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西江月范文

時間:2023-03-25 02:1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辛棄疾西江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詞牌名,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詞人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封疆大吏,由于他那英偉磊落的筆觸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于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這首詞是他閑居江西上饒帶湖期間所作,因為上饒縣西的黃沙嶺風景優美,所謂“溪山一片畫圖開”(辛棄疾《鷓天?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以下簡稱“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其中《語文》第一冊第30課《詩詞五首》中的“西江月”的最后兩句是,“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注釋是,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新教材”),是課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其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中“西江月”最后兩句是“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注釋是,道路轉過溪橋,忽然出現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是“溪頭”還是“溪橋”?

首先,黃沙嶺溪邊路旁的社林濃密?!跋^”這里可想而知不指溪水的源頭,而是指溪水的前頭,“路轉溪頭”是說“路到溪水前頭轉了一個彎”,然后詞人來到那里猛然抬頭,嘿!一個熟識的客舍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是一幅寧靜、優美、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風景圖,由于“老教材”至今無人提出質疑,“溪頭”應默認具有權威性。

再者,“溪橋”這里可以是指“小溪前面的橋頭”,也可以是指“小溪橋上的那頭”等等。無論怎樣,“溪橋”總比“溪頭”多了一個景點――山里溪水上的一部橋,讓這幅本來就已經優美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錦上添花,給人以更加豐富、完美的享受,“新教材”這“橋”也許是詞人原本早已就錘煉出來的。

篇2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請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改寫:

夏夜,炎熱的夏夜,讓我無法入睡。

我走出房門,走在江西黃沙嶺的鄉間小路上。只見月光非常的明亮,我抬起頭仰望天空,感受吹來清風的絲絲涼爽。停在枝頭上的鳥鵲可能被我的腳步驚醒了,也可能被風給吵醒了,紛紛從樹枝上飛下來,引起樹枝搖來搖去。這棵小樹好似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風中甩動著她那飄逸的長發,真是美極了!瞧!連蟬也被吵醒了。蟬聲、鳥聲,如同一個杰出的樂隊在為我演奏樂曲,真是好聽極了。謝謝這些勞動者們。清風中飄來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我吸了幾口,感到格外心曠神怡,連心情也不枯燥了。這時傳來一陣清脆的青蛙叫聲,它們好像在談論今年收成有多好呢!

我看看遠方,只見天邊有七八顆星星閃爍著動人的光芒,它們不時在朝我眨眼睛呢!好像對我表示友好。這時,我感到涼風習習,原來下起了零星小雨,點點雨粒滴在我臉上,好清涼,好清爽!

篇3

——改寫《西江月》

辛棄疾在江西上饒縣的一個小路上,靜靜地走著。邊走邊說:“白天是那樣炎熱,而這傍晚卻這樣的涼爽。我走在這里好愜意呀!”

在朗朗的月光下,突然聽見幾聲喜鵲的驚叫聲,好像被那皎潔的月光嚇到了。清風徐徐地吹著,突然樹上正做夢的夏蟬叫個不停,好像是被那清風搖醒了似的。這時我的鼻子不禁聞到了稻花的香味兒。向不遠處望去,一個個正在彎腰的稻子,正在向我們點頭致敬呢!田野里的青蛙們呱呱地叫著,仿佛在說:“今年一定是一個豐收的大年呀!”

這時只有幾顆星星在天空中,大多數的星星都在月亮那兒給月亮祝壽呢。不久,遠處下起了雨。那雨活像個調皮的孩子們,紛紛落到地下,東躲躲,西躲躲。有的還進入我和辛棄疾的懷里,爭奪自己的地位。一看到這里,我和辛棄疾快步來到原先那家小客店里??墒窃趺床灰娏四兀繘]辦法,我們踏著小路的溪水轉了個彎。突然,原先消失的小店便出現在眼前了。而且那在眼前的店,在雨中顯得格外雅致。

篇4

2、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粼濉饵c絳唇》

3、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K軾《行香子》

4、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醢彩赌相l子》

5、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韋莊《菩薩蠻》

6、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獪赝ン蕖陡┳印?/p>

7、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翖壖病段鹘隆?/p>

8、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於厝濉逗檬陆?/p>

9、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小重山》

10、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望江南》

11、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 ?!朵较场?/p>

篇5

〔關鍵詞〕擬話本;詞調;明詞曲化

〔中圖分類號〕I20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6)01-0177-06

①參見胡元翎《依時曲入歌――明詞曲化表現方式之一》,載于《吉林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詞曲互動研究”(12BZW047)

〔作者簡介〕胡元翎,黑龍江大學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據任二北先生“詞曲同源說”理路,“曲”不僅限于散曲,“曲”的涵義應擴大為劇曲(傳奇、雜劇)和民歌小曲等不同時代的流行音樂文學體式,即“時曲”。“流行音樂性文學”應是詞曲最本質的歸屬。雖然自元曲勃興之后,流行音樂文學的主導已由詞轉向了散曲、劇曲,但詞的流行音樂文學基因使得詞在合適的土壤中會向當下流行的音樂形式傾斜。不同時期正在活躍的音樂形態都可能是它尋找并吸納的對象,“曲化”也就因此而發生了。明詞受時曲影響而呈現部分曲化,其表現形態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從音樂功能上,部分明詞依然可唱,只不過是“依時曲入歌”①;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在文詞風格上受當時流行音樂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或多或少的流行性元素。本文討論的是后一種。

明詞中總有些詞調被認為是俗調,詞家在運用此類詞調時不自覺地就把時曲民歌風味融入其中。為了說明這個現象,本文試從明代盛行的擬話本小說中所用詞調來考察,期待著或可從這種當時最流行的俗文學樣式中找尋到形成部分詞調曲化現象的部分緣由。

一、 擬話本對話本中詞調說唱功能的傳承

明代嘉靖時期是明詞與明散曲共同的復興期,二者幾乎呈同步傾向,而且二文體間的互動也自這一時期開始變得顯著。晚明作為一特別的時代,準確說是自明代中葉以后,社會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整個封建社會的大勢看,這個龐然大物開始呈現衰亡之勢。然而此衰亡,并非僅是朱明王朝一代之衰亡,而是整個封建社會走向全面崩潰的開始。幾千年來維護這一封建制度的宗法禮教、道德倫理亦隨之逐漸解體。此時的城市工商業相當繁榮,東南沿海一代紡織、冶鐵、造紙、印刷等手工業迅速成長。反映在文學觀念上,一向被視為俚俗不堪、難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的俗文學,如小說戲曲,一變而與傳統儒家經典并列。人們開始重視小說戲曲的文學價值。同時雅文學也不同程度地融入近人近情的娛樂塵俗之氣。由此,明代復雜開放的社會形態助長了部分文體的界限開拓,晚明人的瀟灑放達使這種文體間的互參互動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文學風景。

通俗小說中的詞調具備應歌性、流行性、娛樂性等流行音樂文學應有的三元素。流行性、娛樂性很好理解,然應歌性還需加以說明。明代擬話本小說,以馮夢龍“三言”為例,里面的組成部分很復雜。其中有宋元話本,也有明文人改編創作的擬話本。而“話本”, 魯迅界定為:“說話之事,雖在說話人各運匠心,隨時生發,而仍有底本以作憑依,是為‘話本’?!薄?〕據鄭振鐸先生的考證更加具體:

“話本”即是說書先生的“底本”,我們就說書先生的實際情形一觀看,便知他不能不預備好那末一套或短或長的“入話”,以為“開場之用”。一來是,借此以遷延正文開講的時間,免得后至的聽眾,從中途聽起,摸不著頭腦;再者“入話”多用詩詞,也許實際上便是用來“彈唱”,以肅靜場面,怡悅聽眾的?!?〕

指出了當時話本中入話詩詞的“彈唱”功能。再如張兵認為:

“說話”是我國古代講說故事的一種伎藝,它相當于現代的說書。當時演講故事的藝人,就叫“說話人”。他們在演唱時所用的底本,就叫“話本”。 〔3〕

也指明話本為說話藝人“演唱”所用。綜上所述,宋元話本應是一種說唱形式,里面的詞調曲調在當時說書人表演時應是或演唱或吟誦,特別是在宋詞尚具流行音樂這一主要功能時,宋人說書時更多地是在演唱這些詞調。

而“擬話本”,據胡士瑩所論,“擬話本和話本有所不同”,他認為“話本是口頭文學的記錄,是民間說唱的記錄”,而“擬話本則是文人模擬話本形式的書面文學,實際上就是白話短篇小說?!薄?〕那么擬話本中的詞調不能不受此影響。最初馮夢龍的“三言”多采用宋元舊本加以編定,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中大量的篇首詞與文中穿插詞調就是宋元時的原歌詞。

《草堂詩余》初選本在當時就具有為說書藝人采引的工具書性質。吳世昌先生曾特別說明:

當時藝人說唱故事,既須隨時唱詩或詞,而故事雖可臨時“捏合”,詩詞則須事前準備;非有素養,難于臨時引用?!渲兴赜袑W養者,固可翻閱專集,而一般藝人則頗需簡便之手冊,以資隨時應用。《草堂詩余》將名人詞分類編排,輒加副題,實為應此輩藝人需要而編,故雖為選集而又名“詞話”。說話人得之,才高者可借此取經,據以擬作;平庸之輩,亦可直采時人名作,以增加說話之興味。其為宋代說話人而編之專業手冊,非為詞人之選讀課本,昭然若揭?!?〕

施議對先生亦指出:

《草堂詩余》所選都是兩宋名家代表作,在社會上廣為流傳,說話人有時直接采擇其中名什用以演唱,有時變換語句,或更改作者姓名,將歌詞移入話本。〔6〕

可見,《草堂詩余》本具流行歌曲唱本的性質和功用。而明代最暢銷的詞集就是《草堂詩余》,一版再版,留傳的版本最多,對明詞創作的影響自不待言,這本身已說明明人對作為流行歌曲性質的曲詞概念的認同以及對此類曲詞風格有濃厚的模仿傾向,這構成明詞曲化形成的大背景。而擬話本對原話本中詞調的模仿也更多地在模仿這些詞調當初作為演唱詞時所具有的風格和特點,小說家在創作和選用這些詞調時意識深層更是將它們作為當時的流行歌曲來定位的,因此這些詞更應屬于曲化詞的一部分。在該意識下的摹寫創作漸漸形成了一個創作慣性,遂而成為與說唱文學相似的詞調表達模式,因此我們也可以從中了解這類曲化詞在文人摹寫中的大致特點。

二、擬話本中常用詞調特點考察

馮夢龍“三言”恰是晚明時期最熱門的擬話本小說集,自此之后,擬話本大興,晚明相繼又涌現出《西湖二集》《石點頭》《歡喜冤家》等,筆者初步統計了一下這幾個小說集中所用的詞調情況。其中“三言”因為有來自話本的也有屬擬話本,為了劃定出屬于明代文人的創作范疇,我們統計的是學界基本認同為擬話本的篇目。前人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集大成者是胡士瑩,他在《話本小說概論》“明代擬話本故事的來源和影響”一章推斷出“三言”中擬話本共83篇,但是其中有13篇有學者考證為話本,若將這13篇排除,剩下約有70篇作品。這70篇作品,是經胡士瑩考證為擬話本的作品,雖然個別篇目不無可議之處,但大體上還是可信的。參見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的相關統計。筆者試著從以上所提及的小說中加以統計,可得出結論:小說中常用的詞調有:《西江月》《如夢令》《長相思》《沁園春》《望江南》《滿江紅》《千秋歲》《踏莎行》《鷓鴣天》《念奴嬌》《南鄉子》《眼兒媚》《瑞鶴仙》《行香子》《賀新郎》《桃源憶故人》等。本文從中且選出運用最普遍的《西江月》一調加以考察。

因為要配合小說的情節敘述,小說中的《西江月》大多用來說平常道理和描摹俗事俗情,語言通俗流利,不避纖巧,甚或帶些俏皮?!段鹘隆吩~調,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第一句無韻,第二、三句押平聲韻,第四句押原韻的仄聲韻。這種平仄通押的調子,在詞調中是很少見的。但是《西江月》卻是當時最流行的曲調。一般前后闋首兩句要用對仗。這個詞調以前只是作為表情的一般詞調,因為六字句較多,偏于俳體,讀來整齊流利,易于俚俗,但開始并不偏俚俗,查柳永詞就很少用此調,只有一首“鳳額繡簾高卷”,雖然后人常以他這首為中呂宮之范例。反而蘇軾選用此調較多,然風格也大多屬清雅一流,如其《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翻嫌粉穡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王世貞《藝苑卮言》評該詞最后兩句“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乃“爽語也。”〔8〕楊慎亦嘆道:“古今梅詞,以坡仙綠毛幺鳳為第一?!薄?〕所以說此調最先也是表達高情雅致。然而到了辛棄疾筆下,此調又別有風致: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0〕

全詞充盈生動活潑的氣息,寫出了一個一個驚喜,語言也通俗靈活,給人以很親切的感受??赡苷沁@番潛質,使得小說中也多用此調。比如翻查《全宋詞》,可以發現蔡京有一首《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無家。如今流落向天涯。夢到瑤池闕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幾度宣麻。止因貪此戀榮華。便有如今事也?!?1〕

針對這首詞,郎瑛《七修類稿》有言:

予舊讀《說郛》,中蔡元長臨卒前一日之詞曰:(從略)意無此事,亦不成話。況蔡死時,止年八十,此必惡之者托名為之也,后見《宣和遺事》載蔡京之事,亦有此詞,乃《西江月》也。較之小說反是。后月余而京卒,亦可謂讖也。《遺事》詞曰:八十衰年初謝,三千里外無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遙望神京泣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夕漫繁華,到此翻轉成夢話?!?2〕

本文意不在辨析這兩首詞的真偽,而是想說明稗官野史開始以《西江月》詞為首選。而且風格特點為配合說唱文學遂愈發往通俗淺近方向發展。以前人們的思路往往是說因為《西江月》本身的俳句體式,易于俚俗,遂成為小說中之首選。參見祝東《“三言”“二拍”多用西江月詞原因探析》,載于《內蒙古大學學報》, 2009年第2期。其實也可以換一個思路,從說唱文學一開始的導向,遂使此一詞牌成為后世承載俚俗的代表,應該也切合實際。明人擬話本中的大量《西江月》就說明了這一事實。

且舉傳說為柳永《西江月》“師師”“香香”“冬冬”那首詞為例。薛瑞生《樂章集校注》將這首作為輯佚之作,標明選自《古今小說》中《眾名姬春風吊柳七》,全詞如下:

調笑師師最慣,香香暗地情多,冬冬與我煞脾和,獨自窩盤三個。“管”字下邊無分,“閉”字加點如何?權將“好”字自停那,“Α弊種屑渥盼搖!13〕

同時選入的還有兩首《西江月》:“師師生得艷冶”與“腹內胎生異錦”。其實這首《西江月》參考了宋元話本《柳耆卿詩酒玩江樓記》中的《西江月》。《清平山堂話本》有錄:

師師媚容艷質,香香與我情多,冬冬與我煞脾和,獨自窩盤三個。撰字蒼王未肯,權將“好”字停那。如今意下待如何?“Α弊種屑渥盼搖!14〕

柳永詞“]c從俗”,也得歌妓之見愛,然其《木蘭花》“心娘”“佳娘”“蟲娘”“酥娘”詞與這首比,也只是在形容女子樣貌姿態歌舞伎藝方面多下筆墨,而不像這首諧謔調侃甚至有涉之嫌??梢?,說唱文學賦予《西江月》之特點。而馮夢龍等人的擬話本基本上是如法炮制。除了做這方面的導引之外,還有大量擬話本將《西江月》放在篇首來點明小說題旨,更多講說俗世道理。如《警世通言》中《蘇知縣羅衫再合》的二首《西江月》:

酒是燒身V,色為割肉鋼刀,財多招忌損人苗,氣是無煙火藥。四件將來合就,相當不欠分毫。勸君莫戀最為高,才是修身正道。〔15〕

三杯能和萬事,一醉善解千愁,陰陽和順喜相求,孤寡須知絕后。財乃潤家之寶,氣為造命之由,助人情性反為仇,持論何多差謬!〔16〕

《西江月》是如此,與其相類似的《長相思》《如夢令》《鷓鴣天》等也是如此。如《石點頭》第九卷《玉簫女再世玉環緣》有《長相思》:“花色妍,月色妍,花月常妍人未圓,芳華幾度看。 生自憐,死自憐,生死因情天也憐,紅絲再世牽?!薄?7〕第十卷《王孺人離合團魚夢》有《如夢令》:“門外山青水綠,道路茫茫馳逐。行路不知難,頃刻夫妻南北。莫哭莫哭,不斷姻緣終續?!薄?8〕《貪欣誤》第五回有《鷓鴣天》:“佳氣盈盈透碧空,洞房花燭影搖紅。云來仙女游蓬島,瑤闕嫦娥降月宮。 諸惡退,福星拱,陰陽變化古今同。石公機變真奇訣,又被仙姑道達通?!薄?9〕總體而言,均具有纖巧流利,俚俗上口,諧謔俏皮等流行小唱之特點。

三、 擬話本中常用詞調在明代詞家筆下的曲化表現

小說中的詞調運用不能不影響到明人對詞調的認識,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而落實到詞的創作中去。以上所說寫俗事俗情,語言通俗流利、不避纖巧、機警甚至幽默俏皮的令詞遂形成一類,存在于明詞創作中。翻檢《全明詞》,此類詞調大致有:《長相思》《如夢令》《鷓鴣天》《西江月》《一翦梅》《河傳》《十六字令》《望江南》《漁歌子》《調笑令》《生查子》等。

可能因為明人如此大量地運用這些詞調,故而清人加以總結:吳衡照曾指出“詞有俗調,如《西江月》《一翦梅》之類,最難得佳”?!?0〕清人謝章鋌在論及詞調聲情時也曾指出:“填詞亦宜選調,能為作者增色,……各取其與題相稱,輒覺辭筆兼美,雖難拘以一律,然此亦倚聲家一作巧處也。其他《西江月》《如夢令》之甜庸,《河傳》《十六字令》之短促,《江城梅花引》之糾纏,《哨遍》《鶯啼序》之繁重,儻非興至,當勿強填,以其多拗、多俗、多冗也。然俗調比拗調涉筆,尤須斟酌?!薄?1〕很明顯這里俗調指《西江月》《如夢令》《十六字令》等。陳廷焯亦進一步指出:“詞中如《西江月》《一翦梅》《釵頭鳳》《江城梅花引》等調,或病纖巧,或類曲唱,最不易工?!薄?2〕所謂纖巧、曲唱都是被清代雅詞派認定為俗,并加以排斥。而這些詞調或是由于本身的潛質,或是由于在說唱文學中的著意加強,或是因為通俗小說的大興,等等,遂使這些詞調即便是僅用來供文人吟誦時也帶上了俚俗纖巧曲唱的烙印。所以說,明代此類詞調的大量運用應屬于時曲影響下曲化詞的一種表現。

那么明代詞家在具體應用此類詞調時是如何表現時曲特點的呢?試舉例如下:

首先,纖巧流利者有。明代詞人,即便是大文豪在填詞時也多選前文所論之俗調。比如王世貞,官至刑部尚書,與李攀龍同為“后七子”首領。在其80多首詞中,亦有《望江南》7首、《如夢令》3首、《生查子》1首、《長相思》2首,后面還有《鷓鴣天》4首等。特別是《望江南》7首:

無個事。湘枕睡初酣。青織晚潮縈似帶,碧攢春樹小于簪。遮莫是江南。(《望江南?夢故鄉作》)〔23〕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澹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望江南?即事》)〔24〕

回首處,薄業太湖干。半艇春洲蘆S綠,一樓風雨杏花寒。此景放誰看。(《望江南?思家》)〔25〕

春睡足,釵玉自欹斜。立傍鏡臺還脈脈,枕痕纖甲印桃花。來試雨前茶。(《望江南?書所見》)〔26〕

閑囑病,慎莫忌多才。夜雨松它溫錦帶,霜天負我軟金杯。怕汝又安排。(《望江南?病后戲作》)〔27〕

無限事,斷送在長安。只見前人前事好,后人誰道后人難,青史不勝寒。(《望江南?有感》)〔28〕

隨意步,芒履破蒼苔。半壁雨收殘日去,滿江風送晚潮來。此景亦悠哉。(《望江南?晚步》)〔29〕

此7首《望江南》分別標小題目為:“夢故鄉作”“即事”“思家”“書所見”“病后戲作”“有感”“晚步”。一目了然,皆是閑暇時的即興即事之作,前三首寫思鄉之情,然不著重筆,或是因夢中閃過故鄉之景而點贊一下江南、或是耳邊飄來一曲由此勾起對家鄉太湖之想、或者偶一回望則涌起放著故鄉最美之春景卻不能歸去賞玩的惆悵,這種一閃一念一恍惚間的感覺被作者捕捉到,輕輕透出情感,伴著對仗精致的中間句所勾勒出的美麗畫面,完全沿著白居易《憶江南》的歌路,順暢上口不需多費思量。接下來“春睡足”、“閑囑病”更多了一種活潑甚至戲謔。“春睡足”很顯然是寫一女子春睡后的慵懶之態,女子入詞應該多了一種曖昧,但讀來卻不覺有什么深意,一瞥一問間,就將家中的寧靜,溫馨以及溶溶的春意傳達出來了。“閑囑病”標題即為“病后戲作”,其游戲筆墨性質已定,以對“病”的囑告口吻,頗類稼軒的“杯!汝來前”,只是更為家常,令人忍俊不禁?!盁o限事”則純是議論,這在話本小說的詩詞論贊中經常得見。

這種纖巧流利之作多是記作者的生活細事,有時似日記體,隨處興感,不求大的主題及深刻的蘊涵,寫小情調甚至小情緒,也多關涉。以上王世貞的《望江南》是如此,明代陳淳小詞也是如此。陳淳,弘正嘉間人(1483-1544)字道停別字透Γ少從文徵明游,以書畫擅名?!度髟~》收其24首詞。所選詞調多是習見的,前面我們提到的小說中常有的《如夢令》《滿江紅》《眼兒媚》《桃園憶故人》等反復在用。陳淳詞當與文徵明同看。二人同是畫家,但多有不同,陳淳相比更放達些。曾有《踏莎行》“已是無聊,不如歸去。賞心樂事常難濟。且將杯酒送愁魂,明朝再去尋佳處”句,這也是他自己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其《如夢令》7首頗有趣:

吟罷池邊楊柳。酌盡幾壺春酒。水面正風來,吹亂一天星斗。消瘦。消瘦。正是憶人時候?!?0〕

月色盈盈如水。小院夜深門閉。書幌照青燈,端的倩人溫被。無寐。無寐。欲睡早先驚起。〔31〕

從自海棠開后。淚濕香羅衫袖。何事不歸來,平地把人消瘦。低首。低首。怕見陌頭楊柳?!?2〕

時節清明小滿。好景過來多半。立馬怨江山,何故將人隔限。腸斷。腸斷。欲去路途遙遠?!?3〕

前夜那人雖小。世事胸中了了。執手已堪憐,況復歌聲窈。傾倒。傾倒。不計酒籌多少?!?4〕

秋院涼風縹緲。試看庭花猶小。新月上東墻,花月相輝人悄。煩惱。煩惱。誰識別離懷抱。〔35〕

秋院桂零香冷。獨坐夜深人靜。欲睡奈衾寒,試把玉琴調整。鐙耿。鐙耿。怕見壁間孤影?!?6〕

前五首無小題目,后兩首分別標為“秋月”“獨坐”。從詞意來看,前五首也正像是一組,寫男女分別在兩地互道相思離別之情,似聯章體。后兩首則集中寫人在秋院的孤獨冷寂。作者發揮出了《如夢令》這一詞調的“甜庸”,特別是前四首,“消瘦消瘦”“無寐無寐”“低首低首”“腸斷腸斷”,將男子思念中的痛苦,女子思念中的柔弱突顯出來,渲染出一派柔情蜜意之氛圍。創新談不上,但是那種接受上的順暢熟絡恰是曲化的一種特性。后兩首亦屬一組,分別從新月初升與夜深欲睡兩個時間點上展開情緒,表現出離別中人醒亦煩惱睡亦耿耿的孤冷躁動心態。

其次,俚俗如民歌味者有。明人為詞也不自覺地用這些小調向民歌味靠攏,或者說此類小調更近于民歌更準確,因為很多小令正是當初萌生時的民間小唱,如《漁父詞》《長相思》《柳枝詞》等。只不過明人在采用這些小調時更承襲了原有的味道。還舉王世貞,他有《如夢令》與《長相思》:

剛是子規催去。又被鷓鴣留住。行不得哥哥,煙雨江南何處。難據。難據。央個醉鄉為主。(《如夢令?感懷》)〔37〕

風滿陂。雨滿陂。雨雨風風無盡時。孤(c)天外遲。 鶯兒飛,燕兒飛。燕燕鶯鶯雙翅低。愁他掠翠幃。(《長相思?閨怨》)〔38〕

東陌頭。西陌頭。陌上香塵粘碧油。見花花自羞。 南高峰。北高峰。兩處峰高愁殺儂。行云無定蹤。(《長相思?閨情》)〔39〕

《如夢令》中“剛是……又被”的聯詞運用,“行不得哥哥”三二句式及口語化,都提醒人們不得不承認其民歌特色。同樣《長相思》中“風”“雨”“鶯”“燕”的頂針疊用,“東”“西”“南”“北”的巧用,“高峰”“峰高”的換形疊用,都是民歌中慣常用到的方法。

再比如明末詞人卓人月,有《如夢令》及《河滿子》數首:

今日問郎來么。明日問郎來么。向晚問還殷,有個夢兒來么。癡么。癡么。好夢可如真么。(《如夢令?來問》)〔40〕

兩兩三三姊姊,人人個個纖纖。灼灼師師盼盼,香香軟軟甜甜。夜夜心心愿愿,雙雙對對鶼鶼。(《河滿子?嘲游女》)〔41〕

小小哥哥妙妙,風風韻韻般般。處處堪堪可可。人人喜喜歡歡。故故招招惹惹,來來去去看看。(《河滿子?游女答》)〔42〕

我們不禁要感嘆《河滿子》竟能如此去唱?!度鐗袅睢范佳骸懊础弊猪嵞_,《河滿子》通篇疊字的運用,皆在民歌中可以尋到。

當然,小詞中亦有俚俗近香艷的。這與當時流行音樂文學講求感官愉悅是分不開的。如沈謙,崇禎時人,杭州西陵十子之一,有才且放誕。他曾借用他人一句話曰:“泥犁中皆若人,故無俗物。夫韓渥、秦觀、黃庭堅及楊慎輩皆有鄭聲,既不足害諸公之品。悠悠冥報,有則共之。”〔43〕公然為俚俗辯解。他有小令《點絳唇》系列,分別詠“美人耳”“美人鼻”“美人肩”“美人頸”等竟11首,也有《菩薩蠻》詠“美人額”“美人臂”“美人背”等,不僅纖巧流利,甚且香艷之極。而且這類詞在明詞中并不是偶然現象,它形成了一個風潮。也因此自然地遭到后人的詬病。

要之,我們且不論明人在詞的創作上有多么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明人之詞曲同源觀應該屬于南宋以來直至清詞這漫長發展階段中最接近詞之本體也最清晰地表達出來的一種意識。王士禎《花草蒙識》即正式闡明“詞與樂府同源”觀:

王陂(九思)初作北曲,自謂極工,徐召一老樂工問之,殊不見許。於是爽然自失,北面執弟子禮,以伶為師。久遂以曲擅天下。詞曲雖不同,要亦不可盡作文字觀,此詞與樂府所以同源也?!?4〕

“詞曲不可盡作文字觀”,意謂皆是樂府。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所謂曲代詞興,曲興詞亡是有偏頗的,明人是不認同的,正如明人俞彥的解釋:

詞何以名詩馀,詩亡然后詞作,故曰馀也,非詩亡,所以歌詠詩者亡也。詞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詞亡,所以歌詠詞者亡也。謂詩馀興而樂府亡,南北曲興而詩馀亡者,否也。〔45〕

他認為詞亡之真正含義在于“所以歌詠詞者亡也”,意即當時的詞譜詞樂在今世已亡,然詞又以今世之樂之譜仍發揮著它的音樂功能,并未亡。同時,從以上小說中所用詞調對明代詞人創作上的影響亦可證當初作為流行音樂文學的小詞,在樂譜盡失之后,在文詞風格上仍然葆有其本體特質,我們同樣要承認詞并未亡,它一直以另一種存在方式證明著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12.

〔2〕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4卷〔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339.

〔3〕張兵.話本的定義及其他〔J〕.蘇州大學學報,1990(4):61-66.

〔4〕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9.

〔5〕吳世昌.《草堂詩余》跋――兼論宋人詞集與話本之關系〔M〕//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編.草堂詩余.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叢:第1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254.

〔6〕施議對.詞與音樂關系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101.

〔7〕〔10〕〔11〕唐圭璋編.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284,899,446.

〔8〕王士禎.藝苑卮言〔G〕//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388.

〔9〕楊慎.詞品:卷二〔G〕//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462.

〔12〕〔明〕郎瑛.七修類稿〔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228.

〔13〕〔宋〕薛瑞生校注.樂章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4:256.

〔14〕〔明〕洪F編.清平山堂話本〔C〕//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

〔15〕〔16〕〔明〕馮夢龍.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3,344.

〔17〕〔18〕〔明〕天然癡叟.石點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10,245.

〔19〕〔明〕羅浮散客.貪欣誤〔C〕//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04.

〔20〕吳衡照.蓮子居詞話〔G〕//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2454.

〔21〕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G〕//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3360.

〔22〕陳廷焯.白雨齋詞話〔G〕//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3943.

〔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饒宗頤,張璋編.全明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4:1084,1084,1085,1085,1085,1085,1085,742,742,742,742,742,742,743,1084,1084,1085,2093,2094,2094.

〔43〕沈謙.填詞雜說〔G〕//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635.

篇6

2、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景病督^句》

3、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翖壖病段鹘隆?/p>

4、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李白《春思》

5、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

6、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祆洹洞喝铡?/p>

7、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獜埲籼摗洞航ㄔ乱埂?/p>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拙右住稇浗稀?/p>

9、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醢彩对铡?/p>

10、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鸥Α督溪毑綄せā?/p>

1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n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2、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獜堉竞汀稘O歌子》

1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篇7

原題回放

(一) 閱讀辛棄疾的《西江月》,完成第7題: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互見。

7.這首詞描繪了一幅________的圖畫,表達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2分)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8~10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記》

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月色入戶。戶:________②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工:________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世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這兩段文字都寫了“月景”,但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課外文言文,完成11~12題。

王恭從會稽①還,王大②看之。見其坐六尺?、郏蛘Z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惫o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④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睂υ唬骸罢扇刷莶幌すВё魅藷o長⑥物。”

――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①會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薦:草墊。⑤丈人: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⑥長:舊讀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①可以一領及我。 以:________

②后大聞之 。之:________

12.成語“身無長物”出自本文,從文段看,它的意思是:________,從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________的品德。(3分)

題型解析

以上所選試題,第一部分,也就是第7題,是對古詩詞的考查,出題比較簡潔,考查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這要求考生對古詩詞內容有整體把握與理解。第二部分所選試題,是以對比閱讀的形式出現的,這也是近幾年中考的熱點題型。所選課外文段內容比較淺顯,考生不難理解。第8題考查的是實詞的用法,這是中考常考題型。所考查的這兩個詞語一個出自課內,一個出自課外。對課外實詞的考查,實際上命題者意圖是通過課外文段考查實詞,也就是課外考課內,只要牢固掌握課堂內學的知識就能順利答題。第9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要注意題干中重點詞的準確翻譯,這也是中考??碱}型。第10題考查課文的比較閱讀能力,做題時要把握好選文章內容,針對題目要求,從寫法的角度進行比較,得出相應的答案。第三部分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內容比較淺顯,學生可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答題。所設兩道題,一是對詞義的考查,一是對文章內容的考查。第11題考查的是文言虛詞,在設題上避免了與第8題的重復,又擴大了對該知識點的考查,同時也明確了一個方向,向學生傳遞了一個信息,要求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夯實基礎,這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第12題,涉及成語知識與文章內容,考查學生的遷移能力、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相對來說,對考生的要求稍高一點。

技法點撥

要做好文言文閱讀,最可靠的辦法是扎扎實實掌握好課文內容,特別是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問題,通過鉆研、請教、討論尋求比較滿意的答案。背誦要準確、熟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由于文言文考查內容比較簡短,答題時貴在準確、清晰。在日常學習中,還應適當向課外擴展,既擴大自己的視野,又能檢驗自己的知識遷移能力。

參考答案

7.答案:農村夏夜優美愉快

評分:每空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8. 答案:①門 ②精巧

評分:每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9.答案:①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②這些樂趣留給山里的僧人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對那些忙于功名利祿的人述說呢!

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10.答案:(甲)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通過描寫竹柏的影子表現月色的空明。(乙)文則概括描繪了月下各種景物構成的美妙意境。

評分:每個要點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11.答案:①把(或“拿”) ②這件事

評分:每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篇8

答案是,雨,確實如此。中國古代有很多詩人描寫雨,我摘抄了幾句: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辛棄疾《西江月》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赜^《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183;杜牧《清明》

雨,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惟一方法。雨可以灌溉農作物,利于植樹造林。雨能夠減少空氣中的灰塵,能夠降低氣溫。下雨利于水庫蓄水, 可以補充地下水,可以補充河流水量利于發電和航運。

一場雨 把我困在這里

你冷漠的表情會讓我傷心

六月的雨 就是無情的你

伴隨著點點滴滴 痛擊我心里

哦 我不相信 你不是故意的

卻為何把我丟棄在風雨里

哦 我不忍心 也不想背叛你

惟有默默等你 回心轉意

我沒有放棄 也不會離你而去

哪怕要分開 我依然等你

我全心全意 等你的消息

終會有一天 你會相信我 我愛你

……

一場雨 把我困在這里

你冷漠的表情會讓我傷心

六月的雨 就是無情的你

伴隨著點點滴滴 痛擊我心里

哦 我不相信 你不是故意的

卻為何把我丟棄在風雨里

哦 我不忍心 也不想背叛你

惟有默默等你 回心轉意

我沒有放棄 也不會離你而去

哪怕要分開 我依然等你

我全心全意 等你的消息

篇9

關鍵詞:月亮;詩人;望月

月亮,在中國詩人意識中,可能是一個最通人性的意象。她讓人懷遠方,動鄉愁;載情思,遣孤獨;示哲理,啟思考。

一、望月懷遠

為什么“望月”能引起人們“懷遠”之情呢?近代學者一般認為月亮是母性的象征。人們望月而動牽掛之心,應該源于原始母系社會對女性的崇拜。當我們長夜無眠,坐在如水的月光中,四周冷寂,孤獨就一陣陣襲來。舉頭望月,自然想到思念的人也在看這輪月亮吧!“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望月而惹情思,添愁緒?!按兝镎魅巳f,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從軍北征》),茫茫大漠中,三軍將士齊看明月,鄉情苦到何等程度,唯有望月才能稍慰離愁。“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望月》),詩人本來是自己望月懷念妻兒,卻反其義用之,寫妻子望月正想念自己,相思更深一層。

二、托月移情

詩人望月相思不能滿足情感需求,就讓月亮做了郵差?!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自己不能親去,托明月帶去自己的愁心,一路伴君。仿佛月亮可起神話中“千里眼、順風耳”的作用,使離人面目如見,呼吸相聞,心思相通,聊以慰藉?!按猴L難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月亮成了唯一可信賴的傳情達意的使者?!按藭r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怕漂泊異鄉的游子孤獨,就派月光去照著他,一可作伴,慰其孤獨;二供相望,通其心曲。

月亮不僅通人心意,甚至具有人的品性。月可與人同坐晤談:“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蘇軾《點絳唇》);亦可與人痛飲同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離人愁苦,月與人徘徊相伴:“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曹植《怨詩行》);游子思鄉,月與人同心同感:“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漢》);思婦懷遠,月與人同憔悴共愁苦:“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三、因月成境

篇10

一、詠秋涼秋高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啤ぐ拙右住堆缟ⅰ?/p>

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媳背U 照《登黃鶴磯》

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空?!啤ね?維《送綦毋校書棄官還江東》

蒼涼初日照簾櫳,秋氣清高八月中?!鳌ぶ煊袩酢肚餂觥?/p>

昊天晴且高,秋氣發初涼。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

——南北朝·劉 鑠《歌詩》

九月肅霜,山靜風落,天高氣涼。蟋蟀入兮堂戶近,鴻雁飛兮天路長。

——唐·李子卿《授衣賦》

二、詠秋風秋雨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獫h·劉 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龂骸げ?丕《燕歌行》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唐·岑 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唐·王 維《山居秋暝》

秋風昨夜吹寒雨,有夢南游到海回?!巍ぺw師秀《寄徐丞》

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啤す?《九日》

三、詠秋聲秋色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啤⒂礤a《秋風引》

秋聲連蟋蟀,寒色上梧桐?!鳌ず尉懊鳌队暌顾魄逑?/p>

秋聲無深淺,深淺在人心。——清·顧 樵《秋夜柬顧茂倫》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宋·程 顥《秋月》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啤だ?樸《中秋》

曉氣沉崖秋色冷,涼飆吹樹桂香浮?!嗡颊\《舜洞秋風》

四、詠秋樹秋花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啤ざ?牧《山行》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巍?耒《夜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肚邎@春·長沙》

何處桂花發,秋風昨夜香?!巍ご鲝凸拧堕L沙道上》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元 稹《》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元·白 樸《天凈沙·秋》

五、詠秋悲秋喜

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啤ざ?甫《新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唐·駱賓王《在獄詠蟬》

一聲梧桐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元·徐再恩《夜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劉禹錫《秋詞》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巍ば翖壖病段鹘隆ひ剐悬S沙道中》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