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途徑

時間:2022-06-17 03:18:00

導語:分析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途徑

一、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法學長期以來占據著人們的學術視野,出產過較多學術成果。直到市場經濟發展較為成熟以后,逐漸退出法學的核心舞臺。盡管暫時退出,也依然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中國的法學思維。在社會轉型的今天,各種轉型思路催生的法學思路,顯然仍然會把馬克思主義法學作為它們的重要參照系。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具體內涵,不同人有著不同解讀。筆者以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研究法學得出的研究成果的學科。其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法律的論述作為研究核心,由此向外延伸出各個領域的基本看法。具體而言,從理論建構主體和研究對象上,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具體氣質。從理論構建主體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法學主體既包括經典作家,也包括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進行的法學研究者們。后續研究者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具體化的成就,使馬克思主義法學與自己的時空領域結合,取得較大成果。相應地,其研究對象,就從經典作家時代的對本體論和法律基本作用做過的基本描述,延伸到法律運行論甚至是法治理論??梢哉f,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一個主體寬泛、時空廣博、研究多樣的綜合統一體。

二、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具有普適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通過具體化運用而形成的特適性理論結晶。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既是靜態成果,更是動態實踐。其基本動因在于抽象理論具體化的內在需要,即如何把抽象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具體運動到社會的鮮活實踐之中。由此引發了一個“特適必要性”問題。這個特適必要性,隨著中國道路的不斷鋪開,而顯得日益重要。因為特適必要性的加強,馬克思主義法學必然中國化,從而呈現出自己獨有的中國烙印。從其屬性而言,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組成部分。作為法學中國化的歸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哲學家艾思奇首先提出,他認為:“能在一定的具體環境之下實踐馬克思主義,在一定國家的特殊條件下來進行創造馬克思主義的事業。這里就一定有'化'的意思,也就有'創造'的意思”[1]。其含義,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中的適應性運用。作為這種適應性運用的集大成者,更進一步加以解析:“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2]。就是說,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引線,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踐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這種思路,在中國革命和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進程,形成了法律思想、鄧小平法律思想,并在建設法治國家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顯得愈加重要。、董必武等革命家,為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做出了初步貢獻,其集中成果就是形成了法律思想。“的法律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無產階級運動用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一般原理來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法律問題的具體產物,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它不僅揭開了中國法律思想發展史的嶄新篇章,而且為新民主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3]”。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伴隨社會變革,中國法制也由此進入重塑的歷史新時代,其基本目標就是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構成這一法律革命的理論基礎正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學理論……同樣地,鄧小平的法律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第二個重大理論成果[3]。

作為鄧小平法治思想的后續繼承,黨和國家在近期不斷探索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事業,形成了深化型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具體表現為,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不斷促進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確立了依法執政的基本方針以實現黨的執政方式的轉變,確立了尊重與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法學正在實現向人本法律觀的轉變以實現和諧法治。這些指導思想,經由法學界同類觀點的法學研究學者,加以具體化,成為豐富化的法學理論體系。實質而言,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本身就是法學的不斷自我更新。這種更新,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體現出時展的脈搏。由此也衍生了一個基本的法學路向:立足中國問題,借鑒他域經驗,思考解決模式,形成中國式法學。這種應然模式構成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基本格調。當然,應然要靠實然檢驗。具體而言,帶著“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的時問,不得不承認,盡管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衍生多年,各期領袖和法學人都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做著艱苦努力,形成了不容否認的法學體系。但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仍然缺乏真正的集大成者。也就是說,這個時代仍然存在著一個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問題。特別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當下,盡管作為其支柱和支點的理論受到來自現實的不同程度的挑戰,隱藏延伸出諸多難題,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中國化卻反而受到普遍關注。其基本邏輯是,中國道路延伸到何方這一基本問題,直接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重要性。領導層和關注社會主義的民眾,迫切希望通過馬克思主義法學能夠提供中國問題的對應性解決思路。而要想解決來自時代的各種重大問題,必須要更加徹底實行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倒退和畏懼是沒有出路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必須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起來。馬克思主義法學應立足中國,在吸取中華文明合理成分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而中國化之后的馬克思主義法學,既能夠張揚中國主體性又能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它的核心任務,是在否棄西方三權分立的前提下,實現黨和國家的民主化與法治化。由此,它既應當責任化,又必須開放化。從這個過程中,中國法學人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三、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基本路徑選擇

目標需要具體方法予以確證。對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來說,如何進行中國化,現在顯得迫切而邏輯化。對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來說,我們應當堅持如下路徑:第一,深研馬列法著。要想使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首先要厘清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原初含義及其可能架構。對當下的中國研究者而言,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了解已經越來越少,以至于幾乎沒有太多的人看過馬克思主義的法學原著。這是不正常的,雖然有馬克思主義不合于世的內在削弱,但也有研究者的主觀忽視。馬克思主義中的法學思想如此豐富,不真正深刻了解根本談不上繼承。其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發掘列寧和斯大林的法律思想。特別是斯大林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核心探索者,他的法律思想長期被忽視,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學術空白。

從理淪上講,只有通過比較系統、全面地學習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法學著作,才能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法學是迄今為止法律思想史上最科學、最進步、最革命的法學。它與一切剝削階級法學存在著根木的區別:一是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它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進行研究的,因而在方法論方面就具有其他法學不具有的高度科學性。二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由于認識論和政治立場的原因,一切剝削階級的法學都以不同的形式否認法的階級性。與此相反,馬克思主義法學則闡明法的本質屬性: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表現。同時指出各種剝削階級法學都是為維護本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服務的,而歷史唯物主義法學代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服務。正因為這樣,馬克思主義法學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在法制領域爭取解放的強大理論武器。三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一些剝削階級法學家脫離實際歪曲實際,憑空臆造自已的一套法律學說不同,馬克思、思格斯在批判剝削階級法學特別是資產階級法學的斗爭中,在總結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法制的斗爭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法律觀和歷史唯物主義法學的基本框架。馬克思主義法學這些獨具的特性,決定它能夠而且應當在我國法制建設和法學研究中起指導作用。從實踐上講,忽視對革命導師法學著作的學習,就不能在法學領域內正確堅持馬克思主義,其結果往往不是導致左的錯誤,使法律虛無主義抬頭,就是導致右的錯誤,使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兩者都會給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事業帶來損失。第二,堅持核心原理。在深刻了解馬克思主義法著的基礎上,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沒有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所謂的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不過是架空式的學術欺詐?,F實中,一些人打著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旗子,閹割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原理,而只用任何研究者都可以用的所謂方法論,就是一個學術欺騙。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經濟決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規則表達;法律具有反作用;法律隨著階級和國家的滅亡而滅亡。這些核心原理,構成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框架,是任何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都必須堅持的。這些核心原理具體化為勞動人民對法治的參與、黨內民主等法治思想。而這些法律原理,則都對社會主義法治化產生重要的指導作用,必須在法治探索中加以堅持。第三,解決現實問題。前已述及,所謂的中國化,就是把基本原理運用到中國具體實踐中加以堅持。原理具體化才能帶來符合理論期待的客觀現實。因此,與社會實踐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必然選擇。這種結合,一定要以具體實際問題作為引線,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是檢驗理論的載體。經由這種方式,可以說中國法學的發展也立足于我國的“本土資源”,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立足本土,實現法學擴展。不得不提及的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式多樣化,可能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基本現象。采用符合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方式和手段,立足于勞動人民的基本需求進行實踐,是保證法律實踐持續正確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們在現實中就需要通過學術思維與具體實踐結合的方式,來確證符合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基本路徑。

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中國現實相結合,已經具備了前所未有的適配土壤。發展法學、推動法制的正面因素或土壤有:一是國家和執政黨對法治的重視給法學帶來春天,法治帶動法學的格局已經形成;二市場經濟內在要求規則保障,為法學發展提供源動力;三是是建設法治為市場經濟提供規則保障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第四,抽取中華基因。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一定要提取中國內在生成的中華基因。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也適用于中國古代各階段。這種適用,為結合中國古代形成的法治基因提供了結合點。之所以需要結合,主要在于中國古代雖然長期是集權專制,但卻擁有良好的法治基因。特別是商鞅變法這個法治模本的存在,為中華傳統奠定了難以撼動的法治基因。這種基因發端于法家的建構,而法家精神曾經在很長時間內影響著中國古代文明的初態發展。如果不能有效結合這種基因,就無法使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傳統依然深厚的中國現實進行對接。當然,有利于法學發展的中華基因遠不僅法家基因一種,還有更多的是符合辯證法的和諧建設經驗。這些經驗能夠在相當大程度上提供法治輔助。第五,借鑒他域經驗。西方是現代化的啟發點和先行者。它們對法治建設的經驗對我們來說,非常寶貴。因此,對西方法治國家,我們要保持開放態度,最大限度吸取它們的有益經驗。在符合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吸取一切可以利用的經驗,對我們趕超型的法治建設具有顯明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不僅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法學與“中國土壤”的結合,還意味著要在吸收包括自然法學派、實證分析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批判法學、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等各種法學理論的有益成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對馬克思主義法學有新的貢獻。不僅要對近緣的西方法學進行借鑒,更要對在西方興起的先進科學方法進行引進,如西方的系統論、結構主義和博弈論等等具備較大解釋力的理論,我們都要進行理論移植。第六,促進中國化大成。有了以上各點,還需要具體進行法學探索。從可能性角度來說,以上各個條件只是提供了法學中國化的可能。這種可能,如果沒有現實的促進條件,就會被削弱乃至消滅。因此,中國法學界要始終注意各種現實條件的結合,促使合適的人與相關條件匹配起來,以最快地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大成。從具體成果來說,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首先需要厘清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理論體系,建構出一個真正能說服人的理論架構。理論現實化,更需要探索出一條中國式法治道路,在不西化的前提下實現黨和政府的法治化與民主化,借以實現民眾對國家運轉的真正參與。而這一個核心目標,則考驗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之后的法學智慧。

四、結語

本文是對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行的一些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現在還任重道遠。必須在深研原著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現實問題,提取中華基因,吸取他域經驗,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大成。這種具體路徑,對法學的研究具有普遍意義,對包括理論法學和實證法學在內的所有法學研究領域都能起到指導作用。對于中國法學來說,適應中國現實問題的需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顯然是發展的真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