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宏觀經濟理論與政策

篇1

一、馬克思的宏觀經濟理論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剩余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創建了完整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學說,確立了較為系統和完善的宏觀經濟理論。該理論主要包括宏觀經濟運行、宏觀經濟平衡和宏觀經濟調控等內容,蘊含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結構優化的思想

馬克思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考察,抽象化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問題,其核心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資本主義的社會總產品,在價值上,由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 和剩余價值(m) 三部分組成;在實物形態上,由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種不同經濟用途的產品組成;與此相適應,社會生產也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資料的生產。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是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前提和基礎,是宏觀經濟順暢運行的根本和關鍵。只有當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組成部分和物質構成在保持一定比例的條件下,社會總產品的各個部分才能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實物上得到替換,整個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即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才能順暢,社會資源才能實現合理配置。馬克思在分析社會再生產時,不僅研究了生產需求即投資需求,也強調了消費需求在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性。馬克思指出,在簡單再生產的前提下,每年生產的消費資料的總價值,等于年價值產品,即等于社會勞動在當年生產的全部價值。其所以如此,因為在簡單再生產中,這全部價值將被消費掉。在社會再生產即社會總需求中不能忽視消費需求??偟膩碚f,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從總供給和總需求兩端研究了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是一種增長理論,蘊含結構優化的思想。在擴大的社會再生產中,馬克思明確指出積累的源泉來自于剩余價值,并且必須轉化為一定的可追加的不變資本和可追加的可變資本,才有可能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在社會范圍內實現宏觀經濟總量的增加即經濟增長。馬克思還論證了,在相同的價值總量下,兩大部類中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余價值M三者之間分別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由簡單再生產實現擴大再生產。換句話說,通過要素重新配置,進行結構優化,也能夠實現經濟總量增長。

二、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

1936年,凱恩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標志著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創立。在該書中,凱恩斯拋棄了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將經濟系統行為視為一個整體,包括總收入、總利潤、總產出、總投資和總儲蓄等,對其進行了宏觀經濟總量分析。在政策上,凱恩斯認為要實現充分就業,政府就必須拋棄放任自流的傳統政策,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由于凱恩斯在經濟理論、分析方法和經濟政策三個方面對西方傳統經濟學進行了徹底的變革,因此,在西方經濟學說史上被稱為凱恩斯革命。

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最大特點是把分析宏觀經濟平衡的重心放在需求上,政府干預經濟的重心在于需求管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的實質性內容。凱恩斯認為,一國國民收入取決于有效需求,即商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有效需求在內容上包括對消費品的需求和對投資品的需求,在數量上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規律、資本邊際效率規律和流動性偏好規律三大基本心理規律。由于這三大規律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達不到充分就業的程度,失業必然出現。因此,只有通過增加消費需求,擴大投資需求,提高資本邊際效率,降低利息率,才能從根本上克服經濟衰退,實現充分就業。

在投資和儲蓄的關系上,凱恩斯提出二者必然相等的觀點。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凱恩斯創立了收入、儲蓄和投資的簡單模型。他認為收入=產出的價格=消費+投資,而儲蓄=收入-消費。因此,儲蓄=投資。這一模型的理論寓意在于為宏觀經濟總量平衡提供了一種公式分析。但是,在現實中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才能實現:(1) 國民收入必須全部轉化為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2) 儲蓄能夠全部轉化為投資;(3) 無論是投資支出,還是消費支出都能得到實物保證。顯然,這在現實中是難以做到的,凱恩斯的總量平衡模型存在不足。

三、馬克思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比較馬克思的宏觀經濟理論與凱恩斯的西方宏觀經濟理論是根本不同的兩種理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范式和邏輯起點的分野

馬克思的宏觀經濟理論,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生產和流通中存在的社會關系為線索,以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及其統一利潤率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為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建構了具有微觀基礎的邏輯體系和較為完整的宏觀經濟理論。馬克思創立的剩余價值理論科學地揭示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對立關系,論證了資本積累與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客觀關系,指出了資本主義宏觀經濟失衡,即發生經濟危機進行強制平衡的客觀必然性。馬克思所揭示的這一規律,不僅適用于資本主義早期的商品經濟,也適用于較為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

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以有效需求為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建構了政府干預的理論框架。但由于缺乏正確的價值分析和分配理論,始終沒有構建好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從而出現了經濟學微觀與宏觀的區分、對立與割裂。這也成為國外反對和批判凱恩斯主義的強力武器。例如,上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出現經濟滯脹現象,傳統凱恩斯主義難以給出合理解釋,也沒有提出有效治理方案。以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等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趁機進行了一場凱恩斯革命的逆轉,凱恩斯主義由此進入低谷。

(二)研究方法和內容構造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均衡分析之外,馬克思更多地強調動態分析。馬克思關于社會擴大再生產的理論,本身就是對經濟增長理論的一種描述。簡單再生產只能維持總量不變的社會總產品生產,擴大再生產則可以增加社會總產品數量,推動經濟增長。他還指出,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通過對c、v和m的重新配置,進行結構優化,也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這就為經濟增長理論增添了新的表現形式,即在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優化結構,也可以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更多的強調橫截面的靜態分析和靜態比較分析,缺乏長期的動態分析。

在內容構造上,馬克思的宏觀經濟理論更為系統完整。以宏觀平衡為例,馬克思的這一理論不僅包括價值平衡,也包括實物平衡;不僅包括總量平衡,也包括結構平衡。凱恩斯在《通論》中關于儲蓄與投資相等的宏觀平衡理論,只是在價格形式上分析總量的平衡,而忽視了實物的平衡。在實際經濟過程中,總供給是否等于總需求,不僅取決于等號兩端用貨幣計算的價格總額是否相等,還取決于等號兩端的商品在實物形式上是否符合對方需要。如果在實物形式上不符合,單純的價值平衡也難以達到經濟總量的平衡。凱恩斯的宏觀平衡理論也缺乏結構平衡分析。如果投資結構比例失調,產業結構違背合理化發展,即使投資在總量上等于儲蓄,也難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真正平衡。

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必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實現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這對于當前我國在擴大消費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

(一)宏觀經濟運行要注重消費需求管理

馬克思的宏觀經濟理論既研究了生產需求也研究了消費需求,強調了消費需求在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性。從現實生活來看,消費需求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決定著商品(抑或勞務)價值總量的實現程度,關系著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滿足消費需求是生產的出發點,也是生產的目的。實踐證明,如果不根據消費需求進行生產,生產的產品就賣不出去,就會造成積壓,最終影響生產的發展。通過消費滿足勞動者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能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消費結構和需求結構的變化,則會引起產業結構和國民經濟結構的變化,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是努力方向,且消費第一,投資第二,出口第三。擴大內需主要是擴大消費需求,鼓勵消費。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的增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物質文化消費的質量、品味和層次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從需求的角度來講,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立足于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宏觀經濟運行必須注重需求側管理。在消費需求領域,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在投資需求領域,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在出口需求領域,實施優進優出戰略,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

(二)宏觀經濟平衡要重視供給側改革

馬克思在論述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時強調,生產生產著消費:是由于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因而,它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消費的動力。要實現宏觀經濟的平衡,達到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就必須重視供給側管理。從實踐來看,一國的生產供給能力,不僅可以用來衡量該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還可以作為平衡宏觀經濟運行的物質保障,反映出該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態。

篇2

(一)宏觀經濟學中概念抽象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運作情況,宏觀經濟學的鼻祖凱恩斯認為宏觀經濟不是微觀經濟的簡單加總,研究宏觀經濟要從宏觀經濟總量出發研究,這也就產生立一系列宏觀經濟的概念和指標。宏觀經濟的概念和指標比較抽象,多數學生感覺看不見、摸不著,容易造成誤解和困惑。

(二)教學內容體系難懂

宏觀經濟理論是一門有爭議的理論經濟學,流派頗多,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我國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薩米爾森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主編的經濟學教材為依據。為了體現宏觀經濟學教學的完整性,我國教材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基礎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觀經濟流派的理論內容,希望能夠把西方其他宏觀經濟流派的理論融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形成一套能夠全面反映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的教科書。但是這也增加了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難度。宏觀經濟學體系龐雜,爭論頗多,雖然在本科生教學中教師主要講解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但是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宏觀經濟學,還是會涉及到眾多經濟學派,由于學派之間的學術排斥和對立,造成學生的疑惑與費解。

(三)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

學生學習宏觀經濟學主動性較差,主要因為:(1)認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國家宏觀經濟問題,與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學習相關性不強,學好宏觀經濟學對就業和生活關系不大,學習積極性不高。(2)在學習宏觀經濟學的過程中,由于沒有深入理解宏觀經濟理論,認為該學科對以后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基礎作用不大,認為應付考試過關即可,故沒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個良好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決心,學習過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觀經濟學理論概念抽象、體系龐雜、爭論頗多,學生對宏觀經濟理論理解混亂,更無法運用宏觀經濟理論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4)本科生宏觀經濟學一般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很多學生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還停留在中學時代的上,不會自我學習。學習方法單一,僅限于課堂上聽教師講解。因為上述原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為學習不努力,課前不預習,上課不思考,課后不復習和進一步閱讀相關書籍,被動地接收老師傳授的知識。

二、教學改革的方向和對策

1.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較好的掌握知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對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起到決定性作用。

所以,教師在教授宏觀經濟學時,第一堂課應該把學好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介紹給同學,以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首先,宏觀經濟學是對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理論分析,它提供了人們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觀經濟的基礎工具,學好宏觀經濟學為以后學習財政理論、貨幣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等理論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們宏觀經濟學基礎沒有打好,以后在學習涉及宏觀經濟的許多理論時會出現對這些理論認識不清、理解不了、難以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的情況。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宏觀經濟的理論基礎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宏觀經濟問題,仿佛對一般個人的經濟生活現實指導意義不大,學生們意識不到學習宏觀經濟理論對他們顯示經濟生活的指導作用,所以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宏觀經濟理論較為抽象,學生們對宏觀經濟理論理解不到位,更談不上應用宏觀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所以學習興趣不濃。要想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應該把宏觀經濟理論的應用簡要介紹給學生。告訴學生們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宏觀經濟范圍內,一個國家宏觀經濟和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宏觀經濟是繁榮期還是衰退期將大大影響著學生就業情況,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將影響每一個家庭的收入增長速度,物價水平高低影響著每一個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學生們能夠運用自己學習到的宏觀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對學生們的畢業后的就業、買房、結婚和理財等一系列經濟生活問題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通過介紹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價值讓學生們了解宏觀經濟學,提高學生們學習宏觀經濟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宏觀經濟的概念和指標比較抽象,教師在開始講授宏觀經濟學時應該把為什么宏觀經濟理論要應用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達的具體經濟現實介紹給學生。

要介紹給學生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運作情況,宏觀經濟學的鼻祖凱恩斯認為宏觀經濟不是微觀經濟的簡單加總,研究宏觀經濟要從宏觀經濟總量出發研究,但是宏觀經濟總量是無法直接在現實經濟中觀察到的,這就要求定義一些宏觀經濟總量的概念和指標,并通過宏觀經濟統計來求得這些指標,用以反映宏觀經濟總量。宏觀經濟學第一章國民收入核算講授的正是宏觀經濟理論中與產出水平有關的宏觀概念和指標,但本人在教學過程中認為這一章僅僅講授與產出水平有關的國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標是不夠的。本章的目的是為學生在接下來的理論學習中提供一個宏觀經濟概念基礎,應該把宏觀經濟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標也放到這一章講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為秉承了國外凱恩斯主義學者編寫教材的習慣,因為凱恩斯和早期凱恩斯主義學者在研究宏觀經濟時只討論產出問題,不討論物價等問題。他們的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理論只研究一個國家產出和國民收入如何決定,故沒有討論物價等問題,給出國民收入核算理論概念即可,沒必要給出與物價水平等宏觀總量有關的概念。但是,我們現在講授的宏觀經濟學包括討論物價水平和失業等問題,應該在講授宏觀理論之前,把這些概念都介紹該學生,并且這樣也有利于介紹清楚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具體做法如下:首先介紹給學生微觀經濟學主要討論的是價格和產量問題,宏觀經濟學同樣也討論產量和價格問題。但是微觀經濟學討論的是某一具體產品的價格和產量,價格和產量在市場中可以直接觀察到,但宏觀經濟討論的是總產量,它在現實經濟中無法直接觀測到,一個國家的總產量反映的是該國一定時生產產品的總和,但是由于產品各不相同不能簡單地在數量上加總,例如不能一個雞蛋加一斤豬肉,這樣就要求創造一個概念來反應一個國家的總產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一個國家產出的產品雖然在數量上無法加總,但是可以在價值上加總,于是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等國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觀經濟理論中價格也是一個問題,微觀經濟學中價格反映的是某一個產品的價格,可以在經濟中直接觀測到,但宏觀經濟討論價格是所有產品的價格,這就要求創造一系列反應價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標,于是有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GDP折算指數等概念和指標。與失業有關的概念也應該在這一章介紹,并且應該介紹失業和國內生產總值是相聯系的,因為一個國家在資本和技術短期內一定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主要有就業來決定,失業率高則國內生產總值小,失業率低則國內生產總值大。如果處于充分就業水平,則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也就處于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同時一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處于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該國也就處于充分就業水平。那么研究國民收入的決定也就等于研究失業問題,即如果該國經濟決定的國民收入小于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該國必然存在失業問題,解決國民收入向潛在國內生產總值水平收斂的經濟政策也同樣解決失業。

3.宏觀經濟教學內容體系繁雜,學生學習起來晦澀難懂,其原因在于宏觀經濟學教材中涉及的內容不是出自一個理論體系。

宏觀經理學流派頗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論體系。本人認為教師在講授宏觀經濟學理論內容時應該按照個宏觀經濟流派的各個體系來分開講解。

三、結語

篇3

1929-1932年出現全球性經濟大蕭條之前,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古典主義學說占統治地位,觀點是市場自由放任論。凱恩斯主義(因為產生在經濟大蕭條背景下被稱之為“蕭條經濟學”)認為自由放任的市場調節不能自發實現平衡,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說明必須依賴財政刺激,3%左右的溫和通脹水平對經濟增長是有利的。直到1974-1975年出現最奇特的滯脹危機,古典主義卷土重來,認為滯脹是凱恩斯主義財政刺激的惡果。在批評凱恩斯主義基礎上,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興起,相互之間論戰相互進行理論修補。在新(后)凱恩斯主義、現代貨幣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模型中,以及實驗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和行為宏觀經濟學等前沿研究中,都可以尋找到宏觀經濟理論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爭議。

1930年代大蕭條出現后,費雪的“債務-緊縮理論”,或明斯基“信用-緊縮理論”認為,大蕭條經濟危機出現是由于繁榮時期過度負債(信用)的存在,走出“大蕭條”解決通貨(信用)緊縮的對策或是自由放任,企業破產后的強制恢復,或是增加貨幣供給,利用通貨膨脹的方式助其恢復?,F代貨幣主義對1970年代的滯漲進行研究認為,由于私人經濟具有天然不穩定性,中央銀行應奉行與實際經濟增長率相適應的“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無效。但是1980年代初發生通貨緊縮的衰退(因降低貨幣增長率),1990年代初發生衰退(貨幣是穩定的),在上述理論中找不到答案。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研究認為,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貨幣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因而提出公開宣布的穩定的貨幣政策主張。1970年代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BC)認為,全要素生產率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都由一個變量的變動來解釋,貨幣沖擊是真實沖擊之外的一個變量。在此基礎上擴展研究而來的隨機動態一般均衡(SDGE)模型,包含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物價水平等貨幣因子。阿爾克洛夫(2005)認為,自然率假說與現實相悖,古典主義對于貨幣中性的判斷是錯誤的,實際經濟活動中存在低水平貨幣幻覺。小規模滯后調價或工資黏性會導致貨幣數量改變,從而影響到宏觀經濟均衡的顯著變化。阿爾克洛夫等在行為宏觀經濟學框架下通過實證研究認為,需要構建一個穩定化的低通脹目標而不是零通脹目標的宏觀政策框架,宏觀經濟學在偏離完全競爭時才有意義。

(二)微觀基礎是一種泡沫長期可持續的貨幣沖擊吸收機制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泡沫具有反穩定的負面效應。另外一些學者研究表明泡沫具有積極效應,特別是經濟面臨金融抑制、實體經濟和需求約束時,在經濟趨于動態無效的情況下積極效應就會變得顯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Shefrin和Statement(1994)的“行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model,BCAPT)研究了市場有效性的微觀基礎—泡沫市場中交易者行為。行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修正了資產定價理論的理性預期假定前提,分析了市場中存在噪音交易者(Noisetrade)與信息交易者(Informationtrade)時的泡沫如何形成。行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推導了價格效率的必要與充分條件,分析了噪音交易者對價格效率、波動率、報酬率異象和交易量的影響,認為在價格有效市場中,價格效率均衡都可以有效地進行重新構造。借鑒198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和歐洲通過泡沫化機制刺激經濟,及其經濟泡沫治理的教訓,我國迫切需要通過金融部門變革來建立強大開放的金融市場和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在金融制度上建立有助于設置防范泡沫和泡沫破裂的貨幣沖擊吸收機制。金融部門變革與創新,金融深化與實體經濟結構調整互相促進,泡沫可能具有長期可持續性;當資本市場可以維持較高的平均信心值水平并維持較高回報率時,泡沫的長期持續有可能提高經濟的動態效率。

篇4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理論基礎 現實基礎

一、供給側管理與需求側管理的宏觀經濟理論基礎比較

在上個世紀末,我國經濟政策主要從需求端入手,依據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即通過國民收入均衡公式Y=C+I+G+NX,認為經濟增長可以通過使經濟中的C、I、G和NX的需求增加來實現。

而供給經濟學遵循古典經濟學增長模型Y=F(A,K,L),他們認為經濟的增長依靠A、K、L,不過在長期中增加K與L并不會增加經濟增長率,因為K會達到穩態而人均產出增長率也是不變的。所以從長期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就在于A(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現在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就是旨在提高生產力,也即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提高產出水平。

二、從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及政策演變看供給側管理的發展

(一)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及政策演變

20世紀是“宏觀經濟學”不平凡的100年,是宏觀經濟學理論及政策的演變過程,以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之爭為主線,大體可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

(1)20世紀30年代之前,主要強調供給決定需求、政府不應干預,這時是供給管理。

(2)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凱恩斯認為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政府干預消費和投資等需求。這是需求管理。盡管在短期它可以解決一定的經濟衰退問題,但長期看會產生滯脹的后果。由此,新古典綜合派認為除了對需求端分析外,還必須對供給端進行分析。這就是供給需求綜合管理。

(3)70-80年代,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市場大部分時間能夠調節好經濟,然而供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長期,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情況下,供給也會提高。這就是供給管理。

(4)80年代到20世紀結束,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這兩大學派之間,以他們的理論在當時的地位來體現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

(二)西方宏觀經濟政策三大轉換

在這期間,我們可以了解到整個西方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傾向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換,這就是:從供給管理傾向需求管理的轉換;從需求管理再向供給管理的轉換;從供給管理向供給需求綜合管理轉換。任何單獨看重短期發展的需求管理而不注重長期發展的供給管理都是有失偏頗的,供給需求綜合管理才是因時度勢的方法。

三、供給側改革的中國選擇

(一)出口占比變化

1995年到2014年這20年的出口額從12451.8億元增加到了143883.8億元,出口占GDP的比重從最初的20.36%,中間有波動的增加到最高點---2006年的35.65%,在2006-2014年之間出口占比下降,2014年的出口占比為22.63%。近年來,由于國際經濟狀況的變化,導致我國出口占比減少了,出口再想大幅度增加可能性就小了很多。(圖一)

(二)消費占比變化

1995年到2014年這20年的消費總額從23613.8億元增加到了271896.1億元,消費總額占GDP的比重從最初的38.63%,中間有波動的增加到最高點---2014年的42.76%,在2001-2007年之間消費占比下降,從2001年的39.05%到2007年下降到的最低點,其消費占比為34.91%,但隨后占比又上升。由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們對消費的刺激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等原因,我國消費水平大幅上升,但同時這也就說明消費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小了很多。(圖二)

(三)供需不匹配

我國既出現了“產能過剩”又出現了“供給跟不上需求”,這說明我國經濟存在著“供需不匹配”,需要供給改革。這里的供給跟不上需求與產能過剩并不沖突,因為是針對不同的產業而言,比如在鋼鐵業和水泥等行業上的大量投資,但消費又是既定的,這就造成其產量過剩;在高科技產業上投資不足,他們購買了大量的國外商品,這些產品在外形上和質量上都存在優勝于我國產品的地方,導致其供給跟不上需求。

四、結論

當出現產能過剩時,需求側管理的刺激社會需求與供給側管理的“過?!北旧砭褪遣缓侠響撜{整的觀點是有區別的,那現今究竟應該采取什么管理制度呢?我們發現,因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核心區別在于市場是否出清,當短期經濟并未達到市場出清狀態時,采取需求側管理;當長期經濟達到市場均衡時,采取供給側管理。當“三駕馬車”在需求側難以自我實現的時候,就需要供給的作用。當然,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發現供給需求綜合管理才是政府管理經濟更好的方法,具體時間段的管理應該以側重點不同而加以區分。

參考文獻:

[1]曹國亮.供給側管理在中國的推出及國際經驗[J].品牌營銷,2015.

[2]賈康.中國經濟需要新供給的“破”與“立”[J].中國發展觀察,2015.

[3]王志偉.20世紀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演變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4]黃志賢.20世紀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趨勢[J].廈門大學學報,2000.

篇5

[關鍵詞]房地產虛擬經濟重構穩定

在市場經濟中,房地產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為消費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場所;二是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投資或投機機會;三是為整個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資產(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銀行抵押資產的90%是房地產)。前者是房地產的自然屬性,與是否市場經濟無關,后兩者則是房地產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基本功能,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這兩個功能。房地產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基本功能引發房地產在市場經濟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產可以迅速通過房地產信貸的杠桿撬動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發達地區,導致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在中國這總是為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土地出讓和稅收收入);而基本的負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帶來泡沫經濟的風險??梢姡康禺a在現代經濟運行中具有很強的虛擬經濟的運行特征,把房地產作為虛擬經濟的部門之一來進行研究更能體現房地產在市場經濟中的特性。

然而,在傳統經濟理論中,房地產(realestate)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最重要的實物資產(realassets),屬于實體經濟的研究范疇,房地產的變動應該與經濟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現實經濟中的“房經背離”和“房地產泡沫”等種種“異象”又說明了僅把房地產作為一種實物資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從當今經濟虛擬化的現實出發,運用虛擬經濟理論對之進行合理的解釋。

一、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研究

在現代經濟中,資本化定價方式越來越普遍,整個經濟系統中虛擬經濟部分的影響日益增強,相應地,虛擬經濟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要。國內外學者對虛擬經濟的定義和稱呼有很多種,但是它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而存在的看法卻是共同的。虛擬經濟概念的本質意在概括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經濟運行方式,其基礎就是資本化的定價方式。它是觀念支撐或心理支撐的價格形成系統,而實體經濟是成本支撐的價格形成系統。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房地產的價格形成無疑屬于虛擬經濟系統。

可見,虛擬經濟理論重視預期和心理活動、不確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個經濟系統劃分為由成本支撐的實體經濟系統和由心理支撐的虛擬經濟系統。虛擬經濟是一種以資本化定價方式為其行為基礎的特殊的經濟運行關系,一種資產,不論其有形還是無形,也不論其是金融資產還是房地產,一旦以資本化定價方式來定價,它就具有虛擬資產的運行特征,就應該納入虛擬經濟的研究框架。虛擬經濟中的所有運行特征、運行規律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無不與資產的這種特殊定價方式有關。對房地產虛擬性的研究也是從資本化定價方式入手的。有關的研究如下:

1.關于房地產定價方式的研究。劉駿民(1998)指出:如果從定價方式的角度來看,即使是狹義的虛擬經濟的定義也要包括房地產。隨后,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課題組“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研究報告”指出房地產虛擬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資產之間的,房地產虛擬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具體包括:房地產存量與市場、經濟發展與經濟虛擬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場結構等影響房地產虛擬性質的主要制度因素)。

2.關于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經濟穩定的關系研究。郭金興(2005)指出: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并不必然導致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房地產具有穩定經濟的內在機理。房地產價格的長期增長趨勢可以使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中的貨幣需求相適應,而房地產價值的相對穩定性對穩定貨幣發行,從而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王國忠(2005)通過計量經濟模型的檢驗發現:房地產價格波動對整個經濟價值系統的影響是直接而顯性的。房地產價格與貨幣供應在整個區間內存在雙向的影響機制,房地產價格對股票價格與實體經濟的價格指標都有著單向的傳導機制,房地產的價格波動會影響股票市場的價格及實物生產價格的波動。這說明作為虛擬經濟的子集,房地產在國民經濟運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產部門看成是虛擬經濟的一部分,然后再來考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就會發現,房地產價格的變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出現了增強的趨勢。鞠方(2005)基于對現代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基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二元結構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產市場貨幣積聚假說,對房地產泡沫的成因進行新的解釋。進而把房地產泡沫放在協調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重點剖析房地產泡沫、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為三者的互動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并指出: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具有鮮明的虛擬經濟特征和實體經濟特征的特殊市場,正是由于這種“虛實兩重性”,決定了房地產“異象”成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從虛擬經濟的角度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的基本思路

在認識到房地產的虛擬性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按照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劉駿民,2003),從虛擬經濟角度來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這種重構包括以下幾個有機的組成部分:①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研究。這是從虛擬經濟的行為基礎——資本化定價方式的角度對房地產虛擬性進行的研究。②對房地產自身的穩定性的研究。首先,從虛擬經濟的運行特征——強波動性入手,然后,對房地產這種虛擬經濟成分自身的穩定性進行研究。③從價格的角度來研究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說明房地產價格與宏觀經濟的互動關系——房地產如何影響宏觀經濟以及宏觀經濟對房地產市場產生什么影響。④從資金流的角度闡述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這種資金流包括貨幣資金流和信貸資金流。分析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波動)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新的房地產經濟理論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虛擬經濟條件下政府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干預,以促進經濟穩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

由此,從虛擬經濟的角度來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圖大致如下:

三、從虛擬經濟角度來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的意義

在經濟虛擬化背景下,研究房地產虛擬性質與宏觀經濟穩定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大體而言,從虛擬經濟的角度重構房地產經濟理論有兩個基本特點:第一,強調房地產的投資和投機功能,從而將股市、債市、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等看作一個整體來考察房地產,考察資金在這些領域中轉移流動的規律及其影響;第二,強調房地產作為資產的虛擬性質和可能的房地產引發的泡沫經濟的風險。這種從市場經濟功能視角的研究將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有利于正確解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傳統經濟理論難以有效解釋房地產市場運行中的“異象”,只有在對房地產虛擬性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才會對虛擬經濟的定義和研究領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會對虛擬經濟的理論出發點是把整個經濟看作一個價值系統而非物質系統有更深刻的理解;這種研究必將極大地豐富虛擬經濟的理論。

有利于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產虛擬性與宏觀經濟穩定的關系,指出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有利于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穩定和協調發展,這在客觀上為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提供理論依據,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部門的協調發展。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房地產的健康發展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研究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部門的協調發展,從而為經濟增長服務。

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事關老百姓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房地產泡沫引發的財富分配效應可能加劇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會利益主體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房地產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房地產業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各國的GDP增長對房地產業的依賴性較強。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產業出現不正常的發展,不僅會導致房地產業衰退,還會對金融體系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認識房地產虛擬性并在此基礎上解決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問題,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金融安全、投資決策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AlanGreenspan.New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beforeasymposiumsponsoredbyth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inJacksonHole[R].Wyoming,August27,1999.

[2]劉駿民.從虛擬資本到虛擬經濟[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劉駿民.虛擬經濟的理論框架及其命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4]王千.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與宏觀經濟穩定[D].南開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

[5]王國忠.虛擬經濟穩定性研究[D].南開大學2005年博士學位論文.

[6]李杰,王千.房地產虛擬資產特性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6,(2).

篇6

Abstract: Based on Guanzhong's economic though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ilar theory of Keynes and Guanzhong in macro management and market economy, the paper aims to look for the wisdom left by sages.

關鍵詞:管仲;凱恩斯;經濟理論;略同

Key words: Guanzhong;Keynesian;economic theory;similarity

中圖分類號:F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3-0005-02

0引言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謚曰“敬仲”,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先秦法家的先驅者。齊桓公在位時,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對齊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行了全面改革,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由此被稱為“春秋第一相”。管仲的思想主要見之于《左傳》、《國語》、《管子》、《史記》中,其思想對后來儒、墨、道、法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后世廣泛借鑒。

特別值得一體的是,管仲還是2600多年前中國的齊魯大地上的一位經濟思想先驅,他的經濟哲思充分體現了政府管理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宏觀調控藝術。某些富有時代意義的經濟思想堪與現代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的經濟理論相媲美。

管仲思想產生于春秋爭霸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大背景中,其經濟政策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愿景和要求;凱恩斯思想誕生于工業革命后1929-1933年資本主義空前的經濟危機中。從理論上看,管仲和凱恩斯思想產生的時代相去甚遠,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也完全不同,我們暫時拋開這些客觀因素,在同樣處于動亂的時代環境中找尋到二者在經濟領域共同的觀點和在當今仍具有現實意義的宏觀經濟理論。

管仲和凱恩斯都主張政府和市場相結合來維持經濟運行?!豆茏?輕重》中指出,國家調控市場有兩個目的:維護社會穩定和獲取國家財政收入。同時其也提到了利用價格因素來實現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凱恩斯認為,在自由放任不加干預的情況下,經濟的均衡會處在就業量足夠低的狀態,而它的生活水平會處在足夠困難的狀態,因此必須有政府的干預,但這不意味著取消自由市場,而是將二者有機結合。本文中,筆者著重分析管仲的經濟思想,并就其與凱恩斯在宏觀經濟調控和市場運行機制方面相似的經濟理論予以初步探討。

1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管仲對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頗為重視,其任齊國上卿時,居所富麗堂皇極盡奢華?!豆茏?事語》中“非高其臺榭,美其宮室,則郡材不散”的意思是指不建筑高臺亭榭,各種木材就沒有銷路[3]。體現了通過宏觀調控擴大內需的實質。《管子?侈靡》篇更是將管仲的奢侈消費論推到極致:認為“莫善于侈靡”,“雕卵然后瀹之,雕 然后爨之”即建議“雞蛋要畫上色彩再煮,火柴要雕上花紋再燒”[1]。這樣的生動的例子是對消費促進生產的創見,也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一種創造性思維。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幽默地用“挖坑填土”的例子來說明當前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現狀,而在千年以前,我們的先哲就已經給予我們如此相似而智慧的答案。

“事實上,管仲的真實主張是奢儉并重,并指出富人侈靡可以為窮人增加謀生手段,其強調的”高消費“主體是君主、統治階級上層和巨商富賈。以現代觀點看來,管仲所倡導的奢侈消費,只是讓”富者散資于民“的一種手段,根本目的還是以消費促生產”[3]。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的核心觀點之一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蕭條與失業是由于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消費和投資處于均衡狀態時的總需求量。凱恩斯認為,由于短期內生產技術、資本因素、勞動力因素都是不變的,因此,國家調節就是在總供給為既定的前提下,調節總需求,達到既無失業也無通貨膨脹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提高消費傾向,刺激消費。凱恩斯的宏觀調控中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與管仲在《侈靡》中的價值倡導不謀而合,都認為應以消費促進社會生產,從而拉動就業,實現經濟的復蘇,這對于當前處于后經濟危機時代的世界各國來說是頗為有益的借鑒。

2妙用宏觀調控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管子?乘馬數》有“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策也”的語句,我們看到這其實說的是政府通過修葺亭臺樓閣達到促進就業和民生安樂的效果。同時管子還注重政府的賑濟,《輕重甲》說“饑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贍者得賑,則天下之歸我者若流水”;“君出四十倍之粟以賑孤寡,收貧病”,說的是在困難時期政府予以補助。對于稅收政策,管仲靈活地將其分派在不同的商品上,對不同人群,不同產業不同征稅。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中的財政政策是一國政府根據既定的經濟目標通過調節財政的收入和支出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經濟政策,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管仲的經濟思想與凱恩斯理論中的政府購買、轉移支付和稅收政策與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通過政府的財稅手段達到穩定社會,保障民生,減少貧富差距等宏觀調控目標。

凱恩斯所指的貨幣政策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再貼現率和存款準備率。管仲所處的前封建時代,商品經濟發展尚處萌芽階段,也就不可能有金融管理機構或中央銀行一類性質的金融調控中心。但管仲提出的“國家商業經營論”[1]也頗有利用中央機器調節社會經濟的貨幣政策之意。管仲認為,國家經營商業,要有相當數量的貨幣資本。此所謂“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幣?!眹覊艛嘭泿盆T造權,保證了貨幣來源,從而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達到控制經濟運行成效。國家的商業要以貨幣為資本,而對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要進行計算,稱之為“幣乘(計算)馬(籌碼)”即貨幣資本的需要量,同時,管仲還對于商品貨幣流通及價值論等做了許多創新性的探討。在前秦時代能有如此超前的貨幣調控觀念,以及所涉及到流通領域的經濟理論的廣泛性,在封建時代是空前絕后的,充分體現了國家利用政權力量控制商品和市場的意義和作用。

3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

《管子》中談到一個事例:由于洪澇災害,齊國之西糧價居高,每釜達百錢,而齊國之東糧食豐收,每釜僅十錢,糧賤傷農。糧價懸殊如此之大,管仲據此建議桓公向全體國民每人征收三十錢的稅,但要換算成當地的糧食繳納。齊之東民繳三釜,而齊之西民只繳三分之一釜,由此,齊國政府集中了東部的大量糧食,一部分作為儲備,另一部分平價散售于齊西,齊西因有國家的平價糧食售賣,最終使“齊西之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而齊東因有國家的大量收儲,糧價上揚,解決了糧賤傷農之害[3]。《輕重乙》篇恒公問“衡”,管子說:“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焙愎珕枴昂鈹怠笔欠窨烧{,即物價是否可調,管子曰:“不可調。調則澄,澄則常,常則高下不貳,高下不貳則萬物不可得而使用。”不難看出,管仲深明“用價格配置資源”這個市場經濟的關鍵,巧妙發揮市場機制中的“價格”來進行宏觀調控。

在凱恩斯主義中,凱恩斯認為政府干預經濟具有重大意義,但是自由市場活動的領域仍然是廣泛的。凱恩斯主張在實現市場對資源優化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進行宏觀調控。他不反對自由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的目的是治愈經濟蕭條的疾病,保持市場經濟的效率和自由。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往往是通過價格因素來調節供給與需求,在管仲調控物價的例子中,不難發現,實質上是在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價格調整,并不完全是放任的物價管理,這又與凱恩斯思想再一次契合。

作為諸子百家第一人的管仲,他的經濟思想在眾多學派中獨樹一幟,管仲善用經濟謀略,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霸主;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管理理論化解了資本主義面臨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在二戰后得到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普遍推崇,使得宏觀調控和自由市場完美結合。當代中國的發展,已經由計劃經濟時代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就是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特別強調宏觀調控對社會主義發展的巨大影響,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把握好我國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能夠在經濟危機時力挽狂瀾……而先哲管仲的經濟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國家管理與市場結合的許多良益方案。同時,“宏觀之父”凱恩斯所提供的國家干預經濟理論經過中國實踐的檢驗已成為新凱恩斯主義在中國流行,并用于經濟建設的指導之中。不論是“東方凱恩斯”還是“西方凱恩斯”都把握住經濟運行規律,以宏觀為手段,以市場為依托,從而運籌帷幄,而對于我們,取先人智慧之精華,必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葉世昌.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

篇7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從經濟理論的歷史脈絡視角分析了企業收入分配的宏觀經濟效應,依此探討了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等宏觀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和政策建議。自發狀態下,企業收入分配比例總是偏低,它決定了生產過剩是經濟的常態;過度刺激出口和金融創新能緩解生產過剩的矛盾,促進經濟的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它們也會加劇供需矛盾并對經濟造成更大的破壞或者引發其他宏觀經濟問題;只有繼續主動調節企業的收入分配,才能擺脫生產過剩的困境,實現經濟均衡增長。

關鍵詞:企業收入分配 宏觀經濟效應 經濟均衡增長

問題的提出

斯密在其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闡述了“一只看不見的手”原理,認為市場的自發調節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隨后一百多年里,斯密所提出的理論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微觀經濟理論。總體來說,微觀經濟理論是在最大化的假設條件下,通過邊際分析和供需均衡分析,得出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同時也能夠決定合理的價格,即完美市場理論,如圖1所示。

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使得微觀經濟理論所推崇的完美市場受到人們的質疑。許多學者提出了新的經濟理論,試圖解釋和擺脫經濟危機,以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

針對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凱恩斯在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中,“三大心理規律”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總是處于供過應求的狀態,繼而導致非充分的就業狀態。因此,政府必須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提高有效需求水平,實現供需均衡,繼而實現充分就業。面對20世紀70年代產生的經濟“滯脹”現象,有效需求理論變得束手無策,而各種新興的學派及其理論則應運而生。供給主義學派認為,在總供給曲線垂直的情況下,增加社會的總需求只會引起物價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對經濟的增長起不了作用。政府只有通過調控措施增加社會的總供給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并抑制通貨膨脹。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主張實施“單一規則”,即根據國民收入的平均增長率制定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使得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同步增長,以保證價格穩定和高就業水平。還有其他各種經濟理論如制度經濟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也都獨樹一幟??傊?,如圖2所示,宏觀經濟理論是依據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即AD-AS模型,通過政府對財政領域包括稅收、政府購買、轉移支付等和貨幣領域包括貨幣供應、利率等的調控,增加總供給和總需求,繼而促進國民收入的增加,實現充分就業,同時又盡量避免物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

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政治經濟理論。基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從所有制的角度闡述了經濟危機產生的機理和解決方法,提出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應改革生產關系以實現經濟的均衡增長??梢钥闯?,經濟理論總是針對經濟問題而存在和發展,它是經濟理論基本的發展規律。圖3揭示了主流經濟理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經濟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指引著世界經濟不斷前行,然而,經濟問題依舊存在,各國周期性的經濟問題以及伴隨著的大量失業時有發生。美國次貸危機造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問題,中國巨額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等問題都有待解決。以往研究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問題的文獻主要探討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即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否會阻礙經濟增長,同時經濟增長又是否會拉大收入分配差距,而很少探討收入分配本身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本文試圖圍繞企業這一經濟體中最為核心的主體及其收入分配這一經濟增長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因素,通過分析企業收入分配的宏觀經濟效應來解釋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之間直接內在的聯系,并依此探討上述宏觀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和政策建議。

企業收入分配的宏觀經濟效應分析

企業是一個宏觀經濟體最為核心的主體。一方面,企業是產品和勞務供給的主體;另一方面,企業是收入產生的主要來源。企業收入分配則是經濟增長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因素。一方面,產品和勞務的供給由企業的投資生產來決定,繼而由企業投資生產積極性來決定,最終由企業從所能得到的收入來決定,這使得企業的收入分配決定了社會的總供給;另一方面,收入決定了支付能力,這使得企業的收入分配決定了經濟體中各個群體的支付能力,繼而決定了各個群體的有效需求水平,最終決定了經濟體的整體有效需求水平。企業的收入分配不僅關系到社會公平,更關系到經濟效率,同時決定了總供給和有效需求,繼而決定一個經濟體能否實現經濟的均衡增長。

在一個由許多企業所組成的宏觀經濟體中,企業提品和勞務所形成的收入在扣除投入成本后的部分會以一定的比例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分配,員工以工資的形式獲得他們所分配到的收入,企業以利潤的形式獲得他們所分配到的收入,一定的工資水平和利潤水平對應了一定的收入分配比例。不同的收入分配比例會產生不同的宏觀經濟效應,使得整個宏觀經濟體處于不同的運行狀態。收入分配比例過低會導致經濟過剩,收入分配比例過高則會導致經濟短缺。

(一)宏觀經濟中的生產過剩

自發狀態下,生產資料由企業家提供,企業提品和勞務所形成的收入在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分配會由企業家來主導。對于員工來說,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資水平就是該工資水平能夠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他們總是在這一工資水平上到能提供最高工資水平的企業工作;對于企業家來說,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總是會使自己盡可能地分配更多的收入。兩方面的博弈會使得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最終保持在能滿足員工基本生活的水平上,這種工資水平就對應了一個很低的收入分配比例。在這一分配比例下,有效需求相對于供給而言會出現不足。一方面,企業家分配到了企業收入中的大部分,這會激勵他們繼續進行企業投資并擴大生產,為整個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勞務。在這一過程中,整個社會產品和勞務的供給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同時,企業家的收入也大幅增加,支付能力也相應大幅增加。但是,作為自然人,企業家的消費需求是有限的,他們在整個社會中也只占極少部分,這就使得企業家為整個社會所能提供的有效需求局限在了其有限的消費需求上。另一方面,員工在整個社會中占絕大多數,他們有著很旺盛的消費需求,然而在擴大生產的過程中卻始終只能得到滿足自身基本生活水平的收入,因而支付能力也十分有限,這就使得員工為整個社會所能提供的有效需求局限在了他們有限的支付能力上。兩方面的共同作用必然使得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相對于不斷增加的供給而言出現不足,產生生產過剩的矛盾。這種矛盾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便會造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問題,大量企業因產品銷售困難導致生產難以持續,企業庫存產品堆積如山,失業就會增加,社會大多數成員因為缺乏支付能力而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

(二)宏觀經濟中的生產短缺

企業的收入分配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干預,使得企業收入分配比例相對于自發狀態下大幅提高,即企業家得到的收入大幅降低而員工得到的收入大幅提高,這可使得經濟陷入短缺的困境。受外界因素的強制干預,如果企業家分配的收入大幅降低,企業家投資生產的積極性將會受到嚴重打擊,生產投資也會大幅縮減。一方面,企業家為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本,包括廠房、設備和資金,這些資本都包含著隱性成本即企業家原本可以用這些資本去進行其他投資而可以獲得的收入。企業家用這些資本進行企業投資,無形之中就放棄了那部分原本可以獲得的收入。另一方面,企業家從開創企業到經營企業,從產品的生產到產品的銷售,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家還要為企業的投資承擔風險。企業家投資的積極性并不是由實際收入決定的,而是由期望收入決定的,因為投資總會伴隨風險,投資所能產生的實際收入投資前并不能確定,投資前所能確定的只是根據風險水平確定的期望收入。如果企業收入分配比例大幅提高,那么企業家的期望收入將會大幅減少甚至可能為負,這樣由期望收入決定的投資積極性就會極大地受到打擊甚至失去投資動機,企業家會減少生產甚至退出生產,使得企業為社會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大幅減少。而與此同時,員工由于收入分配比例的提高獲得了較多的收入,支付能力也得到增強,加之他們在整個社會中占絕大多數,有著很旺盛的消費需求,這樣就使得員工為整個社會提供了旺盛的有效需求。這樣必然使得整個社會不斷減少的供給相對于旺盛的有效需求而言出現不足,產生生產短缺的矛盾。這種矛盾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便會造成生產短缺的經濟問題,企業不斷縮減生產,整個社會的產品和勞務出現匱乏,整個社會對產品和勞務又有著較強的需求,并且也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可是卻無法得到滿足。

(三)經濟常態與相關的宏觀經濟問題

自發狀態下,企業的收入分配比例總是偏低,它決定了生產過剩是經濟的常態。在生產過剩的狀態下,過度刺激出口和金融創新能緩解生產過剩的矛盾,促進經濟的增長,但它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矛盾。從長期來看,它們也會進一步加劇供需矛盾并使其以一種破壞力更大的形式爆發出來或者引發其他相關的宏觀經濟問題。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并造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問題。表面上看,次貸危機是一場金融體系的危機,但實質上是美國房地產經濟在過剩的狀態下由過度金融創新而引發的經濟危機,金融在整個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發狀態下,企業收入分配比例總是偏低,它決定了生產過剩是經濟的常態,美國房地產經濟亦是如此。為了緩解供需矛盾,同時也是在利益的誘導下,一些金融機構推出了房地產次級貸款,給那些支付能力不足的人提供住房貸款,同時又幫助貸款銀行將這些等級不高的貸款打包成資產支持證券并衍生出更多資產,然后出售給全世界范圍內的投資銀行、基金、商業銀行和政府部門以及其他機構。這樣,在金融的促進作用下,就形成了一條規模極其龐大的信用鏈條,而這一切又全建立在房地產經濟這一薄弱的基本面上。短期內,次級貸款一方面能幫助沒有支付能力的購房者購房,另一方面能促進房地產開發商開發更多房產,這將很大程度上緩解房地產的供需矛盾,同時也促進房地產經濟的繁榮以及資產支持證券及其衍生證券這些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然而,長期內,這只會使房地產經濟過剩的矛盾進一步的積聚,并以一種破壞力更大、影響范圍更廣的危機形式爆發出來。貸款購房者不僅要歸還本金,還要歸還利息,這將使得他們原本就不足的支付能力更加脆弱,并使得房地產經濟原本就不足的有效需求被進一步地削弱。同時,在次貸的拉動作用下,房地產開發商不斷開發地產,這又進一步地加劇了原本就已過剩的供給狀況。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供需矛盾不斷積聚。由于以資產支持證券及其衍生證券形式存在的巨額財富遍布全球,美國房地產經濟供需矛盾如果爆發,經濟如果陷入危機,那么這些財富將隨之縮水,這將造成全球財富的損失并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問題。積聚已久的危機最終被美聯儲連續多次調高利息變為現實。

中國長期以來都面臨著內需不足的問題,為了緩解內需不足的狀態保持經濟增長會大力刺激出口;同時,產品和勞務在國內找不到銷路,企業也會竭力爭取出口。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出口會不斷增長。由于內需不足,進口偏少。這造成了長期性的貿易順差,給人民幣帶來了升值的壓力。另外,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并考慮到結售匯制度,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斷增長。1994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516.2億美元,而到了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已經持續增長到了8188.7億美元,在2011年3月份則突破了3萬億美元。巨額的外匯規模使得資產縮水問題日益突出。如果構成外匯儲備的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貶值,那么以外匯儲備形式存在的財富也將隨之縮水,由于規模巨大,這種賬面損失也會較大。經過出口的長期刺激,國內經濟逐漸形成了出口型的增長模式,它進一步加劇了貿易失衡,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在出口型經濟增長模式下,國內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經濟的拉動,而一旦經濟出現問題,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減少,那么國內經濟也將隨之受到影響。依靠出口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容易受到匯率的影響。匯改后,人民幣持續升值,200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8.11左右,而到2011年底已經升值到6.33附近,升值幅度超過20%,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將通過影響出口繼而影響到整個國內經濟的增長。

經濟均衡增長的政策建議

根據對企業收入分配的宏觀經濟效應的分析,經濟的運行狀態與企業收入分配比例之間存在著一種對應關系。如圖4所示,當經濟處于均衡增長的狀態中,既沒有因為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現經濟過剩,又沒有因為有效需求過剩而出現經濟短缺,企業積極生產,經濟穩定增長。令此時的收入分配比例為Mf,如果企業的收入分配比例偏低,小于Mf,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將出現不足,產生過剩的經濟困境;如果企業的收入分配比例偏高,大于Mf,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將出現過剩,產生短缺的經濟困境。

繼續主動調節企業收入分配是實現經濟均衡增長最根本的方式。自發狀態下,企業收入比例總是偏低,經濟自發地走向過剩。此時,可以提高企業的收入分配比例來改變經濟過剩的狀態。隨著企業收入分配的提高,員工收入增加,支付能力也會增強,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也將增加,企業的產品和勞務可以順利地找到銷路。對于企業家而言,初始提高收入分配比例時,他們的收入會隨之下降,然而隨著整個社會有效需求的增加,企業銷售產品和勞務所形成的收入也會隨之增加,企業家收入又會隨之提高,這也將促進企業家進行投資生產。在這一過程中,經濟的過剩狀態逐漸得到扭轉,同時又不會因為挫傷企業家投資積極性而造成產出的下降,從而實現經濟由過剩狀態向均衡狀態的良性轉移。如果收入分配比例的不斷提高使其超過了實現經濟均衡增長的比例,經濟就會陷入到短缺的困境中。一方面,員工的收入隨著分配比例的提高而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也將隨之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過剩狀況的逐步緩解,企業家收入由企業整體收入提高而提高的部分已經無法再彌補由收入分配比例提高而降低的部分,企業家的收入最終會不斷減少,投資生產的積極性也會不斷受挫并因此而減少生產,企業為社會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就會不斷減少。兩個方面共同的作用最終將使得經濟出現短缺。此時,企業收入分配比例就應該降低,使得經濟回到均衡增長的狀態之中。

在生產過剩的經濟常態下,企業家提高自己企業收入分配比例,只能提高少數員工的支付能力,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顯得微不足道,企業產品和勞務的銷售難以增加,企業的整體收入難以提高,這樣企業家的收入并不會因收入分配比例的提高而提高,最終導致企業家不會提高企業收入分配比例。因此,從企業家的角度而言,經濟難以從生產過剩的困境中自發地擺脫出來。政府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職能部門,可以依據所掌握的宏觀經濟信息準確地把握經濟運行狀態,并根據企業收入分配比例與宏觀經濟運行狀態之間的對應關系主動調節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比例,對處于過剩或短缺中的經濟施以與之狀態相反的作用力,使得經濟擺脫生產過剩的困境,同時又不至于陷入生產短缺的泥潭,最終實現經濟的均衡增長。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從根本上避免金融創新和刺激出口在生產過剩狀態下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具體而言,提高企業的收入分配比例,擺脫生產過剩的困境,就可以化解房地產經濟的供需矛盾,繼而避免金融對供需矛盾的積聚作用,最終促進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而對于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宏觀經濟問題,繼續提高企業的收入分配比例,增加社會大多數成員的支付能力,繼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就可以逐步改變貿易順差的負面效應,減少巨額的外匯儲備;從長期來看,就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繼而可以實現中國經濟由出口型增長模式向內需型增長模式的良性轉變,促進人民幣匯率穩定并為提高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打好基礎,最終實現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均衡增長。

參考文獻

1.江小涓.大國雙引擎增長模式―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內需和外需[J].管理世界,2010(6)

2.齊美東,閆春英.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J].經濟縱橫,2011(6)

3.鄭秉文.20世紀西方經濟學發展歷程回眸[J].中國社會科學,2001(3)

4.劉福壽.金融危機與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經濟學動態,2010(9)

5.劉明遠.政治經濟學視野中的美國次貸危機[J].研究,2008(11)

6.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2004

7.斯密,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商務印書館,1972

8.凱恩斯,高鴻業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商務印書館,1999

篇8

通常可以用“動態復雜性”和“結構復雜性”兩個概念描述經濟系統的復雜性。動態復雜性是指隨著時間延續,經濟系統的行為也隨之發生變化,經濟系統的變動趨勢越難以預測,運行越來越不規則,那么整個經濟系統的復雜性也就越高;而結構復雜性是指某一時間點,經濟系統的構成狀態,結構復雜性假設經濟系統由若干小部分組成,這些小部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數量越多,說明經濟系統的結構復雜性越高。然而,無論是基于動態復雜性角度分析,還是基于結構復雜性角度分析,我國的經濟系統都朝著日益復雜化的方向發展。

二、我國經濟系統復雜性的特點

(一)我國經濟系統的構成變化速度加快

目前,我國經濟系統的構成變化速度日益加快,結構復雜性日益增加,變動規律難以預測。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優勝劣汰,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經濟單位在重組、破產、兼并過程中消失,但每年也會有數以萬計的經濟單位注冊成立。與此同時,經濟單位的所有制形式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也變得較為復雜。無論是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例還是數量,我國國有企業都呈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而個體企業、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卻得到了較快發展。此外,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日益提高,從1990年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3%提高到2013年的46.8%,主要原因在于第三產業是溝通物質產品最終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中介產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高,說明各產業之間的經濟聯系越密切,各個產業之間的結構也越復雜。

(二)經濟系統構成部分的異質性明顯提高

我國經濟系統中存在較多的異質性表現,如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企業規模分布不均勻、行業規模分布不均勻、地區經濟差異較大、居民收入不均勻等。從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差異日益增大,由表2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江蘇省2011年生產總值為49110.27億元人民幣,2012年生產總值為54058.22億元人民幣,2013年生產總值為59161.75億元人民幣;而西部地區的貴州省2011年生產總值為5701.84億元人民幣,2012年生產總值為6852.20億元人民幣,2013年生產總值為8006.79億元人民幣,僅占同期江蘇省生產總值的12%左右?;谄髽I規模來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規模差距日益加大,尤其是在電力、石油等壟斷性行業,少數占支配地位的大型企業幾乎完全壟斷了整個行業的市場銷售活動和生產活動,使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內部效率差異與經濟行為差異日益增大。

三、經濟系統復雜性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

(一)促進政府制定細致的、針對性強的宏觀經濟政策

經濟系統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差異越大,就需要越多信息協調經濟運行,這會增加整個經濟系統的結構復雜性。而經濟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越會使經濟系統構成部分呈現出高度多元化或高度異質性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若要開展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就必須在采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制定細致的、針對性強的宏觀經濟政策,而不能再采用過去統一的、簡單的經濟政策。

(二)對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篇9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定義 特點 區別 聯系

微觀與宏觀,顧名思義,宏觀就是指從大的方面去觀察,微觀就是指從小的方面去觀察。世界存在宏觀與微觀,當然,在經濟學中也會存在宏觀與微觀。從整體上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我們稱之為宏觀經濟學;而從局部的深層次上研究某種經濟現象的科學,我們則稱之為微觀經濟學。

具體的來說,微觀經濟學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的生產者、單個的消費者、單個市場的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單個生產者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各種商品的生產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潤;單個消費者如何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消費上以獲得最大的滿足。它闡述經濟社會中的經濟個體根據什么和什么樣做出經濟決策,例如:消費者怎樣做出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決策;企業針對消費者需求、收益與成本的比較關系怎樣作出的決策;勞動力所有者怎樣決定勞動流向與勞動流量等等。

而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中各種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動,以解決失業、通貨膨脹、經濟變動、國際收支等問題,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它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研究社會總體經濟行為就是研究國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國民收入穩定地(沒有通脹和縮退)以較合適的速度增長。這表明,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有:經濟波動及與此相聯系的就業與失業問題;價格水平及與此相聯系的通脹問題;經濟增長問題等等。

當然,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的,而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行為,因此,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相同之處就在于都是通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價格和產量,并且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需求曲線一般來說都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價格下降,需求量會增加,而它們的供給曲線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即價格上升,供給量會增加。這就是說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有著相同的供求曲線形狀,它們的交點決定著價格和產量。

但是,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這就決定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區別是,微觀經濟學中的供給和需求曲線都是個體經濟的供求曲線,因而由此決定的成交價格和成交量也是個體商品(包括產品和要素)的價格和成交量。不僅如此,而且微觀經濟學中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一般形態,看起來和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和短期供給曲線的形態都差不多地向下傾斜和向上傾斜。

其中,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相比較,它在理論面貌和研究方法上有如下一些主要特點:1.以個量分析為基本方法、2.以邊際分析為主要工具、3.以均衡狀態為分析依托、4.以實證分析為主要手段、5.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6.以理論多元化為發展特色。而宏觀經濟學也有如下幾個特點:1.研究對象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2.其核心理論是收入決定理論或就業理論、3.其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方法和流量分析與存量分析方法、4.它是個體理性與總體非理性的矛盾、5.宏觀經濟學的內容層次包括國民收入的核算指標、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開放經濟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

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微觀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它對于微觀經濟現象的眾多說明和對于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闡述無疑是有價值的。在解釋微觀經濟現象或偷襲微觀經濟問題過程中,人們沒有必要實際上也不可能繞過人類已存的思想認識或研究成果。當然,它也只是提供了分析的邏輯和框架,并不能直接代替對問題的解決。如果說微觀經濟學提供的是理論基礎,那么,宏觀經濟學則是為了找出辦法,讓經濟社會運行得更加穩定,發展得更快。

而兩者之間,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為補充的,其次,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簡單加總或重復,兩者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而對于區別,1.它們各自的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或規律,從總量上分析問題。2.其次,它們解決的問題不同。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則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會范圍內的資源利用,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3.當然,它們的研究方法與基本假設也不同,微觀經濟學用個例分析,研究經濟變量的單個數值如何決定。而宏觀經濟學采用總量分析,即對能夠反映整個運行情況的經濟變量的決定、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因此,宏觀經濟學又稱為總量經濟學。4.對于基本假設,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而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5.最后,它們的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也是不同的。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等等。而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等。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凱恩斯理論

西方經濟學是被運用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有市場經濟學之稱,流行于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西方經濟學于15世紀產生,是解釋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和國家對其宏觀調控的方法和政策等因素進行綜合研究分析而形成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廣泛了解,特別是在1929年西方產生經濟危機之后,西方經濟學被學者信奉為“社會科學的皇后”。在它悠久的歷史中,三次重大的變革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三次革命分別是古典革命、邊際革命和凱恩斯革命。

一、古典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17世紀下半期開始,英國、法國等國家逐步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的干涉主義的思想,著重要求從生產領域中研究財富的增長,以自由放任態度為主,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說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變革――“古典革命”。

17世紀,英國打敗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逐漸成為世界霸主,開辦了東印度公司,進行全球貿易,掠奪資本,使產業資本瘋狂聚集。17世紀下半期,英國出現反對重商主義。1776年,“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是古典經濟學戰勝重商主義的里程碑,西方經濟學由此過渡到了古典經濟學時期。但亞當?斯密并不是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古典經濟學早在英國威廉?配第的學說中就已出現,亞當?斯密將其宣傳于世,李嘉圖發展壯大直至結束;在法國是從布阿吉爾貝兒的學說中初現,魁奈完善,西思蒙第結束。

古典經濟學學者反對政府干預政策,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批判重商主義的“對外貿易才是財富來源”的荒謬理論,克服了重農主義者認為的“只有農業勞動才是創造財富”的局限性理論,綜合二者提出了勞動價值論。西方經濟學理論多以學說形式出現,但古典經濟學學者的理論使西方經濟學理論建立了系統體系,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60年代,古典經濟學學說快速發展。

古典經濟學產生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穩定時期,同資本主義制度共同發展,不可避免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有著明顯的初期資本主義色彩。古典經濟學學者多把關于經濟的政治制度和社會階級關系的研究同相同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和各種經濟變量之間作用的機制結合分析,使制度和經濟發展結合,到后來學者逐漸歪曲前學者的理論概念,有意掩蓋和歪曲資本主義的階級剝削的實質,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既定制度下的經濟資源配置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引起了少部分學者的不滿,經濟學家兼實證主義哲學家的約翰?穆勒既想討論物質生產的不同方面,又不愿意把社會內容和資源配置的內容包括在同一范疇之內,他企圖把經濟學劃分為“因其自然天性而產生”和“受國家制度影響”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盡管約翰?穆勒沒用完成系統轉變,但十分有效的推動了經濟學理論關于這兩個部分的獨立研究。

直至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的出現,西方經濟學徹底拋棄對經濟制度本質的分析,開始轉向對社會制度下的資源配置的理論分析,才全面完成了這一過程的轉變。

二、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處于過渡時期,從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同時由于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西方經濟學逐漸融入了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如數量分析、邊際增量分析、統計方法等各類研究方法,因此資產階級的經濟學說又產生了一次巨大的變革――“邊際革命”。

19世紀70年代初,奧地利、英國和法國的學者――門格爾、杰文斯和瓦爾拉幾乎在同一時間分別發現了邊際效用的遞減原理。后又經過經過維賽爾、帕累托、馬歇爾等邊際主義者的發揚,最終明確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微觀經濟理論體系。邊際革命是以消費者行為為出發點研究價值的問題,價值決定被看成是消費者個人的心理變化。邊際主義者堅定的認為競爭是調節經濟的有效途徑,是競爭在生存和消費之間建立了均衡勢力,邊際主義者的微觀經濟理論被譽為新古典經濟理論。

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者間的矛盾愈加深化,經濟危機連續發生,推動人們改變視角,開始從宏觀上探尋和研究經濟危機的產生,因此隨之出現了很多宏觀經濟理論。瑞典經濟學家維克賽爾運用總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形成了信的宏觀經濟理論――動態均衡論;熊彼特根據均衡理論,運用生產要素的新因素解釋經濟周期的波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馬歇爾提出了貨幣流通數量論;美國學者密契爾運用宏觀視角對國民收入進行研究。這些宏觀理論對后來的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有著重要意義,是宏觀經濟學建立的基礎和前提。

邊際革命是由新古典經濟學學者的理論所推動,新古典經濟學是古典經濟學的延續和發展,邊際革命是研究方法論上的革命,以資源配置為經濟研究的中心,使經濟學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使經濟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三、凱恩斯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在1929年―1933年期間爆發了第一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也宣布了“薩伊定律”的失敗,也說明了西方經濟學前期理論的錯誤,于是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出現了第三次革命,也是最著名的一次革命――“凱恩斯革命”。

處于世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文中,闡述了需求原理,否定了薩伊定律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供給是自行創造需求的,所以不會發生大型的經濟危機”這一說法,他認為供給是需求的函數,由于消費傾向規律、資本邊際收益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這三大心理規律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和蕭條,投資者對未來收益缺乏信心導致危機爆發。他堅持提升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干預權,運用財政與金融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群眾消費,推動投資等方法,刺激需求,以實現經濟的均衡狀態,嚴厲抨擊薩伊定律,摒棄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的傳統理論。

不得不說,凱恩斯革命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但他從心理學規律的角度出發,研究經濟危機的爆發,掩蓋了資本主義制度與經濟危機之間的關系,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凱恩斯的理論強調短期、靜態的分析方法,忽視動態分析方法;強調宏觀經濟方面因素,忽視微觀經濟基礎;強調需求因素,忽視供給因素。凱恩斯的理論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但也不能否認的是他的思想政策的確帶來了西方經濟危機之后的經濟復蘇。

凱恩斯革命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西方經濟學時代,推動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豐富了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為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在極其關鍵的時期開辟了一個新方向,也為當時資本主義擺脫危機和困境提供了現實可行的道路,凱恩斯不僅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也是真正意義上,現代西方經濟學說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 蔣自強.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 尹伯成.西方經濟學說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丙毅.當代西方經濟學的變革與新古典范式的命運[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4] 劉庸.西方經濟學概念的革新和理論的發展[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