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隋宮范文

時間:2023-03-17 17:1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商隱隋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源小草寫桃符?!懹巍冻寡?/p>

3、消息東郊木帝回,宮中行樂有新梅。沉香甲煎為庭燎,玉液瓊蘇作壽杯。遙望露盤疑是月,遠聞鼉鼓欲驚雷。昭陽第一傾城客,不踏金蓮不肯來?!啤?a href="http://www.trq119.com/haowen/51331.html" target="_blank">李商隱《隋宮守歲》。

4、細草穿紗雪半消,吳宮煙冷水迢迢。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巍そ纭冻棺允w苕zhi溪》。

篇2

關鍵詞:《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思想內容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142-02

方回(1227-1307)是宋末元初著名詩評家,詩人,他編選了唐宋五七言律詩著名選本《瀛奎律髓》,該選本集詩選、詩注、詩評于一體,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方回把《瀛奎律髓》中的律詩分為49類,共3 014首,因重出22首,實為2 992首?!皯压蓬悺甭稍娺x入110首,遠遠超過了每一類選入律詩的平均值。

《瀛奎律髓》體現出方回的唐宋律詩觀,他的詩學思想也在其律詩批評語句中得到充分體現,這49類律詩的編選,都有其相應的原因和目的。方回的詩評中不僅傳達了他的詩學思想,甚至也流露出其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要真正地理解透徹方回的詩歌批評,就必然離不開對他所選入律詩的理解。而“懷古類”律詩往往思想厚重、格調深沉,更容易寄托詩評家對社會、歷史和人生的根本看法與觀點,也就成為理解方回詩歌批評的一個很好的切入口。

因此,本文就試著來闡述一下《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基本情況,并重點來談一談其思想內容。

一、《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概說

“懷古類”律詩作為《瀛奎律髓》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了“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方面的特色。理解其思想內容,對于理解方回如何選詩和評詩都是有助益的。因此,本文就來闡述一下《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

《瀛奎律髓》“懷古類”的110首律詩中,五言律詩32首,七言律詩78首。詩人包括陳子昂等共計35位。此類律詩中,梅圣俞和羅隱的作品被選入最多,各占8首。從題材方面看,描寫金陵的“懷古類”律詩最多,達13首。

另外,《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題目特征十分鮮明,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題目中含有“懷古”二字,包括《白帝懷古》等17首。

2.題目中含有“舊”、“故”、“古”、“廢”等含有懷古意味的詞,包括《經故人舊居》等18首。

3.題目中點明懷古之人名、地名或者朝代名。包括《送康紹歸建鄴》等75首。

當然,《瀛奎律髓》的“懷古類”律詩不僅在題目上有自己的個性,在其他方面也有獨特的風格。比如,“懷古類”律詩常常是詩人因某一古跡或者某一古人,而追溯當時的相關人、事、物。當直面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眼前情境之時,激發出撫今追昔的無限感慨,進而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藝術手法上常用典故和對比。

我們知道,思想內容是詩歌所蘊含的主旨和所傳達的感情。如果說,律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要完美結合在一起的,那么,《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更突出地體現了律詩的思想內涵。這110首“懷古類”律詩中的思想內容方面也有很多可以論述的方面,有的詩歌是因懷古而思鄉,有的詩歌因懷古而傷己,有的詩歌是因懷古而憂國等等。而其中最突出的特色有兩個: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下面就從這兩個方面來闡釋一下《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

二、《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之一:憂患意識

方回在《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卷首說:“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梢詾榉ǘ恢?,可以為戒而不之戒,則又以悲夫后人也?!盵1]78可見,懷古類律詩主要是通過追念古人、古事、古跡等來表達對歷史之是非、成敗、興衰的思考和態度,并以此來吊古傷今、借古喻今、托古諷今。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一種文化傳統。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了體現憂患的詩句,如《王風?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2]?!睹献?告子下》中則提出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思想[3]。宋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了“先憂后樂”的思想[4]??梢哉f,歷代士大夫都展示出憂國憂民的情懷,唐宋詩人也不例外。

比如,在《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中,陳子昂的《峴山懷古》[1]79描述了詩人登峴山,望襄陽,自然而然地懷想到晉朝之羊祜和蜀漢之孔明,而陳子昂亦希望這樣的良將賢臣能在朝廷中涌現不絕。進而懷古諷今,在“野樹蒼煙斷,津樓晚氣孤。誰知萬里客,懷古正躊躇”四句詩中,詩人含蓄地表達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劉禹錫的《金陵懷古》[1]80頸聯曰:“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詩人從金陵看六朝,認為國家之興亡不能依靠地形險要,而要仰仗自身努力。這樣就自然引出尾聯“《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這兩句詩暗示唐朝皇帝若不能吸取歷史教訓,就會如同六朝一樣造成國亡主滅的嚴重后果,表達出了詩人對唐王朝的憂患意識。《咸陽城東樓》[1]109的作者許渾是晚唐人,當時的唐王朝已經奄奄一息,名存實亡。在本詩中,詩人第一句就直抒胸臆:“一上高城萬里愁”,接著頷聯和頸聯融情入景,這日薄西山、雨來風滿,正是日漸衰微的唐王朝的真實寫照。歷代多少興亡往事,如今只剩下鳥叫蟬鳴。而令詩人傷感和悲愴的是,夕陽西下的唐王朝已經積重難返,沒有人可以“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于是就有了尾聯的借古傷今:“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梢?,詩人的憂患意識有多么深重,而對國勢又是多么無可奈何。

簡而言之,《瀛奎律髓》中的“懷古類”律詩往往體現出一種憂患意識,這種意識成為“懷古類”律詩的重要思想內容。它表達出詩人心系國家、情系民族、主動思考、自覺擔當、充滿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精神狀態。

三、《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之二:批判精神

《毛詩序》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5]這句話強調注重用委婉的言辭來勸諫,而不是直言過失。這里體現出對人、事、物之中的是非的批判精神,而這種批判往往是委婉的,非直接的,這在“懷古類”律詩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比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盵1]102本詩所講的事情是,西晉的王■率領水軍戰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盡管吳主孫皓,以鐵鏈鎖江,但卻沒能擋住晉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的勢頭,最終東吳滅亡了。相對于西晉,東吳代表了割據勢力。劉禹錫所處的“安史之亂”以后的唐朝,國家本來已經趨向統一,但后來有些地方又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詩人既是提醒唐王朝統治者,又是抨擊割據勢力,統一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方向,無人能擋。

比如李商隱《隋宮》,詩曰:“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花》!”[1]105詩從隋宮寫起,由隋宮而想到隋煬帝驕奢逸的帝王生活,詩人甚至假設,如果不是唐高祖李淵滅掉了隋朝,那么隋煬帝可能會游遍天涯海角。面對昔盛今衰的揚州,詩人用一個反問句揭示出帝王荒終將造成誤國、亡國的嚴重后果,可以說是對詩人當時所處時代的一種警示,也是對當時皇帝的一種提醒,希望皇帝可以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

再如李商隱《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章劵⒙螟Q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1]107此詩所講之事與白居易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類似。詩的大意是,唐玄宗李隆基空聞海外有楊貴妃死后所登臨的仙境,來世如何無從知道,但此生李、楊的愛情卻終結了。想當年,皇宮報時的宮人和后來逃亡蜀地的軍隊打更,真是世事無常,物是人非啊。今天發生了馬嵬之變,但從前七夕之時,李、楊二人曾覺得牛郎織女不像他們那樣可以長相廝守。貴為天子的李隆基竟然不能保護自己的寵妃,使得楊貴妃都不如普通人家的女人幸福。從詩歌的內容,尤其是“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可以體悟到詩人對唐玄宗李隆基含蓄委婉的批評。

除了上述幾首詩,《瀛奎律髓》“懷古類”中仍有許多帶有批判精神的詩篇,反映出懷古詩的一大特色,也奠定了整個詩篇的情感基調??梢哉f,要深入鑒賞和研究懷古詩,批判精神是不能忽略的。

綜上所述,《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突出地體現為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領悟“懷古類”律詩的思想內容,不僅有利于對《瀛奎律髓》“懷古類”律詩的理解,也有利于對中國古代幾千年來的懷古詩的理解,進而可以對懷古詩的鑒賞和研究創造出更好的條件,其意義和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元]方回選評.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劉松來.詩經[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0:44.

[3]劉兆偉.孟子譯評[M].北京:中華書局,2011:378.

篇3

關鍵詞:懷古詩詞;創作心態;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1-0121-03

懷古詩詞,是從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詩歌題材,是“經見古人之遺跡而賦詩以緬懷古人之事跡”[1]的詩歌。作者親臨古跡,引起對古人、古事的懷念而發為吟詠,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寫、環境氣氛的烘托和撫今追昔的感嘆。其作品景物與情感相融合,歷史感與現實感相交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懷古詩詞是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高考詩歌鑒賞題的一個常見考點。鑒賞詩詞須知人論世,那么古代文人寫懷古詩詞懷有怎樣的創作心態呢?其作品又具有哪些審美特征呢?本文著重從其創作心態切入,對其作品審美特征試作粗淺分析。

一、思慕功業之崇高美

儒家“三不朽”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文人三個層面的價值取向,對文人們的思想和人生追求有著重要影響?!傲⒌隆笔侨松恍嗟淖罡呔辰?,但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一般士人都將實現人生不朽的希望寄托在“立功”上。能建奇功,樹偉業,名垂后世,在文人眼中,便是“永生”。如果仕途受阻,功業難成,則只能退而求其次,將人生的目標放在文學或學術上,希望同文而不朽,是所謂“立言”。從這個層面上說,懷古詩詞正是古人希求功業而不得、賦詩(詞)聊表心志以期不朽心態的具體體現。

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發出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深情吶喊,這種悲慨高歌的背后恰恰是詩人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和不甘平庸的焦灼。又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詩人登臺憑吊古跡,緬懷東吳東晉舊事,覽景之余,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唐都長安,抒發了因皇帝聽信讒言疏遠自己而報國無門的惆悵,憂國傷時之心幽藏著對功業的渴望和無奈。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借懷古抒發了對英雄的仰慕和功業未就的無奈。當然,并不是所有懷古詩詞都著重表達建立功業的思想,但這并不能掩飾作者內心深處對功業渴慕之深心,其懷古詩詞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表現出思慕功業之崇高美。

二、懷才不遇之悲壯美

儒家經世致用思想鞭策著中國文人,歷史上那些以布衣取卿相或憑才智建立不朽功勛的成功人物激勵著中國文人,使他們具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參政熱情和關心國運民瘼的濟世精神。然而空有熱情是不行的,要想建立功業還須得到政權的承認,而現實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幸運的,因此失意的文人常借懷古抒不遇之悲。

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王昭君貌冠后宮而不得幸,卻遠嫁異域他鄉;詩人滿腹才華,胸懷抱負,卻仕途坎坷,顛沛流離。同是淪落天涯,悲己及人,惺惺相惜之情油然而生,懷才不遇之旨盡見。又如,李商隱的《賈生》,詩人尖銳地揭示出君主求賢意在個人長生、不在蒼生社稷的實質,這是導致人才不被重用的深層原因。詩人在抒發懷才不遇之悲的同時,更多了一層悲情體驗。懷古詩詞的作者大多滿懷壯志豪情卻政治失意,所以其懷古詩詞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一種懷才不遇之悲壯美。

三、心憂家國之凄涼美

詩家懷古,“歷史不過是現實的一個參照系,無論是‘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的詠史詩,還是‘經古人成敗(之地),詠之’的懷古詩,其真正的觸發物還是現實人事,脫離現實關懷而單純詠史是沒有價值的?!盵2]懷古詩詞是古人心系家國的具體體現,表現出深深的現實關懷。

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詩人追憶西晉滅吳舊事,由此生發“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的感慨。前車之覆,后車未必鑒之,人世的滄桑變化將會不斷地演繹。面對風雨飄搖、“四海為家”的大唐江山,怎能不令人心憂呢?欲改變現狀卻無能為力,怎能不傷感凄涼呢?又如,周樸的《春日秦國懷古》,詩人覽秦國舊址,衰草連天,破敗不堪,與昔日的輝煌形成鮮明對比。想當年秦帝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舊事“不堪回首”之余流露出對大唐王朝前途命運的擔憂,感傷凄涼之情深寓其中。古代文人心系國運時局,欲力挽狂瀾卻力不足,怎能不凄涼傷感呢?所以其作品常表現出一種心憂家國之凄涼美。

四、積極濟世之執著美

篇4

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帶來了經濟的繁榮

距今大約一萬多年前,揚州成陸于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它位于長江下游的北岸,依海瀕江,氣候溫潤,物產富饒,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六七千年前這里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使得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據《左傳?哀公九年》記載,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吳城邗,溝通江、淮”。這里的邗城,就是揚州最早的名稱,揚州從此開始了它的城市發展史,距今已經有了兩千多年。漢代,揚州長期是王公貴族的封地。吳王劉濞曾經在揚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促進了它的經濟文化繁榮。到了隋煬帝時期,利用邗溝開通了大運河,把黃河、渭河、長江連接了起來,促進了這三大流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揚州成為了長江以北的南端終點,也是向北的起點,為其在唐代的空前繁榮奠定了基礎。處在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上的揚州在唐朝成為了東南第一大都會,號稱“淮左名都”,是南北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和糧、草、鹽、鐵的運輸中心。江南地區每年向朝廷繳納的糧食和布帛等貢賦,先集中到揚州,然后再經運河運向都城。東南亞各國、西亞等國來的商人很多在揚州經商,有的甚至定居在這里,使得它成為了商賈云集、繁華富庶的商業城市。唐宋時對揚州和四川的益州曾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其意思是“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洪邁《容齋隨筆》)。曹聚仁在《萬里行記》中曾說:“揚州成為世界城市,有1500年光輝的歷史,比之巴黎、倫敦更早?!庇纱丝梢姰敃r的揚州,類似當今的上海,雖然不是政治中心,但卻是相當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唐代揚州同時擁有唐代其他大城市相近的共性: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但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的差異,它又有著自己的個性,這里的農民大多棄農經商,追逐財富,具有鮮明的消費主義傾向,反映出了揚州人對富商大賈景仰羨慕的心態?!鞍彩分畞y”使得躲避戰火的北方人紛紛南下,揚州作為商旅輻輳之地,它的富庶繁華、奢華靡麗使人們趨之若鶩,一時間揚州城市人口激增,市場空前繁盛,商品琳瑯滿目,外地的產品也源源而來,揚州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著唐王朝的經濟命脈,唐朝的經濟中心也向南移。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揚州成為一個合南北特色于一體的移民城市。大運河的開通既維護了大帝國的統一,也促進了處于水運樞紐地位的揚州的繁榮。大量的王公卿士、富商巨賈、達官貴人、文人騷客、百工雜役、普通百姓、道士僧侶各色人等來到揚州,市場上有中外南北、各式各樣的商品店肆,街道擁塞,人口密集,喧鬧的叫賣聲中還夾雜著不同的面孔、不同膚色的人,到處是南腔北調、說著不同語言的人。碼頭上每天經過揚州或在揚州停泊的公私和胡商船舶更是熙熙攘攘,致使水道擁塞難通,可見唐代的揚州經濟已到達鼎盛,在全國也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的數據統計顯示,當時揚州地區人口數已達四十六萬七千余,是武德九年(626年)的五倍,大約占了全國人口數的百分之一,到唐代時經運河或驛道進入揚州經商的大食人、波斯人就有7000人。

二、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繁榮

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對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著巨大的支撐作用,而地域文化環境又對區域經濟產生巨大的反作用。[1]揚州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因其特殊的地域環境多方面吸收了各地的精華,南面吳越文化的嫵媚、纖巧、靈秀的氣質,西面荊楚文化的強悍的民風、奇麗的藝術,北面齊魯文化的寬緩闊達、崇文重教,在揚州文化中都有相當精彩的表現。

(一)普通景物是唐代揚州城市文化意象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文學作品中的城市意象是通過作者對某一城市在特定的時期出現出來的城市面貌進行抽象概括,用特定的文字符號表現出來,然后再反作用于社會大眾,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的城市文化形象,它是城市公眾的一種集體心理意識,是無形的。[2]從下面的詩句中可以發現揚州的城市符號:“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張祜《縱游淮南》);“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這些詩句描寫的雖是尋常景物,但卻惹得多少人為之心旌蕩漾。普通的明月、橋、簫等景物被作者帶上了喜怒哀樂的感彩,揚州的城市符號也滲透在它們身上,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了當時揚州的社會狀況。作為江南水鄉的揚州,“橋”是跨越水陸的一種普通建筑物,自然也成為了揚州最常見的一種景物。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難有“賞月”這樣的閑情逸致,而這樣一種高級的精神娛樂方式也不斷地在唐代作家的作品中出現,可想而知揚州的富庶和繁榮,試想一下溫飽都不能解決誰會有這樣的雅趣?作為一種樂器,“簫”在揚州的各個角落和作品里隨處可見,但此時的“簫”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樂器了,它成了揚州音樂娛樂發達的象征,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揚州人因富足而產生的及時享樂的思想。在這樣一個和著唐詩的平仄而氣韻生動、富庶繁華的城市里,人民是富足悠閑的,到處是一種“應是維揚風景好”的印象。此時的揚州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它已經成為一種記憶、一種情懷深深烙進了文人的心里,所有的普通景物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被賦予了靈性和情感,恍惚間讓人相信了一切都可以這么美好,揚州自然也就成為了那些文人騷客的理想之地。中唐詩人權德輿的五言長詩《廣陵散》詳細描繪了揚州的地理位置和繁華,通過對當地的普通景物和人民的生活場景進行詳細地描繪,使人們對揚州有了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廣陵實佳麗,隋季此為京。八方稱輻湊,五達如砥平。大旆映空色,笳簫發連營。層臺出重霄,金碧摩顥清。交馳流水轂,迥接浮云甍。青樓旭日映,綠野春風晴。[3]中唐詩人姚合在《揚州春詞》中也是通過一些普通生活場面和普通景物來記錄揚州,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了解了揚州的繁華富庶、奢華靡麗及揚州人會享受生活,并為尋找快樂樂此不疲的精神追求:廣陵寒食天,無霧復無煙。暖日凝花柳,春風散管弦。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莫喚游人住,游人困不眠。當多情善感的文人們來到揚州,注定會陶醉在無邊的風景里,自然也會在隋煬帝游玩揚州時曾到過的古跡前撫今追昔,感慨唏噓,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隋宮》:其一:乘興南游不,九重誰省諫書函?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其二: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花。中唐詩人許渾則通過一首七律《汴河亭》道出了過度的揮霍享受帶來的必然是可悲的下場,其中的船、樓、宮女等普通景物、人物諷刺了隋煬帝當初荒無度、窮奢極欲的生活場面:廣陵花盛帝東游,先劈昆侖一派流。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凝云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四海義師歸有道,迷樓還似景陽樓。

(二)風月文化是唐代揚州城市文化意象另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提到風月文化人們自然聯想到低俗、不登大雅之堂,其實唐代的作品中風月文化只是詩人自身情感和愛意的真摯抒發,其中有的含蓄隱蔽,有的明白直露,而揚州因社會環境、經濟因素等原因所致,涉及到的風月文化篇目眾多。揚州作為經濟商業中心,白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到了晚上的夜市照樣是歌舞升平,商貿活動頻繁,一點也不遜于白天。在唐代,夜市成為了揚州人引為自豪的一大民俗景觀。中國古代的城市為防止人們夜間作亂都要實行“宵禁”,每到傍晚人們紛紛往家趕,街上除了執勤和打更的很少見到行人,更談不上什么夜市了。到了唐代,由于經濟的繁榮以及國內外交流的頻繁,住宅區和商業區不再向以前那樣完全分割開來,逐漸聯系在了一起,市場也就日趨擴大,“夜市”自然應運而生。揚州就是這樣一座處處“笙歌徹曉聞”的不夜城。李紳在《宿揚州》中作了描寫:“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蓖踅ㄔ凇兑箍磽P州市》中這樣描寫揚州的夜市:“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升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鳖l繁的商貿活動使揚州的夜市逐漸衍生成了一個燈紅酒綠的風月場所,曾被人們當成了理想的神仙境界。其中的青樓隨處可見,但當時的青樓并非完全是場所,這些青樓女子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有的還是充滿藝術氣質的詩人,和當時的文人墨客交往是一種才子佳人式的人性自由的表現,滿足了文人士子對自由戀愛的需求,充滿了人本主義的精神氣質。這樣的寬松自由的環境下自然吸引了很多多情的文人騷客。揚州的踏月玩賞、細樂悠揚、夜夜笙歌吸引了風流皇帝隋煬帝不遠千里從洛陽到揚州遍尋美人,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怎樣令人傾心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