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設計對編輯設計的啟示
時間:2022-05-16 07:56:22
導語:書籍設計對編輯設計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編輯設計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裝幀概念的時代局限性。日本書籍設計實驗《我是貓》引發了有關書籍信息分解重組、符號提取、書籍語言與書籍的信息、風格、形態間的內在關聯研究。文章提出信息分解是思維在多維度的拓展、信息重組是信息取舍之間的博弈、符號提取是風格形成的關鍵、書籍語言傳遞著設計者的審美趣味等觀點,旨在提升“以人為本”認知維度下的編輯設計能力,推動當代書籍語言表達中的內容和形式創新。
【關鍵詞】編輯設計 ;信息; 符號 ;書籍語言 ;創新
《說文》序云:“書者,著也。著于竹帛謂之書?!眰鹘y閱讀中,書是文本傳播的媒介,是文化符號依附的物質載體。中國出版界長期以來把書籍設計視作封面設計的代名詞,做書似乎就是為書做個“嫁衣”,缺少對書籍整體設計的思考和實踐。這種觀念導致大批優秀設計師為海量的設計和滯后的裝幀觀念所累,漸漸失去創新動力。浮躁的出版心態致使不少優秀文本流于平庸,甚至出現一些出版物面世便滯銷,迅速淪為廢品的現象。與此同時,一批有良知的出版人和先鋒設計師開始重視設計的重要性,設計了一批備受消費者青睞的優秀出版物,他們的實踐工作使這一行業有了更多共識:書不僅要有一件漂亮的“嫁衣”,還要有書籍設計整體概念的傾注。一本好書,應呈現出圖文層次分明、空間布局巧妙、文本編輯合理、材質印質精良、閱讀舒朗愉悅的視覺效果,尤其是編輯設計思路與文本結構的出人意表。而編輯設計恰是對書籍整體設計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立體的思維,它不僅規劃一本書籍的形態,且思考如何將空間、時間的概念注入書中,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書產生互動,獲得更佳的閱讀體驗。編輯設計,指將信息進行有序組織的邏輯思維過程,是掌控信息在閱讀空間中的流動軌跡,做到既準確還原文本,又提升文本閱讀品質的設計過程。呂敬人曾將書籍設計分為三個層次:裝幀設計,編排設計,編輯設計?!把b幀設計,指封面、選材、印制工藝階段,主要功能是保護和宣傳書籍;編排設計,指圖文元素之間平衡關系的設計駕馭;編輯設計是將已有的東西以視覺傳達的角度進行重新編排的作業,并注入一種秩序的存在,同時添加上設計者對這個事物的看法,完成邏輯思維和視覺審美相結合的理性創作活動?!盵1]按照書籍設計程序,編輯設計應是首先著手的工作,其次才是裝幀設計和編排設計。因為編輯設計要求編輯深入分析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邏輯分辨,并進一步組織一個整體內容傳達的視覺化結構系統,然后將裝幀設計貫穿于文本的信息傳達過程,并通過編排設計,形成層次、節奏、時間、空間的合理布局??傊?,編輯設計是結合閱讀設計、文本解讀分析與重構、文本信息視覺化構架、視覺信息傳達語言的構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統工程,有關編輯設計的問題研究已成為編輯工作的迫切需要。為進一步探討編輯設計在傳統書籍設計領域的應用,本文借助日本Graphic出版社開展的《我是貓》書籍設計實驗,展示設計師構建書籍信息時空傳遞邏輯關系的系統工程?!段沂秦垺肥侨毡咀骷蚁哪渴拈L篇諷刺小說,作者以貓作為故事敘述者,用風趣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其主人苦沙彌一家平庸瑣碎的生活以及他的朋友們嘲弄世俗、故作風雅的無聊世態,對日本社會進行了揭露和批判。為做好這本書的書籍設計,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Graphic出版社邀請了28位日本設計師為該書設計了28種不同風格的書籍樣本,并于2014年結集成《裝訂道場:28位設計師的〈我是貓〉》一書出版。本文截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位設計師的設計樣本,以編輯設計為切入點,展現這八位設計師設計思想的碰撞,旨在激發有關中國當代書籍設計的理論構建(見圖1)。
一、設計信息分解重組:書籍設計思維的顛覆
1.信息分解是設計思維多維度的延展。設計師原研哉提出“設計師的任務在于控制信息的品質”的觀點。[2]書籍設計的任務便是控制和傳播優質信息給讀者。信息分解指將信息打散、分解,使每一環節具有清晰的輪廓,這是思維發散的過程。歐格雷迪在《信息設計》一書中提出:“信息的密度,分為高信息密度和低信息密度兩個方面,信息密度的不同意味著信息復雜性的不同?!盵3]信息密度增加,意味著思維在多維度實現信息拓展。為更清晰展示信息分解的思維過程,本文設計了信息分解圖,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模擬了八位設計師信息分解的過程(見圖2)。由圖可見,設計師從“《我是貓》”出發,信息分解打亂了“《我是貓》”的信息指向,產生多種信息分解路徑,并繼續分解出更多的信息量,這是信息密度由低至高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信息的分解不僅建立在設計師對文本內涵深刻理解的基礎上,且建立在設計師與著作者、編輯、印制者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如果將信息分解看作一場信息革命的開端,設計師便是這一場信息革命的先行者,著作者、編輯在提高信息分解的準確性上發揮著引領作用,而印制者則在信息分解的多樣性上發揮著促進作用,信息革命的導向是實現思維在更多維度上的延展。2.信息重組是信息取舍之間的博弈。重組指尋找信息的相互內在關系,在歸納中梳理每一個環節的線索,以組織出有邏輯關系的組織結構,進而創造出可傳達的信息元素,這是一個理性思維的過程。[4]八位設計師在大量信息分解中,分別根據自身對文本的理解,獲得了不同的信息組合,并將信息整合為單一的信息符號,這是信息密度降低的過程。為更直觀地展示信息重組的思維過程,本文設計了信息重組圖,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模擬了八位設計師信息重組的過程(見圖3)。如圖可見,設計師從繁雜的書籍信息中,人為地按照受眾意圖選擇并組織相關內容,強調設計要點,呈現給受眾確鑿可信并具有親和力的視覺效果。八位設計師從受眾不同的需求角度出發,選取了不同的信息組合方式,如池田進吾將“順滑”“細細的貓毛根根分明”“蘸水筆書寫的時代”重組為關鍵詞“鋼筆線條繪制的貓毛”;櫻井浩將“貓視線所及之處”“批判現實主義”組合,重組為關鍵詞“有市井氣息的小院”。這一過程中,信息的整合并非偶然行為,而是設計師對書籍形態、工藝、素材、材質、閱讀方式等因素進行整體思考后做出的判斷。信息組合過程是信息取與舍之間的博弈過程,取舍的參照標準包括該信息組合在實現符號化進程中的難度大小、編輯的發稿要求、印制工藝對設計樣本實現的支撐度等因素。設計師嘗試多種信息組合,并做出一一考量,最終提取最合理的方案。信息重組實現了設計師對書籍的初步規劃,是一本書根植于設計師頭腦的草圖,也是一本書最原始的模糊形態。
二、符號提?。簳O計風格形成的關鍵環節
1.符號是打開書籍設計風格的一把鑰匙?!叭魏畏栆坏┳兂芍貜蛨D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幾何意義的簡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風格化’?!盵5]設計師從原始文本中尋找核心,進一步找到代表其內涵的一個或多個視覺符號,這是打開書籍設計風格的一把鑰匙。八位設計師同時從“《我是貓》”主題出發,通過信息過濾,獲取了不同的信息組合,并將其整合為單一的視覺符號,獲得“鋼筆線條繪制的貓毛”“有市井氣息的小院”“鼓鼓的爪印”“長著貓尾巴的貓型書”“抓痕構成文字”“抓痕取代文字”“黑色貓爪印”“戴著夏目漱石胡子的貓女”八個符號。符號的提取,對形態定位具有模糊指向作用,是一本書設計風格形成的關鍵環節。2.相似的符號延伸出不同的形態定位。“書籍的成形簡單地說就是包含文字、圖案、色彩等的二維單個紙張或其他承印材料經過一定數量的整合,再經過折疊、切割、裝訂等工藝的處理,最終呈現給讀者常見的三維度六面體?!盵6]書籍形態是呈現給讀者的直接感官體驗,合理的形態定位是編輯將對書的文化理解傳遞給讀者產生共情的外在形式,亦即書的物化形式。書籍形態有著無限的創造空間,天馬行空的想象能夠為形態的多元化設計提供充足養分,八位設計師分別從攝影、手繪、印刷工藝、開本、材質等不同的切入點介入,將符號嵌入書籍設計的內核,無論是圖像、文字、色彩、閱讀方式、材質工藝,均成為該書有序符號的歸結點。值得關注的是,八位設計師中,有些設計師提取了幾乎相同的符號元素,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形態定位(見圖3)。如新村則人、長島共同選擇了“貓爪”作為視覺符號,新村則人定位為“肉嘟嘟”的貓爪形態,而長島則定位為“黑色的”的貓爪形態;葛西熏、寄藤文平雖然共同選擇了“貓的抓痕”作為視覺符號,但葛西熏定位為“抓痕取代文字”的形態,寄藤文平則定位為“抓痕構成文字”形態,由此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形態呈現。盡管形態呈現大相徑庭,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形態定位,最終都要回歸到“《我是貓》”這一主題。由此可見,相同的符號存在著不同的形態定位,書籍形態千變萬化,外觀本身沒有標準,對精神內涵的準確理解和表達才是形態定位的標尺。
三、書籍語言: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1.書籍語言傳遞著設計者的審美趣味。書籍語言由諸多形態組成,信息的邏輯語言、圖文語言、符號語言、五感語言、材質語言、翻閱節奏語言,均創造著閱讀者與書之間的書籍語言,傳達著穿越時空的精神對話?!皶O計應是在信息編輯的思路下,對封面、環襯、扉頁、序言、目次、正文體例、傳達風格、節奏層次,以及文字圖像、空白、飾紋、線條、標記、頁碼等內在組織體,從‘皮膚’到‘血肉’的四次元的有條理的視覺再現?!盵7]八位設計師分別從八種書籍形態出發,通過文字編排、插圖詮釋、符號引導、五感介質、印刷材質、整體形態等方式介入,將書籍信息傳遞到讀者的觸覺、嗅覺、視覺、味覺、聽覺。這是信息再一次由低密度轉化為高密度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信息的介入與設計者的審美趣味、專業水準、文本解讀、主觀偏好、個人情感等有極大的關聯?!拔幕a品能動的再創造性勞動”[8]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2.八個設計樣本的書籍語言表達。葛西熏的設計采用貼布封面,與明治時期的名作非常相配,揭掉護封,封面的黑布上用熱壓方式印上了許多貓眼睛,仿佛黑暗中閃爍的貓眼光芒,傳遞著一種散發貓靈性的語言表達。設計師用貓爪去掩蓋“被設計的痕跡”,只希望讀者看到文字本身就可以了。設計師將自己從讀者與書之間的“第三者”角色中抽離出來,使書與讀者之間零距離接觸,內頁用72kg的嵩高紙,有輕軟的翻閱觸感,仿佛感受到了貓行動時的輕盈感。松蔭浩之的封面是一名戴著胡須的裸女,頭發左右兩邊各盤一個圓發髻,好像要變成一副公貓的樣子,在仿佛綁帶一般的半透明白色書腰上,用不同字體組成書名,里面是粉色的英國國旗,呈現朋克搖滾CD封套的效果,這件作品的主要手法是攝影和設計的結合,整件作品傳遞著一種強烈的視覺語言——作者夏目漱石所具有的反叛精神。新村則人采用了具有動物皮膚觸感的紙張,表現貓爪肉嘟嘟的感覺。它采用具有滑潤特點的“curioustouchsoft”特殊紙,拿在手上,有種撫摸小動物的觸感,內頁下面的余白上,各種貓爪印跡混雜著老鼠爪印延綿不斷,符號化的視覺語言強化了貓的“頑皮”屬性。櫻井浩加入非主流元素,讓“大文豪的文學”變得平易近人?!罢押偷臅r代感”“貓來去自由的犄角旮旯”是櫻井浩作品的出發點,貓眼中的風景配上大號字體的書名是這本書封面的視覺元素,照片部分做光澤處理,文字做亞光處理,加工工藝產生不同質感的碰撞。書口部分涂成黃色,正文文字采用舊明朝體的寬松排版,具有文學巨著特有的活版印刷的柔和風格。為了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稍息片刻,題目使用阿拉伯數字,產生了影視作品中劇名定格的畫面效果。相對于書頂和書根,左右余白顯得較窄,這是考慮到下一頁的閱讀流暢性而特意強調頁面間的橫向流動。整本書呈現出非主流的語言,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同時代造成的心理距離感。長島采用的“臟兮兮”的貓爪印顯得粗暴無禮,表達貓的肆無忌憚。為了襯托爪印的“臟”,材質上做了襯托,采用半透明紙和牛皮紙結合,半透明紙印上貓爪印,再將其包在原色牛皮紙做成的封面上。整體設計發出無聲的語言,仿佛告知讀者那只貓剛剛弄翻了夏目漱石的墨水瓶,里面的墨水撒的到處都是,以此增強讀者閱讀手捧書時產生的代入感。帆足英里子強調“靈活的貓尾巴”符號,人造皮毛模擬貓尾巴的觸感和形態,與裝訂公司協商后,將貓尾巴放在書簽帶的底部末梢,書的封面文字藝術化處理為“貓眼”,呈現出“像貓一樣的一本書”的形態,表明這是一本從觸覺、視覺上均具有“貓”屬性的書的語言。讀者與書的距離,轉化為讀者與貓的距離,借助人與動物間的天然親近感,拉近了陌生文本與讀者間的心理距離。形態和材質是該設計中語言表達的重要元素。寄藤文平整本書的設計,傳遞著統一的語言表達“我是貓”。其用護封上的貓爪印代替了《我是貓》中的“貓”字,扉頁和環襯使用具有透明感的白夜紙,仿佛覆蓋了一層石蠟,護封通過二次沖壓,使得一部分貓爪印具有深淺不同的立體感,傳遞著貓爪抓痕“富有生命力”的信息。[9]從透過護封的貓爪印可看到黃色封面的顏色。護封、封面、環襯,在設計師的理念中不是割裂開來的三個部分,而是一個整體,透明材質和二次沖壓工藝使三個不透明平面產生交集,空間做了重新布局。為使整本書合攏后看上去是純白色,設計師為黃色封面增加了白色的邊,又將黑色書簽與護封黑色文字形成呼應、黃色堵頭布與黃色封面形成呼應,共同傳遞著一只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貓的書籍語言。池田進吾的封面與書名全手繪,封面全部覆蓋銀色的、纖細的手繪貓毛,整個封面就是一只貓,手繪體現了作者夏目漱石在著書年代用到的傳統寫作方式,手繪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特質,是一種帶有時代儀式感的語言表達。八個不同的書籍語言表達了八位設計師的設計精神,葛西熏用“黑色”營造了貓的神秘感,松蔭浩之借助怪誕“貓女”傳遞了作者的反叛精神,新村則人“鼓鼓的貓爪”觸感傳遞了貓的頑皮屬性,櫻井浩非主流攝影手法折射著昭和時代的歷史感,長島“臟兮兮”的爪印強調了時間的概念,帆足英里子的人造“貓尾巴”為此書注入了真實感,寄藤文平有力的“爪印”訴說了貓的生命力,池田進吾的手繪帶來了手寫體的儀式感,他們用不同的書籍語言表達著對《我是貓》的不同理解。櫻井浩和池田進吾用截然不同的書籍語言表達著對昭和時代的致敬;帆足英里子、新村則人、葛西熏、長島、池田進吾、松蔭浩之、寄藤文平均選取了貓身體的某一元素表達“貓”的信息。寄藤文平、長島、新村則人均圍繞“貓爪”形態展開書籍語言的表達,盡管他們在傳遞“貓”的信息上是共同的,然而不同的信息分解和重組方式引導他們表達了截然不同的書籍語言。書籍語言不僅蘊含著設計師的個人情感,也折射出設計師對文本的理解和詮釋,傳遞著設計師的審美趣味?!皶粌H僅是個內容容器,更是編輯思維與文字、圖像交互碰撞的集合體?!盵10]書籍語言激發了思維的再次飛躍,八位設計師將圖文編排、材料選取、裝訂工藝等信息進行整合,借助在書籍設計的多維空間,重新回歸《我是貓》的設計原點,傳遞著讀者與設計者間無聲的語言表達。
《我是貓》書籍設計實驗中,設計師實現了《我是貓》文本從整體到局部、從空間到時間、從概念到物化、從感性發散到邏輯思考、從書籍形態到語言表達的跨越。從信息分解到符號提取,信息經歷了分解—重組—再分解—再重組的過程,每一次重組,思維都得到更大維度的擴展;從符號提取到形態定位,文字、圖像的物化形態得到更加規范化的呈現;從形態定位到語言表達,書籍實現了從二維空間向多維空間的飛躍。在新媒體影響下,以簡單汲取文字內容為目的的閱讀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傳統書籍出版設計轉型的時代已悄然而至。以上八個文本以八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為讀者帶來傳統閱讀的身體感、儀式感、現場感,是屏幕圖書閱讀難以攝取的閱讀體驗,也是傳統閱讀相較于電子閱讀的最大優勢。把握傳統閱讀的優勢,探討傳統閱讀方式與書籍設計的相互作用,才能提升“以人為本”認知維度下的書籍設計能力,推動當代書籍語言表達中的內容和形式創新。
作者:徐珊 柳邦坤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
- 上一篇:口腔臨床醫學研究醫患溝通研究
- 下一篇:產業結構升級失業與經濟增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