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民族文化及表演性分析
時間:2022-04-15 10:53:02
導語:舞蹈的民族文化及表演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游牧生活方式的積淀。由于長時間的生活在廣闊的大草原中,所以蒙古族養成了心胸開闊、感情質樸豪放又桀驁不馴的性格以及強悍矯健的體魄。日常生活中,或是放聲高歌,或是群起而舞。如果說北方的草原是蒙古族的文化搖籃,那么雄壯矯健的蒙古馬就是蒙古族創造文化的主要工具。在蒙古族的歷史中,我們會經常看見蒙古馬的身影。因此,蒙古舞中“馬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有蒙古舞專家將馬步分為四類:第一種是輕騎馬步。這種舞蹈主要是模擬人騎在馬背上,慢慢前進,悠閑自得的美感;第二種是輕跑馬步。這種主要是模擬人騎馬輕輕奔跑,恣意揮灑的感覺;第三種是奔馳馬步。這種主要是表現在策馬奔騰,豪放灑脫的美感;第四種是刨吸馬步。在原地或是較小的范圍內,加快或是放慢馬步,以此來體現奔馳如飛的駿馬,給人以剛勁雄渾的審美特征。同樣的,蒙古族也喜愛在天地間翱翔的雄鷹,因此將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性格特征等,都融匯在鷹的形象之中。對于大雁和天鵝形象,在他們舞蹈中也經??匆?,因為當這兩種鳥飛離草原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冬天即將到來,牧民需要及時做好準備。因此,人們往往會在蒙古族舞蹈中看見男子模擬鴻雁高飛,女子演示天鵝的舞姿。
2、宗教信仰的積淀。宗教色彩是蒙古族舞蹈的一大特色。蒙古族最原始的信仰是薩滿教。被稱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就是隨著薩滿教的發展而興起的。后隨著喇嘛教的傳入,“查瑪舞”也隨之傳入,與蒙古族的舞蹈融合之后,形成了至今仍在草原上廣泛流傳的獨特的“查瑪舞”,集藏民族舞蹈傳統文化與蒙古族傳統舞蹈文化于一體,是蒙古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當然,作為蒙古族標志性舞蹈的頂碗舞,同樣源自于宗教活動。它主要是由宗教信仰中,男子頂碗頂燈的儀式和習俗演變而來。除此之外,源自于宗教的舞蹈還有祭樹神舞、戰旗舞、燈舞、屬相舞,布里亞特圓舞等等許多。
3、民族風俗的積淀。在蒙古族中,節慶、婚姻、喪葬等習俗往往對蒙古族舞蹈的產生起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在出師征戰之前,要在最高軍事統帥的帶領下舉行隆重的儀式,“率其士卒,繞樹而舞”。還有盅碗舞,起源于古代在打完勝仗之后擊酒盅助興的生活場景。表演者隨著盅碗的音聲,慢慢的站起,兩臂伸展、屈收,環繞在胸前,或是前進后退,或是繞圈行走。同樣的,筷子舞也是起源日常生活,只不過是要求男性單獨擊筷而舞。
1、中小學教學中蒙古族舞蹈表演性的內涵。在蒙古族舞蹈的表演中,繞圓而舞的比較多。他們對圓的喜愛深入到骨血中。圓表現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日常的生活用具,室內的擺設以及穿著服飾上都繪有這樣的圖案,這主要源于薩滿教。在薩滿教中,天、地、日、月等都和圓緊密相連,意味圓滿吉祥的意思。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由于蒙古族逐水草而居,他們認為萬物的繁衍生殖、循環往復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與和諧。綜上所述,由于這兩種原因,形成了他們特別的審美特征,那就是以圓為美,并將其表現在舞蹈中。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豐富的音頻、文字、圖片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圓在蒙古族及蒙古族舞蹈中的內涵以及重要性,并通過詳細的講解和動作示范將學生對圓的舞蹈要領掌握牢固。
2、中小學教學中蒙古族舞蹈表演性的外延。在蒙古族舞蹈的表演中,往往需要豐富的肢體運動,才能將舞蹈豐富的內涵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蒙古族舞蹈中以圓為美的特征,使得表演者在表演的時候不僅要將舞蹈的動作進行延伸,更是要將舞蹈中所包含的特有的心境表現出來。要有茫茫無邊的青青大草原,更要有開闊的心胸,豪放的性格,雄鷹、駿馬的矯健。只有這樣,才能使圓的內涵鮮活、飽滿,具有立體感。在實際教學中,最好使學生在蒙古族的音樂中調整到最好的狀態,依此對學生的體態、手位、腳位、屈伸、呼吸、節奏、肩、腕、臂、平步、馬步等進行專項或是綜合的訓練,使學生舉手投足之間便能將蒙古舞的內涵與風格體現的一目了然。
三、結語
總之,蒙古族舞蹈鮮明的文化特征是由其悠久的游牧歷史,宗教信仰的豐富以及民族風俗文化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并積極的推動了蒙古族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中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準確整體的認識蒙古族舞蹈表演性的內涵和外延,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舞蹈意識,促進蒙古族舞蹈的繼承、發展與創新。
本文作者:龐志娟工作單位: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
- 上一篇:中職市場營銷網絡教學思考
- 下一篇:市場營銷教學模式研究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