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23:1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細胞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細胞技術論文

篇1

1、挑選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送檢病理科支氣管鏡刷檢細胞學標本252例。所有的患者最后均確診為肺癌。男184例,女68例,年齡44~85歲,(平均66.3歲)。所有的患者行支氣管鏡刷檢,同時薄層液基細胞學涂片與傳統涂片。

2、儀器:美國SurPathTMPrepstain全自動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染片機(BDTriPath,BurlingtonNC,USA)及相關耗材。采用奧林巴斯電子支氣管鏡(BF-260或1T260工作鏡)進行檢查。鏡下發現肺癌的直接征象或間接征象者,根據胸部CT提示的病變行透視下支氣管鏡肺活檢。所有患者均在活檢部位采用南京微創一次性保護型細胞刷刷檢,將毛刷頭直接在玻片上常規涂片1張。再將毛刷頭置于盛有10mlCyteRichRed固定液的50ml離心管中充分震蕩漂洗收集細胞。

3、制片方法

3.1傳統涂片方法:纖維支氣管鏡刷頭直接涂抹于載玻片上,涂片1張,干燥,95%乙醇固定10min,常規HE染色鏡檢。

3.2BDTriPath制片方法:標本加入專用50ml離心管中,使用程控離心機以Hettich3#程序600r/min離心10min,迅速管架倒置180°傾出上清液,加入CyteRichRed固定液20ml,靜置30min,Hettich的3#程序以600r/min離心10min,迅速管架倒置180°傾出上清液,渦漩混合器振蕩均勻,加入10mlTris緩沖液,混均,移至12ml的離心管,Hettich的4#程序以600r/min離心5min,迅速管架倒置180°傾出上清液,渦漩混合器振蕩(15±5)s。管架放在PrePStain系統上,靜置10min,等待上機自動制片染色。

4、判斷標準:涂片診斷采用正常、可疑癌細胞、癌細胞三種分類方法,后兩項為陽性標本。盡量由同一位醫師操作電子支氣管鏡采集標本,由兩位細胞病理學醫師同時閱片鏡檢,以找到癌細胞為陽性。

5、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兩種涂片質量比較:傳統涂片,涂片范圍大小不一,涂片背景紅細胞白細胞多,細胞分布厚薄不均,胞質核漿結構對比不明顯,胞核染色質均一模糊、核仁不清;支氣管鏡刷檢細胞標本LCT制片后,細胞集中于涂片范圍直徑15mm專用玻片上,細胞界限清楚,涂片背景干凈清晰,細胞分布單個散在或成團分布,有立體感,胞質著色鮮艷、易于觀察,胞核核膜分明,核內染色質及核仁清晰可見。薄層液基細胞學涂片診斷肺癌陽性率為58.33%,(146/252),其中中央型肺癌98例,周圍型肺癌48例。傳統涂片診斷肺癌的陽率為33.19%,(84/252),其中中央型肺癌68例,周圍型肺癌16例。液基薄層細胞學與傳統涂片的陽性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支氣管鏡刷檢細胞學標本應用傳統涂片方法制片,受細胞新鮮程度、細胞量、出血及炎性背景、制片技術等因素影響,造成背景不清晰、涂片細胞易重疊、厚薄不均、細胞形態不易觀察、有意義細胞數量偏少,容易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漏診重要病變。液基薄層細胞學制片技術(LCT)是近年來出現一種制片技術的革新,明顯優于傳統巴氏涂片的檢查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BDThiPth離心沉降技術和新柏氏(ThiPthTCT)模式技術。兩種方法工作原理不同,分別為重力沉降式和過濾膜式,已經廣泛成熟應用于宮頸細胞學檢查和TBS診斷報告,對比傳統巴氏涂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和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檢出率大大提高,標本采集及制片質量的優越性是傳統涂片技術無法比擬的,特別是BDThiPth制片技術在細胞數量、背景去除非診斷性雜質、全自動制片染色及診斷質量尤為突出。美國FDA認證:超柏式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是所有液基細胞學技術中檢出率最高的技術。2005年美國病理協會非婦科細胞學實驗室比較液基制片方法與傳統制片方法在體液樣本檢測能力,證實液基制片方法更容易檢出腫瘤。

對比傳統涂片,LCT制片使細胞在載玻片上分布均勻,厚薄一致,細胞數量多,集中于15mm范圍內易于閱片,核染色質著色鮮明,核漿對比效果好,易于觀察核結構,染色背景清晰,制片質量十分滿意,陽性率顯著提高。LCT制片技術和診斷質量體會:支氣管鏡刷檢由于全部收集或大部分收集送檢標本,最大程度保留病變細胞,尤為適用LCT制片方法;液基涂片中的細胞核可能不如傳統涂片中那樣深染,但細胞核異型性是判讀惡性或可疑惡性病變的重要重要標準,一般認為核占優勢、核漿比例高、核膜不規則、染色質凝塊狀、核仁清或多個小核仁為惡性證據;巴氏染色胞漿在區分腺癌或分化鱗癌很有幫助,前者胞漿見空泡,后者胞漿橘黃色、含角蛋白;仔細觀察成團核深染的細胞,如懷疑異常,在背景中全面尋找單個異型細胞更有意義;提高制片質量顯著,但診斷陽性率的改善還需病理診斷醫師勤于積累,LCT在支氣管鏡刷檢細胞標本應用時間及應用范圍還比較晚,對同一份標本同時進行普通涂片,以積累經驗,減少誤診。

支氣管鏡檢查是目前診斷肺癌的常規檢查方法,刷檢聯合組織活檢的重要手段。傳統支氣管鏡黏膜細胞學檢查是在支氣管鏡檢查過程中用支氣管毛刷直接在普通玻片上涂片,診斷率低。LCT對肺癌有更高的診斷率。國內也有少量文獻報道。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與組織病理學對照,普通涂片法檢出敏感度為33.19%,而LCT檢出敏感度為58.33%,較普通涂片法提高了25.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四、總結

篇2

關鍵詞:環境保護;信息技術;環境保護信息系統;3S技術

1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分析

環境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話題,在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保護已經成了人們發展的共識。其中環境保護主要是指人們生存環境的保護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相互協調在一起,進而解決人們生存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威脅。環境保護工作包括了多種不同的內容,比如自然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生物保護等等。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作,所涉及的內容也相對較多,并且在很多領域中也都有所體現,比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法律、經濟等。近年來,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保護的任務相比以往也有了新的挑戰,因此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要改進發展,通過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的應用,來更好的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信息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現狀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應用信息技術也能夠有效幫助環境保護工作開展。采用新的信息化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環境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都有了大幅提高。而隨著環境保護部門各項系統的不斷發展完善,新的環境保護系統體系也開始成了目前環境保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其中很多信息中心都建設了專門的通信網絡以及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同時還有專門的人員來對環境污染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對相關信息的獲取來掌握生態環境的保護都需要開展哪些工作,這樣也能夠最大限度的促進環境保護的預防和改善。

3信息技術在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應用

3.1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主要結構與功能

環境保護信息系統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其中也包括了多方面技術的應用,比如3S技術、模型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影響著整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質量,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應用質量。在環境保護信息系統中,對于信息的獲取、顯示以及分析表達等都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作為支持,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直接的促進了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發展,因此,在環境保護信息系統中,我們也必須要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這樣也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發展。

3.2計算機技術應用于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管理

目前,計算機技術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術,在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重要的提現。其中環境保護信息系統在應用的過程中對于信息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以及使用等都需要通過計算機技術來加以實現,并且在計算機技術應用的過程中,也能夠促進環境保護信息系統更好的發展,無論是在對環境保護信息資源的共享上還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上也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效果。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數據采集、錄入、傳輸、分析、存儲、表達和應用,無不需要依靠計算機技術,建立完整的環境保護信息系統,可以增強環境保護信息的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孤效率。

3.3互聯網技術與環境信息系統的融合更能實現環境保護質量的提高

環境保護的目的是促進人類、社會與資源的協調發展,滿足當代人的發展又不損害后代的利益,也就是說,環境信息系統獲取的環境信息、研究的環境保護對策、環境處理工藝等都需要及時的向大眾傳播,應用于現實,而互聯網的運用不僅可以加速信息的傳播,為大眾提供快捷、全面的環境信息,提高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對提高大眾參與度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43S技術在環境保護信息系統中的運用

3S技術是指環境保護信息系統中最重要的技術。3S技術是指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3S技術結合了空間技術、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傳感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項綜合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3S技術的部分功能可以實現融合和集成,對信息的采集、錄入、編輯、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具有重要作用。

4.13S技術利于環境保護信息系統中的模型制作

環境信息的獲取,環境保護的規劃、決策制定很多時候要依靠合理的模型來作參考。3S技術結合了地理學、城市空間學、環境科學等,通過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能實現地理信息、環境空間的信息的獲取、分析、管理和運用,所以,當3S技術和環境模型相融合和集成時,可為大氣、水、土壤、城市、人口等的空間分布和要素分析形成點、線、面的空間模擬實體,并且可表現其相關屬性,方便分析和決策。

4.23S技術與ES技術結合使環境保護信息系統更加智能化

ES即專家系統,因其強大的定性分析能力,是人工智能近年來被應用的最廣泛的一個分支。ES系統的核心問題是系統知識的權威性、簡明性和廣泛適用性,ES的定性分析能力和3S技術的結合,可以使環境保護信息系統更為準確、便利的進行模型選擇、評估、校正,對提高環境信息管理,發揮系統的決策功能具有實際意義。

4.33S技術與仿真系統集合提高了環境保護信息系統的交互性

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是非常復雜和廣大的,絕大多數需要依靠仿真技術。無論是大的環境問題中復雜環境信息和系統的研究和構建,比如大氣、水體、土壤等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污染物的量控制、研究和治理方法的實施等,還是小的環境問題比如具體的某種污染物的處理工藝的實驗、分析,處理系統的審核、改進等,都需要集合模型技術、仿真技術在仿真的環境下進行操作,3S、三維動畫、多媒體、多傳感器、高分辨顯示器等結合營造的仿真環境,可以增強工作人員的環境感,增強人機的交互,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43S與在線監測技術融合使環境保護信息系統更具實用性

環境保護信息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實行環境監測。污染物的濃度、來源、變化等監測數據是后面分析、采取應對措施的依據。3S技術中的GPS定位功能對監測十分必要。

環境保護是涉及多個方面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建立環境保護信息系統,對環境保護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俱進,提高保護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計算機技術在環境保護信息系統中的應用情況作了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者:魏東凱 單位:撫順市順城區環境監察局

參考文獻

[1]魏斌,黃明祥.信息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應用及發展趨勢[J].環境保護,2014,42(14):36-39.

篇3

2:吉林省森工集團信息化發展前景與規劃.

3: 吉林省林業設計院網絡中心網絡改造與發展規劃.

4: 吉林省林業系統生態信息高速公路構建課題.

二、論文撰寫與設計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業分布十分廣泛,以長白山系為主要脈絡的山地廣泛分布各種森林資源,而作為林業及林業環境的發展,林業生態信息則是一個更為龐大的系統,快捷,準確,合理,系統的采集,處理,分析,存儲這些信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十分現實的問題.在信息交流的這個世界中,信息好比貨物,我們需要將這些貨物(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其中以硬件為主的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這些貨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處理廠",我做這個題目,就是要為它畫出一條"公路"和若干"處理方法"的藍圖.

由于森工集團這樣的特定企業,其一,它是一個統一管理的企業,具有集團化的特點,網絡的構建具有統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個分散的企業,網絡點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還具有集中的特點,它的網絡系統的設計就應該是板塊化的.從信息的角度來講,信息的種類多,各種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角度也不盡相同,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慮軟件平臺的配合.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觀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經過我的努力,我將為它們創造出一條平坦,寬闊的"高速公路".

1,論文(設計)研究的對象:

擬訂以吉林省林業系統為地理模型,以林業網絡綜合服務為基本需求,以網絡拓撲結構為設計方向,以軟件整合為應用方法,開發設計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團企業的企業網絡系統.

2,論文(設計)研究預期達到目標:

通過設計,論文的撰寫,預期達到網絡設計全面化,軟件整合合理化,網絡性能最優化,資金應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標.

3,論文(設計)研究的內容:

一),主要問題:

設計解決網絡地域規范與現有網絡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設計解決集中單位的網絡統一部署.

設計解決多類型網絡的接口部署.

設計解決分散網絡用戶的接入問題.

設計解決遠程瘦用戶網絡分散點的性能價格合理化問題.

設計解決具有針對性的輸入設備的自動化信息采集問題.

合理部署網絡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衡.

優化網絡服務系統,營造合理的網絡平臺.

網絡安全問題.

10,基本應用軟件整合問題.

[nextpage]

二),論文(設計)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與網絡模型的整合.

2,企業內部集中部門網絡設計.

3,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總體分散.

4,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遠程結點.

5,企業內部分散單元網絡設計——移動結點.

6,企業網絡窗口(企業外信息交流)設計.

7,企業網絡中心,服務平臺的設計.

8,企業網絡基本應用軟件結構設計.

9,企業網絡特定終端接點設計.

10,企業網絡整合設計.

5,論文(設計)的實驗方法及理由:

由于設計的過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過程,在設計過程中詳盡的去現場建設肯定有很大的難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們在設計的階段就應該進行仿真試驗和科學計算.第一步,通過小型網絡測試軟件平臺,第二步,構建多個小型網絡搭建全局網絡模擬環境,第三步,構建干擾源利用小型網絡集總仿真測試.

6,論文(設計)實施安排表:

1.論文(設計)階段第一周次:相關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準備試驗用網絡硬件和軟件形成試驗程序表及試驗細則.

2.論文(設計)階段第二周次:開始第一輪實驗,進行小型網絡構建試驗,模擬網絡服務中心,模擬區域板塊,模擬遠程及移動網絡.

3.論文(設計)階段第三周次:進行接口模擬試驗,測試軟件應用平臺,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論文(設計)階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實驗報告1).

5.論文(設計)階段第五周次:進行第二輪實驗,模擬環境(干擾仿真)實驗,提交實驗報告2.

6.論文(設計)階段第六周次:完成結題報告,形成論文.

三,論文(設計)實施工具及參考資料:

小型網絡環境,模擬干擾環境,軟件平臺.

吳企淵《計算機網絡》.

鄭紀蛟《計算機網絡》.

陳濟彪 丹青 等 《計算機局域網與企業網》.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網路由技術》.

[美]othmar kyas 《網絡安全技術——風險分析,策略與防火墻》.

其他相關設備,軟件的說明書.

1、論文(設計)的創新點:

努力實現網絡資源的全面應用,擺脫將單純的網絡硬件設計為企業網絡設計的模式,大膽實踐將軟件部署與硬件設計階段相整合的網絡設計方法.

題目可行性說明及預期成果:

篇4

關鍵詞:IT外包ASP電子商務

傳統IT外包向ASP模式轉變

實際上,IT外包不是新生事物,它起源于20世紀60-70年代財務與運作領域的專業服務與設施管理服務。20世紀60年代,對外部提供商的使用局限于時間共享與服務處理上,因為當時的計算機既大又昂貴,大多數的公司依靠服務機構、系統商、以及其他專業公司提供設施管理服務。

20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了標準應用軟件包的概念。為了解決對IT應用需求的日益增長和IT專業人員的不足,管理者開始依靠合同編程,將企業應用軟件的編程外包給第三方,這是20世紀70年代外包的主要形式;20世紀80年代,外包的重點開始轉向IT支持的垂直集成??刂茝脑牧系疆a品交付的產品開發周期變得越來越重要,IT被認為是一種有價值的內部功能。一般情況下,組織根據定制基礎來管理信息系統環境,它們購買標準設備、系統與應用軟件以及通信系統,并將它們集成進一種基礎設施(對各個組織而言是獨特的);20世紀90年代,外包重點在于網絡與通信管理、分布式系統集成、應用開發與系統運作。90年代的外包提供商積極將其業務目標放在現場的設施管理上,IT人員由客戶向提供商轉移,一些提供商購買客戶的大型機硬件設備,并現場管理客戶的應用服務。當時的系統集成也是一個流行的外包市場,它涉及高度復雜的技術,包括網絡管理與電信,同時還有相關的教育與培訓。

上述這些外包模式尚未利用因特網或其他網絡遠程提供應用服務,因此一般被稱作傳統IT外包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網絡成本下降、帶寬增加、可靠性提高,通過因特網提交應用被普遍采用。ASP模式作為全球信息技術最主要的趨勢之一,它通過因特網或專用網,以租用的方式,提供應用服務,它的應用對組織內部的信息資源管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ASP模式的內涵

許多學者在研究有關ASP的問題時,采用了美國ASP行業協會對ASP的定義,“ASP具有通過廣域網,從一個數據中心為多個實體管理和提交應用服務的能力。”然而,作為一種新興的IT外包模式,學者們對ASP定義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在筆者從ABI、EBSCOHost、ACM、IEEE、JSTOR、SAGE等文獻數據庫所收集到的94篇有關ASP研究的文獻中,發現有其他11種不同的定義。

通過分析上述定義所使用的關鍵詞(如表1所示),我們可以看出ASP模式所具有的內涵,同時我們也形成一個新的概括性、綜合性的ASP定義,即:ASP是通過因特網或其他網絡、以租用的方式、根據合同所確定服務級別,向客戶提供應用服務的第三方公司;ASP提供多種應用服務供客戶選擇,客戶依據使用量或訂閱情況付費,同時ASP集中管理并維護應用與數據,是客戶的單一聯系點,ASP與客戶之間形成一對多的關系。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各種服務提供者都適合ASP的一般性分類。包括,管理服務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存儲服務提供商等,只要他們都能夠通過網絡提交有價值的服務,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所提供的服務可能包括:網絡、系統基礎設施、開發環境、應用、內容、流程支持、流程處理、顧問服務等。許多評論者相信ISP、VAR(增值經銷商)和傳統的外包提供商將合并到ASP領域。然而,ASP模式是傳統IT外包在網絡時代的自然演化和創新的結果,有與傳統的IT外包模式所不同的特征。

ASP模式的主要特征

ASP與傳統外包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交付方式:ASP是通過因特網或其他網絡交付應用服務的,通常是“一對多”的方式;而傳統IT外包提供商直接將所開發的軟件交付給客戶的,以“一對一”的方式交付。

定價方式:ASP模式依使用為基礎進行定價,例如,按用戶數、交易量、收入比例分成、固定費用等方式進行收費;而對于傳統IT外包,客戶需要為所獲得應用軟件付費。

應用所有權:傳統IT外包的應用所有權歸客戶所有;對于ASP模式,應用由提供商提供,客戶以租用的方式取得應用服務,所有權歸提供商所有,或ASP提供商從軟件提供商那里獲得軟件使用權。另有一種特殊情況是,客戶將自身擁有的應用軟件托管給ASP提供商,提供商提供相應的應用基礎設施和專業技術人員對此應用軟件進行維護。

應用與人員位置:ASP的應用服務與數據是通過一個中心位置進行管理的,不在客戶所在地點,提供商的專業人員一般也不在客戶所處的位置;傳統IT外包的應用安裝在客戶所處位置,提供商的專業人員有些是在客戶的位置,有些是集中在提供商的位置。

合同類型:傳統IT外包的合同是高度定制化的,而ASP的合同一般是詳細規定租用費用和最低服務保證的通用合同(針對ASP的大多數標準應用),但隨著對ASP應用的定制化要求的增長,ASP的合同也會有更多的定制化。

客戶基礎:傳統IT外包是在大型外包提供商與大型客戶公司之間逐案協商進行的,其主要客戶是大企業,而ASP市場的客戶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但現在這種情況也逐漸融合,大企業也尋求使用ASP模式。

提供商特征:傳統IT外包的提供商主要是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的供應商;而ASP模式一開始的提供商主要是新投資成立的公司占主導地位,更多的是針對某一個縫隙市場,但原有IT市場上的大型提供商也正在進入ASP市場。

風險狀況:ASP通過因特網提交服務,增加了可用性和響應時間的不確定性,但有些方面的風險更小,例如,客戶減少IT投資風險。

組織際關系:傳統IT外包的組織間關系比較簡單,客戶與提供商是“一對一”的關系,ASP模式的組織際關系變得更為復雜,提供商為了其規模經濟性,對于同一個應用會盡可能向多個用戶提供服務,提供商與客戶的關系是“一對多”的關系,除此之外,提供商還需要與其價值鏈上其他方密切配合,才能向客戶提供有質量保證的應用服務。

然而,ASP模式與傳統IT外包模式的區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商務模式是會快速融合與分解的,傳統提供商(如SAP、EDS等)也提供ASP方案,以補充他們的產品,一些新興的ASP提供商也正在贏得一些大客戶。甚至以‘一對多’商務模式為特征的最初的ASP概念,也正在與‘一對一’的定制化方式融合,至少對ASP產品與服務的某些方面是這樣的。

ASP模式的發展前景及研究視角

近年來,ASP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許多專家認為它將給軟件行業與企業計算領域帶來重大改變。著名商業作家Carr(2005)在其載于《斯隆管理評論》上、題為“企業計算的終結”一文中宣稱:在對內部數據中心投入數百萬美元之后,公司可能很快發現已經是要開始關閉這些數據中心的時候了,IT正在從“公司擁有的一項資產“向”公司購買的一項服務”轉變。但是,未來ASP的發展仍取決于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一方面,網絡技術的發展,包括網絡成本的顯著降低、網絡帶寬供應的持續增長、以及網絡傳輸安全性的進步等,是ASP外包模式得以發展的技術條件;另一方面,企業需要對IT應用進行大量的投資,然而由于IT技術與商務環境的不確定性,這種投資具有很大的風險性,通過ASP模式實現IT技術的應用,能夠獲得成本收益、有效地降低IT投資風險,有利于平衡資金預算,這也是驅動ASP外包模式發展的重要經濟因素。

除此之外,IT已成為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應用新的IT技術維持競爭力,這是驅動其采用IT外包的戰略因素;同時,由于外包導致對提供商的依賴性,企業需要考慮與提供商的合作關系、彼此間的信任和協調,這是影響ASP采用的社會因素。因此,對ASP模式的研究需要綜合性觀點,總體來講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視角。

技術視角:目前的IT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能否滿足應用交付所必須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包括適應這種網絡化應用要求的體系結構等。

經濟視角:研究如何提供應用與服務,以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性、降低總體擁有成本??梢詰媒灰壮杀纠碚摗⒊杀纠碚?、新古典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加以研究。

戰略視角:客戶如何通過ASP模式,獲得相應的IT資源,以建立并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包括ASP提供商如何彌補客戶的IT能力不足,滿足客戶需求等。可以應用資源基礎理論、知識基礎觀、資源依賴理論等加以研究。

篇5

Ⅰ外墻保溫技術的發展

節能保溫墻體施工技術主要分為外墻內保溫和外墻外保溫兩大類。

一、內保溫技術及其特點

外墻內保溫施工,是在外墻結構的內部加做保溫層。內保溫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靈活,可以保證施工進度。內保溫應用時間較長,技術成熟,施工技術及檢驗標準是比較完善的。在2001年外墻保溫施工中約有90%以上的工程應用內保溫技術。被大面積推廣的內保溫技術有:增強石膏復合聚苯保溫板、聚合物砂漿復合聚苯保溫板、增強水泥復合聚苯保溫板、內墻貼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顆粒保溫料漿加抗裂砂漿壓入網格布的做法。

但內保溫會多占用使用面積,“熱橋”問題不易解決,容易引起開裂,還會影響施工速度,影響居民的二次裝修,且內墻懸掛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壞內保溫結構。內保溫在技術上的不合理性,決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溫所替代。

二、外保溫技術及其特點

外保溫是目前大力推廣的一種建筑保溫節能技術。外保溫與內保溫相比,技術合理,有其明顯的優越性,使用同樣規格、同樣尺寸和性能的保溫材料,外保溫比內保溫的效果好。外保溫技術不僅適用于新建的結構工程,也適用于舊樓改造,適用于范圍廣,技術含量高;外保溫包在主體結構的外側,能夠保護主體結構,延長建筑物的壽命;有效減少了建筑結構的熱橋,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間;同時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適度。

三、常用的外墻保溫技術

1、外掛式外保溫外掛的保溫材料有巖(礦)棉、玻璃棉

氈、聚苯乙烯泡沫板(簡稱聚苯板,EPS、XPS)、陶粒混凝土復合聚苯仿石裝飾保溫板、鋼絲網架夾芯墻板等。其中聚苯板因具有優良的物理性能和廉價的成本,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外墻保溫外掛技術中被廣泛應用。該外掛技術是采用粘接砂漿或者是專用的固定件將保溫材料貼、掛在外墻上,然后抹抗裂砂漿,壓入玻璃纖維網格布形成保護層,最后加做裝飾面。這種外掛式的外保溫安裝費時,施工難度大,且施工占用主導工期,待主體驗收完后才可以進行施工。在進行高層施工時,施工人員的安全不易得到保障。

2、聚苯板與墻體一次澆注成型

該技術是在混凝土框―剪體系中將聚苯板內置于建筑模板內,在即將澆注的墻體外側,然后澆注混凝土,混凝土與聚苯板一次澆注成型為復合墻體。該技術解決了外掛式外保溫的主要問題,其優勢是很明顯的。由于外墻主體與保溫層一次成活,工效提高,工期大大縮短,且施工人員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證。而且在冬季施工時,聚苯板起保溫的作用,可減少圍護保溫措施。但在澆注混凝土時要注意均勻、連續澆注,否則由于混凝土側壓力的影響會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現變形和錯茬,影響后序施工。

Ⅱ外墻保溫節能材料

節能材料屬于保溫絕熱材料。絕熱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圍護或者熱工設備、阻抗熱流傳遞的材料或者材料復合體,既包括保溫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絕熱材料的意義,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建筑空間或熱工設備的熱環境,另一方面是為了節約能源。隨著世界范圍內能源的日趨緊張,絕熱材料在節能方面的意義日顯突出。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調而言,通過使用絕熱圍護材料,可在現有的基礎上節能50% ~80%。據日本的節能實踐證明,每使用1噸絕熱材料,可節約標準煤3噸/年,其節能效益是材料生產成本的10倍。因此,有些國家將絕熱材料看作是繼煤炭、石油、天然氣、核能之后的第五大“能源”。

一、絕熱材料的性能

絕熱,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阻抗熱流的傳遞,因此要求絕熱材料必須具有大的熱阻和小的導熱系數。

從材料的組成上看,一般有機高分子的導熱系數都小于無機材料;非金屬的導熱系數小于金屬材料;氣態物質的導熱系數小于液態物質,液態物質小于固體。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有機高分子材料或無定形的無機材料,這對于保溫絕熱是有利的。

從材料的結構上看,當材料的表觀密度降低、孔隙率增大,材料內部的孔隙為大量封閉的微小孔時,材料的導熱系數是比較小的。對于泡沫塑料制品,要滿足保溫絕熱材料的要求其最佳的表觀密度為16~40kg/m3。

二、常用的保溫絕熱材料

能滿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溫的節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巖(礦)棉板、玻璃棉氈以及超輕的聚苯顆粒保溫料漿等。以上各種材料所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材料內部都有大量的封閉孔,它們的表觀密度都較小,這也是作為保溫隔熱材料所必備的。

巖(礦)棉和玻璃棉有時統稱為礦物棉,它們都屬于無機材料。巖棉不燃燒,價格較低,在滿足保溫隔熱性能的同時還能夠具有一定的隔聲效果。但巖棉的質量優劣相差很大,保溫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強度也低,耐久性比較差。

三、保溫材料主要的構造及做法

篇6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talian Conference Sensors

and Microsystems

2008, 674pp.

Hardcover

ISBN 9789812833525

A G Mignani等著

本書精心收集了2006年2月15-17日在意大利Firenze市舉行的第10屆傳感器與微系統會議上的論文。這次會議由意大利傳感器與微系統協會(AISEM)和費拉拉大學應用物理系組織,整個會議由9個口頭宣讀分組會和2個書面張貼分組會組成,它在意大利為物理、化學、生物、工程、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跨學科的交流平臺。傳感器與微系統會議論文集自第一版出版以來,為傳感器與執行器、材料與工藝技術、信號的監控、獲取和控制、數據處理、圖像識別技術、微系統、微機械等與傳感器相關學科的關鍵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傳感器與微系統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本書收錄的109篇論文被分成10個部分介紹,1.應邀演講報告,包括計算機屏幕上的圖像輔助技術:原理和應用等4篇文章;2.生物傳感器,包括基于納米材料的GOD生物傳感器的制備與表征等7篇文章;3.生命功能監測,包含了導管..導管內的伽瑪射線探測儀、用于移動醫療的基于紅外線的心率監測10篇文章;4.氣體傳感器,包含了氣敏氧化錫納米帶的發光特性、納米結構的三氧化鎢(WO3)氣敏材料的高溫沉積等30篇文章;5.液相化學傳感器,包含了基于二氧化錫光學傳感器的水中氨的檢測、用光纖探針和低成本分光度計對水中Cr(VI)含量的在線全自動測量等6篇文章;6.化學傳感器陣列,包含了用于酒質量監測的具有線性溫度特性的氣體傳感器陣列的發展等8篇文章;7.微制造與微系統,包含了溫度對MEMS振蕩器影響的仿真與建模等13篇文章;8.光學傳感器,包含了帶有微加熱器和熱電堆的CH4紅外傳感系統等10篇文章;9.物理傳感器,包含了一種基于有機場效應晶體管的應力計量傳感器等15篇文章;10.系統、網絡和電子接口,包括一種集成的帶有分離振蕩器的寬范圍的阻抗/時間轉換器等6篇文章。

本書內容豐富新穎,幾乎涵蓋了傳感器的各個領域,介紹了傳感器在各個領域的新發展、新成果和新應用,適合于從事不同傳感器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們參考閱讀。

孫方敏,

博士生

(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篇7

大三下學期,班上的同學都在搞科研項目,宋盧挺也不例外。當時他選的是“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

一直以來,宋盧挺就對醫學健康很感興趣。當時看到癌癥對人類造成巨大的損失時,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就決定“碰一碰”它。這時,他想到學以致用,用基因技術全新技術來研究、剖析癌癥。

這是個大課題,對他這個新人來說,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初生牛犢不怕虎。宋盧挺一頭扎進這個項目就是兩年!

除了吃飯,睡覺,他基本就把時間花在了這個項目上。查數據,反復實驗,除了技術的要求,還面臨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問題。“學校學的英文,畢竟距離科技論文的寫作要求差一大截?!彼€四處找人請教,科技論文的語言表達,及邏輯上的完整性。

這篇論文,他前前后后至少修改了100次以上!“只要能幫得上忙的人,我都找了,至少10個。”那段時間,熬夜是家常便飯,他平均都是每天凌晨兩點睡覺。

他很淡定

功夫不負有心人。3月2日,《單細胞外顯子測序和揭示一例JAK2突變陰性骨髓增生性腫瘤的單克隆起源機制》在《細胞》發表,他為并列第一作者。對此,《細胞》評價道,這種全新的技術為深入研究癌癥發生、發展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并且為每個病人提供了個性化診斷和治療的可能,給癌癥研究帶來全新的突破,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沒有像別人想像的那樣興奮地大叫,甚至沒有什么激動,他非常平靜?!皠e人可能不相信。但確實我一點也不激動”。宋盧挺說,他知道,他為之付出兩年的項目肯定會有收獲。

昨日,當他得知100多年來,包括教授在內,武大從未有人在如此高級別的學術期刊上時,宋盧挺依然很淡定。

篇8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7日(北京時間)報道,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開發出一種新的生物分子計算機,可以自動檢測出許多不同類型的分子。這一成就標志著生物分子計算機研究與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預計在未來把探測能力和生物醫療知識結合起來,用以診斷疾病、控制藥物釋放,實現診斷治療一體化。研究在近期《納米快報》上。生物分子計算機是一種生物分子組裝成納米計算機的設備,,將其植入人體能自動掃描身體信號、檢測生理指標、診斷疾病并控制藥物釋放等。但研究人員指出,要實現這個愿景,必須克服許多障礙。

      研究小組此前曾演示過一種二態系統(two-state system)生物分子計算機,由DNA(脫氧核糖核酸)和一種限制酶制成,能根據mRNA(信使RNA)的表達水平和變異來探測疾病指標,但每一步計算只能檢測一種疾病指標。在新研究中,他們擴大了計算機的能力,根據的miRNA(小分子RNA),蛋白質,小分子如ATP,而其他指標來檢測多種疾病。這種方法比以前更簡單,而且只需檢測更少的成分,便能更敏銳地發現疾病指標。研究人員解釋說,,探測幾種疾病信號的組合,比單純探測一種信號更有用,能更精確地診斷疾病,比較不同疾病之間的差別。比如甲狀腺癌有甲狀腺球蛋白和降血鈣激素這兩種指標,就比僅用一種指標作出的診斷要準確得多。 “根據我們的設想,納米計算機可以徜徉在人體,及早期檢測疾病。他們可以檢測疾病的指標,疾病的診斷,并能激活藥物分子實施治療。也可以將它們送入血管、植入某個器官或組織細胞內部,用作預防護理。”論文作者之一賓雅明•吉爾說。然而,生物分子計算機在生物活體技術、程序控制藥物釋放方面還有許多挑戰,他表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活體環境中,如血管或細胞質里操作這些設備。目前我們正在開發更簡單的、不需要限制酶或者能依靠細胞自身運作的機器。”

      碩士論文、職稱論文、畢業論文、、、,更多詳細信息請關注。

篇9

原創試題:藥物Q可抑制HE細胞增殖,但因有較大毒副作用而使其應用受到限制。為確定另一種能抑制細胞增殖的新藥Tet的抑制效果,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實驗思路。

(1)分組。

甲組:培養液+HE細胞+生理鹽水

乙組:培養液+HE細胞+ X

丙組:培養液+HE細胞+適宜濃度Tet試劑

每組設置若干個重復樣品。

(2)每組樣品放置在Y環境中,恒溫培養一段時間。

(3)測定每組樣品OD值(反應活細胞數量),并統計分析。

(要求與說明:答題時用Q、Tet、OD表示相關名詞,不考慮加入藥物后的體積變化等誤差)

請分析回答:

(1)實驗中選擇的HE細胞應具 能力。

(2)實驗思路中使用的X試劑和Y儀器分別是 、 。

(3)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 。

一、 基于試題素材的分析

1.素材來源

試題背景材料出自《中華實驗外科雜志》“粉防己堿對皮膚瘢痕組織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1]

2.素材選擇原因及策略

首先,符合試題命制的真實性原則。試題以科學研究的現實問題為載體,避免學習內容機械化和抽象化,有利于公平、客觀地考查學生的知識水平,能有效提高試題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同時,也體現了生物學知識與技術、社會的聯系,滲透STS教育理念。

其次,符合試題命制的新穎性原則。試題情境新穎,緊扣學科前沿,特別是試題中運用的陽性對照這一重要且新穎的思維方法,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側重能力考查。

再次,符合生物學新課程倡導的探究性原則。實驗是考查學生探究能力的最好平臺,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良好途徑。結合該試題可以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基于學生答題反饋的分析

(1)分裂或增殖(此處部分學生回答“分化”,主要原因是分裂和分化的概念辨析錯誤)。

(2)適宜濃度的藥物Q(此處部分學生回答“不添加試劑”,主要原因是不清楚藥物Q在實驗中起陽性對照作用)、CO2培養箱(此處主要有兩種錯誤回答,第一種是回答“恒溫培養箱或光照培養箱”,主要原因是混淆植物組織培養和動物細胞培養的差異;第二種是回答卡氏瓶,主要原因是不熟悉動物細胞培養的基本過程,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生物學知識)。

(3)由于該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所以結果有三種可能性:①若三組OD值,甲>丙>乙,則藥物Tet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如藥物Q;②若三組OD值,甲>丙=乙,則藥物Tet和藥物Q的抑制效果相似;③若三組OD值,甲>乙>丙,則藥物Tet抑制效果優于藥物Q(此處主要有兩種錯誤回答,第一種是只考慮了其中一種結果,主要原因是將本試題理解成驗證性實驗,未考慮到實驗結果具不確定性。第二種錯誤回答是同時考慮了藥物Tet有無毒副作用和有無抑制效果或抑制效果強弱兩個角度,所以出現了6種甚至9種可能結果,主要原因是審題不清,其實題目中已明確該實驗目的只是確定能抑制細胞增殖的新藥Tet的抑制效果強弱,而無需考慮該藥物的毒副作用)。

三、基于試題設計的分析及策略

首先,利用科研論文為試題命制的素材需規避復雜的實驗原理和步驟??蒲姓撐氖强蒲谐晒捏w現,而科學研究是一項原理復雜、技術含量高、周期長的工作。本試題素材論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粉防己堿(Tet)對皮膚創面愈合瘢痕組織細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相關基因bcl-2 表達的影響,研究步驟包括建立動物模型及分組、染色觀察細胞增殖、檢測細胞周期和凋亡蛋白表達率等。背景材料和復雜的實驗方法并不是我們的測量目標,對此相關內容在命制試題時應采取規避處理。同時,減少被試者對背景材料的熟知程度,也有利于減少系統誤差。[2]但命題者在對材料處理過程中,始終要確保試題科學性,科學性是創新試題的首要標準,否則創意再好的錯誤命題都是失敗的。

其次,試題的語言表述應簡潔規范,不存在無效信息。命制原創試題的一個重要策略是試題信息簡約化,要有利于被試者進行趨同思維而不產生歧義。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試題閱讀量,另一方面使被試者獲得清晰的解決問題的信息,才能突顯能力考查。[2]為此筆者在命制該試題時,參考了2011年浙江省理科綜合高考實驗與探究試題的文字表述,但從被試者答題反饋中可以看到,本試題在表述上仍存在不足之處,試題中“有較大毒副作用而使其應用受到限制”就屬于無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被試者的思維方向,這種無效信息可以刪除。

再次,在問題設計上應體現知識和能力并舉的指導思想。試題考查了實驗材料性質、對照方法、動物細胞培養方法和實驗結果預測等四個方面。其中實驗材料性質和對照組的設計主要考查被試者獲取和分析試題信息的能力;動物細胞培養需CO2培養箱考查了被試者利用教材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結果預測考查了被試者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在考查學生所學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也側重對被試者的能力考查。

此外,試題問題設計還應體現層次梯度,遵循從易到難原則,貼近被試者的思維習慣,有利于保證試題的信度和效度。

科研論文極大地豐富了試題命制的素材來源,但創作一道好題,還需命題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命制技巧,以及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對學生思維習慣的準確把握。科研論文為創作實驗與探究紙筆測試題提供了廣泛資源和全新視角,以此為素材的命題思路值得繼續研究與探索。

篇10

關鍵詞:翻轉課堂;細胞生物學;實驗;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4-0241-03

長期以來,普通高校飽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影響,過度關注教師課堂主體作用的發揮,忽略學生的學,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偏低。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課外練習和解決問題為主要教學方法而言,更強調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模式。翻轉課堂具有許多優點:高度自主的學習環境;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課堂探究和交流活動的組織;學生的學習情緒能被很好地調動起來,更益于對知識的內化,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知識目標。按照《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目標要求與PBL教學模式在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以“植物細胞DNA制備與顯示技術”實驗為研究課例,以問題導向為切入點,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實驗設計為學習目標,實施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探索基于PBL的自主學習過程與效果評價方式。

一、基于PBL法的“植物細胞DNA制備與顯示技術”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分析。一般而言,實驗教學目標:①傳承實驗知識,實踐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驗證;②提高實踐理性,就是指與我們的行動和選擇有關的理性;③實踐策略:為什么要這么做?培養學生反思、設計實驗的能力;④生成實踐智慧,即以實踐為目的的能夠指導實踐行動的理性能力?!都毎飳W實驗》課程目標包括三個層次:①知識目標層次,主要是細胞生物學理論知識、研究方法、實驗原理的學習與掌握。②能力目標層次,主要是實驗設計、細胞生物學實驗常用儀器設備的正確使用,學會并應用細胞生物學主要實驗技術,如細胞化學組分的分離與鑒別、細胞結構組分的顯示與定位、細胞融合等。③文化素質目標層次,主要闡釋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作用,關注科學、社會、人類發展問題的意識。根據課程目標,“植物細胞DNA制備與顯示技術”實驗項目的教學目標分為:掌握孚爾根反應、Brachet反應和SDS堿變性法和CTAB法提取植物DNA原理的知識目標;學會運用孚爾根反應和Brachet反應原理完成植物細胞內DNA定位顯示技術、DNA提取技術、實驗方案設計、論文撰寫的能力目標;關注轉基因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對科學、技術、社會協調發展理性思考的文化素質目標。

2.實驗改革方案設計與實施。PBL以問題為導向,以主動學習為主,設置問題情景,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來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達到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而翻轉課堂并不只是“視屏錄制”,而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管理”,且更適用于有學習自覺性、能夠做好課前功課的大學生。本課例的實驗改革方案設計與實施植入了PBL法的“問題設置”、“問題解決”、“能力拓展”翻轉課堂模式,形成學習資源搜集、課前自主學習與合作實驗探究、課堂討論與答疑、課后能力拓展和反饋與評價的“五段學習法”。(1)學習資源搜集。主要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課前學習資料,如微課程、視頻、文本材料、PPT等。同時,引導學生查閱各類研究課題的最新進展,及時補充更新網絡學習資源。(2)以“問題設置”為前提的課前自主學習與合作實驗探究。植物細胞DNA的細胞化學顯示方法有哪些?如何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如何用瓊脂糖凝膠電泳顯示植物細胞DNA?通過“問題設置”,將學生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完成課前自主學習與合作實驗探究。①自主學習先行。充分利用課程學習資源,通過觀看視頻、閱讀資料等方式完成課前自主學習,通過網絡平臺提交作業,達到知識的內化。②小組合作學習。由教師提出實驗方案設計任務書,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方案設計。③實驗方案設計。學生利用開放實驗室分小組自主完成實驗方案設計。④實驗方案的實施。各小組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利用實驗室資源,分工協作,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實驗。利用Feulgen染色技術、Brachet染色技術、瓊脂糖凝膠電泳等技術顯示DNA的存在。有實驗實施過程的詳細記錄的實施步驟與結果分析,并撰寫實驗論文。學生提出新的需要答疑的問題。(3)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課堂討論與答疑”。①小組課堂討論完善實驗方案。根據課前小組完成實驗方案的具體情況組織討論。②利用翻轉課堂討論、交流,解決新的問題。學生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如洋蔥根尖臨時裝片,中期分裂相細胞偏少,染色體分散度差,難以計數,進而影響核型分析;基因組DNA降解嚴重,電泳呈彌散狀等,教師組織大家討論。③課堂答疑。解決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在實驗課上協作完成。如根尖制片的中期分裂相細胞偏少是因為根尖取材時間把握不好;染色體分散度不高是因為壓片的力度把握不好;DNA提取過程中的基因組DNA降解嚴重,電泳呈彌散狀是因為提取過程中低溫研磨、離心上清液或沉淀的取用等操作不規范所致。④教師根據學生講解和討論內容進行點評和個別指導,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這一環節,實驗教師扮演主導的角色,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相互協作完成實驗項目,參與課堂討論。(4)以“三拓展”為目標的能力培養。①思維能力。通過開展轉基因技術的辯論,激發學生對“轉基因技術利弊”的思考,實現思維能力拓展。②設計能力。通過考核“植物細胞DNA制備與顯示技術”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效果,引導學生修改完善實驗方案,實現實驗方案設計能力拓展。③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收集、上傳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資料,結合自主學習考核,實現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拓展。(5)反饋與評價。①基于自主學習考核的翻轉課堂過程性評價。根據學生在“學習資源搜集”、“課前自主學習與合作實驗探究”、“課堂討論與答疑”、“課后能力拓展”階段中的表現進行考核評價。如網絡評價時,針對文獻閱讀回答問題,如果回答不正確無法進行下一步;小組討論記錄;課堂小組PPT展示。小組實驗方案設計及實施標準包括:實驗目的、原理;用品、步驟,如洋蔥根尖培養、取材固定、稀酸解離、黑暗環境染色、壓片、觀察;注意事項;實驗記錄;結果分析。過程性評價成績占總成績30%。②基于論文寫作考核的翻轉課堂評價。論文內容包括摘要、前言、材料與方法、實驗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幾部分。論文成績按評分標準執行。論文成績占總成績20%。③基于實驗操作技能考核的終結性評價。實驗技能考核成績采用綜合評定方法確定,主要考核實驗基本操作、儀器使用,考核要點主要包括儀器操作、實驗方案、實驗操作步驟、關鍵操作點、實驗記錄、實驗數據分析等。實驗考核成績占總成績50%??己嗽u價方法采取自我評價(占技能考核成績的20%)、小組成員互評(占技能考核成績的30%)、教師評價(占技能考核成績的50%)相結合。

二、翻轉課堂教學改革取得的效果

1.學生層面。(1)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靈活,目的性強。通過翻轉課堂高效地完成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實現了生生、師生互動交流,促進了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兼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通過學習資源搜集及課前自主學習,學生的資料查閱能力提高、知識面擴大、協作意識和能力增強。課堂答疑及討論階段,幾乎每個同學都參與問題的解答、討論、交流、互動,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2)課外科技大賽取得可喜成果。生物技術專業有3名同學獲得河北省2015年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大賽一等獎;6名同學獲得大賽二等獎;7名同學獲得大賽三等獎。(3)技能考核評價采取自我評價、小組成員互評及教師評價三個環節,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層面。(1)教學改革成果明顯。完成河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系統論視域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2012GJJG206),邯鄲學院綜合改革與轉型發展四級項目3項(1412010,15sjf162,15sjt1012)。(2)《細胞生物學實驗》網絡課程建設并得以實踐。利用邯鄲學院網絡課程平臺,建設了生物技術、生物科學兩個專業的《細胞生物學實驗》網絡課程,教師負責完成網絡學習資源的上傳,如自主學習資源、“N+2”考核及標準、學習論壇、問卷調查等。學生上傳自主學習作業。(3)通過實施《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具備相關的知識、實踐經驗、組織能力等,促進了教師業務素質的提升。

三、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反思

1.反思。(1)翻轉課堂模式中,學生需要花費更多的準備時間,部分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的接受度不高。翻轉課堂可以嘗試,但不能常試。(2)在小組活動中,有的小組分工不太合理,個別學生的實驗方案設計及實驗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學生對實驗任務完成的貢獻度有差異。(3)教師指導實踐活動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2.對策。(1)提高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精心選擇實驗項目,借鑒“慕課”教學模式在傳授知識、互動交流、自主學習等方面的優勢,選擇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討論,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的提煉升華。(2)對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及實驗儀器操作技術等方面的訓練,完善實驗方案,開展實驗動手能力的過程性考核。(3)引導教師積極參加企業實踐鍛煉,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成為“雙師雙能型”教師。

參考文獻:

[1]張鋒,唐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教育,2015,(4):55-57.

[2]Fulton K.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12,39(8):12-17.

[3]賴曉芳,沈善瑞.PBL模式在生物技術專業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3,(1):80-81.

[4]田男,余超超,張婷.PBL教學模式在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3):80-81.

[5]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7):108-115.

[6]徐妲,鐘紹春,馬相春.基于翻轉課堂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及支撐系統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5):107-112.

[7]李中文,吳濤,湯必奎.“慕課”應用于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探討[J].繼續教育,2015,(2):43-44.

[8]唐文武,吳秀蘭.“翻轉課堂”在MOOC中的教學實踐――以“生物信息學”課程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5,36(2):63-66.

The Refle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the "Cell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LI Zhi-liang,XING Hao-chun,YE Ji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andan College,Handan,Hebei 05600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