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類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08 17:5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親情類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親情是多么平凡,滲透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縈繞在我的周圍。
3、親情,有一種奇妙無比的力量;親情,是一則永不褪色的話題。
4、親情,是人類最崇高、最純真的感情,也是人類難以割舍的一段情緣。
5、人活著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滋潤,有了這樣的情愫,便有了一個完美的人生。
6、親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沒有終點,是一種對家的留戀,一種對團圓的渴望。
7、親情就是親人之間的感情,守愛,是母愛父愛手足之情血脈之親,長者對幼者的疼愛……
8、當我憂傷時,親情給我撫慰;當我遲疑時,親情給了我鼓勵;當我歡愉時,親情給了我祝愿。
9、親情似水,淡淡的,只有用心去品,才會發覺其個中滋味;亥親情似酒,愈久彌醇,會讓人陶醉。
篇2
一、巧妙的構思,深刻的主題
文章以“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為表現出文章的“親愛之愛”這一主題做好了鋪墊或者說打下了伏筆。當時父親失業又加祖母去逝,家境衰敗,真可謂是“禍不單行”。在這樣的情況下父親“變賣典質”,又借錢辦了喪事。一切都籠罩在“淡淡的凄涼”中,然而父親沒有因此沮喪消沉,怨天憂人,更沒有因此而忘記父親之親情,而是加倍呵護著兒子,體現出的是一個父親所承當的責任與愛心,更體現出一個男人所肩負起的重擔與胸懷,使讀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即便是天塌地陷,只要有父親,這世界就還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從容。就是這個父親,在辦完喪事,奔走他鄉謀生即將分別之時,雖囑托茶房照料兒子,但猶豫再三,最后還是決定親自到車站為兒子送行,囑咐之余又拖著較為肥胖的身子,從火車道軌間爬上爬下,去為兒子買桔子等。這些小事串連起來,雖然父親為兒子所做的這一切,看似尋常,然而表現出的是一個父親貌似體貼入微實則是割舍不下的一片愛子之心。作者就是通過細致描寫,對父子間親情之愛作了深刻體現與內心世界的刻畫。
作品引人入勝之處正是通過這幾件小事使我們看到了人生中父親偉大的愛子之心,看到的是父親的博懷,更看到了人間最珍貴的無私親情。困難再大,世道再艱難,父親總能在艱難困境和沮喪心情下,依然能夠撐起一片天,肩負那種責任;仍然對兒子照料得那么周到,呵護得那么細致,這是極為可貴至上的親情所在。文章選擇這一特定環境下的背影作為刻劃的重點,正是作者獨具匠心之所在。這一背影,并非是普通的背影,而是凝聚著父子深情的背影,是體現著人類高尚情感的背影,是讓人銘刻于心的背影,更是催人淚下的背影。當兒子看到父親的背影,眼淚很快流下來時,當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兒子的眼淚再次流下時,此時兒子才能真正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一片愛心。作者在文章中對一連串“小事”的描寫敘述,特別是對父親穿過鐵路給兒子買桔子時對背影作了如此刻畫:“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以及爬月臺的情景“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現出努力的樣子”,活脫脫地把一個身體略為肥胖,行動不便的父親愛子之心呈現在讀者面前,更把一個內心痛苦但還以堅強挺住為愛子操心的父親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題一下子得以升華。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得知父親身體不佳,兒子自然想到了飽經憂患、在生活的困境中掙扎的情景。因而兒子又為之傷心落淚,在淚光中又再現出父親的背影,把作者真摯感人的思父之情表現得情真意切,使我們學習起來總覺得文章余意未盡,深切感人。在《背影》這對父子親情中,我們仿佛又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我們也情不自禁地勾起對自己父親的回憶與思念,是啊,天下哪一個父親又不是為自己的子女如此奉獻愛心、關愛有加的!他們的哪一個背影不是讓我們長想長思長念的呢!這個背影會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奮斗,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升華自己。這種親情的感染與感動,正是《背影》所兼備的文學影響力與感情再現。
二、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感情
篇3
2、感恩的心中有對你的牽掛,感恩的心中有對你的關懷,感恩的心中有對天下所有人的問候,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愿天下所有人開心快樂。
3、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隱藏著甜蜜的愛。
4、駕一輛友誼之車,承載著最美麗的心愿向你駛來,造一艘感激之舟,乘風破浪向你駛來。無論你身在何方,請接受我發自內心的感謝!
5、親情,是一盞明燈,給浪子回頭照亮了道路;親情,是一個避風港,給飄泊的游子一個平靜的港灣;親情,是一碗心靈雞湯,給受傷的心靈一聲呵護;親情,也是一把利劍,給不知悔改的人一招力劈華山。
篇4
1、讓學生了解親情,體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讓學生回報親情,把對父母的愛付諸實際行動。
3、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學生從小有愛心,樹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國的情感。
二、活動準備:
1、準備節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準備串聯詞。
2、制作相關的課件。
3、邀請父母參加班會活動。
4、場景設計,渲染環境,奠定情感基調。
三、活動過程:
一、宣布活動開始:
甲:親情,人類永恒的話題。
乙:親情,人間最美的情感。
合:上新街小學五年級一班“擁抱親情”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二、回顧篇——走近親情
1、我名字的故事
(1)甲:我的降臨,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家庭未來的曙光。我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編制,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名字的含義嗎?
(2)學生交流自己名字中蘊涵的意義。
[孩子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多少的期望!學生通過向父母了解為了給自己取名字花的心思和名字中蘊涵的期望,從而感受父母深深的愛。]
2、我成長的足跡
(1)乙:有了泥土,嫩芽才會長大;有了陽光,春芽才會開花;我們的成長離不開您呀——親愛的爸爸媽媽。
(2)課件出示一組家庭照片,學生講述他們成長過程中自己遭遇疾病和挫折時,父母為之作出的犧牲和為之付出的血汗。
(3)詩歌朗誦《媽媽的愛》
[孩子的成長過程凝聚了父母無窮的愛;感人的生活場景能勾起孩子的美好回憶,真情交流使他們再次體會樸實的親情,引起情感的共鳴。]
3、父母寫真
(1)甲:母親的皺紋,父親的白發,是父母操勞的見證,是愛的涓涓印痕,是親情無償地演繹。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嗎?你關注過父母的變化嗎?
(2)以《爸爸(媽媽)的————》為題,演講自己眼中的父母。
(3)舞蹈《燭光里的媽媽》
[通過觀察,感受父母的辛苦,利用演講,表達親情的無私,激發學生回報親情的動機。]
三、擁抱篇——體驗親情
1、親情贊頌知多少
(1)甲:親情是一種血脈相通的默契,是一種無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勞不是她的目的,收獲不是她的動機,她是人性閃耀的光輝。
甲:多么質樸的情感??!古今中外,有多少贊頌父母的歌、詞;有多少演繹親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頌母愛的名言。
乙:讓我們盡情地用歌唱,用朗誦,用故事來擁抱親情吧!
(2)學生自由地歌唱或朗誦贊美父愛、母愛的歌曲和詩文,講述古今中外關愛父母的故事,課件展示關愛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資料、收集相關材料、講述故事,在準備過程中就受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們的生活,父母總是牢牢牽掛,那我們又對這些關愛自己的長輩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請到場的幾位同學的媽媽和孩子共同上臺做個游戲。測試一下對對方的了解有多少。請到場的爸爸作評委。(互相猜對方最愛吃的菜、最愛穿的衣服;母子共同寫自己的愛好和習慣,檢驗默契度)
(2)請孩子做扮演孕婦的游戲,體會媽媽十月懷胎的辛勞。
[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的體驗中體會父母辛苦生育和撫養的無私付出,感受父母培育我們成長的不易,激發回報父母的情感。]
四、行動篇——回報親情
1、確定回報方案
(1)甲:記得老一輩革命家駐德爺爺在抗日前一年得到媽媽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寫下了這樣一片感人的文章<回憶我的母親〉,請班主任老師給我們講講這篇文章。
(2)班主任講《回憶我的母親》
(3)乙:故事讓我們感動,榜樣為我們引路,名言伴我們同行。父母給了我們那么多的愛,我們已經漸漸長大,我們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呢?
(4)學生討論交流,并確定回報父母關愛的最佳方案。
2、實施回報方案
(1)給父母一份驚喜
送一份獨特的禮物給父母,如自己設計的賀卡或小制作;給父母洗洗腳;最近通過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績或獲得的喜報;一封感謝父母的信……
(2)幫父母做家務事
每天在家給自己設立一個勞動崗位,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向父母表示關愛。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學校發生的事,同學之間的事,自己的心情聽聽父母工作的事,在溝通中積累情感。
3、傾聽父母的感受
(1)甲:聽了大家的回報方案,我們的家長十分的感動。下面請媽媽、爸爸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爸爸、媽媽談感受。
(3)乙: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您對我們的肯定,您放心吧,感謝您對我們的愛,我們也一定把愛回報,回報給你們,回報給親愛的社會,回報給偉大的祖國。
(4)合:最后讓我們伴著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紅花獻給在座的家長。
(5)齊唱歌曲《愛的奉獻》。
[積累是親情書寫它獨特魅力的過程。利用討論使學生明白:積累親情并不在于轟轟烈烈,回報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要有一顆孝心;關愛父母要體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中。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小處做起,培養愛心,去愛我們的父母,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愛我們的祖國。一、活動目的:
篇5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生命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016-02
長期以來,“學語文有什么用”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的中國學生。如今,中國教育界不斷探索、創新語文教學,啟發學生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從而從更廣闊、全面、多樣的角度審視、理解、感悟語文。在新課改的旗幟下,語文教學注重個人的生命體驗與群體性的社會經驗、歷史經驗的視域融合,激發學生對語文產生共鳴,較好地解決了本文開頭的問題帶來的困擾。
一、生命體驗的基本內容
初中語文教學突出通過聯系個人的生命體驗,從豐富多樣的生活中感受、理解教學篇目中傳達的情、義、理、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首先是情的生命體驗。“情”屬于感性認知方面的內容,包括愛情、友情、親情,對大自然之美的贊嘆,對杰出歷史人物的崇高精神的禮贊等。教學篇目大都選擇那些描述日常生活事件、語言樸素的篇目,并在單元提示中提示學生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帶動個人的生命體驗來感悟文章,激發初中生的興趣。如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作者以自身的日常生活體驗為例,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較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讹L箏》中魯迅描述兒時經歷的誤解與沖突中的親情;《羚羊木雕》中張之路描述兒時因為送禮物給好朋友而與父母產生分歧,感受到無奈、傷心,最后好朋友對自己的理解;《散步》描述一家人在田野很平常的一次散步,過程中的細節體現出長輩對晚輩及晚輩對長輩的單純溫馨的愛;或者泰戈爾、冰心用形象而細膩地筆書寫的偉大、溫馨、親切的母愛;或者朱自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的父親那笨拙卻又感動的背影。當然,不僅親情如此,對弱者的同情與大愛亦顯得樸素、親切、感人,無論是魯迅對兒時保姆阿長瑣碎生活的回憶,無論是楊絳筆下的生活艱難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的老王。這些文章生活氣息濃厚,貼地氣,初中生很容易在閱讀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從個人的感性生命體驗逐漸上升到理性認知的層次,陶冶了個人的情操。
其次是義與理的生命體驗?!傲x”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內容,“理”主要是理性認知方面的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相互交錯影響。編寫者選擇了那些側重以真實、樸實的日常故事去啟發學生對其中的義、理內容的認知的生活事件,從感興趣逐步上升為認知認同,不斷熏陶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行為的指導思想。比如,關于人生這個話題,古今中外無數智人在探尋生命意義的道路上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智慧之花。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用親切、樸素的文字和內容引導學生去思考每個人童年時代以來的那個“朦朧而美好的”人生之夢;《白兔和月亮》運用童話的方式,寫到“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白兔)畢竟童心未泯”,最后請求眾神撤銷了那個決定,重新“感受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實質就是想告訴世人“人類的占有欲會讓人失去很多生活的美好”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在講述戰爭帶給人類巨大災難的文章中,也是選擇那些側重講述戰爭中發生的那些具體的、感性的事例,以事例、情感激發學生對正義與非正義的深刻體悟。這些文章中,義、理與情水融,給學生帶來的感受無疑更為深刻、難忘。
再次是美的生命體驗?!懊馈睂儆趯徝婪矫娴膬热?。對于初中生來說,從審美的角度融入生命體驗的其它內容似乎顯得更為必要。作家們筆下的親情,運用樸素的語言,描述真切而感人的細節,誠摯溫馨的親情帶給人真切的美感;作家筆下的大自然,神奇、壯闊……眾多熟悉的自然現象,千姿百態的物種,神奇的地理現象,仿佛在我們面前鋪開一幅幅美麗迷人的畫卷,促使我們駐足欣賞不已;作家筆下的生命意義之旅,總是在不經意的一次日常生活細節中開啟,也許是海邊撿到的一只貝殼,也許是漫步樹林時看到的一種植物,也許是自己養的一只小動物,也許是兒童時期的一個小玩具……身邊的生活成了領悟人生大智慧的不竭源泉,新鮮、親切、靈動、豐富,如詩如畫一般的美妙。
二、生命體驗的對話興致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痹谄降鹊膶υ捴校瑢W生的生命體驗、創造力、人格塑造通過思維語言去交流、培養、創造。從教學篇目的選編、教學單元的設置上看,編寫者不僅試圖讓學生真切地感受生命體驗的基本內容,還試圖激發學生實現多角度的生命體驗的對話興致,拓展生命體驗的寬度和深度。
(一)社會經驗與個人體驗的對話
初中生要有效地從復雜的社會群體性經驗中吸收營養,豐富個人生命體驗,辦法之一就是編選部分內容簡單、生活氣息濃的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在展示作者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的同時實現學生個人體驗與其視域融合,通過情、義、理、美的相互影響,從而引導學生自然而然生發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雖然反映的生活時代離我們有一定的距離,但其中反映的世態人情在現實中卻是如此的熟悉。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等介紹民俗的文章時,有寫地方節日風俗,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也有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這些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中既可以拓寬視野,也能在興趣中體悟其中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之美,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悄無聲息的影響。
篇6
關鍵詞: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關愛;陪伴
一、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理念的概述
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兒童,由于缺乏親情的滋養,這些兒童少有依靠,內心的寂寞與憂傷使這些幼小的心靈有的走向消極、孤僻,有的變得任性、暴躁。親情化產品設計,即設計具有親情特征的產品,是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尤其適用于長期缺少親情和關愛的留守兒童產品設計。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是指產品設計在造型、功能上,運用以親情作為紐帶的各種元素,如父母的關心、問候等。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是父母和留守兒童相互溝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兒童在使用產品時感受父母的關愛,體會親情的溫暖。親情是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存在的感情,是所有愛的起點,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說:“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父母的愛,不僅需要物質的供應,更需要心靈的陪伴。一件好的產品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為留守兒童設計親情化產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兒童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補充殘缺的親情,幫助他們度過艱難的留守時期,是解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心理發展問題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二、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的需求趨勢
2013年全國婦聯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有6102.55萬。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問題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兒童的心理問題往往越嚴重,這不僅對留守兒童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還給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無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兒童產品市場是一個富有生機、極具商機的巨大市場。特別在我國國情下,留守兒童是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他們的父母未來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他們往往自己省吃儉用,卻在兒童用品的花費上毫不吝嗇。優秀的設計不該只是為了獲取商業利潤,更要關注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如偏遠山區的失學兒童、殘疾人、缺失親情的留守兒童等。然而,國內市場上少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特點設計的人性化的、關注人文情懷的、重視親情交流的產品,我國兒童產品市場的未來發展尚不全面。留守兒童區別于一般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有其特殊性,他們容易自卑、內向、孤僻,這些都是留守兒童產品設計中必須注意的。兒童產品是兒童成長中重要的輔助工具,它對兒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長、心理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將兒童的親情需求賦予產品,讓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滿足其情感的需求,增進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留守兒童雖然隅居農村,看似與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們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及其將來對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息息相關。
三、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方法
1.可遠距離互動的設計方法
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溝通渠道單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兒童與父母不僅在空間上的距離遙遠,而且形成心靈隔膜。能與父母溝通和交流,成了他們樸素卻又遙不可及的愿望??蛇h距離互動的設計方法,即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搭建遠距離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溝通的平臺,使他們即便是分隔兩地,也能輕松、便捷地進行溝通交流。如,可以設計具有語音對講、短信互動、定位檢測等功能,并能與手機APP互動的兒童手表,緩解留守兒童思念父母之苦,讓留守兒童和父母彼此更貼近,讓其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也讓父母見證孩子的成長。另外,一款名為Frebble的模擬牽手觸感產品,它能在視頻聊天中模擬與對方牽手的感覺,通過藍牙無線連接到電腦,它能檢測擠壓并把壓力傳送到另一端,實現模擬牽手的感覺??蛇h距離互動的設計,通過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感覺、多維度的設計手段,為留守兒童與其父母提供遠距離的情感交流體驗,有效解決他們難以互動、渴望互動以及對親情的需求問題,這也與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的理念不謀而合。
2.可陪伴兒童成長的設計方法
對于產品設計而言,人們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所獲得的情感價值與產品的功能是同樣重要的。尤其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產品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價值顯得更為重要??膳惆閮和砷L的設計方法,是指產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據留守兒童的成長發育、娛樂、學習認知過程,通過加減、替換零件的方式進行升級和變換,滿足各年齡段留守兒童的使用需求,從而有效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使產品陪伴兒童成長。留守兒童對產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產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購買者。在兒童快速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所使用的產品的功能不斷快速地轉變,但很多產品由于功能單調,很快就因為滿足不了留守兒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為不在孩子身邊,不能及時為他們更換產品。陪伴兒童成長的設計方法,讓父母只需購買一件產品,便可適應留守兒童各個年齡段的需求,這樣的產品能伴隨他們成長,充當父母派來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創造寶貴的親情價值。
3.可寄托父母關愛的設計方法
可寄托父母關愛的設計方法,就是以產品作為寄托父母關愛的載體,在設計產品時,先預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間,待父母購買產品后,再“填充”關愛,把產品補充完整。如,可以植入聲音的電子產品,父母可以將“寶寶,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媽永遠支持你”“寶寶,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著涼了”“寶寶,別復習太晚,該睡覺了”等話語錄入,再設置播放時間。除了聲音,還可以將照片、視頻等進行填充,滿足留守兒童與父母實際的、個性化的需求。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有的甚至記不清父母的模樣和聲音,通過設計可寄托父母關愛的產品,可以用關愛溫暖留守兒童的時光,讓他們留守卻不孤單,隨時感受到父母在身邊的幸福。
四、結語
讓設計真正符合人們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設計出能給予弱勢群體更多愛與關懷的產品,是設計師的責任。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以親情作為切入點,運用可遠距離互動的設計方法,架起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的橋梁,打破心靈的隔閡,使交流不再是奢望;運用可陪伴兒童成長的設計方法,賦予產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兒童獲得不可估量的親情價值;運用可寄托父母關愛的設計方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將是推動兒童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重拾自信,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關注弱勢群體的暖心設計是產品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留守兒童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是社會的責任,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文章通過對留守兒童親情化產品設計的研究,傳達關愛留守兒童的理念,并為今后留守兒童產品設計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借鑒,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指導作用。
作者:李晶晶 單位:廣州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愛麗.基于情感化設計理論的兒童產品設計研究.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21).
篇7
關鍵詞:親情教育;感恩之心;親情行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251-01
作為教師,應該反思當前的教育方式,明白親情的流失與親情教育的失位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親情的培養需要教育提供平臺,可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來實現。中學生有一定的文化,情感容易波動,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學生的親情,點燃學生感恩的心燈。
一、剖析親情理念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養育了他們,給了他們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受教育的條件,在他們的身上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價,要使他們理解父母的艱辛和關愛,要引導他們學會感恩。鴉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義,鳥獸都能如此,何況人呢?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涌泉相報。告訴學生,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又怎能對他人、社會感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又怎能愛他人、愛祖國?子不嫌母丑,時展的今天,父母的觀念固然與子女有矛盾,但這不是父母的錯,有社會這個人環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對于女的愛是由衷、執著、真誠的。教師還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偉人給學生做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二、實施親情行動
l、作親情觀察。我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時的呵護,自己失敗時的鼓勵等無不體現父母的愛。父母飽經風霜的臉,日益增多的白發,漸變粗糙的雙手,不再挺拔的身軀,無不是為子女付出的見證。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并要求記下來或寫感受將會使他們體會到親人乃至人間的溫暖,激發他們的情感,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2、作親情溝通。父母與子女產生代溝,很大程度上是兩者缺少溝通,教師應有目的地讓學生主動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愛好等,了解自己成長的歷程,體會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說說學校發生的事,也聽聽父母工作的事,在溝通中積累情感,縮小代溝。
3、作親情體驗。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為子女付出了多少,這樣可以讓學生與父母互換角色,如:在假日開展“今天我當家”活動,讓學生代替父母考慮一天的油鹽柴米問題和家務安捧,使學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使其體會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4、作親情回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愛,該子是永遠報答不了的,但可以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實實在在的事,作為對父母親情的點滴回報。如:給父母一份驚喜,在父母生日時送上自己自制的賀卡,用自己的零花錢為父母在電臺或電視臺點歌:寫一封感謝父母的信:為父母做一件他們早已忽略的事:幫父母做家務:每天在家給自己設立一個勞動崗位,分擔家務勞動。另外,讓學生明白,取得優異成績是給父母最好的回報。
積累親情并不在于轟轟烈烈,關愛父母要體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是我們要培養的。
三、進行親情熏陶
篇8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與他的老爸親吻,體現出了濃濃的親情。它可用兩個名稱作圖片的標題:一是親吻,二是親情,我覺得這兩個標題比較合適。
(同學們做評價,結果都認為他回答的不錯。)
生(乙):老師我想做補充,我認為這幅畫表現了一位軍人回家與自己的兒子見面的親吻,也是親情的最好體現。
生(丙)我想用“離別后的相見”為題目,寫出父子間離別后非常想念對方,相見時抱在了一起親吻,體現了他們間的親情如蜜般的甜美。
師:好!同學們的表達很精彩,我們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好,再來看一張。
出示畫面:
師:誰來描述這幅畫面。
生(甲):晚上燈下的媽媽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業,其樂融融。也體現了親情。
生(乙):昏黃的燈光下,親愛的媽媽在看著他的孩子們做著作業,有時還向媽媽提出了些問題,真好。我從這幅畫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親情”兩個字作這幅畫面的標題。
師:好,同學們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現出濃濃親情的畫面還少嗎?同學們還想看嗎?
生:想?。崆楹芨撸?/p>
師:進入下一張空白幻燈片。(畫面沒有了,學生沒的看了,發出了噓聲。)
師:好,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特別的禮物,那就是用文字寫成的畫面。──莫懷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師:快速地翻到課本123頁,看一看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讀時,用圓珠筆或鉛筆劃出自己不認識到的生字詞,好不好?(學生讀課文,教師板書并巡回指導。)(3~5分鐘)
師:(讀書完了。問學生:有不認識的或拿不準字義或字音的字嗎?(學生沒有疑問,因為生字詞不多學生基本都會。))
師:誰來讀一讀125頁上的字詞,來驗證一下自己讀音。
生:(讀)“信服”“嫩芽”“霎時”“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兩名學生起來大聲的讀,沒有錯誤,學生評價很好。)
師:剛才老師說送給大家一份特殊的禮物──文字寫成的畫面。你們能來描述一下嗎,再看看課本想一想老師送給了大家怎樣的美好禮物?(老師提示)我們讀后有什么印象?問:散步時在什么地點?
生:(齊答):田野。
師:還有什么?
生:(齊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樹、魚塘?……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邊說邊看文章邊畫怎么樣。(學生熱情很高地邊畫邊尋找畫面中的事物。)(學生展示畫面,大部分沒有畫上小草。)
師:(引導)此時除了上邊找到的還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學生“還有什么植物,我們經常見的”
生:小草。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中的“新綠”可見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綠”可見小草的嫩綠。
師:還有一個詞也可見小草是嫩綠的?注意特點:“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來)
師:要求同桌間討論。
生:舉手示意能答:“鋪”
師:為什么?
生:(討論思考2分鐘后,回答不出來。)
老師提示:我們經常鋪什么,鋪地毯(學生可能跟著說),地毯踩上去會有什么感覺?柔軟,對軟綿綿的。說明這草是新發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個“鋪”子來寫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們來讀一讀,品味一下!學生反復品讀。
指導學生:這句話要讀得輕快些,對于“新綠”“鋪著”“濃”“淡”“密”“咕咕”要重讀,并帶有喜愛的感情。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后老師不滿意,再讀;最后點一名同學讀)
師:這么好的優美句子我們要不要背過?
生:要?。R聲,聲音很大。)
師:好!那就看誰背的最快。
生:背課文中的這句話。(2分鐘就有許多背過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輕快,重讀的字也表達的很好。)
師:畫面中除了這些還有什么?
生:還有“人”。
師: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師:是啊,在這優美的初春世界里,出來散散步,該多愜意!我們把這幅畫畫出來好嗎?
師:板書。(畫畫面,學生自己也畫。)
師:同學們,散步人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下,會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我們細細品味寫這些活動的語言,會有新的發現,我們再細讀其中的句子,讀時應進行思考,并且將不懂的句子或一些問題的用筆畫出,同桌商議,解決不了的,待會兒我們共同解決好嗎?好,我們讀課文。(6~8分鐘之后,進入學生質疑解疑階段:學生提問題,學生作答,師作糾正或補充。)
生:“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敝械摹吧庇惺裁春x?
師:誰來回答?
生答:前面寫“春天來了”,它充滿了活力,給人以生命之力。
師:還有其它要補充的嗎?
生:沒有。
師點拔:這里還應該考慮到人?這個人是誰?
生:母親?
師:對,為什么會考慮到母親?生:“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熬”字是說它母親因身體不好艱苦地度過了冬天,自己還能度過這樣的幾個春秋呢?春來后,對生命格外地珍愛。師做總結:是啊,這里不僅有對生命的贊美,更是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愛。
師:還有問題或不懂之處嗎?
生: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p>
師:哪位同學給他作答?(1分鐘思考后還沒有作答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
師:咱們同桌兩個商議一下,討論!(無結果)
師:提示:整個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師: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類。
師:你為什么這么說?
生:人類按年齡可分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決了什么是“整個世界)
師:這個地方最感人的,最美麗的一幕不是“整個世界”指什么這個問題而應該是哪個細節?(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學生答不出,老師作為學生的一員,作答:是“背”這個鏡頭。誰知道為什么老師選擇了這個詞?)
生:(討論思考作答)因為“背”,說明我們走小路時有一段不好走,媽媽年紀大了,怕摔著。所以……
生:起了長輩,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間作用和支柱作用。他們責任很大。因為“背”,不僅“背”起了年邁的母親,也“背”起了“幼小的兒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師:我們給這一感人的一幕,起個什么樣的名字,讓它印記在我們的頭腦中呢?
生:“三代”
生:“母親和兒子”
生:“背‘世界’”
師:我們用哪一個?
生:用“背‘世界’”
師:(板書)“背‘世界’”三個字。(氣氛達到了)
師:這個“背”字,寫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間的濃濃的情。我們讀一讀好嗎?(品讀,試著讓學生讀好“慢慢地,穩穩地,很仔細”)
生:起來讀。(“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讀得太快。)
師:應這樣讀“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語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來,也怕孩子受傷的樣子。讀出來。
師:作示范。
生:再讀,還不到位。
師:再示范,“慢──慢地”第一個“慢”要讀時低沉小心,聲間拉長,“慢地”中“地”要輕讀?!胺€穩地”也一個樣?!昂堋币J真地讀。來再試一遍。
生:讀“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讀出了味道。
師:誰來說說他讀得如何?
生1:讀出了責任。
生2:讀出了小心。
生3:讀出了幸福。
師:還有問題嗎?
生:“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為什么這么說?說我伴同兒子的時日還長。
師:誰來幫助這位同學解決這個問題。
生:答不上來。(師點拔:在這兒作者特意點出這個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親的時日短。
生:老母親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現在她病危了,該多為她著想,體現了我更加對母親的照顧,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現在不好好愛母親,時間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兒子,日子還長。所以才特意地點出“決定委屈”兒子是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
師:同學們,畫面是富有想象的,畫面中沒有向我們展示出當“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后,母親和兒子的各自的心理變化和活動。我們是否給寫一寫。
生:(大聲高喊,興致很高)好!
生:(拿出筆,寫自己想象中的此時此刻的母親與兒子的內心活動)。
師:(3分鐘后)誰來讀一讀?
生1:母親:心里總想著去疼自己的孫子,便對兒子說,“我的孫子還小,還是依他的吧。兒子:心里不是很高興。
生2:母親: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兒子真懂事,沒白養?!眱鹤樱盒睦锂斎粵]剛才那股勁,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邊牽著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還得讓老爸背著走?!?/p>
生3:母親:很平靜,有些沉默,一會兒便說“走小路吧!”兒子:也很平靜,一會兒跑到奶奶身邊說“奶奶,走大路平坦!”
師:是啊,同學們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間的相互的理解,他們之間的和睦,道出了人間親情有永恒之魅力。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很精彩。誰還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師,為什么說“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為什么說有的濃,有的淡?也就是“濃”和“淡”是什么意思?
師:好,說得很好,誰來幫這位同學分析一下。
生:“‘有的濃’,是說這個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則相反”
生:不,是說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顯得“濃”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師:他們誰說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確的選擇:第二名同學的。
師:我也有同感!好我們繼續來把自己的問題擺出來,共同解決。
(學生沒有再提問題的了)
師:同學們,我們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來談談自己認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師:為什么?
生:他在兒子和母親發生分歧的時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這三個字,我讀來,覺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師:你從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聯想到現在社會中的哪些人?
生:太嬌慣自己兒子而不顧老人感覺的爸爸們。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產生根基。
師:同學們想的非常深刻。還有誰來發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親,“依”母親“走大路”外,我覺得他還特別地注意與母親交流。
師:好,你說的那個“‘依’母親”很好,是不是依母親走大路?(生點頭)那好我寫下來。(板書:“‘依’母親)
師:(繼續問這位同學)“與母親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闭f明爸爸時常掛心母親。
師:如果他不來約母親會怎樣?
生:(還是這位同學)母親會感到寂寞,得不到快樂。
生:(另外)如果不來,母親嘴里雖不說,但心里會不快。
師:同學們,我們身邊的許多爸爸媽媽是這樣來照顧老人的嗎?
生:不,許多的年輕人,他們結了婚就不與老人住在一起了,遠離了長輩。
師:你打算對這些人說些什么?
生:我想告訴這些人,老人養育了我們,我們應從感恩的角度來愛他們,愛他們就是愛自己。因為我們的行為也為后輩們做出了表率??!
師:同學們,這一個美麗的鏡頭我們該用什么名字來叫它呢?
生:“約”母親。
生:“邀”母親。
師:好,我寫下來,你們都說得很好。(板書)“‘邀’母親”
還有誰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兒子。”
現出了小孩的稚氣,同時句子工整,我覺得很好。
生:“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體現了母親對孫兒的關心和親昵。體現了親情。
生:我覺得“妻子”很美。因為她在外面,總是聽我的。
生:我覺得“我”的兒子很可愛,他自己在沒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時,并沒有像現實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樣,而是很疼愛奶奶地樣子順從了奶奶。
師:好,太好了。
(他喜愛,疼愛孫子──“摸腦瓜”“改主意”可體現出來。)
老師也想說一處:就是這美麗初春,太美了。它讓這濃濃的親情更加豐滿和充實了。要不大家來讀讀課本的“124頁”的林文煌寫的《三代》。
(進入比較閱讀階段:完成美景“襯托”美麗的人生主題的語文能力。)
生:初讀正音,學生品讀。
生問:“步履蹣跚”怎么讀?是什么意思?
生答:讀出讀音,解釋:是走路不穩當的意思。
生問:訥訥不知的“訥訥”怎么讀?是什么意思?
師:誰知道讀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沒有舉手的)好,運用我們的工具書查出來。
生:(作答)讀nè,意思是:形容說話遲鈍。
師:這些文章與《散步》都體現了親情,但也有不同,誰能找出來。
生:《散步》篇幅長,《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麗的春初作襯托,而《三代》沒有用環境描寫作襯托。
生:《三代》只給我們留下了“先生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車而上的”鏡頭,而《散步》則鏡頭更多更豐富。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間的純樸的親情是人間最真摯的感情。我們把臧克家先生給我們留下的《三代》小詩背誦一下好嗎?
(生:進入背誦階段:背誦“臧克家的《三代》”體味親情。3分鐘后,學生起來背誦。學生背得很快很好。)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深深的沉浸在濃濃的親情里面,但我們不能過于陶醉而認為我們周邊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滿著“親情”,是啊,作者寫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喚那些還存在“距離”的家庭走近親情。剛才同學們所舉出的“老年沒人管,自己過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特別是“婆媳”關系的處理可謂是老大難,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的嫂子與我母親關系一直不好,他們在泰安工作,過年已經4年沒有來家過了??吹健度贰渡⒉健愤@一幅幅美麗的親情畫面的時候,我多想讓他們看看,可是他們遠在泰安,不能看到這篇文章,唉,就讓陳紅的“?;丶铱纯础眰鬟_我及我的家人的心聲吧!同時,我也借此機會把這首歌送給在座的同學與那些仍存在著“分歧”的家人,親人們。希望我們都像一家人。(播放課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師要求同學們拿出紙和筆,將欣賞《散步》這幅畫面的感愛或反思寫在紙上。大約150字至200之間。(5分鐘)
生:(起來讀自己的感受或反思)親情如一縷溫暖的陽光,灑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這溫暖如光的親情呢!雖然如此,可是我們周邊的許多家庭仍然存在著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閡,有產是婆媳不和,有的兒子不孝,有的是長輩過于苛求……于是我們很想拿出莫懷戚先生寫的這篇文章勸導他們,讓他們的內心生出寬容和諒解,因為他們、我們永遠是一家人,還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懷更溫暖呢?……
生:(對這位同學的反思或感受作評價)這位同學的感受很真切,既能從本節課中的畫面上欣賞到美的“親情”又能聯系身邊的“不和”家庭來勸慰,考慮周到;另外就是語言很流暢,感情也很恰當。很好。
師:好,剛才這兩位同學的一說一評,為我們上了很好的反思課。謝謝。那么我們現在在這回味之中,來總結一下這堂課你自己的收獲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學思考2分鐘,然后口頭做總結)
生1:(課堂小節)這堂課我學會了關注人間的親情,也學會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課堂小節)我學到了怎樣恰如其分的運用“環境”作襯托來表現主題。同時還掌了怎樣去讀關鍵性的表現人物品質與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保▽W生讀出了真感情,很棒?。?/p>
生3:(課堂小節)這想說這么一句話“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課堂小節)我學到了在表現主題時,應善于去抓人物的細節動作或語言如:奶奶的“摸”!“摸”字為全文的“溫暖的親情”這一主題注入了力量。
篇9
【關鍵詞】人性 道德 善惡
【中圖分類號】B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7-0054-02
一、人性的內涵
有關人性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具體來說,人性的內涵應當包括生存、尊嚴、親情、合群、自由等需求傾向。
1.生 存
人都希望生存,既希望自己能生存,也希望他人能生存,這是最基本的人性。沒有生存,人類就無法進行任何活動。在人的幼年,生存是一種本能,餓了就想進食,進了食就會生長。過了幼年時期,人的生存欲望就超越了本能,總是帶著一項或多項“任務”生活著:報恩或復仇,創造或占有,奉獻或享受,愛情或金錢,理想或現實……生存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世界上有多少顏色,生存就有多少目的。
2.尊 嚴
人都需要尊嚴,尊嚴就是把人當作人看待,使人能以人的方式生活著??档抡f:“有理性者被稱為人,這是因為人在本性上就是作為目的自身而存在,不能把他只當作物看待。人是一個可尊敬的對象,這就表示我們不能隨便對待他?!卑讶水斪髂康木褪且讶水斪魅?。尊嚴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如同空氣一樣,不引人注目,卻非常重要。
3.親 情
人都渴望親情,親情是人對其關系密切的人的眷戀和關愛。親情有父母子女親情、夫妻親情等。父母子女親情是親情的核心,以血緣為基礎。夫妻親情是親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性為基礎,但不止于性,還包含著互相尊重、互相依戀、互相關懷的道德情感。
4.合 群
人都渴望參與和友情,合群感是與親情相關的基本人性,馬斯洛稱之為“歸屬的需要”。人是一種喜歡合群的高級動物。正因為人有合群行為,才形成了人群和人類社會。人在自己生活的群體中與別人結成朋友、戰友、同事、同學、學習團體、宗教團體、政治團體等,這些組織的共性是一定數量的人因某種共同利益集合在一起,這個集合體就是這些成員共同生活的平臺。一旦離開了這個群體,人會因孤獨而瘋狂。人類曾創造出一種殘酷的刑罰,就是讓人孤獨寂寞,見不到親人、朋友,如拿破侖二逐孤島,蘇軾三貶偏隅。
5.自 由
人都向往自由。自由一詞最早來源于古希臘,原義是指從束縛、虐待中解放出來,獲得自主和自立。追求自由是人特有的天性,盧梭說:“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去做人,就是放棄人類的權利,對于一個放棄了一切的人,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補償的。”
二、人性的善與惡
人性如硬幣之正反兩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是善與惡的結合體。中外思想史上,關于“人性善惡”這一話題的爭論十分激烈。
1.性善論
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他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辈⒄J為水如果向上流,就如人之向惡,那并非水性與人性之本原。很明顯,孟子是繼承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傳統觀念。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也主張性善論,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人具有一種自然美德“憐憫心”,這是人性善的基礎,是人類優良品德產生的根源。孟子說,憐憫之心,人皆有之。人類如果沒有憐憫心作為理性支柱,縱使他們具有一切道德,也不過是一種怪物而已。正是這種憐憫心,使人不假思索地去援救所見到的受苦之人;使健壯的野蠻人在尋找生活資料時不會去搶奪小孩和老人艱難得到的食物。這種憐憫感情,在人類的自然狀態中代替了風俗、道德和法律。
2.性惡論
荀子則主張性惡論。他在《性惡》篇中駁斥孟子性善論。他提出“不可學,不可事而為人者,謂之性?!比诵灾詯?源于人“好利”本性。人“生而好利”、“生而惡惡”、有求而不讓則會相互爭斗并引起騷亂。同樣,17 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也是主張性惡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人最大的善是保全生命,最大的惡是死亡。在自我狀態下,人為了保存自己,不擇手段去占有一切,使人處于戰爭狀態,人與人之間像狼一樣互相吞食。
3.性無善惡論
以告子為代表。告子所說的“性”,指的也是人的自然本性,他認為這種自然本性是無所謂善惡的。告子再以水流為喻,認為人性如水,往哪個方向引就往哪個方向流動,人性引向善的時為善,引向惡時為惡,都是后天使然,本身沒有善惡。在告子看來,一切都是環境在起決定作用。再善的人也有惡的時候,當某個人出于某種原因生存不下去,為了生存難免會滋生惡的念頭,人們即使是在選擇了“惡”的時候,心靈中仍有“善”的客觀存在,當一個人的靈魂被某件事觸動的時候,也許會在不經意間激發他的善念。當然,人是復雜多變的。一個人某個時期某件事情上可能“惡”會占主導地位,而另一個時期同一件事情上“善”可能又會占主導地位。
三、建立棄惡揚善的社會機制
在社會中,人與人之所以能結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信任的群體;人類社會這個復雜的機器之所以能維持正常運轉,并朝著正確軌道前進,是由于人類自身擁有一個抑惡揚善的“機制”,建立起了一套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這就是法律和道德。
1.法律懲惡
法律的主要職能是懲惡。法律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社會行為規范。法律的核心內容在于規定人的權利和義務。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行為自由。義務是指法律規定人們必須履行的某種責任或行為界限,人的行為超出這個界限,就要受到制裁。法律依靠國家強制手段,約束人們的“越軌”行為,懲罰各種惡行。法律這種強制性的行為規范,是社會得以正常運轉和前進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道德揚善
道德的主要職能是揚善。道德是內在的非強制性的社會行為規范,主要通過內在良知、社會輿論起作用。因而有人說:法律是一種“硬約束”,道德是一種“軟約束”。法律的約束是直接的、剛硬的、立竿見影的;而道德的約束是間接的、溫和的、長久的。由于道德主要通過內心的良知發生作用,所以衡量人們行為的善惡,往往是以人的行為動機為準繩。這樣,道德中“善惡正邪”的標準主要通過一種價值判斷來決定。而道德行為中的良知、動機、價值又同人的教育緊密相聯,故在道德規范問題上特別強調對人的教育作用。
綜上所述,有關人性善惡的討論是一個大課題,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它。在談論“人之初,性本善”的時候,要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在面對人性邪惡一面的時候,還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可塑性,盡可能地使人遠離罪惡,走向良善。我們要善于運用道德法律的手段,去凈化人的心靈,規范人的行為,標本兼治。只有這樣,人性的邪惡才能得到抑制,人性的良善才能得到發揚。
參考文獻
1 [法]盧 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 [德]康 德、關文運譯.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篇10
【關鍵詞】小兒疝氣;術前;親情護理;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387-02
小兒疝氣是兒科常見的外科疾病,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胚胎期腹股溝處的鞘狀突關閉不全,導致患兒腹腔內容物通過此突進入陰囊或,形成疝氣。 該病發生率一般為 1 ~ 4%,男性患兒較多,一般是女性患兒的十倍左右[1]。小兒疝氣可以影響到兒童的消化吸收和生殖系統的正常發育,發生嵌頓時,還可引起劇烈腹痛、腸梗阻、腸壞死甚至死亡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小兒疝氣應該及時治療,目前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颊吣挲g小, 渴望安全與信任,擔心與家人分離,害怕陌生的環境,害怕進醫院,更害怕動手術。當患兒住進醫院時, 會哭鬧不止,不肯吃東西,不肯睡覺等。過去有些護士對這些患兒采用恐嚇訓斥的方法,結果患兒更加恐懼,看到醫護人員就會大聲啼哭甚至打罵醫護人員,給實施治療和手術增加很大的困難,從而影響患兒的康復。親情護理就是將親情服務運用于護理活動的整個過程,把患者當親人,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角色適應支持及生活照顧全程服務的工作模式[2]。我科以兒童生長發育為基礎, 根據各年齡兒童心理特征, 采用心理學知識對不同年齡的疝氣患兒開展了不同的親情護理干預。用良好的語言、行為、表情、態度等使患兒消除焦慮、緊張、恐懼情緒, 減輕負性心理, 使患兒處于接受手術的最佳狀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臨床資料
資料來源于 2013年 3 月―2011 年 5 月在我院實施腹疝氣手術患兒40 例,隨機分成 2 組,觀察組20 例,男 14 例,女 6 例,年齡 9 個月 ~12 歲,平均年齡(5.9±1.3)歲;對照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齡 11 個月 ~11 歲,平均年齡(6.3±1.2)歲。2 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護理方法
2組患兒均給予小兒疝氣高位結扎術術前的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谱o理、健康教育和一般的心理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術前親情護理干預。①接到手術通知單,巡回護士即到病房巡視患兒,與患兒溝通,建立親密的信任關系。對年長患兒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思想負擔。對于年少的患兒可代替父母的角色,摟抱、患兒,增加與患兒的親密感,使患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3]。采用正確的誘導和耐心的啟發、教育、鼓勵、表揚等方法。主動熱情地與家長交談, 同患兒一塊做游戲, 或讓患兒玩弄從家中帶來的熟悉玩具。讓患兒親眼目睹從手術室推出的其他術后患兒并沒有痛苦表情,而是很甜美的睡著。及時表揚術后患兒勇敢,同時鼓勵他們能做得更好,使患兒緊張、恐懼的心理得到放松[4]。
1.3觀察指標[5]
①患兒進入準備室的配合程度,如的哭鬧程度、建立靜脈通道的配合度;②副損傷比較,如頭皮上肢的針刺紅腫情況;③兒家屬對手術滿意度以及護理投訴率的比較。
1. 4統計學處理
所有的數據采用 SPSS 10. 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
3討論
行疝氣手術的患兒由于住院后生活環境、健康狀況、作息制度等發生改變,而且兒童處理應激的應對能力十分有限,尤其幼小兒童特別容易受到傷害[6]。觀察組患兒信任醫護人員,帶離病房進入準備室后,大多數患兒情緒穩定,僅有少數哭泣,基本能夠順利建立靜脈通道。 對照組患兒哭鬧情況嚴重,甚至掙扎逃跑,打術前針時常需數人配合,針刺損傷大,偶爾還需改用吸入麻醉。 可見術前親情護理能夠有效地緩解患兒的緊張、恐懼心理,使患兒能夠最大程度地配合手術治療,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傷和心理傷害,有利于促進了患兒的康復。從手術滿意度調查不難發現:親情護理顯著提高了家屬滿意度,降低了護理投訴率。親情護理更是在醫患之間建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尤其是在兒科護理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親情護理干預體現了人性化的關懷與服務, 使患者更放心、更滿意。讓患者感到溫暖如家,同時也提高了醫院的聲譽,使整體護理得到了升華,護理工作基本達到了患者滿意、家屬滿意、醫生滿意及領導滿意的總體目標。良好的親情服務不僅有利于患者就醫與康復,還有利于醫院品牌的建設,直接推動我國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緩解持續緊張的醫患關系。 因此,術前親情護理值得在醫療工作中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曉琳.438例小兒疝氣手術前后的觀察和護理[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1,9(22):1129-1130.
[2] 陳谷霖,李才平.全程優質親情護理工作模式的構造與實施[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52.
[3] 王群芳. 舒適護理對小兒疝氣手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 基層醫學論壇,2012 ,16 (6):742-743.
[4] 袁麗菊. 小兒疝氣手術前的心理護理[J].家庭護士,2008,6(8B):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