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會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3:37: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社會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治社會化

論“”時期的政治社會化

[摘要]

“”時期,以政治權力對社會的全方位控制為前提,專制政治

體制、大眾傳媒與社會輿論、特定的政治符號、學校教育、家庭等政治社會化

途徑充當了放大上層政治文化、扭曲大眾政治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政治文化

既定的政治文化(注1)是“”(以下簡稱“”)發生并

查看全文

政治社會化本質研究論文

摘要:政治社會化本質上是統治階級主導的,傳播主流政治文化的過程,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政治社會化在改造舊的政治文化,傳播、灌輸和確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動社會政治化,維護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亞文化,促進社會政治文化趨同主流政治文化;順應社會政治變遷,實現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變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本質;功能

政治社會化理論研究即使在我國當下也不是什么時興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從實踐層面上看,政治社會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在我國,公民的政治意識仍然不強,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程度仍然較低。因此,加強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客觀地揭示政治社會化的本質,全面分析政治社會化的功能,對于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

一、政治社會化的內涵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政治社會化研究最早發軔于美國,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種著重研究人們怎樣獲取以社會政治文化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準則和政治價值,以及社會怎樣實現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理論。

研究政治文化問題的學者們認為,政治文化作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認識、政治理論等,這些是不能遺傳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過生理途徑傳給他的下一代;一般來說,政治文化都是后天得來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政治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政治社會化概念進行了界定,其中較為經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維持和改變的過程”。

查看全文

對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思考

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現狀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不僅需要學校和社會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條件,更主要的,還需要大學生自身具有接受政治教育的主觀認識,并且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每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程度都與其自身的主觀因素密不可分。總體來講,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發展階段,還沒有定型,心理狀態不穩定,這常常使他們在政治價值觀和政治行為上產生主觀隨意性。1.政治認知模糊。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政府行為時常滯后,官僚主義嚴重,腐敗現象嚴重普遍存在,這些現實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頭腦,使得部分學生對現實政治失望,對政治教育持懷疑態度,動搖了他們原有的政治信念,使其政治認知不斷模糊。當他們一旦大學生發現現實社會與理想完全不符時,很多人就會陷入理想與現實脫節的鴻溝中,產生憤世嫉俗心理。這使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他們在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同時,又常傾向個人主義,他們表面傾向務實,深層陷入困惑,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呈現關心與冷漠相融,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相伴的心態。[4]而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發生了刻變化,他們對政治理論學習不感興趣,缺乏主動性,對教育部制定高等教育政治理論課產生厭倦心理和抵觸情緒。2.政治內化能力低,政治鑒別能力差。社會政治教化和主體內化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兩個基本方面。所謂主體內化是指大學生經過一定階段的政治學習、影響和政治教化,將主導的政治文化逐步為自己相對穩定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態度等。大學生在校園里進行理論學習,往往缺乏政治實踐,政治整合能力差,加之主觀不協調,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等因素,對其政治內化能力產生影響。所以大學生雖然對國內外一些重大事件或問題表示關注,但是往往缺乏理性思維人云亦云,缺乏理性的政治評價和分析。3.政治認知偏激,政治信仰危機。大學生在認識社會時,由于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加之社會的東西不能面面都看得到,所以容易產生認識上的片面化和簡單化,對社會現實的政治產生偏激的認識。[5]例如大學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會經常耳聞目睹一些社會不正之風和黨內腐敗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一些大學生產生思想認識上的困惑,使原有的不很牢固的思想信念發生動搖,政治追求上表現出無所適從。出現“理想、信仰是需要,但并不重要”的想法,甚至造成信仰危機。當然更多的大學生還是積極向中國共產黨靠攏的,但也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政治投機,他們加入黨動機不純,其中抱著“把入黨作為今后就業的敲門磚和個人升遷的政治資本”的態度入黨,仍舊不乏其人。4.政治價值取向錯誤,功利化色彩濃重。進入新世紀以后,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傳播,喚醒了大學生思想中的“主體意識”,他們在人生價值的選擇與評判上,開始重視個人利益,甚至開始崇尚“合理的利己主義”,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表現出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大學生價值觀的這種變化使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上,撇開了內在的、傳統的價值觀念,而轉向較為功力型價值觀念,在生活志向上趨于功利,信奉“利己不損人”,“既向前看,也向錢看”,有的甚至造成人格扭曲,有的大學生求學僅是為“得到一個學歷,找一份好工作”,缺乏遠大理想,而把“貢獻社會服務人民”的遠大政治目標割舍其后。

二、優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途徑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發生矛盾問題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大學生思想行為中出現一些偏頗也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克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此,針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的原因,提出優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途徑。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

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大學生既是客體又是主體。作為客體,他們是通過各種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對個人的“教化”;而作為主體,他們是個人自我“施化”。由此可見,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因,因此,要克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存在的問題,提高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水平必須提高大學生自身的覺悟。大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應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大學生必須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角色,并采取各種措施加快角色轉換,要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書籍,自覺地、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社會主義主導政治文化,使自身的政治認識、政治信念、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建立在對政治事物的科學認識和理性選擇上。同時積極主動地參與政治生活,明確自己參與政治生活的意義及所產生的可能后果,避免盲目參加,應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規范。第三,對個體政治心理進行積極的調解。政治行為的中介環節是政治心理,它極大地影響著人們政治行為的內容、方向和方式。[6]大學生只有把自己的政治心理調整到與社會群體心理相一致的程度,才能夠產生正確的政治認識,高尚的政治情感,積極的政治態度和持續穩定的政治意志。

查看全文

論傳統表彰的政治社會化功能

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傳播、傳遞、改變和發展的過程,借助學校、家庭、大眾傳媒等方式完成。傳統社會亦有一套傳播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準則的機制,它由家庭、學校、政治、錄用、宣講、表彰、祭祀等環節構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表彰這一形式極富特色,且至今尤有生命力,故以漢、唐、宋、明、清的褒贈史實為契入點,進行理論分析。

一、表彰的內涵及對象

現代意義的表彰即表揚之意,但起初是“表”和“彰”分別表示:《荀子·大略》載:“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閭”,商容是殷代賢臣,不受重用,周武王剛取代殷王統治就表揚他;《周書·畢命》曰:“彰善癉惡”,彰是彰顯、褒揚?!氨怼迸c“彰”都是為了顯賢揚善,二者連用最早見《漢書·武帝紀贊》:“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意為突出,延伸為表揚之意,如《晉書·王導傳》載:王導“德重勛高”,“誠宜表彰殊禮”。后世使用表彰時多延用引伸意。歷史文獻用來表示表揚意義的還有“旌(表)”、“揚”、“嘉”、“褒”、“顯”、“勵”、“勸”等諸多詞語,其意與表彰相近。

古人云:“自古皇王,褒崇勛德”(注:《唐會要》卷45《功臣》。),“崇賢旌善,王教所先”(注:《南史·劉穆之傳》。),認為表彰之制自古有之,是教化的首要任務,因此才有那么多的褒贈故事見諸史書野話。那么傳統社會是以什么為標準衡量人們當否受表彰的呢?

《左傳·僖公十四年》:“以志吾過,且旌善人”;《風俗通·正失》曰:“世俗褒揚,言其德比成王。”顯然,“善”與“德”是表彰的依據。在傳統文化里,“善”、“德”屬倫理范疇,與忠孝節義等同?!吨軙ぎ吤吩唬骸办簞e淑慝,表厥宅里?!笨祝ò矅﹤鳎骸氨懋惼渚永铩?;孔穎達疏證:“表異其居里,若今孝子順孫節婦義夫,表其門閭也”。后世的注點出了表彰對象,即忠臣義士、孝子順孫、節婦義夫”。地方官說要將“孝子、義夫、節婦為鄉里所稱者”,“條析以聞”,上報朝廷(注:《宋史·禮志》。);明代葉伯臣認為:“忠臣孝子義夫節婦,視為末而不暇舉,所謂宣異德化安在哉?”(注:《明史·葉伯巨傳》。)清雍正帝也多次“命舉忠孝節義”(注:《清史稿·孝義傳》。)。把察舉旌表忠孝節義做為政治事務強調,促使人們爭做忠臣孝子,義夫節婦。傳統社會的表彰不論怎么強化發展,到清末也沒有突破忠孝節義組成的衡量框架。

二、表彰在傳統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查看全文

政治政策建設與公民政治社會化研究

一、公民政治社會化概述

(一)公民政治社會化的內涵

公民政治社會化形成的具體過程,是有計劃地向公民傳輸政治信息,從而使公民逐步形成政治思維和行為模式的過程。

(二)公民政治社會化所包含的內容

公民政治社會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社會教化和個人自主學習。一方面,從社會方面來說,公民政治社會化就是當前政治體系將相關的政治信息通過諸多傳播途徑和方法傳遞給社會成員,讓社會成員在接受政治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各自的政治觀念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從公民個人方面來講,公民政治社會化的形成也是公民自己學習的過程,公民通過對政治信息的學習,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內在思想,使政治價值觀影響和決定公民的政治態度、政治情況和政治取向。

(三)公民政治社會化的作用

查看全文

政治社會化下思想政治新模式研究

一、“政治社會化”視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現有模式的缺失

1.思想政治工作價值定位失衡。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但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革命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凝聚人心、團結力量,使人們的思想統一到先進的革命理論和立場上來,以便步調一致,完成革命任務。計劃體制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將社會成員的思想統一到一致的計劃上來(國家計劃、單位計劃),以便完成上面下達的計劃任務。這兩個階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定位具有共同之處,即都是為了整體,因而是一種整體主義的價值定位,這是與我黨當時所處的歷史階段和要完成的歷史任務相切合的。因而可以說,公民意識的培育正是我們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整體性的價值取向雖然有利于社會的秩序和穩定,但卻扼殺了進取心和創新能力,使人們喪失了發揮自己創新能力的愿望,從而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不相容。2.思想政治工作實施過程的封閉性。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取從國家——單位——個人的自上而下的線性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單位是核心,國家雖然處于權力的最頂層,但其意圖只能通過單位來實現,國家和個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國家對于個人而言似乎是遙遠的、抽象的,因為個人的利益主要由單位來直接體現和滿足,“單位制度既是單位壟斷個人生存資源分配的制度,也是國家權力壟斷資源分配的制度”。以單位為核心樞紐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主要缺失是其封閉性。3.思想政治工作機構的缺位。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由單位內的黨組織作為主要的實施機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單位性質、種類的同質和單一,黨組織的建設是普遍化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至少在形式上可以普遍開展。新形勢下涌現出了大量的新型組織,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一般沒有黨組織存在,也就意味著缺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機構。另外,即使是在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原先黨組織承載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也不同程度存在著剝落和弱化現象。這與這些組織在市場經濟中的性質有關。

二、“政治社會化”視域下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建立方略

1.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定位。社會團結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機械團結,它是在不發達的社會結構中產生的,是建立在社會中個人之間的相同性與相似性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聯系,其特征主要有: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甚小,集體成員情緒感受類似,價值觀類似,信仰也類似;由于人與人之間沒有分化,這樣的社會呈現高度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保持相似性和相同性,是以集體湮沒個性為代價的。2.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公民意識,型塑開放的公民意識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公民意識對于一個健康社會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公民意識主要表現為一種公共意識,它包括政治上的參與、對所屬共同體的認同和忠誠;法律上的制度認同感、規則意識和契約意識;道德上的自我負責與社會責任感;它還應包括負責任的環境與生態倫理等等。因此,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標內容上必須調整到公民教育上來,以型塑公民意識作為自己的核心,這是市場經濟和民主法制的必然要求。3.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機制、組織實施的社會化是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保障。公民意識的培育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社會整體性教育工程,是封閉、自足的“單位”難以承載的,以“單位”為核心樞紐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塑造封閉性的“單位人”,因此必須變革封閉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應該由能超越本單位利益界限的機構承擔,即實施機制應具有社會公共職能色彩。首先,執行國家公權力的機構和公務人員應對思想政治工作負有更大的責任,他們的職能行為應該既是履行法定職責,又是面對社會公眾進行思想政治工作。

三、結束語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我黨的優良傳統和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經過數十年的建設,積淀了許多有益的資源,我們必須一方面發揚光大這些資源,并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對之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要適應新的社會需求,轉換視角,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煥發新的活力。

查看全文

小析思想政治社會化的特點

一.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必然需要教育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與當前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征相適應,使教育深人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觀點均來源于生活,只有經過系統化理論總結后,再回歸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教育目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斷生活化,才能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受益,采用對人民群眾進行更貼近他們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教育形式,增強人民群眾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效果,并在受到強烈感染的情況下,切實提高內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還應與時代n會生活的變化保持同步,生活化內容和目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生活內容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更新變化,不斷進行完善和更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廣度和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任何社會發展時期,均能接受到iK確的思想政治知識熏陶,隨時保證思想價值觀念的科學合理性。

二.動態化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在根本上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隨時與社會發展形勢保持同步,也即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進行動態化的適應。這改變了舊有的對理論知識的僵化教育及理論知識一定程度的封閉化傳承方式,與時展保持了更親近的關系。舊有理論知識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過革新,但無論從力度、范圍,還是效果上,均不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后的理論體系同日而語,社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不僅使舊有的經典性的理論知i只保留了下來,而且使這些知識與生活更加貼合,內容更加充盈,整個理論體系革新的步伐更快,與社會發展節拍更加一致。

三.隱形性

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也改變了人們接受教育的習慣,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繼續按照原有的方式進行,顯然勺當下人們的接受方式相去甚遠,不可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后,由于各個方面均更加生活化、大眾化,且貫穿和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具有隱形化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以整個社會大環境為依托,使思想政治教育覆蓋了人們生活環境的每一個角落,既包括物質環境,還包括文化環境。如對人們生活居住的小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建設,對各個公園的主要設施形象等附加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尤其是近幾年我國把博物館等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場所向公眾進行廣免費開放,這些均對國人的思想產生了觸動和啟/I),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發展步伐頗為有利。當然,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通過其他各種隱性的社會載體呈現出來,如在購物街等人員聚集地方設置滾動視頻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與社會上其他領域進行了很好的融合,讓不同領域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政治知識。具體到不同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與歷史、文學、地理等課程產生了很好的融合效果,讓不同的專業人上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無意識地接受r思想政治教育。

查看全文

我國政治社會化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從研究的學科視角、內容等方面綜合敘述了我國近十余年來政治社會化的研究狀況及研究結論,并分析了現有研究的一些不足,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我國政治社會化研究,為我國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一定的決策依據。

[關鍵詞]我國;政治社會化;述評

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誕生于國外。自1958年美國學者戴維·伊斯頓(DavidEaston)首次發表有關政治社會化研究的論文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政治社會化特別關注,政治社會化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政治社會化能否順利進行,進行的效果如何,都影響著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世界各國統治階級都極其重視政治社會化的研究。我國對政治社會化問題歷來都很關注,但從真正意義上進行的研究起步較晚。盡管如此,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學者經過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下面分析整理近十年來我國學者對政治社會化的研究成果,發現其不足,以期推動我國政治社會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為我國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有利的思想環境。

一、學科研究視角

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化屬于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重要專業術語。但其他學科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教育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對社會化研究的側重點和角度不同,對政治社會化的研究也是如此。政治社會化無論何時都是政治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至今仍然是政治學界研究的熱點。政治學認為政治社會化是一個社會內政治取向和社會模式的學習、融合、傳播、繼承過程。社會學側重于研究人與社會的互動關系,認為政治社會化是個人逐漸學會被現存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規范、態度、行為的過程。盡管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學中分支學科政治社會學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可真正深入細致研究政治社會化在社會學中卻為數較少。相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學者們日益注重素質教育的研究,許多教育者把政治社會化作為青年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指標來進行研究,主要關心向年輕人灌輸知識和信仰,將社會主導政治文化內化學生的政治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之中。另外,心理學對政治社會化的研究也略有涉及,側重于研究充滿誘惑與機遇的轉型社會中,個體的政治認知及政治心理變遷過程。

二、研究內容

查看全文

論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方向與途徑

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涵解析

治認知的社會化。對于個體而言,通過學習、思考、了解政治現象、政治體制、政治理論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了解國家政策、國際時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政治常識,是個體養成正確的政治情感、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前提。試想,如果一個沒有政治知識的人,一個對社會政策缺乏了解的人,是談不上什么擁有政治素質,也成為不了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的??梢哉f,政治認知的社會化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基礎,是影響甚至決定大學生政治情感、政治方向、政治參與能力的養成的重要因素。(2)政治態度的社會化。大學生在具備了一定政治知識的基礎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擁有了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價值標準以及政治態度。政治態度主要是指對于國家、政權和政黨的認同。我國大學生應有的政治態度便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及其“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熱愛祖國,并擁護黨的方針、路線、政策。(3)政治能力的社會化。政治能力是指個體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當代大學生政治能力的社會化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兩點內容:一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辨別能力。網絡的迅猛發展,使得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的渠道更是繁雜多樣。只有保證大學生具備正確分析、評價、判斷的政治能力,才能讓他們在對各種政治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不盲目地聽信各種政治謠言,確保政治方向;二是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大學生作為政治主體,應正確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以政治角色承擔者的責任改造社會,實現政治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三是豐富實踐經驗。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主要來自于社會實踐,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再實踐,才能使其政治能力有進一步的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1.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也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力量。他們思想道德素質如何、能否順利地完成政治社會化,直接關系到社會政治大局的穩定,關系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課程。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倡導的政治價值觀傳播給學生,幫助大學生塑造對現存政治體系和政治制度的認同。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還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思想和愛國信念,幫助大學生把這些情感和信念轉化到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形成為祖國和人民作貢獻的態度與能力,進而成為維護我國政治穩定的積極力量。

2.實現對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傳承需要

查看全文

民主文化與國際政治社會化初探

【內容提要】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刺激了政治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在上個世紀后期,一場以民主化為標志的改革運動引導了政治全球化。在這場以制度化為主要內容和標志的民主化進程中,民主文化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它必將在本世紀引發一場民主文化的創新。在已經過去的全球化進程中,由于西方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主導地位,在事實上形成了以西方政治文化為內容的新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社會化。這場社會化以經濟全球化為主要活動場所,以間接的政治社會化為主特征,以普世主義為理論指導推行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塑造民主化的主要力量,但也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在對新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社會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非西方國家應該勇敢地面對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態勢,立足于在政治文化的互動交流與融合中尋求文化創新之道。一種新的以多元文化為特征,以國際集體主義、民主、平等、寬容為價值取向的新的政治社會化模式可能會在新的國際政治社會化進程中大放異彩。本文在提出了“國際政治文化”和“國際政治社會化”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對以上過程做了粗淺的分析,以期為正在形成中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提供一個新的分析視角。

全球化問題在中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5年中持續地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在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這一熱潮有增無減。據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CNKI)的檢索統計,自1994年起,僅在題目中出現“全球化”字眼的文章就有1800多篇,關注全球化的中文網頁估計至少在25萬以上[①]。然而,這些內容更多地限于經濟學范圍的考量,在政治學界,這一思索的頭緒還只能說是剛剛開始。以維普數據庫為例,以全球化為關鍵詞的文章多達2384篇,而加上“政治”一詞的二次搜索則僅有16篇。長期以來,人們對政治全球化諱莫如深,躲在陰暗的角落里幻想陽光,演繹著現代版掩耳盜鈴的傳說。殊不知,在潮流涌動的國際社會,一場泥沙俱下的文化之爭正在拉開帷幕,并將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而走上前臺。本文擬以民主化和民主文化為例對國際政治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礎上闡釋國際政治社會化的理論及其模式。

一、民主化與民主文化

就在1974年,一群葡萄牙人于4月25日發動政變,無意中成為一次世界性民主化運動的開端。在此后的整個20世紀晚期,世界上大約有120多個國家形成了所謂的民主政治,幾乎所有的國家受到了民主化潮流的沖擊。[②]

這一次民主化浪潮是以西方式的民主來加以衡量的。學者們在探討這一事件時對民主概念進行了低調處理,傾向于將選舉制度的建立作為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取勝的標志,將“被統治的人民通過競爭性的選舉來挑選領袖”[③]視為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將競爭和參與視為民主化的兩個維度,[④]而民主化進程就是“用在自由、公開和公平的選舉中產生的政府來取代那些不是通過這種方法產生的政府”。[⑤]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波民主化進程在全球范圍內取得巨大勝利,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同經濟市場化相媲美的政治民主化之翼。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創造了“奇跡”:民主化在波蘭花了十年,在匈牙利花了十個月,在東德花了十周,在捷克斯洛伐克花了十天,而在羅馬尼亞則花了十小時。[⑥]民主化國家像雨后春筍般的出現速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很快地,人們開始對這種“驟然出現”的民主提出置疑。法國學者居伊·埃爾梅指出了所有關心這次浪潮的學者都在關注的兩個問題,即這種新的民主體制的長期可維持性以及扎根的可能性。[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