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視閾下新農村建設研究
時間:2022-10-20 03:34:00
導語:低碳經濟視閾下新農村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廣東省農村是典型的高碳經濟模式,推行低碳經濟、建設低碳農村的任務非常艱巨。文章從全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階段、發展趨勢和碳排放影響因素入手,接著講到廣東省低碳農村發展現狀以及廣東省發展低碳農村需要克服種種困難,最后給出廣東建設低碳農村的建議策略。
關鍵詞:低碳;高碳;農村
一、引題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并且迅速發展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提倡可持續發展,在保持現有水平并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統一協調發展的形態。鄉村是經濟地域系統的重要組成單元,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大,經濟迅速發展,引起農村內需擴大,生產生活資料需求增大,生產活動迅速增加,導致農村的碳排放迅速增加。為了減少農村的碳排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要符合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增碳匯減碳排放,低碳經濟在現代農村而言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相關概念及其內涵解讀
低碳鄉村的概念是在歐洲1924年提出來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不斷變化的概念,是低碳發展模式在鄉村地域的主要表現形式,要求保證現在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進步、科學規劃、監督實施,提高農民的低碳意識,在鄉村生產和農民生活過程中始終貫穿低碳節能、環保意識,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發展模式,減排增匯,實現農業資源高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環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低碳鄉村是低碳經濟在農村建設和發展中的具體體現和實現形式。碳匯,是從大氣中清除CO2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我們說的碳匯主要包括森林碳匯、草地碳匯、耕地碳匯、海洋碳匯。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將CO2和H2O在各種光能的作用下轉變為氧氣和糖分。人類的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來源都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過程就起到固碳效果,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即碳匯。森林是碳匯的主力軍,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統計,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約25000億噸碳,儲存在森林系統中的碳大約有1.15萬億噸,約占總碳匯量的46%。森林每生長一米生物量,可以吸收1.83噸CO2,碳匯功能很強大,所以森林碳匯是目前最為經濟的碳匯手段。農田碳匯、耕地固碳也是是重要的碳匯方式。大氣中的CO2被農作物轉化為化合物固定下來,耕地生產的糧食每年被消耗,固定的碳又釋放到大氣中,秸稈的一部分在農村被燃燒,只有作為農業有機肥的將CO2固定到土壤中,所以耕地固碳僅涉及農作物秸稈還田固碳部分。海洋碳匯是指一定時間周期內海洋儲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儲碳的形式包括無機的、有機的、顆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種形態。海洋中95%的有機碳是溶解有機碳(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機碳(RDOC),目前世界大洋中RDOC的儲碳量大約是6500億噸,儲碳周期約5000年,它們與大氣CO2的碳量相當,其數量變動影響到全球氣候變化。海洋是地球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海洋碳庫是大氣的50倍,陸地生態系統的20倍,現在全球大洋每年從大氣吸收CO2約20億噸,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草原碳匯是另外一種重要的碳匯方式。依靠廣袤的草原吸收大氣中的CO2。
三、低碳農村的發展階段
低碳農村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從傳統的農村到低碳農村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在《經濟成冊的階段》和《政治與增長階段》兩本著作是由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所著,在以上兩本著作中根據社會政治制度、人的心理因素、產業主導部門、生產技術及組織方式四個方面,將低碳農村發展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發展的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根據羅斯托的這個標準和方式,我們選取社會經濟基礎、基層低碳意識、能源結構、碳排放情況、單位產值碳排放為六個指標,從靜態指標和發展趨勢兩方面入手,均將低碳農村分為六個階段。
(一)靜態指標方面
1.傳統農村階段。在這個階段傳統社會經濟結構較為落后;人們不知道低碳概念更沒有低碳行為;完全使用生物質能源;碳排放極低;單位產值碳排放很低。
2.低碳認識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開始起步并且使得傳統結構受到沖擊;部分人知道低碳概念但是并沒有低碳行為;能源結構仍然以生物能源為主,但是已經開始少量使用石化能源;碳排放很低;單位產值碳排放也比較低。
3.減排實施階段。這個階段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有些結構問題露出端倪;人們熟悉低碳概念但是低碳行為還是較少,人們沒有自覺低碳意識;科技發展,能源結構多樣化,但是仍以生物能源為主;碳排放逐漸增多,較高;單位產值碳排放較高。
4.低碳起飛階段。這個階段社會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政府和人民群眾都注意到結構問題嚴重;人們有了低碳意識,較多低碳行為;生物能源比重降低,石化能源逐漸增多變為主要能源,有少量的清潔能源出現;碳排放空前的高,達到峰值;單位產值碳排放極高。
5.低碳成熟階段。本階段社會經濟發展增速減緩,經濟結構趨向合理優化;低碳行為不斷普及,延伸到生活和生產領域;使用石化能源比例不斷降低,清潔能源開始占主體地位;碳排放較低;單位產值碳排放仍然較高。6.低碳農村階段。這個階段是低碳農村發展的最高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成熟并且結構合理;低碳觀念深入人心,低碳行為普及到各個領域,低碳行為無處不在;完全使用清潔能源,低碳環保;碳排放很低;單位產值碳排放較低。
(二)發展趨勢方面
1.低碳農村階段。這個階段經濟發展非常緩慢,基層農民低碳意識沒有變化;能源結構也沒有變化;碳排放量增速非常緩慢;單位產值碳排放不變。
2.低碳認識階段。該階段社會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基層低碳意識有所增加;生物質能源減少并且石化能源增多;碳排放量增速緩慢;單位產值碳排放不變或者稍有提高。
3.減排實施階段。本階段經濟開始快速增長;基層低碳意識提高,低碳行為增多;生物質能源減少并且能源出現多樣化;碳排放量增速較高;單位產值碳排放提高。
4.低碳起飛階段。本階段經濟增速最快;人們的低碳行為逐步增多,增速加快;生物質能源慢慢減少,其他能源比重慢慢增加;碳排放增速很快;單位產值碳排放提高。
5.低碳成熟階段。經濟基礎增速減緩,結構較合理,趨于優化;基礎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增速很快;生物質能源占主要,清潔能源出現,但比例較低;碳排放量降低;單位產值碳排放降低。
6.低碳農村階段。本階段經濟增速減緩平穩,結構合理;基層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完全普及;生物質能源逐漸退出,清潔能源占主體地位;碳排放量連續降低;單位產值碳排放降低。
四、廣東省低碳農村發展現狀
(一)關鍵指標情況
從廣東農業現代化歷程可以看出,廣東農業發展基本上走的是“石油農業”的路子,即通過大量投入化肥、農藥等石油制品來達到單位面積產量顯著增長的目的。農業生產消耗的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無不與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關,據統計(如下表4所示):廣東農業機械總動力從2000年1764萬千瓦,到2010年的2253萬千瓦,10年間增加27.7%,增至到2013年的2498萬千瓦,13年間增加41.6%;農業用電量從2000年405億千瓦時,到2010年的1044億千瓦時,10年間增加157.7%,上升至2013年的1235億千瓦時,13年間增加204.9%;化肥使用量從2000年611噸,到2010年的740萬噸,10年間增加21.9%,增加至2013年的776萬噸,13年增加27.1%;農藥使用量從2000年的8.47萬噸,到2010年10萬噸,10年增加18.1%,增至2013年的11萬噸,13年增加了29.9%?;茉聪牧吭黾?,預示著石油農業的所占比例增大。這條“石油農業”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間有機質循環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統,造成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和生態平衡遭破壞等問題,亟待向低碳經濟轉型。
(二)低碳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得分
根據郝華勇2014年在《我國省域低碳鄉村發展水平實證研究》一文中構建的評價體系,從鄉村能源結構、鄉村生產結構、鄉村空間結構、鄉村環境結構四個方面經過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廣東省低碳鄉村發展水平得分是0.2879,在全國31個省市中排名第1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排在前6位的浙江、江蘇、北京、上海、廣西、天津等在總得分分別是0.5654、0.4811、0.4693、0.4502、0.4156、0.4118,從總分方面看,廣東低碳水平與這六座城市相差甚遠。
(三)Malmquist指數分解法動態評價得分
吳賢榮、張俊彪等于2014年采用Malmquist指數分解法,對中國省域農業碳排放進行動態測算,運用DEAPVersion2.1軟件測算2000年、2005年、2011年中國大陸31個?。ㄊ?、區)的農業碳排放效率指數;在此基礎上,利用Malmquist指數分解法,從時間序列維度進一步剖析農業碳排放效率的動態變化,將AMCPI分解為技術效率指數(EFFCH)和技術進步指數(TECHCH),得出的結論說明廣東省的農業碳排放排名第15位,居于全國中等水平,綜上所述,根據已有研究成果的數據分析可以說明,廣東省低碳農村發展正處于實施減排階段,因此要分析優劣勢和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采取有效措施向低碳起飛階段邁進。
五、對廣東發展低碳農村的建議
(一)加強教育指導,讓農民全面了解低碳經濟,開展低碳生活方式建設低碳農村,與每個農民和農戶密切相關。政府可以頒布一些法規政策、舉辦低碳經濟講座、加派宣傳車加強宣傳,通過各種途徑宣傳低碳經濟,讓農民更全面的了解低碳模式,讓他們知道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是更經濟環保、更安全健康、更時尚的生產生活方式。讓農民逐漸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接受節能、環保的低碳消費觀念,養成節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積極引導農民過低碳生活,切實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建設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的新農村。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大力引進低碳生產技術實訓農業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發展的、實現向可持續農業技術順利過渡的途徑是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低碳技術可以應用于農業的各個方面,加強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的生產和使用。要用科技支撐低碳農業發展,把低碳科技引入到農業實踐中,加快低碳技術的擴散速度。
(三)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適時開發與利用生物質能源農村能源建設關系到廣大農村群眾的切身利益,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生物質能為主的新型能源,可以實現農村能源結構的優化、農村環境的美化,推進新農村建設有很重要的意義。在適宜地區農村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能源技術。
(四)地方政府要有目的有步驟的規劃,發揮低碳示范區的示范作用地方政根據當地特色制定戰略目標,根據當地特色形成可操作、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加強低碳示范區的建設,比如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可以根據各村的實際,有重點地發展優勢示范產業,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低碳實驗區,引領和帶動低碳農村的全面發展。
作者:顧群 單位:南華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其國,趙海燕.低碳經濟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05).
[2]李友華,續姍姍.建設低碳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基于推廣應用低碳技術[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0(01).
[3]楊彬如,韋惠蘭.關于低碳鄉村內涵與外延的研究[J].甘肅金融,2013(09).
[4]廖曉義.把低碳鄉村進行到底[J].中國改革,2009(11).
[5]唐菲,施六林,任杰.科學規劃,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低碳式發展[J].安徽農學通訊,2011(03).
- 上一篇:住宅產業化基地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廣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