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情節編舞教學研究
時間:2022-10-07 04:01:57
導語:舞蹈情節編舞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情節編舞的舞蹈編創教學入手,通過明確其創作教學核心是在創作主體的立意限定下,以命題為切入口深入探討選材與立意的關系,進而闡釋選材與立意的辨析,創造性地提煉出選材、立意、結構與編舞的舞蹈創作課堂教學四大板塊,以及包括建立秩序、構建機杼,人物關系及提升,編織情節和素材編舞的基本操作范式在內的舞蹈編創教學思路。
關鍵詞:情節編舞舞;蹈選材;教學系統構建;編創教學
遵循2017年在黨的報告中指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之精神,在深入挖掘具有時代精神與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筆者構想出以情節編舞為主題的舞蹈編創教學,以“現實題材”為舞蹈創作根基,從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汲取樸實和具有生機的舞蹈創作動機,漸次由理性、規律性的教學思路中整理、分類、提煉創作素材。在一年兩個學期的實踐教學與經驗總結中,筆者將以情節編舞為主題的創作教學歸納為選材、立意、結構、編舞四大板塊的教學思路,且逐步梳理出層級遞進的教學思路,拋磚引玉,供各方探討。
一、情節編舞的舞蹈編創教學
本文著重論述的“情節編舞的編創教學”(以下簡稱本教學)是指以通過資料搜集整理,田野調查及采風為選材依據,在創作主體的立意限定下,深入體味和挖掘題材與主題的相關元素,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創作思維前提下,重建獨特形態的藝術語言的舞蹈編創教學模式。情節編舞的舞蹈編創教學與目前既成規范的舞蹈編導教學有以下三點相異。其一,情節編舞教學首先要面對的是“命題”,這與“動作先行”或“技法先行”的編創教學規律不盡相同?!皠幼鳎挤ㄏ刃小笔怯山鈽嫺拍钊胧值?,可由一個造型或動作動機發展,積累動作素材,也可通過重組素材,構成某種有意味的小品練習。而情節編舞中的“命題”則意味著內容先行,需要先行構思創作的主題與內容,設計作品的結構然后再實施編舞。因此,情節編舞既不能以純形式的語匯編創切入,又無法依賴于編創技法來確立編創方向與內容。其二,情節編舞中的“命題”包含兩層教學內容:選材與立意。選材,即選的材是否能支撐創作者的意,幫助立意更加深刻;立意,可視為作品的核心思想與精神向度,作品的品質取決于立意是否有深度。筆者將二者視為“命題”的兩重考驗,創作者的教育背景、審美愛好、文化素養、自我經驗將成為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以此為核心的編創教學應需盡可能考慮到啟發學生在創作中重視潛心內化,自覺追求,在繁復的時代經驗中抓住各自切入生活的角度,才可能產生創新性成果。其三,“命題”的舞蹈化呈現重點在于編創上表達的“準確”,其準確則需通過結構與舞蹈語匯的有效構建,二者兼具語言的功能,在編創教學中需激發學生在創作中重視建構其機杼,培養創作者“說話的方式”與審美習慣。以上三點勾勒出本教學核心的要點:重建舞蹈編創教學在以往確立的藝術法則,在編創教學的過程中,將動態的藝術語匯在“命題”與結構“命題”中加以強化和渲染,探索以“形象思維”切入舞蹈敘事的路徑,從而實現一個或一序列事件的舞蹈化再現。
二、情節編舞之舞蹈編創教學的選材及辨析
本教學的首要步驟是如何提取可供舞蹈編創操作的素材。筆者在多次實踐中感悟到,選材是一個永恒存在的標題。但凡進入創作領域,就一定涉及選材。因此,在情節編舞的編創教學中先要解決何為“選材”,如何“選材”的問題。選材可以理解為“選擇材料”,舞蹈的選材,就是指在舞蹈創作之前對材料進行選擇。選材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間接選材”,一種是“直接選材”。[2]“間接選材”意指選材自他人的作品或者事件,以此為文本進行編創;而“直接選材”則為選材于自己的生活。然而,不管是“直接之材”還是“間接之材”,以選材而編創且成功的案例,與舞蹈的立意息息相關。二者不同的操作特點為“間接選材”的成功立意多表現為立出新意或借題發揮,而“直接選材”由于來源于創作者的自我經驗,其選材與立意的時間性是一致的。
三、情節編舞之舞蹈創作的教學系統構建
完成情節編舞中選材及辨析后,僅有創作材料與創作觀念,無法支撐編創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需要深入進行探究的是“教學系統構建”,因此必須對創作材料的機杼構建和動態語匯開發更進一步的淬煉、鍛造,構建出一系列具有獨立精神向度、有表達意味、能夠為作品呈現服務的“系統性材料”。筆者將情節編舞的舞蹈創作之教學系統構建分為五個不同階段:建立秩序、構建機杼、人物關系及提升、編織情節和素材編舞的基本操作范式。第一是建立秩序。秩序的重要性,正如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劇作家讓•保爾•薩特所說:“如果我確定要在畫布上或者在寫作中描寫狂野的某個方面,或是描繪大海,或是描繪我所發現的某人臉上的神情,我知道自己是通過凝練各種關系,引進本不存在的秩序,以統一的思想,控制五花八門的事物,這才把它們創作出來的。[3]”秩序的建立實則意味著某種結構,結構呈現為系統性的特征決定其必將先行于要素,且正是由于結構的存在,要素才能被賦予意義與功能。第二是構建機杼。有序構建作品的機杼即是編結構造舞蹈內容的動作,是對情節的排列組合。它形成一種架構,是內容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一部作品的呈現方式。選材是前提,立意是核心,而結構是根本。[4]對于結構的深入探索成為舞蹈編創及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結構通??梢苑譃槌R幗Y構和非常規結構。[5]非常規結構包含有意識流式結構、板塊式結構等;常規結構則是指傳統的戲劇式結構。第三是人物關系及提升。設置人物的呈現并非一片空白,“他們”帶著各自獨特的背景,以及形成的特定人物關系。在情節編舞中,對人物關系的進一步梳理能夠有助于準確搭建起情節發展的脈絡。同時在這一環節中需要完成一系列建設性的提問來幫助創作者構建起一對豐滿且牢固的人物關系。例如,人物關系的起始與終結是什么,通過人物關系的互動,要揭示人物何種特質,誰是這對關系的主導者等等。使用開放性的提問式方法,將思辨、討論的過程放大,將一些能夠增進互動的方式引入課堂,能夠帶來良好的啟發與探索性呈現。第四是編織情節。世界上所有的敘事藝術都包含情節,因此可以視“情節”為結構作品中的基礎單位。對常規戲劇式結構的“沖突論”角度而言,在正反之間存在著微妙、復雜的博弈,博弈本身的對比手法、節奏感以至于沖突矛盾的解決,正是“情節”的精髓所在。所以,其由情感構建人物關系并推動人物關系的變動再由此發展出情節,并由“情節”二字分別所對應的情緒與節奏二者交織構成了情節的血肉與骨骼。創作者需在細節的揣摩中體現生活況味,在修辭技巧中尋找無窮意韻。第五是素材編舞的基本操作范式。這是上述所有環節有機統一的決定所在,是所有構思與討論的終極呈現。創作教學走到這一環節,既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界面,也是將藝術構思物質化的順延過程。筆者根據資料搜集整理與實踐總結為三個階段:其一為素材而編舞;其二是發展舞段及銜接;其三為設計開頭與結尾。其實創作教學走到這個環節無法因囿而作。這一過程是整個創作教學實踐的操作核心,以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作為檢驗標準,同時也能反向驗證前序工作。至此,由建立秩序、構建機杼、編織情節、人物關系及提升和素材編舞的基本操作范式有機相關而構成的一個自足、飽滿、互動給養的情節舞蹈編創教學之系統。
筆者堅定地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完成創作,并不意味著主題編創教學過程的結束。本教學之成果必須是對人類在共同生活經驗、思想狀態的高度總結和凝練后的舞蹈化表現。只有從人民的文化、生活入手,對時代風貌與文化精神生發土壤“追根究底”,敏銳地體味到細微的真實情感,只有俯首大地扎根生活,才能為真正尋找到舞蹈創作與教學的可行之徑。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黨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陳縈宣.初探直接選材在舞蹈編創中的應用[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8年
.[3][美]阿恩海姆等著.藝術的心理世界[M].周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肖蘇華.中外舞劇作品分析與鑒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5]蘇牧.榮譽[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作者:夏銘 單位: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
- 上一篇:翻轉課堂在高校舞蹈教學的運用
- 下一篇:民族化下現代鋼琴教學模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