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概念規劃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文旅概念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文旅概念規劃

篇1

關鍵詞:農業 旅游業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產業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產業邊界也被不斷的突破,旅游產業融合就是一個新的旅游研究領域,研究文獻數量相對較少。農業旅游正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一定程度融合的產物,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正形成一種熱潮,基于此所形成的鄉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研究不斷。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使得農業與旅游取得雙贏的局面。

1 農業旅游的范疇界定

祁黃雄(1998)、張永貴(2001)等認為: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僅僅是一種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有“觀賞農業”、“觀光農業”、“農村旅游”等多種不同概念的集合體。

劉杰(2004)等認為:農業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體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農業示范、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游者廣泛參與融為一體,使旅游者充分領略農業藝術與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

陳琳(2006)認為,農業旅游是農業和旅游業相融合的一種農業類型,農業旅游使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和行為成為旅游活動的內容,它拓展了旅游資源的類型,使農業煥發出新活力。

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業態,是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相互延伸融合的產物,通過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內容得以豐富;而旅游服務向農業部門的延伸,也使農業從滿足人們生存需要擴展到了滿足人們發展與享受的需要,使農業服務業得到了優化發展。

從對農業旅游不同定義的分析、比較中可以發現他們具有一些較為一致的看法,即認為農業旅游是由農業與旅游業相融合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它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結合農牧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體驗、休閑、度假,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

2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意義

農業與旅游業的相互融合帶動農業實現新的增長點,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龐云杉,常少林(2011)等認為,發展鄉村農業旅游可以幫助農業由傳統的單一功能向集生產、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方向發展。鄉村農業旅游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利益,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可以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幫助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使農業的勞作方式、農田風光等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成為可被依托發展旅游活動的內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業可依托資源的類型,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種多樣、求新求變的旅游需求,推動旅游業更快更好的發展。農旅結合,實質是通過二者間的要素依賴與對接,達到供給優勢與需求優勢的最佳結合。

當然,農業旅游也會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旅游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楊振之(2011)以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為背景,提出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互動有著雙贏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幫助增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邊際效益;幫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新興產業幫助形成新的增長極和新的主導產業。張瑩(2006)提出了農旅互動的“三農”效應與旅游效應。“三農”效應表現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密切城鄉交流,擴大農村社會開放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對農村的生態影響巨大。旅游效應表現在:開拓旅游新領域,豐富旅游產品和緩解假日旅游熱點壓力。

3 農業旅游的融合模式

學者們大多集中于研究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劉華楠(1998)根據我國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樣性和氣候、生物、農業資源的多樣性以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要求與特點,認為我國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和方向有十類,即都市農業型,生態環保型,綠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風情型,新、奇、優、特產品型,人文景觀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導型,動植物品種示范推廣型及農業博覽會型。

梁留科,吳次芳,曹新向(2002)等從項目開發上認為農業旅游分為觀賞型,實踐型和綜合型三種旅游模式。孫愛麗(2003)對觀光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進行研究,認為,此類旅游首先緣起于大中城市周邊地帶,在發展過程上,出現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三種開發模式。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開發模式歸納為田園模式、鄉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業模式四大類,每大類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體類型。農旅互動產業組織模式則分為:“企業+農戶”模式;“企業+社區+農戶”模式;“政府+企業+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和“示范農戶+農戶”模式。

4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對策

顏醒華,李勇泉(2004)指出,農業旅游要想實現高層次的融合與良性互動,必須著手于加強農業旅游區的統一規劃,理順和健全管理體制,構建旅游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靈活運用各種營銷策略,搞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農業旅游創新的體系。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在產品的開發上要進行突破,通過整合資源,挖掘內涵,突出特色來培育品牌。同時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來完善旅游設施,加強宣傳促銷,實行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進而努力實現農旅互動的可持續發展。

鄭俊挺(2011)對福州市農業旅游發展提出了幾點對策,包括提高對農業旅游的認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農業旅游配套服務的建設,提高農業旅游服務質量,加強農業旅游協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業旅游產品檔次,豐富淡季農業旅游產品,營造農業旅游濃郁的鄉土氣息。

孫杰(2012)認為農業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前提是要對農業旅游進行科學規劃,統一布局。同時要加強農業旅游產品的多元化,注意保護環境,打造體驗型椎體旅游產品,重視資源開發的文化定位。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區域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與實踐[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8(1):48-50.

[2] 張永貴.投資新領域:城郊休閑農業[J].中國投資與建設,1998(6):48-49.

[3] 劉杰.城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2):214-217.

[4] 陳琳.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討農業旅游的發展[J].黑河學刊,2006(2):27-29.

[5] 張文建.農業旅游:產業融合與城鄉互動[J].旅游學刊,2011,10(26).

[6] 張瑩.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

篇2

一、三年行動計劃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充分發揮*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打造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都市農業,吸引都市游客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進一步提升*知名度,體現“綠色*”的獨特魅力,讓*市民多一份體驗、多一份快樂,讓*農民多一份收獲、多一份喜悅。通過幾年努力,形成“綠色*游”的品牌,使*成為*世博會特色休閑度假基地之一,成為*都市美麗的后花園。

(二)行動主題

綠色*美好家園

(三)指導方針

堅持以農業優質資源為依托,以特色農產品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農旅結合、打造精品、培育品牌,不斷提高農業旅游產品的競爭力和吸引力。積極爭取把*農業旅游發展納入全市農業旅游規劃之中;要形成特色,既突出“農”字,保持鄉土風情,又體現現代氣息和旅游功能;要廣泛引進社會資本、社會人才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培育區農業旅游的龍頭企業;要通過發展農業旅游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進*實現“三個集中”的步伐,為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強區富民目標做出貢獻。

(四)發展目標

——20*年國內旅游者每年達到63萬人次,國內旅游年收入4億元人民幣;年遞增率分別達到25%;

——20*年農業旅游年收入1.7億元,每年遞增30%;

——20*年新增農業旅游從業人員700人左右,每年新增20%。

(五)重點工作

各鎮、各部門要把監管寓于服務之中,為農業旅游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努力培育農業旅游新的經濟增長點。

20*年,完成《*區農業旅游三年行動計劃》編制任務,并于實施。重點推進楓涇*農民畫村、漕涇休閑水莊的建設,完善山陽美陽田園、施普都市桃源設施。同時整合現有農業旅游資源,進行旅游功能性開發、形象包裝、宣傳推介,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推出“綠色*游”。

20*年,按照市旅委農家樂標準,規范各農家樂示范點標準。重點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和秦望山旅游度假休閑區的開發和建設,同時加大月亮湖等水資源的利用和漕涇休閑水莊二期的開發力度,不斷充實和完善*中部生態休閑功能區的旅游產品,形成“綠色*游”的品牌。

20*年,通過兩年的農業旅游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建設,逐步將“綠色*游”的概念,向綠色化工、環保工業延伸,適時推出工業旅游項目,豐富“綠色*”的內涵,拓展“綠色*游”的品牌。

詳情見附件一:*農業旅游三年行動計劃時間表

(六)農業旅游線路

以“一點為主、多點聯動”為原則,即選定1至2個固定點,再根據不同季節,組合不同線路、各有特色的觀光休閑產品。線路為半日游線、一日游線、二日游線。依據目前的旅游資源,暫作如下安排:

半日游線:

A線:*海濱—車鏡駿馬園—施普都市桃源

B線:*海濱—龍泉港出海閘—美陽田園

C線:楓涇古鎮

D線:*海濱—美陽田園—休閑水莊

一日游線:

A線:*海濱—楓涇古鎮—*農民畫村

B線:*海濱—芳心園或車鏡駿馬園或鴕鳥園—現代農業園區—施普都市桃源—*農民畫院

C線:楓涇古鎮—*農民畫村—*老酒廠—百年桂花園

二日游線:

A線:

第1天:*海濱—龍泉港出海閘—美陽田園—施普都市桃源(宿桃源)

第2天:*農民畫院—楓涇古鎮

B線:

第1天:楓涇古鎮—現代農業園區—宿*城區

第2天:晨觀杭州灣畔日出—*海濱—萬壽寺—美陽田園—休閑水莊

C線:

第1天:*海濱—萬壽寺--*休閑水莊(宿休閑水莊)

第2天:車鏡駿馬園或鴕鳥園—施普都市桃源或百年桂花園—*老酒廠-楓涇古鎮

同時各旅游線路可根據不同的收獲季節,選擇有關瓜果采摘點:*衛鎮:文蕾果園;呂巷鎮:施泉葡萄園、皇母蟠桃園、施普桃源、芳心果園;工業區:冬棗園等。

(七)農業旅游資源一覽表(見附件二)

二、三年行動計劃的主要任務

三年(20*年—20*年)內,要全面優化農業旅游資源布局和配置,提升旅游文化環境和服務功能,擴大對外開放度,開發旅游特色產品,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旅游的吸引力和輻射功能,不斷豐富*的旅游產品,使生態農業成為“綠色*游”的亮點和支撐點。

(一)精心整合,培育品牌

大力培育一批以產業化、生態化、品牌化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旅游產品,形成農業旅游特色,做大做強農業旅游品牌,使其成為整合*文化旅游資源的突出亮點。精心設計旅游線路,提升和拓展農業旅游產品,大幅度提高農業附加值。

(二)大力營銷,形成市場

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旅游的促銷網絡,形成和做大市場,切實搞好營銷、拓展市場和培育品牌的工作。加大*農業旅游的宣傳力度,以節興市,以活動造勢,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滿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大力開發市場潛力大、適銷對路的*綠色游的“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等大眾化旅游產品,積極拓展會展、商務市場。

(三)改善配套,完善服務

加快旅游交通、酒店餐飲、信息金融等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強化規范化服務,不斷優化農業旅游的經營環境。以高速公路和區域主干道為依托,結合城際列車的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形成旅游交通集散網絡。強化信息、金融的配套服務,推進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在農業旅游中的應用。

三、三年行動計劃的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機制,加強綜合協調,形成各方參與的工作合力

建立*區農業旅游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召集人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擔任,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區商旅委,負責日常事務。區商旅委、農委、水務、建委、規劃、房地、環保、食品藥品監管分局、工商等部門及相關鎮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

(二)加強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金,加大對旅游業的支持力度

全面落實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的若干意見》、市旅委和市農委《關于推進本市農業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區政府《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若干扶持措施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若干政策的意見》的精神,加大區、鎮財政對農業旅游基礎性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爭取市旅委、農委等專項資金的投入,用于農業旅游點的交通條件、統一公共信息圖形標識、道路交通指引標志、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等旅游基礎功能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企業參與的方針,對符合規劃的農業旅游投資項目給予適當的扶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和協調,改善農業旅游項目的投融資服務。

篇3

云霧鎮地處貴定縣最南端,交通便利,素有貴定“南大門”的美譽,天然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云霧鎮自然山水秀美奇俊、農業種植初具規模、所產“貢茶”歷史悠久,將為云霧鎮打造高效、優質,集“旅、農、茶”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奠定堅實基礎。云霧鎮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人文風情濃厚,主要居住有漢、苗和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和諧相處,構成了云霧鎮美麗的民族文化景觀。云霧鎮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業的有利條件,云霧鎮鎮區周邊土地面積有一定的規模,土地耕作條件好,經過多年發展,以茶葉為重點的山地農業發展布局已初具規模。夏榕高速公路的開通為未來園區物質流通創造了良好的物流環境。國家提倡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和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建立100個高效農業園區的發展規劃,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隨著城鎮化發展加快,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越來越多,農村閑置土地逐漸增多,這為集約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云霧鎮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厚重,以鳥王高原臺地、云霧大壩田園風光、江比濱水等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云霧鎮地處黔中地區,具有良好的交通優勢。苗族文化和布依文化已形成貴州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云霧鎮地處貴州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中心地帶,緊鄰貴州省省會城市貴陽,具有良好的旅游區位優勢。

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云霧鎮存在著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民族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及農業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云霧鎮的農業、茶產業發展各行其道,沒有充分結合旅游、觀光的發展進行產業融合建設,雖然農業、茶產業有所發展,但和旅游產業發展互不搭界,產業融合水平低,制約了云霧鎮產旅一體化的發展??紤]到旅游和農業、茶產業、民族文化有極強的關聯性,應積極加強農業、茶產業、民族文化和旅游的協作和互動,使各個產業能夠緊密成為一個整體,形成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基于資源的云霧鎮鄉村旅游模式選擇

云霧鎮是多民族聚居區,民族文化資源比較豐富,茶文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較好,但是缺乏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在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促進產業融合方面發揮的作用較小,產業連接松散,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和適合的發展模式,因此探索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模式和路徑,用以作為開發的參考是極為必要的。只有在產業的融合發展上形成緊密結合、互動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才能加快實現由單一產業向產業融合發展優勢的轉變。在開發的模式上,有以下幾種模式可以提供借鑒。

1.民族風情型發展模式云霧鎮可以發展民族風情型發展模式,此地具有獨特而完整的少數民族文化,各種傳統民俗活動也很豐富。以云霧鎮民俗風情為載體而開展旅游活動,以當地民間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來旅游者。這些風俗風物作為旅游項目的基本內容,進行整合包裝,推出品位較高、游客參與性強的旅游活動項目等。這種模式,既展示了鄉村不同階段的整體人文系統狀況,也滿足了游客認知和體驗的愿望。

2.農場莊園型發展模式以農業資源為依托的鄉村旅游,適用于具有特色農業生產活動的地區,并且要求當地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因為農場莊園強調生產性、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融合,寓農業生產于休閑旅游之中,提供田園之樂,比較受都市旅游者的歡迎。云霧鎮農業基礎較好,離中心城市近,具有發展觀光農業的良好優勢。

3.景區依托型發展模式景區依托型發展模式,適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風景旅游資源或位于旅游風景區周圍,與風景區之間有較為便捷的交通聯結的地區,主要是在地勢較為平坦、道路較為通達的風景區周邊發展,利用農業資源和自然風景資源互補的組合優勢開發鄉村旅游產品。云霧山自然風光優美秀麗,利用風景區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游客在欣賞風景區內的自然風景之余,派生欣賞鄉村景觀。

三、云霧鎮現代農業、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新思路

云霧鎮依托良好的自然風光、民族文化、貢茶文化、現代農業等資源,積極推進現代農業與文化旅游的產業融合,創新開發農業、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了旅游產品體系,促進了農業與旅游業及民族文化的共同發展。在推動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在以下幾個方面要積極探索、努力創新。

1.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促進發展理念創新云霧鎮的旅游開發一定要樹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體”的思想。民族文化不是作為旅游的附屬產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云霧鎮的布依族、苗族和漢族,構成了民族文化景觀,其風俗、語言、節日獨具特色。所以,在推進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的渠道,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文化內涵,增強文化底蘊并貫穿到旅游景區的全過程當中,突出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借此激發旅游的動力和活力,使旅游產品在更深的層次上、更高的品質上得到差異化的體驗,從而也更好地保護了民族文化。

2.打破行業與部門壁壘,促進融合和協同創新云霧鎮整體性發展的關鍵之處在于要打破部門、行業壁壘,推進文化旅游與工業、農業以及科技、傳媒等相關產業、行業跨界融合,推動各類優強企業進入文化旅游領域,推動科研、教育、民間組織等力量共同參與文化旅游發展,加強區域協作和資源、產品、市場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創新發展的合力。整合利用各行業、各渠道的項目資金,在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特色打造、景觀優化等方面施游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3.找準起點,開闊視野,規劃創新建立省內外乃至國外規劃力量共同參與文化旅游規劃的機制,既發揮本土專家作用,又引入省外先進觀念和技術,做到本土知識與國際視野的結合。云霧鎮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觀光地,一定要突出市場導向,提品需求,既要依托資源優勢開發產品,更要整合資源創新產品,通過深度創意策劃,促進有形文化旅游資源與文化風情、概念性地域文化等無形文化資源并重,規劃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項目和活動,改變就資源談資源的規劃方式。遵循文化旅游的規律編制規劃,以文化、景區、文化休閑區等結合為模式,規劃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同時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鄉村景觀;設計特點;設計原則

我國地域廣闊,農村占用土地面積比較大。各個鄉村的地形地貌、自然風景、民族風情、等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性,鄉村景觀的類型也各不相同。鄉村景觀作為農村地區文化發展的基本載體,分析鄉村景觀的特點,做好鄉村景觀的設計有助于對鄉村的地方特色、鄉村地域文化進行保護,使農村鄉村景觀得以重塑,實現鄉村建設和鄉村環境的協調發展。

1 、鄉村景觀的概念

鄉村屬于劃分于城鎮規劃區域外的生活居住區域,是社會和空間地域的綜合體。鄉村景觀的建設不僅包括自然屬性,而且也包含了社會屬性。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現代文明之美、歷史人文之美、自然生態之美等。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鄉村環境建設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鄉村景觀設計缺乏地域特色、鄉村景觀建設只是簡單的借鑒城市建設模式、鄉村景觀建設開發過度等。由于城市一味的模仿城市建設模式,對鄉村原有的歷史文化不夠重視,導致非常多的鄉村都喪失了原本質樸、生態化的鄉村特色。再加上鄉村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的特征并不顯著,致使鄉村原有的特色喪失。

2 、鄉村景觀的基本特點

2.1 地域特點

鄉村景觀是生活在鄉村地區的居民和自然環境關系的一種表達。任何一個地區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和歷史,是當地居民在不斷的生活、生產過程中逐步積累形成的。鄉村景觀是在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通過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承,可以使鄉村地區的環境可以保持其特有的特色。

2.2 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相較于城市生態系統來說,鄉村地區生態系統中的大氣、水、自然面等無機物質比較豐富,具有比較完善的功能,可以保證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穩定發展下去。在鄉村地區進行景觀設計時,需要結合鄉村地區自然規律和自然環境現狀,將各類景觀要素綜合到一起,然后將這些要素建構成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1]。

2.3 人文特點

鄉村景觀是人們在對自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景觀特色,鄉村景觀可以將地區的人文情感、景觀文化、沿用的生活生產方式、看待自然景觀的態度等體現出來??梢宰屔钤贎個區域的人感到舒適,感受濃厚的生活氣息。通過鄉村景觀可以將居民的生活方式體現出來,反映出鄉村居民的文化取向和美學價值觀,人文特征非常地顯著。

2.4 心理感知的特點

鄉村景觀可以通過物質形態讓人的心理上感到舒暢、親切,鄉村地區由于視野廣闊,人們站在田野會感到開放式的舒暢,獲得精神上的享受。但是在城市環境建設過程中,雖然環境景觀的設計非常合理,并且相應的設施也比較完善,但是由于視線被高樓阻隔,人們無法看到廣袤的天地,在空間上會感到壓抑。

3 、鄉村景觀設計的原則

3.1 整體性的基本原則

鄉村景觀設計是由各種要素共同組成的一種具有特定功能和形態的綜合體,是人文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進行設計時,要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對各個環境要素進行整合和優化,使鄉村的自然環境可以和景觀設計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出景觀的作用[2]。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時,不僅要注重外在的美觀性,還要考慮居住環境的適宜性,按照因地制益、以點帶面、精心打造、典型引路的基本原則,在提升鄉村景觀品味和質量的同時,將鄉村自然景觀的人文美、生態美展現出來,實現宜居和美麗的融合。

3.2 保護先行的基本原則

農村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不同,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時,需要在現有景觀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生活需求,實施鄉村景觀的建設和改造。在規劃之前,要先對鄉村生態的基礎設施進行優先規劃,主要包括對整體山水格局的維護、對鄉土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對河流生態系統進行保護等[3]??偟膩碚f,鄉村景觀的設計時,要先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鄉土景觀的提升和塑造。

3.3 文化傳承性的原則

鄉村地區有著非常豐富的非物質遺產和物質遺產。鄉村文明是我國文明史的基本載體,因此鄉土文化不能中斷。因此,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時,要考慮文化的傳承性,建設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景觀。要在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將歷史文化鄉村的保護納入到規劃中,和鄉村休閑旅游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將鄉村歷史文化充分展示出來。

3.4 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原則

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時,要控制好鄉村生態環境的改造力度,不能過度地開發。從生態角度來看,自然群落的生命力更強,對生活環境進行保護可以實現農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4]。此外,在進行鄉村景觀的設計時,需要結合地區定位,對鄉村景觀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考慮,為日后的建設保留余地。

3.5 本土特色原則

在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每一個鄉村有其特有的特色。因此在進行建設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出鄉村建設的特點,并根據鄉村的特點進行景觀建設。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使人們對鄉村的印象加深,而且可以使鄉村的知名度提升。另外,還要考慮鄉村地區的歷史沉淀和地理資源,使用的建設材料要可以將鄉村地區的風情民俗、農耕文化等體現出來,實現農旅共興的基本目標。

結論

綜上所述,在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性,為了凸顯出鄉村景觀的特色,在建設過程中要對鄉村的傳統文化特色予以保留,做好鄉村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中建.論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互動影響[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3,(01):43-44.

[2]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農村生態環境,2001,17(1):23-26.

篇5

【關鍵詞】海北;低碳旅游;發展;思考

        低碳經濟自20世紀末出現后,很快風靡了全世界。所謂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不僅對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旅游者和旅游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它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低碳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它比生態旅游具有更為豐富而且明確的內涵。發展海北低碳旅游業不僅有利于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產品結構,而且對于提高海北知名度、建設高原旅游名州、加快推進生態立州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發展低碳旅游業需要把握的兩個問題

        發展低碳旅游業,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海北既擁有獨特的原生態旅游資源,又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發展低碳旅游業、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把握以下兩個問題。

        1.1樹立低碳理念。旅游業是戰略性產業,屬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社會效益好。發展低碳旅游業是創建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在旅游業中推行低碳消費、綠色發展帶動示范作用突出,可率先成為實踐者,能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就海北而言,當地草原的原生態游牧文化、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態度等,構成了典型的高山草原社會遺產,是極其稀缺的低碳旅游資源。因此,特別要在旅游主體企業賓館飯店、景區景點、旅行社、購物點及導游中,倡導低碳消費,在旅游行業中推行循環經濟、倡導低碳消費,培養低碳消費理念,提高人們的節能、減排意識。營造低碳旅游發展氛圍,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發展低碳旅游業的重要性,牢固樹立低碳理念,處理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同時,以標語宣傳、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加強全社會低碳經濟的教育,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并加強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

        1.2倡導低碳行為。旅游者、旅游開發者、旅游企業、旅游管理者作為旅游各方參與者,都應在行為上低碳化。將生態環保理念滲透到工作、生活和消費中,使旅游者建立健康、生態和可持續旅游方式。旅游開發者對自然景區不做“硬”開發,要做“軟”開發。不改變原有地貌,堅持“多利用、少開發”的原則,選擇性開發低碳旅游資源。旅游企業則要提供給旅游者低碳化旅游產品。在旅游餐飲上,盡量選用本地的食材,選擇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用餐形式建議多選自助餐的形式。在旅游飯店上,要以綠色飯店的理念全面創建低碳旅游飯店,用節能新技術,降低能源消耗,實行垃圾分類等。在旅游交通上,旅游者不妨多采用傳統交通工具,選擇徒步、穿越、營地等體驗性強的旅游方式,同時要控制景區(點)內交通工具的進入,應禁止外來車輛、景區私家車、公務車及出租車的進入,景區內設置環保旅游觀光車、電瓶車、畜力車、人力車等少污染或無污染的交通工具以保護生態環境。在旅游方式上,低碳的實現主要取決于旅游景區低碳的實現,景區在開發和管理上以低碳為理念,創建生態型景區,發展產業化自行車旅游、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濕地旅游等綠色生態類型的旅游產品,徹底扭轉到低碳、環保的發展道路上來,最終形成全產業鏈的循環經濟模式。在旅游購物上,盡量購買原生態的商品,抵制過度包裝、生產設計復雜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娛樂上,應減少開發大型實景和文化演藝類活動,大力開發原生態的、體現當地原汁原味文化的旅游項目。旅游管理者則主要控制游客數量,對旅游者進行低碳教育,通過游客管理、景區管理實現低碳化。

 2.發展低碳旅游業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

        2.1強化規劃引導。發展低碳旅游業,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規劃來指導。已有的規劃重視旅游本身及其相關產業的布局和發展,而忽視生態保護和建設;只注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忽視資源保護。有的景區景點在景觀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人性化和生態化設計理念,以致許多建筑物與自然環境不協調。因此,旅游服務要以人為本,旅游開發則要以天為本,也就是要將這種未經工業化污染的生態景觀資源、生態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保留下來,拋棄數量經濟的觀念,合理測算生態承載量,限制游客數量,走品質旅游經濟的路子。一是在具體規劃上,要增進環境優化與人文關懷的互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加強對全州旅游資源價值、市場潛力以及旅游開發將會造成的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估,按照適度、有序、分層次開發的原則,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制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對以往已經編制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要按照資源環境保護優先的要求,重新審視、調整、修改完善。二是在具體項目上,要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各景區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制定規劃,關鍵是要嚴格實施規劃,使規劃法制化,成為指導低碳旅游業的綱領性文件。三是在旅游產品的規劃設計和改造創新上,要依托海北旅游資源殊的自然屬性,找準旅游資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使旅游產品既美麗多姿又富有神韻,既統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氣質。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旅游規劃建設上的生態理念、環保意識及建造藝術,以規劃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板塊。

 2.2制定政策措施。 低碳旅游發展勢必需要相關部門、相關主體的支持和配合,共建合作機制聯合推進。應注重相關行業規劃或計劃的銜接,以共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共同制定標準、共同監督執行、共同評定檢驗等形式,將旅游業節能減排工作融入國民經濟體系中綜合規劃、執行和考核。各級政府和旅游業主管部門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和內在機制,健全發展低碳旅游的激勵機制,發揮企業發展低碳旅游的主體作用,并引導公眾參與。一是統一認識,加強指導,全州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都要從建立循環經濟這一高度來倡導低碳消費、發展綠色旅游的認識。 二是制定相應低碳旅游的地方標準。通過制定綠色旅游飯店、賓館,低碳景區、旅行社的地方標準和考核獎勵辦法,引導旅游企業投入到推行低碳消費、發展綠色旅游中來。三是建立表彰獎勵機制。將是否“低碳”納入行業發展的考核和評價因素,促使現有旅游模式轉變,激勵引導旅游主體爭創低碳企業、綠色企業,使廣大游客爭做“文明游人、低碳游客”。對達到地方標準的綠色旅游飯店、賓館,低碳景區、旅行社及優秀導游人員、文明游客,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四是加大低碳旅游的宣傳。利用旅游宣傳推介的優勢,在國內外節會、媒體、網絡上宣傳低碳旅游品牌形象,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是加大行業監管。從旅游的各要素入手,與相關部門聯合制定低碳消費、綠色旅游的鼓勵扶持政策,引導旅游綠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2.3營造良好環境。海北州作為青海省4a級旅游景區全覆蓋地區之一,更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圍繞低碳這一核心,推動旅游走向深入。一是要有特色濃郁的人文環境。一個地方要有特色,不是靠高樓大廈,而是靠傳統文化的積淀,靠建筑語言的表現,靠鮮活的生活氣息,形成濃郁的人文環境。所以,一個濃郁的人文環境必須要求對自身的文化有充分的認識,要珍重自身的文化,要熱愛自身的文化,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形成一個特色濃郁的人文環境。二是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通過多措并舉,保護好原生態資源,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低碳旅游建設和經營。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涉旅安全、市場秩序、衛生防疫、“三廢”排放等突出問題。搞好城鎮和景區垃圾、污水的無公害化處理,在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城鎮居民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煙塵和噪聲排放,保護好優質空氣和水源。同時,加強對《環境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的宣傳和實施。進一步建立健全關于促進低碳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和制度,保護并優化海北旅游生態環境。三是防止盲目開發,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一方面,在開發初期就應通過技術手段使景區設施建設符合環保要求,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在策劃上要突出“天人相通、動靜結合、雅俗共賞”的理念;在布局上要突出“特色突出、優勢互補,資源節約、生態優先”的理念;在性能上要突出“建筑為形、文化為魂,生態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學界定旅游環境質量、容量或承載力狀況的發展趨勢,控制旅游人數,避免環境污染,防止盲目開發,保證資源及環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

篇6

[關鍵詞]創意農業;橫縣茉莉花;臺灣

20世紀90年代,傳統農業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誕生了創意農業。狹義的創意農業是從單一農業生產出發,對農業園區和農副產品進行創意設計。廣義的創意農業突破農業生產的限制,通過創意把農業技術、農副產品、農事節慶、鄉村文化和市場需求融合,構建新農業完整的產業鏈[1]??傮w來說,創意農業是依托農村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資源,運用創意思維,深挖農業文化內涵,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展農業功能,促進三產融合,實現三農(農業、農民、農村)發展的一種新興業態。

一、創意農業的經驗源

中國創意農業以臺灣為代表,經歷休閑農業、精致農業和創意農業三個發展階段,成為世界創意農業的佼佼者[1]。通過文獻檢索和案例研究,臺灣創意農業經驗總結為模式創意、產品創意、產業創意和營銷創意。

(一)模式創意模式創意:集眾家之長,政企農通力合作臺灣創意農業的成功離不開官方、企業和農民的通力合作[2]。以臺北竹子湖海芋季為例,臺北市產業發展局和北投鄉農會每年都會共同確定海芋季主題,確保趣味性和話題性。為吸引當地農戶參與,官方和農會鼓勵農戶利用各自園區參與地景花藝設計,并開設培訓班,邀請專人進行自主營造設計的專業培訓。農民成為創意農業的主要參與者和設計師,根據每年主題設計不同地景花藝,提升竹子湖整體景觀。

(二)產業創意產業創意:做主題文化,實現全產業銜接臺灣創意農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主題,或突出生態,或展示民俗,或強調科技。農園主圍繞主題,打通上下游產業,跨越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休閑服務業,形成一二三產全產業銜接[3]。臺灣彰化花壇鄉從茉莉種植入手,到開發茉莉花茶產品,再借助茉莉花茶的品牌影響力,將舊谷倉改造為農旅休閑園區。游客在茉莉花壇可以參與一站式體驗,享受吃喝玩樂購一條龍服務。

(三)產品創意產品創意:走創新之路,提高產品附加值臺灣創意農業從景觀設計,到創意禮品,再到體驗活動,處處充滿創意設計。一是景觀設計主題化。臺灣創意農業大多就地取材,利用當地三生資源進行創意設計[4]。從游覽設施到景觀小品,都是生態和藝術的結合。生態環境得以保護的同時,彰顯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主題概念。二是農業產品禮品化。通過創意外觀設計和包裝設計,普普通通的農產品搖身一變,變身人氣商品,變身送禮佳品,變身高檔藝術品。臺灣彰化茉莉花壇茉莉花茶產品榮獲德國IF設計和紅點包裝設計兩項大獎,采用中國傳統紙茶壺的包裝和“花、鳥、風、月亮”經典剪紙圖案,傳遞著生活的安定和諧。三是體驗產品互動化。臺灣創意農業注重互動性體驗,茉莉采摘、茉莉窨茶、茉莉美容皂DIY,茉莉美食制作。游客在娛樂中感知茉莉花的魅力,在體驗中學習成長。

(四)營銷創意營銷創意:講品牌故事,用情感制造溢價臺灣創意農業擅長講故事,注入文化,用情感制造溢價[5]。如臺灣第一農產品文創品牌“掌生谷粒”,品牌創始人以文字和攝影的方式記錄稻農的辛勞,用古樸的牛皮紙包裝,用書法手寫產品和生產者的故事,傳遞對稻農的敬佩,表達對土地的熱愛。這樣講故事的方式樸實動人,更容易引發消費者的共鳴。

二、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SWOT分析

(一)優勢橫縣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一是主題特色鮮明。橫縣是中國茉莉花之鄉,茉莉花栽培歷史悠久,花期長,香氣濃。二是地理位置優越。橫縣位于廣西首府南寧市區2小時自駕游圈,毗鄰越南,面向東盟。三是產業規模空前。作為全國最大的茉莉花生產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橫縣茉莉花產量占全國總產量80%,占世界總量60%[6]。四是品牌效應初顯。中國(橫縣)國際茉莉花文化節連續舉辦9年,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橫縣茉莉花已成為廣西最具價值農產品品牌。

(二)劣勢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發展滯后。一是產品層次不高[6]。目前多停留在農業觀光和茉莉采摘的基礎階段,茉莉文創產品品種和質量有限,茉莉窨茶、花茶沖泡、花食制作和花香DIY等體驗活動多集中在文化節期間展示,未落地形成固定的體驗產品。二是基礎設施滯后。交通不夠便捷,景觀缺乏美感,各大休閑園區接待能力有限,配套旅游設施不全。三是營銷力度不足。營銷宣傳多集中文化節期間,宣傳方式和內容缺少創意。

(三)機遇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的發展機遇好,有國家政策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年)》,當地政府《關于加快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的意見(2018—2020)》和《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獎勵扶持暫行辦法》等政策的出臺,為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挑戰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競爭激烈。一是產地方面,對手強勁。作為茉莉花茶的發源地,福建福州獨占先機。2014年,福建茉莉花茶傳統窨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江蘇南京因一曲名揚國內外的地方民歌《茉莉花》中外聞名,更注冊了“好一朵茉莉花”文創品牌,進行茉莉花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二是市場方面,客群年輕化。90后、95后成為休閑旅游市場新興的消費主體。根據茉莉花茶消費調查,50~60歲傳統消費群體消費能力逐年下降,25~40歲中青年消費者占比逐漸加大。相比中老年群體對價格、口感和質量的關注,年輕消費者更看重消費體驗、產品設計、個性化以及購物便捷性。

三、創意農業視角下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發展建議

(一)招賢納士招賢納士,發揮多方能動性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要更快更好發展,應招賢納士,特別是有創意、懂技術、會管理、懂營銷的復合型人才。一要加強外來引入。通過落實優惠政策,吸引外來人員進駐,加快技術革新,推進創意落地。二要強化就地提升。借鑒臺灣發展創意農業的經驗,邀請專業人士加強對農民技術技能和創意的培訓,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使農民成為創意農業的重要主體。通過花藝競賽的方式,吸引當地農民參與茉莉花景觀小品的設計,提升橫縣整體景觀。政府、企業、農民、技術人員和創意人員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助力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

(二)三產融合三產融合,推進全產業發展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要加快三產融合共生。目前種植面積和產量已成規模,今后要依托南寧市各大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力量,加快茉莉花新品種、新產品的研發,發揮創意進行產品升級、包裝設計和營銷創新,將茉莉花轉化為有技術含量的創意農副產品,轉化為特色鮮明的休閑旅游資源,推進茉莉花全產業鏈發展。

(三)產品創新產品創新,豐富產品附加值橫縣茉莉花休閑農業要從景觀設計、產品包裝、體驗活動、民宿產品等方面加大產品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一是完善景觀設計。南寧至橫縣公路沿線以及各大茉莉園區要增設景觀小品,美化環境,提升茉莉花產品文化內涵。二是創新包裝設計。包裝是文化表達的載體,是產品靈魂的外形。現有茉莉花產品包裝設計地域特色不突出,可設計成繡球樣式紙盒包裝,點綴壯錦花紋或者壯鄉經典圖案,突出廣西壯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三是豐富體驗活動。除了觀光和采摘體驗外,有必要豐富茉莉花體驗類產品,如茉莉插花、茉莉繡球制作、茉莉窨茶、茉莉花茶沖泡、茉莉香包DIY、茉莉精油DIY、茉莉美食DIY等系列產品。此外,可適當增設茉莉研學旅行、茉莉禪茶修行、茉莉香道研習、茉莉花嫁新娘等針對特定群體的主題產品,各取所需。四是增設夜游民宿。茉莉花多盛開在七八月份,正是南寧最熱的時候。其習性與曇花習類似,多夜間開放。若能開發茉莉花夜游產品,開發橫縣民宿資源,將推動茉莉花休閑農業發展。

篇7

1.主要做法

(1)致力于規范化管理安吉縣通過強化農家樂規范管理,帶動鄉村旅游有序發展。在建立縣農家樂規范管理協調小組的基礎上,所有鄉鎮建立了農家樂服務中心,并在有6家以上農家樂經營戶的村建立農家樂服務站,實行三級管理網絡。農家樂協調小組各成員單位通力配合,精細化指導,個性化服務,為農家樂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開展培訓、實施經營者中級職稱評定、開辦農家樂經營管理大專班、組織法律服務進農家等,進一步提升和規范了農家樂經營服務水平。在縣一級成立了農家樂會,鄉鎮成立農家樂分會,條件成熟的村成立農家樂工作站。通過協會在處理旅客投訴、調解經營戶間糾紛、規范市場價格、推行抱團經營等方面,發揮監督管理和組織服務等功能,實現了行業自律和政府管理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良好局面。

(2)致力于制度保障在完善一系列扶持政策、標準規定和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政策制約的突破。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下,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安吉縣農家樂消防治安管理辦法》,根據農家樂經營戶的實際情況,對消防設施與措施提出要求,對住宿治安管理進行規定,由公安局和農旅辦指導經營戶完善相關設施和規章制度,驗收合格的,辦理住宿經營工商登記,解決了長期困擾廣大經營戶合法經營住宿服務的難題。此舉得到了省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并向全省推廣。這一制度性的突破,極大地鼓勵了廣大經營戶提升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

(3)致力于系統性規劃安吉縣編制了《安吉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安吉縣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暨旅游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在全縣科學指導農家樂精品區塊、特色鄉鎮、精品村、特色村(點)的創建工作。規劃了“一環四帶六區”鄉村旅游經營總布局,全力打造“縣域旅游交通環線”、“黃浦江源、中國大竹海、昌碩故里、白茶飄香”四條精品觀光帶,以及“環靈峰山休閑度假區、中國大竹海觀光旅游區、黃浦江源原生態旅游區、昌碩故里文化體驗區、白茶飄香休閑農業觀光區、田園觀光體驗區”六個鄉村旅游精品區。安吉縣以省首批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縣和“中國美麗鄉村•鄉村旅游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啟動編制《安吉縣休閑旅游業規劃(2011—2020)》,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納入休閑旅游業總體規劃,打造鄉村旅游首選目的地。

(4)致力于轉型提升安吉縣堅持把農業園區基地布局與農家樂鄉村旅游提升發展緊密融合,實現農業與農家樂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互促發展。依托農業資源豐富和拓展鄉村旅游產品,全面啟動“一區一軸三帶十園”基地建設,借助旅游要素有效激活和提升農業發展格局,打造鄉村旅游“產品超市”,發展四種類型鄉村旅游:一是農事體驗型。以各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或基地為節點,以美麗鄉村精品觀光線或游步道為串聯,根據各地特色和時節變化,設置不同的農事體驗活動,精心打造十大現代農業園區,集可看、可吃、可娛、可住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精品園。二是景區依托型。充分利用知名景區、景點周邊人氣旺、客流量大、逗留時間長,而且消費相對集中的區位優勢,引導鼓勵四條精品旅游觀光帶周邊鄉鎮、村包裝打造農家樂風情特色鎮(村),通過農家樂旅游對生態資源、產業資源進行項目化整合,使環境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三是生態度假型。依托優良的自然山水資源,融合生態養生的理念,借鑒臺灣地區“民宿”的發展經驗,加大農家樂周末觀光向休閑養生轉變,拓展服務功能,做精質量、做高檔次、做特風格,提升全縣農家樂的整體檔次和經管水平。同時,通過大力實施休閑農業對外招商選資,加快大型現代生態農莊、高檔鄉村休閑會所、老年養生公寓建設步伐。四是文化創意型。安吉縣與上海、杭州“文創產業之都”相鄰,安吉縣出臺了壯大休閑產業和文創產業相關扶持政策,并依托農業園區、示范基地和旅游集散地的輻射功能,大力推進鄉土文化培育與產業化運作,已建成18個展示與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文化創意館所,加大了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文化內涵。

(5)致力于特色化發展安吉縣在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過程中充分突出個性美,根據精品線和精品區塊的風貌,合理定位區塊、鄉鎮、村莊主題特色,做到既融入大環境,又形成特色小氣候。根據每個區塊、鄉鎮(村)的產業、村容村貌、生態特色及人本文化的不同,合力構建美麗鄉村、風情小鎮、優雅竹城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縣域大景區格局,全力打造四大鄉村旅游精品區塊,著力彰顯“十里不同景,人在畫中游”的視覺效果。

(6)致力于美麗鄉村經營美麗鄉村建設僅靠不斷投入是難以持久的,必須要會經營。根據安吉縣的實際,美麗鄉村經營最好的載體之一就是推進農家樂鄉村旅游。因此,在美麗鄉村創建前,就明晰了每個創建村的功能定位、產業布局和發展優勢。作為農家樂鄉村旅游村,在規劃時就考慮旅游元素的介入,強化差異化發展經營理念,提升農家樂特色村、精品村的經營水平,達到富民強村名鎮的整體效應。在具體操作上,鼓勵美麗鄉村旅游經營村圍繞全縣大景區的理念,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通過統籌縣域資源、資產、資本要素,最大限度盤活存量、擴大增量。鼓勵支持農家樂鄉村旅游經營村鎮抓經營、抓項目包裝和品牌宣傳。引導村集體強化對既有資源的調控力,強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的服務設施建設等問題,并進入市場化運作,增強村級的“造血”功能。安吉縣還致力于打造民俗與時尚、自然與休閑相交融的旅游精品。打文化牌經營村莊,涌現了書畫村、畬族文化村、生態屋、山民文化博物館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觀,以美麗鄉村提升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實現農家樂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2.主要成效

近年來,安吉縣緊緊圍繞“縣域大景區”和“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以省級精品村、特色村的創建為抓手,不斷加強管理,創新服務,力促農家樂轉型提升,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成為了解決農村就業、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從1997年安吉縣天荒坪鎮開辦第一家農家樂開始,十幾年來,經過培育、發展、規范、提升幾個階段,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特色不斷彰顯。目前,全縣有掛牌農家樂602家、床位12800余張,農家樂直接從業人員達3400多人,共創建省級農家樂精品村3個、省級農家樂特色村10個、省級特色點3個、三星級以上農家樂77家,農家樂已成為安吉縣休閑旅游產業重要而獨立的特色品牌之一。

篇8

關鍵詞:農村旅游 新農村建設 農村文化 可持續發展

農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新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把鄉村旅游作為穩定農村、避免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的重要手段,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亞、東歐和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國家,都把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國家旅游局從2006年開始大力推介“中國鄉村游”或“中國和諧城鄉游”,旨在推動城市和農村實現旅游資源共享、客源互動、共同繁榮,這對促進城鄉交流和協調發展,建設和諧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萬多個旅游景區(點),一半以上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據測算,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4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5.2億元人民幣。本文就這一形勢下如何進一步重視發揮好農村旅游的功能,解決好農村旅游目前所出現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將農村融入到現代旅游大潮之中,促進和諧新農村建設進行了探討。

1 農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眾所周知,農村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農村旅游是我國旅游產業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旅游經濟發展的最大受惠者應該是農村,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推動新農村的建設。

1.1 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村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發展旅游業是旅游資源富集的農村地區發展農村生產的重要內容。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豐富農村生產的內容,還能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有些鄉村為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民自愿退耕還林還草,治荒治污,出現田園風光與山水風光渾然一體的景象。有些鄉村對農產品等資源進行深加工,生產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商品、紀念品和工藝品,還為城市賓館直供綠色農產品。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地方,同時照樣發展種植業,但都產生了附加值,有力促進了生產發展,拓寬了傳統農業的內涵與外延,農民由種糧為主轉向種養植業全面發展,由務農為主轉向農商并舉。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第一產業、推動了第二產業、拉動了第三產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現代農業體系建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1.2 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旅游開發可為旅游目的地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有關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帶動國民生產總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業1個直接就業崗位能帶來5個間接就業機會。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所占比重較大,不少地區土地貧瘠,耕地較少。發展旅游業是其脫貧致富的一種必然選擇。同時農村旅游具有勞動密集、人員需求多層次性等特點,且投資較少,收效較快。這就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容易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麗江一些村鎮的農民,直接和間接從事旅游的比例已經達到50%以上,當地農村的就業人員比發展旅游業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實現了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經營戶的收入平均達40萬元以上。

1.3 有利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管理

旅游業屬于現代服務業,鄉村旅游同樣需要對旅游業的“吃、住、行、游、購、娛”6大要素配套發展,在產品運作過程中需要使用現代市場營銷觀念進行產品設計、營銷及規范化服務,搞好內部管理和經濟核算,處理好各種分配關系?,F代市場營銷觀念和現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農民自主決策、民主決策意識增強,一些農村紛紛成立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村的基層民主管理,加強了政治文明建設。

1.4 有利于農村形成先進文化與文明風尚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旅游業是提高農民素質、培育農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僅帶來人流、資金流,還帶來信息流、觀念流,發展旅游業能促進農民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樹立商品觀念、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促進農民參加各種培訓、外出學習參觀,參加技能比賽,從而使農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促進農民主動學習旅游服務、禮儀禮節、科學種養、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知識,使農民在與外來游客交往中越來越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文明素養和旅游審美情趣;同時旅游者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而且會帶來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文化知識,從而促進了鄉村地區與城市的交流,對于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人們觀念的轉變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農村良好的文明風尚。

1.5 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

農村旅游使人們走進自然、認識自然,促進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增強了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鄉村旅游消耗資源少,環境成本低,一般不會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變大量消耗資源支撐經濟增長的傳統方式,形成以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方式,保護當地珍貴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的農村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使廣大農民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環境資源、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的策略

2.1統籌規劃,政府引導。

發展旅游確實可以促進新農村的全面發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夠發展旅游。為此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旅游,不能一哄而起,無序開發。同時政府應該認識到旅游業的重要作用,對城鎮旅游業的發展加強引導:第一,通過宣傳引導改變城鎮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費意識,樹立新的消費觀念。第二,通過有關媒體的宣傳,使人們全面了解旅游業,了解旅游產品的豐富性。第三,不斷完善健全有關的旅游法規,規范旅游經營行為,以法治旅,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實工作,如條件允許,還可適當延長帶薪假期。第五,聯合組織編制轄區內的農業旅游開發規劃,指導本地農業旅游健康發展,防止農業旅游開發的冒進現象發生。

2.2 整合資源,發揮優勢。

有研究表明,旅游動機是一種尋求與感悟文化差異的行為和過程,對異質文化的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目前我國農村旅游多數景區景點基本都在開發程度較低、進入條件較差的老少邊窮地區,同時農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就是周邊城市的居民,因此農村旅游的開發首先要對客源市場進行研究。如果客源主體是當地城市居民,產品的開發要注意主題的創造與創新;如果客源主體是外地游客,產品的開發就要注意本地特色和民俗文化的體現。其次要對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挖掘鄉村最具有特色的產品,突出農村清新、古樸、綠色、生態的環境氛圍,體現原汁原味的農家特色,增加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要樹立品牌,以盡快提高知名度和競爭力,最大限度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

2.3 加大宣傳,整合營銷。

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在信息、資金及技術等方面不及城市地區,而且現有的旅游地宣傳也存在很大的自發性和分散性,所以加大農村旅游的宣傳促銷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建議:首先要做好西部鄉村旅游產品形象設計工作,各級旅游部門要齊心協力,指導和幫助做好農村旅游產品形象設計和包裝工作,使農村旅游產品更具獨特性和新穎性,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費者,從而不斷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其次要運用多種手段,形成強大宣傳促銷攻勢,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和網絡等渠道加大對農村旅游的公益性宣傳,如開辦鄉村旅游網站、舉辦討論、征文等活動來宣傳農村旅游產品,進一步擴大農村旅游產品的影響力,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2.4 強化素質,改善環境。

旅游市場學的有關研究也表明,在旅游者的意向中,農村旅游是文化品位極高的一類旅游產品。而經營者的文化素質提高了,他們就會自覺從農村資源的大處與日常生活的細微處發掘特色,在歷史與文化的傳承中升華品牌。而且由于經營者環境意識的提高會自覺地保護自然環境、農村旅游環境,自然,同時也影響其他居民和游客。但現階段,我國農村旅游經營者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服務意識差、不諳市場運作、只注重眼前利益、環境意識弱等方面。因此政府和旅游部門要結合鄉村旅游的發展,應請專家定期對經營者進行培訓,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和守法規的一代新型農民,拓寬鄉村旅游就業渠道,將農村剩余的勞動力轉移到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中來;同時,政府交通部門要將農村旅游景區景點道路建設納入計劃;此外,政府在金融等方面也要給予適當的支持,帶動農民增加旅游開發投入,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

2.5 協調關系,持續發展。

我們在大力發展農村旅游的同時,要正確處理發展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應牢固樹立“環境興游”、“生態興游”的觀念,堅持科學保護、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堅持發展旅游與生態保護間的內在統一規律,先規劃、后開發,使鄉村旅游的發展成為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強化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到保護和開發并重,實現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要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簡單粗暴使用,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開發。

總之,農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盡快通過努力,不但使農村旅游成為廣大農村的一個經濟增長亮點,而且使之能夠可持續發展,從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推動。

參考文獻:

[1]蘇北春.鄉村旅游業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J].鄉鎮經濟,2007,(4):24-26.

[2]趙承華.發展鄉村旅游與振興農業經濟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07,(3):28-29.

[3]馮維波.對我國旅游開發規劃中若干問題的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1).

[4]羅明義.發展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經濟問題探索,2006,(10).

篇9

關鍵詞 背包旅游;背包旅游者;應對;綜述;啟示

The Backpackers: A Review of Some Countries'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Backpacker Tourism and the Implications

ZHU Xuan1,LV Shuai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2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climbing numbers of backpacker travelers hits the traditional mass travel patterns of China and to this wave of alternative travel our responses appear to be slow and ineffici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aken by some countries to regulate backpacker tourist market and analyzes their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backpacker tourism, and the related suggestions proposed by scholars. It also gives a comprehensive commentary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ponses on China with the purpose to provide Chinese backpacker tourism construction with helpful references and lines of thought.

Key words: backpacker tourism; backpacker; countermeasures; literature review; applicability

人口素質的提高和技術手段的革新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旅游消費模式。大量的戶外俱樂部和驢友協會等民間組織蓬勃發展,網絡飛速擴張,自助旅游資訊日益豐富,各種虛擬旅游社區和論壇規模壯大……,這些都催生了一支新興的現代旅游大軍――背包旅游者。他們具備一定的野外知識和戶外裝備,坦然地去挑戰自身極限,從容地去學習己所未知。而面對這股來勢洶涌的中國旅游熱潮,我們的反應卻倉促遲緩:學術界的注視才露端倪,旅游部門則漠然視之,旅游企業更是應對無力。

而國外對背包旅游的研究發源較早(Cohen, 1972)。筆者以“背包旅游”為主題,用滾雪球追溯式的文獻檢索方式,在Science direct,Blackwell等十幾個有相關類型文獻的數據庫中,得到論文(含碩士、博士論文)近200篇。對著作、論文集、國外機構研究報告和其它少量未公開的文獻,筆者通過海外購買和聯系相關部門、項目負責人及文獻作者獲得。因此筆者對背包旅游的文獻收集基本涵蓋了目前所有的國外背包旅游研究文獻(截止到2007年3月)。

由于已有專文論及國內外背包旅游者的內部動力機制及其演進軌跡(朱璇,2007a)和背包旅游的影響(朱璇,2007b),本文主要回顧各國針對背包旅游的應對戰略和策略,希望能借鑒他國發展背包旅游的政策和舉措,對我國的背包旅游建設起到借石攻玉的功效。

一、 背包旅游的定義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學直面游走的文化群“背包旅游”(backpacker tourism)在本世紀90年代才作為學術專業用語逐漸固定下來(Pearce,1990)。從構詞上看,它是以從事這一旅游活動的主體――背包客(backpacker)為核心來命名的概念術語。因此對背包旅游的界定,取決于對背包旅游者概念的廓清。

背包旅游者是以其隨身高過頭頂的大背包為標志區別于其他旅游者的。背包旅游是一種強調自由與流動性特征的旅行方式:大背包作為行李裝備,比傳統的手提箱更有力地支撐著旅行者四處游走的活動(朱璇,2007a)?,F代意義的背包旅游者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會,他們肩負所有行囊,自由隨性地行走在遠離常規旅行路線的地區,是當時發達國家主流文化的叛逆者。在研究的不同歷史時期,背包旅游者曾被冠以不同的稱呼,諸如“漂流者”、“流浪者”、“預算節約型旅行者”等。正如Pearce一開始提出“背包旅游者(backpacker tourist)”概念時所指出的,對它的科學界定應當是從社會的角度,而非經濟或人口統計學的角度出發的。衡量背包旅游者的社會尺度包括:他們對選擇經濟型住宿設施的偏好、強調與其他背包者的聚會交流的行為、一個完全自助而又極具彈性的旅游行程、相對較長的旅行時間、對非正式非結構化和高參與性的旅行活動的偏愛。從早期的背包旅游研究者Cohen(1972)、Vogt(1976)、Adler(1985)、Riley(1988)到近期的Pearce(1990)、LokerMurphy(1995)等,在他們的觀點中,這五大社會尺度基本上可以概括背包旅游者的典型特征。

雖然目前中國的背包客呈現出一些異于西方背包旅游者的特征,但他們的背包旅游基本上也可以定義為:旅游者在整個行程中以背包為行李、經濟預算較節約、旅行日程具彈性、喜好在途中結交旅友并與之溝通、喜好深入當地、自和活動參與程度最高的一種另類旅游方式。

二、 直面背包旅游的挑戰

1. 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的對策

澳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政府部門最早認識到背包旅游的重要性,他們有專門針對背包旅游者的統計并推行相應促銷政策。根據澳大利亞旅游調查局(Australian Bureau of Tourism Research,2004)的數據,在恐怖事件和健康事故最多發的2002-2003年度,來自英國和歐洲大陸的背包客人數不降反升,比前年同期增長20%。這一細分旅游市場的收入占澳大利亞2003年國際旅游收入的20%。因此澳大利亞政府一直不遺余力地推進背包旅游的發展。針對背包者喜好另辟奚徑的特點,西澳旅游局(Western Australian Tourism Commission)、北疆旅游局(Northern Territory Tourist Commission) 和南澳旅游局(South Australian Tourism Commission)三局聯合推出專門的背包旅游者讀物《真正旅行者的真實旅行》(Real Trips for Real Travellers),設計了三條環游三州的不同線路,通過澳大利亞背包旅游雜志TNT分發,鼓勵背包客探索這片遠離東海岸,但資源奇特的旅游溫冷區域(Australia Tourism Exchange, 2004)。

背包旅游群的壯大也使這些國家認識到這一市場的巨大利潤,針對背包旅游者的市場化和商業化行為加劇。Slaughter(2001)簡要回顧了澳大利亞政府和旅游業80年代以來對背包旅游逐漸重視的歷史年表,指出聯邦旅游局的出版物《背包旅游戰略》試圖為理解和發展澳大利亞的背包旅游市場提供框架――這一出版物強調了政府、業界和學界要共同努力,了解這一市場并為旅澳的國際背包旅游者提供充足供給。澳大利亞政府的這些政策使得澳洲,尤其是澳大利亞,成為全世界背包旅游市場研究的學術領頭羊。

“工作著的假期制度”(The Working Holiday Maker)在澳洲吸引國際背包旅游者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Muqbil,2004)。澳大利亞和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德國等15個國家簽訂了這一協議,使得這些國家的“假期工作者”一次入境后在澳旅居時間可達12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們常常會一邊工作一邊旅行,最經常從事的行業是住宿業、酒吧和果園采摘。這一方面彌補了澳大利亞農忙時節勞動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為背包者提供了體驗和環游澳大利亞最省錢、最深入了解當地的旅行機會。

相比于發達國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政府對背包旅游的態度并不明朗,因此往往出現政策導向不明的狀況,有的甚至持不鼓勵態度(Hampton,1998)。如泰國政府當局不支持其北部山區的叢林探險(Cohen,1989);他們逐漸發展大型化的旅游基礎設施來取代南部沙灘上的“平房”(Cohen,1982)。泰國著名的背包飛地(即背包客結集地)高山路(Khao San Road)的高端市場化進程也在加速。盡管泰國政府也想保持包括背包旅行者在內的多元化市場,但價格的上漲最終會使這些地方喪失對背包者的吸引力(Howard,2005)。同樣,Sofield(1993)發現所羅門群島政府按照西方標準設置建造規范,使得當地人利用本地材料和方法建設的簡易住宿設施無法達到法規要求。這種規定把貧困人口擋在參與旅游的門檻外,也限制了低端背包旅游市場的發展。Lloyd(2003)以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內市的背包旅游者咖啡吧為例,剖析了社會主義國家在面對市場經濟體制時,政府對旅游私營小企業的態度和政策。她指出在政府矛盾的意識形態和各層次人際網絡的雙重影響下,咖啡吧處在不穩定的經營環境中。

也有許多學者向政府及其各部門提出相關建議。Gray(1981)指出了面對漫游旅游帶來的基礎設施問題,貧困國家的規劃者應采取的內部交通、現代城市之外的住宿設施和遺址保護等三方面的政策。Wilson(1997)以印度Goa地區為例指出,政府一味擴展高端旅游的政策非常短視,應強調游客的多元化,而背包旅游是負面影響最小的發展道路,因為背包旅游者喜好本土的自然住宿方式,不會把海灘變為飯店林立的鋼筋水泥森林,并且和當地人友好相處,使得旅游環境安全和睦。Weaver(1991)指出多米尼加共和國從1971年開始便刻意發展以小規模為特征的另類旅游,其政策發展強調該島的山林魅力,強調保護旅游環境,支持本地小型住宿設施建設,鼓勵客源國的多樣化,注意目的地的緩慢發展,并適當關注某些有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地區。總之,學者們(Jenkins 1982;Hampton,1998;Scheyvens,1999,2002)認為,不能光注重高消費或豪華型的旅游而忽視背包旅游,因為背包旅游所需的設施最簡,對當地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影響最小,而經濟貢獻巨大。由于背包旅游者主要消耗和使用本地產品,經濟漏損少,使基層社區受益最大。背包旅游與高端旅游應因地制宜,并行發展。Scheyvens(2002)指出,政府在提供基層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公平機會上負有重要責任。政府應創造有益社區參與旅游的環境,比如取消歧視立法,設立一些本地人經營的家庭旅館的啟動資金。

就中國的國情而言,背包旅游者更應當成為貧困的內陸地區發展旅游的先導客源(朱璇,2005a)。另外,隨著國內的背包旅游逐漸向拓展、探險領域滲透,中國的旅游、體育及其它部門的預警機制和應對預案的缺乏愈加突出(許峰,2006)。中國要發展背包旅游,政府監管和保障體系缺位的問題亟待解決,政府部門必須聯合起來,為背包客提供盡可能多的安全支持和政策保障。

2. 旅游企業等微觀部門的應對

(1) 交通部門

老練的背包客不愿使用專為一般旅游者量身定制的當地交通設施,比如旅游者巴士,他們主要依賴當地人所使用的交通系統(Cohen,1973),認為這樣可以真實地體驗當地生活。蘇紅霞等(2006)在西安和陽朔兩地對150名來自24個國家的洲際背包客的隨機調查揭示,他們進出目的國的交通工具是飛機,而入境后受經費限制,在中國各城市間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車,尤其是夜班火車,因為乘坐夜班火車既可節約趕路時間,又可省去住宿的費用,一舉兩得。

因此,對于跨國乃至跨洲的長途背包旅游者來說,能否獲得便宜的機票成為他們出游選擇的重要決策因子。澳洲的交通部門在國家旅游局的支持下,推出了大量針對背包旅游者的優惠項目。澳大利亞的國有航空公司2004年11月起開出BackpackersXpress專機,它輾轉于澳大利亞國內最受背包者歡迎的五個城市;并有背包國際航線每周2-3班往返于澳洲和澳洲最大的背包客源地――歐洲之間(曼徹斯特-墨爾本、慕尼黑-墨爾本),經停亞洲最熱門的背包旅游目的地印度和泰國的交通樞紐(新德里和曼谷)。考慮到背包旅游者具有旅行時間長、預算緊張、喜交流的特點,飛機的頭等艙改為咖啡吧和酒吧作為乘客的聚聊場所。背包者可以向航空公司申請該種飛機上乘務人員的職位,合同為期兩年,這既可以讓他們免費乘坐飛機旅行,又為航空公司節約了人力成本,還便于背包者身份的空乘服務人員為機上其他背包旅游乘客提供最個性化的服務――為其背包旅游設計線路和出謀劃策。同時考慮到背包者旅游日程的彈性化,這種機票的返程時間隨時可簽,不需另加手續費,而且永不過期。為節約成本,大多數的預訂在線進行,同時網站上有澳洲其它與背包旅游相關的項目鏈接,如經濟型住宿、探險類旅游項目、工作機會等等。這類班機上的服務最省,只提供簡餐(Australian Tourism Exchange,2004)。

關于在目的地內部的交通方式,Vance(2004)指出,即使是在新西蘭這樣一個交通網絡配套齊全的小型背包旅游目的地,背包者的交通選擇也很復雜。蘇紅霞等(2006)的調查顯示,來華的國際背包客采用的交通工具以火車硬臥和公共汽車為主?;疖囉才P用于較遠的各城市之間,公共汽車則用于短途城市和城市內交通。由此可見,旅華的背包旅游者對車況和路況有較大的容忍度,大多數愿意最大地犧牲舒適度去換取更低的價格。因此要推進背包旅游的交通配套設施,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首要的不是追求道路和車輛的舒適性,而是保證交通信息的暢通,比如改變交通換乘信息混亂、沒有英文指示牌等狀況。對于發展背包旅游來說,這項建設投資很小,但見效最快,可以讓背包客更多地深入到邊遠落后的地區。

(2) 住宿部門

在背包旅游方面,澳大利亞不僅是學術上的先行者,也是實踐上的開拓者和創富者。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擁有數不勝數的背包客棧和青年旅館,背包旅游被極大地市場化和商業化,給背包旅游者的出行帶來了巨大便利。在國際背包客的圣經“孤獨星球”所組織的幾次大規模調查中,澳大利亞一直名列世界背包旅游者最喜愛的目的地國家首位。而背包旅游者也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巨額回報:來自這一細分市場的旅游收入一直以來占到澳大利亞國際旅游收入的20%以上。澳大利亞聯邦旅游局對該國背包旅游的市場研究也導致了許多針對國際背包旅游者設施要求等的研究的產生。

由于國外的青年旅館分布較為普遍和廣泛,一些學者在實地和定量調查的基礎上,揭示了它們作為背包旅游住宿設施,今后可以改進的方向。Slaughter(2001)把旅澳的背包客按其住宿偏好分成4類:經濟型混居者(budget minglers)、豪華型混居者(luxury minglers)、豪華型同類居者(luxury loners)和經濟型同類居者(budget loners),指出他們對背包住宿設施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在蘇格蘭青年旅館協會的支持下,Nash等(2006)調查了蘇格蘭的青年旅館使用者的特征及滿意度。在滿意度的重要性排序中,清潔、經濟性、自助服務設施等因素名列前茅,他們建議背包住宿設施應多在提高清潔度和自上下功夫。Firth等(1999)通過對澳大利亞熱門背包旅游地拜倫灣(Byron Bay)的全部青年旅舍的調查,揭示了:盡管價格是背包客作住宿決策時最重要的因素,但客人也關心旅舍在可持續旅游方面的態度和行為,所以應宣傳設施利用中的環境親善行為去吸引背包客,因為背包旅游者一般都是熱愛自然、崇尚生態的環境保護主義者和綠色旅游者。但加拿大大多倫多地區的調查也顯示(Hecht et al,2006),背包旅游者按照性別、年齡和客源地區分,對青年旅館需求的差異性顯著。隨著背包客年齡的增大,他們對私密空間的需求上升,而對價格的敏感度降低。

有趣的發現是,并非所有的旅館經營者都希望做大自己的生意。Ateljevic等 (2001)指出新西蘭的小型青年旅館業主(許多曾是或仍是背包旅行者)刻意避免自己的旅店被錄入旅行指南,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細分市場定位,希望維持旅館的原有規模,保護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價值追求。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青年旅館都加入了世界性或地區性的青年旅館協會,擁有全球訂房網絡系統。資料顯示(蔡曉梅等,2003),目前全球共有59個青年旅館會員國協會、13個附屬會員國組織、19個認可業務,廣布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國家就讀的學生都可以通過繳納較少的費用,辦理國際學生等身份證明,在入住不同國家的青年旅館時享受折扣優惠。在青年旅館中能獲得大量的背包旅游信息,不僅因為各種旅游景區和旅行雜志都會把他們的宣傳手冊和出版物免費定期地贈送給旅舍,使青年旅館擁有全面而豐富的書面旅行資訊,更因為青年旅館是背包旅行者集聚的場所,他們在此交流和分享背包心得和旅行訊息,造就了面對面交流旅行信息的最活躍的平臺。國際上背包旅游者數量的激增和90年代以來全球青年旅館這種廉價住宿形式的迅速擴張密不可分。但到2006年6月底,我國大陸僅有青年旅館31家,而且主要集中在廣州、北京、上海和云南等地區,數量少分布稀,經營管理模式落后,無論在量還是質上,都遠不能滿足背包旅游者對經濟型住宿設施的需求。住宿是旅行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以青年旅館為代表的廉價而規范的住宿設施的稀缺,是中國背包旅游發展的物質瓶頸。

(3) 旅游經營商

由于背包旅游者獨立旅行的能力較強,很少預訂一般的旅行服務,因此旅游經營商(tour operator)能夠吸引背包客的主要產品是探險旅游產品。單個旅游經營商的規模往往不大,他們便會聯合起來招徠背包旅游者。如“澳大利亞背包旅游經營者聯盟”(Australian Backpacker Tour Operators Alliance)是專營澳大利亞核心探險旅游目的地的七大經營者的聯合網絡,而“澳洲探險”(Aussie Adventures)則是自助旅行專家的聯合團隊,專門服務于追求高性價比的背包散客和小團隊游客(Muqbil,2004)。Cloke等(2002)用情境方法(situational approach)分析了新西蘭作為一個商品社會(society of the commodity)、奇觀社會(society of the spectacle)和幻影社會(society of the simulacrum)的探險旅游的商業化。他認為探險旅游商品對新西蘭日益重要:旅游經營商通過為探險旅游參與者創造具有高度交換價值的旅游體驗來獲利,而旅游者也可以通過蹦極等活動,享受更具魅力的新西蘭山水峽谷奇景。面對飛速發展的探險旅游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旅游經營商或把探險活動擴展到更廣的地域范圍,或把幾種探險體驗(如漂流、城市高樓彈跳和噴氣船)打包冠名,進行捆綁銷售。

旅行經營商還越來越多地研究如何運用旅游促銷文字。泰國叢林探險公司的廣告設計不僅針對潛在徒步者,也針對泰國當局,他們強調探險公司經營的叢林徒步事業的可靠性和競爭力,希望得到政府支持。為區別于其它叢林公司,他們都強調自己所經營線路的原始、唯一等特點,以迎合背包客對真實性的追求(Cohen,1989)。Ross(1993)通過對澳大利亞北部濕熱帶地區背包者的調查發現,過高的游客預期會導致游后的負面評價,因此他建議,旅游經營者在對背包旅游者市場做促銷時,應謹慎宣傳閑暇體驗,甚至可以做適當保守的陳述,這樣反而可以贏得較好的游后口碑。新西蘭旅游探險的增長也證實了旅游宣傳手冊等促銷文字的重要性。通過對旅行宣傳手冊的分析,Cloke等(2002)提出新西蘭應把探險作為其旅游的重要標志物進行直接促銷。新西蘭的旅游宣傳手冊不僅作為一種代表性工具影響著被動消費者,而且建構著探險旅游者,使探險旅游者成為新西蘭被展示的風景的一部分。因此,既要研究向旅游者傳遞信息的圖像和論述,也要研究探險旅游者如何對宣傳畫冊上的信息做出反應。對探險的宣傳應該和特定的地點、物體和經歷聯系在一起。Reimer(1990)指出,加拿大的旅游經營商不止是商人,而已經成為文化經紀人,他們必須把加拿大的形象、價值觀和理想揉合起來,去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夢中假期”(dream vacations)。旅行經營商不僅是社會和文化變化的結果,也是推動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

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旅行經營商還是兼營批發和零售的一站式旅行社,分工不細化,也遠未達到旅游資源文化人的水平。盡管散小弱差,他們卻習慣孤軍作戰,無論在促銷宣傳還是產品組合上都較少整合資源形成聯合。在探險旅游產品開發方面,目前國內的探險旅游多由協會組織,一些中小旅行社雖然推出了探險旅游產品,但組織管理不規范,保障體系不健全(劉麗娜,2001),戶外導游不專業,緊急救援尤其缺乏。2000-2005年我國山難事故頻率逐步上升,2006年僅“五一”期間全國就發生過八起探險旅游中的人員傷亡事件,這都反映了我國商業化探險旅游經營的稚嫩。

三、 總評

總結對背包旅游的應對措施和方案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歸納出如下特點和發展趨勢:

當前的研究以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為主。這是因為人文和社會學者最早開始關注這一現象,他們多運用解釋范式,散兵游勇式地進行了較多的案例研究。政府部門背包旅游統計資料的缺乏是限制定量研究開展的最關鍵的因素(僅有澳大利亞等少數國家政府的旅游部門對背包旅游者進行統計)。這固然和背包旅游者的定義困難有關,但大半原因還是政府部門對這一市場的輕視和忽略。背包旅游者一直被認為是低消費群體,但現代背包旅游者類型多樣,已經突破了預算緊張這一單向維度的定義。背包旅行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對刺激、探險和征服自然的體驗,是后工業化的旅游時代和商品化強度上升的社會中,個人財富、聲望或能力差別的表征。因此,調查統計哪些人參加或不參加背包旅游,他們的性別、年齡、民族和階層等信息及其空間活動模式,對各國制定旅游戰略和策略至關重要。對背包旅游經濟貢獻等的統計也有助于認識這一群體對本國旅游事業的重要性。

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以社會研究方法為主,個案調查往往以背包者飛地為研究據點,范圍局限性大,而且背包旅游的研究者幾乎全部來自發達國家,這些都不利于形成客觀而全面的結論。總體來說,針對背包旅游發展的建議比較零散,不夠系統。國外的現有研究中沒有針對旅游景區(tourist attraction)如何切實開發背包旅游的建議;國內僅見朱璇(2005b)根據湖北神農架旅游開發的現狀提出了旅游景區吸引背包客的策略,即解說系統科學化、自然環境非人工化、戶外產品多元化和網上宣傳強勢化。旅游景區對策研究的薄弱,一方面跟西方學者的研究習慣有關,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已建成景區的實際狀況有關。發達國家的景區形成歷史悠久,從建成之初就主要面向像背包旅游者這樣的散客,因此針對散客的規劃完善,管理規范,實際操作層面的問題早已解決,因此研究者只需專注于理論研究和發現。而我國旅游景區真正建設的時間不長,時至今日很多景區仍以接待團隊游客為主,有許多針對包括背包客在內的自助旅游者(independent tourist)的操作層面問題急待探索,這就給中國的學者提出了基于現實國情的要求:既要關注理論研究,也要面向操作實踐。如何建設面向自助旅游者的旅游產品,是中國景區研究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方向。

最后,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迫切需要多學科的長期參與。已有的研究集中在人類學和社會學,隨著越來越多的地理學、人口學、消費者行為學和市場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的加入,隨著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更多地參與背包旅游的調查和背包統計數據的豐富,對這一特殊文化群的研究必將向更廣的維度和更深的深度前進。

參考文獻:

[1] Adler J. Youth on the road: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y of tramping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 12: 335-354.

[2] Ateljevic I, Doorne S. “Nowhere left to run”: a study of value boundaries and segmentation within the backpacker market of New Zealand [C]//. Mazanec J A, et al. Woodside, Consumer Psychology of Tourism, Hospitality and Leisure, Volume 2. UK: CABI Publishing, 2001.

[3] Australia Tourism Exchange. Lowcost airline for backpackers [N]. Travel Impact Newswire, 2004, 36, June. 10.

[4] Cloke P, Perkins H C. Commodification and adventure in New Zealand tourism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2, 5 (6): 521-549.

[5] Cohen E. Toward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J]. Social Research, 1972, 39: 164-182.

[6] Cohen E. Nomads from affluence: notes on the phenomenon of drifter touris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73, 14: 89-103.

[7] Cohen E. Marginal paradises: bungalow tourism on the islands of southern Thailand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2, 9: 189-228.

[8] Cohen E. “Primitive and remote”: hill tribe trekking in Thailand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9, 16, 30-61.

[9] Firth T, Hing N. Backpacker hostels and their guests: 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relating to sustainable tourism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20: 251-254.

[10] Gray P. Wanderlust tourism: problems of infrastructur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1, 7: 285-290.

[11] Hampton M. Backpacker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3): 639-660.

[12] Hecht J, Martin D. Backpacking and hostelpicking: an analysis from Canad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6, 18 (1): 69-77.

[13] Howard R. Khaosan road: an evolving backpacker tourist enclave being partially reclaimed by the loca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7: 357-374.

[14] Jenkins C. The effects of scale in tourism proj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 9 (2):229-249.

[15] Jenkins C , Henry B.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 9 (4): 499-521.

[16] Lloyd K. Contesting control in transitional Vietnam: the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of traveller cafés in Hanoi and Ho Chi Minh City [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3, 5 (3): 350-366.

[17] LokerMurphy L Pearce. Young budget travellers: backpackers in Australi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 819-843.

[18] Muqbil I. Why backpackers are important to Australia [N]. Travel Impact Newswire, 2004, 36, June. 10.

[19] Nash R, Thyne M, Davies S. An investigation into customer satisfaction levels in the budget accommodation sector in Scotland: a case study of backpacker tourists and the Scottish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3): 525-532.

[20] Pearce P. The backpacker phenomenon―preliminary answers to basic questions [R]. Department of Tourism, James Cook University of North Queensland, 1990.

[21] Reimer G. Packaging dreams : Canadian tour operators at work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501-502.

[22] Riley P. Road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long term budget traveller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 313-328.

[23] Ross G. Destination evaluation and vacation preferenc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 477-489.

[24] Scheyvens R.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J].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45-249.

[25] Scheyvens R. Backpacker tourism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144-164.

[26] Slaughter L. Managing the backpacker market in Australia [Unpublished article]. 2001.

[27] Sofield T. Indigenous tourism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 20:729-750.

[28] Vance P. Backpacker transport choi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pplied to New Zealand [C]//. In Richards G. and Wilson J. The Global Nomad: Backpacker Travel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4: 237-250.

[29] Vogt J. Wandering: youth and travel behaviour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6, 4: 25-40.

[30] Weaver D. Alternative to mass tourism in Dominic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 414-432.

[31] Wilson D. Paradoxes of tourism in Go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24: 52-75.

[32] 蔡曉梅,張朝枝. 青年旅舍在中國:現狀與前景[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31-37.

[33] 劉麗娜,探險旅游及其在云南發展的初步研究[D]. 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1: 10.

[34] 蘇紅霞,馬耀峰. 洲際背包客中國出入境口岸選擇[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4):112-116.

[35] 許峰.轉型視角下我國自助旅游發展研究[J].旅游科學,2006(4):12-18.

[36] 朱璇.背包旅游者的特征及其對中國旅游目的地發展的意義探究[J].旅游科學,2005a(3):38-43.

[37] 朱璇.背包客心中所企盼的神農架[M]//. 汪宇明,莊志民,Alan Lew.山岳型生態旅游目的地規劃的理論創新與實踐.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b.

[38] 朱璇.PPT與背包旅游――以滇西北為例[J].人文地理,2006(3):62-66.

篇10

關鍵詞:農家樂;農家樂類型;農家樂問題;農家樂狀況

一、農家樂概念初探

農家樂是以城郊或鄉村的農戶家庭為接待單位和地點,以城郊或鄉村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色、農業旅游資源、地方民俗文化、周邊旅游景點為旅游資源,以為游客提供住宿、旅游咨詢或觀光游覽為旅游活動項目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購農家品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興旅游活動,它凸現了現代農業旅游自然、純樸、寧靜的主題,滿足了人們走出城市、親近自然的心理。

農家樂具有如下幾個主要特征:

①位于鄉村或城郊地區,鄉土特征鮮明。這是農家樂旅游最為顯著的特點,無論是作為旅游吸引物還是農家樂旅游的載體,村社組織、鄉村生活和田園風光在農家樂旅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農家樂不同于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點,農家樂是將農村風貌與鄉土文化融為一體,展示的是現代農家特有的風貌,而非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觀。通過農家樂的休閑旅游活動,讓人們親身感受現代農民生活和農村鄉土氣息。

②農戶家庭為接待主體,強調客體的平民性。盡管農家樂旅游的參與者中也不乏富人,但總體而言,農家樂旅游的主體主要還是以工薪階層為主的城市或城鎮平民和注重生活情調的知識分子。平民性特點強調,進行農家樂旅游活動的主體,是來自城市或城鎮)之中的居民,他們的身份和職業不盡相同,但收入水平和消費指向卻有相同或相似之處

③以城郊或鄉村地區自然風光和區域內的農業資源如農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等資源為旅游資源,原生美突出。農家樂旅游的對象物非常清楚,這就是現實存在于某地、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屬于某種社會類型的鄉村社區模式以及質樸自然的鄉村景物。旅游者來這里,就是因為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新鮮的和有體驗價值的,是值得他們一看的。如果缺少了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和游興就會大大降低,甚至徹底泯滅。因此,原生美特點要求農家樂旅游的吸引物應該是鮮明生動的和原生原味的,是真正農家的而非偽農家的或展覽館式的。

④住宿、旅游功能兼具,參與體驗性強。農家樂旅游有別于其它休閑旅游形式,農家樂旅游所開展的各種類型的旅游項目就是農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游客可以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參與趕牛犁地、播種栽苗、澆水施肥、松土除草等農事作業,體驗農耕生活的辛酸勞累,同時也可參與采摘、收獲、品嘗等農業生產活動,讓游人感受農業豐收的喜悅。

二、農家樂發展狀況

近年來,農家樂旅游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已成為很多城市郊區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和城市居民休閑的新選擇。不僅在北京、重慶、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在合肥、蕪湖、石家莊等中小城市也在蓬勃發展。農家樂己成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閑、娛樂的一種獨特的旅游形式。

農家樂在中國的發展己有近20年的歷史。987,農家樂首次出現在成都市郭縣友愛鄉農科村。是一個個體老板從花卉苗圃基地發展起來的,隨著經營的發展,老板及時調整了經營思路,搞起了餐飲、住宿等內容,擴大了接待場地和接待內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里人,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并且使村民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最早富裕起來的深圳,也是我國農家樂最早開展的地方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期,深圳的荔枝節和采摘園就是其發展的手段,促使隨后各地紛紛效仿,開辦了各具特色的觀光農業項目。當然,此時的農家樂主要是以單個的農民家庭或者園區為接待單位,后來逐漸蔓延到周邊,以后再擴展到全國,像重慶、湖南、湖北、浙江、陜西、上海、北京、安徽等地。

992年一2002年,農家樂處于發展階段,農家樂經營形態開始多元化,比如農業觀光型、科普體驗型、運動休閑度假型等。999年,朱鉻基總理視察四川茂縣石鼓鄉宗渠村時,看到這里郁郁蔥蔥的林草植被、清澈翠綠的潺潺流水、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欣然為農民揮筆題詞“農家樂!2003年2月23日,國務院西部開發辦、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農家樂旅游現狀及發展前景研討會在四川雅安碧峰峽召開,這標志著“農家樂這種山農民利用自家院落及依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而形成的農家旅館,終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從2002年一至今,農家樂處在規范階段,各地經營者和旅游主管部門開始對農家樂實行規范管理、升級上檔、塑造形象、打造品牌,比如上海市的《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長沙市《農家樂星級劃分及評定標準》、成都市《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及評定》、《安徽省創建“農家樂旅游區點)實施標準》等等。這些規定和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規范了農家樂旅游的發展。在2004年7月27日,在上??疾旃ぷ髌陂g,特地馭車、乘船80多分鐘,到距上海市區約60km的崇明島豎新鎮前衛村,了解村子里農家樂旅游的開展情況,并指出:“將來這個農家樂是前途無量啊!

三、農家樂發展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探析

由于“農家樂旅游是主要由農家來經營的,烙上了很深的農耕文化和農村文化的印記,因而在經營活動中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有的學者著眼于“農家樂旅游的大方面總結出問題所在,有的學者從個案中細小處提取不足,雖然切入點有所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些阻礙農家樂發展的共同的癥結,現總結如下:

農家樂承載地居民生活方式直接受到影響

在旅游發展中,通常會存在一種示范效應,即指旅游目的地居民模仿旅游者的消費方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迎合高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使人心渙散、人心不古。農家樂旅游者在進入目的地之后,有意無意之間會把客源地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外來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帶進來,當社區居民以主人的身份與他們接觸時,就會直接受到影響,甚至被同化。受旅游者生活方式的影響,目的地部分人生活開始腐化,吃喝玩樂成風,改變了原來較為淳樸的民風,使旅游地的價值標準和道德發生了變化,

另外,雖然旅游者可以給一部分人帶來收入的增加,但更多的沒有參與旅游業的居民卻要共同承擔旅游所帶來的生活不便。如會使有限的資源變得緊張,旅游車輛的增加使普通車輛不易進入景區周邊地區,造成交通堵塞,物價上漲不可避免,休閑娛樂設施過分擁擠,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

2經營和管理的發展理念上存在諸多問題

縱觀全國各地的農家樂經營和管理模式,有很多的有點創新,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概括起來表現為以下幾點:①盲目開發,缺少科學論證及合理規劃,資源浪費嚴重,經營管理理念落后。例如成都地區,鄉村旅游園眾多,由于沒有進行統一規劃,在地域上分布較廣,組織線路的難度較大;農家樂旅游與傳統旅游景點之間也缺乏有機聯系,共生性差,從而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力;②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產品單一,文化含量低,功能單一;③定位模糊,經營者對農家樂的發展方向認識不足,經營者缺乏休閑旅游市場的預測意識。很多農家樂停留在純粹的觀光游覽上,對生態文化、鄉村民俗文化以及農業文化、地區文化挖掘的深度有限,沒有反映出農家樂以“農產、鄉色、民情為賣點的特色,城市游客的知識性、體驗性旅游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④行業整體缺乏系統的旅游市場營銷策略, 季節性強,旺季過旺,淡季過淡。有些管理不規范的地方就會出現,比如農家樂之間、農家樂與飯店之間的不正當競爭,這類現象在景區的旅游飯店與農家樂之間尤為突出。

另外,在這些宏觀層面的缺陷后面,還有一些微觀的不足:

①治安問題:賭博、、吸毒等現象客觀存在,引發諸如、賭博、犯罪等社會問題的出現或加劇。

②衛生方面的問題:農家樂經營的主體是農民,由于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的限制,加之衛生基礎條件欠缺,農家樂的衛生狀況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冷食品制作間和更衣間配套設施不夠,餐具洗滌場所和餐具消毒設備沒有齊全,防塵防蠅等環保設施匱乏,很多農家樂經營場所沒有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很多從業人員沒有健康證。這種狀況難于保證食品的安全衛生和難以滿足農家樂旅游者的要求。食品衛生管理有待加強?!冻啥际薪鹋^農家樂衛生現狀調查》中的文章也證實了這些方面問題的存在 :在被調查的44戶農家樂中, 45%設有食品庫房,70%設有輔助間; 32%設有涼菜間; 55%設有餐具消毒處理設施; 50%設有餐具保潔設施; 8%的農家樂“三防設施完善, 64%的“三防設施不完善, 8%的農家樂無“三防設施。

③消防隱患問題:各地的農家樂自建為多,很多房屋本是民用房,未經建筑防火審核;農家樂內的娛樂場所、餐廳等各種設施未經過公安消防機構審核批準;滅火設備不足,消防水源和消防車道等配套設施缺少;農家樂經營人員,比如個體老板和其員工普遍缺乏消防知識 。

四、農家樂發展問題的對策探討

農家樂旅游是農業產業改造和升級的重要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是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同樣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認識到發展農家樂旅游的重要意義,針對上述問題,營造促進農家樂旅游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

.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指導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開發與保護并舉,促進農家樂旅游有序、規范、健康發展。消除客流、旅游人語的對農家樂所在地的不良影響,比如貧富分化、農家樂所在地的治安問題等等,保護好原生態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使得農家樂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點上,英國學者Richard harpley2000)對Cyprus的農家樂旅游進行過研究,發現了影響農家樂旅游發展的眾多問題,指出高投資、低收入、低需求、缺乏技術含量以及大眾旅游經營者的主導地位是農家樂旅游經營者面對的巨大挑戰,并得出結論長期的經濟技術支持將成為農家樂旅游成功發展的關鍵 。

2.由于農家樂旅游在我國處于發展初期,所以政府必須制定鼓勵農家樂發展的產業政策,各級政府應制定和完善鼓勵農家樂旅游發展的政策性文件,配套出臺有關投資、融資、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比如設立農家樂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制定農家樂旅游發展規劃,通過整合資源,挖掘內涵,突出農家樂發展特色;加緊旅游村鎮及公路建設,保證農村基礎設施的配套,為農家樂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必須從抓規范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行業標準。在這方面,如前文所述,上海在制定和推出行業標準上先行了一步。2004年5月上海首先出臺了《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標準。2004年,成都市已開始實施《農家樂開業基本條件》、《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及其評定》兩項地方標準,成為全國第一個并實施農家樂地方標準的省會城市。

因此國內其它各地應該借鑒上海、成都等地的成功經驗,加強農家樂的規范管理,抓緊制定農家樂等級評定標準。在適合的地點,可把酒店的星級標準引入“農家樂管理中,所有等級的“農家樂必須亮照經營、明碼標價、誠實守信,并設有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和安全警示標志等保障游客安全的配套設施,使農家樂旅游發展上檔次、創品牌,從而有利于農家樂旅。Anne-MettejalagerI996)的研究成果顯示,鄉村旅游因其規模小有助于旅游產品的更新,其綠色觀點和特殊設施不同于其它旅游產品,然而它對農業產生的經濟卻遠遠不像政治家和農民所預料的那樣,發展障礙在于農民總是習慣于進行傳統農業和工業化農業生產,而有關社區管理部門對于市場和質量管理又相對滯后,因此,完善管理、規模發展就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 。

4.進一步提高農家樂旅游的服務檔次和知名度

農家樂的發展要實現長遠發展目標,必須在挖掘農村綠水青山的文化內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農家樂旅游急需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指導,制定長遠發展規劃,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開發建設,促成規模檔次的提高,形成整體優勢,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同時,農家樂旅游的發展還需學會“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盡管農家樂旅游的市場潛力巨大,但加強宣傳,有針對性的打廣告還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家樂旅游的服務檔次和知名度,促進農家樂的健康長遠發展。

5.加強消防、安全、衛生等細節方面的問題解決,提高最好的服務環境

政府在本地的農家樂旅游中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應該讓農戶在開辦農家樂之前必須取得工商、衛生、安全等有關部門的許可,且接受過基礎的旅游知識培訓。堅持以“政治思想好、個人素質高、居住環境美、配套設施全的標準進行嚴格的考察和審批,并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對不符合治安、衛生、消防等要求,不達標準的經營戶進行摘牌并停止營業。“農家樂協會應制定章程統一農家樂旅游服務規范,促進農家樂旅游有序競爭和可持續發展,協會可借鑒星級賓館評定辦法對農家樂進行等級劃分,從基礎條件、衛生標準、資源與環境保護、綜合管理、接待設施、服務質量要求和選擇項目等幾個方面對農家樂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 劉偉,丁賢忠,成升魁.以色列農家樂發展迅速.[J].世界農業,998年7)

[2] 楊繼瑞,黃善明.“農家樂經濟健康發展的思考.[J].決策咨詢通訊,20042).

[3] 何紅.從休閑旅游到生態旅游-分析國內農家樂的發展趨勢.[J].當代電大,2003).

[4] 田喜洲.休閑旅游“農家樂發展探討.[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

[5] 趙成文,王琳.“農家樂現象初探.[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54)

[6] 丹梅等.成都市金牛區農家樂衛生現狀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