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下的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時間:2022-10-13 02:49:52
導語:低碳經濟下的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在人們的心目中,保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烈,人們意識到優越的環境質量是吸引旅游發展的強大動力。低碳經濟視野下的生態旅游是一種綠色的旅游,它不但能夠保護環境,還能最大程度造福旅游目的地,同時也能為旅游者提供更優越的旅游資源,因此,低碳經濟視野下發展生態旅游能夠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王東,2010)。實現低碳經濟視野下的生態旅游目標,就要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不斷地科技探索,創造出無碳的生態旅游景區,消除景區環境受到CO2危害,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態旅游氛圍。所以說,低碳經濟視野下發展生態旅游,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綜合實踐與創新;同時,也能夠節能減排,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我國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周文麗,2007)。
2低碳經濟視野下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2.1生態意識淡薄,盲目開發旅游資源
旅游經營者開發生態資源的時候,由于缺少必要的論證和深入的調查、研究,導致生態旅游景區的盲目開發,造成了很多不可再生的寶貴生態旅游資源的浪費,損害了大量的生態旅游資源。隨著我國風景名勝區的人工化、城市化以及商業化的發展,旅游風景區內肆意地砍伐樹木、開山炸石,建設旅店、餐館等旅游設施,嚴重破壞了景區的原生態。另外,旅游者由于缺乏生態環保意識,導致在生態旅游景區中經常發生不文明的行為。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已開發的生態旅游區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噪音污染、水污染以及垃圾公害等現象。
2.2法律制度滯后,導致調控機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生態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比較滯后。隨著我國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國家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規,如《森林法》、《環境保護法》以及《文物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等,但政府并沒有針對生態旅游資源的經營管理制定相關的法律,來協調多方經營管理主體的利益分配。現有的相關法規中也沒有具體的標準,對違反法律的后果沒有具體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及強制效力。同時,受到各部門管理權限的限制,導致現有的法律不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產生管理無序的現象(邵琪偉,2008)。
3低碳視野下生態旅游開發措施建議
3.1合理規劃生態承載量,科學地開發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的承載量對實現生態旅游開發的目標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生態承載量是指在旅游區域中,在一定的時間內,旅游地所容納的旅游活動量。首先,自然生態環境對旅游污染物的吸收和凈化能力決定著旅游的生態承載量,同時,每一個顧客所產生的污染物量也決定著生態承載量。各地不同的旅游條件和產品,導致其所構建的生態旅游體系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前期的規劃中,根據旅游地的生態環境,要注重構建低碳體系,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構筑旅游地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同時,要堅持生態旅游成本的原則,采用節能降耗技術,減少土地資源的占用,減少資源和能源的使用,從源頭來控制資源的進入量,把太陽能和風能充分使用起來,減少污染物,使生態旅游朝著低碳經濟“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發展(劉嘯,2010)。在新時期中,為了發展低碳旅游,培育低碳生活。就要轉變現有的旅游模式,倡導一些低碳或者無碳的交通方式來豐富旅游生活;同時也要全面引進節能減排的技術,提高旅游職能化的運行效率,降低消耗,形成生態旅游產業健康的循環經濟模式。
3.2因地制宜開發生態旅游,全面推進縣市生態旅游建設
目前,各地的旅游資源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如:香港的生態旅游資源非常貧乏,但是香港并沒有盲目地建造人為的景點,而是根據當地的特點,進行了一系列的修繕或者改造,如:海洋公園和大嶼山大佛等等,以此成為游客喜愛的景點。同時,針對金融和貿易的特點,香港把具有東方色彩的旅游項目保留了下來,把目標定在了商務和會議旅游上,這兩者結合起來,增加了外匯收入。因此,生態旅游的開發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經濟、市場以及交通等條件,朝著多樣化、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因地制宜地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如:工業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等等。另外,我國具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而生態旅游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首要途徑,大力發展各縣市的生態旅游,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趨勢。因此,要努力實現產業改造的目標,采取政府引導的方式,從“低、小、散”的粗放式經營轉化到集約化、規?;慕洜I,采用市場運作的辦法,提高旅游景點的整體水平,從而形成各生態旅游城市所具有的特色;另外,要積極發展地方性特色旅游商品,積極發揮旅游業的帶動功能,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從單一經營轉向綜合性的經營,如:土特產和旅游紀念品等等。并要采用綠色和生態標志,合理利用當地的生態無污染的原材料,在旅游消費過程中,使公眾提高自己的綠色消費和生態環保意識;做好產業共興,充分發揮景點景區聯合效用,強化兩者之間的聯系,并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主動和周邊旅游城市接軌,促進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
3.3積極推動“三農”旅游,倡導全民綠色消費
利用天然的潛在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海洋旅游以及鄉村旅游,實現清潔生產機制,促進生態旅游的開發。同時,也要倡導全民綠色消費,構建“綠色飯店”的經營模式。首先,借助公關活動,教育消費者,如:宣傳綠色產品,指導健康的生活,提倡環保等等,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綠色消費。同時,通過旅游廣告的宣傳,引導消費者,達到環保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吃、住、行等方面,要盡量減少能源和生活物質的使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提高能源的效率,推廣使用節能灶,盡量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能,結合本地能源的優勢,建立無污染型的“綠色飯店”經營模式。
3.4加強國際合作,推進生態旅游產業低碳化發展
在生態旅游開發全過程中,光靠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加強國際合作,推進生態旅游低碳化的發展。由于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暖化效應,低碳經濟視野下的生態旅游就要注重推行完善CDM機制,采用國際國內先進的低碳管理模式,和國際現代化管理接軌,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提高我國生態旅游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如:我國上海世博會,采用了世界頂級節能環保技術,世界各國的場館盡可能地按照低碳的要求,建造出世界一流的環保建筑,這更好地促進了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實現了技術共享。
綜上所述,我國生態旅游的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為了發展生態旅游,開發生態旅游的資源,就要轉變傳統的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從而推動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雨涵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高校財務管理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市政施工處低碳經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