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發展路徑探索

時間:2022-05-14 09:44:07

導語:低碳經濟發展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低碳經濟發展路徑探索

摘要:低碳經濟發展已成為社會全面發展的共識,河北省經濟要保持健康穩定發展,必需拋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加快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關鍵詞:低碳經濟;問題;建議

一、低碳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

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資源利用不合理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由此產生的全球性氣候變暖和能源枯竭問題日益加劇,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上走的粗放型經濟發展之路,“高消耗、高污染、高増長”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使得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當前以煤炭、石油等高碳排放能源為主要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帶來溫室效應的同時也造成了對環境的污染,我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加劇了能源的消耗及碳排放量的增長,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新目標是相違背的。隨著經濟進入內涵式發展的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加快經濟轉型,我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低碳經濟發展方式必將成為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之間矛盾的新經濟增長極。低碳經濟正是在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旨在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及措施,有效減少高碳能源消耗,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促進產業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是國家的一項發展戰略,是在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背景下展開的。

二、河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河北省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多年以來的產業格局主要是以鋼鐵、煤炭、化工、裝備制造等資源消耗型為主體的多元化發展。經濟增長方式以粗放型為主,不僅使得能源浪費比較嚴重,也加重了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近年來愈加受到社會關注的霧霾,使得環境治理成了全社會共同關心的話題。目前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河北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服務”京津冀共同發展的同時,自身也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重任。為此,要轉變河北省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主動作為,努力探索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根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工業化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源動力。目前河北省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工業產業依然是拉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及到應該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并列發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作為全國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的省份,面臨的最大矛盾就是快速發展經濟和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的問題。近年來,河北省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也做了諸多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資源、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節能減排問題仍然任重道遠,表面看,河北省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806.1億元,相對2014年增長了6.8%,但能源消費量也在逐年增加,河北省能源消費總量從1985年4548.9萬噸標煤增長到2013年的31170.4萬噸標煤,總量增長了5.85倍,年平均增長7.12%。并且河北省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問題較為突出,煤炭占能源消比重最大且一直高達90%左右,天然氣等能源的消費比重相對很低。同時,河北省的碳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長,1985年2013年,碳排放量從3310.99萬噸增加到22301.8萬噸,增加了近5.7倍,碳排放量比重占全國總量的8%左右。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消費與碳排放量也在同步增加,并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近幾年來全國空氣質量最差城市中河北省居前者較多。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成為河北省發展之重。為此,河北省需要加快轉變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強化低碳經濟,以生態文明引領河北工業化和城鎮化,為加快經濟轉型提供支撐力量,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消費模式,促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對策建議

1.長遠規劃,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結合河北發展實際,編制低碳發展規劃,立足長遠,從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產業升級、建立低碳產業體系、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構建低碳社會等多個角度謀劃河北省發展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時需要充分考慮相關變量之間的關聯性,增強發展規劃的長遠性、政策的前瞻性,密切關注碳排放、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動,加強動態調整和完善經濟發展措施,確保經濟、能源、環境間的協調發展?!吨泄埠颖笔∥P于制定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河北省將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著力解決環境污染突出問題,促進產業結構綠色化轉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努力實現河北永續發展。”不僅如此,更要加強加強區域生態環境建設頂層設計,特別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下,京津冀應從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全局出發,加強低碳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合作,在節能減排環保投資方面,要向難度最大的河北省傾斜,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各地區的低碳發展規劃要與國家級規劃相匹配,要明確各地區各時期各階段的具體任務目標;要構建清晰的工作思路,明確不同時期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內容與重點任務;要制定發展低碳經濟的配套制度,保障規劃的有利實施;要加強區域合作,吸取其他國家以及地區的發展低碳經濟經驗,統籌協調、分步進行、大膽創新。

2.加快轉型,促進低碳產業發展

河北省資源豐富,而當前也主要依靠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傳統耗能型產業如鋼鐵、電力等為支柱產業,產業的附加值較低,也大都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因而,要實現低碳發展必然需要對現有的高能耗、高排放型企業進行轉型。要大力發展低碳技術,促進鋼鐵、電力、化工、能源開采、制造等行業設備的改進,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推動傳統優勢行業實現低碳轉型。加強引進國際國內先進的新技術,引進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附加值高的產業,提升產業整體素質;積極實施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改造傳統產業,在生產、零庫存和互聯網營銷等方面優化傳統產業,從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產環節向營銷、研發及先進的核心技術環節逼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優化的同步。要以現有產業為發展基礎,加快推進以電子信息、生物制藥、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同時要大力提高產業的科技研發和低碳市場開發能力,推動低碳產業發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探索索低碳環保的產業轉移模式。河北省過去簡單機械的無條件地承接來自北京、天津的產業轉移,不但加重了河北省的碳排放壓力,也對京津冀的整體生態治理毫無益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有效的產業對接與融合已成為共同發展的關鍵,京津冀要以低碳經濟為共同發展取向,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探索內涵集約發展的新模式。積極謀劃低能耗的高附加值、高科技新產呂,加強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的發展,提升和轉型鋼鐵、水泥、玻璃、陶瓷等傳統產業,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低效益落后產業,以生態承載能力、大氣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依據,應重點考慮產業轉移的低碳效應,加強三地產業對接與融合,構建與完善低碳產業鏈,堅持產業轉移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區域產業體系向低碳化、高端化轉型。

3.調整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

優化能源結構,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加大對綠色能源的使用。強化燃煤治理,積極推行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供熱,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推進氣化河北等重點工程,推進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程。大力推廣太陽能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普及與應用,鼓勵太陽能供熱系統改造,轉變農村傳統用能方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促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鼓勵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同時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吸引民間資本,推動建立專業技術平臺,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加快成果的轉化,促進低碳技術的應用,形成低碳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4.推動交易,強化碳金融市場體系

應積推進建設京津冀區域碳交易體系,在承德市作為河北省的先期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區域碳交易市場的構建,對接京津兩地碳交易所再納入河北,擴大碳交易的規模。加快河北省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建設,盡快啟動省內碳排放權交易。引導發展碳金融項目咨詢、項目評估審計、技術研發、碳信用評級等碳金融中介服務。利用承德、張家口等地的優勢條件,大力發展林業碳匯交易。積極構建包括碳基金、碳證券、碳保險、綠色信貸等多層次的碳金融體系。適度開發碳期權、碳期貨等碳金融衍生品,提高碳金融市場吸引力,鼓勵投資者購買碳金融產品,低碳經濟的發展。加強政策傾斜,更廣泛的吸引各界尤其鼓勵一些大中企業開展碳交易,推動金融資本與實體資本有效結合,提高碳交易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要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力度,在增加造林和森林經營方面投入,造林工程要盡可能地考慮森林的固碳效果,把森林碳匯放到與工業減排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我省森林生態補償制度,促進碳匯林業發展,加大對生態保護區的碳匯補償力度。深化區域性碳匯林業的資源調查,建立完善全省碳匯林業的資源信息庫。對林業生態服務價值進行科學計量和評估,按照“受益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原則,在完善政府財政合理補貼的同時,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多渠道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完善生態環境產權機制、交易機制、價格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對生態環境資源供求的引導作用。

5.積極倡導,加強低碳社會建設

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倡導低碳生活,塑造全社會范圍內的低碳輿論氛圍,通過案例引導等形式,倡導公民積極參與低碳行動,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消費觀念。加強低碳技術在建筑設計及施工過程中的應用,加強環保節能材料的使用,鼓勵新型能源如太陽能的使用。積極引導低排放或零排放交通工具的使用,例如輕質柴油燃料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太陽能汽車等。建立完善低碳城市交通體系,建設覆蓋全省范圍內的方便快捷的軌道交通,加強道路疏通,鼓勵公眾更多選擇公共交通,為緩解交通擁擠帶來的環境污染,可以實行錯時上下班和彈性工作機制。

6.強化激勵,促進低碳技術發展

積極實施“互聯網+”行動,促進信息化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以優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為主線,加強對深化產能和技術合作的利用。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技術支持為后盾,人才為支撐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制機制,加快低碳技術的發展。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采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大數據信息技術改造,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實現傳統產業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支持企業推進原材料工業生態化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實現綠色化、品牌化,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區域低碳經濟發展。

作者:董耀武 吳強 單位:貴州商學院

參考文獻:

[1]DalyHE.BeyondGrowth:TheEconomic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M].Boston:BeaconPress,1996.

[2]李虹,亞琨.我國產業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基于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2,11:46-52+66.

[3]孫小祥,楊桂山,徐昔保.無錫市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12:1537-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