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增效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19:25: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提質增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談糧食產業提質增效
摘要:分析了常德市糧食供求現狀,提出從生產領域著手,促進常德市糧食產業提質增效,并從實行湘米優化工程、促進綠色種植、適當發展雜糧、發展企業+模式、抓好質量監管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糧食產業;提質增效;生產領域;常德
常德市地處洞庭湖之濱,是湖南糧食生產第一市,常年糧食產量350多萬噸,商品量近一半。近年來采取“壓單擴雙”、集中育秧、確保耕地零拋荒、推廣全程機械化操作以及加大耕地流轉力度、扶持種糧大戶等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等措施,糧食生產面積出現大幅度恢復性增加,單產、總產也連創新高。2016年全市糧食生產面積達724萬公頃,糧食總產382萬噸。然而隨著我國糧食產量連創新高,糧倉爆滿;加上糧食價格國內外嚴重倒掛,糧食進口增加;特別是2015年湖南鎘米事件的爆發,常德市糧食出現嚴重滯銷。常德市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刻不容緩。
1常德市糧食供求現狀
近年來,常德市糧食流通市場出現了兩少一多一高的局面:一是加工量減少。調查19家企業,2015年加工糧食3095萬噸,比2014年減少256萬噸,比鎘米事件發生前的2012年減少965萬噸。其中2家企業停止加工,11家企業加工量減少。二是外銷糧食減少。調查19家企業,2015年外銷原糧、成品糧20萬噸,比2012年減少567萬噸。三是外來糧食增多。調查城區2家大型超市,銷售30多個品牌的大米,主要是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外和省外糧,本市只有4家企業、6個品牌大米進場,原有多家企業的產品退出。四是糧食庫存高。糧食原糧與成品糧庫存超歷史。2017年來常德的東北米、國外米、湖北米銷量不斷增加,常德米銷量不斷減少,出現常德人不吃常德米的尷尬局面。
2從生產領域著手,促進常德市糧食產業提質增效
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措施
1糧食生產優勢
11人均耕地面積多。雖然靖州縣耕地總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不多,算不上糧食生產大縣,但人均耕地8846m2(其中稻田80593m2),比全省平均的4527m2多4319m2。12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近年來,通過土地平整、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電網改造、通達通暢等項目的實施,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250hm2,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正在逐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得到了提升。在縣城建有國家糧食儲備庫,為糧食收儲創造了有利條件。13溫光水熱資源豐富。靖州縣海拔278~1173m,屬于中亞季風濕潤氣候帶,年均降水量12666mm,年均氣溫131~169℃,無霜期278~291d,≥10℃年有效積溫為4500~5200℃,≥0℃正積溫為4976~6166℃,1月份最低氣溫為19~53℃,7月份最高氣溫為231~274℃,年均日照時數1337h。境內溪流密布,渠江貫穿縣境南北,有一級支流42條,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83%。有中型水庫一座、小I型水庫(壩)16座、小II型水庫33座、山塘4667口、溪壩5617處,現有水利設施的蓄、提、引能力達162億立方。全縣水資源總量33億立方,人平河川徑流7733m3,是全國人平2700m3的268倍,全省人平2983m3的259倍,為發展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14生態環境優美。靖州縣是全國森林分類經營示范縣、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縣和全國生態功能重點區。生物多樣,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49%,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污染源少,生態環境良好,是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理想場地。15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靖州縣位于湘黔桂三省區交界之地,輻射面廣,是周邊18個縣市的商貿物流中心。境內交通便捷,焦柳鐵路、G65、G209、S222和S319貫穿東南西北,全縣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交通十分方便,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可快速運往全國各地。16龍頭企業建設初具規模。組建了湖南四通食品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系集種植、收儲、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注冊資本1200萬元,有職工48人,占地面積2hm2,其中廠房面積062hm2,倉庫面積08hm2,儲油罐5000m3,現擁有年產8萬噸精制米和1萬噸植物油全自動生產線各一條。產品主要有高山苗米、四通苗米、苗寨貢米、山核桃油、野生山茶油和純菜籽油等,并于2014年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公司2015年銷售收入7650萬元,實現利稅485萬元。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糧食生產效益較低。靖州縣水稻生產以一季中稻為主,每公頃產量約7500kg,投入種子、農藥、化肥等物化成本和勞務用工成本共約10500元,純收入約為9900元,而種植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純收入多達22500元以上。因此,種糧效益相對偏低,農民收入有限,種糧積極性不高,不愿從事糧食生產。22綜合提質增效技術普及率低。受山區地形、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種糧效益相對較低等因素的制約,靖州縣糧食生產優質良種、標準化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提質、節本增效技術普及率偏低,糧食單產不高、品質難以提升、效益難以提高。23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靖州縣糧食加工雖初具規模,但整體來看,還存在龍頭企業偏弱、加工量少、產品單一、產值利稅不多、附加值偏低等問題。24體制機制有障礙,集約化水平低現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千家萬戶從事生產和經營,集約化和規?;a經營水平低,嚴重制約糧食產業效益的提升。
3提質增效措施
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靖州縣糧食生產要實現提質增效,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應狠抓以下措施的落實。31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靖州縣是革命老區縣、少數民族縣、邊遠山區縣和省級貧困縣,經濟欠發達,農村特別是一些邊遠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存在“斷頭渠”“斷頭路”問題,有些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已報廢不能使用,有些水庫、山塘和灌渠滲漏嚴重,部分耕地不能旱澇保收,不便機械化耕作。因此,靖州縣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扶貧攻堅,加大對農村特別是邊遠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激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金,高標準規劃設計,高質量施工,認真組織實施好土地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現代農業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力爭到2020年全縣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5000hm2以上,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發展現代農業強根基、奠基礎。32提高集約化、規?;洜I水平。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中辦發[2016]67號)文件精神,并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鼓勵復墾拋荒閑置土地,把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落到實處,加快土地向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提高集約化、規?;洜I水平,提高糧食生產抗御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能力,提高糧食產業效益。33培育、扶持、壯大龍頭企業。要拓寬融資渠道,通過招商引資、銀行信貸、民間集資、項目扶持等方式,培育、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幫助企業理順內部管理機制,建立企業現代管理體制。企業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擴大經營范圍,以適應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逐步提升市場占有率。要主動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建立企業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與農戶和商家簽訂產銷合同,確保企業原料供應和糧食市場平穩。要充分利用本地生態環境優美等資源優勢,開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創新“互聯網+”銷售新模式,讓產品進入高端市場,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企業效益。34實施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工程。靖州縣約60%的耕地的溫光條件是種一季有余兩季不足,要實現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應實施以下工程:一是發展再生稻。根據2016年在渠陽鎮二涼亭村68hm2‘Y兩優9918’的示范結果,每公頃平均產量頭季為10530kg,再生季4200kg,合計可達14730kg,比周圍一季中稻增產5730kg,增加產值23271元,增加純收入6105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二是發展秈粳雜交稻。2016年在甘棠鎮樂群村示范的秈粳雜交稻‘甬優1540’,面積3773hm2,每公頃產量達12999kg,產值39000元,純收入18450元,比普通一季雜交中稻增產約3750kg,純收入多7950元,米質優,提質增產增收效果明顯。三是推廣水稻—油菜、水稻—蔬菜、水稻—荸薺、西瓜—晚稻等兩熟耕作制和稻魚、稻蝦、稻鴨等生態種養模式,推廣經濟林前期間作套種旱雜糧,把糧食生產與經作、油料、蔬菜、水果、養殖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土地、溫、光、水、熱等農業生產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市場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如湖北省潛江市大面積推廣的稻蝦共生模式,每公頃產稻谷7500kg以上、小龍蝦3000kg左右,合計產值可達96000元、純收入75000元,比一季中稻增收60000余元。四是推廣優質良種、集中育秧、標準化栽培、設施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提質增效技術,真正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降低耕作成本,提高種糧比較效益。35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靖州縣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糧食總產中稻谷占比在80%以上,而消費者喜愛的優質稻占比不到60%;市場上貨少價高的一些旱雜糧供不應求。因此,實施糧食生產品種結構調整,搞好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實現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一是要大力種植優質稻,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縣優質稻占到水稻種植面積的95%以上;二是發展特色旱雜糧,增加紅薯(紫薯等)、馬鈴薯、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為主)、黃豆、綠豆等的種植面積,提高旱雜糧在糧食總產量中的比例,增加旱雜糧的市場供應量;三是加工企業要拓寬經營渠道,開展旱雜糧加工,增加加工的花色和品種。36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進一步完善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硬件和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提高糧食產業的科技含量、產量、質量和效益,依靠科技進步提質增效。要鼓勵企業、合作社等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社會化服務,拓寬服務領域,開展集中育秧、機耕、機插、機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依靠服務提質增效。37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糧食產業與稻作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有機結合的新業態,推進農業一產向二三產業自然延伸,將“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糧食生產、經營、服務領域滲透,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商直供、產地直銷、農超對接、會員配送、個性化定制等新型經營模式,推廣“產城融合、產業內部融合、延伸產業鏈條”等融合模式,實行“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旅游景點+基地+農戶”、“互聯網+”等融合方式,不斷創新利益連接機制,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使農民從融合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策略
[摘要]經過多年努力,目前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排放處理需求,已逐步進入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為系統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住建部等部委印發了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明確了行動目標、主要任務、工作措施等。本文通過研究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存在的問題,提出近遠期解決思路,重點以“擠外水”為目標,近期開展“清污分流”,遠期實施“源頭治理”,持續改造優化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實現污水不入河、清水不進管。
[關鍵詞]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外水;清污分流;源頭治理
經過多年的快速建設,我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已基本實現全覆蓋,處理能力基本上可以滿足城鎮居民生活排水的處理需求。但排水管網不健全、不完善,管網質量差、運行不規范、養護不及時等導致的收集率低下、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等問題較為突出,已經成為影響行業發展和質量提升的重大問題。為此,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委聯合印發了《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生活污水處理的重心由“數量增加”向“質量提升”轉變,重點挖掘提升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效能,要求實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廠進水BOD濃度“雙提高”的目標,保持和鞏固水環境整治、水生態改善的工作成效,為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支撐。
1城鎮污水系統主要問題
1.1污水處理系統問題
大量BOD5和COD沉積在管道內,且長期沉積在管道內的含氮、磷物質通過水解反應會向水體內釋放氨氮、磷酸鹽等溶解性物質,最終導致進廠BOD5和COD濃度低及污水碳氮比嚴重失衡的問題[1]。
淺談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
【摘要】介紹了巴東縣基本情況及農村飲水工程現狀,指出農村飲水安全存在的重大問題,并從不同角度出發,闡述了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的建議,以提高全縣農村飲水安全水平。
【關鍵詞】農村飲水安全;巴東縣;提質增效
巴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北部??h轄12個鄉(鎮),491個村,3923個組。巴東縣總人口49.9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45.72萬人,占巴東縣總人口的91.5%;巴東縣國土面積3354km²,其中耕地面積53.97萬畝,人均占地1.2畝??h地形狹長,西高東低,南北起伏。地表崎嶇,山巒起伏,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縣水資源較為豐富,有多條河流貫穿縣境,但由于無大型水利項目支撐,水利建設相對落后,且水源距人口聚集地相隔較遠,居民多以雨水作為水源。
1.巴東縣農村飲水工程概況
巴東縣屬于典型的山區大縣,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農村引水供水工程建設較為落后,且多數供水工程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建的,老化現象較嚴重,造成供水工程建設規模未達到《村鎮供水工程設計規范》(SL687-2014)對不同地區和不同用水條件的用水量要求,凈水設施及入戶管道不配套等。自2005年國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以來,農村居民飲水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巴東縣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普及程度得到快速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縣12個鄉鎮,共建成供水工程10937處,解決27.63萬人的飲水安全。供水水源地主要為水庫、河道攔河壩、水窖等類型,供水范圍主要是農村的鄉鎮、集鎮及村莊以及分散的居住戶。其中,大中型集中供水工程507處,供水規模在20m³/d以下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共632處。管網損失率約9.84%,供水保證程度較低。由于巴東縣現狀安全飲水工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不完善,水源保護設施、消毒設施不配套,使部分水廠供水水質未符合國家《生活引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另外村中部分小型水利設施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下,縣內水利設施管理機制尚不完善,有待加強。
2.巴東縣農村飲水安全現狀與問題
物流業提質增效對策研究
1引言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年“兩會”期間,再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專家測算,物流業增加值每增加6個百分點,可以帶動服務業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加0.8個百分點。因此,研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物流業發展特點以及新發展階段需要把握的形勢要求,提出精準的發展對策,對于加快物流業發展、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著重要的意義。
2武義物流業發展的五個特點
2.1物流發展形成共識,但總體水平較低、規模偏小
近年來,武義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物流業發展,2019年專門召開全縣現代物流發展大會,提出“打造浙中重要物流基地、金華市物流強縣”目標,近期又專門召開全縣物流調研大會,進一步形成物流業發展共識。但對照發達地區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武義物流業發展總體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與其他兄弟縣市相比,總量規模偏小。從全市看,2020年武義貨運量473萬噸,僅占金華市的3%,排第7,與永康(1734萬噸,11%)、義烏(5523萬噸,35%)差距明顯。從永武縉區域看,2020年區域五金產業增加值約600億元,永康占比達60%左右,武義和縉云各占20%左右,約120億元;區域貨運總量近3000萬噸,永康占60%左右,武義僅占15%左右。二是專業化、領軍型物流企業偏少。武義4A級以上物流企業僅有海成供應鏈1家,3A級以上物流企業僅占全市1%,而義烏和永康分別占72%和11%。企業規模小,多數企業年進、出港量在4000噸以下,超6成企業年貨運量低于8000噸。三是經營模式相對傳統。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業務類型單一等問題,多數物流企業停留在傳統“現金、現貨、現場”的“三現”交易模式,上下游整合能力較弱。
2.2物流需求較為旺盛,但貨源外流和成本偏高問題突出
農田水利提質增效成效分析
摘要: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本文結合懷柔區農田水利提質增效建設項目的實施及發展,分析了懷柔農田水利提質增效實施的重點和成效。
關鍵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質增效
懷柔區位于北京市東北部,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當地農田水利的建設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懷柔區農田水利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保護和治理農田生態環境、推動農業及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然而,由于大多數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時間久遠,經過多年運行,大多數工程存在設施老化、配套不合理、灌溉保證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數不高等問題。同時由于近幾年種植結構的調整,使原有的灌溉工程不能與之相適應,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
1建設內容及目標
1.1基本情況
懷柔區位于北京市東北部,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3個地區辦事處、9個鎮、2個鄉,284個行政村。2009年末,全區戶籍人口27.8萬人,其中,農業戶籍人口15.9萬人,非農業戶籍人口11.9萬人。全區總面積2128.7km2,其中北部山區面積占89%,南端平原面積占11%。懷柔境內河流隸屬海河流域的潮白河和北運河水系。全區四級以上大小河流有17條,境內總長度454.4km。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83.5mm,降水年際變化大,最大年降水雨量904.2mm,最小年降水量375.4mm。汛期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懷柔區全年日照時數為2700~2800h,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000~1100mm。
鄉鎮提質增效工作方案
各黨支部:為貫徹落實縣委屆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鞏固和擴大“作風建設年”活動成果,大力改進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機關效能,推進工作落實,根據縣委《關于在縣鄉機關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意見》(民辦發〔〕22號文),鄉黨委決定,今年在全鄉各支部和黨員干部中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F提出如下實施方方案文案:
一、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來,通過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作風建設年”等活動,機關效能不斷提升,干部作風有所改進,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鄉機關效能和干部作風與跨越式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有的村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村在工作推進中行動遲緩、效率不高、落實不力;有的干部作風漂浮、心浮氣躁、精神萎靡,得過且過、推諉扯皮,工作無實效、無特色、無亮點;有的干部在履行職責中律己不嚴、為政不廉,搞“暗箱操作”、優親厚友,甚至吃拿卡要、與民爭利。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干部形象、影響了干群關系,損害了社會穩定,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為此,全鄉各黨支部和黨員干部要把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作為改進作風、提高效能、優化環境、推動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關系全鄉跨越式發展全局的一件大事,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工作
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工作效能、促進工作落實、推動跨越發展”為主題,以目標管理、績效考評、效能督查為主要手段,著力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素質能力、解決突出問題、落實發展責任、完善體制機制,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懶提效率,以治散正風氣,切實提高各支部的執行力、創新力和落實力,努力實現黨員干部素質明顯提升、工作紀律明顯加強、工作效能明顯提高、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工作任務全面落實的目標。
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重點工作是:
工信委提質增效年自查報告
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我委在市“提質增效年”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正確指導下,緊緊圍繞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和重點工作,科學合理分解年度工作任務,狠抓各項重點工作的督查督辦,扎實有效地推進“提質增效年”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市提質增效辦《關于做好提質增效年活動督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現將我委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進展情況自查匯報如下:
一、貫徹落實市委工作會議精神、安排部署“提質增效年”活動情況
市委工作會議之后,我委先后召開了黨委會、黨委中心組學習會、職工會,認真傳達學習市委工作會議精神和火書記的重要講話,并對貫徹落實市委工作會議精神提出了明確要求,委黨委專門下發了《中共市工信委委員會關于貫徹落實市委工作會議精神的安排意見》,對學習貫徹市委工作會議精神、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開展“城市建設管理年”活動、造林綠化工作和樹立“八種”意識、轉變工作作風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并提出建立責任體系,狠抓工作落實,努力推進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全力以赴抓項目;二是聚精會神建園區;三是千方百計育龍頭;四是持之以恒促節能;五是上下聯動保運行。為落實市委工作會議精神和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奠定了基礎。
市委《關于在市縣(區)機關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意見》和市委辦公室《關于印發<關于在市縣(區)機關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下發后,委黨委召開會議,又專題研究了在委機關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有關事宜。一是成立了組織領導機構。成立了由委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及相關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提質增效年”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委監察室,同時抽調四名機關干部為專兼職工作人員,并確定1名同志為活動聯絡員。二是制定了實施方案。緊密結合工業經濟發展重點工作,制定了《關于在市工信委機關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提質增效年”活動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重點工作、方法步驟、保障措施,確?!疤豳|增效年”活動的有序開展。三是加強了宣傳動員。4月15日,組織召開了工信委“提質增效年”活動動員大會,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全面安排部署“提質增效年”活動,要求全體職工不斷提升綜合素質,深入推進工作創新,提高工作質量,加大工作執行力,著力推進“提質增效年”活動。在市工信委網站設立“提質增效年”活動宣傳專欄,大力宣傳我委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進展情況和取得的實效,進一步激發職工抓工作落實、促科學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完善信息報送制度,充分利用市級新聞媒體,對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科室和個人進行集中宣傳報道,充分展示工信機關工作人員的嶄新風貌,進一步樹立市工信委求真務實的一流機關新形象。
二、建立年度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體系的情況
根據市委、市政府與我委簽訂的年度目標考核責任書和市委實績考核辦下達我委的考核指標,結合工業強市目標責任書和我委的職能職責,我們進一步完善工作思路、明確工作重點、強化工作措施,把重點工作任務梳理為工業項目建設、委內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建設、經濟運行保障、節能降耗、規劃編制、工業和信息化融合等七項重點項目建設和重點工作任務,形成了《2011年重點項目建設和重點工作提質增效進度表》,上報市提質增效辦備案;在此基礎上,我們以“四級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為抓手,將七項重點項目建設和重點工作任務進一步細化分解,形成了委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分管領導、科室負責人和科室工作人員四級目標工作考核責任書,實行全員工作目標管理,層層簽訂責任書,把工作任務落實到每一個職工身上,實行量化考核、逐月評比、績效獎罰。同時,制定《市工信委科室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辦法》和《機關工作人員目標責任制考核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量化考核的責任主體和具體事宜,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人人抓落實的工作局面,為確?!疤豳|增效年”活動的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任務的完成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工信委提質增效年指導方案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市委《關于在市縣(區)機關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意見》(武發〔2011〕16號)精神,根據中共市委辦公室《關于印發<關于在市縣(區)機關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結合我委工作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工作效能、促進工作落實、推動跨越發展”為主題,以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體系為載體,以績效考評為手段,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責任追究,推動工作落實,著力提高素質、加強思想教育、解決突出問題、落實發展責任、完善體制機制,治庸提能力、治懶提效率、治散正風氣,切實提高機關干部職工的貫徹力和執行力,努力推動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
開展“提質增效年”活動總的目標要求是: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提速,以自己的優質服務提質,以自己的一流工作增效。具體要達到以下目標要求:
(一)工作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機關各科室及其工作人員的學習意識、發展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進一步增強;機關工作作風、精神面貌、工作環境明顯改進;為縣區、園區、企業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工作質量明顯提升;機關工作制度健全完善;影響服務質量和機關形象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機關干部職工真正做到“來事即辦、跟蹤落實、協調有力、服務到位、調查研究、科學發展”。
(二)工作效能明顯增強。機關干部職工的法紀意識、實干意識、廉政意識、榮譽意識進一步增強;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行政審批、行政備案、辦事程序進一步簡化,工作效率明顯提高;機關內部推諉扯皮、相互掣肘、執行不力等影響機關效能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機關真正做到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
審計機關提質增效工作方案
為扎實有效推進全市審計機關效能建設,打造審計工作亮點,根據宜審字[2012]5號“市審計機關效能年活動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強審計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為重點,努力提升審計機關服務大局、服務經濟發展、服務重大項目、服務企業、服務群眾的效率和水平,努力把審計機關建設成“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服務型機關,為實現趕超式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二、活動目標
圍繞“12字方針”即:提高質量、節能降費、快速反應,打造一支審計快速反應隊伍,全面提高審計機關的效能,實現“加速審計轉型,服務崛起”的目標。
三、活動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