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生物教程中的研究活動

時間:2022-03-04 03:34:00

導語:分析生物教程中的研究活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生物教程中的研究活動

新課程改革實施至今已有數年,其中由更多關注學習的結果轉變為關注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維,探索新知,學并快樂著。但欲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因此,課堂上探究活動多了,學生參與的機會多了,但在生物教學中,時常會步入這樣一個誤區,探究活動等于學生實驗。而這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但又有一定的聯系。

一、學生的探究活動與學生實驗存在一定的區別

1.探究活動與學生實驗的目的和進行程序不同。

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一定的活動來解決多種難題,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逐步培養學生搜集、處理、獲取、分析和解決問題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從而培養其創新精神。而學生的實驗則是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或藥品的處理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進行觀察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驗證或鞏固知識,并掌握有關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動手能力是學生實驗,也是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

探究的一般過程為:學生通過現象的觀察,發現問題—針對問題收集事實證據,從證據出發提出假設—設計思路并實施實驗—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彼此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這一程序反映的是一個科學結果獲得的過程,類同于科學實驗的性質,體驗了科學家實驗的過程。而學生實驗的程序為:分析實驗原理———理解已知的實驗方案或步驟———實驗操作———符合方案得出實驗結果。

2.兩種教學行為中的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不同。

在學生實驗中,教師往往是指揮者,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逐步完成實驗。且不說效果如何,首先,這無形之中疏遠了師生之間的關系。而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起引導作用,師生之間是一種合作關系,是合作伙伴,目的是共同完成某一實驗或實踐,整個過程中師生之間互相信任,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建立了友誼。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我們應更多地鼓勵學生去嘗試,少一點要求學生應該怎么做。實驗活動中學生嚴格地按照“施工圖紙”辛勤地“施工”,是一個沒有自由空間的“施工者”。探究活動中,學生是整個活動的設計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活動的流程,有著較大的發揮余地,最大限度地開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3.對探究活動和學生實驗結果的評價指標不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在學生實驗中學生的思維、科學素質表現機會很少,教學評價基本上是根據學生操作要領掌握程度,操作科學規范與以及和結果的正誤進行,很難擺脫甄別性的評價軌道,若從發展評價的角度進行,更多的只能從態度上加以表揚,有失實際能力上的幫助與提高。探究性活動的教學評價,并不拘泥于結果是否科學真確,評價的內容較為豐富,教師觀察學生的素質比較全面,評價言之有據,結合發展性評價言之有物,讓學生得到真真切切的幫助。

二、學生的探究活動與學生實驗亦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雖然,學生的探究活動和學生實驗存在諸多的區別,但兩者也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探究活動中,學生所具備的基本實驗技能都是在學生實驗中所獲取的,沒有學生實驗為前提,探究活動將無法進行,可以說學生實驗是探究活動的重要一環;同時,學生的探究活動又為學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扎實、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有利于各項能力的培養

科學探究活動是生物學科學習的中心環節,它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對學生的科學素質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切實有效地開展好科學探究活動。公務員之家

1.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科學把握探究梯度。

學生在獲得新知識時,往往是由易到難,由點到面,并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逐漸滲透和深化。故我們應結合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結合探究內容的不同側重面,注意科學把握探究的梯度。如果此時教師的要求過高,難度過大,學生勢必會產生恐慌畏懼心理,直接影響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例如,在蘇科版七年級(上)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開展“溫度和關照對鼠婦生存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學生通過對宏觀現象的觀察,真正認識到環境影響著生物,頓生學習興趣。

2.根據探究內容的特點,合理安排課堂探究時間。

欲在一定課時內,高質量地完成某一活動,關鍵在于對時間的把握,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探究內容,課前充分備課,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課堂突發事件都要做充分考慮,并備有預案。例如,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曾有這樣一堂失敗的探究課,探究內容為“鳥卵的結構”,課前考慮到學生對雞蛋都比較熟悉,而且幾乎天天都涉及到,故安排了15分鐘的活動,但在活動中,學生用力過猛敲爛雞蛋或是由于大意將雞蛋滾落于地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影響了探究進程,結果并未達到預想的效果,而這就是由于課前未能充分備課所致。

3.關注學生興趣,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必定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對未知知識進行探究,當然這些探究未必能在課堂上操作,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課外自主探究。每冊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探究活動,有的探究活動能在一節課中完成,但有的時間跨度較長,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例如像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等,對于這些活動也是學生感興趣的,我們亦可以鼓勵學生課后完成。

生物課程標準中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倡導探究性學習,設計并組織好科學探究活動。在實際教學中,要完成這一目標,必須真正認識、了解并把握好科學探究的每一環節,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標準的真正落實,同時也能影響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生物學這片天空中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