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院校就業指導策略論文
時間:2022-08-07 05:28:00
導語:師范院校就業指導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全程開展;轉變觀念;隊伍建設
論文摘要:高等師范院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時間不長,內容不全,方式單一,師資素質不齊,因此加強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全過程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是前提,積極轉變師范生觀念是重點,建設戰斗力強的就業指導隊伍是保障。
我國高等院校師范生的就業政策基本經歷了“統一計劃、統一分配”、“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由本人選報志愿,學校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錄用”、“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三個階段,師范類畢業生逐步告別了包分配的就業模式。這一系列變革,順應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市場化趨勢,為師范生提供了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職業道路的機會。然而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師范生就業知識的缺乏,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四處碰壁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造成這一結果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師范生在校期間缺乏有效的就業指導。由此看來就業指導工作對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健康成長成才,幫助學生熟悉國家就業政策,了解社會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上有著重要作用。
一、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現狀
由于我國高校真正意義上的就業指導工作尚處于初級階段,與市場和學生的需求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而且目前并沒有在理論上形成專門針對師范類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因此,當前師范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現狀與非師范院校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
(一)時間不長,內容不全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是圍繞當年的應屆畢業生而展開的,師范院校也不例外。開展就業指導的時間基本上限于大四一個學年甚至一個學期,就業指導的內容也僅僅是包括就業形勢分析,面試技巧的介紹以及就業政策的宣講等。由于缺乏對就業指導工作的全局考慮和總體安排,就業指導工作功能單一,內容不全,在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認知、職業決策方面指導較少,難以適應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需要。
(二)方式單一,形式簡單
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是以就業指導課或者就業指導講座的方式來實現的,這種就業指導的作用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學生真正能吸收的東西并不多,而授課教師大多數也是照本宣科,效果并不明顯。同時由于就業指導課、就業指導講座一般都是大班授課,很難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聽過之后很難同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這也就造成了接受就業指導的學生依然處于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對自己的特點、優勢缺乏理性的認識,對自己的缺點盲目樂觀,同時也令一些畢業生的心態失衡,出現延誤時機、期望值過高、缺乏主見等現象。
(三)師資不全,素質不齊
盡管目前我國大學的組織體制中,專門設立了畢業生工作的機構,但這些機構很難代替就業指導的職能,事實上目前高校畢業生工作機構由于忙于應付大量的與就業有關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有固定時間和精力來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長期系統的業務培訓,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無論是在占有信息方面,還是在知識儲備方面均難以達到就業指導應有的效果。
二、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全程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是前提
本文第一部分內容已經提到過,當前的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一般是在大四一個學年來集中開展的,僅僅從就業形勢、求職技巧、政策解讀等方面向畢業生“灌輸”,這樣做無異于是“臨時抱佛腳”,實際效果當然不好。高校就業指導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合理選擇就業渠道和就業方式,合理定位;引導學生完成求職前的心理準備和求職中的心里調適;引導學生樹立法制意識,合法保護個人的權益,努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個人綜合素質。同時大學生就業觀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他們對職業和社會的了解需要一個過程,所以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從學生入學就開始抓起。
具體對于師范生來說,應該根據不同年級,講授不同的就業指導內容。課程分四個階段對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貫穿整個大學生涯,在大學第一年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確立在大學期間的發展目標、發展前景和發展道路,從而為自己一生職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大學第二年,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拓展職業素質,為將來的就業做好知識和能力的準備;大學第三年,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培訓,幫助學生了解求職面試的基本方法與技巧;大學第四年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了解需求信息,掌握就業政策,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具體在實施過程中,可以講授、講座、播放教學光盤、模擬現場招聘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集中學習。
(二)積極轉變師范生觀念是重點
高等師范院校畢業生能否成功就業,學校的就業工作開展得如何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取決于其自身的觀念與態度。受傳統就業意識影響,師范類學生往往將目光停留在相對發達地區有正式人事編制的公辦中、小學等單位上,不太愿意去偏遠地區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培訓機構等冷門單位工作,他們或追求工作的穩定性,或追求工作的高福利待遇,頭腦中“先就業,再創業”的觀念比較淡薄。正是因為大批的師范生抱有這種舊觀念,每年的各地級市教育局公開招聘教師考試一年比一年火爆,甚至可以用當年形容高考的一句俗話來形容:“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偏遠地區、農村的公辦學校以及大批的民辦學校、培訓學校卻少有人問津。因此,抱有這種舊觀念的師范類畢業生往往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成為了徘徊者,一時的猶豫使他們失去了很多機會,所以更新與糾正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就成了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的重要任務。為此,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師范生的就業觀念:
1、鼓勵師范生走向民辦學校。辛辛苦苦讀完大學,畢業后想找一份有待遇優厚的穩定工作,恐怕是絕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后的最終目標,而這一目標對于師范生來說,就是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的公辦中、小學找到一份“帶編制”的教師工作,因為這些地區的“帶編”教師工作穩定,收入不菲。然而,從2003年“擴招”后第一屆大學生畢業開始,城市公辦學校通過不斷引進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已經逐漸完成了新老交替,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此才會出現近兩年公辦教師招聘考試異?;鸨那闆r,一個教師崗位出現幾百上千人同時報考的現象也司空見慣。與公辦學?!坝腥藷o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的民辦學校從本世紀初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尤其是在沿海發達地區。這一批學校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每年的師資需求量都很大,但由于師范畢業生更多的青睞于公辦學校,導致這部分學校經常出現“有崗無人”的窘境。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大家還是傳統的認為民辦學校工作不穩定,福利待遇不優厚等。經過筆者的調查,現在有相當多發展成熟的民辦學校工資待遇不會比公辦學校低,管理制度,也并不是大家所誤解的工作不穩定。而且相當一部分民辦學校有著自己的辦學特色,先進的辦學理念,能夠給大學畢業生們提供更為廣闊、更為自由的發展平臺,只要自身有實力,在民辦學校同樣能干出一番事業。因此,高等師范院校應該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轉變在校生的擇業觀念,鼓勵師范生摘掉對民辦學校的“有色眼鏡”。
2、到基層、西部、農村去就業?;鶎?、西部和農村由于地域、觀念方面等原因,一直是大學畢業生不太愿意就業的區域。前文也已經提及,城市的教師就業機會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已經趨于飽和,而偏遠農村的教師就業機會卻存在的大量的缺口。為解決這種城鄉師資需求不對稱的矛盾,農村就業,如“特崗教師”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選調生等等。其中特崗教師計劃是專門針對師范類畢業生的一項政策?!疤貚徲媱潯笔侵醒雽嵤┑囊豁棇ξ鞑康貐^農村義務教育的特殊政策,通過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縣以下農村學校任教,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創新農村學校教師的補充機制,逐步解決農村學校師資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在畢業生參與特崗計劃期間,其工資待遇、住房問題、社會保險等方面都有政策保障。然而雖然有著比較優惠的政策,依然有相當一部分師范生對此項計劃不是很“感冒”,造成部分地區的特崗計劃不能完成,教師結構得不到改善,師資得不到有效補充。因此,高等師范院校應該通過加強政策宣傳、介紹先進事跡等手段,進一步調動師范生的熱情,鼓勵他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突破師范限制,拓寬就業渠道。由于我國高等
師范院校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教育培養模式,使得高等師范院校的師范類畢業生與非師范畢業生相比對其他職業的適應能力較弱,從而導致其很難適應非師范類的工作崗位,與非師范類的畢業生競爭非師范類崗位也處于相對劣勢的局面,這樣一來可供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選擇的工作崗位就相對較少,就業渠道也就比較狹窄。同時,隨著我國教師隊伍的不斷職業化,國家對教師資格采取考核上崗方式,只要通過了認證考核,取得相應等級的教師資格證就可以對口上崗,從而促使部分非師范類的畢業生搶了原本屬于師范類畢業生的“飯碗”。同時很多單位也希望通過引進綜合類的畢業生來優化本單位的人力資源結構,這就在客觀上縮小了原本屬于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廣大師范畢業生在校期間,就應該及早做好準備,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一專多能,以便選擇各種行業和崗位。
(三)建設戰斗力強的就業指導隊伍是保障
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工作能否有效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是否有一支高素質、戰斗力強的就業指導人員隊伍。加強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人員隊伍建設,開展高質量的就業指導,對于解決師范類學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正在向專業化、專家化的方向發展,就業指導的科學化、職業化將成為新的趨勢。但是,要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并不是短期內所能實現的。專業教師的培養、不同專業人員的組合、管理者觀念的轉變,都需要一個較長的、系統的過程。然而,當前社會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高校必須盡快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服務。根據目前高等師范院校的人員配置情況,可以建立由“思政”教師、專職輔導員、專職院系書記和就業指導部門人員組成的就業指導人員隊伍的主體,并適當輔以校外專家、學者、成功人士等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1、“思政”教師應該成為就業指導理論教學的主力軍。早在1995年國高等學校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的通知,建議“在高等學校三年級或四年級學生中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本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系列”?!八颊苯逃壳捌毡榇嬖诶碚撆c實際脫離、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而師范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表現出的許多思想問題正是應該通過“兩課”教育給予指導。將“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相結合,既可以實現思想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又能使就業教育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專職輔導員、院系專職書記負責對學生經常性的職業指導和心理咨詢。和學生交朋友,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選擇進修方向,作好就業準備,及時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3、就業主管部門負責政策指導、提供就業信息、幫助推薦就業。制作科學、直觀的教學課件,通過模擬求職等方式,增加學生對求職和擇業的感性認識。保持與用人單位的聯系,開展招聘活動,為學生擇業提供服務。公務員之家:
4、聘請心理專家、教授對學生進行較系統的心理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自我認識,科學定位,發現自我,開發自我,發展自我,從更高層次解決學生的職業心理問題。
5、請社會成功人士來校講學,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直接地了解社會、了解人生。有的高校已經在嘗試“求職導師制”,聘請優秀教師、教育部門領導、企業家等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在學生的個人成長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
- 上一篇:全縣糧食生產任務保證制度方案
- 下一篇:現代農村教育改革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