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經濟危機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引起經濟危機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歐債危機;歐元區經濟
[中圖分類號]F81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3)08-0030-02
一、歐債危機的原因探析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實體經濟缺乏核心競爭力
以此次危機的導火線希臘為例,希臘的支柱產業是旅游業和航運業等一些主要依賴外部需求的產業,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勢必會遭受嚴重打擊。產業結構不合理與實體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不強是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深陷危機中的“歐洲五國”為維持國民的高社會福利需要大規模發行國債;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傳統的優勢行業因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性而遭受沖擊。
(二)國家加入歐元區后喪失貨幣政策自
以希臘為代表的歐元區國家有一個共同點:雖然已加入歐元區,但其在歐元區內缺乏經濟、政治地位,沒有實質上的話語權。而在制定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上,德國、法國等歐元區經濟大國擁有絕對的發言權。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歐元區國家是以喪失貨幣與匯率政策自作為加入貨幣聯盟的超負荷成本。當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波及到歐元區國家時,希臘等國由于沒有貨幣政策自,無法通過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投資與消費,也無法通過降低匯率、刺激出口來帶動經濟發展。
(三)離散的財政政策與統一的貨幣政策存在矛盾
歐元區的獨有特點是歐洲央行根據歐元區的整體情況獨立制定、實施貨幣政策,各成員國必須執行歐洲央行確立的貨幣政策,但在財政政策的制定上各國仍享有自,致使各國宏觀經濟調控靈活性大幅降低。
(四)政治與經濟脫離,歐盟內部利益糾葛不斷
歐元區只是一個貨幣聯盟,而在政治上還沒有形成聯盟。德國和法國等歐元區經濟強國在這次歐債危機過程中過分看重本國利益,沒有及時向危機國提供幫助。在歐債危機的整個救助過程中,歐元區各國在政治上勾心斗角,救助計劃難以早日出臺,延誤了最佳救助時機。
(五)歐債危機是人口老齡化、社會高福利所帶來的必然后果
隨著出生率的不斷下降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歐元區國家的人口結構逐步老齡化,政府面臨的社會保障負擔日益加重。由于民眾不愿改變高消費、高福利的社會待遇,加上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歐盟各成員國的社會福利占GDP的比重出現趨同態勢,即使是一些經濟相對較弱的南歐國家社會福利占GDP的比重也已逐漸上升到20%以上。經濟發展程度與社會福利水平之間的不協調必然造成政府的負擔日益沉重。隨著財政赤字、債務的不斷積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必然會發生債務危機。
二、歐債危機對未來歐元區經濟的影響分析
(一)歐盟經濟增長面臨兩難境地
1.各成員國融資成本上升,財政狀況繼續惡化
以愛爾蘭為代表的歐元區第二輪債務危機的發生給國際市場帶來了又一次的巨大沖擊,整個歐元區國家的信任指數直線下降,拋售這些國家國債的現象也在大肆蔓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歐盟區市場融資成本。一旦實體經濟出現融資困境,危機就會波及到金融機構和政府,最終使整個歐元區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由于歐盟特殊的經濟結構背景,歐元區陷入惡性循環對于歐元區各經濟體及整個歐盟的經濟復蘇來說都是極大的障礙。
2.削減赤字與經濟增長兩大目標難以平衡
一方面,為了拉動經濟增長,歐盟各國應當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這必將導致財政赤字擴大、債務負擔加重;另一方面,削減赤字要求政府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這樣又會導致經濟疲軟。削減赤字與經濟增長在歐債危機的復蘇過程中很難達到平衡。
(二)歐元區經濟結構失衡將進一步加重
1.緊縮的財政政策加重結構失衡
程度不同、措施各異的財政緊縮計劃阻礙歐元區經濟復蘇的步伐。首先,像德國這樣的經濟大國為了保持經濟不受影響,需要歐洲央行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盡早加息以減輕通脹壓力。其次,深陷危機中的國家為了經濟快速復蘇則迫切要求歐洲央行維持低利率,從而減輕歐元區銀行貸款負擔。歐洲央行處于緊縮銀根與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的兩難境地,將會進一步加重歐元區經濟的結構性失衡。
2.經濟復蘇情況的不同將加劇成員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
從2010年的發展情況看,德國、法國等少數幾個國家經濟復蘇進程穩定發展。德、法兩國工業產值均維持較快增長勢頭。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德國、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6%和1.6%;而希臘、愛爾蘭等經濟競爭力相對薄弱的國家其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和-0.45%,相差很大??梢?,歐債危機使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性進一步加劇。
(三)歐元的穩定性和國際地位均受到威脅
1.歐元的穩定性將受到更大沖擊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1999年歐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的比重為17.90%,而在2009年升至27.37%。這個比重足以說明歐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在逐年提高。如果歐盟經濟可以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那么歐元的國際地位還將進一步提高。但事與愿違,希臘債務危機爆發蔓延至整個歐盟區,歐元的國際地位以及整體穩定性都遭受了巨大威脅,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已經由2009年11月的1:1.5144一路下跌到2013年4月的1:1.3046。在歐債危機的復蘇過程中,歐元的穩定性還將受到更大沖擊。
2.歐元的國際地位受到威脅
歐元的大幅貶值使美元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上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或正在計劃調整本國的外匯儲備結構,歐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被動搖。對于歐元的未來走向,美國的經濟學家克魯格曼、“金融大鱷”索羅斯、投資大師羅杰斯均持悲觀論,認為歐元終將會在未來一定時間內消亡?,F階段,歐元區債務危機仍在繼續發展,歐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面臨誕生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參考文獻]
[1]余永定.歐洲債務危機和歐元的前景[J].未來與發展,2010(5).
[2]漆鑫,龐業軍.歐債危機的根源、前景與影響[J].中國貨幣市場,2011(10).
[3]姚秋.歐洲債務危機的起因與影響[J].理論導報,2011(10).
[4]徐洪才.歐債危機救助及未來前景[J].中國金融,2010(22).
[5]孔凡偉.歐債危機影響中國的途徑與應對之策[J].國際融資,2011(11).
[6]陳新.歐債危機:治理困境和應對舉措[J].歐洲研究,2012(3).
篇2
[關鍵詞] 德國 金融危機 表現 原因
一、危機的爆發及其表現
爆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沖擊了德國的金融市場。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在2008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期間集中急速下滑,一個月內從近6500點跌至近4300點,跌幅高達33.8%。之后的3個月,DAX指數反復震蕩,在2009年3月再次出現大幅下滑,失守4000點,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縮水。受美國金融危機沖擊最早、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其旗下愛爾蘭子公司德發銀行因為未能完成短期融資計劃,開始陷入危機,之后母公司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受到影響,股價一落千丈,出現了700億到100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瀕臨破產,而2007年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稅前還實現了8.62億歐元的利潤。不僅地產融資抵押銀行遭到重創,絕大多數德國金融巨頭也都未能幸免。2008年德意志銀行這家德國最大的金融機構稅前虧損57億歐元,稅后虧損額也高達39億歐元。德國第二大金融機構――德國商業銀行僅實現300萬歐元的稅后利潤,而運營虧損高達3.78億歐元。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凈虧損24億歐元。而德國郵政銀行則自1996年以來首次出現8.21歐元的赤字。此外,部分德國州立銀行因為股票大跌、購買雷曼兄弟有毒證券、受到冰島破產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巨額虧損,比如巴伐利亞州州立銀行2008年虧損就高達50億歐元。
接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蔓延到德國的實體經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增長放緩。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8年仍然實現了1.3%的增長,但是與2006的3.0%和和2007年的2.5%的經濟增長相比,增長明顯放緩。其中,2008年的前三個季度運行良好,德國GDP同比分別增長了2.8%、2.0%、0.8%,但是第四季度出現明顯下滑,同比增長出現負數,為1.6%。隨著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在實體經濟領域的逐漸顯現,德國經濟在2009年第一季度進一步惡化,與前一季度相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下滑了3.8%,這已經是連續四個季度德國GDP環比增長出現負數。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德國經濟更是萎縮了6.7%,創造了自1970年有季度統計數據以來單個季度GDP下滑幅度的記錄。德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放緩在德國的支柱產業――制造業上表現出來,從2008年5月開始,德國加工制造業獲得訂單指數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長率一直為負;進入2009年,情況進一步惡化,1月份和2月份的獲得訂單指數同比分別下滑了36.8%和38.3%。從銷售來看,2009年2月德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實際銷售額同比下降了39.6%,其中德國國內減少了30.4%,而在國外下降了44.5%;金屬制造加工業的實際銷售額與2008年2月相比下滑了29.9%;機械行業和化學工業的銷售情況同樣十分暗淡,2009年2月同比分別下滑了22.3%和25.8%。
2.投資減少。投資額2008年第四季度出現了負增長。剔除價格因素以后,德國2008年第四季度的投資同比減少了其中機器及設備投資同比下降了住宅投資降低了0.8%,建筑物投資增長了0.7%
3.出口受阻。德國的出口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最大。2008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同比減少了5.2%,環比下降了7.3%,這是自1993年第三季度以來出口減幅最大的季度。與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月份和2月份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7%和23.3%,其中對歐盟其他國家的出口下滑幅度要大于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2009年2月份,德國對非歐盟國家的出口同比減少了20. 65%,而對歐盟國家的出口同比減少了24.4%。
4.失業人口增多。 2009年4月登記失業人數為385.5萬,失業率為8.6%,與上年同期相比波動不大。但是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在勞動力市場顯現, 2009年3月就業人數(按照國際勞動組織統計就業標準統計的數據)與上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46000人,下降了0.1%,這是自2006年2月以來德國就業人數同比增長數字首次出現負數。
二、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的探討
美國次貸危機無疑是重挫德法經濟的第一推手及最直接的原因。危機前,德法國家正處于一個明顯的經濟上升周期,經濟增長和就業等宏觀指標呈現良好態勢。美國危機的外來沖擊致使德法經濟上升的趨勢戛然而止,并跌入衰退期。具體而言,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德法金融業形成金融動蕩,造成投資和消費需求惡化,然后傳導到實體經濟。與工業革命時期以商品全球流通為標志的上一輪全球化相比,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金融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宏觀上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統一對接、金融產品銷售的全球化和微觀上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的全球趨同。金融全球化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使發端于一國的金融危機更容易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公司的轟然垮塌更是拉開了自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序幕。此次危機對德、法兩國經濟的影響路徑是先金融,后實體。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金融危機引發信貸危機。金融危機造成金融機構喪失相互間信任,擔心借出去的資金收不回來,因此不愿意互借資金,造成資金流通不暢,間接導致實體經濟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無法獲得充足的信貸,陷入融資困境,無法開展必要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二是金融危機使得消費者和投資者對未來前景信心不足,于是削減消費和投資支出,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銷路不暢、庫存囤積,造成經濟停滯,失業增加。
但如果僅僅是金融危機,德國分別5000億歐元的救市資金更是足以應付,但經濟危機仍然向縱深發展,德法經濟危機還受到其他原因的影響。就德國而言,其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是經濟危機曼延的深層原因。
德國經濟結構的一大問題是外貿依存過高。德國經濟是一個“兩頭在外”的經濟,其國內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所以,長期以來,德國經濟一直存在著出口興旺而內需不足。德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從2003年至2008年連續6年保持世界頭號出口大國地位,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貢獻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07年德國出口9690億歐元,占歐盟出口額的24.9%,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貢獻率達近40%。2008年出口商品和服務共計11771.4億歐元,進口10200.7億歐元,外貿依存度高達88.17%一直以來,德國的外貿出口已經成為德國最重要的經濟拉動力,國內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然后,全球經濟不景氣,德國出口遭受嚴重打擊,由于德國經濟長期內需不足,主要依賴外貿,尤其是出口拉動經濟,受影響大,所以,當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德國出口萎縮時,德國經濟便立刻陷入衰退口就像多米諾骨牌,當德國的出口這張骨牌倒下時,其后工人的就業率、居民的消費力等也就紛紛跟著倒下。外需不足,內需又由于高失業率和低購買力而雪上加霜,因此德國的經濟無可避免地陷入到嚴重衰退之中。
而高的外貿依存需要有保持外貿優勢的能力,而德國現在這種優勢在逐漸喪失。德國經濟以工業為主,而工業中又以傳統工業汽車、機械和化工為主,三者構成德國工業的三大支柱。傳統工業是德國保持經濟強國地位的基礎,“德國設計、他國制造”曾是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口號。但是,德國自1960年、1970年代開始的將科研重點過分囿于制造業相關實用技術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盡管這一選擇對保持德國在其傳統強項化工、電子、汽車和機械制造行業的出口優勢頗為有效,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隨著全球化加速,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第三世界的不斷工業化,德國傳統工業的競爭力正日益下降。2008年以來,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疲軟,國際市場汽車、機械和化工產品需求下降的影響,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的不斷工業化多少也瓜分了原屬于德國的市場。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曾經試圖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但由于起步較晚,加之德國在尖端技術開發、利用和投資力度方面落后于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導致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的競賽中完敗于美國等,被迫大量引人相關人才盡管目前德國在能源和環保技術方面具有相當領先的地位,但仍不能成為獨樹一幟,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難以形成國際產業分工上的競爭優勢,未能實現產業轉型,直至目前,德國經濟結構仍以傳統工業為主,依靠傳統工業維持經濟的增長。
篇3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經口氣管插管;醫院感染;干預對策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CU(ICU)orotracheal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hospital infection ris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Method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in ICU of our hospital to orotracheal intubation rescue 110 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for longer than 48 hours of factors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Results In 11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rotracheal intubation occurred hospital infection in 42 cases.The infection rate was 38.18%;different underlying diseases and different age section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with age,underlying diseases,intrusive operation relationship closely.Conclusion ICU after tracheal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is high,should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patients with orotracheal intubation.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Endotracheal intubation;Hospital infection;Intervention strategy
重癥監護病房(ICU)是收治急危重患者的臨床科室,由于收治患者的病情復雜危重、免疫力降低及侵入性操作多,因而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性要比一般病房患者高出5~10倍,是醫院感染發生率高的發區[1]。本文對我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在ICU經口氣管插管搶救時間>48h的110例危重患者進行醫院感染因素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ICU經口氣管插管搶救時間>48h的危重患者110例進行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入選標準:入住ICU與經口氣管插管搶救時間>48h無醫院感染患者,每日監測患者感染進展直至移出ICU72h。其中男63例,女47例,患者年齡13~78歲?;A疾?。耗X血管疾病28例,呼吸系統疾病28例,心臟疾病18例,損傷性疾病23例,其他疾病13例。
1.2診斷標準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001年版)進行診斷[2]。
1.3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危險因素
1.3.1醫務人員因素 醫務人員是否重視醫院感染管理及重視程度,是否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這是醫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造成院內感染的直接途徑是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能否嚴格遵守與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在接觸患者前,接觸患者后及執行每項操作前后,醫務人員是否認真洗手,是否對手進行清潔消毒是醫院感染的人為重要因素。
1.3.2患者因素 患者的免疫力和病情危重程度是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患者因素。因ICU患者有較多的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中心靜脈置管、各種留置導管和引流管、使用呼吸機、全身大劑量應用廣譜或超廣譜抗生素及應用皮質類固醇等均會大大增加醫院感染發生的頻率。另外,插管患者口腔不能閉合,自潔能力低,分泌物稽留于口腔,易發生口腔干燥.粘膜潰爛和細菌感染。
1.3.3環境因素 由于ICU病房所處位置相對密閉,結構布局不合理及通風換氣不佳,空氣不夠清新;病區內醫療儀器及固定裝置需要定期消毒處理;出入通道未嚴格分開等都是ICU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1.3.4其他因素 沒有嚴格管理病房的門禁,病區護工院感知識掌握程度不夠及對院感要求執行力不夠,患者家屬沒有嚴格遵守執行探視及隔離制度等。
2 結果
2.1 ICU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醫院感染率 收治在ICU100例經口氣管插管患者發生醫院感染42例,感染率為38.18%;不同基礎疾病醫院感染發生率不同,其中以呼吸系統疾病醫院感染發生率最高,見表1。
篇4
關鍵詞:《資本論》;經濟危機;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F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1-0106-02
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者整個世界經濟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不斷收縮,是資本主義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危機?!顿Y本論》中有這樣的敘述:“一切現實危機的最后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比的是資本主義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發展的界限?!盵1]而直接導致經濟危機爆發的便是資本的本性,認識和理解經濟危機及其理論是我們應對當代金融危機的必然選擇。
一、《資本論》中關于經濟危機理論的闡述和分析
1.《資本論》中關于經濟危機理論的直接誘因分析
首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出了資本的本性是經濟危機的直接誘因。那資本的本性是什么?正如我們所知,資本是一種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是一種能夠生產錢的工具。資本家對于金錢的追求是無限的,也就意味著資本對于利潤的追求是無限的,由此推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但絕大部分的資本是掌握在資本家的手里的,留在勞動者手里的資本會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減少,勞動者的購買力會隨之變弱,這樣一來商品賣不出去,資本就無法運轉,隨之而來企業就會閑置生產力,這樣便導致了危機的爆發。
其次,由于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導致的社會生產的增長超過了社會購買力的增長,資本所有者賣不出去產品就不能給員工發工資,這樣購買力就會更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很快就超過消費。結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所謂商業危機就到來了?!盵2]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產相對過剩,即消費者有購買意愿卻沒有購買力,就是說這種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增長已經超過了社會實際需要的一種絕對意義的過剩,而是相對于勞動者的無支付能力的一種過剩。
2.《資本論》中關于經濟危機理論的根源說明
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這對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競爭規律和剩余價值規律是兩個長期并存的規律,這兩大規律作用的結果便是生產力的盲目提高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社會化的程度會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越來越高。它內在地要求各部門、各企業之間及生產和消費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以使得整個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但資本主義的生產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各部門各企業之間及生產和消費之間不可能建立起有利于經濟良性運轉所需要的適當的比例關系。因此,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尖銳的矛盾就產生了。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單個企業生產活動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或其人的統一指導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于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的失調,是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的結果,也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就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快速增長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所有資本家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都拼命發展生產,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其結果是使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從而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
3.《資本論》中對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的分析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只要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這就決定了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危機常爆發于資本主義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各種矛盾極其尖銳。危機首先會在某一環節或者部門出現,然后蔓延開來。危機之后是蕭條階段,這一階段矛盾有所緩解,生產不再繼續下降,失業問題也有所減少,但社會購買能力還是十分低下,社會經濟呈現出一種停滯狀態。這一階段過后市場情況有所好轉,生產開始逐步回升,經濟開始復蘇,在復蘇階段,市場開始擴大,經濟開始回升,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也會逐步加快,進入周期高漲階段,這是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出一片繁榮。但這種繁榮只是短暫的,隨著社會生產的擴大,各種矛盾會再次尖銳,下一周期的危機就會隨時爆發。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
二、對于《資本論》中經濟危機理論現實意義的分析
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對于當今經濟危機具有極強的解釋能力,同時對于當今我們如何應對經濟危機也有著現實的意義。
1.當今世界,生產過剩仍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而后席卷全球的這次經濟危機破壞力極其強大,究其本質,仍然是生產的相對過剩。較之于1929年的經濟危機,只不過是把問題從供給方轉給了需求方,從表面上看表現為有效需求過于旺盛,但透過表面現象從本質上看則是房地產業的生產過剩,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的。為了緩解房地產業出現的生產過剩,通過“透支”來刺激消費者以實現擴大需求的目的,使一些不具備還款能力或者信用低的人通過透支來滿足自身的過度需求。這樣一來,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張,消費也進一步膨脹,從而出現了不負責任的廉價信用所導致的房地產過度膨脹的惡性循環。這也正是馬克思經濟危及理論對于時下這場經濟危機的解釋。
2.經濟危機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每次危機都使生產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災難,危機使社會財富遭到巨大破壞。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就依然存在,而經濟危機的爆發也是隨之而存在的。美國盛行借貸消費,這種消費實質上是社會大眾的“相對貧困”與“絕對貧困”而導致的社會購買力的日趨萎縮,而資本為了獲取更多利潤,就會生產出遠遠超過大眾購買能力的消費品,為了將這些“剩余產品”轉化成利潤,他們又會再生產出許多金融衍生品,以銷售給那些購買力日漸萎縮的民眾。這恰恰是《資本論》所強調的生產的無限擴大與大眾購買力萎縮這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體現??梢赃@么講,只要這種“透支消費”不停止,經濟危機就隨時可能會爆發。
3.當今的經濟危機仍然會周期性的爆發,雖然政府會采取一些干預措施,包括對經濟危機的某些調解和福利政策等使得危機爆發的具體情況有所變動,危機爆發的周期性各個階段也不像以前那么明顯,但危機仍然是周期性爆發的。
關于經濟危機的周期性需要研究周期性的原因和周期長短的原因。危機周期性的原因,要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去尋找。這一矛盾以波浪式的狀態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始終。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產生了經濟危機,然后再通過對生產力的破壞強制地緩解了這一矛盾。一次危機過后,隨著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其基本矛盾又會逐步被激化起來,另一次危機便不可避免。至于周期長短的原因,二戰前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沒有占統治地位時主要是由固定資本的更新周期決定的,因為它的更新是周期的物質基礎,這樣必然會引起對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需求量的大增,生產資料生產就會得到恢復和發展。由此一來就會增加就業以提高勞動者的購買能力和擴大消費市場,從而促進消費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因此,資本主義經濟走出危機需要的物質條件就由固定資本的更新為其做好了。同時,下一次經濟危機的物質基礎也會因為它引起新的一輪的生產過剩的貯備待續。固定資本更新的周期是決定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為經濟危機的間隔時間創造了物質基礎。
通過上述分析,對于如何消除危機我們就有了一些建設性的主張,就像馬克思所說的:我們要破除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度而實行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按照社會需求有計劃地調節社會各生產部門,統一地組織與管理全社會的生產,校正社會財富與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問題,對產品實行按勞分配。只有這樣,生產關系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保證社會化大生產按比例協調發展,以便從根本上消除生產過剩的根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篇5
關鍵詞:次貸危機;信用過剩;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中圖分類號:F01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7-0001-03
對于2007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危機,國內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文旨在利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來剖析當前這場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揭示其實質,為世界各國更好地采取應對措施提供決策思考。
一、從主流西方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危機爆發的原因
1.美國次級貸款本身的缺陷。次級貸款是美國住房貸款的一種,是針對那些信用等級或收入較低、無法達到普通信貸標準的客戶所提供的一種貸款,這種貸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會不斷提高。從定義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級貸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發放對象是那些信用等級較低和收入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機構在還款來源上無法確認;其次,這種貸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極大刺激了貸款購房的需求,形成市場需求的假象,從而為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最后,貸款償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戶本身的還款能力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時候,銀行可以借此獲得高額利息收入而不必擔心風險;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戶們的負擔將逐步加重。當這種負擔到了極限時,大量違約客戶出現,不再支付貸款,造成壞賬。此時,危機的爆發也就成了必然。
2.過度的金融創新。人類從創造外匯期貨這個金融衍生品以來,從未放棄過金融創新,而美國更是全球金融創新的領頭羊。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衍生品的杠桿作用為投資者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成倍地放大了風險。以此次經濟危機為例,就引起此次危機的美國次級貸款數量而言,是不足以引發如此嚴重的經濟危機。而次貸危機之所以變成了金融危機,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國的依托次貸產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數量遠遠大于次級貸款本身,并在華爾街的包裝下,一層層地賣給了各種金融機構,從而加快了次貸危機向金融危機的演變,也加速了美國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現為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在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中政府的過度干預表現在:第一,次貸是美國證券交易會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產物;第二,美聯儲主動推動了OTC等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第三,華盛頓政府干預金融市場,協同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創新支持次級住房貸款;政府的過度干預間接推動了次貸危機的發生[1]。
如果說政府的越位是政府過度作為的話,政府的缺位則更多是政府在該有所作為的領域無所作為。1980—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兩個重要法案,解除了對金融機構的管制。美國政府一方面大大減少了對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的管制,允許商業銀行涉足證券市場;另一方面允許私人金融機構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機構才能經營的業務。這樣,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被吸引從事投機性業務。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房地產市場次級貸款何自由按揭所支撐的證券以及其他的所謂創新不斷增加,而其規模和數量又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私人機構圍欄追求高額的利潤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是房貸標準不斷降低,各種風險防范機制也得不到有效的執行,最終釀成次貸危機,成為這場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導火索[2]。
4.美國人的透支消費觀念。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美國成為頭號世界強國,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發生了改變,由勤儉節約型向奢侈浪費型轉變。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逐步走出滯漲的局面,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來自全球的資本和勞動極大地擴張和增強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使得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房貸、車貸、信用卡的出現一方面為美國人奢侈的消費方式推波助瀾,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美國人“消費未來”的養成。但是這一模式是建立在流動性充足、資本持續流入和資產價格不斷攀升的基礎上,一旦產生外部沖擊,經濟波動即無法避免。
以上觀點分別從不同的視角解釋了危機的成因,雖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筆者認為,這些解讀只看到了危機的表象,并未揭示其實質,因此很難令人信服。筆者認為,分析經濟危機的根源最終還是要回到馬克思,只有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才能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
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基本觀點
篇6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內容;現實思考
一、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形成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積淀而成的。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深刻剖析,最終在《資本論》中完成了對于經濟危機發生根源的闡述。另外,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創立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理論做出全面解答,并在此創立了科學的系統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同時,馬克思還認為,造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的實質不是簡單的生產過剩,其危機實質在于生產的相對過剩。生產相對過剩,是一種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過剩。社會生產出的產品并沒有被廣大勞動人民消化吸收,而是顯得過剩,這種情況下,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實質上留有大量剩余,繼而為經濟危機埋下伏筆。
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內容
第一,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具體說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愈發尖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危機的爆發。馬克思認為,第二,經濟危機的現實性。在當代世界經濟關系中,危機的這兩種可能性形式,取得了新的現實性形式,貨幣危機也轉化為金融危機,并凸顯為經濟危機的新特征。回顧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之路,可以看到,他認為:在封建社會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但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已經存在危機的兩種形式的可能性。第一,商品形態變化本身出現了買和賣的分離,這種分離使原來相統一的 W-G 和G-W之間的統一?!耙ㄟ^強制的方法實現……要通過強加在它們的彼此獨立性上的暴力來完成。危機無非是生產過程中已經彼此獨立的階段強制地實現統一”。種種事例表明,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認為的經濟危機,只有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才能形成,在其它形式的經濟環境中,很難形成波及范圍較大的危機。因此,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屬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獨特現象,想要徹底消除經濟危機,只能是消滅資本主義;第三,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霸谖C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边@是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的描述。過去的經濟危機發生時,其表現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或輕或重,這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直接的聯系?,F在,全球發生的經濟危機,表現出來為大眾所看到的現象依然是商品的大量滯銷,閑置的生產資料,企業、銀行、商場的倒閉和破產以及激增的失業人員。伴隨著這些現象隨之而來的是物價的飛漲、信用關系遭到嚴重破壞,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秩序極度混亂,股票市場、證券交易等方面受到巨大威脅。這些現象背后顯現出來的本質依舊是相對于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生產過剩,即生產的相對過剩。
三、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現實思考
2008年,一定是會被載入資本主義經濟歷史中的一年。這一年,美國首先爆發次貸危機(即次級房貸危機)。隨后在資本主義國家大面積地爆發,并且經過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傳播逐漸波及世界其它各國,由此導致世界經濟的疲軟。這場經濟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截至到目前,這次危機仍然是國際上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入手,我們可以看到,這場經濟危機的實質仍然是生產的相對過剩。首先,在美國社會中,存在收入水平相差較大的問題,而社會中的中低收入者占總人口的絕大部分,這部分人需要安家的房屋,同時需要購入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收入的限制,導致其購買力匱乏。其次,社會范圍內,大部分過剩的房產資源需要售賣,信貸中介在此時發揮作用,將購買者與購買物聯系起來。此時,金融機構充當了無擔保的中介。但是由于社會購買能力無法滿足房產的過剩消費,加上貨幣鏈條的中斷,最終導致美國信用危機的爆發,不但沖擊了國際金融領域,還沖擊了國際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是從這場危機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他們在這部書中找到了自己想到的答案,并為降低危機的可能性后果努力著。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代表國家,我國在2008年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這次危機的影響。如何利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來更好的解決危機后的問題,成為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第一,縮孝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公平正義,提高社會實體購買力。這是解決經濟危機的關鍵點之一,因為只有讓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縮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些由此引起的問題;第二,加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防范金融風險,不能單純依靠政府來解決,整個金融業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第三,調整產業結構,降低出口依賴。我國是一個出口依賴略顯嚴重的國家,這在經濟危機發生時,對我國的沖擊巨大,所以,只有切實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競爭力,才能在發生經濟危機時平穩度過,免受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
[1] 周雨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J].決策參考,2006.
[2] 顧海良.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當代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
[3] 霍其輝.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篇7
1、股票市場是資本主義經濟情況的晴雨表,股票暴跌預示著經濟危機的到來。股市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市場,經濟上的變化明顯地刺激著股市,使股價波動。也就是說,股價的狂漲和暴跌是資本主義經濟狀況變化的反映。
2、股市暴跌加速了經濟危機的到來,加劇了經濟危機的程度。股市和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濟的變化引起股市的波動,反過來,股市的起伏也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產生深刻的影響。
3、這種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心理因素。股價漲落可以影響工商業起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創造對經濟前景樂觀和悲觀的氣氛;影響工商業對生產的擴張和收縮。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經濟過剩危機;凱恩斯主義;;中國的經濟過剩
一、引言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活動是呈周期性波動運行。經濟緊縮或經濟過剩是經濟周期的一個方面。依據經濟學對經濟過剩的界定與我國目前市場商品全面供大于求、物價持續下降、生產能力過剩、產品積壓等經濟表現,無疑,我國是處于經濟過剩運行階段。由此,分析我國經濟過剩運行的成因與尋求刺激經濟增長、走出經濟過剩階段的政策措施,則成為目前經濟理論界與實踐界的一個非常關注的經濟焦點問題。
檢閱現有的有關經濟文獻,絕大多數是套用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來分析我國經濟過剩(目前我國有的經濟文獻稱“買方市場”)的成因,由此自然地選用了刺激需求(重點是刺激內需)的需求管理政策。筆者認為,這種分析問題的思路,雖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是,(1)沒有認識到我國經濟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給方面的原因,還有市場不完善方面的原因;(2)沒有認識到,市場經濟從完整意義上說,是市場機制與市場制度的有機統一,因此,分析經濟活動的波動原因與治理,既要從市場機制上求解,又要從市場制度上探尋,應著重考慮到我國市場經濟賴以運行的制度結構特征;(3)沒有認識到我國的市場經濟是人為推進的不完全的市場經濟,在市場運行過程中,伴隨著市場化的制度改革,我國的經濟運行狀態,既為市場規律作用所決定,也為市場化的制度改革所決定,因此,分析我國經濟過剩的成因與治理,不能簡單地套用在私有制市場經濟實踐上所產生的西方經濟周期理論,必須分析市場化改革對我國經濟運行狀態的特殊決定作用;(4)沒有考慮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分析治理經濟緊縮的政策,既要從市場經濟角度選用一般的治理政策,又要結合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積極地探索集治理經濟緊縮與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于一體的政策。
以經濟制度分析見長的經濟學,不僅從市場機制上分析生產過剩危機的原因,而且從社會經濟制度上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剩危機的制度原因。應該說,生產過剩危機理論,對于分析目前我國的經濟過剩運行的成因,更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
本文側重于理論角度,述評凱恩斯主義與對生產過剩成因、治理的不同分析,并從中得出分析我國目前經濟過剩運行的成因與治理的幾點現實啟示。
二、凱恩斯主義關于經濟過剩危機成因與治理的理論分析
自1825年英國爆發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以來,經濟便在繁榮與蕭條中交替運行,由此而產生了解釋這種經濟現象的各種經濟周期理論。其中,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對西方各國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影響更為深遠。作為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直接產物——凱恩斯經濟學,其突出貢獻是從理論上解釋了自由市場調節下的均衡為什么在通常情況下是小于充分就業的均衡。他以有效需求不足為邏輯起點,側重從經濟行為主體的心理角度分析經濟緊縮與蕭條的原因。① 他認為,一個經濟社會的總收入與總就業量決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決定于“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在通常情況下,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為,在他兩部門理論假設下,社會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和所組成,心理上的消費傾向使得消費的增長趕不上收入的增長,因而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使預期的利潤率有偏低的趨勢,從而與利息率不相適應,這就導致了投資需求的不足。在這三個產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凱恩斯特別強調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他認為危機、蕭條的產生是資本邊際效率的突然崩潰。根據他的解釋,在經濟繁榮后期一般人對資本品未來收益作樂觀預期,不過成本和利率上升。這時投資必然導致資本邊際效率下降,投資吸引減弱和人們對貨幣流動偏好加強。結果會因資本邊際效率突然崩潰和流動偏好的加強,投資大幅度下降,經濟危機爆發。危機使投資和消費水平都迅速下降,加之利率的提高,必然出現蕭條階段。對于經濟危機的治理,凱恩斯以乘數原理為根據,主張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自發運行,通過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來刺激消費和增加投資,以實現充分就業。由于消費傾向在短期內相對穩定,因此凱恩斯更主張通過增加投資(由于蕭條時期,私人企業家因悲觀預期而不愿增加投資,所以他主張以政府投資來替代私人投資)來刺激有效需求,治理經濟危機。根據他創立的乘數原理,投資的變動會引起收入和產出的倍數增長,所以治理經濟危機的最佳政策選擇就是擴大投資特別是擴大政府投資。
在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卡爾多從凱恩斯的投資決定儲蓄、儲蓄與投資相等決定了國民收入的均衡出發,并從儲蓄函數、投資函數的非線性特點入手,通過兩條曲線的疊加把凱恩斯的兩個靜態模型改造為一個動態多重均衡模型,在此基礎上形成動態循環性周期模型。② 依據他的經濟周期模型可以得出理論要點:(1)當事前儲蓄(即人們愿意儲蓄的量)與事前投資出現差異時,必然要引起經濟活動水平的波動:如果事前投資大于事前儲蓄,就會引起經濟擴張;相反,則會引起經濟收縮。(2)經濟周期是由經濟本身一些內在因素引起的,投資與儲蓄的變動和經濟活動水平的變動相互引起、相互作用,由此引起經濟周期性地變動。他強調,使經濟向擴張變動的因素沒有使經濟向收縮變動的因素那樣穩定。因此,長期蕭條的危險大于長期繁榮的危險,如果讓經濟自己調節,則經濟中的波動與蕭條就難以避免。(3)經濟周期的長短,其一取決于儲蓄和投資對經濟活動水平變動反應的大小與快慢;其二取決于完成一次累積性趨勢所需要的時間。(4)經濟波動的幅度取決于投資與儲蓄曲線的形態。(5)政府抵制蕭條的擴張性政策在蕭條的較早和較遲階段比極度蕭條階段更有效,政策只能緩和經濟波動、推遲蕭條,不能完全消除波動與蕭條。
與卡爾多不同,哈羅德在凱恩斯儲蓄-投資分析基礎上,把乘數原理與加速數原理結合起來解釋經濟周期,提出乘數-加速數模型的原始形式。③ 在這一模型中,哈羅德把消費、投資和國民收入作為引起經濟周期的主要內生變量,并在凱恩斯乘數原理(即在分析消費和投資對國民收入單向影響)的基礎上,把加速數原理引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動態地分析了消費、投資和國民收入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此來分析經濟周期。根據他的分析,隨著經濟的增長和收入的增加,消費增長率會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與利潤份額更多地用于儲蓄而致使消費增長對國民收入增長的擴張影響;另一方面又會通過加速原理的作用引起投資增長率的下降。這種乘數和加速數的共同作用最終會由消費-投資-國民收入之間的連鎖反應而引起經濟危機,所以他認為“經濟周期產生于關系(加速數)和乘數的聯合作用?!雹?/p>
篇9
關鍵詞:經濟危機 全球化 自我創新 危機理論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馬克思那里是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這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大發展和私有制的內在矛盾決定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經濟已經是時代的特征,我們要想在全球化中遠離經濟危機、獨善其身,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要深刻地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的社會主義中國要如何才能保護好自身,不會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造成太大的干擾和影響,建設好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在二戰以后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第三次工作革命作為生產力水平的主要標志,在這一生產力發展的同時,資本主義也進行了一定的制度調整,這些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甚至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還吸收了一些屬于社會主義的內容,使得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不管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了什么樣的調整,資本主義的性質都不會改變,只要資本主義還是以私有制為其制度的核心,那么資本主義就不可能脫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矛盾圈子,因為資本主義在私有制制度下的分配調整只能是一種折中的方法,沒有辦法使得社會化大生產真正地得到充分的發展。本文主要著重研究全球化水平中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會怎么樣影響全世界,而在全球化的經濟危機中作為不同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中國,又將要怎么樣才能調整好自身,使中國在經濟危機中得到穩定有序的發展。
戰后的資本主義大國,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直接成果,占領了時展最前沿的技術要素,這也使得資本主義的制度上出現了封鎖技術出口的禁令,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可以享受工業革命的成果時,其他國家的發展也會突飛猛進。由此可知,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在技術上占優,就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技術轉移,對于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過去由本國生產出來產品再尋找發展中國家去進行銷售的情況一定不會再出現,因為此時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只要出口技術和資本就能獲得高于自己生產再銷售的利潤,因此,對于熟練地運用自己制定的經濟游戲規則的大國而言,利用資本到各國去投資再銷售到當地或其他國家,甚至于自己的國家一方面能獲得超額的利潤,還能使得本國的環境保護取得較大的進展,贏得本國人民的支持。
但是在時展的今天,特別是在美元主導的經濟中,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繼續享受全球其他國家為其生活成本買單的同時,只有處于一種赤字的狀態或是外貿上入超的狀態才可能實現,因為一旦美元通通地收回到本國,美元就不可能成為世界貨幣了。與此同時,資本的輸出就會更多地表現為美元的輸出,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發行到全世界各地,同時由于金融業的高度發達使得外匯等各種市場發展得比較完備,美元在各國形成的儲備定然要找到一個出口,對于全球最發達的市場而言,沒有哪個國家比美國更有投資價值了,因此,當前的許多經濟危機已經發展到了金融危機的水平。
危機一方面表現為直接的,另一方面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實在是太緊密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其他的國家也是如此。當今世界,許多國家都會有相互間的貿易,這些貿易的涉及面廣,哪怕是一些發展水平一般的國家也可能有許多的投資在國外。這兩個方面的情況使得全球化中的經濟危機不僅演變得影響面大,而且是更多地集中在金融和資本層面的危機,這些危機比原來的經濟危機危害性要更大,因為這種經濟危機下的通貨變化情況往往會使一個國家陷入瀕臨崩潰的邊緣。
資本主義發展到當今,已經從普通的一國范圍內的生產相對過剩演變成了資本生產相對過剩。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加之當今市場化和全球化水平進一步加快,資本會尋找任何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去獲利。所以當前的經濟危機在全球化的影響是更值得關注的。
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已經走出了一條與過去傳統意義的社會主義不同的道路,這條道路的探索是需要極大的經濟智慧和政治智慧的,事實證明,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實踐是成功的,是符合設想下的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理論探索原理的。
由于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堅持要開放,這使得中國的發展中充滿了全球化的因素,從中國的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以外貿水平為標志的。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相當高了,超過了百分之六十,這一變化說明中國一方面參與世界經濟的水平在提高,同時也說明中國面臨全球化的經濟危機時要更脆弱了,因為依賴了外國的發展比依賴國內的發展要更多。
2007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對于中國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可以看到在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美國在經濟上陷入低迷的時候,中國的外貿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但是由于改革和發展是需要一定過程的,中國要調整經濟經結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中完成,因此,要把經濟發展從有失偏頗的“兩架馬車”轉變為比較正常的“三架馬車”面臨的不僅僅是中國普通群眾生活水平較低的問題,還有中國企業在進出口上的利潤如何在國內實現的問題。中國的發展確實到了一個比較關鍵的時刻,這一時刻要求中國做出比較深刻的調整。
中國由于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大手筆的國家轉移支付投資,使得地方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中國的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在這一巨大的投資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如此巨大的投資規模是否會引起預后的通貨膨脹,會否使得中國的其他的消費被壓縮。從2010年的消費數據看來,中國的CPI已經出現了大幅的攀升,這意味著中國進行了后金融危機時代的通貨膨脹期。產生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當然是為了從危機中擺脫出來的直接政府投資,但是更重要的是,導致此次投資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到來,這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決策有可能會出現較大水平衰退的判斷,而作出了這樣的決定。但是不管如何說,中國做出的投資決定是和全球化下的經濟危機密切相關的,沒有此次金融危機就不會有中國的大手筆的國內投資。
雖然還有一些國家還沒有完全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但是通過此次的危機發展中的中國的表現,應該會使這些國家對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的水平有更新層面的認識,中國的市場化水平有了更高水平提升的同時,也使得全球化的經濟危機更容易影響中國的經濟,要從多方面地了解中國的全球化參與水平,這樣就不會出現對中國面對全球危機時的誤判。
中國的全球化水平和取得的成就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了。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要正常地處理好中國在全球化中面對的一系列問題,就要對中國的制度設計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要對中國的全球化參與程度有更多的調查,使得中國真正地搞清楚如果世界上發生經濟危機,中國會受到多大的影響,這樣才不會使得中國在開展自救時矯枉過正,誤傷本國的經濟命脈。
中國由于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具有了市場經濟的市場的資源配置由市場進行調節,這種調節會使得政府能進行一定新的定位中,而不是既從事運動員,又從事裁判員,這樣的經濟制度會對中國的發展產生較大的示范作用;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是具有高度有效的宏觀調控能力的,這種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及時性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所不具備的。從此次各國的經濟寬松政策的運用上來看就能明顯地看出這種區別,中國可以快速地作出政府投資的策略,使得經濟在全球中最快速地恢復過來。
正是由于中國有這樣優勢,中國更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全球化的經濟交往中可能面臨的巨大危險。如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這使得許多企業受制于其他國家的技術輸入,中國一方面要爭取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技術支持,因為自我研發的速度畢竟不可能趕上已經研發出的速度,如果一味地拒斥國外技術,而試圖自我快速研發,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自我創新也必須要加快,中國對于自我創新的制度設計還有較多環節需要完善。這兩者是不能忽視的。中國的全球化的地位在現在已經占了很大的份量了,特別是國內生產力已經躍居全球第二的今天,既要看到中國的成績,也要看到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的結構的不完善。
最后,要加強對內影響評估。如果沒有對于全球化的經濟危機的評估,中國做出的決策不可能達到比較精準的水平,這樣會對中國的預后影響很大。如果一旦由于沒有對經濟影響作出評估,而是認為國外的經濟危機還不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放松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就會使中國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錯失發展的機會。反之,過份地估計經濟危機的影響也可能全使我們出現后經濟危機的一系列后果。這些都是我們要警惕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經濟危機:部分論述[M].人民出版社,1974.
2、劉明遠.經濟危機和周期理論的結構與變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吳大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4、譚清美,王子龍.區域創新經濟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
篇10
國外理論與輿論界普遍認為,美國出現房地產泡沫的原因是由于國際貿易不平衡,中國和東亞經濟體積累了大量外匯,導致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全球金融經濟危機至今余波未消,仍在繼續發展。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是什么?以后我們怎樣來避免同樣情形的發生?
眾所周知,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是由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所引發。關于美國出現房地產泡沫的原因,國外理論與輿論界普遍認為,是由于國際貿易不平衡,中國和東亞經濟體積累了大量外匯,購買美國國債,壓低利率,導致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引起了房地產的泡沫和股市的泡沫。這一觀點把這場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歸結為外部貿易不平衡的東亞國家和經濟體。
那么,為什么東亞經濟體積累了那么多外匯而造成這樣的國際不平衡?理論界提出三種假說:第一,東亞經濟體奉行出口導向戰略。出口多了,貿易盈余當然就多。第二,亞洲金融[2.95 0.00%]危機爆發后,東亞經濟體為了自我保險而增加出口,以積累外匯。1998年亞洲金融經濟危機以后,東亞經濟體,像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吸取了一個經驗教訓,就是如果外匯儲備不足的話,很可能給投機家一個機會來狙擊一國的貨幣,造成金融經濟危機,所以為了自我保險,就開始增加外匯儲備。除了這兩種說法,一個更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壓低人民幣真實匯率的政策。說中國政府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匯率,造成中國出口大量增加,外匯大量積累。
上面這三種假說所闡述的機制,似乎都可能增加東亞經濟體大量的出口和外匯積累,然而危機發生前所出現的國際貿易不均衡是否真的由這三個假說所闡述的原因引起?對此需要結合經驗數據進行考察。
首先,關于東亞經濟的出口導向戰略。東亞經濟體在近幾年貿易順差確實激增,但是,東亞經濟體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奉行出口導向戰略,在2000年以前貿易基本平衡,就算有盈余,數量也很小。因此,出口導向戰略不會是2000年以后國際貿易不平衡劇增的主要原因。
其次,關于自我保險假說。如這個假說所述,東亞經濟體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之后,經常賬戶的順差劇增。然而,我們看到,日本和德國等擁有儲備貨幣地位、無需以積累外匯來自我保險的國家,其經常賬戶的順差在同一時期也一樣猛增。而且,中國從2005年以后的經常賬戶盈余和外匯積累也遠遠超過自我保險的需要。
再次,是否是由于中國的匯率政策造成的呢?國際貿易不平衡的現象在2002年開始引起關注,其后愈演愈烈。中國從2003年開始被指責人民幣真實匯率低估,認為這是導致國際貿易不平衡的罪魁禍首。然而,以下事實與此說法相去甚遠:中國的貿易順差直到2005年后才變大,在2003年時,貿易順差比1997、1998年小,而那時人民幣幣值普遍被認為是高估而非低估。這里就出現了矛盾:不可能順差變小,幣值反而被低估了。在2005-2008年間,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0個百分點,但國際貿易不均衡和中美貿易不均衡繼續擴大。另外,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也同樣增加。假如中國的匯率低估是國際和美國貿易不均衡的罪魁禍首,那么,其他和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處于競爭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盈余和外匯儲備應該都會減少。然而,數據顯示,整個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從2000年的不到1萬億美元,急劇增加到2008年的5萬多億美元。
上述三個假說都認為東亞經濟體是造成國際貿易不均衡的主因。然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雖然增加頗多,但東亞在美國的貿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卻明顯下降,這同樣有數據為佐證:東亞在美國的貿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從上世紀90年代占61.8%降為2000-2009年間的44.9%。以上事實說明,上述三個普遍被接受的說法不可能是造成國際貿易不平衡和這次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中美貿易不均衡反映的是通過地區產業鏈的整合,輕加工制造業從其他東亞經濟體轉移到中國,隨著這種轉移,原來美國與東亞貿易的逆差也移轉到中國,這也同樣可以得到事實的印證。
美國政策變化是危機的主因
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放松金融管制政策,允許金融機構高杠桿運作;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美聯儲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刺激經濟。這些政策造成流動性過剩和大量投機行為,直接導致泡沫的產生。
我們需要一個和所有事實都能一致的新假說。新假說認為,國際貿易不均衡是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及美國如下兩個政策變化所致。第一,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放松金融管制政策,允許金融機構高杠桿運作;第二,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美聯儲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刺激經濟。以上政策造成貨幣和信貸資金急劇增加和過度的投機行為,導致美國房地產和股市的泡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包括歐洲開始推行放松金融管制政策,放松金融管制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允許金融機構高杠桿運行,所以可信貸資金增加,流動性增加。同時,2001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經濟破滅,照理說泡沫經濟破滅后要進入一段蕭條時期,但當時格林斯潘為了避免美國經濟深度衰退,實行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18個月內連續23次降息,導致利率從2001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前的6.5%降到1%,接近零利率。這就造成流動性過剩,造成大量投機行為。這些投機的錢在美國國內主要流到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造成房地產和股市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