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區生物凈化沼氣工程建設的啟發
時間:2022-03-08 11:26:49
導語:養殖區生物凈化沼氣工程建設的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8年被列為中央擴大內需項目。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建設30m3小型厭氧發酵沼氣池1個,并配套4m3生物凈化池和排污溝建設,在治污的同時產生沼氣,進行能源綜合利用。該項目是利用養殖小區禽畜糞便污水通過沼氣厭氧發酵為主要技術環節,集污水處理、沼氣生產、資源化利用為一體的沼氣工程。小區內排放糞便、污水采用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固液分離的方法進行沉淀處理,干糞不入池,豬糞尿和沖洗豬舍的污水進入30m3發酵池。厭氧發酵后,進入凈化池進行耗氧處理,通過填充料達到過濾目的,污水凈化采用自流運行,運行不耗能,管理方便。中央補助4萬元用于30m3沼氣主體工程建設及排污溝建設,把養殖小區排污溝與農田灌溉溝分設。
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農戶自籌部分資金主要用于畜廄建設及污水處理管道架設。工程2009年1月開工建設,2009年3月完工。2009年3月16日,由易門縣農業局、易門縣發改委、易門縣財政局等組成驗收組進行了驗收。該沼氣池每天產氣5m3,節約燒柴250kg,每年可節省0.67hm2薪炭林的產柴量,為5戶養殖戶提供了方便的清潔能源。目前沼氣生產量除能滿足養殖戶日常所需外,還有部分結余向周圍農戶提供。污水經厭氧發酵和凈化基本解決了養殖小區下面的農田和扒河流域的污染問題。
通過小型沼氣生物凈化工程的建設,有效解決了阿姑養殖小區豬糞便污染問題,同時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啟示一,農村基礎建設及生產發展一定要與保護環境相結合。農業是以土地和生物為基本生產條件,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部門;農村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以農民為主要成員的社會群落;而農民則是以農業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居民。當前農村的發展就是要圍繞“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永續利用(摘自十七大報告)”的主題,一是要確保決策符合法律、符合程序,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二是要符合客觀規律;三是要反映民心民意。阿姑村委會養殖小區,不僅可以促進農民增收,而且對周圍的農民起到示范作用。但是必須科學規劃,依法行政,要充分考慮項目建設的同時,是否會給國家集體或周邊群眾帶來危害,如果有危害應如何進行治理;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建設是否違反土地、環保、交通、水資源、治安等法規,做到依法行政、依規建設。啟示二,促進農民、農業增收一定要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阿姑村委會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村委會,農民收入主要靠種植業,特別是靠烤煙生產。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養殖小區建設就是縣、鄉政府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舉措,符合黨和國家的戰略決策。但是,由于扒河流域山高、箐深、坡陡,生態環境脆弱,有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在養殖小區建設中,必須走出一條既要促進農民增收,又要注重防止生態環境污染的科學發展之路。經濟的發展一定要與以保護環境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2009年,易門縣試驗成功30~50m3的小型沼氣池(含生物濾池),非常適宜用于養殖規模在50~300頭(以生豬計)的小型養殖場處理養殖污染。因此,積極申報和爭取農業部養殖小區小型沼氣項目,以建設小型沼氣池為契機,促進養殖場實施健康養殖,推行干濕分離、清污分流和達標排放,是解決養殖污染的有效途徑。
本文作者:工作單位:易門縣農村環保能源工作站
- 上一篇:畜禽疫病防控的現狀及策略探索
- 下一篇:養殖水質在線監測的設計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