讓讀者有一個直觀清晰的印象,不提倡通過言辭雕飾來做過多的意象渲染。以杭州西湖和美國中央公園簡介為例,可以充分展現其文體特征的差異。
例1:西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詩人蘇軾曾評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有,夏日里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橫斜的紅梅――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杭州西湖簡介)
例2:With 843 acres of gardens,open spaces,water and
pathways,Central Park is a great place to escape from the chaos of New York City.Having a picnic or wandering around on your own are great ways to enjoy Central Park.(美國中央公園簡介)
從上述2例可見,杭州西湖簡介講究文采華麗,通過使用四字結構和名人詩詞來增加風景美感,通過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感來引發讀者共鳴,烘托氣氛。而美國中央公園簡介則語言簡約樸素,表述直觀明確,強調對客觀信息的陳述。對于中國讀者而言,這種表述顯得過于平淡無奇,但對于西方讀者卻具有可信度和吸引力。另外,對網絡介質的理解不同,中文旅游文本以展示旅游景點形象為立足點,更接近于正式的書面語,更多地向讀者傳達關于景點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等方面的信息。而英文旅游文本則以向旅游者提供服務為立足點,語言風格更傾向于口語體,以此縮短與游客間的距離。
二、中美旅游網站文本體現的思維特征差異
翻譯是邏輯思維活動的產物,人類思維特征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個體差異。對于同一事物中西方在思維模式上也有很大差異,而不同的思維邏輯會導致中西方語篇不同的信息組織結構。作為譯者,應清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按照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組織譯文,以保證譯文的可讀性。
中國傳統的環形思維模式體現強烈的主體意識,注重整體性,采用綜合性思維方法;體現在語篇上便是以意合性為主,夾敘夾議。在旅游文本的信息組織結構上,往往體現為大量描述性語言在文本前部,而將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本后部。其主題可前可后,也可隱含于語篇之中。而西方民族由于受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和理性主義影響,其思維模式往往為直線型,思維取向注重分析性,體現在語篇上便是以形合性為主,強調信息組織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語篇主題一般在前,先概括后細節,先抽象后具體,先綜合后分析。
例3: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放眼遠望,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它是人類歷史上舉世無雙的奇跡,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力量的象征。長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之一。(長城簡介)
例4:The Island of Hawaii is the youngest island in the
Hawaiian chain.It is the home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ctive volcanoes,the most massive mountain and the largest park in the state.Whether you’re looking for a romantic getaway or a journey,you’ll discover it all here.(夏威夷島簡介)
從上述兩例可見,長城的景點簡介更偏重于感性和外在的整體聯系,語篇以意合性為主,以意統形。而夏威夷島簡介則更偏重于理性,注重形式邏輯;語篇以形合性為主,以形統意、結構緊密。由于西方更偏重于運用理性的思維進行邏輯推理,中國更偏重于通過感性觀察進行演繹歸納,因而在旅游語篇的漢譯英中,譯者需考慮中西方思維特征、思維習慣方面的差異,按西方思維特征對中文語篇進行必要的重新改寫,以符合目的語的行文習慣。
三、中美旅游網站文本體現的文化特征差異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了中文旅游文本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為向外國游客介紹中國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中文旅游文本往往注重對旅游資源人文特色的渲染,以增加旅游景點的魅力。相比之下,國外旅游文本卻更注重對景點純信息的傳遞。
例5:故宮也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稱為“殿宇之?!?。其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北京故宮簡介)
例6:The White House is the official residence and workplace of every U.S.president since John Adams in 1 800.It is located at 1 600 Pennsylvania Avenue NW in Washington,and is often used by journalists as a metonym to refer to the acts of the President and his top advisors.(美國白宮簡介)
北京故宮簡介與美國白宮相比,文本內容包含了許多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其目的是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國外游客。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讀者會因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對富含文化元素的信息難以理解。鑒于中西方的文化特征差異,譯者在翻譯中不應拘泥于原文的表達形式,而應分析文本的預期功能和目的,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努力將原文的特色文化傳達到譯文,滿足國外游客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理,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承載者,其翻譯的過程不僅是語言轉換過程,也是反映不同社會特征的文化轉換過程。英漢旅游文本所表現出的相關特點及差異,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模式。通過對中美旅游網站文本進行對比,有助于譯者在旅游文本英譯中,深刻地理解英漢文本各自的語言特點與表達技巧,充分地考慮蘊含于其中的文化差異等干擾因素,從功能派的翻譯理論出發,追求動態功能對等,用符合譯文規范和文化標準的語言形式表達原文的內涵意義,實現交際的目的和應有的宣傳功效。
參考文獻:
篇3
一、什么是歷史思維,什么是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指導下的,由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理論思維結合,以時間為主線,以空間為主軸,通過史料逐步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特殊思維。
歷史思維能力是主體運用已掌握的歷史知識和從長期的歷史學習中形成的特有的透視眼光與方法去觀察、分析歷史上和現實中的事物,解決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問題的能力。
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養成,取決于歷史知識的掌握和歷史思維品格的內化。歷史知識的掌握另加詳述。歷史思維的內質特征是歷史思維品格,主要有:唯實、信據、求全、尊史。
第一,唯實――實事求是,不虛美,不隱惡。唯實是歷史思維根本的內質特征,也是歷史學科最根本的規范要求。在人文學科中,史學最重真實。如果抽掉真實性,那就不是歷史。諸如哲學重在邏輯,文學重在想象,藝術重在美感。正因為如此,歷史學家為了維護歷史的真實而萬死不辭。如中國古代司馬遷承受酷刑痛苦,仍然秉筆直書。歷史學家剛直不阿與見風使舵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二,信據――言之有物,不假設、不篡改。歷史思維的特征之二是信據,而且是唯據是信。歷史學科的上述真實性建立在言之有據的原則之上。歷史是最講依據的學科之一,每一個觀點,每一個結論都有充足的依據佐證支持,決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猜測臆造。所依的根據必須真實可靠。歷史教學必須言之有物,教學中必須做到論從史出,而不是以論定史。教育學生為人處世不可信口雌黃,說話辦事要有根有據。
第三,求全――全面詳實,不偏頗、不遺漏。全面是歷史思維的又一特征。我們對歷史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釋是史學履行基本功能的重要手段。史學解釋經常出現這種情形:解釋所運用的理論非常先進,解釋的邏輯過程也非常嚴密,解釋的依據也絕對真實,但結論卻是錯誤的。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占有的材料不夠全面。歷史教學必須充分利用歷史課本中的歷史資料,同時還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歷史資料。
第四,尊史――還歷史本來面貌,不厚古薄今、不以今度古。尊重歷史,還歷史本來面貌是歷史思維的又一內質特征和基本品格。尊重歷史是一種歷史主義的思維方法。歷史主義思維方法產生于近代西方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近代歷史主義方法,提出了科學的歷史主義方法,即歷史唯物主義。
三、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的意義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完成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最重要的環節。歷史思維要求將歷史事件放入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進行解釋。歷史是按順序發生的事件之間的聯系進行解釋的。因而歷史必須將要研究解釋的歷史客體放入時間坐標軸的特定位置上進行分析。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歷史。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賴于歷史思維的養成;而歷史思維的養成,又有賴于主體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歷史思維品格或歷史思維內質特征的內化。在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中,學生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空前提高。
篇4
引言
在工程制圖教學中滲透著豐富的哲學思維,如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定義基本形體,用抽象思維的方法認識組合體中基本體投影視圖的封閉線框,用形象思維的方法認識組合體的構型設計以達到與美學融合的目的。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將哲學思維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拓展學生學習的思維模式,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
1基本形體的歸納與演繹
組合體是由若干基本體按一定的相對位置經過疊加(包括相貫)、挖切或兩者綜合使用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構成的形體。(圖略)所示的支座,由圓筒Ⅰ、底板Ⅱ、支架Ⅲ和肋板Ⅳ等4個基本體組合而成。要對組合體結構有更清楚的認識就必須先了解基本形體的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元素,學生的思維都是借助于概念進行的,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概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確基本形體的定義是至關重要的。
1.1歸納基本形體的定義從組合體中分解出的基本形體除一般的棱柱、棱錐、圓柱、圓錐、圓球、圓環(圖略)之外,還會有底板、支撐板、彎板、筋板和搭子等其他形體。常見的棱柱、棱錐、圓柱、圓錐、圓球、圓環等6種基本形體可將它們歸納為柱、錐、球、環4種,將具有共性的東西進行歸納得到基本形體的定義,依據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原理,基本形體可作如下定義:動平面或稱母面沿某一特定導線(直線或曲線)連續運動(平移或旋轉)而形成的立體,稱為基本形體。
1.2基本形體的演繹由柱、錐、球、環等基本形體可演繹出多種多樣的柱、錐、球、環。柱體的形體特征可定義為具有兩個全等且相互平行的端面,各側面均為矩形(根據數學中微積分觀點,將柱體的光滑側面均看作是無數個小矩形組成),且均與端面垂直。根據柱體形體特征的定義可將底板、支撐板、筋板、箱體等均作為柱體,當描述某一柱體時,只要畫出其端面形狀,再說明其厚度,即可用簡單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該柱體的形狀,并用其端面形狀命名該柱體。如熟悉的長方體是由四棱柱演繹而來的在基本形體的基本特征上也可以衍生出一些次級特征,如長方體的基本特征為拉伸特征,在此基礎上又可以有圓角、倒角等次級特征。
2組合體教學中的抽象思維
從幾何學的觀點看,任何復雜的立體都可以抽象為組合體,組合體可分解為若干基本體,而基本體的投影視圖均為封閉的線框。因此可將組合體中的基本體視圖抽象為若干個封閉線框。以圖1所示支座為例,其三視圖如圖4(a)所示。在劃分基本體時,可在相交、相切處用雙點劃線將每個基本體的三視圖補畫完整,并將它們的三視圖分解為封閉的線框。其中圓筒部分抽象出來的封閉線框為Ⅰ所指線框,而底板、支架、肋板部分抽象出來的封閉線框分別為Ⅱ、Ⅲ、Ⅳ所指線框。按照“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原則,每個封閉線框所對應的基本體(b)所示。在劃分與解構基本體的過程中,抽象思維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組合體的抽象思維,文獻提出了“虛實體”的概念,其中心是:虛實體是假想出來的構造體,用于描述組合體中的孔、洞、槽等空心結構,可通過原基本體減去該構造體得到組合體,(圖略),其中VS1、VS2即為虛實體。
3組合體教學中的形象思維
工程制圖的核心是“圖”,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形象性。形象思維是運用“形象”來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貫穿于過程的始終,是客觀事物的整體映像。表象是事物的形象(如形狀、結構、位置等)。形象思維過程就是表象運動、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具有形象性、整體性、概括性、跳躍性、情緒性和方向的不確定性等特點。形象思維在組合體中的應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在組合體的構型設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組合體構型設計中,當給出某一個視圖要構型出組合體的形狀時,可運用形象思維先將該視圖分解為基本體,然后想象出這些基本體的基本特征,依據組合體的構型原則(以幾何體構形為主,具有多樣、變異、新穎和獨特的特點,體現穩定、平衡、動、靜等藝術規則)想象出組合體的形狀。當用視圖和軸測圖表達構型設計的各種組合形體時,必須遵循“比例與尺度,均衡與穩定,統一與變化”的美學法則,而人的一般形象思維都以“美”作為準繩。圖6(a)所示的閥蓋,其對稱均衡的結構使形體具有平衡、穩定的效果。(b)所示的形體為非對稱的組合體,采用適當的形體分布獲得了力學與視覺上的平衡感與穩定感。圖6(c)所示的火箭構形,線條流暢且富有美感,顯得靜中有動,有一觸即發的感覺。
4組合體教學中的邏輯思維
工程制圖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但在制圖課中不能只過分強調形象思維,而要注意與邏輯思維的互補互用,文獻[4]對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進行了研究,指出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兩者相互交織,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學生學習制圖課程的正確思維方式應該是以邏輯思維為牽引和主線,以形象思維為主體和重點,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來完成。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是用科學的抽象概念、范疇揭示事物的本質,表達認識現實的結果。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將邏輯思維運用在組合體教學中,可以使得組合體的構型或作圖過程更加清晰、條理化。(a)所示,已知組合體的主視圖與俯視圖,想象組合體的形狀。首先根據基本形體的歸納與演繹、組合體形體分析中的抽象思維可知該組合體為切割型組合體,先用雙點劃線補全俯視圖,通過形象思維可知切割前的基本形體是長方體,在俯視圖中把挖切的部分分為Ⅰ、Ⅱ、Ⅲ三個封閉線框,(b)所示。再運用邏輯思維指導構型過程:先分析線框Ⅰ,其俯視圖為封閉的矩形,因此可由俯視圖中的a點出發,在主視圖中尋找對應線框Ⅰ的單循環封閉線框,假定由a′點出發按逆時針方向可得到兩個封閉的線框,即a′b′c′j′f′e′d′a′、a′b′e′d′a′,但它們與線框Ⅰ均不滿足“長對正”規律,因此它們與線框Ⅰ不匹配。將起始點由a′向d′轉移,從d′出發沿著圓弧尋找,前行到e′點不滿足“長對正”規律,到f′點才滿足與線框Ⅰ“長對正”的規律;由f′點向右前行不滿足“長對正”規律,只能從f′點向左前行到h'點,在此又有兩個分支,如果走圓弧路線又不能滿足“長對正”規律,所以由h′點繼續左行至i′點,再到d′點,形成單循環封閉線框d′e′f′i′,與線框Ⅰ完全匹配。由此可確定,線框Ⅰ表達的是個四分之一圓柱,為組合體中的虛實體。挖切該虛實體后所得形體(圖略)同理運用邏輯思維分析線框Ⅱ和線框Ⅲ,得挖切所得形體(圖略)。
篇5
什么是理性思維?理是本質、是規律,理性思維即思考問題要遵循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思維方式。理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人們把握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能動活動。理性思維能力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各種能力之母。理性思維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說得簡單些理性思維就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地理學科雖內容龐雜,但實際有自身規律。因此在復習中幫助學生發現規律、理解規律、運用規律。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地理事物。在新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新情景下運用所掌握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并能提出獨立見解的能力。這樣就能提綱挈領、舉一反三。下面重點從自然地理、區域地理兩方面分述。
一、自然地理重在理解。體味自然地理原理和過程的精髓。
1.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地理過程精講細講、夯實理論基礎。
2.對學生普遍感到比較難的部分要分析總結、發現規律、教給方法。如時間計算問題。引人數軸法,直觀明了;日照圖和地球運動問題,總結出日照圖中幾個重要的點、線、面的特點、相互關系及其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聯系,將抽象的圖形還原成常見圖形,很多問題可化繁為簡:大氣運動部分講清氣壓梯度力與等壓線、風向的關系,空氣運動與天氣變化的關系,把握其核心內容,歸納出風向、風速判斷,天氣特征、氣候成因分析的一般方法。
3.相似事物類比分析、比較異同,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律。如海陸問水循環模式圖,還可用來分別表示熱力環流、海陸風、季風環流、洋流、地殼物質循環,讓學生掌握相似事物的區別與聯系,加深對基本原理和地理過程的理解,
4.精選高考試題專項訓練,點撥方法、提高技能。
二、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識的載體。要全局把握、精準定位、明確特征、對比分析。
從近年高考試題來看關于區域地理的考查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區域圖為背景素材進行命題是區域地理部分考查最常見的模式,且區域圖的比例尺較大,這對學生空間定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以熱點、焦點問題為背景材料,考查熱點地區的地理要素間的聯系、主要地理環境特征、重大事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比較兩個區域,分析、比較、判斷兩個區域的差異性,并說明產生差異的原因。
4.注重對考生讀圖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
區域地理與自然地理聯系密切,在復習了自然地理后即可復習區域地理。將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運用到區域地理中,理論聯系實際,二者相得益彰。在復習區域地理時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重視坐標運用,掌握幾條重要的經緯線,宏觀把握區域輪廓,提高空間定位能力。
2.同類事物相互比較、尋找異同、加深記憶。如將世界主要海峽、島嶼、半島、湖泊、河流比較記憶。
篇6
關鍵詞:動畫設計;設計思維;聯想;逆向思維
傳統的動畫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的講解以及繪畫技巧的傳授,但是在教學效果上卻表現不佳――即使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能力訓練,但在面對實際案例時,學生拿出來的作品依然是大同小異。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忽視了動畫設計中重要的設計思維能力的開發與培養。因此,在動畫設計教學中,教師要爭取在有限的課時中讓學生在思想上能“開竅”,教會他們在動畫設計中如何激發創意、捕捉靈感,如何選擇正確的設計思路,提煉并組織素材,從而獲得最佳而獨到的設計方案。本文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設計能力。
一、搜集、積累、觀察和記錄法
職高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在進入學校后首次接觸動畫設計的,一時無法適應,不能順利地由思維轉向設計。因此,教師首先需要營造動畫設計的氛圍,通過大量不同類型動畫的搜集、整理,讓學生逐步熟悉動畫設計的形式特點,積累各種動畫設計的表現方法。
動畫設計的靈感說到底離不開生活的積累。在熟悉動畫視覺形象基礎上再去觀察生活,比起單純的素描觀察法更加合理。教師要教會學生用動畫的眼光觀察真實生活中形形的人物形象、性格、行為方式和言談舉止,分析如何通過外在形象的設計去表現不同年齡、身份、成長環境、生活背景中的角色特征。學生將這些搜集積累、觀察體驗到的資料及時記錄下來,并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歸納,就能為今后的設計積累大量的優質素材。同時,在課程進行中,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每天“畫”日記,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和思考過程中的靈感通過卡通漫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并配以簡單的文字描述和一些版面設計。這樣,不僅能寓教于樂,更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使他們形成敏銳的觀察力,為動畫設計做好必要的準備。
二、解構和結構法
動畫形象不同于真人形象,比起簡單的再現,它更注重藝術和內涵的表現力,通過形象的提煉、簡化與夸張,充分地展現出了動畫獨特的藝術魅力。解構法,即將觀察搜集到的真實素材進行簡化,提煉出基本形體特征,并以最簡單的幾何元素來表示,如圓形代表頭、正方形代表身體、長方形代表四肢等。結構法則是將解構的幾何元素進行重新歸納組合,從外形輪廓上加以區分,形成各具特色的角色形體特征。通過簡化的形體結構,去掉了寫實性的細枝末節,使得形象傳達更直接和確切,更有力地體現并區分了角色的內外在特征。
三、頓悟法
設計思維都有突發性,靈感的到來往往是不經意的,同時又是轉瞬即逝、難以捕捉的,這就是“頓悟”。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可遇而不可求。即便如此,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方法或途徑來盡量接近“頓悟”的境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雜亂無章的草稿紙和速寫本上往往能找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動畫設計。在草稿和涂鴉中尋找靈感,其實就是對于想象力和歸納提煉能力的培養,訓練學生將看似不相干的點、線、面、元素等,通過“加法”和“減法”,抽絲剝繭,根據需要合理選擇和利用。這個方法實施的前提是學生平時有大量的積累,因為“頓悟”雖然具有偶然性,卻是以長期的思考和練習為前提,是必然性的準備和偶然性的機會的統一。
四、聯想法
聯想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一種重要的心理活動,是事物之間聯系和關系的反映。將聯想引入動畫設計的思維方法中,可以極大地拓展思維的方向和思維的空間,跳出事物本體的限制,發現其引申義和象征義。
聯想的過程是多元復雜的。首先,可以通過外在形象的相似性進行聯想,如《灌籃高手》中的赤木剛憲,就是通過“強壯”聯想到“大猩猩”,從而將猩猩的特點賦予角色。其次,可以通過質感進行聯想,如《怪物史萊克》中的史萊克,就是借用了鱷魚一樣粗糙的綠色皮膚,來表現角色“粗枝大葉”的特征。再次,可以從其他的藝術形式進行聯想、借鑒,如通過傳統寫意畫的聯想,設計出《小蝌蚪找媽媽》的水墨動畫形象等。由此可見,聯想法在動畫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逆向思維法
逆向思維的目的就是“求異”,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在動畫設計中,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否定或自我否定,勇于既定,嘗試未知,才能創造出新穎獨特的動畫形象。
篇7
一、認知策略上體現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1.嘗試錯誤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目標經常先確定一個解題的方向,選用某一方法試探性地力求達到解題目標。如果這種試探過程毫無結果,或許就可以從這一錯誤方法中獲得正確解題的啟示。這種做法就稱為嘗試錯誤法。
2.小結的作用及進行
當學習告一段落時就需要進行小結。小結些什么?如何進行?這是一個“二而一”的問題??梢酝ㄟ^下面的順序來實現:
(1)首先考察知識的類屬、性質、意義。
(2)對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的理解。
(3)對知識間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對邏輯關系的理解。
3.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乃求知之捷徑
如何才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需要明確認識對象之間的在內容與方法上共同的本質因素,而后才能“觸類”。但這只是“旁通”的前提。知識之間、技能之間的共同因素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重要客觀條件。
4.原型啟發——創造的源泉
物理學中的原型可以通過學習過程建立。在學習中,物理學概念模型(如質點、理想氣體、點電荷等)、物理過程模型(如各種典型運動過程、碰撞、反沖等)、典型的解題過程(方法、技巧、思路)等都可以抽象為學習者頭腦中的“原型”。
為了獲得原型,在學習中應該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技能的學習及訓練;注重典型例題的學習與思考;注重典型物理過程的分析;注重歸納思路、方法、技巧。
二、智慧品質特征對“如何學習”的啟示人的智慧表現在:相當獨立地掌握或“發現”對自己來說是新的知識,在于他在解決新問題時把這些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的廣度
1.“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在學習新知識時為了達到把握學習對象本質的目的,學習不妨經過如下的順序:
(1)明確新舊知識的結合點。
(2)比較新舊知識的異同。明確新知識的構成要素。
(3)新知識的各種不同表述及其應用的可能性。
(4)新知識沒有別的用途嗎?解決問題時假如用別的代替?假如去掉新知識表述中的某些條件?假如將其敘述反過來?
2.發散與無限——創造力之源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二是它的靈活性。在學習中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是,不僅廣泛地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而且要克服以往經驗的障礙、脫離思維的習慣的束縛,解決知識同問題情景要求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克服以往經驗、思維習慣所帶來的“想當然”,將思路向各個方向盡可能地發散,以便新穎而獨特地用知識解決問題。
3.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對學習者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區分出學習對象的本質特征,而且在頭腦中要保持著它的全部特征,根據這些特征進行操作而不受所分析情境的外部、偶然特征的重大影響,即是保持智慧的穩定性。將學習對象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被分割的部分進行把握,能夠更好地認識學習對象的本質。
4.用心感知自己的思緒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四是它的自我意識性。學習者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活動、使自己的思維活動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的思維對象,便能揭示自己思維進程中的錯誤及其原因,并能夠找到糾正它們的方法;同時還能用詞或其他符號表現思維活動的結果(如新形成的概念和規律的重要特征)、借以找到形成這種結果的方法。
5.獨立思考些什么?
智慧的最重要品質之五是它的獨立性。即學習者在運用新知識方面的獨立性。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者能夠自覺提出學習的具體目的。
(2)學習者能夠獨立發現并提出問題。
(3)學習者能夠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假設并獨立地解決這些問題。
三、學會思考優化思維
1.正確處理分析與綜合的關系
解題中的分析與綜合的關系:創造活動的本領,首先在于綜合——現狀的再構成。分析不過是旨在實現綜合——現狀的再構成的準備階段。
2.懷疑與否定——思維升華的必經之路
二元對立統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規律,在物理世界中當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規律的本質與其非本質是對立統一的。本質與其非本質都強調著自己而否定對方。但另一方面,它們又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沒有自己當然也就沒有對方,而沒有了對方,自己也就不復存在。
3.妨礙思路的因素
在學習過程中思維的流暢性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鍛造流暢的思維?在客觀上,呈現的學習對象的復雜程度固然是影響我們思考的因素,但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能從主觀上找尋妨礙我們思路的因素。從主觀的角度看,以下幾個因素值得考慮:
(1)克服個人中心傾向。
(2)在思維過程中加強自我提示。
(3)要選擇最佳的思維角度與思維起點。
4.加速思路變換的方法:
(1)改變條件考察內涵的變化。
(2)求同訓練。
(3)從現狀出發探索目的——有沒有別的用途?
5.向目標收斂、自目標發散——“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心理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在解決一個具體問題時究竟會采取什么樣的思考方式,或者遵循著什么樣的解決的方式,常常是由具體問題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所決定的。在物理問題中,常見的問題是以具有固定的必然唯一的答案為特征的。
四、心理因素對學習的影響
1.動機對思維的影響
思維活動是有目的的。心理學中,推動和指引人們去從事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因被稱為“動機”,它能喚起行動,使活動指向一定的目標,并在相當的時間內維持這一活動。
2.情緒的參與——思維的催化劑
像惱怒、厭煩、沮喪、恐懼等負性的情緒破壞了對待問題的積極心態、對可能的線索具有的敏感以及對種種策略選擇上的靈活性,從而嚴重地阻礙了思維的加工。而另一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極大的喜悅,過渡的興奮、機動或滿足后的松弛,也同樣不利于信息的加工,從而影響思維的正常有效地進行。
篇8
1 系統性:就是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中加以考察,從而揭示系統的運動規律和功能特征,以達到對事物的最佳處理。
2 嚴謹性:思維的嚴謹性突出地表現在思維是否有條理性,是否合乎事實:在思考問題時,概念是否清楚、判斷是否有據、推理是否合乎邏輯、作出的結論是否循環因果關系、理由是否充足、是否善于從不同角度全面的去考察分析。
3 靈活性:思維的靈活性,表現為認識主體在思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敏捷性、變通,性和流暢性的特征,。4 獨創性:獨創性即思維活動的創造性。思維的創造性實質是一種求異思維,它一般表現為思維寬廣、靈活、奇異、獨特、流暢、變通富于想象,善于聯想和遷移,長于類比與抽象、概括與綜合等特征。在心理上還表現為強烈的創造愿望。
5 預見性:預見性是人們利用現有的知識、經驗和手段,對事物的未來或未知狀況預先作出推知和判斷的思維特征。
護理思維品質的培養途徑思維品質是指認識主體在思維過程中所具有的基本素質和相對穩定的特征。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護理思維品質的培養應貫穿于護士學習和實踐的全過程。
1 轉變護理觀念:整體護理與傳統護理的顯著區別就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傳統護理習慣從人的生物特性上思考,而忽視心理、社會等其他因素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中的重要性;而整體護理不僅關心疾病,而且關心病人;不僅關心生理問題,同時關心心理及社會問題;不僅關心醫院的住院病人,而且把護理對象擴展到整個社會,關注人類存在的及潛在的健康問題。只有建立系統的思維方式,實施整體護理,護士的價值才能真正充分地得到體現,護理學科才能成為獨立學科并得到迅速發展。因此,護士及護理教師必須樹立整體護理觀念。
篇9
關鍵詞:幼兒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引導;起發
【中圖分類號】G623.5
一. 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影響幼兒學好數學的一個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還影響著學習態度和學習信心。幼兒時期特別是小班時候的興趣,態度和信心的重要時期。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只有當幼兒對某種事或某個活動發生興趣時,他才會積極的參與,主動的探索和自覺的學習。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學習數學機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引導幼兒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例如:幼兒園發現玩具的形狀,顏色,大小不同,班上的小桌子少,小椅子多,進餐時將碗和勺一一對應,整理玩具時可按形狀,顏色分類,戶外活動時說說花草的數目,形狀,顏色,排隊時說說自己所在的位置等等,讓幼兒在輕松自然地生活情景中活動數學知識和經驗,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二. 耐心引導,啟發思維
幼兒的運算活動,從形式上看,是從在直接感知實物的基礎上進行運算過渡到表現運算,再過渡到概念運算的;從運算活動內化來看,是從與外語活動和動作相關的運算過渡到以語言運算為主角的。這正好反應了幼兒的運算活動從外部向內部的智力活動轉化過程。如何促進這一過程的順利轉化,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呢?
第一,有層次的提出啟發性問題,這是培養幼兒思維的方向性,順序性的求范性思維。如要求幼兒列出兩個數相加等于6夫人所有加法運算,并使大部分幼兒做到有步驟的思考,體現一的方向性和順序性,不遺漏,不重復。必須給幼兒提供思維線索,進行有步驟的啟發。首先按照第一個加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排列。這樣就可以保證幼兒的思維準確。
第二,注意規律的探索和發現,一切事物都具有的規律可循,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思維發展的最終目的。如從1-1=0,2-2=0,3-3=0等式子的概括中的出同數相減等于0的規律,從5+3=8,3+5=8的概括中得出加法交換律。而在于引導幼兒獲得發現規律的思維方式,學習數學與其他學科顯著區別在于學習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抽象邏輯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低位,因此,我們必須從數學的啟蒙教育做起,遵循幼兒的心里特征和思維特征。充分運用幼兒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征,樂于接受,樂于參與的各種形式和方式,從發展具體形象思維出發,盡可能地逐步培養抽象邏輯思維,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為他們將來進入學校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樂趣
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就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獲得知識,幼兒操作材料的提供應注意的問題;一是所提供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自發地探索活動,同時便于幼兒的操作,二是材料外問特征不能太花哨,應注意體現幼兒所學的概念屬性,三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材料多少考慮與幼兒人數相等,凡是要教給幼兒的有關數學知識,都盡可能地轉化為可直接操作的材料活動,讓幼兒的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現某種概念,形成頭腦中形象,作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 變換教法,保持記憶
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幼兒在連續集中注意一段時間一般在課堂開始的15到20分鐘左右,這是教學的最佳時間,教師既要善于抓緊最佳時間,又要科學的安排一節課的每一個教學程序,不斷的變換自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注意力得意調整,每一位教師都十分珍惜學生的最佳注意時間,在時間內完成新知識的傳輸,學生要松一口氣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安排一下游戲,游戲數學激發學生興趣,保持記憶的最佳方法之一,游戲是幼兒忠實的伙伴,可以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成長,不可分離,把教學巧妙結合,妙趣橫生的數學游戲,活潑的組織形式,采用游戲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記憶,加強思維。
五.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一般客觀規律
篇10
王建強
人類五大基本遺傳中。血型遺傳的發現比較晚,對其真正意義的認識也很模糊。血型除標明人的血液類型,作為配血、輸血之用外,它真實的、最大的、根本的作用是什么呢?人所有遺傳都是千百萬年人類適應環境和生存發展的重要進化的結果。都有其合理性。如果僅僅是為了區別血液類型,則是根本不需要的,人類同一種血液(無所謂血型區分)豈不更好、更合理?醫學研究已發現,血型不同的人患病、體質等生理現象特點不一樣;心理學家也發現,血型不同的人個性心理也不同??梢钥隙ǖ卣f,血型本身是一種基因物質的表達,它有可能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影響。所以,我們認為血型是人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重要標志之一。
人之所以成為人。最主要的不是他們的生理,而是心理。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心理特征就是人能進行復雜的思維,人的思維與動物的思維雖然有聯系,但卻不可同日而語,有著本質區別。人的大腦是人心理活動的中樞,負有感知事物、經過思維作出具有行動反應指令的功能。思維是需要按照一定路徑、規范、模式進行的,人們可變換各種思維內容,但都必須遵循一定模式進行,否則就是一個思維不正常即心理有毛病的人。這個思維模式就是思維方式。如果把人腦比喻為計算機的話,腦細胞就相當于硬盤,腦思維方式就是軟件,顯示器和打印機等就相當于人的臉和四肢等。計算機操作系統是基礎軟件、初裝軟件,人腦遺傳的初裝軟件就是其基本思維方式,它是由負責血型分類的基因控制的。血型只是它告訴人類的一個顯性特征,真實的、實質的含義是基本思維方式、思維模式的“操作軟件”,這一點不是用肉眼或一般儀器所能測量出來的。血型容易發現并說出來,但其本質意義卻難以說明;如同人的性別特征容易看出,但不同性別的內在構造及其生理差別則不容易看出;計算機硬盤可觸到,但它的內存卻需要費事才能調出。血型對人類意味著心理活動的分型,是心理學的核心基礎性理論。人類生理活動來源于生理遺傳基因,心理活動則來源于決定血型的遺傳基因。人類生理和心理都有其遺傳的物質基礎。心理以生理為依托,我們的心理學建立在堅實的遺傳物質的基礎上,才會脫離玄奧和繁瑣,走向科學、通俗和實用,成為一門非常清晰、嚴謹的學問。
人的血型基本思維方式是遺傳的。將來當我們可輕松、自然地談論人種、民族、性別的生理、心理種種差異現象時,也會同樣輕松自然地說起彼此乃至地域、民族、國家的血型分布與結構。以此作為分析心理活動、人際關系、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要依據?,F在我們在填寫個人資料時,僅包括性別和民族(人種)兩項遺傳特征,血型只是在采供血時登記,將來幾乎在所有個人資料登記中。另一個重要遺傳特征――血型也應填上,以此標明。型或A型、B型、AB型人是“我”的重要心理和生理標志,我自己乃至所有人都應注意到這一點,尊重這一點。就如同尊重我的民族和性別一樣,尊重我的血型心理,血型心理氣質、性格、愛好、特長、短處、易犯的小毛病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找到和諧的重要心理基礎。當人們可輕松自然、開誠布公地談論自己,的血型心理時,人類文明、和諧進步將會出現一次重大飛躍。
緊張運動后肌肉為何會抽搐
王 敏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維邏輯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