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常用的經濟手段范文
時間:2024-03-20 15:4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宏觀調控常用的經濟手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貨幣政策 國家宏觀調控 經濟學思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于2010年12月5日,會議總結了2010年一年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成效,指出,2011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的關鍵一年。2011年的主要任務,是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過快增長。聯系一年多來我國的經濟運行情況,結合國家運用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措施,我們可作以下經濟學思考。
1.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起著積極的調節作用。但是市場作用不是萬能的,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造成社會上過多的貨幣追逐熱銷的商品。自2009年10月份,一些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的銷售價格持續大幅度上漲,產業及產品結構不合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
2.通貨膨脹的壓力仍未減輕
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市場上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同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由于投資過熱,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僅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的4個月中,生產資料的價格漲幅就達7.1%,2010年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達6.1%,全國的房價水平在前9個月上漲了14%,鋼材、有色金屬價格平均上漲20%―30%以上,生產成本又在推動價格總水平上升,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消費心理和社會經濟秩序。如果出現通貨膨脹,人們手中的錢不值錢了,存款所代表的實物量少了,勢必影響人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必須抑制通貨膨脹。
3.國家的宏觀調控初見成效
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物價水平上漲的情況和趨勢,早已引起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偫碓?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適當控制國家資產投資規模,堅決遏制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是2011年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闭ㄟ^一系列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施,使部分商品價格大幅度上升的態勢得到有效控制,并提出2011年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4.市場調節與國家宏觀調控相結合
在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市場發揮主要的基礎性的作用,而國家的宏觀調控也在發揮必不可少的作用,那種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已經不存在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夠為資源優化配置的實現發揮更有力的作用。只有把市場調節和國家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5.貨幣政策較財政政策更靈活
財政政策是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相應的政策措施。和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調整則屬于貨幣政策。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因改變稅法或采用增稅等財政政策都需要時間,這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及時性。
6.貨幣政策的“杠桿性”作用功不可沒
在控制信貸發展方面,央行早已連連出手,通過2010年的貨幣政策可以看到,全年通過幾十次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超過1萬億元,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加大基礎貨幣回籠力度。2010年6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提高二套房貸款利率,要求商業銀行防范房地產信貸風險,7、8、9月央行連續三次召開窗口指導會議,要求金融機構防范各類信貸及流動性風險,從2010年11月29日起,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調高至18%。
這些政策在2010底已取得積極成效,2011年以來,央行針對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及時調整調控的力度和重點,7月6日,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同時,央行宣布從7月25日起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利率制度,將資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制度提高0.5個百分點。這一連串的政策措施,意在收緊銀行資金流出的“閥門”。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上調幅度大于短期。利率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國家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這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經濟手段在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業過多占壓資金,緩解部分企業資金緊張狀況;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7.體現了中國人民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中國人民銀行報請國務院批準,決定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說明了中國人民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依法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國家機關,是我國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
8.銀行的作用
銀行作為信貸中心、轉賬結算中心和現金出納中心,是資金活動的中樞神經,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關鍵部門,是整個經濟活動的總樞紐,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敖鹑谑乾F代經濟的核心”主要是通過銀行的地位和作用體現出來的,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為我國經濟建設籌集和分配資金,是再生產順利進行的紐帶。銀行通過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為我國經濟建設籌集和分配資金。銀行通過資金活動,一方面,促使企業內部的產、供、銷連成一體,另一方面,又像紐帶一樣把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連接起來,溝通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
(2)銀行能夠掌握和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信息,為企業和國家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銀行是觀測企業經營和國家經濟狀況的“氣象站”“寒暑表”,經濟研究和決策部門可以根據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數量大小的變化,信貸資金周轉的快慢,現金投放和回籠的多少,轉賬結算的數量和方向的變動趨勢等信息,全面掌握社會經濟的動態,并據此分析經濟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篇2
關于經濟法的定義問題,各國學者對經濟法有著不同的定義。西方學者對經濟法的定義大致概括為:經濟法是在市場機制下建立的經濟政策立法體系,其核心是維持市場競爭秩序;經濟法是調整普遍經濟利益的法;經濟法是體現國家干預經濟的法;經濟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錯;經濟法是企業法;經濟法是社會法。日本經濟法學家丹宗昭信認為,西方學者對經濟法雖然有著不盡相同的定義,但是這些定義卻擁有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就是明確了國家干預是經濟法的本質特征,經濟法具有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性質。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學者對經濟法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以下觀點:“國家協調說”、“國家調制說”、“縱橫統一說”、“社會公共性經濟管理說”、“需要國家干預說”以及“國家調節說”。筆者認為,盡管以上各學說關于經濟法的定義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是這些學說擁有的共同點在于均認為克服市場失靈、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經濟法存在的目的。從經濟法的產生和定義可以得出,市場機制的缺陷引起了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則產生了需要由國家進行干預的干預需求,有了干預的需求后便由國家進行干預供給,而國家進行干預供給的法律形式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成為經濟法的本質特征。
二、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法律形式
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最早出現在國家形成初期。“早在古代國家時期,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被稱之為原始干預,這種干預往往伴隨著野蠻與殘酷。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增加國家財富、緩解社會矛盾,對土地、稅收、交易等進行干預。譬如,從我國古代的田賦制度和中世紀之前的西歐莊園經濟可以看出國家為保障其存續而制定法律對經濟進行強烈干預。”此時的經濟法律制度便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式,古代經濟法的形成便是源于國家對經濟的原始干預。近代意義上的經濟法是產生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經濟法。這一時期的經濟法已經從諸法合體的法律形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一些單行的經濟法律、法規。這一時期的國家干預已經由以重商主義為代表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積極干預向消極干預轉變。消極干預并不代表不干預,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開啟了經濟學理論的先河,斯密認為:“最好的政策,還是聽任事物自然發展。”政府無需干預社會經濟活動,只需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使經濟按照市場規律自由發展。斯密極力主張經濟自由,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也沒絕對一概排斥國家干預。市場機制如同一只“看不見的手”,運用市場機制的作用便使得市場正常運行,政府必須把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減少到最低限度。雖然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處于消極干預時期,但是關于對外貿易、關稅和社會勞動保障的經濟立法均得到發展。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后,于1881年頒布了《社會保障法》;于1883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醫療保險法》;于1884年頒布了《事故保險法》;于1889年頒布了《傷殘及養老保險法》。雖然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提倡經濟自由和個人主義,但是在某些領域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國家干預,預示著國家干預經濟將成為一種普遍形式,國家干預經濟立法迅速發展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們所研究的現代經濟法實際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才形成和完善的,從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過渡到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先后受到了重商主義和經濟自由理論的影響。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競爭愈發激烈,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加劇,“經濟危機的爆發和二次世界大戰就是這對矛盾沖突的集中表現”。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呈現出國家對經濟實行全面干預的態勢,并由此形成了對完全放任的自由競爭的否定。形成這種態勢是深受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影響。凱恩斯認為:“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制度下,正常情況是經濟活動從充分就業一直到普遍大量失業的不穩定狀態,典型的就業水平大都是遠遠低于充分就業,非充分就業就是正常狀態,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非自愿性的失業是長期存在的。”為克服市場自發調節的不足,凱恩斯極力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通過制定政策和法律,加強投資,運用財政赤字,鼓勵奢侈消費及國民經濟軍事化等措施,以便于增加“有效需求”。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國家干預呈現出全面干預的特點,促使經濟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譬如,美國頒布的《謝爾曼法》、《克萊頓法》、《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全國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等;德國頒布的《鉀礦業法》、《煤炭經濟法》;法國頒布的《公司法》、《對外貿易法》。這些經濟法規充分體現了經濟和法律的融合,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式得到了認同。
三、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成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的調整是將國家意志深入到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物質關系領域,并且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表現出來。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經濟法所調整的整個社會關系的范圍,簡言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就是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
1、市場主體調控關系市場主體就是以市場為媒介在商品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參與者,包括個人與社會組織。各類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經濟法對市場主體調控關系具體體現為:國家以運用國家權力對市場主體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或者其他管理活動的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在對經濟個體的內部的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如今對市場主體的經濟運行實行干預在許多國家已達成共識,同時企業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而需要國家對市場主體行為進行有效干預。此外,由于所有權的社會目的而導出的企業社會責任,決定了需要國家對企業的活動進行干預。
2、市場秩序調控關系市場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交換和社會分工是市場出現的前提條件。李昌麒教授認為:“市場秩序是指在特定時空范圍內形成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習俗慣例的總和,以公開、公正、公平為目標,旨在保障市場交易順利進行的一種有條不紊的經濟狀態。”市場秩序有正常和非正常兩種狀態,非正常的狀態便是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由于市場機制的缺陷而引起的,市場失靈是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前提,市場失靈的范圍是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界限。壟斷、限制競爭、不正當競爭、假冒偽劣產品等都是影響市場秩序的因素,因此,反壟斷關系、反不正當競爭關系、反限制競爭關系、產品質量關系等均被納入經濟法調整的市場關系范圍內。
3、宏觀調控關系市場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全部經濟問題。市場機制的最大缺點就是缺乏足夠的自我調節機能,因此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需要運用經濟法。宏觀調控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產業調控。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實現產業結構、產業區域、產業組織的優化配置,為產業優化升級奠定基礎。通過對產業結構、區域、組織等方面的宏觀調控,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優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和穩定的發展。②計劃調控。計劃調控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有突出表現。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計劃法的地位雖有所變化,但是計劃作為宏觀調控的一種重要手段,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③投資調控。國家運用各種方式,對投資主體直接投資活動進行調控,確保產業結構的合理。④財稅調控。財稅調控在宏觀調控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財稅調控可以調控國民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兩個方面。國家稅收是財政調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過科學的稅種、合理的稅率,調整產業之間、產品之間的利益關系,引導和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合理發展。⑤金融調控。金融調節對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的平衡關系具有調控作用。
4、社會分配關系經濟法意義上的社會分配是指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作為相對獨立的環節而出現的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的過程。“社會分配關系是指國家在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我國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依照按勞分配原則進行,再次分配是受基本經濟規律的影響,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按比例發展的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在社會分配中需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系,需要國家從全局利益出發,運用法律手段干預國民收入的分配活動。以上關系作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與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李昌麒教授認為:“經濟法是國家為了克服市場失靈而制定的調整需要由國家干預的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這個定義中表明了經濟法的內涵即國家干預,同時也表明了經濟法的外延就是需要干預的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因此,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概括說來就是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
四、經濟法在實現國家干預法治化進程中的作用
1、關于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產生的客觀基礎。關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李昌麒教授指出,國家如何干預社會經濟活動和如何規范政府的干預行為是我國經濟法必須要妥善處理的兩個問題,其中任何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好,都會對我國經濟法的建設產生不利影響,既要干預市場也要干預政府。市場失靈主要以市場不完全、市場不普遍、信息失靈、外部性、公共產品和經濟周期等為表現形式。經濟法可以說是國家運用國家公權力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的法律,與民法和行政法相比較而言,經濟法在克服市場失靈方面具有以下幾點優勢:第一,經濟法作為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間的第三法域,既具有公法性質也具有私法性質,可以在私權方面對市場主體進行限制;第二,經濟法可以直接改變在商品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參與者的利益結構;第三,經濟法比民法和行政法更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民法和行政法卻不能很好地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在面臨市場失靈問題時,政府干預社會經濟活動應當以適度干預為準則,政府不得超越干預的必要限度,以便于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超出市場失靈的范圍進行干預必然會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
2、關于政府失靈國家干預法治化的最大障礙便是政府本身,主要表現為政府失靈,政府失靈可能會出現過度干預、干預不到位和干預不起作用的情況。政府失靈會使干預超出市場失靈的范圍從而偏離市場的干預需求,進而加深市場缺陷問題。需要制定一套法定程序和原則來規范政府的干預行為,使得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具有實體法和程序法的依據。因此,有學者認為:“‘看得見的手’只有順應‘看不見的手’運行的規律才能駕馭市場;‘看得見的手’只有謹慎地使用才能有效地發揮功用;‘看得見的手’只有知道哪里應當無為才能有所作為。”
3、國家干預法治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經濟法在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國家干預為什么要法治化主要基于以下幾點原因:在市場體制中,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工具,堅持國家干預市場的法治化才能維護市場中私權主體的形式公平;堅持國家干預法治化有利于保障民眾的權利;政府擁有強大的行政權力,堅持國家干預法治化,可以規范政府的行為,限制其權力的濫用。當前被普遍認可的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干預手段可分為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筆者認為,“應強調國家干預手段法治化,將具體的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法律化,法律成為干預手段最終表現形式,且被人們所普遍遵守”。
五、結語
篇3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影響
我國一直把財政政策作為一種常用的宏觀調控手段,根據各時期經濟形勢的不同,采取了不同類型的財政政策。目前我國的財政政策己經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體系。從中國財政政策實踐來看,財政政策確實可以明顯的刺激經濟增長。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財政政策的有效調控。但是對于財政政策的運用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我們研究和分析。
一、財政與財政政策
(一)財政
要研究財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財政。財政是政府的"理財之政"。"財政"一詞,二層含義:1.從實際意義來講,是指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經濟部門,即財政部門,它是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綜合性部門,通過其收支活動籌集和供給經費和資金,保證實現國家(或政府)的職能。2.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于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但是,目前學術界對于財政的定義還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較多關注的包括再分配論、政府收支論和公共財政論。
(二)財政政策
明確了財政概念,就可以對財政政策加以研究。財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財政理論為依據,運用各種財政工具,為達到一定財政目標而采取的財政措施的總和。簡言之,財政政策是體系化了的財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實現財政職能。同時,它也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形勢和任務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也是國家實施財政宏觀調控的過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主要手段。
二、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體現在稅收政策、財政支出、財政預算政策三個方面。
(一)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能夠對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加以調節,如合理分配收入,穩定經濟和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等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有貢獻,主要表現在:首先,在財政政策的作用下,稅收是由政府組織的,可以籌集資金,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政府通過稅收政策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將其合理分配應用于社會公共投資方面,不僅為其提供充足的資金,而且有助于促進我國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進程,對經濟增長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其次,在稅收政策的影響下,可以使私人將經濟收入進行儲蓄或投資,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躍市場經濟,對推動經濟增長有著卓越的貢獻。
(二)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制定財政支出政策,能夠進一步滿足人們的需求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財政支出過程中,能夠產生結構效應,可以對經濟增長發揮著積極的調節性作用。經濟建設、社會文教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占據較大比重,而經濟建設尤多,二者與GDP增長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一方面,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國家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有利于國家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呈現上升趨勢,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對政府財政支出的需求相對較大,需通過財政支出政策加以調節。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在社會文教方面加大財政支出力度,對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有重要影響。由此可見,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有著一定的影響。
(三)財政預算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赤字、盈余、預算收支平衡是財政預算政策的重要組成形式,對我國經濟增長有著一定的影響。
首先,財政赤字對經濟發展有影響,其影響力程度與赤字規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赤字彌補方式是尤為關鍵的影響因素。所謂的財政赤字,是財政收入不能滿足開支,通常以通過銀行借款形式而彌補財政赤字。在此過程中,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得以增加,但是否引起貨幣供給過度,則不能確定。所以,赤字彌補形式的有效,才能對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影響。
其次,財政需求與供給對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產生重要影響,財政赤字能夠使財政需求結構加以改變,確不會使需求規模擴大?;诖耍試鴤杖脒M行彌補,如若能夠合理控制此債務補償模式,則能夠充分發揮其“擴張效應”,在規避通貨膨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著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最后,財政預算政策中赤字,能夠充分發揮著“排擠效應”,能夠促進政府對經濟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在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財政赤字發揮“排擠效應”,可以對政府投資中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抵消,有利于實現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促進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持
當前形勢下中國需要財政政策是毋庸置疑的,而需要什么樣的財政政策可以從政策基調、政策的預期工具兩個方面來分析。
篇4
從表面上看,薛家灣目前的電力供應不足,出現供需矛盾現象。2005年薛家灣供電局售電量是19.3億kWh,僅是包頭供電局年售電量的1/8,可見薛家灣供電局的用電指標并不高,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電網的“瓶頸效應”還沒有解決。
電源建設步伐比較慢,電網的配套工程上不去,有的企業雖然已接入系統,但由于變電站早已滿負載或超負荷運行,使企業無法正常生產。上述“瓶頸效應”使部分新的用戶無法及時用上電,也使一部分的老用戶有電用卻用不足,其結果不僅影響投資環境,也直接影響了電力的營銷量。
2.國家宏觀調控和出口退稅政策對高載能產品利潤影響。
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高耗能產品供需矛盾突出,供大于求嚴重。電石生產用戶銷售資金回收困難。用戶流動資金短缺,經營運轉困難。在結算電費時,付款方式絕大部分為承兌匯票,不可避免增加了電費回收的難度,這也是影響電力銷售量增加的因素之一。
3.農村用電存在管理混亂、電價偏高現象。
農村電價偏高,制約了農民的用電量,究其原因主要有:
(1)設備陳舊,線路老化、失修漏電嚴重,一部分電量白白地流失掉。
(2)管理混亂,私人承包電費使少數人在用電上占便宜,其負擔轉嫁到村民身上。
(3)“搭車收費”項目多,擅自提價政策多。
(4)竊電嚴重,往往是電價越高的竊電越嚴重。
上述種種現象直接影響著電力市場銷售量的增加。所以說,在電力市場供需矛盾的情況下,用電部門應認真分析、研究影響電力市場發展的制約因素,制定保護、扶持電力市場的措施、辦法,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用戶都能滿意地用足電,這正是電力營銷部門值得注意和必須認真改善的地方,也是電力營銷部門可挖的營銷潛力所在。
二、電力營銷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結合薛家灣供電局實際,用電營銷部門應考慮采取以下對策。
1.加快電網建設,消除“瓶頸效應”。
做好電力營銷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使電網建設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不但要認真改善原有電網,消除“瓶頸效應”,而且要按照發展的需要做好電網的發展規劃。電網建設涉及征用土地和建設資金問題,但關鍵還是資金問題。目前電網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有兩條,一是電力建設資金用以電網建設為主,二是向銀行貸款籌資建設電網。
2.堅持“扶大扶優扶強”和“保大顧小”的原則。
對一些優質用戶要力保。根據薛家灣供電局實際,內蒙古眾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三聯化工)應放在保護的第一位。內蒙古亞礦資源有限責任公司在解決好電費回收的情況下,也應保證其用電。對環保符合要求、交電費及時、2臺爐生產的企業也要想方設法保證其連續正常用電。
3.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工作。
我們在優質服務方面將做細、做實、做到位,開展工業園區現場服務方式,部門領導和檢修人員開始24小時值班,隨時隨地了解客戶運行情況,為客戶提供及時、主動、跟蹤服務,不分節假日和周休日,組織周期巡視和特巡,對發現的缺陷和異常及時進行處理,避免因故障而導致客戶停產。安全監察、檢修班繼續進行客戶用電服務工作,延伸服務范圍,抓客戶設備治理、無功補償管理、諧波治理工作,對客戶電工進行全面安全技能培訓。同時,增強客戶設備監督、檢查、試驗力度,經常性深入現場,確保用戶設備運行正常,減少事故損失。服務人員應經常性幫助用戶分析產品單耗情況,降低非生產成本支出。結合“蒙電服務進萬家”活動,全面作好各類用戶的優質服務工作,塑造“蒙電”服務品牌。
4.爭取政府支持。
現準旗沙屹堵開發區國稅局已經為區內高耗能用戶退稅納稅金額的20%,由環保局辦理,用于環保設施改造,雖然我局營業區內用戶環保已經合格,大部分不需要改造,我局也應積極爭取政策,為生產和準備生產的用戶退稅,為環保設施提供運行費用,同時為準備生產的用戶提供了啟動資金。同時爭取政府在交通、運管等方面為高耗能用戶放寬政策,增加再生產的信心。
5.加強用電管理,加速電網改造。
對暫時無法由用電營銷部門“直管”用戶和農村用電,電力企業要加強對電費的監督管理。開展用電普查,禁止亂收費和“搭車收費”,嚴肅查處竊電行為,保障國家的電費回收和用戶的利益。對陳舊的城區電網和農村電網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改造以減低損耗。資金不足可采用集資或貸款的辦法解決。
6.加快用戶工程進度,做好用電售后服務。
所有申請用電的用戶都希望能早日用上電,所有已用電的用戶都希望所用的電能質量是優質的和連續不斷的(即不停電),這正與用電營銷部門企盼增加營銷電量的愿望一致。因此,用電營銷部門可通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用電手續的辦理和工程建設的速度,使用戶早日用上電。同時,保證所有已建立供需關系的用戶用電的安全和可靠,加強對設備線路的巡查維護。發現故障及時處理,以減少每一環節的停電時間,使用戶滿意。
7.利用經濟手段調控電力市場。
長期以來,對電力的供需矛盾都是用計劃經濟的手段進行調控的。電力不足了,就對用戶進行電量的分配和限制;電富余了,就對發電廠的發電量進行計劃安排和限定。這種安排總顯得不合理。當然,電力是公共事業,用電營銷部門要按一定比例的計劃成份配以一定比例的競爭成份無疑對電力的發展和平衡是有利的。可考慮在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按照省調分配電力指標,對用戶相應地實行配以一定的電量指標。超用分配電量的用戶實行減扣分配電量一半的辦法,鼓勵多用電,但在用電高峰的情況下,不能超出分配電力指標。用這種手段不僅可以增加市場對電力的需求,同時也可使各用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超級秘書網
用上述市場經濟手段調控電力市場,使電力體現了高來高去,低來低去的商品價格規律,在電力寬松時刺激市場需量的增加,在電力緊缺時自動調控市場的需量。從而達到發電和用電不斷趨于平衡。
8.利用科技拓展市場。
篇5
一、環境稅的內涵及對獨立環境稅的相關設想
1.環境稅的內涵
環境稅的概念興起于20世紀末的國際稅收學界,目前稱之為生態稅、綠色稅,至今尚未有明確統一的定義。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名為《環境稅的實施戰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環境稅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環境各種用途的定價來改善環境,稅收手段的目的在于通過比價、改善市場信號勸阻某種消費形式或生產方式,降低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排放水平,并鼓勵有利于環境的利用方式以減少環境退化,這些稅收被稱為環境稅?!?/p>
歐盟統計局對環境稅的定義是:針對某種在被使用或釋放時會對環境造成特定的負面影響的物質單位使用(或排放)量所征收的稅費。
我國許多學者也從廣義的角度對環境稅做了界定。北京大學張世秋教授指出:環境稅是指國家對一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環境容量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根據其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程度進行征收的稅收。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院長計金標將環境稅定義為:“稅收體系中與環境、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有關的各種稅種和稅目的總稱。它不僅包括污染排放稅、自然資源稅等,還包括為實現特定的環境目的而籌集資金的稅收,以及政府應向某些與環境相關的經濟活動的性質和規模的稅收手段?!?/p>
一種較為常用的環境稅定義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
2.對獨立環境稅的相關設想
綜合考慮環境質量目標、現有的環境治理技術條件和收費情況,借鑒國外的經驗,可以對我國設立獨立的環境稅進行如下設想。
(1)稅目。環境稅稅目應當包括氣體、液體和固體三個方面,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水、廢水及一些固體廢棄物。選擇這些對象為環境稅稅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就目前來看,上述對象給我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較為嚴重;其次,對于這些污染物,我國已經開征了排污費,征收環境稅的條件相對成熟;最后,借鑒國外開征環境稅國家的成功經驗。這一方面可以利用現有繳納排污費的條件,減少征收阻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環境稅的設計難度。
⑵稅率。作為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的經濟杠桿,同時考慮到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大規模的增稅計劃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因此,獨立環境稅的設立應當遵循 “費改稅”原則,根據2003年《排污收費條例》以及《中國綠色GDP核算研究報告2004》的規定,設置相對較低的環境稅稅率(如表1)。
表1 環境稅的稅率設計
[稅目\&稅率(元/噸)\&二氧化硫\&633\&廢水\&0.57\&固體廢棄物\&1000\&氮氧化合物\&1100\&二氧化碳\&10\&]
⑶計稅依據。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是對污染產品征稅,計稅依據為產品數量。如燃燒煤炭、汽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碳排放的主要成因,要想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方面可以針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本身的含碳量來征稅,也可以針對二氧化碳的實際排放量來征稅。理論上,從稅額的準確性角度而言,環境稅的計稅依據確定為相應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更為可取,但考慮到針對排放量來征稅存在一定的監督和管理問題,所以針對各種化石燃料中的碳含量來征稅可能效果更好??紤]到我國目前的狀況和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暫且借鑒我國已有的征收排污費的經驗,以實際排放量作為環境稅的計稅依據。
二、環境稅對企業環保行為選擇的影響分析
環境稅政策是政府環保規制的一種方式,因此,企業對該政策采取的不同遵從行為,即是否繳納環境稅將成為企業自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將對企業的環保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如圖一)。然而,企業通常都具有趨利性,因此對環境稅政策的遵從行為取決于納稅金額的大小。如果企業繳納的環境稅較高,在權衡之下,企業將逃避繳納稅收,從而會選擇逃避型環保行為;如果企業繳納的環境稅在企業的接受范圍內,企業會繳納環境稅,并選擇主動型或者應對型環保行為。下面將基于單個微觀企業的視角,分析環境稅對企業環保行為選擇的影響。
1. 環境稅政策下企業采取主動型環保行為
企業在繳納環境稅的前提下,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主動型環保行為。企業一方面可以在保持原有的生產和治污技術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擴大原有的治污設施或者新建污染治理系統,提高企業的治污水平,使等量產出條件下的污染物排出量降到最低標準,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采用新的環保技術來提高自身治污能力,降低企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達到政府環保規制政策的要求。
2. 環境稅政策下企業采取應對型環保行為
企業在繳納環境稅的前提下,不改變原有治污能力和水平,采取應對型環保行為。一方面,企業為達到環境保護標準,可以在合理區間內,適當減少產出數量,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企業在保證產出不變的情況下,將稅收成本向前轉嫁給消費者或者向后轉嫁給生產者,使得企業的成本保持不變,同時可以達到遵從環境保護政策的目的。
3. 環境稅政策下企業采取逃避型環保行為
當繳納的環境稅超出企業的可承受范圍時,企業會選擇偷排或者遷址等行為來逃避繳納環境稅,如把一些污染嚴重的生產性工序和產品轉移到一些對污染管控不嚴的國家或地區,通過對外投資設廠,企業的治污能力和水平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將投入較大的搬遷成本,甚至會面臨罰款、停業整頓等行政或法律處罰。
三、政策啟示
1. 積極完善稅收制度
政府應當積極進行制度創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環境稅政策,構建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稅收制度體系,相機抉擇地提高環境稅稅率,以考慮經濟個體稅收負擔的合理性以及宏觀調控的需要,對符合減排的設備、產品、技術和行業給予一定的減稅,同時,政府要繼續深化研究相關政策,不斷從實踐中總結、提升、完善各種政策措施,通過對事權的界定,對環境稅稅收收入歸屬權在政府間進行劃分,為減少政策變化過程中來自地方政府的阻力,平衡地區間的財力差異,緩解地方財政收入不足的狀況,加強地方政府對本地區企業在環境稅政策遵從方面的引導和推進作用。
2. 提高環境規制強度
在試點征收環境稅時,應當提高環境規制強度,激勵企業進行治污技術創新,讓企業在高治污水平上實現污染減排和治理,給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政策推行意愿,消除政策實施的不確定性,讓企業也形成穩定可信的政策實施承諾,這將有利于企業采納新環保技術,選擇積極的環保政策遵從行為和環保投資策略,實現政策目標。針對不同地區和行業的實施特點,政府應當針對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特點,設置具有差異化的環境規制強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正調整至合理水平,從而使環境規制對企業的環保行為產生持續的刺激作用。
3. 制定和實施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
環境稅政策的實施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相配套,政府在制定和實施環境稅政策的配套政策措施時,應具有靈活性,注重與其它的環境政策配合、補充。在環境稅政策實施初期,政府部門一方面應加強對政策的宣傳解釋,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優惠措施,如貸款貼息、稅收優惠等,來提高企業的政策遵從意愿。在政策實施后,政府則要加強對企業的技術服務,環保部門應積極主動地與企業溝通,安排專家到企業進行技術咨詢,了解并解決企業在政策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減少企業的政策遵從障礙,提高企業采納新環保技術的積極性。
篇6
關鍵詞:市場經濟;公路運輸;經濟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arket economy,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got great development, the highwa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some remote inaccessible region, strengthen the region along with external connection,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road transport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some measures of reform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in the market.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highway transportation; economic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U4-9]
引言
公路交通運輸是連接各個城市的中介,也是各個城市的發展的基礎,其具有靈活、便捷和通達性好的特點,是現代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經濟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都有賴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交通的通達性展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公路運輸的市場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給公路運輸的經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公路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在新時期如何實現交通運輸經濟管理的改進,促進其持續發展。
一、公路運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路交通運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同地區的交通運輸情況不同,但是其共同作用便是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公路運輸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礎
縱觀全國各地的發展,經濟落后的地區大多數是一些較為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而對于一些沿海地帶或者國家的中心城市來講,其公路四通八達,為當地帶來眾多的效益。國家對任何一個地方的開發,都要先保證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見,交通運輸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公路運輸作為各種運輸方法中的一種,是最為普遍,而又常用的一種交通方法,具有靈活、便利等特點。隨著高速公路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的公路運輸網得到了完善,其地位越來越重要,是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二)公路運輸的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在很多城鄉、偏遠地區,“要想富、先修路”的標語隨處可見,這是發達國家和我國國內各個發達城市的歷史所驗證的。公路交通運輸是否便利、完善直接影響著本地區與外交流的程度,影響著本地區的開發與發展。很多時候,公路的建設只是為了目的地的資源開發,但是我們卻發現公路的建設帶動著各個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公路運輸的超前建設,將會加強沿線地區對外聯系,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一個封閉的地區,就算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是沒有便利的交通,依然繼續落后,即落后的公路建設,將會嚴重的阻礙本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一個地區的公路運輸狀況良好,就會吸引跟多的外來投資者,從而帶動本地區周邊地區的發展,加強各個地區的之間的聯系,促進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公路運輸與經濟協調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基礎作用的公共交通基礎建設,也應該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社會主義公路運輸體系的建立,其宗旨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公路交通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以促進建立一個和諧的公路交通體系。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公路運輸作為各個地區發展的基礎,必然要進行一些改革,才能夠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發揮最大的作用為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
一是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改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必然要求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而公路運輸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部分,必然存在著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是公路運輸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客觀要求。公路運輸市場是進行道路運輸商品交換的場所及交換雙方經濟關系的總和。只有建立健全的運輸市場機制,才能夠促進市場中的經營機制的轉換。
三是現代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是實現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公路運輸經濟管理必須要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才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幾點改革措施
(一)加強和改善公路運輸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良好的管理體制是保證公路運輸業經營管理的科學性的保證,當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路運輸業的發展變化對以往的公路運輸業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應當盡快地制定綜合性運輸政策與體制,以保證公路運輸業的協調發展,推進公路和地區經濟的雙重發展。
(二)加強公路運輸成本管理,實行全面預算要實現公路運輸成本的管理,就必須做好工程的全面預算,將施工成本降至最低,提高公路運輸經濟的持續發展。全面預算管理的理念是發達國家在多年的經濟管理中形成的成功經驗,其作為一個預算體系,是綜合考慮了各個責任單位的責任、利益和職能,通過監督、激勵和分配等手段,解決企業的內部管理問題,工程的預算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路施工企業的成本水平。因此,做好公路運輸成本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地做好項目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對比選擇較好的材料供應商,制定好項目的成本計劃,為工程的順利完成奠定全面基礎。
(三)經濟管理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管理方法公路是涉及到社會中的一切經濟活動,是所有經濟活動進行的基礎,不是任何一個經濟地區獨有的,其具有公共性、規模性和非營利性等特點,同時其又具有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等特點。作為一項公共事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作為政府應當為公路經濟管理提供政治保障,提供良好的交通的服務,在尊重公路運營規律的基礎上,賦予特定企業的壟斷經營權,這樣利用行政和經濟手段的結合,促進公路運輸經濟的有效管理,促進公路運輸業的持續發展。
(四)企業內部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路運輸行業要生存和發展,管理是關鍵。首先,加強對企業的管理,成立經理辦公室、企業科、經營科,組成經營決策中心。職能是進行市場調研,市場預測,制定企業經營目標,內部管理的制度,崗位工作標準和進行市場信息管理,克服人浮于事,辦事托沓,互相內耗、效益低、適應市場慢的弊病。其次,管理人員要最佳化,加強企業管理主要的因素是企業領導,管理人員要專業化,培訓最優秀的專業人才是加強企業管理的當務之急。再次,企業管理制度化。市場具有規范性平等性、條理性的特點,運輸事業要克服“以包代管理”的弊病,制定科學的可操作性崗位工作標準,工效掛鉤,獎罰分明,責權分明,完善企業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內容,控制運行機舸,以規范企業的內部管理行為和經營行為,作到依法經營,依法管理。
總之,公路運輸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我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為公路運輸業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路運輸業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公路運輸經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不斷發現解決公路經濟管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及時進行解決,切實做好這項工作。
參考文獻:
[1] 高小軍.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探析[J]. 黑河學刊. 2009(05).
[2] 劉雅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宏觀調控問題[J].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10)
[3] 段增英.公路運輸經濟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8).
篇7
關鍵詞:土地財政;社會經濟;房地產市場;影響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4)03-0052-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12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是不同的概念。目前學者對互聯網金融進行了比較明確的界定,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信息與金融融合產生的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模式稱之為互聯網金融模式[1]。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企業為基礎,結合金融要素的一種模式,主要包括以阿里巴巴為首的互聯網公司建立的貸款和基金銷售平臺以及第三方支付和P2P網絡借貸等。而金融互聯網,是傳統金融機構利用計算機系統、電子渠道建立的能夠取代人工和銀行網點滿足客戶隨時隨地獲得金融服務需求的模式,主要包括電話銀行、網上銀行以及銀行建立的電商平臺等。2013年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倒逼傳統金融業務的改革,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和證券基金公司紛紛思索探尋新型的信貸融資模式,由此產生了新的金融互聯網模式?;ヂ摼W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風險不同,對其應分類監管、區別對待[2]?;ヂ摼W金融由從未涉足金融的互聯網企業構建,對于風險控制缺乏經驗,極易堆積風險,缺乏監管且高度集中的風險一旦大規模釋放,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破壞性的沖擊,制約金融市場的發展。而金融互聯網由傳統金融機構為主體,在風險控制方面具備豐富的經驗,監管部門在已覆蓋大部分的監管要求,對金融互聯網的監管不能與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一概而論,應根據其風險不同制定不同的監管要求。
二、建立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監管的迫切性
(一)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1. P2P網貸的風險
P2P網貸由于其資金門檻低以及監管和法律的空白而風險頻發。經過野蠻式增長后,P2P行業堆積的風險通過提現難、跑路、倒閉而集中爆發。根據最新數據,截止到2013年年末,共有74家P2P平臺出現問題,涉及資金約為12億元。幸存的P2P企業也未做到規范運營,醞釀著建立資金池集資、關聯交易、圈錢甚至龐氏騙局等問題。根據調查,P2P網貸平臺給投資者的收益年化利率約為10%~16%,給貸款者的年化利率一般為18%~25%,在沒有任何監管的前提下,高收益背后隱藏的巨大風險一旦集中爆發勢必引發信任危機和系統風險。
P2P網貸平臺主要面臨七大風險。一是道德風險。指平臺負責人將投資者的資金匯集成資金池挪作他用或卷款跑路的風險。二是交易風險。主要指在交易支付結算環節時P2P網貸平臺中借貸雙方資金的劃撥需經過中間賬戶,但對于中間賬戶的監管處于空白狀態而引發的風險。三是技術風險。指由于缺乏技術門檻而導致的網貸平臺數據遭到攻擊而使客戶發生損失的風險。四是信用風險。是網貸平臺的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而造成投資人的損失的風險。五是法律風險。指P2P網貸平臺缺乏法律支撐與約束,其業務模式游走在法律邊緣極易觸碰紅線的風險。六是監管風險。目前對于P2P行業沒有明確規定監管主體和監管責任、缺乏監管法律,多頭監管等于沒有監管。七是系統風險。這是由于經濟下行而帶來的所有金融機構都可能面臨的風險,但風險控制能力相對較弱的P2P行業更難消化系統性風險[3]。
2.余額寶等網絡理財的風險
余額寶等網絡理財上線以來雖未發生違約事件,但是其運營的背后也隱藏著風險。自余額寶推出取得不錯反響后,百度、網易等互聯網巨頭紛紛以高收益來作為吸引客戶的方式推出網絡理財。實際上,宣傳的收益率只是預期收益率而不是實際收益率,根據銀監會的規定,理財產品的銷售不能承諾固定的收益率。在網絡理財銷售火爆的同時必須透過現象看到理財產品的本質,警惕理財產品的風險。
余額寶等網絡理財主要有四大風險:一是投資風險。網絡理財產品大多是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基金產品,而基金產品是具有不確定性收益或損失的,與銀行存款相比,網絡理財產品并不能保本保收益。二是技術風險。與銀行賬戶相比,網絡理財產品的賬戶安全要低,被盜和被非法轉移財產的風險更大。網絡理財是互聯網和基金公司的合作,牽涉的環節多,其中任何一方出現信用問題都可能導致客戶遭遇損失。三是行業風險。網絡理財以互聯網公司為支撐,一旦基金運行出現問題或者互聯網公司破產倒閉,將對投資者的信心產生影響,行業類的網絡理財產品不分良莠都會遭遇信任危機。四是市場風險。當經濟運行出現類似金融危機等系統性風險時,貨幣市場違約而帶來網絡理財產品違約將帶來投資者的恐慌。
3.第三方支付的風險
第三方支付在我國發展較快,央行已經開始對其進行規范。截止到目前,央行已經給250家第三方支付企業發放經營牌照。但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也出現一些問題。在資金沉淀以及利息歸屬等問題尚未厘清的情況下,支付寶的泄密事件引發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信任危機。實際上,2011年12月支付寶也被卷入互聯網大規模數據泄密事件,但未引發較多關注。第三方支付企業與用戶的資金安全息息相關,隨著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的急速發展,第三方支付的安全問題應該引起更多的重視。
第三方支付具有三大風險,首先是沉淀資金風險。在第三方支付的運營過程中,買方先將貨款轉入第三方支付的賬戶中,等到買方確認收到貨物沒有異議再將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的貨款打入賣方賬戶,其中第三方支付賬戶中由于時間差而集中的資金就是沉淀資金。數額巨大的沉淀資金若用作其他投資,一旦發生風險,將給客戶帶來損失。其次是技術風險,第三方支付是依賴互聯網技術的行業,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其一旦遭遇黑客攻擊竄改資金數字或者泄露客戶資料,都將對客戶產生難以估量的損失。最后是洗錢和欺詐風險,第三方支付的現金流并不受到人民銀行反洗錢的監管,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洗錢和詐騙等非法行為。
(二)金融互聯網的風險
與互聯網金融相比,金融互聯網主要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領域的延伸,其業務相對比較規范且有法有規可循,風險較小。但這并不意味著金融互聯網絕對安全可靠,金融與互聯網都是高風險的行業,互聯網渠道給金融服務降低成本、提供便利,但也帶來一些新的風險。
1.技術風險
金融互聯網的技術風險指的是商業銀行的網絡系統遭到技術性外部攻擊而造成的損失。金融互聯網的主要業務是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線上交易和大量的資金轉移以數據傳輸作為支撐,很容易遭到黑客的攻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防火墻、殺毒技術發展的滯后(一般情況下先產生病毒才研制出相應的殺毒技術),金融互聯網首先要防范的就是技術風險。金融互聯網平臺設計中的缺陷、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障礙、以及用戶客戶端的操作錯誤均有可能給金融互聯網的安全造成威脅。
2.法律風險
金融互聯網的法律風險一方面來源于專門監管金融互聯網法律的缺失,對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法律不能完全覆蓋新型的加入互聯網因素的金融業務,在法律缺失的情況下可能最終產生傳統監管框架之外的問題而產生風險。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法》中并沒有針對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銀行電商平臺的專門規定,《電子支付指引》和《電子銀行安全評估指引》等規章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另一方面是金融互聯網化帶來的違法行為,包括洗錢、詐騙、侵犯客戶隱私等?;ヂ摼W的遠程性和開放性使得對這類違法行為的監管更加困難。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空白和金融互聯網監管的局限
1.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空白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無序性和亂象迫使金融當局必須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爆發性和快速性也使得監管法律規章難以跟上其發展速度,導致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滯后。目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基本空白。
第一,缺少專門法律。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框架內,雖也根據需要出臺了一些有關互聯網金融的規章制度,如有關第三方支付的《電子支付指引》和《電子銀行安全評估指引》,這些零散的制度缺乏協調性和統一性,也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的更新。對于風險更為集中的P2P網貸平臺和網絡理財居然沒有任何規范性的文件和指引[4]。更是缺乏一部專門用于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難以對互聯網金融形成有效系統的監管。
第二,沒有行業門檻?,F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章對互聯網金融幾乎沒有規定準入門檻、資本要求,導致其風險普遍較大。對互聯網金融中對資金要求最高的第三方支付規定,申請擬在全國范圍內從事支付業務、省范圍內從事支付業務注冊資本分別為1億和3千萬元人民幣。而對于發展起步較晚的P2P網貸,沒有任何準入門檻,導致P2P行業魚龍混雜,行業風險極高。
第三,缺乏監管措施。由于監管主體不明確和監管法律缺失,互聯網金融的合規與否沒有明確的標準,也得不到有效的監管,這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無序競爭、風險頻發的主要原因。風險高度集中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缺乏必要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無法做到防范風險、識別風險和控制風險,在風險發生后無人問責、無人整頓,互聯網金融處于監管措施缺失的真空地帶。
2.金融互聯網監管的局限
金融互聯網是對傳統金融業務的延伸,部分可沿用傳統金融業務的監管體系。對金融互聯網的監管制度建設也已經起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現有法律法規的不足。雖然人民銀行已經頒布了《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和《電子支付指引》等,但相對于復雜的互聯網而言這些辦法和指引過于籠統和單薄。另外,對于金融互聯網客戶的隱私保護和跨境業務還缺乏具體的法律法規。
第二,缺乏專門的監管機構。目前監管當局沒有區分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和互聯網業務,仍然按照對傳統業務的監管方式對金融互聯網進行監管。目前缺乏專門的監管機構負責金融互聯網業務的日常監管,而是將其納入商業銀行的一般風險監管工作中。
第三,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目前金融互聯網的業務已經超越傳統銀行業務,甚至加入保險、證券、電商等業務,而對于金融互聯網的監管還停留在分業監管的體系框架中。現有的監管人員也難以滿足金融互聯網時代全方位、靈活性、高技術監管的要求。
三、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要求
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在代表產品、準入門檻、資金來源、授信依據以及風險類別以及風險控制經驗上均存在差異,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應分類監管、區別對待,對于目前處于監管空白的互聯網金融應重點監管。
(一)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主體
確定合適的監管主體是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實施有效監管的前提。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是“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將金融與互聯網結合起來,既包含銀行、基金、保險、其他金融機構,也包括互聯網和第三方支付等非金融機構,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只會造成混亂的責權關系,不利于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中風險的識別和控制,甚至導致風險的跨機構跨行業蔓延,形成系統風險[5]。
要理順各類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機構的業務性質和相應機構的性質定位,明確監管主體,確定監管責任?;ヂ摼W金融機構類別繁多、業務紛雜,在監管時應根據其業務性質確定不同的監管機構;而對于金融互聯網,其業務多是銀行業務的延伸,在監管時具有一致性、統一性,可采用相同的監管機構。
對P2P網貸平臺,因其業務與銀行貸款業務性質一致而確定其由銀監會監管,對于其資金劃撥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則由人民銀行進行監管;余額寶等網絡理財產品實質上是基金通過互聯網渠道的銷售,歸根結底應由證券會監管;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涉及支付結算,應由人民銀行的支付結算司監管;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銀行電商平臺的業務主要是傳統銀行業務的延伸,仍然應該由銀監會和人民銀行共同監管。
(二)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范圍
明確監管范圍是實現良好監管的重要前提。對于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監管當局不能因其金融創新和風險特性而全部嚴厲打擊取締,應用包容開放的態度對其進行適時適度地監管。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范圍應從兩個角度進行考察:一是監管范圍的橫向范圍;二是監管的縱向范圍。
1.監管的橫向范圍。即是明確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納入監管的業務范圍。互聯網金融由于處于監管空白,其業務構成包括P2P網貸平臺、余額寶等網絡理財和第三方支付等均要納入監管范圍中。而金融互聯網業務,由于其本身是傳統金融業務的擴展,已有部分在現有監管框架之內,對于未納入監管的互聯網部分要納入監管范圍。
2.監管的縱向范圍。即是指對納入監管對象監管力度。對于風險集中爆發的P2P網貸平臺,應加大對其的監管力度;對于由于經濟運行良好風險尚未顯現的網絡理財應重點監管;對于偶有風險且可控的第三方支付應正常監管;對于金融互聯網的各業務對其監管要區別與傳統金融業務。
(三)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手段
監管手段是指為實現監管目標或完成監管任務為采用的具體形式和技巧。目前的監管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在當前互聯網金融野蠻式生長且監管空白、金融互聯網積極創新現有監管難以全面覆蓋的背景下,創新和完善網絡技術監管手段,使網絡技術監管手段與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結合起來,是新時期實現有效監管的重要途徑。
1.網絡技術手段。互聯網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必須采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手段,運用電子計算機對互聯網上的金融行為進行實時監管,通過全國一體、上下聯動監管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構建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監管長效機制。網絡技術手段是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監管的必要手段。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即通過國家的立法和執法將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市場中運行的各種行為納入法制軌道,使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中的各參與主體按照法律要求規范其行為。使用法律手段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進行監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法律手段監管具有強制性和約束性,是金融監管中最常用的手段。
3.經濟手段。經濟手段指監管當局采用間接調控方式影響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活動和參與主體的行為。主要包括價格手段、稅收手段和宏觀調控手段。對于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中高于其價值的價格水平可以使用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對于發展速度過慢或過快而導致不規范的市場主體可以運用稅收手段監管。
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指監管當局采用計劃、政策、制度、辦法等進行直接行政干預和監督。雖然行政手段針對性強、效果明顯,但是在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監管中只能作為一種輔的手段。這是因為行政手段與市場運行規律相背離,對市場主體的負效應大,也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
(四)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措施
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應充分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體系建設,從改造監管環境入手,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水平和人員素質,更好地監管促進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規范發展。
1.完善監管法律法規。完善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法律法規是實現對其有效監管的基礎,應適時修訂完善現有適用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研究制定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法律法規。第一,應研究制定《互聯網金融監管管理辦法》,將P2P網貸平臺、余額寶等網絡理財、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模式納入監管范圍。第二,修訂原有商業銀行監管法律法規,增加新的金融互聯網化的更高的監管要求和監管手段。第三,對于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中最重要的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應制定專門的法律條文。第四,加快出臺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行業標準,設立準入和退出門檻。
2.規范監管流程?;ヂ摼W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工作流程是監管人員對其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的各個環節[6]。首先確定日常監督檢查環節,對于互聯網金融中的不規范和不合理現象進行實地核查,對異常現金流進行跟蹤監督。其次確定專項檢查環節,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中的特定事項安排專項核查,做好數據匯總工作。第三,風險的查處環節,對于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中反應的風險問題,應及時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辦法要求進行規范處置,并及時更新數據和風險類型,建立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風險管理數據庫。同時,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涉嫌違法犯罪行為的,應及時向主要監管機構和公安機關報告。
3.加大監管力度。應投入監管人力物力,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堅持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相結合、日常監管與重點監管相結合。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制定監管計劃、日常監管分析、風險評估、監管評級,另一方面要從監管流程的各個環節出發,對日常監管和重點監管設定不同的要求、標準和手段措施,并將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日常監管和非日常監管的監管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同時持續開展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風險評估工作,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手段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風險管理進行優化。
4.提升監管人員水平。提升監管人員水平是加大監管力度,開展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日常監管和重點監管,運用網絡技術監管手段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風險防控的重要措施。應加快建設一支具備金融知識、監管知識與互聯網知識相結合的現代化復合型監管人才隊伍,不斷提升監管人員水平,使其適應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的節奏。通過加強與具有先進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監管經驗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定期開展監管培訓活動,鼓勵監管人員參與國際認證考試,不斷提升我國監管人員的監管水平。
5.加強行業自律。行業自律是為了規范行業行為、維護行業間的公平競爭和正當利益的有效途徑,也是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行業監管的的輔措施。因此,要大力推動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形成行業自律,制定行業自律規范和同業公約,從內部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行業進行全面的監管。通過行業內有效的交流降低信息不對稱減少金融風險,維護同業成員的權利以及協調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行業內部矛盾。鼓勵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如P2P行業協會、網絡理財協會、第三方支付協會等。加強對各行業成員的監督指導,建立行業內部的投訴機制,對圈錢、欺詐等不合規的人員進行教育。
(五)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監管獎懲機制
監管存在執行力的問題,合理的獎懲機制能夠提高監管的執行力。若沒有獎懲機制,則難以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中不規范發展的企業形成有效的約束力。因此,要設置合理的獎勵懲罰措施,第一,對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中的不合規不合法引發風險的單位要進行嚴厲的處罰,不僅要對其進行罰款、沒收非法所得等經濟性懲罰,必要時還可施以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懲罰。第二,對于合法合規經營、風險控制能力出色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企業還須給予獎勵,可以通過表彰、優惠政策等進行獎勵[7]。
四、結語
近日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呈現爆發式無序增長,缺乏有效監管帶來的金融風險給我國金融穩定帶來了挑戰?;ヂ摼W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并不是一個等價的概念,其風險大小和受監管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語,在對二者設計監管要求時理應區別對待,分類監管。有效的監管不僅需要監管當局和行業自律的努力,還需要各部門形成努力合理,形成監管多方聯動機制,共同為促進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的規范、有序、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吳曉靈.互聯網金融應分類監管、區別對待[N].IT時代周刊,2013-11-05.
[3]沈杰.P2P網貸平臺的成因、問題和發展思路[J].商,2013(13):304-305.
[4]程雪軍.論互聯網金融發展與法律監管[J].中國外資,2013(9):55-55.
[5]于宏凱.互聯網金融發展、影響與監管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3(9):8-11.
篇8
海外耕地投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投資合作,獲取耕地資源的重要手段。海外耕地投資能夠通過國際合作和糧食進口,增加中國糧食供給,對國內糧食市場產生重大影響?;诳虏嫉栏窭股a函數模型,對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糧食生產勞動力人數、有效灌溉面積、農業產品生產價格指數、農膜施用量、化肥施用折純量、農藥施用量等10個因素進行模型參數篩選,擬合中國糧食總產量關于糧食產量影響因子的函數關系,測算中國國內糧食生產總量;同時通過時間序列數據擬合出口糧、工業用糧、飼糧、種子糧以及糧食損耗的函數模型,測算中國國內糧食需求總量;在此基礎上,通過情景分析法模擬不同情景下,中國在海外生產的糧食進入中國市場的比例,并以此作為影響中國糧食總產量的因子之一,構建關于中國糧食總供給的函數模型,分別測算不同情境中海外耕地投資生產的糧食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表明,悲觀情景和一般情境中,海外耕地投資生產的糧食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并不顯著,樂觀情境中中國海外耕地投資對中國糧食安全產生顯著影響。進一步研究表明,當海外耕地投資糧食進口率超過75.3%時,海外耕地投資會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產生顯著影響。研究結論和建議:目前中國海外耕地投資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并不顯著;中國的海外耕地投資能夠直接或間接增加中國糧食供給,并且供給量顯著提高,存在提高中國糧食供給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巨大潛力,決策部門需要重視海外耕地投資,引導海外耕地投資良性發展。
關鍵詞海外耕地投資;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糧食總供給;糧食總需求
中圖分類號F329.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5-0102-09DOI:10.12062/cpre.20170333
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約為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3,糧食供給安全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均糧食消費量增加;農村勞動力外流,大量耕地拋荒、土地污染以及工業用糧的增長,導致中國的糧食供給處于“緊平衡”狀態[1]。目前,中國保障糧食供給安全手段包括土地整理、基本農田保護、農業科技以及對外糧食貿易等,海外耕地投資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據國外網站Land Matrix統計,中國海外耕地投資最早從二十一世紀早期開始,十幾年來已經在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通過購買、租賃、優惠經營等方式,投資當地耕地,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中國的糧食供給安全。
1研究對象和數據來源
海外耕地投資,指的是投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個人通過與被投資國(東道國)簽訂合同,購買或者租賃東道國的耕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目前,耕地投資領域主要包括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種植、林業、牧業、碳匯、生物燃料、旅游業、工業等。海外耕地投資在國內屬于前沿課題,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學者對此做了探索性研究,主要涉及海外耕地投資的區域選擇、投資方式、合作模式、投資風險等[2-8]。對于關鍵性課題,海外耕地投資對于中國糧食供給安全影響程度,目前少有涉及。把握海外耕地投資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影響程度,對當前中國海外耕地投資所處階段形成理性認知,為決策部門引導中國海外耕地投資良性發展有重要作用。
通過搜集整理Land Matrix的中國海外耕地投資案例數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等資料,構建糧食供需模型和糧食供給安全測度模型。
2糧食供給安全測度模型構建
在國內外學者關于海外耕地投資以及糧食供給安全研究成果基礎上,構建糧食生產函數,并將海外耕地投資所生產的糧食總量作為變量,以海外耕地投資生產的糧食進口比例為橋梁,重構中國國內糧食總供給函數,結合國內糧食需求總量,測算中國糧食供o安全水平以及海外耕地投資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影響。
2.1國內糧食供給模型構建
2.1.1指標篩選
國內外學者大量運用統計模型對不同層級區域的糧食生產能力、生產潛力進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糧食生產勞動力人數、有效灌溉面積、農業產品生產價格指數、農膜施用量、化肥施用折純量、農藥施用量等10個因素作為可能影響糧食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氣候條件由于很難具有突變性和很大差異性,很難進行合理量化,故此在研究中暫不考慮[9-15]。
2.1.2國內糧食生產函數構建
柯布-道格拉斯糧食生產函數轉換成線性形式如下:
其中,a是獨立的殘差項,ε為隨機擾動項,表示其他因素的影響,xi=log(Xi),α,β,γ等自變量參數分別表示因變量y關于xi的斜率,參數數值大小與因子xi對糧食產量y的影響顯著性正相關。因此,模型的關鍵在自變量參數求解。變形之后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是一般線性模型,可以通過最小二乘法(OLS)進行求解,確定參數結合Xi實際值可計算出糧食產量。
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獲取關于中國糧食生產總量以及可能對糧食生產產生較大影響的自然、科技、政策、經濟等方面的主要影響因子相關數據(見表1)。
表中,Y表示糧食總產量;X1表示糧食播種面積(103 hm2);X2表示糧食成災面積(103 hm2),由于中國在實際統計過程中并沒有統計糧食成災面積,只有農作物成災面積,因此研究過程中根據農作物成災面積和農作物生產結構中糧食生產的比例推算出糧食成災面積;X3表示農業機械總動力(萬kW);X4表示農村用電量(億kW?h),這也是很多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常用的指標,但嚴格來說,更合適的統計指標為用于糧食生產的農村用電量,由于很難獲取相關數據,因此保留農村用電量這一指標;X5表示糧食生產勞動力人數,中國統計過程中,并沒有糧食生產勞動力人數這一項,只有農、林、牧、漁勞動力人數,因此研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用該項指標替代;X6表示有效灌溉面積(103 hm2);X7表示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上年用100表示;X8表示農用化肥折純量(萬t),這一指標統計農用化肥的實際重量,即將農用化肥中氮、磷、鉀等重量進行剝離,求取農用化肥實際重量;X9表示農藥施用量(萬t)。
由于各指標統計單位存在差異,研究中需要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影響因子的顯著性進行比較分析,因此需要對原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原始數據無量綱化。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首先對面板數據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發現,ADF單位根檢驗伴隨概率為0.93,PP檢驗伴隨概率為070,均大于0.05,說明原始數據存在單位根,不能直接進行回歸。考慮一階差分,結果中ADF檢驗和PP檢驗的伴隨概率均為0,說明對原數據進行一階差分之后,不存在單位根。
當滯后階數分別取L=1,2,3,4時,AIC和SC的取值在L=2時最小,所以確定滯后階數L=2。為了考察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協整關系,需要對一階差分后的結果做Johansen協整檢驗(表2)。
Johansen檢驗做了4個假設:原假設H0分別為:①變量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②變量之間存在最多1個協整關系;③變量之間存在最多2個協整關系;④變量之間存在最多三個協整關系。結果表明,對于4個原假設H0,對應的P值分別為0.000 0、0.005 0、0.001 14、0.034 7,均小于0.05;對應的Trace統計量分別大于95%置信度下的臨界值。所以,拒絕原假設H0,說明變量之間存在4個協整關系。
利用Eview8.0對無量綱化后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水平下,調整后的R方為0.983 4,回歸方程可信度很高;F統計量為93.17>F0.05(9,5)=4.77,說明表明模型從整體上看糧食a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線性關系顯著;AIC為-3.26,SC值為-27,兩個參數的值較小;DW值為229,處于[15,25]區間內,說明回歸方程自變量無自相關。逐步回歸后,剔除變量D(X4)、D(X5)、D(X8)。但注意到,構造回歸方程時,D(X7) 參數符號為負,但從經濟意義上來說,D(X7)表示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的一階差分值,對糧食生產總量為正相關,參數符號為負與經濟學意義相悖,應當剔除;另外,除自變量D(X2)的P值分別為001小于005外,其他自變量和常數項的P值均大于005,且參考t值并不顯著說明自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需要對模型進一步優化。
根據P值大小,逐個放入方程,用逐步回歸法對方程進行回歸,D(X3),D(X4),D(X7),D(X9)依次被剔除,即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以及農藥施用量與糧食生產總量關系并不顯著?;貧w結果中,D(X1),D(X2),D(X6)的伴隨概率P值均小于0.05,說明在95%置信度水平下,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與糧食生產總量關系顯著;調整后的R方值為0.761,說明回歸方程解釋力較強;D-W統計量為1.902,非常接近2,說明方程不存在自相關性。根據結果,得出中國糧食產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為:
這表明,在中國農村用電量、糧食生產勞動力人數、農用化肥折純量與糧食生產量的關系不顯著。
2.2糧食需求模型構建
(1)糧食需求主要來自口糧、飼料糧、種子糧、工業用糧、糧食出口、新增糧食儲備糧以及糧食損耗,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政府嚴格限制糧食出口,糧食出口量很少,在此暫不考慮。運用分類計算法分別對各類糧食需求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2)口糧需求量。中國計年鑒統計的居民所需原糧數量并沒有統計居民在家庭外所消費的口糧,因此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修正。據統計,中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在家庭外消費的口糧分別為家庭口糧消費的4%和12%左右。
其中,D1表示口糧總需求量,Pv表示農村人口數量,Dv表示農村人均口糧需求量;Pc表示城鎮人口數量,Dc表示城鎮人均口糧需求數量,a, b為人均口糧消費量修正系數,分別為104%和112%。
(3)飼料糧需求數量。國際上通常用飼料轉換率來表示飼料和肉量之間的轉換關系。飼料轉化率一般用耗料增重比表示。據有關研究,飼料中飼糧所占比重在70%左右。因此,實際所需飼料糧總量需要在以上計算基礎上乘以70%。
其中,式(5)中D2′表示肉糧轉化為飼料的總量,Ta, Tb, Tc, Td,Te分別表示豬肉、牛羊肉、禽、蛋、魚的飼料轉換率;Da,Db,Dc,Dd,De分別表示一段時間內消費的豬肉、牛羊肉、禽、蛋和魚總量。表示一段時間內飼料糧需求總量。
(4)種子糧需求量。一般而言,中國通用種子糧數量標準為:稻谷75 kg/hm2,小麥150 kg/hm2,玉米75 kg/hm2,大豆75 kg/hm2,薯類225 kg/hm2。
工業用糧總需求量。工業用糧主要用于酒類、食品加工、生物燃料等,工業用糧按照酒精1∶3折算,白酒(折65°)1∶2.3,啤酒(折8°)1∶0.172,味精1∶24,其他工業用糧按照25%折算。
(5)糧食損耗量。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糧食轉運、存儲過程中設備落后、管理缺失,糧食損耗按照2%計算。
2.3糧食供給安全模型構建
一國的糧食供給安全水平可以通過建立糧食供給安全測度模型進行定量測算,按照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一定區域內各類糧食總需求與各類糧食總供給的差值與糧食總需求的比重進行評估。糧食供給風險按照糧食缺口比率(即糧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差值占糧食總需求的比率)劃分為四擋:低風險、小風險、中風險、高風險(表3)。
2.4引入海外耕地投資的糧食供給安全模型構建
假設參數I,I表示中國在海外生產食并進入中國糧食市場的糧食總量占中國在海外生產的糧食總量的比率,即海外耕地糧食進口率。
假設中國糧食總供給為S,表達式為:
其中,S表示中國糧食供給總量,Y表示國內糧食生產總量,Y′表示海外耕地糧食產量,I表示海外耕地糧食進口率。但由于數據的不可獲得,I值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對海外耕地投資糧食生產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水平進行測算。
3中國糧食供給水平測度
3.1中國糧食生產總量
由于各指標統計單位存在差異,研究中需要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影響因子的顯著性進行比較分析,因此需要對原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將原始數據無量綱化。標準化處理采取極大極小值模式,公式如下:
式中,M′表示經過極大極小值法處理后的新數據,M表示原始數據,Xi表示原始數列。
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首先對面板數據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發現,ADF單位根檢驗伴隨概率為0.93,PP檢驗伴隨概率為0.70,均大于0.05,說明原始數據存在單位根,不能直接進行回歸??紤]一階差分,結果中ADF檢驗和PP檢驗的伴隨概率均為0,說明對原數據進行一階差分之后,不存在單位根。
當滯后階數分別取L=1,2,3,4時,AIC和SC的取值在L=2時最小,所以確定滯后階數L=2。過伴隨概率P和Trace統計量計算,拒絕原假設H0:變量之間不存在協整關系,證明備擇假設H1:變量之間存在至少一個1個協整關系。
利用Eview8.0對無量綱化后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水平下,調整后的R方為0.983 4,回歸方程可信度很高;F統計量為93.17>F0.05(9,5)=4.77,說明表明模型從整體上看糧食產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線性關系顯著;AIC為-326,SC值為-2.7,兩個參數的值較??;DW值為229,處于[1.5,2.5]區間內,說明回歸方程自變量無自相關。逐步回歸后,變量D(X4)、D(X5)、D(X8)的P值大于005,予以剔除。
進行多重共線性修證。回歸結果中,D(X1),D(X2),D(X6)的伴隨概率P值均小于0.05,說明在95%置信度水平下,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與糧食生產總量關系顯著;調整后的R方值為0.761,說明回歸方程解釋力較強;D-W統計量為1.902,非常接近2,說明方程不存在自相關性。根據結果,得出中國糧食產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為:
由于海外耕地被投資國在農業生產條件上異質性,糧食畝產也存在不同。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回歸模型得出的結論,中國糧食生產能力主要受到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等受當地生產條件限制較大的因素影響,其他要素等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可以合理推斷,中國在海外投資中的糧食生產能力也近似于當地平均的糧食生產能力。根據中國在該國投資耕地總面積和該國平均糧食生產能力,結合中國在該國投資各類耕地數量,可以計算中國海外耕地投資糧食生產總量。
按照投資目的劃分,涉及糧食生產的耕地投資方式有糧食種植、混合農業、多樣化種植以及部分不明確或者暫時未確定土地利用方式的投資項目。由于混合農業、多樣化種植以及不明確土地利用方式的項目很難獲取用于糧食生產的耕地面積數量,因此只能根據經驗按照一定比例估算。其中混合農業、多樣化種植、未知土地利用方式的糧食種植比例分別設定為40%、30%、20%。
綜合考慮糧食種植、混合農業、多樣化種植以及未知土地利用方式的耕地投資方式,按照年份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新增糧食數量進行測算(表4)。
3.2中國國內糧食需求總量
從中國居民口糧消費量來看,城鄉口糧總量呈現下降趨勢,接近線性分布,考慮擬合線性方程如下:
其中,D1表示口糧需求量,t表示年份;R2=0.9650,F=358.37>F0.05(1,13)=4.67,通過檢驗。
飼料糧消費量隨時間布呈現出較明顯的線性特征,擬合出以下方程:
調整后R2=0.92, F=154.53>4.97,參數全部通過檢驗。
作圖觀測,發現種子糧需求總量2000―2014年一直保持在1 100萬 t左右,從序列上看,時間序列平穩,考慮采取時間序列法對方程進行估計,方程符合AR(2),模型如下:
其中,D表示第t年種子糧需求量,Dt-1表示第t-1年種子年需求量,Dt-2表示第t-2年種子糧需求量。
擬合方程中,調整后的R2=0.76,F=15.66>F0.05(1,13)=4.97,通過檢驗。
作圖觀測,工業用糧總量呈現出線性上升趨勢,結果如下:
回歸參數中,調整R2=0.96,F=350.82>F0.05(1,13)=4.97,通過檢驗,方程擬合度高。
糧食損耗量。學者研究認為,中國糧食轉運、存儲過程中設備落后、管理缺失,糧食損耗按照2%計算。將以上不同糧食需求求和,可以計算出中國糧食總需求量(表5)。
3.3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水平測度
假設三種海外耕地投資糧食進口情景,分別為樂觀情景、一般情景和悲觀情景,分別對應不同的I值。在樂觀情景中,I=0.8,悲觀情景中,I=0.2,一般情景I=0.5,分別分析不同場景中海外耕地投資糧食生產對中國國內糧食供給安全的影響。
樂觀情景,I=0.8。在該情景中,中國海外耕地投資所生產的糧食有80%進入中國國內糧食市場,分別計算糧食需求量和供給量。 根據糧食供給量和需求總量數據,測算樂觀情景下,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水平對比見表6。
據此,估計I=0.8時,中國糧食供給S與糧食播種面積X1、糧食成災面積X2、有效灌溉面積X6、海外耕地糧食產量Y′的函數關系,得到以下方程:
從國內生產糧食缺口率分析,2000―2003年中國糧食缺口率持續上升,2004―2014年糧食缺口率呈現出較快下降趨勢。根據糧食風險量表得出結論:中國2000―2014年,國內糧食生產量基本能保證中國糧食供給安全處于小風險狀態,特別年份如2002―2007年中國糧食風險水平偏高,2003年糧食缺口率最高達16.19%,處于中等風險水平的較高位,2008―2009年糧食缺口率接近10%,基本處于低風險水平。
一般情景中,I=0.5,在該情景中,中國海外耕地投資生產的糧食有50%進入中國市場,計算該情境中,中國國內糧食總供給量。據此,推算中國糧食總供給與國內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有效灌溉面積以及海外耕地投資糧食生產總量之間的關系:
調整后的R方為0.79,D(X1)、D(X2)、D(X6)依然@著,但此時,參數D(Y′)的P值為0.117 3,在95%置信水平下,并不顯著,應當剔除??梢缘贸鼋Y論:2000―2014年,當進口率為I=0.5時,海外耕地投資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保障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
根據糧食供給量和需求總量數據,測算一般情景下,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水平對比見表7。
從國內糧食總供給缺口率分析,一般情景中,中國糧食供給安全風險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03年,中國糧食總供給缺口率持續上升,并且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糧食供給安全處于中高風險水平。第二階段為2004―2008年,中國糧食總供給缺口率迅速下降,糧食缺口率保持在8%―11%左右,這一階段中國糧食總供給缺口率被有效控制。第三階段為2009―2014年中國糧食供給缺口率趨于穩定,保持在6%―9%之間,為“小風險”水平。
悲觀情景,I=0.2。在該情景中,中國海外耕地投資所生產的糧食僅有20%進入中國國內糧食市場,計算糧食總供給量。據此,推算中國糧食總供給與國內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有效灌溉面積以及海外耕地投資糧食生產總量之間的關系:
調整后的R方為0.79,D(X1)、D(X2)、D(X6)依然顯著,但此時,參數的D(Y′)的P值為0.185 5,在95%置信水平下,并不顯著,應當剔除??梢缘贸鼋Y論:2000―2014年,當進口率為I=0.2時,海外耕地投資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保障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與一般情景下結論相同。
根據糧食供給量和需求總量數據,測算悲觀情景下,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水平對比見表8。
從國內糧食總供給缺口率分析,悲觀情景中,中國糧食供給安全風險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03年,中國糧食總供給缺口率持續上升,并且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第二階段為2004―2010年,中國糧食總供給缺
口率除2006年略有回升外,其他年份保持勻速下降趨勢,糧食缺口率保持在9%―11%左右,這一階段中國糧食總供給缺口率被有效控制。第三階段為2010―2014年,中國糧食供給缺口率趨于穩定,保持在7%―10%之間,風險水平為“小風險”。
通過不斷調整I值進行試算,發現:當I值大于0.753時,總供給函數中,自變量Y′對變量S的影響將是顯著的;當I值小于或者等于0.753,自變量Y′對變量S的影響不顯著。
4研究結果與討論
海外耕地投資目前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的影響并不顯著。目前影響中國國內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成災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其他因素對中國糧食生產量影響并不顯著。海外耕地投資在一定條件下能對中國糧食總供給產生顯著性影響。數據表明,當海外耕地投資生產糧食進口率超過75.3%時,海外耕地投資將對中國糧食供給安全產生顯著性影響。
中國海外耕地投資對糧食供給安全的作用逐漸增強。從海外耕地投資糧食生產總量以及海外耕地投資糧食生產總量占國內糧食生產總量來看,中國海外耕地投資,特別是糧食生產投資分為起步階段、迅速發展階段、穩定發展階段。2015―2025年將是中國海外耕地投資的持續發展階段,海外耕地投資將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資本跨國流動的重要手段,海外耕地投資進行的糧食生產將越來越顯著地影響中國糧食供給安全,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決策部門應當從稅收、信貸、關稅等加強對中國海外耕地投資進行宏觀調控。從長遠來看,中國目前的海外耕地投資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受到市場規律的調節與控
制,是一種企業自發行為,主要動力是企業利潤的獲取。隨著中國糧食消費結構的調整,中國糧食消費需求將持續增加,這對中國糧食供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稅收、信貸、關稅等經濟手段對中國企業海外耕地投資行為進行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武雪平, 陳乾坤. 糧食外貿依存度變動趨勢研究[J]. 經濟與管理, 2011,25(4):36-40.[WU Xueping, CHEN Qiankun. Research on change tendency of grain foreign trade interdependency[J].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1,25(4):36-40.]
[2]黃善林,盧新海.當前國際上海外耕地投資狀況及其評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0,24(7):71-76.[HUANG Shanlin, LU Xinhai. Status and comments on current overseas farmland investments throughout the world[J].The land science of China, 2010,24(7):71-76.]
[3]李睿璞, 盧新海. 中國發展海外耕地投資的機遇與風險[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24(6):74-78.[LI Ruipu, LU Xinhai.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Chinas overseas cultivated land investment[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24(6):74-78.]
[4]李睿璞. 海外耕地投資的利益分配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1:174.[LI Ruipu. Research on benefit allocation of overseas cultivated land investment[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174.]
[5]R新海, 李書寧. 海外耕地投資模式探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2(6):81-85.[LU Xinhai, LI Shuning. Probe on overseas farmland investment patterns[J]. 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12(6):81-85.]
[6]盧新海, 陳麗芳.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海外耕地投資風險評價[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3,29(3):257-261.[LU Xinhai, CHEN Lifang. AHPbased risk evaluation on overseas farmland investments[J].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he market, 2013,29(3):257-261.]
[7]韓Z, 盧新海. 海外耕地投資與糧食生產發展[J]. 土地經濟研究, 2014(2):91-108.[HAN Jing, LU Xinhai. The investment of overseas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J]. The land economic research, 2014(2):91-108.]
[8]韓Z. 中國海外耕地投資:地域與模式選擇[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14:348.[HAN Jing. 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 choices of areas and modes[D]. 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348.]
[9]史常亮,王忠平,鄒昊.1980-2009年新疆糧食生產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1,29(5):204-208.[SHI Changliang, WANG Zhongping, ZOU Hao. Main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Xinjiang from 1980 to 2009[J]. The dry area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29(5):204-208.]
[10]徐曉紅,王洪麗,郭亞梅,等.2003―2008年吉林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J].吉林農業科學,2011,36(3):61-64.[XU Xiaohong, WANG Hongli, GUO Yamei, et al.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T advancement in Jilin Province between 2003-2008[J].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36(3):61-64.]
[11]呂向東. C-D生產函數參數估計的分位數回歸方法研究[D].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2:140.[LV Xiangdong.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method research of C-D production func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D]. Beijing: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Trade, 2012:140.]
[12]楊麗霞.基于C-D函數和嶺回歸的糧食生產影響因素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1):147-151.[YANG Lixia. Grain yield 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C-D Function and Ridge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J]. Reg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3,32(1):147-151.]
[13]韓建飛. 河北省糧食豐產工程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機制與對策研究[D]. 保定:河北農業大學, 2010: 58.[HAN Jianfei. Research on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area of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in Hebei[D].Baoding: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58.]
[14]段增強,宋靜,黃秀蘭,等.耕地糧食生產能力估算模型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43(8):139-144.[DUAN Zengqiang,SONG Jing, HUANG Xiulan,et al. Model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the estimation of grain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th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2,43(8):139-144.]
[15]李玉明,楊慧.黑龍江墾區糧食生產綜合影響因素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2(8):47-48,53.[LI Yuming, YANG Hui. Heilongjiang Province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J].Productivity research, 2012(8):47-48,53.]
[16]劉洛,徐新良,劉紀遠,等.1990-2010年中國耕地變化對糧食生產潛力的影響[J].地理學報,2014(12):1767-1778.[LIU Luo,XU Xinliang,LIU Jiyuan,et al.Impact of farmland changes on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 during recent two decades[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12):1767-1778.]
[17]石淑芹,陳佑啟,姚艷敏,等.東北地區耕地變化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評價[J].地理學報,2008,63(6):74-586.[SHI Shuqin,CHEN Youqi,YAO Yanmin et al.Impact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upon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in Northeast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3(6):574-586.]
作者簡介:盧新海,博士,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管理、城市管理。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