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引起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旱澇;災害;水土保持;預防
旱澇災害是氣象災害的一種,氣象災害是由大氣圈物質變化或異?;顒?a href="http://www.trq119.com/haowen/267538.html" target="_blank">引起的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中它的種類最多,危害范圍最廣,影響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澇災害在所有自然災害中發生的頻率是最大的,嚴重的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
澇災特別是洪水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較大。持續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濫,淹沒城市、工廠、農場、村莊等,從而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旱災會導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所造成的損失表現形式比洪澇災害緩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續潛在影響比較大。
1 旱澇災害的成因
從中國歷史上看,發生旱澇災害的頻率很大,最近幾年有日漸加強的趨勢,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1.1 大氣環境異常
旱澇災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境異常而導致降雨量過多或過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過猛過大,持續時間長,城市、水庫、農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夠迅速排出,就會形成澇災。而長時間不降雨,或降雨量過少,各地水補給不足,就會形成旱災。
1.2 森林資源的長期破壞
在丘陵山區盲目毀林開荒,森林資源的長期破壞,也是導致發生旱澇災害的原因。森林資源的破壞會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會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層淺薄的山區形成石漠化,直接喪失了可持續發展的土壤基礎,并加劇了土壤干旱;同時水土流失也會增加暴雨徑流,造成水體和河道淤積而加重洪澇災害。
1.3 日益加劇的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變為工業,商業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壞。不透水地面與路基面積不斷擴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時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災日趨嚴重。
2 旱澇災害的預防
2.1 建立監測防災網絡
建立監測防災網絡,我國已經建設了3.5萬個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測井點,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監測防災網絡。有了全面的監測防災網絡,對于暴雨的預測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帶來的災害,對于干旱的預測也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小一定程度的災害。利用災害預報預警技術、灌溉排水技術有效減小災害破壞程度。
2.2 興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應該治理大江大河,對黃河、淮河、海河、長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進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壩進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斷提高湖泊水庫江河等調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為了減少特大災害造成的損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礦基地遭到洪水破壞,在大江大河沿岸,選擇低洼地帶建立分洪、蓄洪區水庫。
2.3 開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開展水土保持,是一項十分復雜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綜合治理,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在深山區,要首先實行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嚴禁陡坡毀林開荒。同時積極植樹造林,大搞閘溝淤地,努力建設多種涵養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淺山丘陵區,要吸取過去以糧為綱的教訓,堅持農、林、牧并舉,做到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大力開展封溝造林,荒坡植樹種草,修建水平梯田,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對減輕當地和下游地區的水旱災害作用十分明顯。
2.4 改善居住條件
不斷改善居住地條件,以避免洪水破壞。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對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襲擊地區修建圍村堤以阻止洪水;對平原易淹地區修筑高臺建房避水;對小片低洼地區實行易地搬遷,搬遷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襲地區;對易遭臺風暴雨襲擊的地區將土、草房改為磚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較大地區的居住條件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受災人口;提高耕地面積較大地區的農業生產作業條件,研制抗旱澇能力強的作物會降低旱澇造成的農業損失。
2.5 加強救災措施
防汛搶險每年汛期來臨,都要根據汛情出動成千上萬的防汛大軍。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庫堤壩旁,千方百計制止洪水漫堤,風浪破堤,搶堵險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對受到干早嚴重威脅的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抗旱活動。對臨災地區的群眾和重要財物進行轉移這是抗御洪澇災害的主要辦法。我們國家為抵抗水災,每年都要有近百萬群眾進行臨時轉移,使人畜傷亡和財產損失大為減少。
3 小結
綜上所述.由于大氣環境異常,森林資源長期破壞,城市化進程加劇,導致旱澇災害越來越嚴重。但是目前,人類對旱澇災害還不能徹底的操控.然而卻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這就要求各個地區在旱澇災害的預防過程中,能夠立足于該地區的實際情況,將損害減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馬培衢.農業旱澇災害協同防治體制創新探討,.農業現代化研究 -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Vol.31(2), pp.183-186.
[2]王芳,芮玨.區域旱澇災害災損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安徽農業科學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Vol.39(4), pp.2002-2004.
[3]張治軍,唐芳林,劉紹娟,劉文國.森林資源與旱澇災害關系淺析. 林業建設 - Forestry Construction, 2010, Issue 6, pp.35-39.
[4]陳維杰 ,李重新. 水土流失與旱澇災害. 中國水土保持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1996, Issue 2, pp.15-17。
[5]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養水源惟靠森林.中國林業[J]. 2010, 5A: 4 -7.
篇2
關鍵詞:社會和諧;人水和諧;措施;水文化;節水型社會
一、人類社會的發展與人水不斷和諧的過程
1.1水孕育了人類的文明
水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從原始人類的進化到人類文明社會的產生都與水有著不解之緣,整個自然進化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約300萬年的人類歷史中,人類選擇自然所邁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著一條河流?;仡欀袊臍v史,水正是中國文化產生的淵源。人類的生存與健康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前提,而人類的生存又需要人與水的和諧關系作為支撐,因此,人水和諧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水孕育了人類的文明。
1.2人類治水的四個階段
人類治水歷程,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人類利用河流并聽命于河流的自然階段,大致相當于原始社會時期,雖有保護居民區的護村堤埂,但人們對水的自然狀態無力加以明顯的改變,不得不聽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類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階段,大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人們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脅,也有條件興建較大型的灌溉和航運工程,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有限,嚴重的旱災或水災還常常成為改朝換代或重大社會動蕩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選河流為人類服務的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和生產力的迅速提前,人類支配河流的能力遠遠超過歷史水平,但也帶來對河流健康的傷害。
四是人類與河流和諧發展的階段,當主要依靠工程技術措施治水出現困境時,人們重新認識到,人類與河流的關系應該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動適應和保護,人類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轉變為河流的朋友和保護者,把人類的治水實踐推進到人與河流和諧發展的階段,即人水和諧。
1.3人水不和諧問題
一是洪澇災害,我國季節性,地區性洪澇災害十分嚴重,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健康、持續和快速的發展。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后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與地質災害。對地下淡水資源采取掠奪式開發,導致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形成大面積的降落漏斗,從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線和建筑物。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連續沉降?,F有大的地裂縫9條。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計沉降幅度己超過2m。
三是水土流失,據遙感普查,我國水土流失面積不包括凍融侵蝕面積就達355.56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42%。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損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t之多,水土流失危害嚴重,在許多地方造成耕地減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積、水源涵養缺乏、自然氣候和生態環境惡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飲水,2008年11月21日,衛生部監督局局長趙同剛在第三屆國家環境與健康論壇上透露,中國有3.2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萬人飲用水氟、砷含量超標。
五是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國有超過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勢更為嚴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嚴重地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二、促進人水和諧的對策及措施
2.1改變傳統治水思路
“98洪水”之后,水利部與時俱進,創新理念,提出了現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斷補充完善,成為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資源水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現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概括地說,就是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沙掷m發展水利轉變,通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2積極發展水文化
人與水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取決于人們對水的認識,而人們對水的認識屬于水文化內容。水文化是人類水觀念的外化。反映了人類對水的認識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內涵是人與自然的相處哲學,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水的和諧相處,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水文化意識有助于人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種意識是人類長期以來和自然共存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它是基于人類對于水與人類生存之間的關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與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理解之上的。此外。還應大力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規,形成依法治水、管水、愛水、節水的意識,努力實現從人類向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隨意開發利用水資源,轉變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調配水資源。
2.3建設節水型社會,建立健全和諧的用水體系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解決水資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戰略舉措,也是一項長期任務。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有重點、分步驟地推進。一要搞好節水宣傳,要以媒體為手段、以活動為載體。向領導和群眾宣傳水危機、節水知識、節水典型,喚起全社會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強烈意識。二要抓好制度建設,要建立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編制全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提出取水許可總量控制,制定工業、農業、生活等各項用水的定額標準,對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實行年度用水問題控制。三要逐步建立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2.4加強依法治水
建立健全和諧的管水體系,構建人水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上承各級政府,下連千家萬戶,牽動社會各界,涉及各方面。因此。只有動員全市人民的共同參與,才能使人水和諧的目標變成現實,要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貫穿于人水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最大限度地讓人民群眾享受人水和諧的快樂。
篇3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內陸。對流層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地理考試備考知識匯集資料,提供參閱,歡迎你的閱讀。
地理考試備考知識匯集一
1. 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2. 對流層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的關系最密切
3. 平流層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4. 大氣上界離地面約-千米。
5.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6.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7. 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8. 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9. 大氣逆輻射夜間有云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10. 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11. 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12.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13. 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14.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15.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16.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7.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于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并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18.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9. 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20.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21. 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2.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23.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位移大致來說,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4. 冬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高壓阿留申低壓(太平洋)和冰島低壓(大西洋)
25. 夏季海陸上的主要氣壓中心亞洲低壓夏威夷高壓(太平洋)亞速爾高壓(大西洋)
26. 季風的成因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②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27. 季風的典型分布地區東亞季風(西北東南風);南亞季風(東北西南風)。
28. .鋒面的分類與天氣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氣溫氣壓天氣。
29. 鋒面對我國天氣影響的實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鋒)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冷鋒)
30. 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征低氣壓;上升氣流;陰雨。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逆時針。
31. 反氣旋的氣壓氣流狀況天氣特征高氣壓;下沉氣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氣流為順時針。
32. 鋒面氣旋鋒前鋒后的天氣情況。冷氣團一側陰雨。
33.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量。
34. 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35.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日較差年較差最高氣溫月最低氣溫月。
36. 世界氣候類型的名稱熱帶(四種)亞熱帶(兩種)溫帶(三種)寒帶(一種)
37.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38. 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受季風影響;大陸東岸-
39.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風交替控制。-西岸
40.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干燥。季風。-°大陸東岸。
地理考試備考知識匯集二
41.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暖夏涼,降水均勻。終年盛行西風。-°大陸西岸。
42.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成因分布規律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少雨。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溫帶內陸
43. 氣候的變化地質時期歷史時期世紀末以來。
44. 氣候資源的特點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征,有較大的變率
45. 氣候資源與農業種植制度(作物的結構熟制配置與種植方式)。
46. 氣候資源與建筑小區街道與子午線成°-°夾角。
47. 風與城市規劃工業企業布局在盛行風的下風向,居住區布局在盛行風的上風向
48.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鐵路機場(暴雨泥石流風速橋涵云霧地勢等)
49. 臺風(颶風)熱帶氣旋強烈發展形成的大旋渦。
50. 熱帶氣旋強度等級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
51. 臺風的監測與預報利用氣象衛星確定臺風中心位置,估計強度監測移動方向和速度。
52. 暴雨形成條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強烈上升運動③持續的天氣系統
53. 洪澇災害的防御提高預報的準確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54. 干旱的危害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55. 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態選擇耐旱作物開展水利建設改進耕作制度等。
56. 寒潮的危害帶來嚴寒大風霜凍。對春秋季的農作物危害最大。
57. 寒潮的防御提前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58. 全球變暖趨勢及其人為原因①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59. 全球變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60.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烴化合物消耗臭氧。
61. 大氣臭氧層總量減少危害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62. 臭氧層的保護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統②參與國際合作
63. 酸雨的成因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
64. 我國酸雨區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長江三角洲
65.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②土壤酸化③腐蝕建筑物④危及人體健康
66. 酸雨的防治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資源綜合利用。
67. 大氣環境保護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雨。
68. 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總水量的.%海洋占地球%。
69. 海岸帶從濱海平原到大陸架之間的廣闊區域。
70. 海岸帶與人類活動全球%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海岸千米的范圍內。
71. 人-海岸相互作用階段①很少干預②開始干預③海岸開發④海岸管理
72. 海水熱量的收入太陽輻射
73. 海水熱量的支出海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
74. 影響海洋表層水溫的因素太陽輻射沿岸地形氣象洋流等。
75. 海水溫度的空間變化規律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76.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表層海水溫度變化較大,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
77. 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海洋面積廣,水量大,而且熱容量又很大。
78. 海水中主要鹽類物質氯化鈉氯化鎂。
79. 鹽度的概念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鹽類物質的總量。
80. 海洋表層鹽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南北兩側遞減。
81. 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降水量蒸發量洋流河流淡水匯入(徑流量)。
82. 鹽度最高的海區和最低的海區紅海(亞非交界)波羅的海(北歐附近)
篇4
【關鍵詞】通貨膨脹 成因 對策
一、關于通貨膨脹的理論分析
1、概念分析
通貨膨脹是與價格上漲相關聯的范疇,但它又不是簡單的價格上漲所能夠概括的。通貨膨脹應該怎樣定義?一般比較認同的看法是,通貨膨脹可以被定義為一般價格水平(或價格總水平)的持續的較大幅度的上升的趨勢。這里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通貨膨脹反映的是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價格的上升或者相對價格水平的上升;第二,通貨膨脹反映的是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升,而不是十分短暫上升,然后又歸于下降,亦即在某一水平內周期性的變化,也不是價格總水平的一次性上升,即由于某種特定的沖擊(如世界石油價格一次性的上漲)所引起的價格總水平的一次性變化;第三,通貨膨脹反映的是較大幅度的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種小幅度內的價格總水平變化。
2、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
(1)“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靶枨罄瓌有汀钡耐ㄘ浥蛎浽醋杂谛枨蟮倪^剩,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造成的現象。換言之,在需求出現過剩的情況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商品價格的普遍的、持續的上漲,即出現通貨膨脹。如自發性消費的上升、自發性儲蓄的減少、自發性投資的增加、一次性稅收的減少、出口的上升、自發性進口的下降、貨幣供給的增加、貨幣需求的下降等,上述因素所引起的總需求上升使得價格總水平上升,并且只要沒有什么力量使總需求下降,價格就不會降低,所以這里得到的價格總水平的上升將是持久的。這就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的一般機制。
(2)“成本拉動型”通貨膨脹。不同于“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成本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是從供給方面出發來考慮的,指的是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純粹由于供給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通貨膨脹。之所以出現對通貨膨脹成因的這種解釋,是因為在現實中,經常會看到價格與工資交替上漲的局面,似乎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推動的關系,而工資是勞動市場上的價格,對于勞動市場的分析是總供給方面的問題。所以,就有一些經濟學家試圖從總供給方面出發來對通貨膨脹的成因給予解釋,這就是“成本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3、通貨膨脹的測量指標
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是物價指數。物價指數是表明某些商品的價格從一個時期到下一時期變動程度的指數。根據計算物價指數時包括的商品品種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種物價指數:第一,消費價格指數(CPI),衡量的是相當于某一固定年份(基年)購買產品與服務的某一標準集合或者我們稱之為一籃子產品與服務的費用,在當期購買同樣一籃子產品與服務的花費情況。第二,生產價格指數(PPI),是衡量各個時期生產原料和中間投入品等價格水平變化的指標,這是對給定一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它與CPI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間產品。第三,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DP平減指數),是衡量各個時期一切商品與勞務價格變化的指標。這三種物價指數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貨膨脹率變動趨勢,但由于各種指數所包括的范圍不同,所以指數并不相同。消費物價指數(CPI)與人民生活水平關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費物價指數(CPI)來衡量通貨膨脹。
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壓力成因
1、食品類價格上漲堪稱當前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
去年價格總水平上漲,主要是糧食及以糧食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推動的。CPI分類指數顯示,2008年1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2%,其中,糧食上漲5.7%,油脂價格上漲37.1%,肉禽及其制品上漲41.2%。這主要是由于近幾年糧食播種面積的不斷減少、種植結構的調整,國內糧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與此同時,因美澳等主要產區受災減產,國際糧價節節走高,從而限制了我國從國際市場的大量出口,加之去年我國十幾個省市的部分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農作物大面積受損,因而國內糧食價格在供給沖擊下快速上漲,并波及到以糧食為原料的主要副食品價格上漲,成為推動CPI較快上漲的主要原因。
2、資產類價格上漲與通貨膨脹密切相關
第一,2007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5280億元,同比增長30.2%,房地產的發展加大了對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諸多產品的需求,導致這些部門的產品價格出現穩步攀升。房地產市場價格泡沫直接加大了實質經濟部門的經營成本,實質經濟部門往往努力將由此增加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引起通貨膨脹。我國CPI目前不計入房價,只計入房屋租賃價格。第二,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城鎮投資117414億元,增長25.8%,農村投資19825億元,增長19.2%。投資擴張必然導致對投資品需求的擴大,當這一需求超過了生產能力界限或經濟結構、產品結構嚴重畸形出現瓶頸制約,而且這種制約在短期內又因種種因素難以擴張時,投資品價格就會出現持續上漲,投資品的價格必然居高不下,并且向下游產品轉移,引發物價的全面上漲。
3、流動性過剩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流動性過剩,簡單地說,就是貨幣當局貨幣發行過多、貨幣量增長過快,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居民儲蓄增加迅速。在宏觀經濟上,它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就銀行系統而言,則表現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貸款增速。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說過“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這就是說通貨膨脹的機理和傳導機制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通貨膨脹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量大。2007年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403000億元,同比增長16.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153000億元,同比增長8.9%;人民幣貸款余額221000億元,同比增長15.2%。
目前,我國銀行體系中存在的流動性過剩,是國內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經濟結構不平衡、儲蓄和投資傾向強于消費傾向等。儲蓄投資缺口,造成了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按目前的外匯管理制度,我國的外匯收入必須結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央行為收購外匯必須增加貨幣發行。與此相關的是,貿易順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國外資本的流入顯著增加。因此,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雙順差,使我國的外匯儲備急劇增加,而央行為收購外匯儲備就需要發行大量人民幣,這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流動性過剩導致的結果,首先是大量的資金追逐房地產、基礎資源和各種金融資產,形成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而上游資源價格的上升,必然會推動下游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動性開始追逐消費品,就會引起物價的較快上漲。
4、國際市場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
2003年以來,國際上主要經濟體實行擴張型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世界經濟出現了連續5年的高增長,受國際市場需求趨旺和美元貶值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原油、重要礦產品、原材料以及基礎產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的態勢,這就推動了國內價格的上漲,從而產生國民經濟通貨膨脹的壓力。
5、公眾對物價上漲的預期推動通貨膨脹
在貨幣存量業已過量積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沖擊造成的輕微通脹是否會一發不可收,這關鍵取決于人們對物價前景的預測。人們對于未來物價將上漲的預期是不斷推動實際物價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內在動力。同時,股票價格、房地產價格以及工資水平的不斷提升,有可能導致人們擠兌銀行存款和搶購風潮,從而推動物價進一步上漲。
三、抑制通貨膨脹壓力的對策
1、開放國界,降低關稅
外貿出口增速的迅猛增長拉動中國經濟似乎一片繁榮,在這繁榮的背后是潛在的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實際上原材料、能源等基礎產品價格猛漲已經告訴我們,中國經濟資源已經支持不起如此快速的出口增長。而進口是支持物價凍結的一項有力措施,可以使引發通貨膨脹的超額需求通過購買進口商品得到滿足。我們應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來增加進口,以緩解國內的供求矛盾。
2、對敏感商品實行補貼
對需要維持其價格水平的商品實行補貼,不但可以保證有關價格的穩定,同時又能夠避免凍結物價可能導致的商品短缺。在食品領域采用商品價格補貼,可以穩住生活費用價格,從而阻止工資的上漲。但補貼措施并非完美無缺,它促使余額購買力的形成。這部分購買力,根據持有者各自的需求彈性,或用來購買補貼商品,引起該類商品需求量的放大,或用于購買非補貼商品,進而拉動其價格的上升。因此,在使用這一措施時,要謹慎選擇實行補貼的商品與消費者群體。
3、稅收政策
當課稅目的在于收縮消費時,征稅對象不僅是奢侈消費,也應包括大眾消費。不同的稅種起不同的作用,哪些稅多抑制消費、少抬高物價以較準確的攔截收入中可能會過早花掉的部分,哪些稅就更利于實現既定目標。如此說來,是否應提倡間接稅呢?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假如對一種商品的間接稅被轉嫁于物價,顯然不能提倡;但如果應稅商品不屬于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的統計范圍,比如汽車價格,間接稅就可以發揮勸阻功效。但是,稅收政策有其局限性,很難單獨發揮有效作用,需要其他措施的配合。面對通貨膨脹壓力,我國應建立一種征收面覆蓋全體民眾的所得稅,同時對資本短期增值實行適度征稅,并實施通過舉債回收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回籠”政策加以輔佐。
4、貨幣政策
應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其最極端的形式,是抽緊銀根:把貨幣總量的增長控制在某個指標內,不論利率如何變動,貨幣當局都不能因利率的提高而放棄從緊原則;努力維持公共預算的平衡,這是實現中性貨幣的條件。上述措施,是貨幣當局用來調節貨幣發行特別是其主要組成部分――信貸發行的全部手段。國際上使用最多的方法有:提高利率,限制信貸總量或者限制信貸擴張量。這些貨幣政策都傾向于對貨幣總量的增長做出種種限制,其優點在于能夠快速的付諸實施。
5、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參照的原則是,相對貨幣流量,應加大實物流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節制收入的增長,因為收入是兩種流量轉換的必經通道。與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同,收入政策發力于收入形成階段,有利于達到既減緩通貨膨脹又防止生產和就業滑坡的目的。然而收入政策的落實會碰到諸多困難:一方面會受到工薪階層的反對;另一方面,限制非工薪階層的收入很難辦到。我們缺乏能夠調節平均國民生產率增長幅度和實際工資增長之間幅度和實際工資增長幅度之間相當差距的靈活機制。我們可以采取法律上的工資――物價控制手段或通過道德說服的方式,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
【參考文獻】
[1] 莫里斯弗拉芒:通貨膨脹[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我國新一輪通貨膨脹的主要特點及成因[J].統計研究,2005(4).
[3] 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國家統計局網.
[4] 張偉兵:我國潛在通貨膨脹的主要成因[J].經濟導刊,2007(4).
[5] 楊麗:國際收支雙順差下的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分析[J].武漢金融,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