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下林產品貿易與環境保護分析
時間:2022-02-23 03:32:21
導語:低碳經濟下林產品貿易與環境保護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我國林產品貿易的基礎分析
1.1世界森林資源基本情況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5年匯集了229個國家和地區森林面積的數據,約為39.5億hm²,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0.3%。這個數據隨著各國林產品貿易的增加還在繼續減少。從調查顯示的數據資料來看,非洲區域的森林減少率相對較高,尤其是南非地區,森林區域每年減少率為0.5%,而且程度還在繼續惡化中。從整體上看,歐洲國家的森林面積在繼續增加,但是每年增加的速度在減緩。亞洲國家的森林面積一開始是減少的,現在已經開始逐年增加了,增加的速度也比較平穩。我國自開展大規模的造林活動以來,每年都在成倍地增加森林面積。我國林業部門預計我國到2050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6%以上。東南亞地區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也有所增加。世界各地區森林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過度的違法采伐和木林貿易的發展。世界對木材的需求也從原來的天然林的需求轉向對人工林的需求。對于因過度發展林產品貿易而導致森林資源不斷減少的國家,在短時期內很難擺脫森林面積逐漸減少的局面。所以,實現全球森林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在全球制定土地和森林的合理使用規劃。
1.2中國森林稟賦資源概況
我國森林資源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是也呈現出一些具體特點:第一,我國森林資源的總量不足,人均資源占有率偏低。我國也曾因過度采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但我國很快意識到森林資源減少帶來的困境,在我國實行了植樹造林工程,這項工程的展開使我國森林資源開始逐漸回升,基本達到了森林的建設速度高于破壞速度。我國每年正以666.67萬hm²的面積增加。但是,我國人均森林面積不足0.132公頃,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名122位。第二,我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是集中在東北、西南國有林區和南方集體林區。我國東部地區森林的覆蓋率最高,為34.27%,中部地區覆蓋率為27.12%,西部地區為12.54%。而占據我國國土面積32.19%的西北部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僅為5.86%,這包括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由于可利用的森林資源大部分位于我國邊遠地區,交通非常不便,給采伐造成了很大難度,所以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勻。第三,我國森林資源質量不高,可利用率低。我國森林資源的產出功能、環境公共物品功能都在下降。在林業用地中,林地資源的質量較差,其中無林地和樹林地就占到了25%。而美國的有林地占林地面積的95%,瑞典為98%,日本為96%,而我國僅為60%。我國木材利用率偏低,森林資源又在被不同程度地破壞,這就加劇了森林資源的消耗。我國的森林質量和國內產能的總體水平一直以來都低于其他國家,與林業資源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我國人工林的經營水平較低,而且種植的樹種較為單一。第四,我國林地存在著嚴重的逆轉問題。這主要包括林地逆轉為疏林地或荒地,林用地逆轉為非林用地。這主要是由于對建設用地占用林地的數量控制不夠造成的。第五,仍存在嚴重的過度采伐。我國的可采資源并不充足,但是仍存在著嚴重的超限額采伐。這種超限額采伐造成了我國很多資源和成熟森林的減少。
林產品是社會上品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涉及的范圍較廣,種類繁多,品種更是多樣化,不僅包括各種生產資料產品,還包括很多的生活消費品,所以林產品的服務對象涉及我國社會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
2.1我國國內林產品的供求總量在不斷增長,市場出現供銷兩旺的局面
在供給方面,雖然我國放緩了進口原木、鋸材的速度,但是,國產商品木材的供給則出現了增速快的現象,并且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方面呈現出總體回升的態勢。在較長時期內,木材的進口對平衡木材工序、穩定我國的木材市場起著一定的作用。人工木材林的快速發展將提高木材的自給能力。我國木材的消費主要是體現在建筑、裝修、人造板、家具制造、造紙等領域。
2.2我國木材市場供求出現明顯的地區差異
我國東北、內蒙古等國有林區由于木材加工發展較快,所以市場供求表現得較為活躍。我國南方地區由于自身木材產量有限,市場供給出現不足,供求關系比較緊張。我國西部地區由于加大了對其的開發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西部木材市場供需關系的發展。
2.3市場結構調整存在很大空間
雖然我國目前林產業產能存量偏低,但是產品結構并不合理,林產品的合格率不高。國家先后在環保、節能等方面出臺了新的生產標準,那些充斥市場的低檔次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的競爭,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較大替代潛力的高檔次林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對原來的林產品業結構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3我國林產品貿易政策的新動態
3.1降低關稅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目前現行的林產品的進口關稅已基本接近國際水平。我國自1992年開始就多次降低關稅。加入WTO后,我國對249種林產品降低了關稅,并已經逐步取消了非關稅措施,并向世界各國放開了我國的林產品市場。這些都表明,我國為國際林業的經濟合作和保持全球的林產品平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犧牲。
3.2加強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是林產品貿易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前提,尤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要積極爭取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提高林產品的科技含量,完善環境標準體系。
3.3加強非關稅壁壘
目前,綠色壁壘已經成為市場準入的標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身體的健康以及周圍環境的質量問題。那些對環境有利的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有害健康、破壞環境的產品開始受到人們的抵制。隨之應運而生了綠色壁壘——環境壁壘,這是一種全新的非關稅壁壘。
3.4推行林產品外貿發展策略
一直以來,我國在實現生態環境的有效改善以及對天然林資源保護的基礎上,著力于人工林發展,為了充分滿足實際的國內林產品需求,將林產品國際貿易措施當作是一項重要的彌補余缺辦法。與此同時,合理地制訂了相應的林產品外貿發展策略,策略中將國內影響因素以及國外影響因素充分考慮在內。其中,國內因素包含有我國自身的資源以及相關加工水準、對外貿易的供求以及體制制約等內容;國際因素包含有全球木材貿易格局以及價格、貿易堡壘、經濟周期等內容。我國林產品貿易政策能夠揚長避短,實現對產品出口市場的合理開拓,力求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高效的資源利用與配置,推動我國林業領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4我國林產品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政策博弈分析
導致環境問題的直接根源是市場和政府的失靈。下文進行林產品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博弈分析。
4.1環境保護下個人選擇與集體選擇的博弈
目前,我國對林業的需求已經轉變為追求國土安全、美化環境的生態需求。面對這些需求,如果還在不斷地消耗我國的森林資源,明顯將違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更會促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現象嚴重。有的地方政府還處于消耗資源的資源經濟階段,如果停止采伐將使政府的財政收入降低,政府承擔的成本增加。對于林產品企業而言,一旦停止采伐,企業不僅要支付工人工資,而且資產也要進行折舊,收入將大幅減少。因此,在是否停止采伐中,政府與企業的利益是一致的。
4.2限額配置交易下的選擇博弈
限額交易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實行采伐的限額管理是保護天然森林的主要措施之一。這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一種限額交易,是政府的一種調控手段,更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博弈。這種博弈中,中央政府占據優勢。
4.3環境污染下的博弈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較難界定自己的行為是否確保環境不被污染,是否能被可持續利用,所以,很多企業或個人只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來利用環境。例如,向河流湖泊中排放生產污物。林產品環境污染問題和產品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林產品生產企業向國內外市場投入林產品的同時,一方面促進了企業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的收益,也向市場提供了一些劣質產品,例如甲醛超標的家具、地板,這將給消費者帶來負面影響。另外,林產品企業在生產中排放的廢氣、廢水,以及固體廢棄物,將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影響。市場競爭的激烈化迫使企業想盡辦法提高自身的利益,但是同時也給周邊的環境造成了污染。可以通過市場機制、政府管制來解決環境污染中的博弈問題。
4.4非關稅壁壘的博弈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關稅大幅下調,非關稅措施嚴格的控制,技術壁壘——這一非關稅壁壘得到了增強,在技術壁壘中,綠色壁壘對我國林業企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我國出口企業獲得了很多發展的機遇,但是也給我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國的林產品由于受到關稅壁壘的影響降低了出口規模,綠色壁壘這一隱蔽的非關稅壁壘不得不使我國企業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重新定位。我國很多林產品生產企業有的是屬于農民個體作坊式的小工廠,有的是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國企,所以面臨的國際競爭將是十分激烈的。
5我國林產品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
5.1加快林業產權制度的改革
這項改革要求:一是改革林業稅費制度,將收益權歸還于生產者。改變對農業特產稅的征收辦法。二是對木材流通制度的改革,實現公平競爭。例如,在南方很多集體林區已經形成獨家收購,一家經營的思維方式,但是它從根本上違背了市場經濟對企業所要求的公平競爭、防止壟斷發生的原則。所以,必須進一步開放流通市場,取消獨家經營的局面,做到產銷公平的原則。三是深化國有林區的體制改革,防止企業濫砍濫伐的現象。
5.2建立完善的林產品市場體系
只有存在自由交易的前提,林產品的價格才能實現公平。在全國建立起林產品交易網絡,不斷探索林產品交易市場的新思路。
5.3加強宏觀調控,轉變政府職能
在對林產品貿易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政府的職責是十分重要的??梢詫嵭姓度牒凸芾淼姆绞?,或是實行生態林的市場化方式。很顯然,后者是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條件的較為有效方法。目前,我國正在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5.4建立現代林業經營體系
現代林業的特征是多目標經營,而分類經營則是現代林業經營的核心和基礎內容,也是推進我國林業市場化進程不斷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國應以分類經營為基礎,建立健全面向21世紀的現代林業體系。
5.5建立健全我國林產品認證體系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國際森林認證體系,世界上共有20多個森林認證體系。很多認證體系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并且由于各自利益和出發點的不同,認證的標準并不統一。因此,我國必須盡快建立健全我國的林產品認證體系。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林業經濟的相關政策與環境保護之間,環境保護政策與林產品貿易之間也應是相互協調的,這樣才能夠更進一步地促進林產品對外貿易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并對環境起到保護作用。如果二者之間出現脫節,那么將對環境保護、林產品貿易產生影響。為了更進一步地促進我國林產品貿易與環境保護的共同協調發展,必須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形成新的發展思路。
本文作者:岑麗娟工作單位:浙江農林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所
- 上一篇:環境保護與土地利用的關系
- 下一篇:生態養殖現狀與發展戰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