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13:34: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魯迅小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魯迅的小說創作探究論文
關鍵詞:魯迅小說孤獨意識人格塑造
摘要:魯迅的個性氣質是內向抑郁型的,其中充滿著強烈的孤獨意識。在他的小說創作之中,這種孤獨意識無處不在。正是這種孤獨意識,魯迅完成了自身作為思想家和文化偉人的人格塑造。
魯迅始終是那樣獨特地閃爍著光輝,至今仍然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對舊中國和傳統文化的鞭撻偏執和入木三分外,值得注意的是,魯迅一貫具有的孤獨意識所展示的現代內涵和人生意義是不能忽視的。魯迅正是在“黑暗”與“虛無”、“孤獨”與“悲涼”、“希望”與“絕望”的糾葛中走向孤獨,完成了自身作為思想家和文化偉人的人格塑造。
一
魯迅創作的年代正是舊中國最黑暗的年代。政府的昏庸,社會的黑暗,國民的愚昧,使魯迅深感孤獨、無望。他在給許廣平的一封信中說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所以很多偏激的聲音?!驗槲医K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眥1}在魯迅看來,真正真實的只有“絕望的抗戰”。從“黑暗與虛無”的實有狀態到“絕望的抗戰”再到“終于不能證實”,這一過程蘊含的正是“反抗絕望”“反抗孤獨”的人生哲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魯迅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表明了魯迅面對現實人生的態度。
魯迅心靈的“黑暗”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時代。那時祖父下獄,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親重病,來往于當鋪與藥店之間,這一切使魯迅從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坝姓l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2},所有這些都形成了少年魯迅的心靈的某種思維定勢,造成了周作人所說的“一種只有苦痛與黑暗的人生觀”??部赖脑庥鍪刽斞笍男”阌脦в嘘幱?、懷疑、憎惡的眼神看待眼前這個世界,并形成了一種明顯的內向、孤僻又略帶偏執的性格。
魯迅的愛情及其小說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魯迅;愛情;小說創作
【論文摘要】本文的創新點是將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分為相識、相戀和結婚三個階段,并結合魯迅在這三個階段中的小說作品來分析魯迅的小說創作。筆者認為,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對魯迅的小說創作而言,就像一把雙刃劍,推動魯迅的小說創作達到了最高峰,后來也是婚姻讓魯迅的小說創作失去了應有光芒。
魯迅研究一直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永久課題,從宏觀到微觀,由內到外,中國文壇已經形成了一門“魯學”。其中,魯迅的小說研究更是經久不衰。80年代以來,對魯迅愛情的研究也逐漸豐富起來,但是將魯迅的愛情與他的小說創作結合起來的研究還不多。筆者將魯迅的愛情分為相識、相戀和結婚三個階段。并分別結合這三個時期的作品來研究,試圖分析魯迅的愛情對其小說創作的影響。
從1918年發表的小說開始到逝世,魯迅筆耕不輟,碩果累累,作品風格迥異。筆者在本文中主要是討論愛情生活(即在1925年3月到1927年10月與許廣平共同生活這段時間)對魯迅創作的影響。
從愛情的影響來看魯迅的創作,可分為戀愛前的創作(1918年5月—1925年);戀愛中的創作(1925年—1927年十月);共同生活后的創作(1927年10月到逝世)在魯迅生命的最后十年,許廣平闖入了他的生活。從此,與許的二人生活沖撞著魯迅獨自生活的孤獨和苦悶。其創作拋物線也較明顯。為了便于闡述,筆者將魯迅戀愛前的創作稱為苦悶的爆發,戀愛中為苦悶的沉淀,共同生活后為苦悶的轉換。
一、孤獨苦悶的爆發
魯迅小說農民形象特點論文
摘要:魯迅塑造的農民形象,大致有四種類型。魯迅借助悲劇藝術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們覺悟,奮起爭得做人的資格。
關鍵詞:魯迅;農民形象;封建勢力
前言
魯迅棄醫從文,主要目的是為了“立人”,改革社會。在魯迅的早期小說中,農民的命運受到深切關注。魯迅筆下的農民形象大致有四種類型:一是逃避現實者:阿Q;二是屈從命運者:閏土、七斤;三是抗爭失敗者:祥林嫂、愛姑;四是迷信愚昧者:柳媽。魯迅著力描寫他們處于沉迷不醒,昏聵、麻木、愚昧、沉滯的精神狀態,作者期望通過揭示病態的原因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本文將對這四種類型的農民形象展開論述。
一、逃避現實的阿Q
在魯迅刻畫的農民形象中,逃避現實者阿Q的形象,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具有永久藝術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勝利法。阿Q的生活道路,雖然并不是當時所有農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慘遭遇來看,阿Q的受壓迫、受剝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運,卻是廣大農民所共有的。有壓迫就應該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卻使他的所謂反抗,通過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他一生的“行狀”里,他的性格顯示出很多弱點或者說病態。
魯迅小說文學特征思索
魯迅是我國文學大家,同時是我國短篇小說的名將,他善于利用人物語言來反襯人物的社會形象,其小說諷刺意味十分深刻,《孔乙己》就是其中一篇,這篇小說諷刺韻味十足,不愧為我國短篇小說中的佼佼者。小說《孔乙己》在選材、文章結構設置以及語言運用方面都彰顯出魯迅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文學藝術才華。
一、運用喜劇融入悲劇的寫作手法,形成悲喜交融的寫作效果
《孔乙己》其實在其寫作效果中就是以喜劇的氛圍反襯出孔乙己悲劇的一生。也就是說以社會中的普通人的典型事例來反襯出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以孔乙己的喜劇揭露和鞭笞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對讀書人以及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摧殘。從中國現代文學而言是以悲劇為主的,而魯迅文學中常以喜劇融入悲劇之中,這將更加顯現出其文學作品的悲劇性?!犊滓壹骸芬晃囊浴靶β暋睘榫€索,從小說開頭到結尾,都顯示出笑聲的諷刺意味。笑,本來是喜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這《孔乙己》中的“笑聲”卻反襯出孔乙己在那個世態炎涼、人情冷淡的社會中的現實悲劇。文中作者用一連串的“笑聲”,以喜劇的形式充分顯現和強化悲劇的內容,以別人的笑來反襯孔乙己的迂腐愚鈍、窮困潦倒。孔乙己在人們的不斷嘲笑中出現,又在人們漠不關心中悄悄地離開那個不屬于他的人世間,這又充分地表現出當時社會世態炎涼,封建禮教對讀書人的戕害。笑聲,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笑得其所,笑,就是喜劇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中的笑聲,卻無不是孔乙己的傷疤。酒客們拿孔乙己來取笑,“我”對孔乙己的興趣,掌柜對孔乙己的取笑,實質上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作笑料。作者以這些人對孔乙己的取笑充分勾畫出這些人麻木不仁、趨炎附勢的嘴臉,在眾人的笑聲里蘊含著孔乙己人生中無限的悲涼氣氛。這些人的笑,更加體現出喜劇融入悲劇的效果。魯迅的《孔乙己》,讓讀者感受到的不是喜劇性的歡樂可笑色彩,取而代之的是讀者感覺到更多悲涼的氣氛,酒客們的笑聲中帶著孔乙己無限的辛酸和苦痛,這讓讀者感覺到如芒刺背,讀此文章,在眾多的笑聲中泛出無限冷意。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獨具匠心,使孔乙己形神兼備,更具時代悲劇
操千曲而曉百聲,魯迅在《孔乙己》一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匠心獨運,具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小說的寫作特點是主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的。《孔乙己》這篇小說形神兼備,而且做到形神相似,文章以千千萬萬個孔乙己式的人物形象集中到一個人物身上去表現,這恰恰彰顯出魯迅極具高度的藝術概括性?!犊滓壹骸吩诿鑼懭宋锏耐瑫r,主要采用了以神為主的藝術寫法,同時注重人物肖像描寫和語言描寫,無形中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魯迅對孔乙己的描寫,主要體現在對孔乙己的窮困潦倒、迂腐愚鈍的描寫,從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方面都體現了孔乙己在封建社會晚期中一個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迂腐愚鈍的人物形象。在各種描寫中又充分體現孔乙己這樣的人物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而又擺著封建文化人臭架子的人物特點。文中人物出場的第一句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就足以表明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孔乙己依然保持著文人裝束,不肯放下他那副臭架子,依然好吃懶做,越過越窮,達到快要討飯的地步。而孔乙己這一切表現,都體現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封建說教之上,使得孔乙己這樣的封建文人還是不愿意放下讀書人的架子,總覺得讀書人就高人一等,處處賣弄讀書人的“學問”,老是滿口“之乎者也”,視體力勞動于不顧,使體力勞動和知識相背離,從而使孔乙己窮困潦倒、迂腐愚鈍,充分體現封建科舉對讀書人的毒害。
三、語言簡練獨具個性,使人物性格躍然紙上
魯迅小說煉字的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矛盾求準確;含糊求含蓄;虛詞與創新;人物姓名;義深刻
【論文摘要】通過魯迅小說中用詞分析,感悟小說充滿張力,準確地表情達意,耐人尋味。完美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魯迅的小說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熟練地駕馭著獨特的藝術方法和技巧來展開生活的描寫和形象的塑造,使其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不可摹擬的特色,是世界文學藝術長廊中杰出的精品。在此淺析幾篇小說中的用詞來一睹其用詞之妙。
1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說,也是其小說創作的經典,讓人百讀不厭,常使你有一種走入富含珠寶的山谷,時時有著不同尋常的新發現。它的思想深刻,它的語言藝術更是匠心獨運,堪稱字字珠璣。細細品來,余味無窮。
1.1矛盾中求準確第二章寫阿Q在戲臺下賭博一事時有這么一句話:阿Q不幸而贏了一回。作為一個賭徒,贏本是幸事,可在這里卻與不幸連在了一起,這一矛盾的組合,巧妙地把那個時代顛倒黑白的現實寫了出來。第六章寫阿Q嫌舉人老爺太"媽媽的"而炒了舉人老爺的事說給未莊人聽時,"聽的人都嘆息而且快意"。"嘆息"分明表明了聽者認為能為舉人老爺做事是件榮耀的事,失去了這樣的機緣當然是值得嘆惋,而"快意"又真切地寫出了自己沒有這個機緣,而連姓氏都沒有的阿Q有機緣但怎么配呢!他失去了是天經地義的事,當然是值得稱快的了。這一矛盾的組合,眾人的麻木、自私和幸災樂禍躍然紙上。矛盾詞語的組合,細膩、準確、透徹,既揭示了人物內心復雜的心理變化,也揭示出了精深的思想內涵,耐人尋味。
魯迅小說孔乙己藝術表達手法
木刻畫是視覺藝術中一種表現形式,它以簡潔明快的線條、黑白相襯的對比給人以藝術美感。背景純粹,簡筆勾勒卻意蘊豐富是它最突出的特點。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與木刻畫這種簡明而深刻的藝術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木刻畫的底色多為黑色,畫面線條則呈現為白色,黑與白,陰與陽,對比強烈。這種色彩上的對比能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也具有極大的藝術張力,從而以極少的筆墨表現最豐富的內涵。《孔乙己》在社會環境(底色)的描寫與人物(畫面)的刻畫上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技巧,從而為我們展現了一篇畫面簡單而意蘊豐富的作品。下面,筆者將從視角、情節、結局、人物塑造等四個方面去品析這種藝術表現手法。
一、關于作品的視角
視角也是敘述角度及閱讀心理角度。木刻畫以靜態平面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畫面所呈現的信息有限,而觀眾或讀者在欣賞時,需要捕捉住有限的畫面信息,發揮聯想和想象,完成作品形象的構建和作品內涵的解讀。在小說的閱讀過程中,讀者也只能了解到小伙計在酒店中看到的故事,也一樣的“肉眼凡胎”。讀者的欣賞不再是“上知其因,下知其果,知其前生,知其來世”的上帝式的欣賞,他們已變為凡人,就跟自己在尋常生活中的觀察一樣,這就使作品的視角與讀者的生活視角重合,作品更加貼近讀者。轉換角度以后,讀者化為凡人,需要從作品呈現的生活畫面中自己去解讀猜測、推理品味,不再是坐在那里聽“上帝”的解說和對是非曲直的判定。讀者欣賞作品的過程也就如同觀眾看一幅靜態的畫的過程,它們都默默不語,呈現著一個客觀的本真,讀者可以調動自己的情感、經驗去解讀品味從而獲得解讀的快感,審美愉悅由此產生。
二、關于故事情節
魯迅小說總體上都表現出情節簡潔明快的特點,《孔乙己》也不例外。作品沒有花多少筆墨對社會背景和人物經歷的來龍去脈作具體詳實的描述,只在開篇以極其簡省的筆墨點出的故事發生的環境。小說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沒有動人心魄的場面,講的只是一個酒店小伙計所看到的一個偶爾來買酒的酒客的故事。故事很簡單,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只是伙計與酒客這樣簡單的關系。僅有的一次近距離接觸,也就是孔乙己要教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而被拒絕的這件事。這種情節的簡化與傳統小說“著意于奇”“跌宕起伏”的傳統格格不入。但就是這種簡單的情節與人物關系如同鮮明的白色線條在黑色背景下表現出的張力,留下廣闊的空間讓作者去完成。另外一方面,背景的純粹,線條的簡單,往往能使讀者注意力集中,不被旁逸斜枝所干擾,直指作者要表達的情意。作者借用這些“線條”的張力,傳意于形,把讀者引向他所要創造的藝術境界。這時候,“形”不必太復雜也不能太復雜,揮灑幾筆,點線勾勒即可在短小的篇幅中將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現于世人面前,并通過展現人物形象的遭遇境際,將讀者的目光引向其生存環境,把對人物的關注上升為對社會的關注。這樣就深化了主題,增添了作品的意蘊。
三、關于故事結局
魯迅小說中婦女反抗形象研究論文
摘要: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舊中國的婦女形象及其解放問題,塑造了一些十分典型的婦女形象,她們從順從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反抗,并且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她們的犧牲是值得的,正如單四嫂、祥林嫂、子君和愛姑等等形象一樣。本文主要是通過對這幾個典型形象的逐步反抗斗爭及其思想義的深入分析,揭示束縛婦女進步反抗的深層原因,進一步探討魯迅先生對婦女的關注及對她們的解放問題的深邃思考。
關鍵詞:魯迅小說婦女反抗形象探索
一
“五四”運動掀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專制,提倡民主”上午呼聲越來越高。這時期出現了大量反封建禮教,追求婦女解放的文學作品。魯迅是較早關注婦女解放問題的偉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說創作中,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婦女形象,通過這些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對婦女,特別是對舊中國勞動婦女命運的深切關注。她們中的典型形象是:《明天》中的單四嫂,《祝福》中的祥林嫂,《傷逝》中的子君和《離婚》中的愛姑,而且基本都是婦女反抗的悲劇形象典型。本文試通過對這幾個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討魯迅對婦女的關注及對她們解放問題的不斷探索。
二
(一)逃避的反抗
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概況思考
在中國,為文學設立的諸多獎項中,比較受到大家關注的主要是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本文試圖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做些分析,著眼點主要在于主題思想、語言形式、敘事風格等方面。(以獲得第一屆到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為考察范圍。)魯迅文學獎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正式的評獎,到二零一二年已經評了六屆了,我們把目光鎖定在前面三屆。在讀完這些作品后,印象較深的要數第一屆和第二屆獲獎的作品,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感覺。我們可以把這些獲獎的作品做一個簡單的歸納,單從主題上來看:第一種,主要是表達對生命的思考,滲透著濃重的哲學意味。如,史鐵生的《老屋小記》;第二種,清新脫俗的故事,耐人尋味的世事倫理。如,遲子建的《霧月牛欄》和《清水洗塵》,畢飛宇的《哺乳期的女人》,王祥夫的《上邊》,溫亞軍的《馱水的日子》,魏微的《大老鄭的女人》,劉慶邦的《鞋》;第三種,對歷史的重現與建構,表現在現代高度文明背景下對遠去歷史的多角度審視。如,阿成的《趙一曼女士》;第四種,都市生活中的飲食男女,在現實生活中最真實的,也最具現代意味的表演,刻畫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無奈與焦慮。如,池莉的《心比身先老》,徐坤的《廚房》,王安憶的《發廊情話》。對生命的哲學思考,總是帶有刻骨的滄桑感。用這句話來說史鐵生的《老屋小記》應該是最貼切的。《老屋小記》是篇帶有史鐵生自傳性色彩的小說,在當年的評獎中是全票通過的,他的小說從下筆就把目光定位在對生活的理性提煉與思考,由老屋帶來的有關人物的生活片段,滲透著沉郁、黯淡卻又不得不經營著各自生活的無助感,使得這篇小說的主題一開始就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在時光的隧道里,所有的人都在專心的使自己能活得好一點,然而從個人生活的不幸到對愛情的渴望與失落,都充滿著悲劇性的思考,啟示著讀者對個體生命存在的“痛”的意義的再闡釋。在飄滿塵埃的老屋里,承載的是生命中短暫而又真實的生命印記,老屋的存在,使得身處不幸的人們有了可以讓靈魂自由棲息的地方,也有了彼此間的同患難的珍惜之情,老屋也因了他們的存在而變得鮮活起來。
史鐵生把生命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喜怒哀樂進行了全面的思考,他的這些思考與大多數人的生命體驗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情感的面對面的交流,充滿著沉重的生命感。在這現實世界里,敘述著清新而又耐人尋味的故事。生活是簡單、明快的,同時又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心事與秘密,向往與欲求的所在。遲子建的《霧月牛欄》與《清水洗塵》,雖是兩個不同結構的故事,但是在文本里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卻都是一片天藍水清的世界,生活是那么簡單而又明快。重點闡釋下《霧月牛欄》,這個文本的內容可以看做是懷揣著個人秘密的生活的展示。小主人公寶墜的生活簡單而又明凈,除了每天放牛就是想念著灑滿蔥花的油餅,在這個弱智兒童的視界里,一切都是眼前的那朵朵的梅花扣。繼父因為誤傷了寶墜致使寶墜成了一個弱智,心里一直存在著無法言明的歉疚。在濃濃的霧月里,寶墜的母親因為自己的欲望無法獲得滿足,而表現出來對繼父的暴躁情緒。這三者就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三角結構,把牛欄霧月的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畢飛宇的《哺乳期的女人》是一篇很讓人感動的一段明凈的文字。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小男孩旺旺,看到對門惠嫂在哺乳自己的孩子時的場面,流露出對母愛的強烈的憧憬,依自己的本能作出了在成年人眼里的流氓行為,使得旺旺遭到爺爺的打罵,表現的是一種成年人對孩童單純世界的不理解與漠然?!渡线叀贰ⅰ恶W水的日子》、《清水里的刀子》都是反映平凡生活中,最樸實無華的感情,無論是在人與人之間,還是在人與物之間,都流露出平淡中帶有不舍,尋常中又帶有依依的傾訴,父母對兒子的期望,人與物之間的情感交流,都是那么真切而又美好。《趙一曼女士》是一部對革命烈士生命歷程的再現,表現的是對過往歷史場景的再現,把歷史人物重新放置到作者想象中的歷史情境中去,在對歷史的想象中塑造了一位革命英雄的壯舉,使其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鎮長之死》、《鞋》、《大老鄭的女人》都是現實主義的作品?!舵傞L之死》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鎮長是一位其貌不揚的身材矮小的籟頭,帶著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取得了一定的政績,當被擠下臺,曾經的一切都成了他必須背負的罪證。被人迅速的遺忘以及被人扭曲的寫進小說中,所謂墻倒眾人推,大致就是如此了。
在現實的悲涼境遇面前,凄然的是是非非,都是勝利者的隨心所欲的書寫,這些使人們對現實的思考多了些許沉重與深刻。《鞋》是劉慶邦的作品,小說中生動鮮亮的寫了一位鄉村待嫁少女的種種心理活動。在鄉村的風俗里,待嫁的女人都要給未來的男人做鞋,鞋成了男人與女人之間情感的媒介,納一雙完美的鞋,成了女兒的心思,一針一線都絞著對未來的憧憬,那密密麻麻的針腳,就如同女兒家的心思,縝密而又細膩、活泛。《大老鄭的女人》主要寫了老鄭家的三個男人租住在“我”家里的生活,通過對他們三人性格塑造,以及暴露大老鄭私養女人的事情,來表現著另一種現實,出門在外的男人揮之不去的本能的沖動與欲求,真實地反映了底層生活的殘酷。都市的生活繁雜而又充滿焦慮,這里的天空要么是灰色的陰郁,要么是霓虹燈下的喧嘩,這里也是最世俗的空間。池莉的《心比身先老》表現的是反思現代社會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情感迅速荒漠化的悲涼境遇。在草原上出現的藏族小伙子對女主人公的友情,沖破一切世俗的隔閡,讓只能在童話世界里面出現的情景在離別的草原上上演,應該說是表現出了作者對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真摯溫情的追求。徐坤的《廚房》,我們看到的是男人與女人之間愛情的游戲,男人的逢場作戲與女人真心追尋那曾經被她拋棄的的愛情之間的矛盾。愛情這美麗的字眼在男人的心里不過是滿足個人欲望的媒介,但在女人的眼里這是一個不想再錯過的美麗傳說,這一切在燭光的照耀下都不過是朦朧的幻象而已。王安憶的《發廊情話》,發廊,是這個底層世界里最尋常的角落,這里也是街末巷聞流傳必經的發酵地,這里有最恰當的復述者與講述者,儼然一個流言的漩渦,俗世間最粗俗的故事都在這里被津津有味地咂摸著,這里是一個俗的世界,也是最貼近現實的是是非非的世界。這些不同主題的小說,其實都是一個個關于生活的凡俗而又明麗的故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非非是是都讓人幾多感慨而又讓人黯然神傷,那些塵世的喜怒與哀愁,眾生心里的悲歡與離合,像是一股輕緩的泉流流過那干涸的河床,讓你擁有每一朵浪花的樂趣,也會讓你感到人生的短暫。在別人的故事里,我們有時候也會找到自己的影子,你的故事同樣也是別人的故事。
這種虛構的真實,把對現實的各種理解與感悟,人的生存境況的悲涼與凄切,表現得淋漓盡致。再把這三屆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來做一個縱向的簡單比較。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有六篇,第二屆有五篇,第三屆有四篇,每屆的獲獎作品數量成遞減狀態,當然,可能是寧缺毋濫的嚴格審核的尺度,也有可能這就是短篇小說存在的一種現狀。清新明凈的故事,普遍世界里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令人感動的情感傾訴,這類故事在每屆獲獎作品中都有出現;描繪都市人群生活的浮躁與迷茫的作品在每屆獲獎作品也都有出現。這兩個大類作品的頻頻出現,應該可以看做是人類的自然生存狀態與社會狀態的兩種鏡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似乎成了一種定律,用最簡單明麗的文字表達人類某種最普遍存在的生活狀態的作品,大都會入選,當然,能達到這樣一種高度的作品,就單作品主題與內容來說都經得起推敲與考量。否則也太讓人大跌眼鏡了。反過來說,這些小說,在敘事結構上來說并無什么特別新穎之處,大都延續的是傳統的技法,雖然融入了現代生活因素,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由來已久的創作形式。總的來說,這些短篇小說在每年眾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單從思想主題上來說就已屬上乘之作,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在敘事模式上缺乏足夠的創新,使得這些小說的色彩也黯淡了些許。
初中語文教材魯迅小說課例教學研究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教學重點內容。而在眾多魯迅作品中,魯迅先生的小說更具有教育意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小說本身的特點,體會小說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诖耍疚膶Τ踔姓Z文教材中的魯迅小說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對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魯迅小說;課例教學
魯迅先生的小說不僅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小說中的精華,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小說的特點及藝術手法。同時,教師應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相關文章。
一、魯迅小說作品的特點
相對于其他小說作品來說,魯迅小說作品更受到教育者的喜愛,并被編寫到小學、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小說作品之所以會受到如此重視,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現實主義。魯迅的小說作品充滿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這些作品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能夠起到非常好的警示作用。通過這些小說作品,教師能夠看到封建社會教育的落后,對現在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2)人物形象鮮明。魯迅的小說最為明顯的特點是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人物性格的塑造沒有脫離現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具有明顯的感染力[1]。(3)語言風格簡潔。魯迅先生的小說沒有使用過多華麗的語言,都是通過非常樸實的文字打動讀者的內心,拉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并帶給讀者發人深省的力量
二、學習魯迅的小說作品時應重點注意的事項
魯迅小說解讀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
一、遵循原則,重視魯迅小說的文學性
真正的課堂,真正的文學文本,教師需要做的是根據文學的屬性,盡量通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從而正確把握作者、編者的意圖。過去對魯迅作品,很多教師在解讀過程中,總是按照統一標準來闡述,過于拔高道德要求,忽視了作品的文學性,抑制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忽略了學生獨特的個人理解,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思維惰性。因而,教師在解讀文學作品文本時,需要遵循文學作品的一般規律。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正確理解魯迅小說,教師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文學角度,二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只有這樣,教師對魯迅小說的作品解讀才會有效,學生的理解才有可能更加深入。
二、提倡思辨,開放魯迅小說的多解性
誠然,當前對魯迅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偏見。魯迅作品為何難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學生所處環境與魯迅時代脫節,對動蕩年代缺乏最真切的感受,從而造成思想理解的隔閡。畢竟無論從藝術性,還是從思想性來說,魯迅作品都是無人可及的。因此,要想讓魯迅作品真正變得易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進入魯迅那個時代。當然,這就對教師的啟發引導、科學解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對魯迅小說,對那個特定年代的思想產物,要鼓勵學生采用多元方式對文本進行思辨,允許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正如章熊所說:“閱讀教學取得突破的關鍵,在于承認它的‘多解性’?!?/p>
三、創新思維,解讀魯迅小說的差異性
理解作者,往往不能囿于一篇文章,畢竟作者所描述的對象,是立體的、多元的,作者不可能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部作品中完整地透徹地闡述他的思想。因而過分地局限于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分析其思想性、寫作技巧,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在解讀作家作品時,最好的方法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即整體性比較解讀,在相互對照中去深刻理解作品內容。比如學習魯迅,就必須了解魯迅的“散點透視”的寫作筆法,通盤考慮魯迅不同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物形象,在相互對照中去理解、去品味其中所包蘊的深刻的思想內涵。某種程度上講,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同樣他們對魯迅小說進行創造性理解時也會形成個體差異。而這種個體差異卻是他們自身理解魯迅、走進魯迅小說的基礎。當然,要進行創造性閱讀,除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外,更重要的還需有懷疑精神,要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從而通過討論去辯證分析,形成自己對魯迅小說獨特的理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边@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品讀魯迅小說過程中形成的不同觀點。只有在倡導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魯迅小說的文學價值,才能真正讓魯迅小說在現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