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范文

時間:2023-06-05 17:5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新生兒科的發展建議

篇1

[關鍵詞]醫療機構;新生兒;病房建設;服務能力;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R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7)04-55-05

我國新生兒學科起步較晚,但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經過幾十年的迅速發展,已逐漸形成了獨立的學科。近年來,我國新生兒的救治水平大幅提高,新生兒死亡率由1991年的33.1‰下降至2011年的7.8‰,降幅明顯。但隨著我國二孩政策開放,新生兒科醫療服務資源越顯匱乏。佛山市南海區作為廣東省二線城市發展極具代表性的區域,醫療機構學科建設頗具規模。本研究通過對佛山市南海區開設產科的各級醫療機構開展全面的現狀調查,對其新生兒病房的布局、建設、技術、設備、人員配置等情況作了全面的調研和評估,為加強廣東省二線城市新生兒病房醫療服務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為佛山市南海區所有開設產科的醫療機構,包括三甲綜合醫院和婦幼??漆t院,二甲綜合醫院,一甲醫療衛生院,共有17家。調查時間為2016年11月1~15日,本次調查研究覆蓋全區所有開設產科的醫療機構。

1.2調查方法

由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掛靠醫院是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設計《2016年南海區新生兒科服務能力現狀調查表》,其內容包括人員設置及培養、開展的技術項目、業務量及技術指標、科研工作等。該調查表的Alpha信度系數與效度KMO系數均在0.8~0.9之間。

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調查活動,調查數據統計周期為2015年10月~2016年9月,針對各醫療機構新生兒科的布局、建設、技術、設備、人才等情況作全面的調研。參與調查的醫院指定負責人,對各醫院負責人進行集中培訓。發放設計好的調查表,由各醫院負責人收集、總匯、審核相關資料,并做好填報工作,對有疑問的問卷進行復核。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新生兒專業歸屬

佛山市南海區17家開設產科的醫療機構中,三甲醫院2家(11.8%)、二甲醫院8家(47.0%)、一甲醫院7家(41.2%),其中開設產科但未開設新生兒科或新生兒病區的有1家(5.9%),設立新生兒科病床但歸屬于兒科的有11家(64.7%),獨立設置新生兒科的有5家(29.4%),其中O置NICU的有3家(17.6%)。

2.2新生兒科(病區)的業務情況

病房收治病種前三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肺炎、早產兒。前三位死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33.3%)、新生兒重度窒息(26.7%)、早產兒和極地出生體重兒(20%)。新生兒窒息死亡率0.8%。

2.3新生兒病房和NICU開放床位數及年住院量情況

17家醫療機構中三甲醫院、二甲醫院、一甲醫院新生兒科床位所占比例分別為24.4%、50.4%、25.2%;年住院總量所占比例分別為30.7%、47.0%、22.3%。三甲醫院新生兒科床位、NICU床位均數及平均年住院量均明顯高于二甲醫院(P

2.4人員配置情況

佛山市南海區5家獨立開設新生兒科的醫療機構總床位數為125張,而人員配置中,護士總數與開放床位比為0.82:1,醫護比為1:2.49;新生兒科醫師中高級職稱占68.3%,住院醫師僅占31.7%,中高級職稱比例明顯高于住院醫師比例(X2=10.98,P

2.5產兒科合作,產房、手術室新法復蘇及設備情況

各級醫療機構新生兒新法復蘇的開展及產兒科合作率高達94.1%,但空氧混合儀、T-piece復蘇器的普及率仍較低,分別為35.3%和29.4%。見表3。

2.6醫療設備情況

各級醫療機構配置率最高的醫療設備是溫箱、光療儀、復蘇囊及喉鏡等基本治療和搶救設備,佛山市南海區尚未配置價格高昂的一氧化氮治療儀。見表4。

2.7新生兒科技術開展情況

各項治療技術的開展率為0%~94.1%,開展率最高的為新生兒氣管插管術,各項診斷技術開展率為5.9%~88.2%,最高的為微生物培養。見表5。

3討論

我國新生兒學科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成為兒科學、圍產醫學最為活躍的一個重要分支。本次調查研究顯示,佛山市南海區的新生兒病房建設初具成效,新生兒診療服務已達到一定水平。

調查顯示,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病房建設覆蓋率較高,17家開設產科的醫療機構中,設新生兒科(病房)的有16家,達94.1%,個別二甲醫院已建立較成熟的NICU,顯示出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學科向著獨立學科方向發展迅速。但目前我國尚未實施統一的新生兒科分級標準,本次研究也是按照醫院級別分層,發達國家已建立較成熟的新生兒病房分級制度。封志純也提出新生兒病房分級建設與管理的建議,希望能對推動我國新生兒學科的建設和規范發展做出貢獻。

規模方面,平均新生兒病房床位15.6張,平均NICU床位1.0張,總體來說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病房建設已初具規模,但各級別醫療機構間差距較大。從各級醫院新生兒床位開放及收治病人數來看,二甲醫院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其他級別醫院,分別為50.4%及47.0%,這表明二甲醫院在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科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員配備方面,2010年衛生部印發《新生兒病室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中指出護士人數與床位數之比應當為0.6:1以上。按照《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的要求,到2015年,全國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的護士配置應當達到國家規定的護士配備標準,其中,三級醫院全院護士總數與實際開放床位比不低于0.8:1,二級醫院應不低于0.6:1。佛山市南海區5家獨立開設新生兒科的醫療機構護士總數與開放床位比為0.82:1,體水平已達到其中三甲醫院的要求。但本研究中計算的是新生兒科護士總數與注冊床位比,目前大多數醫院都存在加床現象,實際開放床位數遠超過注冊床位數。因此,如果按照實際開放床位數計算,則護床比的真正比率偏低。醫護比為1:2.49,超過《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中對醫護比1:1.2的要求,但與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仍明顯低下,香港地區、日本、泰國、德國、英國等國的醫護比例為1:4以上;芬蘭、挪威、加拿大等國家醫護比1:6以上。按照我國衛生部等級醫院標準要求三級醫院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醫師的比例為1:3:5:7,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科醫師組成結構不合理,主要以中高級職稱為主,住院醫師僅占31.7%,低年資醫師偏少,后備力量不足。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增加,兒科醫生短缺形勢更加嚴峻。衛生人力資源是衛生資源中的基本要素,是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資源。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科仍需增加醫護人員配置的投入,在新生兒科醫生就業和從業方面給予優惠,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否則將影響本區新生兒科發展。

新生兒窒息是圍生期新生兒最常見的疾病,同時是導致全世界新生兒死亡、腦癱和智力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兒復蘇作為圍產醫學產兒科配合的第一個切入點,是產兒科醫護人員共同保護胎兒完成向新生兒平穩過渡的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其質量不僅影響新生兒存活率,而且關聯著其生命質量。因此,新生兒復蘇是新生兒醫學的重要內容,注重基層醫院培訓與管理是降低新生兒窒息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盡管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新法復蘇的開展及產兒科合作率高達94.1%,但新生兒重度窒息仍為新生兒病房主要死因之一(26.7%),新生兒窒息死亡率達0.8%。另外,國外研究表明,新生兒復蘇時使用純氧會對新生兒產生傷害,達到目標血氧飽和度后應降低使用氧濃度,可達到更好的復蘇效果,同時減輕高氧損傷。但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病房空氧混合儀及T-piece復蘇器的普及率仍較低,分別為35.3%和29.4%,說明仍需加強佛山市南海區新生兒新法復蘇技能培訓及和這方面的設備投入。

篇2

【摘要】 目的 為避免某些醫源性因素對新生兒造成傷害,確保新生兒健康成長。方法 作者對近年在臨床遇見的因服用“深海魚油”,而發生的新生兒不良臨床表現和處理進行了回顧總結,同時對其可能的疾病診斷、發病機理作了探討。結果 發現新生兒服用“深海魚油”后分別出現的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程度的癥狀和體征,其最大可能的診斷為新生兒過敏,但造成過敏的確切成分有待進一步研究。結論 新生兒服用深海魚油可產生某些潛在疾病,在新生兒也可存在過敏性疾病,且隨著社會發展,新的過敏原會不斷增加,作為保健品的“深海魚油”并不適合作為新生兒維生素AD的補充。

【關鍵詞】 深海魚油;嬰兒,新生兒;臨床表現;過敏性疾病;保健品

新生兒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點,許多診斷、治療方法難于在新生兒領域實現,因此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等方面受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尤其在藥物使用方面。由于受到藥物劑型、規格不足的制約,新生兒用藥往往參照或套用嬰幼兒、兒童甚至成人的用藥劑量和方法,勢必會對新生兒造成醫源性傷害。作者在近2年中,遇見因服用某國內品牌的“深海魚油丸”(簡稱魚油)所致的新生兒不良臨床表現5例,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門診、住院患兒,男3例,女2例;均為足月順產兒,單胎4例,雙胎1例;出生時Apgar評分:10分3例,9分2例;體重3.38±0.15kg;均為母乳喂養、沒有發熱。均否認輔食添加及環境改變等,生后24小時內常規進行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父母非近親婚配,否認有遺傳性疾病史,家屬中有過敏性疾病史3例。

1.2 病例介紹

例1:男,24天,“全身皮疹4天”來院,因當地醫生指導,家屬自行購買魚油,于生后17天每日1丸口服,服后3天出現全身皮疹,并逐漸增多就診。查體:全身情況良好,顏面、軀干、四肢散在紅色斑丘疹,壓之褪色,少部分有少許滲出。血常規:Hb166g/L,WBC17.54×109/L,N0.78,L0.16,hs-CRP5.8mg/L。立即停用魚油,爐甘石洗劑外用,皮疹日見減少,一周后消失,半月隨訪無特殊。

例2:男,23天,“陣發性哭鬧,伴反復嘔吐1天”來院。生后21天自行購買魚油口服,每日1丸,2日后患兒出現陣發性哭鬧,伴反復嘔吐就診。嘔吐物始為奶樣物,隨后出現暗紅色液體,且小便量有減少,大便每日2次,為黃色成形稀便。查體:陣哭,面色稍白,皮膚稍干,哭聲響,反應可,無脫水征,前囟平,心肺(-),腹稍隆,臍帶已脫落,干燥,未及包塊,腸鳴活躍。大便常規:

黃稀。嘔吐物檢查:隱血++。停用魚油,適量補液,對癥處理。次日癥狀緩解,3天出院,半月隨訪無特殊。

例3:女,26天,“皮疹3天伴咳喘2天”來院,生后20天,服用魚油3天,顏面部出現皮疹,隔日伴有輕微咳嗽、氣喘就診,納食可,吸吮有力,大小便正常,病前否認有“嗆奶”及異味刺激等病史。查體:新生兒面容,面色紅,顏面部有較多紅色點狀皮疹,壓之褪色,呼吸稍促,鼻翼無扇動,口唇不紺,無三凹征,兩肺呼吸音粗糙,可聞及少許哮鳴音,心率150次/分,未聞及雜音。腹軟,臍部干燥,已脫落。未及包塊,腸鳴正常。胸片檢查:兩肺紋理增粗,肺透亮度增加。血常規:Hb154g/L,WBC15.24×109/L,N0.72,L0.16,hs-CRP4.8mg/L。血鈣:2.1mmol/L。停用魚油,布地奈德溶液氣霧吸入治療。次日癥狀緩解,皮疹約一周消失,半月隨訪如正常同齡兒。

例4:男,24天,“腹瀉3天”來院。生后18天,口服魚油(每日1丸),3天后突然出現腹瀉,每日8-10次,量不多,為黃色稀水便,未見黏液及膿血便,偶有嘔吐,小便略減少,吸吮有力。查體:新生兒貌,精神稍萎,脫水征不明顯,腸鳴活躍。大便常規:脂肪球+。停用魚油,適量口服補液,及對癥處理,次日腹瀉次數減少,一周后大便成形。

例5:女,25天,“皮疹3天,伴腹瀉1天”來院。生后19天服用魚油,3天后發現顏面部皮疹,隔日伴大便次數增加,由原來每日3次增加到每日7-8次,性狀為黃色稀便,量一般,不發熱,小便量減少不明顯。查體:全身情況良好,脫水征不明顯,哭聲響,反應好,顏面、軀干部點狀紅色皮疹,壓之褪色,心肺(-),腹稍隆,臍部干燥,臍帶脫落,腸鳴活躍。大便常規:黃稀,脂肪球+。停用魚油及對癥處理。腹瀉3天后改善,皮疹一周消失。

2 討 論

2.1 關于診斷 新生兒期時間短暫,期間會經歷解剖生理多方面的調整,任何不良刺激均可能給新生兒帶來傷害。本組病例都在服用深海魚油后2-3天出現相應不良臨床表現,涉及皮膚、消化道、呼吸道。而且在停用魚油并經適當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未產生更進一步后果,說明處理正確及時。但臨床表現各異值得探討。

病例均為足月順產兒,純母乳喂養,無發熱,生長發育良好,預防接種后二周以上。例1主要表現為皮疹,例5為皮疹加上腹瀉,在停用魚油及對癥處理后不日緩解,從皮疹的角度看,不支持病毒感染,也可基本除外因牛乳蛋白、疫苗接種等常見因素所致,符合因服用魚油產生。例2表現為陣發性哭鬧伴反復嘔吐,例4為單純腹瀉,病前均否認輔食添加及環境改變,同樣發生于服用魚油后,且停用后對癥處理癥狀消失,因此可以除外由于喂養不當或感染所致,支持服用深海魚油造成的一種腸道表現。例3在皮疹后出現咳喘,結合年齡特點,常見病因為先天性支氣管軟骨發育不全、低鈣喉痙攣,及感染性支氣管炎癥等,但處理上未使用鈣劑、及相關抗感染,癥狀在應用布地奈德溶液霧化吸入2次后緩解,皮疹也短期消退,提示為某些致敏因素造成的支氣管痙攣,病前否認“嗆奶”及異味刺激等病史,故同樣符合由魚油所致。資料顯示所出現癥狀均支持為深海魚油所致的不良臨床表現,最可能的原因為魚油過敏,但是否為新生兒食物不耐受,或存在“有毒物”所致中毒也需考慮。前者應在生后不久出現,以腹瀉為主,且次數頻繁,大便有酸味,添加輔食方緩解,因此基本除外。后者從臨床治療后的轉歸看不支持。

關于過敏性疾病的診斷,依據為病史、體檢、臨床表現、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血清食物特異性IgE檢測篩查及食物回避試驗與食物激發試驗,而食物激發試驗為確診依據[1]。本組資料顯示,臨床病史、體檢及表現可以佐證診斷為過敏性疾病,但由于新生兒的特殊性,相關的食物回避、激發試驗等難于實施,實屬遺撼。

2.2 關于過敏性疾病 近年隨著兒科疾病譜的不斷變化[2],過敏性疾病持續增加,累及約25%的兒童[3]。嚴重危害小兒生理、心理健康。引起了兒科專家的廣泛關注,先后出臺了相關的專題討論、專家共識、診治建議、臨床研究[4-6]?;疽恢碌挠^點是特應性皮炎、胃腸道過敏癥狀是嬰幼兒早期過敏性疾病的常見表現形式,與喂養方式、家屬史、季節有關,人工喂養者、母孕期有過敏史及秋季發病率最高。隨年齡增加,過敏表現逐漸由皮膚過敏、胃腸道癥狀轉為呼吸道過敏性疾病,其IgE解導的免疫機制增加,對呼吸道過敏原的反應增強,而對食物過敏原反應減少。提示:食物過敏原在嬰兒早期為常見。在食物過敏原的描述中指出:90%的食物過敏與牛奶、雞蛋、大豆類、小麥、花生、魚、蝦、堅果類等8種食物有關[3],而牛奶蛋白是其中最常見的病因。本文報道的由于食入魚油所致的新生兒過敏,國內未見報道。提示過敏性疾病在新生兒也存在,且隨社會發展,新的過敏原在不斷增加。

2.3 過敏性疾病發病機制探討 在嬰兒過敏性疾病的分類中,根據受累器官主要分為皮膚過敏癥(特應性皮炎、血管性水腫、蕁麻疹)、胃腸道過敏癥(嗜酸性細胞胃腸炎)、呼吸道過敏癥(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眼過敏癥、全身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過敏原種類中以食物過敏、吸入過敏原過敏、藥物過敏為主[5]。有人通過對嬰兒早期過敏性疾病臨床研究[6]認為:特應性皮炎、胃腸道過敏癥狀是早期過敏性疾病的常見表現,與喂養方式、家族史、季節有關,人工喂養者、母孕期有過敏史及秋季發病率最高。本組5例新生兒過敏性疾病的主要表現以皮疹、消化道及呼吸道為主,與研究報告一致,但過敏原介于藥物與食物之間,而臨床癥狀不嚴重,可能與新生兒免疫特點有關。

服用魚油產生過敏的發病機制難于確定,張氏等[6]研究觀察到:在嬰兒早期約18.4%嬰兒出現不同程度的特應性皮炎或消化道癥狀體征,通過對喂養方式的分析、比較,人工喂養嬰兒發生過敏表現的慨率明顯高于母乳喂養者,雖然不能確定為食物過敏,但可以推斷食物過敏尤其是牛奶過敏是嬰兒早期過敏性疾病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發現,在母乳喂養中也存在一定的過敏表現的患兒,但明顯低于人工喂養兒,提示前者食物過敏與其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口服耐受未建立、消化道黏膜屏障通透性大、腸道正常菌群未建立、母親孕期、哺乳期所接受、暴露的抗原等諸因素有關,后者提示母乳較牛乳對嬰兒過敏更具有保護作用,緣于母中含有大量免疫調節因子如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1α、白細胞介素β、抗炎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IL-10等及其相互平衡[7-9],

本組病例,均為純母乳喂養,且僅3/5有家屬過敏史,提示新生兒過敏性疾病的發生機理可能更為復雜。張氏觀察[6]發現:過敏患兒隨訪前后血TIgE、ECP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前者升高印證了對狹義過敏性疾病IgE介導免疫機制的認識,即Ⅰ型變態反應,常在進食數分鐘內出現癥狀,可累及皮膚、呼吸道、消化道,這些癥狀常同時出現,但無特異性,隨年齡增加IgE介導免疫機制增加。但越來越多資料表明非IgE介導免疫也是過敏性疾病重要發病機制,如嗜酸細胞介導(EOS)、IgG免疫復合物、T細胞介導等多種機制,常于進食后數小時或數天后出現癥狀[10]。本組病例服用魚油致出現不良表現時間在三天左右,符合相關發病特點,同時癥狀相對較輕,提示并非Ⅰ型變態反應所致。

2.4 維生素AD與魚油補充 魚油,主要成份來自深海無污染的鱈魚肝油、膠囊(明膠、甘油、山犁糖醇、純化水)、食品添加劑(維生素E)等經過加工制成。富含天然維生素A、D以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長期服用有利兒童健康,保護視力、皮膚和增強免疫力,促進鈣磷吸收,但臨床對新生兒應用沒有相應資料。

關于補充維生素D,中華醫學會2008年制定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指出:嬰兒出生后兩周攝入維生素D400IU/d至2歲。應包括食物(人乳、配方奶、強化維生素D的非奶制品)、日光照射及相應維生素AD制劑的補給[11]。因此臨床普遍達成共識,盡早補充維生素AD對小兒健康有益。但理解上有一定偏差,且對制劑要求臨床相對比較模糊,認為只要含有相關成分者均可使用。

本組病例中服用魚油完全是因家長不了解,加上商家誤導所致,錯誤理解為維生素AD就是魚肝油,魚油等于魚肝油。維生素AD為藥物,制劑純度相對較高,而魚油是保健品,純度相對低下,加上目前市售保健品良莠不齊,成份混雜,可能存有導致新生兒過敏或“有損健康”的因子,會增加新生兒過敏或其他疾病的發病風險,但確切的致病成份尚難于確定,有待進一步探討。

本文從另一角度提醒同道,由于市經濟沖擊,以及醫學科普知識普及率不高,百姓對醫學常識的知曉率不足,造成誤將保健品作為治療用藥者并非少見,加上國內保健品市場相對混亂,難免影響百姓身體健康,尤其在新生兒藥物使用劑量、劑型不足及用藥說明指導不到位等因素,容易造成年輕父母的誤解,必須引起臨床醫師高度重視和關注。據相關資料介紹:深海魚油為來自于深海魚類加工而成的保健品,在常人眼中自然充滿神秘色彩。假的多,真的少,功能多為虛假,能否提供營養成份值得探討。并明確指出:深海魚油適合中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等慎用[12]。因此,即使深海魚油中維生素AD含量達到嬰幼兒的需要量,對新生兒仍然不合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兒童保健學組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嬰幼兒食物過敏診治建議.中華兒科雜志,2011,49(5):344-348.

[2] Bech JF.The effect of infection on susceptibility to autoimmune and allergic disease.N Eng J Med,2002,347:911-920.

[3] Sampson HA.Food allergy-accurately identifying chinical eactivity .Allergy,2005,60(suppl 79):19-24.

[4] 黎海芪.食源性過敏性疾病.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3,18(1):1-2.

[5]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免疫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嬰兒過敏性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共識.中華兒科雜志,2009,47(11):835-838.

[6] 張俊紅,俆華,鄭春莤,等.嬰兒早期過敏性疾病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雜志,2011,6(10):1226-1228.

[7] Prescott SL,Smith P,Tang M,et al.The importantce of early complementory fee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tolerance:concems ang contriversies.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8,19(5):375-380.

[8] Dietert RR.Deveiopmental immunotoxicology:focus on health risks.Chem Res Toxicol,2009,22(1):17-23.

[9] 呂志玲,黎海芪.食物抗原早期暴露與兒童食物過敏,中華兒科雜志,2010,48(8):588-591.

[10] Chatila TA,Li N,Garcia-Lloret M,et al.T-cell effector pathways in allergic diseases:transcriptional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JAllergy Clin Immunol,2008,121(4):812-825.

篇3

【摘要】為了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更好地體現醫務工作者勞動價值,解決好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難題,根據國家、省、市醫療改革的相關要求,按照《太原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等有關規定,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借鑒了其他試點城市醫改成果,充分考慮我市經濟發展水平,我市于2016年11月1日出臺《太原市城市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實施方案》,在全市12家公立醫院試點執行。

【關鍵詞】太原市 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

醫療改革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目前,我國醫療服務面臨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了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更好地體現醫務工作者勞動價值,解決好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難題,根據國家、省、市醫療改革的相關要求,按照《太原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等有關規定,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借鑒了其他試點城市醫改成果,充分考慮我市經濟發展水平,我市于2016年11月1日出臺《太原市城市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實施方案》,在全市12家公立醫院試點執行。太原市婦幼保健院作為試點醫院也列入其中。

此次醫改以政府為主導,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取消以藥補醫,建立新型醫療服務價格管理體制和機制,緩解醫療服務價格結構性矛盾,利用價格機制,引導患者合理分流,推動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促進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順利開展為目標。醫藥價格改革的基本原則為“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分類指導,同步推進、統籌協調;三醫聯動,配套實施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合理收入,本著總量平移原則,建立公立醫院舉辦主體補助”。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收費標準補償80%,醫院加強成本核算、節約運行成本負擔5%,國家財政補貼15%”的合理補償機制。運行了兩個后,我認為此次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改革中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價格調整未涉及兒科體系,未體現兒科醫務工作者的勞動價值

其中調整醫療技術服務收費標準補償80%,通過合理提高診查費、治療費、手術費、護理費等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服務收費和偏低的床位費。從而激發醫務工作者提升技術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同時患者也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此次價格補償,共涉及診查費、治療費、護理費、床位費、社區衛生服務保健費、手術費、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價格和檢驗價格八類2221項. 但在此次《太原市城市公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實施方案》中,醫療價格調整五升兩降中沒有對兒科體系做出政策的傾斜,其中新生兒護理由12元調整為13元,新生特殊護理由5元調整為7元,新生兒靜脈輸液由10元調整為12元,但其他新生兒項目均未涉及。價格調整幅度相當少,完全不能體現兒科醫務工作者的勞動價值,過低的價格無法調動大家提升技術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經調研,同樣作為省會城市的濟南新生兒護理為40元、新生兒特殊護理為20元、小兒靜脈輸液為20元,深圳市新生兒特殊護理定價52元,收費遠遠遠高于我市。經成本測算,我院兒科體系整體虧損25%左右。其實在《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2012版》中,對“一般治療操作”這一大類中有對“六歲以下兒童加收不超過30%”的明確規定,這部分項目包括注射、靜脈輸液、搶救、灌腸等所有基礎治療操作。在2005版中Ⅰ級護理是9元,新生兒護理是12元,其實也是體現了對兒科的30%的價格傾斜,即9*(1+30%)=11.7元。在我市這次醫改調整的項目中,Ⅰ級護理是24元,新生兒護理為13元,價格竟然低于成人,這是背離了實際情況的,體現不出兒科醫務人員護理時間長、難度大、風險大的價值。當前,兒科醫療資源緊張,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對于兒童臨床診斷中有創活檢和探查、臨床手術治療等體現兒科醫生技術勞務特點和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標準要高于成人醫療服務收M標準。但是我市此醫改均未涉及。

以下為我院涉及到的兒科醫療服務項目內容、成本測算:

二、保留方便門診掛號費0.5元/人?次的收費項目不合理

個人建議應該取消。因為0.5元的掛號費作為與診查費幾乎捆綁,現實中容易產生歧義,很多患者誤以為掛號金應是診查費。同時根據醫保政策,診查費由醫保統籌基金支付,隨著云醫療、掌上支付出等各種醫療信息化的應用,網上預約或繳費要分別進入兩個程序才能完成,患者者增添不便?,F階段取消掛號費也符合國家醫療服務的有關政策規定。

此次醫改提出我市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原則上每兩年評估一次,適時進行調整從而達到完善醫藥費管理制度,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切實減輕患者負擔。 因此,我們從工作實際出發,提出以上兩點建議,誠懇希望有關部門能充分調研,并考慮國家關于兒科體系的相關政策和成本測算數據,對我市兒科部分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做出調整。

篇4

[關鍵詞] 新生兒;肺炎支原體;難治性支原體肺炎;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5200(2016)03-065-03

DOI:10.11876/mimt201603024

肺炎是新生兒常見病,也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難治性肺炎是指經臨床積極綜合治療后仍無法取得滿意療效的肺炎,與醫院獲得性肺炎(HAP)、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具有密切關聯,常由大腸埃希菌、鏈球菌等病原體感染導致,該類患兒預后往往較差,死亡率較高[1]。隨著近年來病原體變遷、易感人群結構變化與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新生兒難治性肺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為患兒家庭帶來了明顯經濟和心理陰影[2]。因此,明確影響新生兒難治性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是指導早期干預策略制定,降低難治性肺炎發生率、保證新生兒生長發育質量的關鍵。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61例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參照第8版《實用兒科學》相關標準確診為肺炎[3],出生時間≤28d,住院時間≥7 d。排除合并其他原因所致感染或合并染色體疾病或先天性畸形患兒。

1.2 研究方法

參照Inamura等[4]定義的難治性肺炎判斷標準[4],將經規范抗生素治療≥2周后,臨床發熱、咳嗽等臨床癥狀仍進行性加劇,胸部影像學持續進展患兒判定為難治性肺炎,作為難治組,將其他普通型肺炎患兒作為對照組。

分析2組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羊水性狀、胎膜早破時間、Apgar評分等一般資料,將存在統計學差異的資料納入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總結影響新生兒難治性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比較2組患兒住院時間、肺炎療程、住院費用等治療情況及預后情況,分析難治性肺炎對新生兒預后的影響。

將上述數據采用SPSS19.0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先進行方差齊性檢驗,采用χ2檢驗,對影響新生兒難治性肺炎的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261例MPP患兒中,125例為難治性肺炎,其余136例為普通型MPP。2組患兒胎膜早破時間、Apgar評分、監護方式及是否胃管喂養、是否吸氧、是否吸痰/

插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胎膜早破≥24 h、Apgar評分≤7分等為自變量,以發生難治性肺炎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可見Apgar評分≤7分、胎膜早破≥24 h、胃管喂養、吸氧、吸痰/

插管5個指標是影響新生兒難治性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2.3 治療情況及預后分析

難治組住院天數、肺炎療程、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其治愈率低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有報道指出,全球范圍內每年新生兒死亡人數高達360萬,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41%,其中接近100萬新生兒的死亡原因為各類感染,包括敗血癥、腦膜炎、肺炎等[5]。由于新生兒特殊的解剖結構、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加之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新生兒普通型肺炎極易轉變為難治性肺炎[6]。

新生兒難治性肺炎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且該類患兒住院時間更長、需接受各類創傷性治療,其肺炎遷延不愈風險更高[7]。難治性肺炎應以“防”為基礎[8]。

本研究通過多因素回歸分析,明確胎膜早破≥24 h、Apgar評分

過往研究表明,破膜>12 h時,新生兒感染風險即顯著增加,而破膜≥24 h時,新生兒在母體體內即有可能發生感染,長期感染毒素的刺激往往導致免疫功能、內環境紊亂更為明顯,且常合并消化、呼吸、心血管系統異常癥狀,組織細胞損傷明顯[12-14],加之娩出后直接暴露于各類復雜病原菌環境中,混合感染所致難治性肺炎發生風險隨之增高。Apgar評分≤7分的新生兒往往處于窒息、缺氧狀態,需進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接受監護治療[15-16],NICU內大量復雜多變的常駐病原菌可能導致新生兒感染多重耐藥菌風險上升,并演變至難治性肺炎。

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建議在落實抗生素規范化應用的基礎上,明確新生兒胎膜早破、Apgar評分等機體狀態,在嚴格無菌條件下實施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同時加強營養支持、免疫支持,降低難治性肺炎發生風險[17]。

此外,針對已出現難治性肺炎的新生兒,應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注重器官功能監測,及時糾正休克,保護臟器功能[18]。

參 考 文 獻

[1] SHIN JE,CHEON BR,SHIM JW,et al. Increased risk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sensitization and asthma[J]. Korean J Pediatr, 2014, 57(6): 271-277.

[2] YOU SY,JWA HJ,YANG EA,et al. Effects of 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 on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4, 6(1): 22-26.

[3] 張園園, 陳志敏. 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征[C]// 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暨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 2014.

[4] INAMURA N,MIYASHITA N,HASEGAWA S,et al.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utility of measuring serum lactate dehydrogenase level[J]. J Infect Chemother, 2014, 20(4): 270-273.

[5] LU A,WANG C,ZHANG X,et al. Lactate Dehydrogenase as a Biomarker for Prediction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 Respir Care, 2015, 60(10): 1469-1475.

[6] 辛德莉, 馬紅秋. 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病機制[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4): 233-234.

[7] QIN Q,XU B,LIU X,et al. Statu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nese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J]. [J].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14, 4(11): 704.

[8] WANG L,CHEN Q,SHI C,et al. Changes of serum TNF-α,IL-5 and IgE levels in the patient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 infection with or without bronchial asthma[J]. Int J Clin Exp Med, 2015, 8(3): 3901.

[9] 陸愛珍, 王立波, 錢莉玲, 等. 上海地區單中心住院兒童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14, 9(6): 411-415.

[10] 梅玉霞, 蔣瑾瑾, 蔡斌, 等. 兒童難治性支原體肺炎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兒科雜志, 2014, 32(12): 1138.

[11] OH JW. The efficacy of glucocorticoid on macrolide 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 in children[J].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4, 6(1): 3-5.

[12] MIYASHITA N,KAWAI Y,INAMURA N,et al. Setting a standard for the initiation of steroid therapy in refractory or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J]. J Infect Chemother, 2015, 21(3): 153-160.

[13] 陳志卿.新生兒難治性肺炎危險因素及病原學分析[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4.

[14] BECKER A,KANNAN TR,TAYLOR AB,et al. Structure of CARDS toxin,a unique ADP-ribosylating and vacuolating cytotoxin from Mycoplasma pneumoniae[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5, 112(16): 5165-5170.

[15] 劉金榮, 彭蕓, 楊海明,等. 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表現特征和判斷指標探討[J]. 中華兒科雜志, 2012, 50(12):915-918.

[16] WATANABE H,URUMA T,NAKAMURA H,et al. The role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the initial onset and exacerbations of asthma[J]. Allergy Asthma Proc, 2014, 35(3): 204-210.

篇5

兒童各期,用藥有特點

新生兒期 胎兒娩出后的28天內為新生兒期,這一時期,新生兒對藥物代謝能力較差,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例如新生兒應用氯霉素可致灰嬰綜合征(表現為呼吸困難、循環衰竭、皮膚蒼白和發紺等)。

另外,新生兒腎功能還不成熟,需要8~12個月才能達到成人水平。故一些經腎排泄的藥物如巴比妥類、氨芐西林、地高辛等的排泄較成人更為緩慢,應用時必須減量。

嬰幼兒期 從藥物代謝水平來說,雖然嬰幼兒期已較新生兒顯著成熟,但由于解剖生理的特點,在選用藥物時仍應予以注意。如嬰幼兒期由于吞咽功能較差,在必要時需對垂?;純翰捎渺o脈注射,以快速發揮藥物作用。

另外,由于嬰幼兒期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煩躁不安、高熱、驚厥等癥狀,可適當加用鎮靜劑。鎮靜劑的用量,患兒年齡愈小,耐受力愈大,劑量可相對偏大。但是,嬰幼兒對嗎啡、哌替啶等品特別敏感,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選用。

兒童期 這一時期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特殊階段,有些藥物對兒童生長發育有較大影響,需權衡利弊后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如激素類藥物可的松、潑尼松等,長期應用可使骨骼閉合過早,影響小兒生長和發育。再例如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故8歲以下兒童禁用四環素類抗菌藥物。

常見用藥誤區

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在兒科中的濫用較為嚴重,應引起足夠重視。對非感染性疾病如一般感冒發熱、單純性腹瀉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藥物是不妥的。

家長對于抗菌藥物的應用往往存在兩個極端,一是對抗菌藥物存在抗拒心理,在有明確用藥指征的情況下仍然認為兒童不應使用,導致病情延誤;另一種則是將抗菌藥物視作“萬能藥”,無論是呼吸道還是胃腸道疾病,擅自應用,導致細菌耐藥及藥物毒副作用的發生。

解熱鎮痛藥 發熱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界病原及毒素的一種防御反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當小兒肛溫高于38.5 ℃時,應采用安全的解熱藥治療。

解熱鎮痛藥對胃黏膜有直接的剌激,同時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影響對胃黏膜的保護,易誘發胃潰瘍和胃出血,兒童消化系統較為脆弱,應用此類藥物時應慎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解熱鎮痛藥的單方、復方制劑種類繁多,應掌握其總服用量,避免重復用藥,如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與百服嚀糖漿,均含對乙酰氨基酚,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肝損傷,應謹慎使用。

感冒藥 統計數字表明,全球非處方藥(OTC)市場中,感冒藥和咳嗽藥的銷售額僅次于抗菌藥物居于第2位,然而,很多兒童非處方感冒、咳嗽藥均為復方成分,若選擇不當,易造成重復用藥,發生不良反應,可能導致心悸、心室功能紊亂甚至死亡。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已完成了對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OTC感冒咳嗽藥的安全性評估,鑒于可能發生的嚴重和致命的不良反應,建議這類藥品不適用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

微量元素及維生素 很多家長認為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長期無條件使用,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服用此類藥物也需根據身體需要,若濫用或過量長期使用會產生毒副作用。如維生素A,小兒一次用量>35萬國際單位可致急性中毒;濃縮魚肝油6克(5萬~10萬國際單位/天,連服6個月)可致慢性中毒,出現周身不適、胃腸反應、頭痛、骨及關節痛等慢性中毒癥狀。因此,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絕非多多益善,家長應加以選擇,合理應用,切不可過度依賴。

小兒用藥注意事項

藥物劑型與給藥方式 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兒科用藥劑型較以往有了更多的選擇,如滴劑、栓劑、貼劑等。劑型的改進,更加符合兒童用藥心理,增加兒童用藥的順應性。

一般情況下,經胃腸道給藥較安全,故小兒盡量口服或經鼻飼給藥。皮下注射給藥可能損害周圍組織且吸收不良,不適用于新生兒。另外由于兒童皮膚結構異于成人,皮膚黏膜用藥很容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使用外用藥時應注意。

藥物服用時間 一般藥物都是空腹服用吸收較好,但是對腸胃有刺激性的藥物(例如紅霉素類抗菌藥物)建議飯后服用,以減小對腸胃的刺激。另外,很多藥物的作用與人體自身的生物節律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若能掌握這些規律,可將藥物的療效發揮至最大,同時大幅降低毒副作用。例如糖皮質激素的分泌有明顯的晝夜節律,峰值在早晨7~8點,谷值在零點。潑尼松、氫化可的松等藥物可在每日清晨8時服用,增加療效的同時減少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甚至萎縮的不良后果。

篇6

【摘要】目的 通過調查乙肝病毒感染產婦所生嬰兒臍血乙型病毒性肝炎(HBV)5項指標,了解HBV傳播特點,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阻斷HBV母嬰傳播。方法:收集我縣2008年1月-2010年12月50例HBV感染產婦所生新生兒臍血HBV5項指標檢測結果。結果:50例新生兒中29例感染HBV感染率58.00%,其中母親乙肝核心抗原(HBeAg)陽性者31例所生新生兒臍血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高(29.03%),被感染率高(58%);HBsAg、乙肝核心抗體(抗-HBc)雙陽性者所生新生兒臍血未檢出1例感染。結論:母嬰傳播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進行婚前醫學檢查、開展孕前及孕期HBV檢測HBeAg陽性者經有效治療HBeAg轉陰后再結婚或妊娠、為新生兒進行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是阻斷母嬰傳播的三個重要環節。

【關鍵詞】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母嬰傳播 預防阻斷

我國為HBV感染高發區,每年約有80萬新生兒通過母嬰傳播成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攜帶者[1]。HBsAg陽性,尤其HBeAg陽性的母親為主要的傳染源。以往認為,HBV通過胎盤引起的感染約占5%-10%,但近幾年較多資料證明宮內感染率較高[2]。母嬰垂直傳播是HBV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

本文通過對50例HBV感染產婦所生新生兒臍帶靜脈血中HBV5項指標檢測,分析闡明我縣HBV母嬰傳播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收集我縣2008年1月-2010年12月間750例產婦在縣級醫院住院分娩期間HBV5項指標檢測資料,共檢出50例HBV感染產婦,其中HBsAg、 HBeAg、抗-HBc3項陽性者25例,HBsAg、 抗 -HBe、抗-HBc3項陽性者13例,HBsAg、 HBeAg雙陽性者6例,HBsAg、抗-HBc雙陽性者6例,感染率6.67%。

1.2 方法 孕母住院分娩期間常規檢測HBV5項,對乙肝感染孕母所生胎兒常規消毒臍帶,用一次性負壓采血管取臍靜脈血4ml,采用酶聯吸附法(ELISA)檢測,檢測試劑由上海榮盛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操作與結果判斷嚴格參照說明書。

2 結果

以新生兒臍血HBsAg和HBeAg和抗-HBe陽性為宮內感染的標準,50例被檢產婦中有10例其新生兒臍血HBsAg陽性、陽性率為20.00%;20例HBeAg陽性、陽性率40.00%;9例抗-HBe陽性,陽性率18.00%;17例抗-HBc陽性,陽性率34.00%;3例全陰性,占6%,孕婦血中抗-HBc可于妊娠21周后經胎盤主動轉送致胎兒,因此,8月齡以下嬰兒單項抗-HBc陽性,不能作為感染標志[3]。所以,50例HBV感染產婦其新生兒感染20例,感染率60%。

3 討論

3.1 血清HBeAg陽性是HBV感染慢性化和預后不良的標志,本次檢測HBeAg陽性母親31例,其新生兒HBsAg陽性9例,陽性率為29.03%,HBeAg陽性20例,陽性率64.52%,由此可見:HBeAg陽性母親其新生兒HBsAg、HBeAg陽性率較高,被感染率亦高。

3.2 血清抗-HBe陽性是HBsAg轉陰和預后良好的標志,本次檢測13例抗-HBe陽性母親其新生兒HBsAg陽性者1例,陽性率7.69%、而抗-HBe陽性9例,陽性率69.23%,可見血清抗-HBe陽性母親其新生兒HBsAg的滴度較低而感染率卻很高。HBV感染可致肝癌,兒童HBsAg陽性者最終發展為肝癌者的相對危險性高,所以HBeAg和抗-HBe是乙肝疫苗接種對象的篩選和隨訪,各種臨床類型HBV感染者的監護治療, 抗-HBc母嬰傳播的阻斷和肝炎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中兩項重要的血清標志物。因此,對于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預防性注射乙肝疫苗前單純做臍血肝功能和HBsAg檢測遠遠不夠,須做臍血HBV5項指標檢測,結果全陰或單項抗-HBc陽性后方接種。

4. 綜述 母嬰傳播是HBV感染的主要方式, HBsAg 和HBeAg同時陽性的母親所生的嬰兒HBV感染率高,嬰兒感染HBV后其中95%會成為慢性攜帶者,最終可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母嬰傳播非常重要,預防HBV母嬰傳播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4.1 婚前保健是預防HBV母嬰傳播的第一道防線,通過HBV檢測,動員未感染者接種乙肝疫苗進行預防,對HBV攜帶者進行有效治療和衛生指導,對HBeAg陽性者,應待HBeAg轉陰,抗-HBe檢出再結婚或妊娠,可降低母嬰傳播的機率。將對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4.2 孕產期保健是預防HBV母嬰傳播的第二道防線,預防HBV母嬰傳播應從妊娠前著手,及早進行HBV5項指標檢測,無異常后積極注射乙肝疫苗進行預防是孕產期保健的關鍵一步,已被HBV感染者,應建卡登記,并定期復查HBV標志物,重點管理HBeAg陽性者,進行有效治療和衛生指導,待HBeAg轉陰,抗-HBe檢出再妊娠;患急性肝炎的婦女最好待肝炎病情穩定兩年后懷孕;已經懷孕者,經肝功能檢查轉氨酶持續升高者,應建議其盡可能終止妊娠,因此,開展孕婦HBV檢測為實施阻斷HBV母嬰傳播提供了依據,有利于孕期保健工作。有學者認為[4],為阻斷HBV母嬰傳播,孕婦(尤其HBV感染孕婦)于妊娠28周起,每月進行一次HBIG(HBeAg陽性HBV感染母親注射400IU,HBeAg陰性HBV感染母親注射200IU)肌肉注射直至分娩,可以起到較好的宮內阻斷作用。

4.3 嬰兒保健是預防HBV母嬰傳播的第三道防線,圍產期感染的嬰兒,由于免疫功能不全,HBV-DNA可與嬰兒肝細胞DNA整合,逃避了T淋巴細胞的攻擊,使HBV不能被清除,80%將成為HBsAg持續攜帶者,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注射乙肝疫苗及HBIG可有效阻斷HBV母嬰傳播。單純使用乙肝疫苗對HBV感染母親所生嬰兒免疫成功率為70%-90%。乙肝疫苗和HBIG進行主動被動聯合免疫效果更明顯。母親HBsAg陽性經檢測新生兒臍血未被感染者,應按照0、1、6免疫程序每次接種乙肝疫苗各20 ug(在新生兒出生24h內完成首針接種),經濟條件允許的可加用HBIG,尤其母親HBeAg也陽性的新生兒更應加用HBIG,HBIG及疫苗聯合應用:HBsAg、HBeAg雙陽性母親的嬰兒,在出生后24h內注射HBIG0.5㏕?㎏,42天時注射1㏕,3個月時在注射1㏕同時注射乙肝疫苗5ug,4個月及6個月時各注射乙肝疫苗5ug,近期保護率為100%[5],HBIG價格昂貴,并不是所有嬰兒都必須聯合多次注射。在高危地區HBsAg陽性母親的嬰兒可用HBIG0.06㏕?㎏,1個月后如抗-HBs產生,則應再注射1次;如抗-HBs為陰性,則不需要注射,因為此時嬰兒可能已經被感染;在高危地區HBsAg陰性母親的嬰兒也建議注射1次HBIG0.06㏕?㎏,在非高危地區HBsAg陽性母親的嬰兒,只要在出生24小時內注射1次HBIG0.06㏕?㎏再按照國家免疫規劃要求,完成24小時內及1月齡和6月齡兒童的三次乙肝疫苗接種[6]。以上處理原則對易感嬰兒的保護率可達75%。一般認為HBsAg、HBeAg、抗-HBe3項陽性及HBeAg、抗-HBc2項陽性的孕婦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陽性者亦不宜哺乳,目前主張只有新生兒接受過免疫,且僅HBsAg陽性的母親可為嬰兒哺乳。

另外、各地應加強各類傳染病預防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健防病意識,擴大乙肝篩查范圍,推廣乙肝疫苗接種,倡導安全生活行為,督促安全注射,杜絕醫療感染,呼吁全社會多方面預防乙肝,以逐年降低乙肝感染和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7

[2] 朱啟容,段恕誠,徐華芳etal.乙型肝炎病毒宮內感染兒童三年隨訪.中華兒科雜志,1993,30(1):8

[3] 王鳳蘭主編,婚前保健培訓教程.第一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151

[4] 胡毅文,劉慧明,袁靜et al.國產及進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效果的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02,40(12):733

篇7

【關鍵詞】小兒乙肝疫苗 ; 社區接種

【Abstract】Objective:Pediatric hepatits B vaccine injection to prevent the epidemic of the disease. Medthod: New-born and infant in our community have been injected hepatitis B vaccine since1992.The vaccination rat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now stands at 99%.Results:Carrying rat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hows an obviously decrease. Conclusion:Hepatitis B vaccine injection, which has sound long-term effec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inf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Keywords】Hepatits B vaccine for kids; Community vaccination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急慢性傳染病,嚴重者可發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我國是乙肝的高發區,約有10%--15%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者[1],而大多數乙肝病毒攜帶者來源于新生兒及兒童期的感染[ 2-3] 。兒童特別是新生兒,感染HBV不僅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成長過程中還會面臨社會歧視,對其今后的人生有重要影響[4]。乙肝病毒存在于一切血液及分泌物中(如唾液、汗液、乳汁、宮頸分泌物等)。目前全世界尚未有根治乙肝及乙肝并發癥的特效藥物,唯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我社區從 1992 年開始對兒童實施乙肝疫苗接種,接種率逐年提高,目前接種率達99%。

1 疫苗種類及效果

1.1 血源性乙肝疫苗

此疫苗是用無癥狀的HBsAg攜帶者的血液制成,故稱血源性乙肝疫苗。目前已基本淘汰(原因是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費大量的血漿)。

1.2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研制重組DNA乙肝疫苗,目前多用酵母基因的重組疫苗。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應答特點與血源性乙肝疫苗基本相似,且多無嚴重的不良反應。

1.3 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

2 接種方法、部位與劑量

2.1 不同年齡階段的接種部位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種3針,按照0、1、6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后,間隔1個月及6個月注射第2及第3針疫苗。如果新生兒的父母均沒有乙肝,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內接種,越早越好。接種部位新生兒為臀前部外側肌肉內,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內注射。單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阻斷率為87.8%。免疫成功的標志是乙肝表面抗體轉為陽性,保護時間一般為2年以上,接種者可定期復查乙肝三系統,只要表面抗體依然存在,證明免疫能力依舊。

2.2 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

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 h內盡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劑量應≥100 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 μg重組酵母或20μg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 h內先注射1針HBIG,1個月后再注射第2針HBIG,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10 μg重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間隔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兒在出生12 h內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

2.3 補種劑量

對新生兒時期未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兒童應進行補種,劑量為5μg或10μg重組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3 間隔時間

乙肝疫苗接種后產生的抗體水平隨時間逐漸下降。一般接種疫苗,注射3針后1個月97%的人都可測到表面抗體;第2年仍保持在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體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種疫苗,主要是要在測定乙肝表面抗體的滴度后,決定何時再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體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國際單位/毫升者,應在半年內接種??贵w滴度大于10國際單位/毫升可在6年內復種。我國的多數學者建議免疫后3年內加強1次為好。

4 接種疫苗不產生抗體的治療措施

4.1 有些人抗體產生較晚,被稱為應答遲緩。對此可加注1~2針,或者重新接種疫苗,并且適當增加劑量。

4.2 可采用0、1、2、12個月的免疫程序。

4.3 在接種乙肝疫苗同時,合用小劑量的白細胞介素-2。

4.4 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對乙肝疫苗的免疫應答,可配合使用。

5 意外接觸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5.1 對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5.2 接種過疫苗,并已產生乙肝表面抗體的接觸者,如果乙肝表面抗體水平足夠(抗-HBs ≥10 mIU/mL)可不必處理;

6 乙肝疫苗接種禁忌

6.1 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時接種

6.2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腦疫苗、脊髓灰質疫苗、乙腦疫苗同時接種。最近注射過多價免疫球蛋白的小兒,6周內不應該接種麻疹疫苗

6.3 患急性傳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種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膿性皮膚病、嚴重濕疹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等待病愈后方可進行乙肝疫苗接種;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和活動型結核病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神經系統包括腦、發育不正常,有腦炎后遺癥、癲癇病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有腋下或淋巴結腫大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應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種;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體質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有血清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蕁麻疹及對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藥物過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種。

6.4 發熱、體溫超過37.5℃應暫緩乙肝疫苗接種, 感冒、輕度低熱等一般性疾病視情況可暫緩乙肝疫苗接種;

6.5 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種。嚴重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兒不宜接種。

6.6 過敏性體質不宜乙肝疫苗接種

6.7 空腹饑餓時不宜預防接種。

7 討論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大多數乙肝病毒攜帶者來源于新生兒及兒童期的感染。由此可見,新生兒與兒童的預防尤為重要,所有新生兒都應當接種乙肝疫苗。這是因為新生兒對乙肝病毒最沒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難清除病毒而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因此,對HBsAg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注射3次(出生后立即、1個月及6個月)即可取得滿意的預防效果。母親HBsAg陽性的新生兒最好是聯合接種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滿三歲的孩子檢查乙肝兩對半,然后根據檢查結果適時加強或重新按照乙肝接種程序接種。目前,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具有良好的遠期效果[5]。。我國于1992年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對所有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但疫苗及接種費需由家長支付;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自2005年6月1日起改為全部免費[6]。實施乙肝疫苗接種后, 全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從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歲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減少乙肝病毒感染者1900萬人。 由此可見乙肝納入計劃免疫,實施科學管理,責任明確,任務落實,對預防和消滅相應傳染病,可取得良好效果。但要注意乙肝的抗體滴度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下降,因此,在抗體滴度較低的時候,及時追加免疫是最好的方法[7]。

參考文獻:

[1] 付曉玲,張全獎,韋海潦.2552名2―14歲兒童接種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觀察及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7,41(3):231―232.

[2] 朱慶紀, 吳偉華, 馮道營. 苦參素和胸腺肽聯合治療小兒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8, 23(13):1030 - 1031.

[3] 楊炳中, 何楊帆, 譚中友, 等. 拉米夫定、雷公藤總苷聯合蝮蛇抗栓酶治療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8, 23(5):379- 380.

[4] 周賢雅,劉演艮,蘇海燕,等.廣州市416例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觀察[J]. 臨床醫學工程,2008, 15(11):8- 9.

[5] 徐虹. 兒童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的流行病學[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8, 23(5): 323 - 325.

篇8

【摘要】目的:探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母嬰臨床護理分析。方法:對50 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母嬰進行護理觀察與分析。結果:50例 GDM 中, 6例新生兒因早產兒生活力不足生后立即轉新生兒科;44例新生兒均如期出院。有40例(80%)僅需飲食控制就能維持血糖在正常水平,10例飲食療法5~7d血糖控制不滿意或控制血糖后出現酮癥,增加熱量血糖又超標者用胰島素治療。其中50例進行產后6周的OGTT檢查,有5例表現為糖耐量的異常,血糖恢復至正常的有45例,及時給予飲食運動干預,并建議增加產后隨訪,必要時進行內科治療。結論:在臨床工作中重視GDM 患者的飲食管理,加強護理,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同時做好新生兒的觀察及護理,可有效降低母嬰并發癥的發生。另外,幫助其建立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于預防 GDM 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妊娠;糖尿病患者;母嬰;護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由于對母兒威脅很大,其愈合與血糖控制與否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加強孕期監護及產褥期的護理, 可以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結局, 降低母嬰病死率。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50例GDM患者,現報告如下:

1 資料

1. 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50例GDM患者,年齡 21~36歲,平均28.7歲。初產婦36例,經產婦14例。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 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中有任何 2項或2項以上達到或超過正常值[1-3]。

2 孕產婦的護理

2.1 心理護理 孕婦得知患有糖尿病,特別是孕期及臨產前才得知患有糖尿病者易產生恐懼心理、焦慮。一方面擔心疾病及藥物治療對胎兒及新生兒的影響,另一方面擔心疾病對自己身體的影響。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地做好孕產婦的心理疏導,向孕產婦及家屬介紹有關糖尿病的知識,囑其孕期加強產前檢查,遵醫囑進行飲食控制及藥物治療,適當活動,嚴密監護孕婦及胎兒狀況,有效地控制血糖、尿糖,孕婦及胎兒都能平穩、安全地度過孕期、產期、產褥期。

2.2預防感染及產后出血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抵抗力差,加上出汗多,易并發各種感染,如皮膚、陰道、切口等感染機率多,除按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外,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環境清潔干凈;產婦要保持全身清潔,每日擦澡更換內衣褲,按摩促進泌乳,觀察全身情況,用0.1%洗必泰棉球每日2次擦洗會,并觀察宮縮及惡露情況,監測BP、T、P、R。

2.3 飲食控制 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指導孕婦妊娠初期不要特別增加熱量,中后期必須遵照孕期所需熱量來增加熱量。母體空腹太久容易產生酮體,故建議少食多餐,每日5-6餐,以免體內酮體增加,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孕期應多進富含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飲食,并注意鐵、鈣的補充。合理的飲食控制還可預防妊娠高血壓疾病,早產及難產的發生、減少流產。

2.4防治高膽紅素血癥 高血糖及高胰島素本身使胎兒代謝增加,機體耗氧加大, 致胎兒慢性缺氧,紅細胞生成素增加,刺激胎兒骨髓外造血,導致胎兒紅細胞增多癥。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膽紅素產生增加,形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生理性黃疸加重和消退時間延長。本組出現1例膽紅素升高,給茵桅黃、嗎咪愛、魯米那等治療10 日后痊愈出院。

2.5產褥期護理:產后隨時監測尿糖、血糖,以防止低血糖或酮癥酸中毒。因為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極易患細菌性感染或霉菌性感染,因此預防產褥感染是十分必要的。要密切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及會陰的傷口情況、子宮復舊、惡露量與性狀,按醫囑合理使用抗菌素,防止雙重感染。出院健康指導:產婦出院以后定期隨訪監測以鞏固孕產期治療效果,注意飲食結構合理,增加體育鍛煉,保持體重在正常范圍等,可以減少或推遲Ⅱ型糖尿病的發生。鼓勵堅持母乳喂養以延遲兒童糖尿病的發生。

3 結果

我院的50例 GDM 中,6例新生兒因早產兒生活力不足生后立即轉新生兒科,44例新生兒均如期出院。有40例(80%)僅需飲食控制就能維持血糖在正常水平。有10例飲食療法5~7d血糖控制不滿意或控制血糖后出現酮癥,增加熱量血糖又超標者用胰島素治療。其中50例進行產后6周的OGTT檢查,有5例表現為糖耐量的異常,血糖恢復至正常的有45例,及時給予飲食運動干預,并建議增加產后隨訪,必要時進行內科治療。

4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較常見的內分泌代謝障礙性疾病。妊娠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血糖難以控制并易發生酮癥酸中毒。糖尿病可使妊高征、羊水過多、難產及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增加,巨大兒、死胎、死產、胎兒畸形發生率增加,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鎂等增加[4],由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對母兒的危害較大,近年來經過努力,妊娠合并糖尿病孕產婦病死率明顯減少,但糖尿病孕婦的并發癥仍然很高。妊娠的早期篩查顯得尤為重要,孕期及產后則需要加強監護與治療,降低并發癥,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母嬰結局。

本臨床觀察表明,GDM對母嬰均有較大影響,飲食、運動及藥物應用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GDM的發生和發展。在臨床工作中重視GDM患者的飲食管理,加強護理,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同時做好新生兒的觀察及護理,可有效降低母嬰并發癥的發生。另外,幫助其建立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于預防 GDM 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6, 22 (1) : 5.

[2] 鄭文化,魏雙梅.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嬰影響的臨床觀察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09 , 4 (8) : 126.

[3] 張紅霞.妊娠期糖尿病母嬰預后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09,21 (6) : 638.

篇9

【關鍵詞】NUCU 新生兒 疼痛 干預

在臨床診療?護理過程中,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極低體重兒)長時間?反復地疼痛刺激可引起心率加快?呼吸改變?耗氧增加?血氧飽和度降低等等不良反應,使病情加重,影響愈后?研究證實,[1]疼痛對新生兒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遠期不良影響,反復的疼痛刺激可損害新生兒神經細胞的發育,引起一系列行為改變,如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或紊亂等,這些對新生兒以后的社會交流?行為和自我調節能力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NICU護理人員要認識到新生兒疼痛來源?疼痛對新生兒的影響及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控制?消除新生兒疼痛?

一?疼痛的定義;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伴有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的情緒體驗,屬主觀性感覺”?另有研究證實,新生兒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能夠對有害刺激感知?傳遞?回應,甚至記憶?

二? 疼痛主要來源

1?NICU新生兒疼痛主要來源于各項侵入性操作(亦稱致痛性操作),如足底擠壓采血?動靜脈穿刺?皮下和肌肉注射?氣管插管?氣道內吸痰?腰穿?留置胃管等,局部感染?液體外滲?皮膚灼傷?手術等更是可引起疼痛?還有因醫護人員對疼痛的意識不強,操作時動作粗魯,對較小的早產兒如更換尿布?體溫測量?變換,撕揭膠布等日常操作也會產生疼痛,此外臨床上的一些刺激性藥物如氯化鉀,磷酸肌酸鈉,葡萄糖酸鈣針等都可使患兒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2?1997年美國兒科學院環境健康委員會建議的NICU最安全的聲音水平(45分貝以下)?而我們NICU的噪音如心電監護儀報警音?呼吸機?微量泵?輸液泵報警音?電話?暖箱門開關等遠遠大于這個聲音分貝,同時新生兒又長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環境中與疼痛密切相聯,也是一種不良刺激?

三?有效的護理干預;

1?改善NICU病室環境,調節適宜的光線強度,對早產兒的暖箱,要遮蓋以遮光性能好棉布,盡量為其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以利于休息?控制噪音水平,及時處理各種儀器報警音,避免用力開關暖箱門?靠近嬰兒床(包括暖箱和 輻射熱臺)說話聲音要輕,保證NICU噪音控制在60分貝,以降低NICU中的壓力刺激,避免加重患兒對疼痛感覺的刺激?

2?發展人文關懷,提供人性化護理?如新生兒皮膚薄?嬌嫩,當遇到輕微外力或摩擦時,很容易引起損傷?疼痛和感染,用新型皮膚保護劑“人工皮”粘貼于內外腳踝?膝蓋?肘部及其它骨隆突處,起到保護皮膚?減少擦傷引起的疼痛;避免把膠布粘到頭發上,撕揭膠布前要先濕潤膠布等;在進行各種操作和處置時動作輕柔,技術熟練,時機適宜,如采血和各種操作避免在新生兒兒睡眠狀態下;各種有創穿刺操作要待消毒液干后再進行,以減少刺激;需要24小時靜脈營養支持?頻繁輸液的患兒可給予中心靜脈置管PICC代替普通留置針?靜脈采血代替足跟采血等,盡可能的減少反復的有創操作刺激,減少患兒的痛苦;

3?給新生兒以舒適?有研究稱屈曲可以放松肌體,使新生兒身心舒適;俯臥位猶如在“宮內”姿勢,能減少其苦哭鬧,減少能量消耗,睡眠時間長,還能避免或減少皮膚擦傷,從而降低新生兒的疼痛刺激?“鳥巢樣”的給早產兒一種被環保的感覺,能使他們獲得安全感?早產兒的暖箱里放置“鳥巢”,讓早產兒睡在“鳥巢”里,猶如母親的子宮一樣,有邊界感和安全感,給早產兒觸覺感覺系統以柔和刺激,產生愉快情緒,提高自我調節能力,降低各種致痛性操作所產生的不適和疼痛?

4?撫觸和“袋鼠式”的護理?撫觸是通過肌膚接觸給予新生兒溫和的按摩?撫觸帶來的溫和刺激可通過β-內啡肽的釋放,迷走神經功能的改變以及5 -羥色胺(5-hydroxyl ttyptamine, 5- HT)的作用,滿足新生兒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撫慰,消除孤獨?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減少應激行為,從而使疼痛緩解,并促進嬰兒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2]?代鼠式護理將新生兒置于母親胸前行皮膚接觸,可減少新生兒的能量消耗,改善呼吸?提供他們所需的溫暖和安全感,促進生長發育和母嬰感情的建立,從而提高新生兒應對疼痛的能力?

5?非營養性吸吮是指在嬰兒口中放置無孔“安慰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動作,通過吸吮刺激口腔觸覺感受器提高疼痛閡值,促進5-羥色胺釋放而產生鎮痛效果?同時吸吮動作是新生兒的先天性條件反射,也能起到一定的安撫作用,分散注意力從而減輕疼痛?

6?各種致痛性操作后口服蔗糖或25%的葡萄糖液,可使哭鬧?煩躁的的新生兒馬上安靜,其原理是可通過刺激甜味味覺達到激活體內內源性阿片的作用產生鎮痛作用?夏傳雄等[3]研究驗證了25%葡萄糖液對新生兒因疼痛產生的哭吵有鎮靜作用?口服糖水時增加吸吮動作,給新生兒提供舒適感,更好地處于安靜狀態,從而減輕新生兒痛苦?

參考文獻

[1] 陳錦秀,葉天惠.新生兒疼痛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

2005,40(10):787-789.

[2] 張金燕.新生兒的心理護理.臨床醫學,2002, 22( 9) : 62.

篇10

方法:采集新生兒的靜脈血樣,采用DXI-800化學發光分析儀測定血清的TSH。若檢測結果TSH濃度>10mU/ml,回可疑患兒以復查TSH、T3、T4、以明確診斷,對確診患兒進行治療,納入隨訪范圍。

結果:本院5年內共篩查新生兒16325例,初篩顯示陽性病例49例,確診8例。根據篩查結果得出本地區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的發病率為0.05%,召回率97.8%。

結論:開展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的新生兒篩查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病率,盡早地對患兒采取診治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由于該病引發的生長發育落后、智能低下等不可逆的病癥。

關鍵詞:先天性甲狀腺功能降低新生兒篩查方法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3-0273-01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多是由于患兒甲狀腺先天性缺陷或因母孕期飲食中缺碘所導致的患兒甲狀腺不發育或發育不全,患兒早期無明顯表現,易被忽視而耽誤診治。患兒一旦出現癥狀,病情就無法逆轉,該病對兒童智力發育影響很大,可導致患者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因此,我國在1995年6月頒布的《母嬰保健法》里就已將該病癥列入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疾病之一。對新生兒進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的篩查是及時發現甲狀腺功能減低病癥并進行及時有效治療的重要措施。

1資料和方法

1.1篩查對象。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縣各醫療單位出生的新生兒16325名。

1.2篩查方法。在出生2~3天后并哺乳6次以上的新生兒靜脈采血3ml,采用DXI-800化學發光器分析儀測定血清的TSH濃度測定結果用作初篩。若檢測結果TSH濃度>10mU/ml,回可疑患兒復查TSH、T3、T4、以明確診斷,對確診患兒進行治療,納入隨訪范圍。并對篩查情況、發病情況、召回情況、隨訪情況和失訪情況進行統計記錄。

1.3診斷和治療方法。對于初篩結果TSH濃度>10mU/ml,則復查T4,T3,如果患兒的TSH高,T3,T4低,則需結合X線齡與臨床癥狀給予明確診斷。對于確診者給予左旋甲狀腺素進行治療,用藥量為:新生兒期每千克每天8~10μg,嬰兒期每千克每天5~8μg。

1.4隨訪時間和內容。被確診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的患兒自接受治療后,即被納入隨訪范圍。督促患兒定期復查,前期每半月隨訪一次至到患兒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隨后,每6~12個月對患兒做生長發育、智力發育等方面的評估和設備復查,以確定是終止治療還是繼續治療,并對康復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經統計,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共進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篩查的新生兒16325例,初篩結果陽性49例,確診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8例,其中男5例,女3例;8例患兒中早產兒1例;確診時年齡3月的1例;8例患兒中,1例因家長主觀認為發育正常而放棄治療,其余患兒均接受治療。經治療,目前患兒身體、智力發育良好。從2008年到2012年篩查率逐年上升,年平均篩查率為93.2%;初篩可疑病例召回率為97.8%;從2008年到2012年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發病率逐年下降,年平均發病率為0.05%。

3討論

3.1發病率和病因的探討。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CH)兒科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亦稱為呆小病或克汀病。是由于患兒甲狀腺先天性缺陷或因母孕期飲食中缺碘所致,造成胚胎期和出生前后甲狀腺組織發育出現障礙和組織功能代謝異常,患兒出生時甲狀腺發育不良或沒有甲狀腺組織,致使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分泌減少,導致患兒生長發育遲緩,智能低下。由甲狀腺先天性缺陷引發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稱為散發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由母孕期飲食中碘含量偏低所致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稱為地方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

由于誘發該病的因素不詳,世界各地發病率不同。我國目前開展的新生兒篩查結果顯示CH發病率約為1:6000,稍低于國外本病發病率為1:4000的平均水平,在我國,西部累計發病率高于中、東部地區,這可能與西部多為山區、高原導致碘缺乏的因素有關。我地區開展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新生兒篩查工作迅速并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我地區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發病率為1:2000,低于我國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發病率的平均水平。其原因可能是與我地區碘缺乏有關,也可能與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地區居民對該癥認識不足等因素有關。

甲狀腺發育異常是導致染病的最主要病因。據專業統計,32%的患兒缺少甲狀腺組織,4%的患兒由于甲狀腺組織發育不完全,甲狀腺出現異位的患兒占37%,還有27%是由于激素合成障礙或其他病因致使患兒患病。在我地區進行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新生兒篩查確診的8例患兒中,缺少甲狀腺組織2例,甲狀腺組織發育不完全0例,異位甲狀腺3例,激素合成障礙3例,篩查結果與其他專業統計結果相吻合。

3.2癥狀與診療建議。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患兒早期在臨床上無明顯表現。患兒殘留的甲狀腺組織的分泌功能的強弱決定了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的癥狀出現的早晚及輕重程度。由于某些非特異性表現較為分散,常被誤診為先天性巨結腸、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先天愚型等,如若不能得到早期診斷,由于甲狀腺激素的缺少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缺少甲狀腺組織的患兒在出生一個半月后有明顯癥狀。有部分殘留甲狀腺組織或遺傳性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患兒,癥狀出現日期可退至數月或數年后。

一般醫學認為,出生到發現患有該癥的時間10個月發現者,智商值可達到正常值的80%,>2歲者,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因此早期診斷極為重要,治療愈早愈好。越晚確診,治愈機率越低,甚至失去治療意義。

基于以上特點,要做到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的早期診治,新生兒篩查才是最有效的措施。

3.3篩查意義和相關法律。通過有效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篩查可以檢出尚未表現明顯癥狀的早期病例,提高了新生兒的早期診斷率,以減少不可逆生長發育障礙患兒的出現和降低由此引起的智能低下的概率,可以幫助無數家庭挽回幸福,極大地提高我國出生人口素質。可見,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新生兒篩查工作對家庭,對國家都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由于該病在遺傳代謝性疾病中發病率最高,我國在1995年6月頒布的《母嬰保健法》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列入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疾病之一,我國又在衛生部頒發的《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中明確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列入了新生兒篩查必檢項目之一,該辦法于2009年6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但根據相關報道,我國雖然很早就開始了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新生兒的篩查工作,但是由于早起篩查覆蓋率過低,導致我國該癥發病率居高不下。因此這個現象提示我們要做好有關的宣傳教育工作,可以通過新聞媒體、醫院專欄張貼宣傳畫、向孕婦發放免費宣傳頁的方式進行大力宣傳。讓各級醫務工作者和人民群眾能充分認識到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新生兒篩查工作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顧學范,王治國.中國580萬新生兒苯丙酮尿癥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的篩查[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4,38(2):99-102

[2]朱勝美,孫亦彩,伊俊美,等.濱州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23(6):543

[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新生兒疾病篩查學組.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診療共識.中華兒科雜志,2011,49(06):421-423

[4]胡唏江,肖芳,索慶麗,等.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篩查10年回顧.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2):1612-1614

[5]黃曉春,伍小秋,黃榮彬,等.深圳市1998-2008新生兒疾病篩查結果分析.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4(4):220-222

[6]余爾玲,李曉麗,胡克蘭,等.成都市203403名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篩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6):54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