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留客張旭范文

時間:2023-04-10 04:5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中留客張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對于傳為唐代張旭所作的《桃花溪》一詩,今人莫礪鋒先生曾撰文考證其實為宋人蔡襄之詩。然而筆者認為此詩的作者歸屬尚可再討論,因此想通過文本細讀、文本對讀的方法再做一番鑒定。雖然最終沒能就此詩的作者歸屬得出定論,但希望筆者的嘗試能為研究文學史中的類似問題提供一種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桃花溪》 文本細讀 作者問題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1]

(案:本文所引《全唐詩》皆依據中華書局1980年版,以下所引僅注明卷數)

此一首詩較早見于南宋洪邁所編的《萬首唐人絕句》(七言絕句卷七二),題作《桃花磯》,內容全同。而據今人莫礪鋒先生所考,此詩亦見于南宋王十朋所編《蔡端明文集》中(見莫氏《<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一文)[2]?!度f首唐人絕句》編定于紹熙元年(公元1190),《蔡端明文集》則成于乾道五年(1169)。故而莫氏認為此詩當是蔡襄詩(莫氏對此從多方面作了論證,詳見上及莫文)。筆者在初讀莫文時,也覺得此詩幾乎可以肯定是屬于蔡襄了。然而再三勘讀莫文,還是覺得莫先生對于此詩之屬于蔡襄并未能給出足夠的證據(至于《春游值雨》一首之為蔡襄所作,則莫先生所給出的證據可謂鑿鑿矣)。然而要找出確鑿的證據已幾乎不可能,故而筆者想通過文本細讀、文本對讀的方法做一番鑒定。

在解讀之前,筆者想再談些題外話。唐人絕句為唐詩中藝術風姿之特出者,而七絕尤其如此,唐代七絕堪稱佳制者可謂琳瑯滿目,而唐代七絕的大家、名家如王昌齡、李白、李頎、王之渙等人又是眾所公認,然則筆者何以選擇一首既不是大家所作也不甚有名的作品來做細讀呢?一則是對于名作有種畏懼心理而逃避解讀名作(這首詩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對于清代的人也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了,但對于清代以前以及現代人而言,恐怕它是遠算不上眾口流傳的),另則是個人對于這首詩有著特別的喜愛。筆者在吟誦它時油然而生一種輕快的情感,不自覺地懷有一種逸趣。且來細細品讀它:

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風物——雖然詩中并沒有明確地道出,雖然連“桃花”也未必是實寫,然而我們還是覺得這首詩必是在春天寫出的,也必是在風物清明的春天才能寫出的。我們總相信那是在一個桃花爛漫的時節,一切的景物都是那么的溫柔,那么的可愛。大概還是在清晨吧,那清溪還籠罩著一層輕霧,遠望那清溪上的長橋,在晨霧中似隱還現,其勢真如欲飛了。近處的岸邊正有一叢桃花,卻真是讓人驚喜了。桃花已盛開,片片開且落,落在溪岸上,落在流水中,溪流緩緩,桃花款款。那岸邊的詩人癡看著,真想也化作那片片中的一個了。不知何時,一陣棹聲打破了一直的寧靜,也使他驚醒,這不免讓他有些悵然。畢竟之于人世的喧囂,這樣清靜的早晨使他多么愜意。他久已想逃避那人世的喧囂,想過他怡然歸隱的生活。古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地,他何嘗不深深地憧憬呢?然而他知道,那卻是一處永遠也找尋不到的所在,即便他此時就在傳說中桃花源所在的武陵,就站在那通向傳說中桃花源的溪水旁。桃花,流水,漁人,呵,多么奇妙的巧合!想到這里,他不禁會心一笑:或許眼前的這位漁人就曾到過那里呢?于是他笑問漁人:那傳說中的桃花源洞口在附近么?漁人搖頭,笑而不答……

前人注解此詩,多以為其中暗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如劉永濟的《唐人絕句精華》謂:“此詩暗用陶潛《桃花源記》,因磯上桃花聯想之者”[3]。高步瀛的《唐宋詩舉要》則一一注出“桃花源”“桃花洞”“桃花溪”的地方所在,如引《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八)“江南西道朗州武陵縣: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號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引《輿地紀勝》“荊湖北路常德府桃花洞:在桃源縣放生潭大江南岸,即晉黃道真所見桃花之處。”引《清一統志》“湖南常德府:桃花溪在桃花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源山,北流入沅”[4]。較早如康熙《御選唐詩》此詩題下注云:“《一統志》:桃花山在常德府桃源縣南二十里,其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洞北有桃花谿?!保ㄎ臏Y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十八)由此可以推測,他們應該是把這首詩的背景設定在傳說中桃花源所在的地方的,而為后世文人所熟知的桃花源故事,又來自陶淵明的那篇《桃花源記》。筆者也傾向于這一觀點,不然這首詩所謂“石磯西畔問漁船”“洞在清溪何處邊”云云就太沒有著落了。而且,從文本闡釋的角度來看,使用了《桃花源記》或者桃花源的典故,使得此詩的內涵擴充不少。尤其是這個典故中所蘊含著的一個世外園地歷來為文人們所深深向往,而這樣一種向往,自陶淵明而后,已然成為文人們內心的一種精神傳統。其實,不論古人還是今人,不論士大夫階層還是普通百姓,一個如桃花源般的美好所在,是人們共同的向往。所以在古人的小說里,在古人的詩歌里,也包括在今人的文藝創作里,才會有桃花源的影子與痕跡。只以唐詩為例,如王維的《桃源行》、曹唐的《題武陵洞四首》、李群玉的《桃源洞》等,已是明白地歌詠桃花源。至于李白的《山中問答》、孟浩然的《夜渡湘水》等,恐怕也是暗自相關的。李白《山中問答》詩云: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全唐詩》卷一百七八)

孟浩然的《夜渡湘水》詩(《全唐詩》題下注“一作崔國輔詩”)云:

客行貪利渉,夜里渡湘川。露氣聞香杜,歌聲識采蓮

榜人投岸火,漁子宿潭煙。行旅時相問,潯陽何處邊

(《全唐詩》卷一百六十)

之所以引孟浩然的這首詩,主要是因為它的“潯陽何處邊”一句正與“洞在清溪何處邊”有同工之妙,二者同是問句,且詢問的方式、用語也相同(即“何處邊”)。尤其二者都是意味深長地發問,一則問桃源,這是一個虛幻的所在,詩人卻深向往之且愿意相信其有的,一則問潯陽,這是陶淵明的隱居所在,斯人已逝,可他已經成為后世文人心目中隱逸與陶然的典范。(筆者案:《全唐詩》所載孟浩然此詩異文頗多,其中重要的一處即“潯陽”一作“涔陽”,閻若璩《潛邱札記》卷六《與趙秋谷書》已詳辨之。然而本文此處僅以之與《桃花溪》作對讀,故對異文并不置論。)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詩中,除了《夜渡湘水》,全都用了“桃花流水”或“桃花水”的字眼,如“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維《桃源行》,《全唐詩》卷一百二五),“寄語桃花與流水,莫辭相送到人間”(曹唐《題武陵洞四首》其一,四庫本《文苑英華》卷一百六一),“紫云白鶴去不返,唯有桃花(案《全唐詩》“一作源”)溪水流”(李群玉《桃源洞》,《文苑英華》卷一百六一)。這在那些專詠桃花源的詩里固然不是巧合,而在不是詠桃花源的詩里又何嘗不可視作一種象征?由此我們當不難想到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唐人詞了,那便是張志和的《漁歌子》(一作《漁父詞》《漁父歌》)之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全唐詩》卷三百八)

《桃花溪》與此詩體制雖然有別,但是兩詩聲情意趣實極相近。所不同者,此首《漁歌子》給人的感覺更顯輕快與率意。而所以不同的原因,大概是《桃花溪》一首景語太少,僅有一句“隱隱飛橋隔野煙”,而“桃花盡日隨流水”雖也算寫景,但它與其他兩句一樣,都被第二句的一個“問”所統領,從而失卻了景的意味,總體而言,它的詩意還是有些不足。此首《漁歌子》則不然,它句句都是景語,西塞山前有白鷺飛,桃花流水有鱖魚肥,青山的背景使得畫面穩重而又不失高遠,飄飛的白鷺,桃花點綴的流水,以及水中自在游躍的鱖魚,又為畫面增添了幾許靈動。還有畫面中那戴著青箬笠、披著綠蓑衣的人,不知是兩三相伴抑或獨自一人,不知是詩人自己還是詩人眼中的漁人,在那斜風細雨中,安然地,不知是在垂釣抑或在搖著棹……總之,不論是畫面的靜止與靈動的統一,還是畫面的變化多姿與詩的意境所給人的親切感覺,這首《漁歌子》都要勝《桃花溪》一籌。雖則本文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對《桃花溪》做細讀,筆者個人對于它也懷著喜愛,然而它的藝術并未躋于第一流的水平,這一點也是毋庸諱言的。

接下來我們就對《桃花溪》一詩的作者試做探討。如前引莫礪鋒的論文所論,此詩亦見于北宋蔡襄的文集。除蔡襄外,我們則未能查檢到此詩還見于別的哪一詩人。故而,筆者僅就此詩是歸屬張旭還是蔡襄作討論。今存草圣張旭詩,《全唐詩》收六首,皆絕句,詩題如下:

《清溪泛舟》《桃花溪》《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春草》《柳》

以上六首除《清溪泛舟》為五言外,其他皆七言。今人陳尚君所編《全唐詩續拾》卷十一補入張旭詩四首,皆五言絕句(案:此四首恐亦非張旭詩,筆者將另撰文討論)。據莫文所言,上述六首中的《桃花溪》《山行留客》《春游值雨》皆見于宋本《莆陽居士蔡公文集》(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卷七,詩題分別作《度南澗》《入天竺山留客》《十二日晚》,正文的相異僅有第二首第三句中的末一字(今按文淵閣四庫本《端明集》卷七亦同)。對于《桃花溪》也即《度南澗》之屬于蔡襄作品,莫先生給出了三條證據:一是宋本蔡襄集乃據善本編定,一是《度南澗》是蔡集中按時間次序所編定諸詩中的一首,一是蔡集中尚有二三首詩風與此相近者。我們認為,即便是善本也難免會有疏誤,況且此宋本的版本問題尚不清楚。至于詩風相近的問題,筆者前面所舉的曹唐的《題武陵洞四首》與李群玉的《桃源洞》一首(五詩附于后),皆七言絕句,亦未嘗不與《桃花溪》的詩風相近。而且莫先生在其論文別指出:“不同時代的詩歌作品在總體上是有不同的風格特征的,但這決不意味著每個時代的詩歌都如出一手,更不意味著不同時代的詩歌之間就沒有風格上的相近甚至相同之處?!盵5]并且莫先生也承認對于單憑風格辨析而斷定詩歌作品所屬時代持懷疑態度,這其實等于已表明了第三條證據的不足為信。那么我們再來將《度南澗》與其前后詩做一對讀,看是否能證明此詩正是其中的一首。先來看此詩在諸詩中的位置,莫先生據國圖所藏宋本《莆陽居士蔡公文集》列出之目如下[6]:

1.《答葛公綽》(序:丙午年正月,邀葛公綽宿杭州山堂,公綽遺詩有“為是山堂僅草堂”之句,因以答之),2.《公綽示及生日以九龍泉為壽依韻奉答》,3.《和答孫推官久病新起見過錢塘之什二首》,4.《和夜登有美堂》,5.《和偶登安濟亭》,6.《和江上觀潮》,7.《和答孫推官》,8.《和古寺堰松》,9.《和新燕》,10.《開州園縱民游樂二首》,11.《遣興》,12.《夜雨病中》,13.《寒食西湖》,14.《上已日州園東樓》,15.《四日清明西湖》,16.《度南澗》,17.《入天竺山留客》,18.《十日西湖晚歸》,19.《十二日晚》,20.《十三日吉祥探花》,21.《十三日出趙園看花》,22.《十五日游龍華凈明兩院值雨》,23.《十六日會飲駱園》,24.《十八日陪提刑郎中吉祥院看牡丹》,25.《又往鄭園》,26.《十九日奉慈親再往吉祥院看花》,27.《二十二日山堂小飲和元郎中牡丹向謝之什》,28.《寄錢塘春游詩呈南陽郭待制》。(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端明集》卷七次序與此同)

可以看出以上諸詩皆作于杭州,而考《宋史》蔡襄本傳,襄晚歲曾知杭州。其中《十二日晚》一首,即《全唐詩》作張旭《春游值雨》者,此無論就詩題還是內容皆與其前后詩有銜接關系,且據明人張丑《真跡日錄》卷二“蔡忠惠公十帖”條錄蔡襄《丙午三月十二日晚》,內容即此詩,故此詩屬于蔡襄當無可疑[7]。而《入天竺山留客》之天竺山,也自是杭州的天竺山了,按《咸淳臨安志》卷二十三“理公巖”條云:

在天竺山靈鷲院之右。陸羽記云:昔慧理宴息于下,后有僧于巖上周回鐫小羅漢佛菩薩像,慈云法師所謂訪慧理之禪巖,吊客兒之山館是也。近主僧行果始作閣道屬之巖中,以祠理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又“合澗橋”條云:

靈山之陰,北澗之陽,即靈隱寺。靈山之南,南澗之陽,即天竺寺。二澗流水號錢源泉,繞寺峰南北而下,至峰前合為一澗,有橋號為合澗。(同上)

上引“天竺山”即杭州之天竺山。唯所謂“南澗”不知即《度南澗》之南澗否?莫先生引陳慶元等人《蔡襄全集》注謂,“南澗”、吉祥院皆為西湖的著名景點,南澗上有橋八座,吉祥院則是當時的賞花勝地[8]。如果此二詩亦屬于蔡襄,則我們以上所引兩條材料倒是成了一個小小的佐證。然而如我們前面所言及者,《桃花溪》一首如非在武陵地方所作,則顯得居于全詩主體的發問沒有著落。而且唐詩中用“南澗”語者數不勝數,此一檢《全唐詩》可知,故而不能確定“游南澗”這一詩題必然與此詩相關,也不能確定“南澗”一定是杭州的南澗。況且在讀者這一面,將此詩的寫作地設定在桃花源所在的武陵,更覺切合。

最后,從詩的風格方面試做一判斷。如前所及,現存張旭詩較可靠者唯有《清溪泛舟》《春草》及《柳》三首,因尚未見有人對它們作懷疑,且后二首皆有傳世署名張旭的法帖為證。今錄三詩如下:

清溪泛舟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勞歌。

笑攬清溪月,清輝不厭多。

春草

春草青青萬里馀,邊城落日見離居。

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云間一紙(一作雁)書。

濯濯煙條拂地垂,城邊樓畔結春思。

請君試看風流意,未減靈和殿里時。

(以上《全唐詩》卷一百一七)

以上三首詩皆略不作意,然而或風流自見,或情思綿綿。聞一多先生曾指出張旭的《桃花溪》與《山行留客》是婉約風格,代表齊梁格調,且認為后一首近巧,疑是后人所作而誤入張集[9]。所謂婉約,所謂齊梁格調,也正可形容以上三詩。并且他以近巧而懷疑《山行留客》非張旭詩,也實在頗具眼光。但由于張旭詩存留實在太少,且其詩數量亦不可考,故而我們不能確定可否以此概括張旭詩的風格面貌。據《新唐書》卷一四九包佶傳所載,旭與賀知章、包融、張若虛有名當時,號“吳中四士”。因此筆者們推測他們的詩風或許有相近之處,但其他三人存詩也都寥寥無多。又據杜甫《飲中八仙歌》,張旭與賀知章同在“飲中八仙”之列,且二人皆好草書,皆有性格縱誕的一面,故而試以賀知章的詩風再一窺張旭之詩風。檢《全唐詩》卷一百二十所載賀詩,其中與張旭詩風接近者如:

曉發

江皋聞曙鐘,輕栧理還。

海潮夜約約,川露晨溶溶。

始見沙上鳥,猶埋云外峰。

故鄉杳無際,明發懷朋從。

《唐文粹》《唐詩紀事》載此詩并作絕句云:故鄉杳無際,江皋聞曙鐘。始見沙上鳥,猶埋云外峰。

題袁氏別業一作偶游主人園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詠柳一作柳枝詞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采蓮曲

稽山罷一作云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以上《全唐詩》卷一百十二)

就略不作意、風流調達而言,以上諸詩確與張旭詩頗有神韻相通處?!短圃姶筠o典》謂張旭詩“幽深曠遠,別有神韻”[10]?!吧耥崱币徽Z,正為的評,或許這也正是王士禎的《唐賢三昧集》選張旭那四首詩(桃花溪、山行留客、一日書按即春草、柳)的原因吧。

筆者自知,以上所論,繁言贅述,也還是沒能就《桃花溪》一詩的作者問題下一定論,而且以細讀方式判定作者的嘗試也遠不理想。然而,文本自身所蘊含的真實的信息往往超出于我們的想象,對于文本時代以及作者問題的研究,如果在扎實的考證基礎上再輔以文本的審慎細讀,當是能夠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敢以此淺見質諸明哲,并愿有更多從事此工作之同仁。

筆者案:所以產生對《桃花溪》作者問題之興趣,完全是由于讀到莫礪鋒先生的文章之故。并且,拙文之撰成實受莫文啟發良多,例如查檢文獻中記載張旭、蔡襄之法帖資料等思路,即直接獲益于其文。其他間接之獲益亦所在多有,這是應當提出的。

注釋:

[1]《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179頁。

[2][5][6][7][8]莫礪鋒:《<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第44-45頁,第47頁,第50頁。

[3]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頁。

[4]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08頁。

[9]鄭臨川:《聞一多先生說唐詩》,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第4期,第195頁。

篇2

一、涸澤水蛇

澤涸①,蛇將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子行而我隨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子者;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以我為神君也?!蹦讼嚆曍撘栽焦?。人皆避之,曰:“神君②也!”

(節選《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澤涸:池塘水干了。②神君:神的尊稱。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①蛇將徙( )

②子行而我隨之()

③子行而我隨之()

④人以為蛇之行者耳()

2.文言文中“以”主要有A.因為;B.連詞,相當于“而”;C.介詞,把、拿等意思。請分別選出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

①負我以行()

②人以我為神君也()

③乃相銜負以越公道()

④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3.下列“之”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 子行而我隨之B. 人皆避之

C. 子將安之D. 默而識之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以我為神君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楚王問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①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

②引商刻羽( )

③雜以流徵( )

④是其曲彌高( )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可用哪個成語來概括?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個故事還可以用來比喻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困陳蔡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

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鬃悠鹪唬骸敖裾邏粢娤染碀嵍箴??!鳖伝貙υ唬骸安豢?,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

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p>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藜羹不斟( )

②得而爨之()

③攫其甑中而食之( )

④謁孔子而進食( )

⑤向者煤炱入甑中( )

⑥所恃者心也(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孔子窮乎陳蔡之間( )

②所恃者心也()

③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

④謁孔子而進食(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所述之事被后世用一個典故來概括,請說出這個典故,并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典故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用簡潔的話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澄子亡緇衣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涂,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眿D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背巫釉唬骸白硬蝗缢倥c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緇也,以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①宋有澄子者,亡緇衣()

②見婦人衣緇衣()

③援而弗舍,欲取其衣()

④子不如速與我衣()

2.翻譯下面句子。

以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某一個角度概括這則寓言的思想意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完本文,你有什么體會和感受?請你聯系現實生活,寫一段讀后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陽橋與魴

宓子賤①為單父②宰,過于陽晝③,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弊淤v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綸④錯餌,迎而吸之者,‘陽橋’也;其為魚,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卞底淤v曰:“善!”

未至單父,冠蓋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庇谑侵羻胃?,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

(節選自漢?劉向《說苑?政理》)

【注釋】①宓子賤,人名。②單父(Shànfǔ),古縣名,今山東單縣。③陽晝,人名。④(chà),舉。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①過于陽晝()

②子亦有以送仆乎()

③請以送子()

④夫綸錯餌()

2.翻譯下面句子。

①其為魚,薄而不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亦有以送仆乎?”寫宓子賤去單父赴任前拜訪朋友陽晝,虛心求教、廣納為政良言,表明他有正直清廉的思想。

B.宓子賤曰:“善!”一個“善”字表明宓子賤從朋友陽晝釣魚的經驗里領會了治理百姓的道理,深切贊同朋友的看法并流露出由衷感激之情。

C.面對夾道歡迎的達官顯貴,宓子賤說:“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北砻麇底淤v是一個低調的人,不喜張揚,潔身自好,不愿與一般人結交。

D.“于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寫宓子賤重視發揮當地德高望重的賢德之士在治理百姓上的作用,這是他對陽晝釣魚經驗的活學活用。

4.從某一個角度,概括這則寓言的思想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道而馳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①,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②,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駕④,告臣曰:‘我欲之楚?!荚唬骸瑢⑥蔀楸泵姊?’曰:‘吾馬良?!荚唬骸R雖良,此非楚之路也?!唬骸嵊枚啖??!荚唬骸秒m多,此非楚之路也?!唬骸嵊呱脾??!藬嫡哂?,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⑧。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揚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p>

(節選《季梁說魏王》)

【注釋】①季梁:魏國人。②衣焦:衣裳皺縮不平。申:同“伸”,伸展。③大行:大路。④方北面:正朝北方。持其駕:用手持著韁繩,駕著車。⑤奚為:為什么。⑥吾用多:我的路費多。⑦御者:馬夫。⑧舉欲信于天下:一舉一動要取信于天下,使眾望所歸。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中道而反()

②恃王國之大()

③猶至楚而北行( )

④舉欲信于天下( )

2. 選出下列加點“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

A.我欲之楚

B.此非楚之路也

C.小大之獄

D.王之動愈數

3. 翻譯下面的句子。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這個故事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什么?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覺得季梁是否能勸說成功?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楚人患狐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獲。或教之曰:“虎,山獸之雄也,天下之獸見之,咸而亡其神,伏而俟命?!蹦耸棺飨蠡?,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獲焉。楚人大喜,以象虎為可以皆服天下之獸矣。于是野有如馬,被象虎以趨之,人或止之曰:“是駁也,真虎且不當,往且敗。”弗聽。馬雷而前,攫而噬之,顱磔而死。

(節選自劉基《郁離子》 )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咸而亡其神( )

②出于牖下( )

③啼而踣()

④馬雷而前(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伏而俟命()

②而使其子以戈掎諸衢( )

③往且?。?)

④顱磔而死(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楚人大喜,以象虎為可以皆服天下之獸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請結合現實談談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八哥學舌

鴝鵒①之鳥,出于南方。南人羅而調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數聲而止。終日所唱,惟數聲也。

蟬鳴于庭,鳥聞而笑之。蟬謂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嘗言也。曷若我自鳴其意哉!”鳥俯首而慚,終身不敢效人言。

(選自明?莊元臣《書苴子?內編卷五》)

【注釋】①鴝鵒:鳥,羽毛黑色,頭部有羽冠,吃昆蟲和植物種子,能模仿人說話的某些聲音。俗稱八哥。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南人羅而調其舌( )

②蟬鳴于庭( )

③曷若我自鳴其意哉( )

④終身不敢效人言( )

2. 下列“言”與“久之,能效人言”中“言”字詞性不同的一項是()

A.子能人言,甚善

B.然子所言者,未嘗言也

C.此人一一為其言所聞,皆嘆惋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曷若我自鳴其意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則寓言諷刺了什么現象?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5.讀完這篇文章,對我們有什么現實教育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詞

一、閱讀白居易的《白云泉》,回答問題。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1.透過本詩我們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所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什么?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待儲光羲不至_____王____維

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

要欲①聞清佩,方將出戶迎。

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

了自②不相顧,臨堂空復情③。

[注釋]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經明了。③空復情:自多情。

1.作者根據什么判斷友人儲光羲不會再來看望自己?請結合作品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細節來表達這種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答題。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你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樣的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評家認為此詩之妙,妙在后兩句。請簡要解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意思,說說這兩句詩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表達別離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字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好還是“在”好,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城東早春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1.詩題《城東早春》,在詩中作者是如何扣題描寫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景”一詞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華子崗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這首詩以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寫華子崗的景物,試分析一下 “侵”和“拂”這兩個動詞在表達上的作用,它們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后問題。

春雪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1.新年是春天到來的標志,還沒有芬芳的鮮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作者為寫出人們內心情緒的跌宕騰挪,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作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的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增添了詩的趣味,試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后問題。

山中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1.這首小詩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作者王維被后人尊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贊譽其詩達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藝術妙境。

2.張旭的《山中留客》“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句中,“沾衣”為實寫,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本詩中的“濕衣”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臺 城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世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山中留客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1.這首詩通過山行所見,歌詠了什么?詩圍繞一個“留”字,表現的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的第三、四句筆鋒一轉,又引申開去,用“縱使”來寫“莫為”,寫出一番什么樣的景色?給人的啟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閱讀下面宋詩,簡答后面問題。

村行王禹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注釋]本詩是王禹于淳化二年被貶為商州團練副史時所作。

1.概述本詩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作者通過本詩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頷聯“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請分析這兩句為人們贊頌傳誦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文言文

一、1.①徙:遷移 ②子:你 ③隨:跟隨④耳:罷了

2.①B ②C③B ④A3.C

4.①倒不如咱們互相銜著,您背著我走,這樣,人們看見就會把我當作神君呢。②人們看見,果然都避開它們,說:“這是神君呀!”

5.說明了迷信思想的可笑。

二、1.①跟著 ②引用 ③夾雜④高雅

2. ①有個客人在郢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著他唱的有幾千人。 ②這樣看來,歌曲越是高雅,唱和的人也就越少。

3.曲高和寡。曲調越高雅,跟著唱的人就越少。

4.比喻知音難覓。也比喻品質高潔的人容易受到別人的誤解。也比喻說話,寫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理解正確即可)

三、1.①lí ②cuàn ③zèng④yè⑤tái ⑥shì

2.①窮困 ②依仗 ③吃④拜見

3.①(孔子)白天睡覺,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后煮飯。②(按說)應該相信眼睛(看見)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應該依靠自己的心(的感受),自己的心也靠不住。你們記住,要了解人本來就不容易啊。

4. 陳蔡之厄。原指孔子及其弟子從陳國到蔡國的途中被圍困,糧食斷絕的事。后比喻旅途中遇到食宿上的困難。

5.這則小故事說明,只憑一些表面現象去主觀臆斷事情,就很容易犯錯誤。要做到真正地知人識人,非常不容易。這則故事還表明,作為老師,孔子能知錯就改,而且以自己的教訓去教育學生,這是相當可貴的。

四、1. ①遺失、丟失 ②穿,名詞作動詞 ③牽,拉,扯④還給

2.用一件黑色的單衣抵償一件黑色的夾衣,你難道不是賺了嗎?

3.要以理服人,不要強詞奪理。

4.略(圍繞“不要強詞奪理”來寫即可)

五、1.①拜訪 ②用來……的辦法③請允許我 ④同“措”,置放。

2.①這種魚,瘦并且沒味道。②這些就是陽晝所說的“陽橋”魚來了。

3. C(這是宓子賤對一群阿諛奉承的小人避而遠之,表明他知人善任,有自己的為政用人原則)

4.尊貴的人,是不會貪圖蠅頭小利,也不會放下自己的尊嚴去趨炎附勢的。

六、1.①反通“返”,返回②依仗 ③向北 ④講信用、取信2. A

3.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

4.背道而馳。(或:南轅北轍) 做什么事,首先要看準方向,才能發揮優勢達到目的;如果方向錯了,所有的優勢只會導致離目標越來越遠。

5.能。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

七、1.①zhé②yǒu ③bó④xū

2. ①等待 ②靠著③將 ④裂

3.①有個楚國人因狐貍而傷腦筋,用很多種方法捕捉它,沒有抓到。②那楚國人大喜,認為虎偶是可以用來讓天下所有野獸臣服的。

4.沒有真本領,以假象嚇唬人者,終將失敗。

5.人們一旦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便總是自我膨脹到愚蠢的地步,以至于送了卿卿性命。

八、1.①網捕②庭院 ③哪能像…… ④仿效2. D

3.哪里比得上我自己鳴叫自己的心意呢!

4.這則寓言諷刺了寫文章剽竊模仿別人的思想的人。告訴我們:為文者千萬不要學鴝鵒鳥,不要落入別人思想的窠臼,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5.當今社會是創新發展的時代,需要的是各方面的創新人才。同學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探索,勇于創新,努力使“自己的歌聲更響亮”。

古詩詞

一、1.本詩抒情主人公是一個胸懷淡泊、神情閑適、渴望擺脫俗務、具有出世歸隱思想的人。詩人的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詩作中。詩人以“云自無心水自閑”自況,表面上寫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從容自得,實際上這正是詩人的內心獨白?!昂伪亍眱删涓磉_了詩人的這種性格特點。

2.主要運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云水的逍遙自在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以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

二、1.天色已晚,下起細雨。(扣“晚鐘鳴上苑”或詩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扣住“疏雨過春城”分析作答)

2.盼好友到來的期待之情,以及久候好友不至的悵惘之情。清早就已經打開層層的屋門;立起或坐下都在傾聽有沒有友人車子到來的聲音;以為聽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響聲,正要出門去迎接,哪知原來是自己弄錯了

三、1.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涼。

2.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誰那里了。詩人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境界高遠;明明是自己懷人,偏說“秋思落誰家”,表現手法委婉蘊藉。

3.“冷”字既寫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境。

4.作者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繪特定的環境氣氛,營造出一種月圓人缺、寂靜思憶的意境,把要表達的別離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5.“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霸凇弊窒嘈我娊I,平淡寡味。

四、1.作者用“才”、“半”暗點“早”字,“半未勻”的柳芽沖寒而出,最富生機,最能顯示早春的特征。

2.“清”不僅寫出早春之景本身清新可喜,也指春景剛剛顯露出來,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五、“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照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作者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六、1.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

2.增加了詩的浪漫主義色彩,“卻嫌”、“故穿”,用擬人化手法,把春雪描寫得美好而有靈性。

七、1.詩佛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幻覺、錯覺。青翠的山色給人帶來的浸染、滋潤、細雨濕衣似的涼意美感。

八、1.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柳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柳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的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

2.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九、1.此詩歌詠了山地春天的美景,表現了留客的主旨。

2.寫出了“入云深處亦沾衣”的又一景色;在一般人看來,只注意雨天的雨,沒想到晴天同樣有雨意。

十、1.初秋晚景,盎然生機中透著孤獨,斑斕色彩中蘊涵哀傷。

2.悠閑中透著失意,有著漂泊異鄉的凄苦悲涼。

3.運用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將無情之景賦予人的靈性,顯得形象生動;又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聲景映襯,意味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