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0 07:1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山中訪友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山中訪友教案

篇1

【關鍵詞】油氣田長輸管道山區陡坡削方降坡

1 引言

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是為南疆各族人民送氣造福的重要民生工程,按照塔里木油田公司及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項目經理部總體部署的要求,管線需翻過陡峭的河岸后到達喀什清管站,以實現全線貫通的目標。本文就兩種削方降坡施工方案作一介紹。

2 兩種削方降坡方案介紹

根據圖紙要求,也為保證安全無事故,需將高差為38m,坡度為90°的河岸削方降坡至17°。

作業帶清理時,利用挖掘機與油錘(Ⅴ級泥巖地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削方降坡,考慮到以下兩種因素,擬定從河岸頂部(自上而下)削方降坡,并將削方降坡所產生的土方倒運到河岸頂部,由于此處土方量較大,因此采用6臺挖掘機配合作業,詳見施工作業平面布置圖。

(1)由于河道旁邊樹木距離河岸只有10余米的距離,無空間堆放削方降坡所產生的大量土方。

(2)如果將削方降坡所產生的大量土方堆放到河道旁邊,將來恢復地貌時,土方很難運送到河岸頂部。

為防止水土流失和削方降坡的土石滾落傷人,在河岸底部與河道之間圍警示帶并懸掛“禁止通行”標語;為防止水土流失和削方降坡的土石滾落砸傷樹木,在河道樹木外側設置一道臨時擋土壩,壩頂寬1.0m、平均高度1.5m、坡度比1:0.75,壩長寬為60m,采用編織袋就近裝土、碎石等碼砌。

根據管道沿線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可知頂部3米深內為Ⅲ級土方地段,剩余部分為Ⅴ級泥巖地段。按設計要求頂部3米按1∶0.75坡比進行放坡,剩余泥巖地段按1:0.33坡比進行放坡。削方降坡時要安排專人指揮。

2.1 第一種削方降坡方案

由于削方降坡的深度為38m,為保證設備不被削方降坡所產生的滾落土方砸壞,擬采取臺階式削方降坡施工方式,詳見削方降坡示意圖1。

計算Ⅲ級地段土方量為(124.29+114.48)×3÷2×(70.8+60.3)÷2=23477.06m3;Ⅴ級地段泥巖量為114.48×35÷2×(1.2+60.3)÷2= 61604.55m3。

根據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可知頂部3米深內為Ⅲ級土方地段,剩余部分為Ⅴ級泥巖地段。Ⅴ級泥巖地段土質堅硬,放坡系數不用很大。因此兩種削方降坡方案均適用于本工程,而第二種削方降坡方案產生的土方量遠小于第一種削方降坡方案,從經濟效益上講,第二種削方降坡方案較合算。

參考文獻

[1] 石油化工建設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GB50484-2008

篇2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多媒體 優化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形式多樣,表現力強,以其特有的優勢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興趣,擴大視野;能啟迪學生思維;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現在結合本人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 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對老師所教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語文本來是一門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但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索然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錄像、投影、幻燈、計算機軟件等電教媒體,能再現課文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共有五篇課文《春》、《濟南的冬天》、《山中訪友》、《秋天》等。選的是描寫四季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訓練重點是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課文中有些描繪一副副流動變化的畫面、景物動態和色彩變化的語句和畫龍點睛、躍入眼簾的字詞,學生有的容易讀懂,有的則要仔細觀察,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如果借助遠程教育網上的資源能夠把學生帶入情境,提高理解能力。如老師把這幾篇課文中所提到的四季景物特征,如春花與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春風與唱歌的鳥兒,吹笛的牧童,藍天與白雪,秋色與秋實等,通過用一些生動的動畫、動感文字不斷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邊看邊學,讓學生感受四季景色地美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地情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是自己理解,而不是靠老師講的。從而能激發起情感的共鳴。

2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重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學難點和重點,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直觀地看到這一點。在現代文的教學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和理解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這正是學生難以突破的一關,利用多媒體教學則能直觀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攻破學習難關。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一文時,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蘊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義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體教學中利用課件把教學中的重點語句,如:“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钡龋灰槐砹谐鰜?,逐一解決,則能更好的實現學生在重點難點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可以視聽并用,變靜為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 激活思維,提高學生能力

3.1 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文中作文教學因生活而充滿生機和活力。作文課上學生最感苦惱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硬著頭皮寫成的文字往往言之無物,內容空洞,沒有時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走進生活,遠離生活,甚至可說是沒有機會呼吸社會人生的新鮮空氣和時代氣息。而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恰恰能彌補學生課堂上的這一“生活空白”。

3.2 借助音樂,引感共鳴。魯迅的《故鄉》,融合作者豐富的、真摯的感情,文章樸實、凝重,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離開故鄉的戀戀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在講課時,可以先請學生欣賞一支歌——《故鄉的云》:“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云,為我撫平創傷……歸來把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回腸蕩氣的旋律把學生們帶入到一個新鮮而親切的情境中。正當學生們心醉神搖于故鄉時,教師順勢導情:“故鄉,這個令人感懷的名詞,多少文人騷客歌詠過它,多少人產生過‘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的’的慨嘆。魯迅先生18歲離開故鄉求學,探求救國救民的良藥,很少回到故鄉,對兒時的伙伴有著深深的懷念。闊別故鄉二十年后,但故鄉已不是記憶中的美麗故鄉,小伙伴也變得面目全非。作者悲涼感憤于故鄉的一切,一年后寫下了經過藝術加工的短篇小說《故鄉》。”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在教師啟發下又產生了不解與疑慮,探索答案的學習欲望也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