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10 18:5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

篇1

主人失望地問:“哦,什么比賽呢?”

天使說:“這個比賽很簡單,就是賽跑,從這里跑到天堂的大門,誰先到達目的地,誰就可以上天堂。不過,你也別擔心,因為你已經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靈魂的速度跟肉體無關,越單純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讓主人和狗準備好,就宣布賽跑開始。她滿心以為主人為了進天堂,會拼命往前奔,誰知道主人一點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著。

更令天使吃驚的是,那條導盲犬也沒有奔跑,它配合著主人的步調在旁邊慢慢跟著,一步都不肯離開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來,多年來這條導盲犬已經養成了習慣,永遠跟著主人行動,在主人的前方守護著他。可惡的主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胸有成竹,穩操勝券,他只要在天堂門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輕輕松松贏得比賽。

天使看著這條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難過,她大聲對狗說:“

你已經為主人獻出了生命,現在,你這個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領著他走路了,你快跑進天堂吧!”

可是,無論是主人還是他的狗,都像是沒有聽到天使的話一樣,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離終點還有幾步的時候,主人發出一聲口令,狗聽話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視的眼神看著主人。

這時,主人笑了,他扭過頭對天使說:“

我終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幫它決定,請你照顧好它”

天使愣住了。

篇2

一些語句不通順是本文最大的不足,這對于一個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不應該的,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習作中注意。

點評人:我是雨欣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溫哥華街頭出現

(一群憨態可掬的鴨子),

一只鴨媽媽帶領孩子們在漫步。

開篇以平緩的筆法切入,很象電影故事的描寫。在以后的習作中要注意語句的通順。

開車的司機見了,都不得不停下

(車)

來讓鴨子們安全地過路,有的還把頭伸出來看了看。一切都是那么和諧美好。

(很好的情景描寫。)

突然聽見

“嘎

,

,

...

的聲響

,

(突然,)

兩只小鴨子

(失)

足跌入路旁的下水道。鴨媽媽見了急

(得)

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忽然

(就在這時),

映入

鴨媽媽

的眼簾的是

(看見)

一位身著警服的人,

鴨媽媽

(它)

立馬想到:對,可以向巡警求助。

(注意用詞的準確與語句的連貫,比如“映入...眼簾的是”應該用在起首的語句環境中,類似的語句有“一走進閩臺博物館,首先映入他的眼簾的是一副巨大的

火藥爆繪壁畫

”,而在本段中的使用則影響了語句的通順,建議作者仔細體會一下。)

于是,鴨媽媽和它的小鴨子

飛快

(鴨子能飛快地跑嗎?應該用“急忙”或“趕緊”)

跑到

(前文已經交代看到了巡警了,因此這里應該用“那位”)

巡警

(用“跟前”更貼切)

,鴨媽媽用嘴嘬著巡警的褲子,小鴨子在巡警身旁轉來轉去,不時

(地)

發出“嘎嘎嘎”的

(求救)

聲。剛開始,巡警以為鴨子跟他鬧著玩,就不停地

把腳晃來晃去

(“把腳晃來晃去”表意不明,想想用什么詞準確?)

,幾只小鴨子干脆就跳到巡警的皮鞋上

,皮鞋上留下臟臟的鴨腳印

(可寫可不寫的,索性不寫)

。巡警俯下身子輕輕地撫摸著小鴨子,這時,鴨媽媽用嘴

(叼起巡警的帽子往下水道跑去)

把巡警的帽子叼在嘴里往掉入它的孩子的下水道跑。

巡警也顧不得小鴨子,直追

鴨媽媽。

到了下水道旁,鴨媽媽停

下來把帽子放在旁邊。巡警追上來了,

趕緊把

(拾起)

帽子

拿了上來

戴在頭上。

(就在)

這時,他看見了下水道有

兩只不知什么

東西,走進一看,原來是兩只小鴨子,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鴨媽媽的意圖。

(于是,他)

忙用漏勺撈,可漏勺要接近小鴨子時,小鴨子就立馬

(躲)

開了

,不行,失敗了

。(看到這情景,)在一旁的鴨媽媽更著急了,急速撲扇著雙翅,“嘎嘎嘎”地叫著。

(最后,)

巡警又拿來漁網,

(以)

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小鴨子給網住了。

(注意敘述的簡潔與連貫。)

兩只小鴨子被解救上來后,

(一直扇動著翅膀甩去身上的水,)

好像一點兒也不緊張

,一直拍動翅膀,甩掉身上的水

(隨)

后,在鴨媽媽的帶領下排成一排向巡警鞠了一躬,又接著漫步了,巡警目送他們搖搖擺擺地上路了。

呵呵,一件多么有趣的事,讓我從中知道了:

篇3

“小樹”表層上吸引孩子們的地方,是主人公那些生動有趣的山中生活故事。主人公小樹是一個印第安男孩,本書以季節的更替為敘事順序,重點講述了小樹和爺爺奶奶在美國東部查拉幾山區生活的一年中所發生的各種有趣而不乏神秘和驚險的故事。爺爺通曉山中萬物的語言、印第安人建造自己的“秘密小巢”等故事略顯神秘;帶領獵狗與狐貍斗智斗勇、用蘆葦稈鑒定西瓜是否成熟等故事充滿奇趣;而近在咫尺遭遇響尾蛇、迎面碰上抓自己的壞人等故事則透露出偶然的兇險……這種山中經歷,對于生活在現代城市“水泥森林”中的孩子,甚至對于一般鄉村的孩子來說,都是十分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的。

而本書深層吸引孩子們的則是書中奏響的那曲充滿愛與和諧的心靈之歌,與孩子純真自然的心靈產生了強烈共鳴。少年小樹雖然是個孤兒,但他一直生活在一個相互友愛的世界之中,爺爺、奶奶、松樹比利、柳樹約翰、魏恩先生等與小樹相互友愛;人和狗,和山中動物、植物等自然萬物也相互友愛。而這種愛的基礎就是相互了解。對于書中的印第安人來說,“愛和了解是完全相同的事”。正因為相互了解,所以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之間,能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友愛,和諧相處,而沒有絲毫虛偽、功利與掠奪。這無疑是給機械化、功利化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泉。正因為這一點,本書感動了無數的孩子和成年人。

細膩而新穎的思想和耐人尋味的哲理,也是吸引小朋友的一大因素。當時美國的媒體就認為“小樹”是一本十分具有啟發性的書,書中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與哲理俯拾皆是。比如當小樹因鵪鶉被老鷹抓走而難過時,爺爺說:“(老鷹)把跑得慢的鵪鶉給抓走。跑得慢的鵪鶉就沒有機會生下和它一樣跑不快的鵪鶉孩子了。(老鷹)是在幫助鵪鶉?!毙浜蜖敔斣谏缴献セ痣u時,學到了這樣的道理:“老火雞就像是某種人類一樣,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多,就對周圍的事物不屑一顧了,頭抬得老高,結果什么也沒學到。”這些思想與哲理,直觀好懂,有很強的啟發性。

“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是書中奶奶教導小樹的一句話。這也應該是很多著名作家向讀者傾情推薦“小樹”的初衷。

《少年小樹之歌》以質樸和簡潔的敘事風格,講述著不曲折也不離奇的一個少年成長的心路歷程,整部書充溢著濃郁的人文主義情懷。作者細膩地描寫出了一個和諧唯美的想象里的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沒有絕對的仇恨,有的只是接納、容忍和博愛。

小樹的爺爺和奶奶之間經常會說“我親你”。對他們來說,“親”就是“愛”,也是“了解”,這是完全相同的事,而彼此了解的程度會隨著一起相處時間的長久而變得深厚。所以,切諾基人“親”大自然,用心去觸摸生活的一切。

篇4

李微漪是,一名身居成都的“80后”美女畫家,2010年她在若爾蓋草原的一次寫生中,無意中聽到當地牧民談起一起新近發生的“狼族故事”。一對公狼母狼,因為吞食盜獵者撇下的誘餌,毒發身亡,留下了一只出生才5天的狼崽。這只原:本可能就此死亡的小狼崽,因為遇見了天性善良的李微漪,命運發生了改變。為了讓這只不幸失去父母的狼崽能活下來,章微漪路上了去草原尋找狼崽的路。幾經周折,最后她終于找到了已經奄奄一息的狼崽。

為了照顧這個可憐的小家伙,李微漪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選擇,把狼崽帶回成都養育。李微漪給小狼崽取名“格林”。在她的細心養育下,格林幸運地活了下來。

再小的狼也是狼!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格林開始漸漸顯露狼性,人類的都市對它而言危險叢生。李微漪不愿將它送到城市動物園里,最后她不惜劍走偏鋒。選擇了一個方法,讓格林既不孤獨又能擁。有自己的生活,她將格林帶去了朋友的藏獒場。把它置身在藏獒的威脅中學習“動物之道”。

對格林來說,只有廣袤的草原才是它真正的家,李微漪很清楚這一點。為了讓格林能在野外順利地生存下去,在送格林重返狼群前,李微漪對它進行了野化訓練。她帶著格林在草原安營扎寨,就像一個真正的狼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只身在野狼出沒的狼山上,與半大不小的格林過著同吃同睡同狩獵的野外生活。

從夏天到冬天,李微漪帶著格林在草原上四處尋找狼跡,十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李微漪知道,只有真實環境里的兇險與饑餓,才能激活格林體內的野性基因,讓它擁有獨立捕食的生存能力。

在李微漪“望子成狼”的母愛里,格林終于變成了一只真正的野狼,并最終成功地回歸到它的血親狼群之中,開始了屬于自己的狼族生活。

格林離開后,李微漪無時無刻不在想念和它一起生活的日子,最后她以溫柔細膩的文筆,將這一段人狼之戀的曠世奇緣記錄下來,寫成了一部長篇紀實《重返狼群》,以別樣的角度,透視人性和狼性、人與自然、環境與動物等等許多熱點。

Q=《課堂內外》全彩高中 A=李微漪

Q:你和格林問吃同睡同狩獵,就沒有擔心過狼的野性?就不怕被傷害?

A:狼肯定是有野性的,玩鬧時的無心之傷很正常。身上這些小傷疤如今反倒成了我最珍貴的紀念。狼是愛也用牙,恨也用牙,爭奪地位時更是“狼牙之下出政權”。和格林在一起的時候,我也照樣用暴力鎮壓它,如今格林鼻子上還留有我的牙痕。狼的感情不是用籠子和肉能換來的,只有同生死共進退。狼才會把你當家人。狼是不能沒有自由的。

Q:你最后一次見到格林是什么時候?把格林放歸草原后,你的生活有沒有變化?格林在你的畫里出現過嗎?

A:最后一次見到格林大約是在2011年2月底的一天,我們分離一個月左右。當時我們跟蹤被狼群打圍的牦牛群。人一靠近,狼群迅速撤離,我驚異地感覺到格林就在狼群之中,就大喊它的名字,一直追到山梁,果然是它!我抱著格林,感覺它比分離時又魁梧了不少,毛鬃濃密,目光機警,身上沒有傷,也沒有饑寒相,看來狼群對它很不錯,沒有把它當邊緣狼看待。

現在我依舊畫畫寫生,到世界各地四處游歷,也一直試著把我和格林的故事畫出來。我一直相信,如果再遇到格林,我們彼此一定認得出對方,而且肯定是它先認出我!我現在特別想建一個“中國狼生態保護區”,讓格林在草原無憂無慮地生活下去,不然草原環境惡化,所有動物都在劫難逃。

Q:現在人們常常會說到兩個詞“人性和狼性”,有了這段傳奇經歷,你是怎么來認識這兩個詞的?在你看來,該怎樣理解“狼性”?

A:在和格林相處的日子里,我清楚地看到了狼性中折射出的人性。我希望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作為人的幸福和重返純真的人性。如果人與人之間只有互不信任、漠不關心、爾虞我詐,那人還不如狼!或許人比狼高級,但有的時候狼卻比人高尚。狼性是勇敢進取、頑強堅韌、自立自由、重情重義、互助抱團、一致對外的,獨狼的力量遠不如獅熊虎豹,但是群狼能分工協作,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篇5

【關鍵詞】初中英語培養閱讀技巧閱讀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閱讀教學,既要使學生獲取信息,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又要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訓練其閱讀技巧,以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能力。

人教版英語教材信息量大、內容多。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材,精心備課,抓住教材與學生實際之間的共鳴點。以人為本,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教材,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課的導入至關重要。有如電視劇的片頭,以其精彩性先聲奪人,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可根據不同體裁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方法靈活導入新課。

一、形象激趣

直觀形象地導入新課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新目標《goforit》八年級(下冊)Unit1Doyouthinkyouwillhaveyourownrobot?一文時,教師可下載機器人設計大賽中的一些片斷。教學Unit3Doyourememberwhatyouweredoing?時,可從講述Dr.MartinLutherKing的故事入手,使學生通過故事領會文章。教學Unit4Shesaidhelpingotherschangedherlife時,可播放希望工程主題歌《紅書包》,還可播放一些捐資助教的視頻。這些形象直觀的導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為其理解課文內容奠定基礎。

二、時事引趣

教學課文時,聯系時事新聞會使學生學得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教學新目標《goforit》八年級(下冊)Unit7Wouldyoumindkeepingyourvoicedown?Unit9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和九年級Unit1Howdowedealwithourproblem?等課時,與構建和諧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結合起來。讓學生帶著一種探究的心理去閱讀課文,因而閱讀時也會饒有興趣。

三、設疑提趣

學生帶著疑問閱讀時對文章的理解更快、更準、更輕松。例如,教學記敘文時,可由W-questions導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在文中尋找分析歸納答案,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例如,學生在閱讀九年級Unit9Doyouknowwhenbasketballwasinvented?之前,教師可提出下列問題:

字面類問題: WhoinventedBasketball?

Whenwasitinvented?

Whenwasthefirstbasketballgameplayed?

推斷類問題: WhyweretheBerlinOlympicsimportantforbasketball?

應用類問題:Whyisitdifficulttobeabasketballplayer?Forexample.

隨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命制一些填空題或填表題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同時也與測試中的任務型閱讀接軌。

閱讀訓練的另一重要環節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的內容,訓練他們的閱讀技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具體做法是: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新課標》中規定:初中閱讀理解測試要求考生的平均閱讀速度為50―70WPM,生詞率為3%。而實際上學生閱讀時往往由于一些不良的習慣而影響其閱讀速度。這就要求學生閱讀時要抓住重點短語或句子,在規定時間內找出答案,提高閱讀速度,獲取文章整體信息的能力。閱讀前教師要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例如,教學八年級Unit8Whydon’tyoulearntosingEnglishsongs?時,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判斷正誤):

1.ThreegoodwaysofimprovingEnglisharementioned.

2.StudyingEnglishhelpedJiangMeiwintheprize.

3.Singingsongsdoesn’tmeanyoucanspeakEnglishwell.

要求學生在三分鐘之內(全文約250個詞)速讀課文找到答案。這樣學生便產生了主動學習的愿望,對英語閱讀也頗感興趣。

二、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

篇6

[關鍵詞] 海明威 生態倫理 生態經濟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受到嚴重威脅的今天,探究海明威生態思想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正如著名生態思想家唐納德.沃斯特提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于我們的文化系統”。如果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人類看作宇宙的最高貴者,把自然看作人類索取的對象,那么人就會榨干大自然,如同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里描述的那樣:“我們一旦到達一片大陸,這大陸就迅速變老。土著與之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外國人大肆破壞,砍下樹木,抽干河水,因此供水情況被改變,一旦表土被翻下去后,土壤便露出地面來,接著,開始被風刮走。”生態危機必然會導致人類生存危機,海明威對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運的擔憂源于他的生態意識。了解海明威的生態思想既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同時亦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人們與生態和諧相處的意識,幫助人們建立與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關系。

一、海明威是熱愛大自然的作家

他兒童和少年時代主要生活在鄉村小鎮橡樹園,幾乎每年夏天海明威全家都到沃倫湖畔他們的田舍避暑。鄉村的自然美景和鄉村小鎮的生活使海明威對大自然留戀忘返。此外,在父親影響下,他很小就開始釣魚打獵等接近大自然的體育運動海明威一生都對這些體育運動有濃烈興趣,這些體育運動同樣使海明威親近大自然他居住的不少地方,如基韋斯特、眺望農莊、太陽谷、凱徹姆等地方,都是接近自然,風景優美的地方。大自然給海明威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海明威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

二、海明威的生態思想十分復雜

美國的海明威研究學者安?普特南指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總是呈現出一種自我分裂的趨向。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田園沖動總是與征服自然的悲劇性沖動相沖突”。“一個非洲故事”,就充分體現出海明威內心深處的沖突和困惑。

“一個非洲故事”敘述美國少年戴維跟隨父親和一個非洲向導追殺一頭老公象的故事。大約五年以前,土著人朱瑪在樹林里打死了老公象的伙伴,現在他們三個人在一起開始追殺老公象。爸爸和朱瑪在戴維的引導下殺死了大象,取得了象牙。然而,戴維卻一直在為那只老公象難過。戴維之所以同情老公象,一方面是因為它與自己一樣,是這個世界上的弱者,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只關心象牙和獵殺快樂的成人相比,老公象對自己的伙伴和戴維都懷有溫情。戴維親眼目睹了那頭氣概尊貴威嚴、風度堂堂的老公象,在人類的貪婪和暴力面前,頃刻間化為了皺癟癟的一大堆皮肉,他感到十分悲傷絕望。

很顯然,在對待人和自然、人和他者的關系問題上,“一個非洲故事”傳達出兩種不同的聲音。掌握著話語控制權力的是爸爸代表的成人世界,他們在征服自然、獵殺野生動物的過程中實證著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同時,也以暴力書寫著人類的貪婪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殘酷性。而在小戴維和老公象相互悲憫體恤的情感交流中,我們捕捉到了一種更具有包容性的意義召喚。這種意義召喚指向的是史懷澤所倡導的敬畏一切生命的倫理:“有思想的人體驗到必須向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倫理與人對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圍之內的生命的行為有關。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

三、從海明威的生態思想中,反映出生態環境惡化一直是困擾人類的一大難題

這種問題主要來自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經濟與地球自然系統的沖突正變得越來越明顯,在我們的身邊總是充斥著森林縮小、土壤侵蝕、沙淇擴大、氣溫升高、風暴增多、冰川融化、物種消失的新聞報道,這些現象,標志著經濟與地球生態系統之間日益緊張的關系。而從人類生產活動的技術特性和生態環境本身的承載能力來說,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又是生產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符合人類生活需要的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已經短缺,擁有這樣的環境已經成為人類追求幸福的目標之一,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環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并對被過度使用的生態環境進行補償。

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滿足的是當代人的要求,忽略的卻是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這種以棲牲資源和長期發展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急需有一種科學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來取而代之。隨之,生態經濟便應運而生。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辦法,改變原有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經濟高效、生態平衡的產業,建立社會和諧、生態健康的環境,從而形成開發與保護并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舉,自然與人類高度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亦稱為綠色經濟。

四、結語

從海明威的生態思想到生態經濟,反映了人類生態倫理觀念和經濟觀念的巨大變革。從人與自然的視角,會發現人類在面對自然時處于尷尬的境地。人類依賴自然而生存,熱愛自然,希望能與自然長久地和諧相處下去,但人類在向自然索取的時候卻由于可能是人類自身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屬于人類精神世界或純粹是出于占有欲而做出一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而最終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人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處理上處于最關鍵的地位,人類應建立起一套符合生態倫理學要求的人地關系道德準則和完善的環境法律,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思想以及正確的經濟行為方式,使當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態困惑得到最終的解決。也使人類能夠在這美麗的自然界中與自然永久地和諧相處下去。

參考文獻:

[1]劉 玉:美國生態文學及生態批評述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5.(1)

篇7

[關鍵詞] 愛;和諧;幽默;反思

電影《上帝也瘋狂II》是由著名導演杰米•尤易斯(Jamie Uys )于1989年拍攝完成的。 這部電影具有濃郁的非洲風情,是在美國、南非、博茨瓦納三國聯合拍攝的。與當今的好萊塢喜劇相比,這部20世紀80年代的老片還是具有一種無法阻擋的魅力,美麗的非洲草原、淳樸的土著民風,幽默的劇情設計,還有穿插于片中的愛與和諧,在輕松快樂中也會讓人陷入思考。

影片為我們講述了在非洲沙漠中生活的卡拉哈里人遠離現代世界,在干旱的環境里自有一套謀生方式??ɡ锶似娓绲膬蓚€孩子女兒奇沙與兒子奇爾在父親尋找食物時被車廂的露水吸引,登上了偷獵者的卡車,卻被不知情的偷獵者帶走。奇哥自此踏上了追尋孩子的旅途……來自美國的法學博士安泰勒經一位心血來潮的飛行員邀請,登上了他的飛機游覽非洲的美景,卻由于惡劣的天氣影響,和動物學家馬歇爾一同被困在沙漠的深處,兩位博士術業有專攻,但野外生存肯定不是安泰勒的強項,女博士出于本能保護自己的忙亂表現為這次歷險平添了輕松幽默的氣氛……古巴戰士與非洲士兵為雙方陣營而戰,兩個人一把槍傳來傳去,他們也先后做著對方的俘虜……這群人在沙漠深處的動物天堂穿插互動,上演了一出溫馨輕松的喜劇。

一、愛的贊歌

導演杰米•尤易斯是天才,他建造了一個場景,讓不同世界的人碰到了一起,人與人之間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下,他們有隔絕、對立,但最終互相理解,和諧相處。在《上帝也瘋狂II 》這部98分鐘的影片中,我們在輕松、幽默的氛圍中深刻感受到愛與和諧的主題。

(一)人類最原始的愛――父子之愛

故事里的主人公土著人奇哥,當發現自己的孩子失蹤后,就立刻出發尋找孩子。他從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腳步,一直走,一直跑,茫茫大漠上一個一直移動的渺小黑點,日息月升,月落日出,他就那樣只是抱著找到自己孩子的簡單想法,日夜不息地奔走。前方路途迷茫,直覺和動作就是方向。當他獲知了自己孩子的下落,竟然流下淚來。當他終于在廣袤而荒無人跡的大地上看到自己兩個孩子的身影的時候,他們興奮地相互叫喊著跑向對方,緊緊抱在一起,爸爸倒在地上,兩個孩子倒在爸爸身上。他們抱在一起,哭著,笑著。眼淚源源不斷洶涌而出,而被淚水浸濕洗滌的臉上,滿是快樂的笑……奇哥,為我們展現的是一種人性中最原始的光輝,一種最簡單、最偉大的父愛。

(二)手足情誼――兄弟之愛

故事里最可愛的就是這對姐弟,赤足,大大的眼睛,皮膚黝黑,頭發卷曲。姐弟倆在回家途中被停在路上的卡車和它上面的露水所吸引,他們認為露水是上帝晚上放在樹上的,但他們卻在白天看到露珠。 出于好奇,他們便在卡車上尋找,于是他們找到了這輩子也沒有見過的那么多的水??ㄜ囬_動,姐弟倆不幸被偷獵者的卡車帶走。于是開始了姐弟二人的卡車之行。雖然在卡車上他們都很擔心害怕,但姐姐一路照顧弟弟,給弟弟摘野果子,找水喝,晚上唱歌哄弟弟睡覺。姐姐擔心弟弟著涼,睡覺時幫他蓋好。當姐弟二人掉入偷獵者卡車上的水箱里,他們互相幫助,雖然鬧出了不少笑話,我們卻在歡笑之余感受到了濃濃的手足之情,姐弟之愛。在卡車的路途中,姐姐在車頂被樹枝絆到了地上,只剩下弟弟被帶走,幸好司機把方向開錯了,才停車。弟弟就此下車往回跑,于是弟弟找姐姐,姐姐找弟弟,父親找孩子,當弟弟和姐姐在巨石壘起的山坡上相互呼喊的時候,他們的語言是那么美,非常有旋律和韻律感,語調和語速非常柔美而且具有一種特別的穿透力,這是人類最美的語言之一……弟弟從山上飛到姐姐的懷抱里,兩人的面孔擠在一起,淚水伴著相逢的喜悅,姐弟倆幸福的笑聲清脆而干凈地在沙漠邊緣的石山上回響。

(三)廣博的愛――對他人的愛

在這部電影里,對他人的愛主要是通過原始土著人奇哥表現出來的。他在自己孩子失蹤的情況下,依然記得告訴別人去尋找那只可以作為食物的死象;他急著找自己的孩子,但是,當他遇見在沙漠中脫水的動物學家,依然停下腳步,幫助他;他被槍指著,卻毫不猶豫地奪下,因為那對于他毫無威懾力,那不過是根棍子;他在偷獵者報復性地放火想燒死所有人時,毫不猶豫地救了所有的人,包括曾經攻擊過自己的另一個偷獵者;奇哥,為我們展現的是一種人性中最原始的光輝,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思想成就了一種最單純、最善良的行為――對他人的愛。

(四)搞笑、浪漫的愛情

在這部影片里,女主人公――漂亮的法學博士由于要做一個報告而來到非洲。一個心血來潮的飛行員邀請她觀賞非洲的美景,并保證半個小時返航。到達目的地后,女博士和男動物學家返航。由于受惡劣天氣的影響,兩人在非洲草原上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忍俊不禁的畫面。女博士在看到蜥蜴或者犀牛的時候就往男主角――動物學家身上跳;女博士裝扮成雌性鴕鳥的模樣來轉移雄鴕鳥的注意力,兩個人一起偷鴕鳥蛋的過程;兩人輪流睡覺,其中一人站崗,防止土狼的侵襲。動物學家以腳代替飛機輪子起飛,結果被丟下,兩人又開始了在茫茫的非洲大地上相互尋找的過程。兩人歷經磨難相遇后,又共同對付偷獵者的過程……兩人由偶遇到分分合合,在一起歷經磨難,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五)偷獵者對金錢的貪婪與熱愛

偷獵者的形象和那些非洲土著人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兩個偷獵者為了金錢和利益的驅使,殺戮象群,破壞自然。他們獵取的象牙怕被別人看到,不惜開車軋過那兩個可愛的土著孩子,還綁架了他們的父親。那個偷獵者的頭子竟然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同伴的死活,一把火想把同伴和其他人一并燒死。在他們眼里看到的只是金錢,根本就沒有友情和愛的存在。在片中,土著人騎自行車帶著女主角的方式雖然很滑稽,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土著人樂觀開朗善于助人的優秀品質。對于土著人來說,錢是買不來什么的,在那個環境下錢是沒有用的。他們付出不是為了想到要回報。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現代人的思考,衣不蔽體的純樸居民,和所謂的現代文明人,物質層面上,兩者有著巨大的差異,可是,在精神層面上,對現代文明一無所知的土著人的行為卻深深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在紛繁復雜的“文明”社會里,每個人都互相防范著別人,甚至攻擊著別人。人們總是用最復雜的思維思考著別人和自己,不停地在互相地兜圈子,為了金錢和利益漸漸迷失了自己。

二、大自然的幽默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很聰明地引入了很多動物,這些動物的喜劇效果比人類要大得多。例如發出怪笑聲,留著口水的土狼,只敢攻擊比自己矮的動物,所以你不能躺下讓土狼認為你比它矮;只要你躺下,鴕鳥就看不見你了以及鴕鳥奔跑的姿勢;咬住一個東西就死也不放的小蜜獾,無論如何也要咬住動物學家的一只靴子來報一腳之仇;長頸鹿居高臨下,神態悠閑地看著兩個士兵玩捉迷藏;為保護孩子拼命撞樹的母犀牛;和女主角搶水喝的狒狒;拼命扇昏迷的動物學家耳光的貓鼬;搞定盜獵者的獅子…… 所有這一切都體現了編劇極高的技巧和對幽默的駕馭能力,使人在幽默捧腹之余陷入深深的思考。

影片中的非洲大草原以及當地的土著居民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可怕,通過影片畫外音評論我們可以感受敘述者對原始文明的贊美:“可愛小巧而又優雅的布希族人”;“最知足的民族”;“這里是和平的世界”:“沒有犯罪、暴力、法律,沒有日歷、沒有法官和老板”;“沒有所有權意識”;“他們所見過的最硬的東西是木頭和骨頭”……我們在片中看到的善良可愛的奇哥父子證明了這一切。廣袤的非洲草原上也如同我們似曾相識的場景,有可愛的蜜獾、鴕鳥、長頸鹿,甚至連土狼都變得幽默了。其實大自然一直都是和藹可親的,在這部影片里,我們可以欣賞到非洲大陸的風光以及生活在那里的百態生靈。在碧藍的天空下,水牛成群地遷徙,斑馬奔跑跳躍,長頸鹿悠閑踱步,還有橘紅色的云彩,隨風搖曳的莎草,閃閃發光的沙粒。好一派和諧美麗的非洲風情畫!

只是,人類卻一直以敬畏,恐懼,以致想要戰勝的心態去對待大自然。面對打死大象卻取走無用的象牙,土著人很困惑,他們不知道,在這茫茫非洲大草原之外,是一片利益之地。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叫家人來,共享象肉盛宴,當然,他們法則的定義域是非洲大草原。面對從來沒見過的車輪印子,非洲小孩第一次接觸現代產物,卻發現它是個危險的東西,車上除了有見也沒見過的水之外,全是廢物。他們惟一的想法是,逃離車子,遠離現代文明,只要和家人團聚就行?;蛟S這些孩子是這世上未被現代文明污染的最后產物。法學博士的一肚子法律在這里統統變成了無用的東西,碰到犀牛,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樹再說。導演在人物設定的問題上也頗費心思。緊接著出場的是水火不容的戰士,經過兩人的追逐、打斗到最后與共同的敵人――盜獵者搏斗之后,他們之間的隔閡似乎消失了。最后,士兵幫助兩位博士的小飛機飛離非洲大草原,還有美國當局派出二百多人尋找兩位博士的行蹤等都突出了影片的主題――和諧為貴,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最后,當女法學博士找到動物學家,當土著父親找到土著孩子,我們看到了純真的笑容。其實影片也是我們真實生活的反映,告訴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和物,珍惜我們生活的大自然,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拼命去找,不要等到沒有了自然才去想念自然。

三、結 語

這部影片中故事的笑料如同在黑夜之后流在葉子上的水珠那般閃亮,解渴;故事中的人物如那些可怕卻又可愛的動物一般讓人不可思議,走出故事時,發現故事在沙漠中走出的那條弧線如同沙漠中的一切事物留下的印記一樣,清晰可見,耐人推敲。

這是一部關于上帝來到人間的故事,這個上帝就是奇哥,他在劇情三條線索巧妙的糾纏中扮演了一個救世主的角色,而這個救世主的角色那么真實,那么簡潔而自然,沒一點做作的成分,沒一點說教的成分,沒有一點沉重和傷痛的感覺,沒有一點諷刺的感覺,那么真誠而自然,而這個救世主居然是一個幾近原始人的土著人,而不是文明人類的博士或者士兵或者飛行員。奇哥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曲愛的贊歌,他懷著的只是一顆簡單的善意的心和一種對愛的執著和堅持,沒計較任何得失利害。人類真正要的上帝其實不是神,更不是高高在天上,而就是像奇哥這樣的在人間,在我們身邊,而這個上帝居然是個原始人,難道我們人類文明下生長的人除了相互利用、爭奪、利害,就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活著?現代文明的悲哀。偷獵、戰爭在人之初的善良中自我嘲笑。現代的文明請放慢腳步,來一次深刻的思考。

這樣的電影,永遠不會過時。時代越發展越顯得珍貴。

[參考文獻]

篇8

生態問題是現當代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1962年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該書的問世被認為是“現代環境主義運動開始的標志”(張艷梅,2007:1)。1993年,生態文學研究成為公認的批評學派。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態文學批評的專著相繼出版。英國著名的生態文學研究者喬納森·貝特在《大地之歌》中指出:“環境已經完全變了,我們必須再次提出那個老問題:我們究竟從哪里開始走錯了路?”(張艷梅,2007:4)因此,生態文學旨在以文學的形式喚醒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引導人們形成內心的生態信仰。

生態問題也引起了很多作家的思考和關注,并把這種危機展現在了作品中。隨著工業革命在十九世紀席卷英國,許多農民和手工業者面臨著很大的困境。他們中很多人沒有了房子、工作,也丟掉了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生活方式。而工業化進程對自然則有著更為強大的沖擊,很多原有的田園鄉村被鐵路、城鎮所取代。哈代作為這些社會變革的親歷者和見證人,把工業革命對社會帶來的沖擊和改變融入他的作品中。哈代的小說以他所生長生活的英格蘭西南部地區為背景,富有濃重的地方色彩。在哈代的小說中,尤其是在他的“性格與環境小說”系列,對環境和自然的描述占據了很大的篇幅。而且,自然在他的小說中不是簡單的人物活動的背景,更多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小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讀者可以感覺到社會文明發展對自然的破壞,對人性的忽視。哈代對工業發展、人類物質文明進步所帶來的弊端表達了深刻的關注和思考,體現了他的生態主義思想。以下將從生態批評的角度,從自然、人類和動物三個方面,分析哈代的生態主義思想。

二、自然的角色

在小說中,自然環境提供了故事發展的自然背景。哈代對人物活動的周圍環境進行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比如,在小說的開始部分,哈代描繪了黑原谷的自然景觀,這是苔絲的出生地,是尚未被工業革命吞噬的一塊凈土。在哈代眼中,黑原谷里的大氣是“懶洋洋的,泛一片濃濃的蔚藍”,遠處的天際是“深重濃郁的紫蘭”,一眼望去幾乎到處是“綠草和樹木,豐美芊綿,覆蓋著高山大壑之間的這片丘陵小谷”(哈代,1993:9—10)。

首先,哈代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美好的畫面,幽靜安詳,卻又生機勃勃。這里之所以這么靜謐和美好,是因為它還未被工業化的浪潮污染,是一個人和自然和諧相融的地方。作者選擇了“懶洋洋”這個詞來描寫這個地方的大氣,而很顯然,這個詞大多數時間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狀態的。另外,不同的顏色,“蔚藍”,“深重濃郁的紫蘭”等表達幫助讀者在大腦中構建出一幅五彩繽紛、生機盎然的畫面。作者對于大自然之美的喜愛反映在了這些文字里,也從反面暗示了對于工業化對自然的破壞這種現象的排斥。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代的小說中,自然并不是簡單地被角色感知的景觀,它不僅僅提供了人物活動的場所,事實上,自然也以某種形式參與了人物的內心情感,因此可以把自然看做是人物之外的另一個重要角色。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來給了遭受生活苦難的女主人公的活力和追求新生活的動力。另外,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也會受到周圍自然景觀的影響,得到回應或強化。

勞倫斯認為,在哈代的小說里,存在著一個重要的背景,這個背景很關鍵也很生動,甚至比在這個背景下活動的人物還要重要(Lawrence,2001:503)。在小說《苔絲》中,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著其組成的部分,各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生命和個性(Howe,1985:22)。哈下的自然環境是獨立于人類意愿之外的實體。正如一些生態批評者們所認為的,自然是一個可以影響到我們,也會被我們影響的實體,如果我們一味地破壞自然,那么自然對我們的影響有可能是致命的(Barry,2002:252)。這就意味著只有人類尊重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諧共處,否則的話,如果自然被不斷打擾甚至威脅,它就會反過來對人類施加影響。哈代小說中自然的獨立性和重要地位反映了他積極的生態意識。在小說里,不僅有黑原谷這樣的和諧畫面,而且有工業化發展對自然帶來的挑戰和威脅,這一點集中地體現在機器耕種對人性的摧殘。

三、機器對人性的摧殘

在該小說里,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自然和文明發展的沖突。在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英國在經濟、工業、藝術及政治領域都發展得非常快。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高級的生產工具出現了,并且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大大就提高了勞動效率,也大范圍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作為一個思維敏銳的作家,哈代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的繁榮,他強烈地感覺到了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隨著現代化機器的出現,人類被迫和自然及土地分離。原本和自然有著緊密聯系的農民和工人,和自然分離以后,一定程度上淪為了機器的奴隸。雖然現代化機器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它也使勞動本身失去了樂趣,因為機器作業要求的是勞動者一味地重復相同枯燥的動作。而在此之前,人們是用一種原始和古老的方式進行耕作,這樣的勞動方式使他們和土地更為緊密。通過辛勤勞動,他們從自然力獲取必要的生存的物品,人和自然保持著平衡、協調的關系。但是,現代文明的發展打破了這種平衡,原本人與自然的緊密關系失去了,人們只能服務于機器。小說中脫粒機的描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它被稱作“天不飽的大肚魔王”(哈代,1993:364),使人們“投入了一種昏昏沉沉,恍恍惚惚的境界,一雙手脫離了意識的支配,只是機械地工作著”(哈代,1993:364)。

除了剝奪勞動者勞動的快樂外,現代化機器也同樣無視人的尊嚴,使人們成為工作的奴隸。以下描述司機的句子就能夠讓讀者認識到機器生產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嚴重?!八欠菖c眾不同的神氣和顏色簡直像是個來自托斐特的生靈,偶然闖入了這個只有黃色的麥子、白色的土壤、清明的空氣、卻沒有黑色煙霧的地區。他跟這里毫無共同之處,只是讓當地的鄉下人感到驚訝和惶恐”(哈代,1993:355)。很明顯,機器耕作把勞動者變成了簡單、枯燥的生產工具。這里的司機已經失去了作為人的身份,完全淪為發動機的奴隸。他如同一個沒有生命的木乃伊,看不出任何思想和活力。從這個角色讀者可以了解到現代文明的發展對人造成的傷害。另外,這個司機身上沾滿了煙灰,也間接地揭示了機器對人們健康的威脅,以及對環境的污染。

對于哈代來說,傳統耕作被工業化所吞噬表明了一種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死亡,這種生產和生活方式不是以剝削利用為基礎,而是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緊密聯系為基礎。對于大多數哈代同時代的人來說,他們從工業化看到的是繁榮,高效,以及財富的迅速累積,而哈代看到的卻是對人性的忽略。

四、動物的命運

動物的悲慘命運更明顯地揭示了文明和自然的沖突。哈代的生態意識也體現在了他對動物的關注。從孩童時代,哈代就展現出了對動物的喜愛(Howe,1985:6)。在小說《苔絲》中,哈代同樣表達了對動物的同情,多次描寫到了動物所面臨的悲慘境地。收割機工作時給動物帶來的恐慌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大耗子,小耗子,大野兔,小野兔,還有蛇,紛紛后撤,好像躲進了城堡,并不懂得它們的避難所也壽命有限,也不懂得毀滅正等待著它們。到了下午它們的藏身之地便會縮小到越來越可怖的程度。那時它們便只好敵友不分地擠在一起,直到連最后幾碼地上的直立的小麥也在那分毫不爽的收割機的牙齒之下倒下時為止,這時它們便一一被收割人的棍子和石頭砸死(哈代,1993:95)。

這些文字描寫了作為工業化的產物之一的收割機強大的破壞力。首先,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哈代對這些無助的小動物的同情和關注。它們原本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但這種平靜被現代化工具打破了。由此讀者可以看到社會的進步是如何打擾,甚至威脅到了自然的和諧。另外一個類似的場景是捉老鼠。老鼠把麥垛作為最后的避難說,當麥垛逐漸被脫粒機加工完之后,老鼠在空地上四處亂跑,引起“烏煙瘴氣的混亂”(哈代,1993:365)。

從表面來看,是機器帶來了動物的不幸遭遇。而機器只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因此,這些動物的悲慘命運反映了人類對其他物種的殘忍和不負責任。

生態學提倡的是物種平等和自然的和諧,很明顯這種殘忍態度是有悖這一生態原則的。

五、結語

從以上分析,讀者可以了解到哈代對自然的態度。由于工業化的蔓延,人類和動物不得不和自然分離。對此,哈代表達了深切的思考和關注。對于物質財富的累積,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哈代沒有給予肯定和贊許,因為這一切是以破壞自然的和諧和摧殘人性為代價的。而他提倡的是尊重自然的獨立性,保護自然界的動物,以此達到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并保持人類和自然的親密關系。哈代作品中體現的生態主義觀點反映了他作為作家對自然和人類前景的深深憂慮。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生態主義思想,通過閱讀該小說,讀者可以“開始想象另一種與我們現狀不同的棲居于大地的方式”(張艷梅,2007:4)。

參考文獻:

[1]Barry,Peter.Beginn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2]Howe,Irving.Thomas Hardy[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5.

[3]Lawrence,mentar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2001.

篇9

《忠犬八公的故事》

日版

主演:仲代達矢

上映時間:1987年

美版

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

上映時間:2009年

在日本有一條秋田犬,它的故事家喻戶曉,日本人甚至給它雕塑像、建紀念館,它的名字叫忠犬八公。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1924年,八公被它的主人――東京大學農業系教授上野秀三郎帶到東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門口目送上野秀三郎出門上班,傍晚時分又到附近的澀谷火車站迎接他下班回家。這樣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續到1925年。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在大學里突然中風,搶救無效死亡。

上野秀三郎死后,八公被主人的朋友小林菊三郎收養,但八公一次又一次回到從前住過的地方。一次次失望之后,它意識到主人已經不住在那幢舊房子,于是,它跑到澀谷火車站尋找主人。每天傍晚,它都準確無誤地出現在那等候火車靠站,不論是風雪連天,還是炎炎酷暑,就這樣持續了十年。后來,八公的故事被刊登在東京最大的一份報紙上,它的忠實感動了日本人民。老師和家長都把八公作為忠于家庭的例子去教育小朋友,它教會了許多人什么是愛和不屈不撓的忠誠。

短評:日本有不少反映狗和人類感情的電影,淡淡的傷感中流露出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溫馨。

《新靈犬萊西》

導演:Charles Sturridge

國別:英國

上映時間:2007年

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夕,山姆和妻子一直過著困窘的生活,受動蕩時局的影響,山姆失去了工作。為了維持生計,山姆不得不將兒子喬的愛犬萊西賣給魯德林公爵。思念小主人的萊西幾次從公爵家偷跑回來找舊主人,但忠厚的山姆一家每次都忍痛將它歸還。后來,公爵和孫女搬到遙遠的蘇格蘭,萊西再次逃了出來,并歷盡千辛萬苦回到主人身邊。老公爵被萊西的勇氣和毅力打動,將它送還給喬。

短評:已經成年的我們,沒有小時侯一半的勇氣去接回我們的狗狗,卻懦弱地期盼,我們的狗狗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對世事學會妥協的我們,何時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呢?

《導盲犬小Q 》

導演:崔洋一

國別:日本

上映時間:2004年

由于素質出色,出生不久的小Q被選為導盲犬接受專業訓練。臨近畢業時小Q認識了它的第一個主人渡邊先生。渡邊先生是個頑固的家伙,天生不喜歡狗,但一次巧合的領路后,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開始嘗試接觸導盲犬。不久,渡邊先生就帶著小Q畢業了,他對小Q的感情也日益加深。

篇10

——讀《西游記》的故事

三(1)班 凡雨騏

“猴哥——!”我大聲地叫道。

大家都知道,我的猴哥就是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說起稱孫悟空為猴哥,還有一段經歷呢。這是我努力爭取到的這個稱呼喲,不信,請聽我講講這個故事吧。

《西游記》電視連續集我早已看過,但真正看這本書還是這個寒假。那天,媽媽買回來這本書,讓我看,我不耐煩地說:“電視早已看過了,還看什么書?。 眿寢屝χf:“書與電視不一樣的感覺。再說你是三年級了,應該學會看這些原著了 。”媽媽的話聽起來柔柔的,但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因為她是老師嗎,我不得不照辦。

就這樣帶著媽媽的指令,開始讀這本書。誰知不讀不知道,一讀讓我大吃一驚,原來讀原著與看電視確實有不一樣的感覺。越讀越有味道,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我白天讀這本書,甚至去親戚家拜年也帶在身邊,不時地讀幾段;晚上睡覺前也與這本書來個親密的接觸,最后才枕著書睡覺。很快就讀完了這本書??梢槐橛忠槐?,我越看越喜歡這本書,實際我是更喜歡書中的這個孫悟空,讀著讀著就不叫它孫悟空了,而改口叫它“猴哥”了。

那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許多親戚歡聚一堂。我自管自又在讀這本書,讀著,讀著,讀到精彩處情不自禁地大叫起來:“猴哥!猴哥!”他們被我的舉動逗笑了。媽媽首先明白過來,故意“發難“說:“羞羞羞,怎能把孫悟空當哥哥?”我理直氣壯地說:“怎么不能?老師都說人和動物要和諧相處。再說,這個孫悟空機智勇敢,勇斗妖魔,我非常佩服,我就要認它當哥哥。”爸爸附和地說:“真是傻,家中有哥你不叫,偏要認猴為哥哥?”我不慌不忙地說:“因為孫悟空本領大,妖魔鬼怪全不怕,我要學習它的本領強,認它當哥又何妨?”爺爺奶奶笑著說:“堂哥好幾個,為何認悟空當哥哥?”我拉著爺爺奶奶的手一本正經地說:“因為孫悟空不僅機智勇敢,更主要的是它有毅力,胸懷寬廣,為了幫師傅去西天取經,它受盡委屈也在所不辭。我要向它學習,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外公外婆故意擺著臉說:“我不同意你叫猴子為哥哥,傳出去讓人笑話?!蔽覕蒯斀罔F地說:“這個哥哥我叫定了。因為它心明眼亮,心地善良,打妖怪毫不手軟,對百姓慈心一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