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帶來的機遇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中和帶來的機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三、組織落實方式

采用專題工作組方式落實工作。成立專題工作組,制定工作機制,優選服務合作機構,確定工作進度時間表,配合參與研究,形成成果,審評上報本機政府黨委,報請人大審議通過后報上級黨委政府,印發實施。

工作組規格,專題工作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作為組長,專職副書記作為常務副組長。辦公室由兩辦與發改委共同成立,分工負責。成員單位建議包含以下單位:黨委宣傳部、發改委、區縣政府、統計局、工信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林業草原局、住建局、交通局等。

建議與十三師成立聯席協調機構,確保成果全面有效。

工作組成員單位負責配合技術服務單位調研,充分參與并研究提出行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意見,內部溝通協商,對成果文件進行研討改進。負責對最終成果文件向黨委政府做出必要的解讀解釋工作,在人大審議過程負責應答解釋工作。

技術符合單位的選擇原則:1.權威性;2.近年來研究成果相關性;3.對**情況熟悉對**發展的關心;4.團隊可投入情況;5.經費需求。

初步建議選擇清華大學團隊,國家節能中心作為備選。

四、重點研究內容

1.**市碳源、碳匯結構現狀。

采用通行技術規范對**市范圍內現狀碳源、碳匯現狀情況進行統計核查,給出基本結論。提出碳源、碳匯在計算方法,計算范圍等方面影響敏感性分析,為后期碳達峰方案提供碳源核算政策建議。

2.機遇與挑戰分析。

基于**市的區位交通、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現實、產業基礎、生產要素條件,充分發揮**市發展過程中的國家戰略定位,政策傾斜,援疆等機制優勢,以及碳達峰行動即將帶來的產業轉移,機制創新,金融創新等新增機遇條件,用足碳交易、綠電牌照交易、CCUS、儲能與氫能技術耦合等創新機制與創新技術的長期影響,全面分析**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機遇與挑戰。

3.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調整情景分析。

充分結合國家、自治區以及**市十四五規劃以及遠景目標規劃、產業能源等各專項規劃,深入分析**市能源、煤炭、化工、農業、林業、畜牧養殖、交通運輸、建筑、科技創新等領域發展預期與在碳源、碳匯結構中貢獻模式。分析創新財政、金融措施的影響下的碳達峰機遇與挑戰。從符合“兩個大局”的發展高度深入產業碳達峰行動過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結構調整問題。

4.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情景分析

應至少提出三種碳達峰目標情景。依照高、中、低情景分析并相應提出必要的內部配置、外部條件。

五、預期成果產出

研究形成《**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目標方案與路線圖》技術報告。報告應該高質量體現以下內容:

1.**市碳源、碳匯現狀結構與敏感性分析結論;

2.**市服務自治區與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情景目標,分別提出高、中、低期望下的碳達峰、碳中和情景目標;

3.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科技研發與重大工程建議。建議應包括行動所必須的科技研發、科技引進、重大示范工程與重點項目實施的建議;

4.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創新機制建議。建議應包括行動所必須的產業融合、產業創新、產業結構調整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實施的建議;

5.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政策措施建議,包括區域性協調政策建議與**市行政區內必要行政性、財政、金融、稅收政策建議;

6. 服務對應碳達峰情景目標的路線圖與行動方案建議。應將目標與所包含的行動內容有機的結合,形成對落實研究報告結論的有效指導和強有力支撐。

篇2

【關鍵詞】產業調控 低碳經濟 就業結構

一、低碳經濟概念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一詞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機會,也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也能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但英國并沒有界定低碳經濟的概念,也沒有給出可以在國際上進行比較的指標體系。隨后,理論界從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釋。

國內較早研究低碳經濟的學者莊貴陽認為,“低碳經濟”是指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付允等通過宏觀、中觀和微觀分析的論證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二、低碳經濟對就業的影響

低碳經濟本質上是要實現環境友好和低碳排放的目標,對于環境投入及其就業影響已有不少相關研究。由于勞動力投入與自然資源投入的互補效應,理論上清潔技術投資常常會導致企業削減就業崗位,然而實際情況并非這樣簡單。一項對5個歐盟國家的1500家企業的調研指出,企業以削減成本為目標的技術投資會導致就業縮減,但是環境友好型的生態革新將對就業產生積極的凈效應,尤其是將終端部門的技術創新擴及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清潔生產過程??傮w來看,實施低碳發展對于投資和就業的影響表現出以下幾種效應。

1.結構效應:工業化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使得對資本和能源高度依賴的傳統制造業轉向以高附加值的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例如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之后進入消費型社會,帶動了服務部門就業。

2.替代效應:由于在低碳發展過程中,低碳生產要素逐漸替代高碳要素投入,能源效率高的新技術替代落后技術,使得相關部門對勞動力投入的需求也同時發生變動。一方面,傳統能源部門因為生產效率提高(如大機組替代小機組),導致對就業崗位的需求減少。另一方面,新能源技術使得能源部門產生新的就業機會(如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

3.收入效應:使用能源產品的行業因為成本下降,能夠消費更多的能源產品,或由于成本節約能夠用更多的投資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同時,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使得人們的收入水平增加,于是購買力提升,總需求增加,從而帶動更多對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引致性需求,促進經濟體系進一步擴張,帶動更多新增部門的就業。上述效應還可歸結為技術效應與規模效應兩個方面。產業升級和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提高都離不開技術進步的推動;經濟發展使得生產規模擴大,增加了對就業的整體需求。

潘家華指出,在不同部門和領域,減緩氣候變化的低碳發展政策對就業的影響是不同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勞工組織的《綠色就業:在低碳、可持續的世界中實現體面勞動》指出了能夠促進溫室氣體減排、資源節約和促進就業的重點領域,包括:能源供應行業,交通運輸部門,生產制造業,建筑行業,資源回收和利用行業,零售行業,農業,林業等。這些行業不但具有巨大的減排潛力,而且擁有不同程度的綠色就業開發潛力,例如可持續農業和林業、可再生能源、建筑節能、資源回收和利用等行業,反之,火電行業、鋼鐵行業則受到能源效率改善和落后產能調整的影響而減少就業。如果在實施低碳發展的同時,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和勞動者拓寬低碳投資渠道,增強綠色就業意識,低碳發展對于中國促進綠色就業將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綠色投資拉動就業的間接效應遠大于直接效應,中國節能減排政策及太陽能、生物燃料、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將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

三、低碳經濟所面臨的挑戰

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但向低碳經濟轉型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這也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對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來說,“后哥本哈根”時代或許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它們不得不告別低成本運作;而對于早已嗅到低碳這塊“蛋糕”香味的企業來說,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低碳經濟不僅沒給它們帶來成本壓力,反而給它們點上了一盞發展“明燈”。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社會經濟發展與節能、氣候變化的多重任務,同時我國的低碳經濟尚處在起步階段,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還面臨許多的挑戰。

(一)技術變革的挑戰。

低碳經濟首先是一個涉及企業生產方式革命的復雜工程,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形態。而這“三低”技術,無論如何都不是簡單復制就課以得到的。金任力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術的開發與儲備不足。我國目前能源生產和利用、工業生產等領域技術水平落后,技術開發能力和關鍵設備制造能力差,產業體系薄弱,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二)市場本身的壓力。

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還有來自市場本身帶來的壓力?!熬G色貿易”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綠色貿易的實質是以綠色為名的貿易保護主義。而碳減排貿易壁壘的實質是發達國家在微觀層面上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減排責任。我國產業在現階段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仍處于低端位置,在產業技術含量、附加值和競爭力等方面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落差。在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的同時我們付出了巨人的環境代價。我國重化工工業較多,不可避免地加重我國的污染排放。如果提高引進外資的低碳性與環境標準要求,會大大減少引進外資的數量與質量,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我國經濟也進入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強度的階段,今后相當時期內,我國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必然繼續增長,碳排放總量突出。我國目前正經歷著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對能源的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長(金樂琴,2009)。企業主動進行低碳技術與產品創新的意識較差。這些情況會進一步加劇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

(四)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金樂琴等認為,“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結構,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將長期存在。但近年隨著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攀升以及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勢頭,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必然會產生較高的排放強度。任力認為,我國的能源結構一直呈現高碳結構。我國以煤為主的這樣一種高碳結構,對低碳能源技術的發展和環境的污染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我國能源結構的“高碳鎖定”的路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我國經濟短期內難以走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五)制度環境尚處在完善中。

一個成功的經濟轉型應該是減排成本與責任的合理分配。眾所周知,碳排放并非是某一個或幾個環節造成的,它是所有的經濟參與者共同促成的結果,而且溫室效應帶來的負面作用具有全局性,因此在責任劃分方面存在很多困難。

四、產業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低碳經濟之路

無論是從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責任角度考慮,我國都必須抓住這一場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我國學者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并結合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啟示,從法律、經濟、技術等方面,提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起低碳經濟法律保障體系,從“人治”框架轉向“法治”框架。

制定《低碳經濟法》、《循環經濟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簡稱)的配套法,對于涉及能源、環保、資源等的法律需要作進一步修改,支持企業走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為中國特色的經濟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宋德勇等認為,必須明確我國低碳化政策體系必須跟上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吸取世界各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健全法制,深化相關配套改革,實現主要依靠“領導重視、狠抓落實”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法治”框架轉變,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二)采取強有力的經濟政策手段,從行政手段轉向主要依靠市場的政策工具選擇。

在具體政策工具選擇上,要向主要依靠市場的政策工具轉變,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的過程中要注重“本土化”:(1)在宏觀層面,向以國家規劃與指導目錄及“綠色”財稅政策為主轉變,政策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2)在產業、區域層面,建立“總量分配――績效考評――排污權交易”相結合的新機制,要重視和發揮行業協會的重要作用; (3)在微觀層面,推廣兩部收費制、標簽、認證計劃,第三方融資等政策工具,重點解決企業資金和市場問題。任力認為,要研究低碳經濟模式下的財政、稅收、產業政策體系。研究與擇機推出氣候變化稅、氣候變化協議、排放貿易機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項建立“碳金融市場”,建立碳交易市場,推行清潔生產機制。國家應加強財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經濟技術體系。

(三)強調低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發展低碳產業群。

任力認為,需要加快推進我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推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制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與制度創新。宋德勇等認為,完善現有以目標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低碳經濟統計、監測、評價和考核體系;建立更完善的能源消費和碳減排統計數據庫;健全低碳化政策目標與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碳減排的潛力、成本與效率深入研究;建立目標責任制,加大正向激勵的力度;建立垂直管理的低碳經濟環保執法體制,減少地方政府對環保執法的干預。

(四)加強國際低碳技術的合作與交流,注重低碳經濟的內外協同發展。

積極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體系,參與全世界的碳市場,促進碳交易機制在我國的發展。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合作,引進消化先進的節能技術、提高能效的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特別是要加強與歐盟、美國低碳合作。郭萬達等認為未來40年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問題,應“內外有別”,對外要奉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進行國際談判,對內要抓住機遇,積極主動地發展低碳經濟。

(五)激勵企業從事低碳生產與經營,發揮媒體和公眾的作用,健全市場經濟道德體系。

要贏得未來的競爭,企業應該考慮以下幾點:對低碳技術進行戰略投資;超前做出企業的低碳戰略部署;在企業中推行低碳標識,規?;瘧玫吞技夹g;抓住國際碳金融的新機遇,發展低碳融資;利用好發達國家低碳技術轉讓;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產業、低碳產品。宋德勇等認為,加強媒體和公眾的作用,建立低碳經濟信息披露制度和舉報制度,強化企業家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引導企業逐步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低碳經濟”形象,促進政府、企業完成低碳經濟的目標和指標。

參考文獻:

[1]胡鞍鋼.“綠貓”模式的新內涵――低碳經濟[J].世界環境,2008(2).

[2]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3]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

[4]莊貴陽.低碳經濟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J].世界環境,2008(2).

[5]付允,馬永歡,劉怡君.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6]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啟示[J].發展研究,2009(2).

[7]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8]莊貴陽.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9]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8).

[10]馮之浚,金涌,牛文元等.關于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望,2009(8).

[l1]任力.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J].社會科學家,2009(1).

[12]潘家華.怎樣發展中國的低碳經濟[J].綠葉,2009(5).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濟評價氣候變化

一、低碳經濟的起源

在國際社會上,關于低碳經濟的起源,筆者認為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五個階段:

1.氣候變化引發國際社會關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上,氣候變化首次作為一個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聯合國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以監測和報告全球氣候變化。

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布蘭特蘭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從一個地球到一個世界》拉開人類重新評價西方工業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體系規則

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宗旨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不對氣候系統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規則

1997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大會上,參加國通過了《京都議定書》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毒┒甲h定書》提出了采用市場機制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思路,并規定了《公約》附件一國家(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量化減排指標;即在2008~2012年間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減5.2%。

4.低碳經濟的正式提出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是由英國首相布萊爾于2003年2月24日發表的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提出的,并且英國政府為低碳經濟發展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英國將到205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減60%,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的國家。

5.低碳經濟的發展時期

2006年10月,由英國政府推出、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的《斯特恩報告》(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明確了氣候變化談判機制和時間表,確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將成為“后京都時代”談判的最后關口,制訂出一項新協定,該“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鞍屠鍗u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此背景之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傳統的高碳經濟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轉型逐漸的被世界各國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國集團峰會提出,到2050年,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應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礎上減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少50%。實現這個目標,全球經濟就必須轉型到低碳經濟。這預示著從現在到2050年的未來40年,低碳經濟將是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二、國外低碳經濟理論和低碳經濟評價的綜述

1.國外低碳經濟理論研究文獻綜述

首次出現低碳經濟(LowCarbonEconomy)術語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發表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白皮書指出,英國將在205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減排60%,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的國家[1]。

萊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場“A、B發展模式”之爭?!癆模式”即以化石燃料為基礎、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以經濟為絕對中心的傳統發展模式?!癇模式”則是以人為本,以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資源、小型水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國政府推出、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的《斯特恩報告》(SternReview),它是以氣候科學為基礎,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對歐盟提出的全球2℃升溫上限加以論證(進行學術和方法論闡釋),呼吁各國迅速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盡早向低碳經濟轉型[2]。

巴里·康芒納(2006)認為,環境危機的根源,不在于經濟增長本身,而在于造成這種增長的現代技術。這種技術往往是從單一的追求生產效率的角度,或從單一的消費使用的目的出發,而發明出來的。它忽略了整體,忽略了這種技術賴以發展的基礎—生態系統,從而粗暴地破壞了不斷循環運動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機,首先要克服這種技術上的缺陷;要做到這點,則必須樹立生態學的觀點。

2.國外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述評

當前國際對低碳經濟評價指標是“脫鉤”指標評價,以及關注如何提高生態效率的對策與途徑。

在脫鉤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認為脫鉤指標雖然有很多缺點,諸如缺乏與環境容量的自動聯系,難以兼顧各國國情以及受環境壓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選擇的影響等,但脫鉤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2)研究了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脫鉤指標的國家差別,發現環境與經濟脫鉤的現象普遍存在于OECD國家中并且環境與經濟的進一步脫鉤是有可能的,從而得出結論:在OECD國家,環境與經濟的沖突,己經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繼續向好的方面轉化??梢灶A計,在不遙遠的將來,環境與經濟的沖突,可以得到滿意的解決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脫鉤彈性”(decouplingelasticity)的概念,進一步將脫鉤指標由原有的初級脫鉤(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即能源與GDP的脫鉤)、次級脫鉤(自然資源與環境污染即CO2與能源的脫鉤)、和雙重脫鉤(同時達到初級脫鉤和刺激脫鉤)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為連接、脫鉤和負脫鉤三種狀態,再依據不同彈性值,進一步細分為弱脫鉤、強脫鉤、弱負脫鉤、擴張負脫鉤、擴張連接、衰退脫鉤與衰退連接等類,使得脫鉤指標進入新階段。該指標的優點在于對環境壓力指標與經濟驅動力指標的各種可能組合給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國外許多學者都對本國及世界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發展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進行了檢驗。Panayotou(2003)認同對部分環境污染物(如顆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長期關系呈倒“U”型關系的論斷,并從人們對環境服務的消費傾向角度解釋了原因: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消費結構也隨之產生了變化。此時,人們開始關注環境的保護問題,環境服務成為正常品,環境惡化的現象逐步減緩乃至消失[4]。

綜上所述,國外有關低碳經濟的理論與評價研究為我們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由于國家差異的影響,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評價尚無法直接套用國際上通用的評價方法。

三、國內低碳經濟理論和低碳經濟評價的綜述

1.國內低碳經濟理論研究文獻述評

國內對低碳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自21世紀以來,有關低碳經濟的研究才逐漸增多。總體而言,國內學者對低碳經濟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低碳經濟的內涵方面。付允(2008)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鮑健強(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為衡量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標識,碳減排的國際履約協議孕育了低碳經濟,表面上看低碳經濟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努力的結果,但實質上,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礎之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金樂琴(2009)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與當前大力推行的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也有密切聯系。

第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和意義方面。黃棟(2009)認為,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出于以下考慮:首先,當前中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伴隨工業增長所帶來的能源和資源消費會大幅度增加。其次,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隨著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也要求中國承諾更多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產業是一個潛力無窮的朝陽產業。馮之浚(2009)認為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增強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以及緩解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上所面臨的國際壓力的需要。這既符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對來自國際上的挑戰。

第三,發展低碳經濟的條件方面。(2009)指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探索低碳發展之路不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發展趨勢,而且也與我國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一致性。從另一角度看,中國如果不能盡快實現包括低碳化在內的發展方式的轉型,將會面臨更多的風險。金樂琴(2009)認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諸多不利條件:一是發展階段。二是發展方式。三是資源稟賦。四是貿易結構。當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也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減排空間大。二是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徑,實現節能減排的余地較大。三是減排的成本低。四是技術合作潛力大。

第四,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途徑和戰略對策。鮑健強(2008)認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二是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高效農業的新路子;三是發展低碳工業,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設低碳城市,開發低碳居住空間,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五是通過植樹造林、生物固碳,擴大碳匯。郭萬達、劉藝娉(2009)認為未來40年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鑒于氣候變化的國際外交談判問題比較復雜,我們應“內外有別”,對外要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進行國際談判,“對內”,則要抓住機遇,積極主動地發展低碳經濟。吳昌華(2009)指出低碳經濟涉及政府、企業和公眾等相關利益群體,是政策、制度安排、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大變革和結構重構。任力(2009)認為發展低碳經濟的措施:如實施低碳發展戰略,調整產業與能源結構,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建立碳交易市場,促使企業承擔低碳社會責任等。超級秘書網

2.國內低碳經濟評價研究文獻述評

張雷(2003)運用多元化指數方法分析了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認為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費結構的多元化會導致國家從以高碳燃料為主轉向以低碳為主。趙云君等(2004)通過選擇多個單一國家的不同樣本,發現有些指標的實證結果相互矛盾,從而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只是一個客觀現象,而不是一個客觀規律”的論斷。趙一平(2006)根據“脫鉤”和“復鉤”的思想,提出我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相對“脫鉤”和“復鉤”的概念模型,并對我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響應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對我國能源弱“脫鉤”現象背后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及主要矛盾進行識別與分析。脫鉤指標研究初步顯示出其重要價值。譚丹,黃賢金,胡初枝(2008)首先測算了我國工業各行業近十兒年來的碳排放量,并總結了我國工業行業碳排放的特征,進而運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了我國工業行業碳排放量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產值與碳排放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通過測算工業各行業單位GDP碳排放量的變化,分析了工業行業產業結構與碳排放的關系。

四、總結

國內對低碳經濟的研究正悄然興起,但低碳經濟的指標體系與評價體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尤其是有關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的研究文獻則鮮有見到;二是現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對低碳經濟的指標體系進行設計完善,而并沒有應用指標體系對區域或者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實證評價,設計出來的指標體系與實踐應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三是在低碳經濟評價方面,多限于某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低碳經濟發展狀況的評價,缺乏對多個城市或地區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沒有體現出區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可比性。

參考文獻:

[1]DTI(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eaLowCarbonEconomy[M].London:TSO,2003.

[2]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3]OECD.IndieatorstoMeasureDecouplingofEnvironmentalPressurefromEconomicGrowth[R].SummaryReport,OECDSG/SD,2002.

[4]付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14-19.

[5]朱守先.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及潛力比較分析[J].開放導報,2009(8):10-13.

篇4

對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國內外各有側重和特點,國外側重于旅游業碳排放的定量研究,提出旅游業碳減排的對策;國內對低碳旅游的研究與實踐剛剛起步,偏重于定性化概念的界定和對策研究。魏小安分析了我國發展低碳旅游的基礎和機遇,提出了注重環境軟開發等實現途徑;石培華、吳普認為旅游業是典型的低碳產業,提出了旅游業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的基本思路以及推進低碳旅游的具體措施;蔡萌、汪宇明探討了應對低碳經濟的旅游發展方式,提出了規劃建設低碳旅游吸引物和低碳旅游設施、營造碳匯旅游體驗環境、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等實現路徑;馬馳、丁俊慧探討了旅游業低碳發展的必要性和對策;劉嘯認為低碳旅游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目標,提出了從飲食、建筑、交通等方面進行節能減排;黃文勝、譚錦、吳瑩等分別探討了旅游景區、旅行社實踐低碳旅游行為的對策;王群等探討了低碳旅游發展的困境與對策。在國內學者倡導對低碳旅游轉向定量化研究的同時,需要對低碳旅游及其實現途徑進行系統的定性研究,既可以引導低碳旅游理論的深入研究,又可以指導低碳旅游的具體實踐。

二、概念辨析及理論解讀

1.低碳經濟和低碳旅游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其目的是擯棄傳統增長模式,采用先進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來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這里的低碳是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低碳生活是指一種減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環保生活方式。單個人對能源的消費行為及其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可用“碳足跡”來計量,即個人的“碳耗用量”。人們對自然界的碳耗影響是可以通過碳補償(又稱碳中和)來彌補的,也就是說,人們計算自己日?;顒又苯踊蜷g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后個人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再自己親身參與或者通過第三方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量。“低碳旅游”的概念是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的主題報告“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率先提出的。這一課題的研究涉及到了當前最根本的問題,即如何逐步轉變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的低碳生活方式。目前學術界對低碳旅游概念還沒有形成共識。劉嘯認為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經濟理念為指導,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黃文勝認為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經濟宏觀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目標;汪宇明認為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態文明理念指導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新方式,即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低碳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侯文亮等認為低碳旅游是建立在滿足旅游者旅游經歷為前提的,通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多樣化方式和人性化制度,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由此可見,目前大多數學者提出的低碳旅游概念,僅局限于“碳足跡”視野下的認識,強調在旅游過程中盡量減少碳足跡和碳排放,是一種對低碳經濟被動的響應方式。全面理解低碳經濟的內涵,不僅包括降低碳足跡,還應包括通過碳補償來彌補所產生的碳足跡。也就是說,低碳旅游概念的內涵應該增加“碳補償”的內容。綜上所述,所謂低碳旅游,就是指一種以降低“碳”量為基礎的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既要在旅游活動中盡量降低“碳足跡”,又要通過旅游的“碳補償”來彌補所釋放的“碳”。

2.理論解讀

低碳旅游以旅游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低碳旅游是旅游業對當前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響應模式,是一種基于生態文明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和可控的行動方式。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審美的旅游消費需求;既要滿足當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需要,又要為后代提供同樣的機會。低碳旅游具有多層面的內涵,一是倡導對旅游發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這是基于旅游業所依賴的整體發展環境的考慮,是一種對維系旅游生態環境持續性的責任;二是主張通過發揮旅游業的生態產業優勢,替代其他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是一種人類與環境友好共存的責任;三是通過碳補償為下一展旅游提供公平的機會,即在滿足當代人在旅游活動中所需的基本碳排放權利的同時,通過碳補償拓展減排空間,是一種為確保人類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責任。低碳旅游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的旅游活動,它將低碳經濟理念與生態文明建設、旅游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是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方式,即可持續發展旅游的具體實踐方式和新的發展方向。

三、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發展選擇

1.旅游業的低碳替代效應和功能

2009年12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認為,旅游業日益顯示出其“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等戰略性產業的特征,提出推進節能環保,實施旅游節能節水減排工程,倡導低碳旅游方式。這是我國旅游業積極推行低碳經濟發展的一份重要文件,表明我國已把發展低碳旅游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作為實踐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作為響應節能減排國際承諾的具體行動,納入國家戰略并提供了產業政策支持。在國家大力倡導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下,我國低碳經濟正引導著國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也給我國旅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低碳經濟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轉型與優化,鼓勵發展具有低碳優勢的產業。旅游業本身是低耗能、低污染產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的低碳產業中的優勢產業,旅游業的單位增加值能耗為0.202,僅為工業的1/11,旅游業對全球溫室氣候排放負有5%的責任。通過發揮旅游的環境優化功能和生態替代型產業優勢,形成旅游業與相關產業之間的低碳補償,探索產業之間的碳匯機制,可以實現旅游在低碳經濟既要節能減排又要發展的雙重目標。旅游是典型的窗口行業,既可以借助旅游窗口推動低碳教育、傳播低碳理念,旅游者通過親身體驗低碳生活,更加理解低碳的重要性,有助于在全社會推廣低碳生活方式;又可以借助旅游窗口向世界展示我國的低碳行動和低碳成效,樹立一個履行承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此外,旅游也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可以緩解產業轉型帶來的勞動力轉型壓力。

2.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系統響應模式

低碳旅游是將低碳經濟理念與旅游業發展緊密結合的,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與低碳經濟的關系可以用一種響應模式來描述。筆者在汪宇明教授提出的旅游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響應方式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建立了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系統響應模式(見圖1)。與汪宇明教授建立的旅游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響應方式相比,該模式的不同點在于把低碳技術、低碳機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經濟三個要素的作用放在整個旅游系統中,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設施、旅游體驗環境和旅游消費方式等方面。通過旅游系統對低碳經濟三大促進因素的吸收、過濾、整合,在旅游生產方式、旅游消費方式、旅游營銷方式等方面進行旅游低碳化的滲透轉化,最終實現低碳旅游。具體就是通過低碳經濟中節能減排技術、低碳機制運用、低碳生活方式對旅游系統的整體作用,引導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非政府組織等旅游各相關利益者,從旅游生產方式、旅游消費方式、旅游營銷方式等三個方面,采取減低旅游“碳足跡”和促進旅游“碳補償”等旅游低碳化方式,實現旅游對低碳經濟的響應。

四、低碳旅游的實現途徑

1.政府的責任

對政府而言,應將旅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重要考慮因素納入旅游發展規劃中。要針對全球氣候變化情況,做好旅游氣候災害防御規劃和低碳旅游發展規劃。針對熱點或過度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編制具體的低碳旅游實施規劃,通過有效的監督和調節,確保目的地的旅游容量控制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閾值以內,切實加強旅游目的地環境優化管理。大力推動低碳旅游政策的制定,注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把旅游業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框架體系。建立健全旅游碳匯機制,合理構建碳匯旅游體驗環境的評估指標,有效評估旅游目的地的碳匯能力;充分借鑒國際低碳旅游指標考核、管理標準及控污節能減排技術,結合我國國情組建低碳旅游國家重點實驗室或研發基地,重點研究新能源利用、控污減排等關鍵技術,起草低碳旅游行業標準。政府應推動帶薪休假的貫徹實施,帶薪休假機動靈活,能變“集中休假”為“分散休假”,對黃金周旅游高峰進行有效分流,使交通、旅游、購物等資源得到均衡而充分的利用,從而緩解旅游旺季尤其是黃金周的能源消耗壓力。通過建立低碳旅游行業標準,制定低碳旅游發展政策,引導和支持旅游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推行低碳旅游生產方式,營造低碳旅游消費環境,促進旅游產業鏈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發揮旅游業的低碳綜合效應,探索并推廣利用碳匯資本的旅游融資模式。加強旅游智能化發展水平,建立完善節能減排公共技術服務體系特別是推動電子旅游服務的運行。注重發揮旅游業具有的教育推廣優勢,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費場所廣泛構建低碳旅游產品,開展低碳旅游宣傳和低碳旅游教育,提高公眾對低碳旅游的關注和認識,形成低碳旅游消費方式。

2.旅游企業的責任

旅游企業要樹立低碳旅游的發展理念,引入碳匯機制的低碳旅游理念,通過低碳技術裝備和服務方式轉型,培育一批負責任的低碳旅游企業。

(1)旅游景區及交通。景區能源工程要多采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術,多使用各種新型環保材料;景區環衛工程建設要盡可能使用循環污水處理裝置,設立生態廁所和生態垃圾桶;景區咨詢工程要設立低碳旅游電子設施,提供低碳旅游咨詢和低碳飲食資訊,景區導游在講解時把低碳知識同景觀進行融合、宣傳推廣,力保樹立一個悅目且符合環保與低碳消費觀念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交通方面,引導和鼓勵游客選擇徒步、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等相對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鼓勵旅游者以共乘方式、步行或使用自行車的方式。有條件的景區要設立專門的自行車道和自行車租賃站。如九寨溝旅游景區實行有效的交通管制,采用電動車定點定時運送客人,將因運輸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

(2)旅游酒店。進一步推廣以節能為中心的“綠色飯店”經營模式,減少資源能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產生量。景點規劃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建筑節能減排,采用新型節能設備和建筑材料,在節能潛力較大的空調、電梯、照明、廚具等設備選擇上優先考慮低碳技術產品。在確保設施和服務不降低標準的前提下,引導和鼓勵游客使用再生物品或者盡可能地反復使用物品,特別是把一次性使用變為多次反復使用。變床單、被單“一天一洗”為“一客一洗”,節約水資源,減少污染排放;廢棄物要分類收集,便于無害化。此外,要把低碳旅游納入酒店管理之中,比如為飯店入住客人提高完善的低碳客房、低碳餐飲等信息;或者仿效杭州市推行的“低碳積分計劃”,即客人在住宿期間的各種“減碳”行為都將獲贈相應積分來兌換或抵消酒店消費,以此來鼓勵客人參與低碳消費,提高積極性同時起到對低碳旅行的宣傳推廣作用。

(3)旅行社。旅行社要把推廣低碳旅游消費作為自身的一項責任,在建立的銷售咨詢服務網站中要為游客提供低碳旅游產品說明,激發旅游者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購買欲望,引導低碳旅游消費。在組織游客的具體旅行中,引導游客開展低碳旅游消費,如選擇綠色飯店或低碳旅行路線。此外還要培養和提供低碳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導游人員。目前旅行社對“低碳旅游產品”研發還處于嘗試階段,這是一個項新課題,值得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3.旅游者的責任

對環境的最終使用者旅游者而言,主導踐行低碳旅游消費方式是根本,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有意識地減少碳排放量并參與碳補償活動。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者改變奢華享受的旅行觀念,樹立節能減排降碳理念,自覺規范自身的旅游行為,帶著對文化和環境高度負責的態度去旅游。選擇在商業道德和環境責任上有良好聲譽的旅游企業包括住綠色環保型酒店,在餐飲選擇上優先考慮各種綠色生態食品等;考慮選擇公共交通體系發達的地區作為旅游目的地,選擇低碳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或徒步,如自駕車則提倡拼車出行或者選擇騎單車;在旅游產品選擇上,優先考慮徒步旅游、森林旅游、濕地旅游等綠色生態旅游產品;個人出行中攜帶環保行李特別是自帶環保必備品,不購買包裝過度的旅游商品。此外,自覺通過植樹等環保行為來補償自己在旅游過程中的碳排放,積極宣傳低碳旅游理念、支持各種低碳旅游活動,做時尚低碳達人。

4.非政府組織的責任

篇5

嘉賓簡介:

王昀,自2015年5月起擔任飛利浦照明大中華區總裁一職,主要負責飛利浦照明在大中華地區的策略制定、業務發展和管理工作。曾先后在多家智能/信息領域的領先企業擔任不同的重要職務。擁有華東理工大學計算機軟件學士學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走進一家全球領先的照明企業的辦公大樓,最關注的自然是他們的照明有什么高明之處。

開放的辦公環境,明亮的燈光,似乎并沒有讓飛利浦照明在上海漕河涇高新科技園區的辦公樓有什么不同。目之所及,當然不如員工的體驗來得真切:

大小不等的會議室,有著風格不一的照明方式,“燈光就像靈感的咖啡,讓溝通的氛圍變得活躍、自然”;靠窗的LED燈具可根據窗外日光調節亮暗,晴天幾乎不用打開,靠近走道的辦公區域內如果15分鐘沒有人活動,燈光就會自動熄滅;辦公區域的照明設有白天模式和夜間模式,下午六點以后,燈光控制系統就會自動切換到加班模式,“既節能,也提醒大家提高工作效率早點回家”……

因“光”而生的飛利浦照明――125年前,在弗雷德里克?飛利浦和杰拉德?飛利浦荷蘭埃因霍溫開設的工廠里,白熾燈和電力技術的結合改變了世界――對光無疑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光’其實一直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象征著全新的理念、更卓越的思考與創新。”飛利浦照明大中華區總裁王昀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正是因為創新,在照明行業的每一次大變革中,飛利浦不僅未曾缺席,更是一次次成為行業變革的領軍者。

照明作為三大主要能耗之一,消耗了世界近1/5的電力,因此采用高效節能的照明將極大程度地減少能耗,降低碳排放。順應可持續發展的趨勢,照明行業對于光的價值進行探索,發展出更加節能,更加智能的發展模式。這一次,飛利浦照明依然希望做領先的行動者。

2016年9月飛利浦照明下一個五年可持續發展計劃――“閃亮生活,美好世界”。這是飛利浦照明2016年5月上市后設定的首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飛利浦照明承諾,到2020年,公司80%的營業收入來自有益于環境與社會效益的產品、系統和服務;商業運營實現100%碳中和,并采用100%可再生電力。

“我們不僅視可持續發展為企業責任,更是勢在必行的全球化行動。對我們而言,可持續發展是從根本上改善我們發展業務的途徑”。王昀希望,透過“光,超乎所見”這一品牌承諾,人們能夠看到飛利浦照明不斷推出有意義的創新,改善人們生活的努力,更能看到飛利浦照明對于事關未來人類發展的責任擔當。

你之所:照明是一個傳統行業

你所未見:閃亮生活的新觸點

作為一枚發光的芯片,一塊半導體,LED改變了許多事,飛利浦照明無疑是其中之一。

2006年,為了支持能效更高的LED技術,飛利浦就開始呼吁世界各國逐步淘汰其首款電子產品及其照明業務的起源――白熾燈。到2020年,飛利浦照明更承諾將售出20億個LED燈泡。對利浦照明來說,這一照明行業的轉型,正是有助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據了解,飛利浦照明已將80%的研發資源投入到了可持續創新中。

“全球范圍的LED照明技術革新可以為照明領域帶來53%的能耗降低。而當LED照明通過物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和無線控制,其能耗同傳統白熾燈相比,可減少近80%”。王昀在加盟飛利浦照明,擔任大中華區總裁之前,已在IT領域沉浸了十余年。兩年前的這次“跨界”多少有些讓人費解:互聯網與“開+關”的照明有什么關聯?但如果考察近年來照明行業的發展,就會發現這種跨界的順其自然。巧合的是,昀,意即日光,這也讓他與飛利浦照明更多出了一些緣分。

照明是一個傳統行業,但照明產品和解決方案卻沒有受制于傳統,在互聯網、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等技術的影響下,燈光早已突破了照明的局限,變得更加高效、“聰明”。

每一盞燈都能根據日光變化和人的動靜轉移,調整照明強度;通過一根網線就能同時實現對照明設備供電和傳輸數據;員工只要通過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辦公室的照明進行個性化控制……讓王昀自豪的是,飛利浦創新的智能互聯辦公照明系統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建筑”中的應用,讓整棟樓的照明能耗降低了75%。

王昀認為,這體現了飛利浦照明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解。在他看來,循環經濟即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有限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具有共享化,節能化的特點。

“對資源利用的再思考意味著放棄20世紀消耗即增長的商業信條,在物聯網的實力輔助之下,循環經濟的發展將有望得到質的飛躍,繼而實現整個經濟體的再設計和再思考。這是一種根本性的系統變革,無論是在公司還是組織當中,擁抱循環經濟下的商業模式意味著各個部門心態和方法論的變革,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歷史性的機遇”。王昀認為在兩個維度上的模式創新能夠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個維度是業務模式的轉變,從傳統的產品售賣轉變到提供服務與產品的綜合模式。正如你在餐廳享受美食不必將餐具一同買下,客戶同樣可以選擇只購買光的服務,而燈具和維護由照明企業提供。目前飛利浦照明在阿姆斯特丹機場就嘗試了這種模式。客戶節約成本的同時,飛利浦照明通過對燈具的回收利用實現了50%電力消耗的減免。

另一個維度則是發掘產品的衍生價值。例如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以及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城市管理。

“照明在一個城市是最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家居照明還是市政照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照明,這就讓它變成了物聯網一個很重要的節點”。王昀表示,城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平衡對于資源、空間和安全的各種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還要讓城市更宜居,讓市民的日常生活更舒適,這讓智能互聯照明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到2030年,全球范圍內照明點的數量預計將接近700億。

當路燈不再只是燈桿加燈頭,也不再只解決照明需求,可能成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載體,用來傳輸信息和數據,城市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適度將大大提升。

“如果我們通過智能互聯照明系統控制這些路燈,比如說系統識別這是一條鮮有人跡的街道,就會把亮度調暗以達到節能的目的。同時,通過系統可以即時獲知路燈運行狀況以降低S修、運營的成本。比如燈泡的檢修,現在可以從后臺操作,代替了人力的巡查。這些舉措的累加可以節約能源,提高運營效率,可以達到近80%?!蓖蹶勒f,這引發的是對照明行業的重新思考和塑造。

你之所見:百年品牌的歷史厚重

你所未見:面向美好世界的可持續積淀

“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互聯LED照明產品、系統和服務領導者,飛利浦照明正在積極應對挑戰,通過物聯網技術改善生活的同時大幅減少能源消耗。與此同時,我們也主動承擔責任,提高我們在生產、運營和供應鏈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王昀看來,企業的運營不能僅追求效益,更要考慮環保,可持續和社會責任,平衡今天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這也是125年來,飛利浦開展業務的方式。

“閃亮生活,美好世界”體現的是飛利浦照明面向未來的宏偉愿景。2016年9月在第七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CEM7)上,飛利浦照明向全球了2020年可持續發展計劃,意在以高品質照明營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安全性和生產效率。

在關于這一計劃的描述中,記者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對于“2020年公司80%的營業收入來自有益于環境與社會效益的產品、系統和服務”的目標,飛利浦照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產品、系統和服務需至少在一項可持續發展核心指標上領先行業標準。這些核心指標包括:能效、包裝、有害物質、重量與材料、循環利用、便利性、基本照明需求以及以人文本的照明方案。

作為全球管理層委員會11個成員之一,王昀參與了這一計劃的制定。他坦言,對于這種“自我加壓”,在公司內部也曾遭遇反對,因為這會把制造的成本、門檻提高很多,但最終飛利浦照明還是選擇了嚴苛的目標。為了兌現這一承諾,飛利浦照明重新審視了包括業務運轉、生產工藝和供應鏈在內的每一項工作。

“為什么很多歐美的公司能夠做成百年老店,不只是技術的領先,有很多還是在文化、理念上,從一開始就要鋪墊中長期很多愿景,這是整個企業價值觀的沉淀?!蓖蹶篮苡懈锌?/p>

打開飛利浦照明全球官網,的確可以看到其對可持續發展及其路徑方法的詳細介紹。正是在碳中和、可持續照明、可持續運營、可持續供應鏈、確保產品合規、創造社會影響方面的實踐,支撐著飛利浦照明“閃亮生活,美好世界”的可持續計劃。

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飛利浦照明系統、深入的供應鏈可持續管理?!拔覀冐撚懈纳迫藗兩畹氖姑_@一目標不僅僅局限于我們的創新產品、系統和服務,還延伸到了供應鏈。我們致力于與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尊重善待工作人員,并以環保方式工作的供應商建立關系”。

為引領供應鏈向更健康、更安全、更合乎道德轉變,飛利浦照明制定了很多戰略性計劃來幫助供應商改進其可持續發展表現,這些計劃涵蓋對供應商可持續發展表現的評估;對管控物質、沖突礦產、循環采購的管理;工作條件的改善;以及負責任的采購計劃。

而其中重要的經驗,王昀認為是“全行業與其他社會利益相關方通力合作”。

作為“可持續貿易組織(IDH)”電子產品項目的倡議者之一,飛利浦照明攜手多個利益相關方,與中國100多家電子元器件供應商合作,支持開展創新型勞務管理、提升可持續發展表現和業務績效,以改善中國電子行業超過10萬名員工的工作條件。

為了創造社會影響,飛利浦照明充分發揮自身業務所長,調動企業自身及價值鏈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力量,開展了一系列以“光”為主題的公益項目。在新疆、四川、云南、貴州的鄉村地區捐建LED照明項目,既改善當地人的生活,同時又促進了環保,節約了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

篇6

唐山作為渤海灣重要的開放城市和北方重工業城市,長期以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出口產品碳含量高,極易受到碳壁壘的影響,通過對唐山市出口產品的碳排放測算,分析了唐山目前的出口貿易現狀及低碳貿易壁壘對唐山的出口貿易影響,從產業結構和商品結構優化、貿易方式多元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低碳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提出了策略建議。

關鍵詞:

碳排放;出口貿易;低碳貿易

在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由于人口規模加劇,過度的開采使用化石燃料,人類發展面臨嚴峻的能源資源危機和環境問題。在生產過程中無節制的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導致二氧化碳、水汽、甲烷等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產生全球氣候變暖、霧霾、酸雨等極端惡劣氣候,而且使資源能源面臨枯竭的惡果。過度開采和使用能源資源,也使得全球供給緊張,價格提高。煤炭、石油等傳統的化石燃料是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類型,但是這種傳統的化石燃料又是不可再生的,世界的消費卻又不斷增加,使得全球能源供給緊張,能源價格急劇波動。自2001年中國入世以來,唐山市出口貿易取得長足的進步,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然而近幾年來,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和低碳經濟趨勢的影響,唐山市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的限制。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利益,以環境保護為由征收碳關稅,構筑貿易壁壘,導致唐山市的出口產品成本增加,受到低碳技術標準限制,使唐山的高碳產品出口難以生存,當前唐山市出口貿易的產業結構、商品結構已不適應這樣的低碳出口環境,必須謀求轉變,進行低碳化改革。本文依據《唐山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運用直接能源消耗計算原理對唐山市的出口產品進行了碳排放的測算,從而整體了解唐山市出口貿易的碳排放和貿易發展現狀,并對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提出相應對策。

一、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發展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轉型,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唐山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重工業發達,國民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源型工業的發展,但是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高,發展受到限制,出口貿易也容易遭受低碳壁壘,不利于整個經濟體系的協調發展,尤其是現在國家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利于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推進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的發展,將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轉型,實現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二)有利于優化唐山出口產品的結構,轉變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式在唐山的出口貿易中,初級產品比重較少,絕大部分為工業制成品,主要包括鋼材、機電、陶瓷等。出口產品中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的產品依然占據很大比重。這使得唐山出口貿易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賴商品出口規模的擴大和出口數量的增加,出口貿易實現低碳化發展,可以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產業,推動唐山出口產品結構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改變以往粗放型的貿易發展方式。[1]

(三)有利于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市場由于"低碳壁壘",出口產品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生產產品的成本增加,而且被征碳稅后,產品售價隨之提高,唐山鋼鐵、陶瓷、機電產品貿易摩擦頻繁,主要是因為這些產品附加值低,隱含碳排放量高,實行出口貿易低碳化可以促使企業利用先進技術發展低碳產品,提高競爭力,使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即便面對低碳貿易壁壘也能夠暢通無阻,在傳統市場上站穩腳跟,并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二、出口產品的碳排放測算

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碳排放,隨著貿易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逐漸攀升。本節借鑒張子杰(2010)在《中國外貿產品中隱含碳的測算》一文中的測算原理,即:一種產品的隱含碳=該產品量×產品單位能耗×單位能源發熱量×單位能源發熱量碳排放系數×碳氧化因子×CO2對碳分子量調整系數。[2]該公式主要以產品的能源消耗乘以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為依據,對產品的碳排放進行計算。本文采用了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網的能源碳排放系數,見表1。由于唐山統計年鑒中的出口商品分類和分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能源消費的分類存在差異,因此將出口商品與生產的行業相對應,出口商品的主要生產部門可歸類為農林牧漁業、紡織服裝及服飾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礦冶煉加工業、機械與電氣設備制造業,然后可以統計出這些出口產品相應行業的能源消耗量。編制能源消耗量情況表如表2所示。具體計算公式:出口商品碳排放量=商品出口額*(能源消耗量/商品總生產值)*能源碳排放系數根據公式選取2004、2014年的相關數據進行碳排放計算,匯率以當年美元兌換人民幣平均匯率計算,編制計算結果表如表3所示。

三、唐山市出口產品碳排放量測算結果及原因分析

(一)碳排放總量逐年上升,規模擴大據測算結果顯示,2004-2014年10年來,唐山市出口貿易的碳排放量大幅增長,除農產品和紡織服裝類產品外,化工產品類、非金屬制品類、機電類、金屬冶煉及加工制品類等產品的碳排放量都大幅增加了,總出口碳排放量也由2004年的672.96噸增加到2014年的5161.84噸,規模不斷擴大。不過碳排放總量的增長是必然的,由圖1可知在2001年入世以來唐山的出口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產品數量大量增加。出口的碳排放量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大幅度上升。

(二)高碳產品比重過大根據唐山市出口商品中碳排放量的測算結果,2004-2014年10年來,唐山市出口碳排放量以鋼鐵產品為代表的金屬冶煉及加工制品增長最多,結合商品出口量的變化來看,鋼鐵產品出口量增長最為迅速,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碳排放量也大幅增長,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很大。純堿、陶瓷、機電產品的碳排放隨著出口量的增加也有一定增加,而農產品、服裝產品由于本身能源消耗小,碳排放增長不顯著。再比較2008-2014年唐山出口商品情況(見圖1),發現鋼鐵產品占出口商品比重從2008的63.6%升至2014年的73%,占出口額的一半以上的情況長期沒有改變,而機電產品和陶瓷產品在出口所占比重則分別由2008年的12.8%降至9.1%、由2008的7%降至5%,下降幅度不大,仍保持一定比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唐山的出口貿易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使得碳排放量高的產品在出口產品結構中長期占據很大的比重,這是由唐山市的產業結構決定的,預計這種狀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對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三)能源消費結構根據表2中對唐山市出口產品行業能源消耗量的統計,可以看出在唐山的能源消費結構中,"一煤獨大"是唐山能源消費結構的主要特點,以2012年為例,終端消費量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煤消費量分別為27.40萬噸、2463.99萬噸、141.75萬噸,煤炭在唐山的的能源消費中占90%以上。而煤炭二氧化碳排放率又最高,加上低碳技術落后,能源利用率低,因此,唐山市出口產品的碳排放量比較大。

四、低碳貿易壁壘對唐山出口貿易的挑戰

(一)貿易摩擦增多,出口環境惡化碳關稅政策的實施各國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未得到國際社會上的廣泛認可,在之前的國際貿易史上也沒有參考,各國的碳關稅稅額和稅率必然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但是西方發達國家都在為建立利于于本國利益的政策制度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由低碳壁壘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對貿易雙方造成的損失加大,致使貿易條件惡化,出口市場范圍縮減,必將影響唐山的出口環境。由圖3可知,唐山的主要出口市場分布在亞、歐、北美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等,面臨的低碳壁壘形勢較為嚴峻。這些地區對進口的商品的碳含量標準更嚴格,制定了詳盡市場準入政策。

(二)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加大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加快了低碳貿易壁壘的構筑,主要針對傳統制造業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標準,對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各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要求這些產品必須符合他們的綠色低碳標準。唐山出口貿易的主體主要以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其出口產品大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另外碳標簽和碳標識的認證也會產生費用,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這就使得中小企業的負擔加重,甚至可能因此退出國際市場。唐山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貿易總量下降。

(三)唐山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貿易總量下降各國在國際貿易中對碳關稅的征收暫時還沒有詳細的政策法規出臺,但從一些貿易救濟和反傾銷調查中,我們可以預見唐山的鋼鐵、陶瓷、機電、化工等出口產品面向國際市場時必然會受到碳關稅的阻礙。一方面,碳關稅會使唐山出口商品品要繳納額外稅負而成本提高,進而使唐山的出口商品在進入國外市場后售價上漲,競爭力下降;[3]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如果想避免受到碳關稅的征收,就需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產品生產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必然使出口企業承擔更大的負擔,而這一成本也將計入到唐山的出口產品中去,這同樣會使出口產品價格飆升,最終的結果必將是中國產品失去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這種情況下,唐山出口量和出口額大幅下降不可避免。

五、唐山出口貿易低碳化的發展策略

地處渤海灣的河北省唐山市,一直以來都處于河北省對外貿易的領先地位,在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趨勢的雙重機遇時,更應該順應潮流,緊抓機遇,率先進行出口貿易的低碳化轉型,實現唐山出口貿易的大發展。唐山工業基礎雄厚,重工業發達,其出口產品結構的高碳特征已經成為出口貿易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出口貿易低碳化是唐山外貿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現今的出口貿易中高碳產品占比偏高,降低高碳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唐山出口貿易低碳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加快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出口產業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通過政策鼓勵碳排放量低的產品出口,適當減少高碳排放部門商品的出口;同時增加低碳排放部門的商品出口,如農林牧漁業、服裝及家具制造業等。[3]積極引導出口商品從資源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過渡,逐步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低碳化轉型。出口商品的優化離不開出口產業的調整。因此,對于高碳產業,政府應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加大技術投入,提高高碳產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率,降低單位能耗,支持、鼓勵和引導高碳產業轉型,嚴格控制并逐步提高高碳產品合格標準,從而淘汰落后產業。[4]對于低碳產業,因其具有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優點,要大力推進其發展。在低碳產品開發上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并給予適當優惠政策扶持,從而促進其快速成長。政府也應該采取措施引導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再單純依靠出口產品"量"的增加,更應該注重出口產品"質"的提高,通過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及低能耗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來實現貿易與環境雙贏的目標。在產業結構升級中要加大服務業的比重,同樣的,貿易政策也應該保持與產業政策的同步調整,要逐漸開放我國的服務業出口市場,增加服務貿易的出口比重。

(二)實現出口貿易方式多元化唐山目前貿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而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在整個國際產業價值鏈中的利潤空間是最低的。由于這種貿易方式本身的特點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在為滿足外國市場需求的情況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所產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大量增加,這些年來唐山的霧霾愈加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因此,要實現出口貿易的低碳化,加工貿易的轉型和升級刻不容緩。政府應對此加以重視,積極引導產業企業進行貿易方式的轉型和升級,加強外商投資和國外產業轉移項目的審批,嚴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碳產業和項目的引進,加大對低碳環保高效益產業和項目的扶持,促進加工貿易的升級。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貿易方式,實現出口方式多元化,是目前唐山對外貿易發展的最重要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多種貿易方式并存的局面,主要有一般貿易、對外承包工程貨物出口、加工貿易、出料加工等貿易方式。

(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開發利用清潔能源調整能源的消費結構,可以通過制定一些政策法規對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的企業進行限制,引導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其他碳排放量低的能源的使用,如清潔煤、天然氣等。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電、核能等清潔能源或其他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盡量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排放類型能源使用。這些清潔能源大多可再生,排放小、污染少,有利于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于唐山實現出口貿易低碳化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引進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和發展經驗,加強國際合作歐盟、美國、日本等在低碳經濟發展上都具有了比較成熟的發展經驗和先進的低碳技術,從技術創新到政策制度都有了比較完善的發展體系,唐山市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缺乏低碳技術和經驗,應合理的借鑒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發展經驗。首先,唐山應把節能和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作為重點,因為目前唐山的能源消費結構還是以煤炭為主導,而利用碳中和技術,就可以對煤炭進行無碳化和低碳化處理,以使煤在燃燒過程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化石能源的低碳化甚至無碳化。[5]其次,企業應建立低碳技術創新機制,鼓勵技術創新。一方面依托現有實用技術,摒棄落后技術,推動技術革新;另一方面通過不斷的創新,尋求技術突破,以更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及能源利用率。最后,加強國際能源技術合作。唐山可以利用好清潔發展機制(CDM),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加強國際低碳項目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實施具有排效果的綠色項目。總之,唐山應積極主動參與到國際能源技術合作的相關領域,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和出口貿易低碳化發展經驗。

(五)積極響應低碳認證,建立外貿低碳預警服務體系,合力支持出口企業發展低碳認證對于保證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低碳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但也是一種隱性的貿易保護政策。建立健全完善的低碳認證制度和外貿低碳預警服務體系,抓好低碳產品認證和標志的國際互認,提前對唐山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可能遭遇的低碳貿易壁壘進行預測,并對其帶來的影響進行評估,以便唐山的出口企業能夠提高警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積極參與國際低碳貿易合作,使唐山市的出口產品能夠適應當前的低碳貿易環境,保障出口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崔興巖,李清如,孫妮.碳關稅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學術評論,2014(1):10.

[2]張子杰.中國外貿產品中隱含碳的測算.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

[3]趙忠秀,王冉.中日貨物貿易中的碳排放問題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2(5):83-93.

[4]彭永華.低碳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實質影響與應對思考.行政與法,2011(1):87-91.

篇7

油價高企,但不少油站供應的燃油品質卻依然存在辛烷值、純凈度不夠等問題。愛車吃了這種油,無疑就像吃了用地溝油做的昂貴菜肴,一時之間雖然感覺不到異樣,但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慢性疾病,例如油箱與燃油濾芯臟污、噴油嘴堵塞、燃燒室積碳等現象,并導致一連串耗油、故障、維修的問題。

弱勢的消費者是拿“大飯館”沒轍了,想要愛車吃得延年益壽,吃得少進“醫院”,唯有自力救濟喂愛車吃“補品”,一方面改善燃油品質,另一方面挽救劣質油對引擎造成的慢性傷害。

積碳不停留

3M泡沫式引擎積碳去除劑

(省略/carcare)

在大城市里開車,長時間塞車是不得不上的一課,再加上有些駕駛人很奇怪地視拉高引擎轉速為,故而使得引擎長期處于怠速運轉狀態,燃燒室也長期處于較低溫環境,這對汽油混合氣燃燒其實是非常不好的,會造成燃燒不完全,并在活塞頂、氣門底部等位置形成積碳。而積碳偏偏是種容易導熱的東西,容易造成爆震、燃燒不完全等現象,讓引擎陷入慢性疾病愈發嚴重的惡性循環中。如何治療積碳疾病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偶爾拉高轉速讓引擎舒展筋骨,順便透過高溫把積碳燒掉。與此同時,也建議你搭配使用3M的泡沫式引擎積碳去除劑,趁引擎剛停止運轉尚處高溫之際,拆下火花塞將積碳去除劑由此噴入引擎燃燒室中,透過熱脹冷縮原理與獨特的處理配方將積碳連根拔起,還你愛車引擎清潔、健康,運作起來更順暢、省油!

從抗爆開始

Buddy club高爆燃油催化劑

(省略.tw)

汽油是引擎的食物,與空氣混合后會進入引擎燃燒室內,被火花塞點燃、爆炸,驅動活塞、連桿運轉。有趣的是,汽油雖然要“爆”,但還不能“爆”得太過火,例如在火花塞未跳電時,就被燃燒室內的高溫、高壓點燃,形成所謂的“爆震”,也就是從引擎傳出有金屬敲擊的聲音。爆震的傷害可輕可重,重的導致活塞燒融,引擎大修;輕的則由引擎控制電腦透過延后點火正時、增加供油量等方式來盡量克服,但這時引擎輸出功率衰退、耗油等問題又應運而生了。為了避免爆震,燃油供應商會在汽油內添加不同比例的“抗爆劑”,也就是俗稱的辛烷值,辛烷值越高,抗爆性能越強,越適合高壓縮比或增壓引擎使用,而這正好是國內汽油的硬傷:93、97標示的辛烷值本來就不算高,實際性能又往往達不到正常標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愛車人可以在油箱內加入一瓶Buddy club高爆燃油催化劑,憑藉其中由該公司豐富賽車與改裝經驗研發而出的特殊配方,以及提高辛烷值的補充效力,來讓汽油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同時辛烷值也達到更高標準,確保引擎燃燒效率更好,動力更提升、油耗更經濟,更不容易被爆震所殺!

怠速不穩特效藥

力魔噴油嘴系統清潔劑

(省略)

油質不夠清凈是國內汽油常見的問題,而車輛雖然天生具備過濾臟污、水氣、雜質的燃油濾芯把關這種問題,還是難免擋不住有些油膠、微塵積聚在燃油供應系統中最末端的噴油嘴部分,從而導致噴油供應油不順暢,或是霧化不完全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反應在引擎的運轉上,就是怠速不穩定、抖動、加速無力,或是收油死火、啟動不易等惱人故障。如何治療噴油嘴堵塞的問題呢?常見的方法就是“吊點滴”或更換噴油嘴,但我們更建議治療不如預防,定期添加一罐力魔噴油嘴系統清潔劑到油箱中,來透過其中的特殊配方暢通噴油嘴管路,你就會免掉更多維修或是故障的煩心事了。

柴油也要優化

PRO-TEC高效柴油

高壓共軌清洗保護劑

(400-705-8520)

非僅汽油引擎需要調理才能吃出健康,由于國內的柴油油質也如同汽油一樣讓人擔心,所以搭載柴油引擎的大型車輛,或是目前越來越流行的柴油引擎乘用車,也最好定期添加一罐PRO-TEC高效柴油高壓共軌清洗保護劑,讓它為你愛車的供油系統“洗洗澡”, 清洗燃油系統內的污垢,優化噴油嘴的霧化效果;清除燃油系統中的水氣,防止油路機件腐蝕、銹蝕。更特別的是,這款產品還內含德國CTP公司研發的成分,能提供燃油系統機件,保護高壓泵及噴油嘴,減少磨損及腐蝕。

人物時間

比寶馬更寶馬

專訪德國AC Schnitzer市場總監:Enrico Fois

AC Schnitzer是德國專事寶馬車系個性化改裝升級的公司,自從2009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其所打造“比寶馬更寶馬”的特殊式樣車,已逐漸獲得金字塔頂端人士青睞,并在市場開拓上履獲佳績。趁著Enrico Fois的造訪,筆者當然不能放過問他AC對中國市場的下一步戰略為何:

AM 請介紹目前AC Schnitzer與嘉泰翼寶公司合作發展中國市場的戰略。目前AC Schnitzer在中國似乎還是以進口德國亞琛工廠打造完成的寶馬7、X5、X6系等整車為主要市場行銷方式,2011年是否會提高后裝精品配件銷售比例?以及針對像1、3、5系寶馬開展相關項目?

Enrico 由于AC Schnitzer主打個性化高端品位市場,所以目前我們的行銷策略,是只要尚未在中國內地生產的寶馬車型,就都會列入引進名單中,讓擁有AC Schnitzer所打造寶馬的車主,也等于擁有個性、品位、稀有的尊寵感!除了你所說的幾款目前已引進中國AC Schnitzer車型以外,我們接下來最看好的就是寶馬6系,而AC Schnitzer也早已完成這款車的研究、改造、測試、銷售等一系列工作,預計不久的將來,AC的6系車就會與內地消費者見面。關于你說的精品配件,其實打從AC進駐中國以來,這個部分的銷售量每年都有大約30%的成長,這讓我們看到中國汽車改裝與精品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也讓我們決定加大改裝件與精品的引進力度。當然,在這些引進產品中,也會不乏有你所說的寶馬1、3、5系適用精品,寶馬車主敬請期待。

AM 你對中國個性高端車的市場潛力如何看待?你預計AC Schnitzer在2011年能在中國市場拿下多少成長份額?

Enrico 我覺得這是很難估計的!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寶馬在中國內地市場2011年前3個月的銷售量,同比去年提高了70%,這個數字代表中國具有消費能力,而且懂得消費高端品牌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就像品牌衣服、手表、皮件等在中國的銷售也紅紅火火是同樣道理。因此,以寶馬為基礎,更加強調個性與品位的AC Schnitzer,未來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也肯定一片看好,但你要我說個實際的銷售數字,我可能就說不準了!

AM AC Schnitzer推出過使用天然氣燃料的GP3.10,將動力性能與環保訴求做了更好結合。而在未來,AC Schnitzer還有哪些環保技術將落實在產品上?

Enrico 我要強調的是,GP3.10并非市售,而只是我們推出的概念車,目的是要證明,在當前熱議的環保主題下,AC Schnitzer已經擁有讓性能車同時兼備使用替代能源的技術。但畢竟這種技術成本較高,落實也還有待時間考驗,因此我們現在比較看重的是“輕量化”改裝這一范疇,透過輕量,也可能讓車輛的油耗減低,達到環保目的,例如我們已經推出的Z4、MINI,就有這部分的設計考量在其中。

標準,從安靜確立

BOSE QC15有源消噪耳機

(省略)

有位參加“音響共賞團”的讀者問我,為什么分辨得出來音響聲音表現好壞?我的答案很簡單:“多聽音樂,多鍛煉耳朵與大腦對聲音的記憶能力?!钡憻挾渚拖窬氶L跑一樣,你不可能穿破球鞋進行,同樣聽音樂也不應該用爛錄音、爛音響器材,為自己建立不正確的評鑒標準。為此,使用這款BOSE公司推出的QC15有源消噪耳機,可就非常適合一般人用來當作入門“音響大師”的參考工具了,因為它有一項確保鑒聽品質的重要利器:Acoustic Noise Cancelling有源消噪科技,也就是在耳罩的內外各安裝一個麥克風,在靈敏檢測環境噪音的同時,系統電子組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對噪音進行分析,產生與噪聲頻率反相的信號,從而抵消噪聲,提供聆聽者更安靜的賞樂條件,讓你聽到更干凈的音樂背景、更豐富的細節、更富層次的音場鋪陳,你才知道好聲的汽車音響到底該有何等水準。更特別的是,QC15可以使用AAA電池供電,一節電池使用時間長達約40小時,而且在你不聽音樂,拔下音頻線時,QC15還能充當耳罩,為你隔絕外界噪音,提供你安靜無聲的休息環境!

路“姚”知“瑪”力

姚明&瑪吉斯聯名紀念T恤(限購買瑪吉斯VICTRA M36輪胎附送)

(省略)

籃球迷們,尤其是籃球明星姚明的粉絲們請看過來!NBA總決賽打響讓籃球成為暑期最熱的話題,而姚明也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作為輪胎行業內與籃球結緣最深的品牌,上海男籃冠名贊助商瑪吉斯輪胎決定回饋給廣大消費者一份精美籃球大禮,也就是在2011年6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在瑪吉斯各大門店購買VICTRA M36輪胎的消費者,可獲贈價值198元的姚明&瑪吉斯聯名紀念T恤一件。VICTRA M36是瑪吉斯旗下適配高級轎車的輪胎,其非對稱類F1賽車胎直肋骨花紋以及胎邊輪輞保護系統設計,能彰顯卓越運動性及行駛安定性,加上4條寬主胎溝及外側大角度溝壁設計,能提升排水效率與操控性能。有了運動的M36輪胎,再穿著這件只送不賣的姚明&瑪吉斯聯名紀念T恤,你也是盡其在我的運動高手!

奢華之道

歐蒂蘭內飾覆蓋材料

(int.省略/#/zh/home)

歐締蘭是一家成立于1972年,總部位于意大利米蘭的覆蓋材料設計、定制專業公司;與此同時,歐蒂蘭也是一種由這家公司獨創,具備柔軟、柔和質感,美觀、典雅、時尚外貌,以及易保養、耐用、透氣、100%碳中和性能的專利覆蓋材料。它不是布料、天鵝絨、人造皮、合成皮、絨面皮,而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產品,被應用在瑪莎拉蒂Quattroporte和蘭博基尼Super Leggera等高檔車的內飾中,為它們帶來尊貴、奢華的質感。

經典再現

SIMONIZ經典原蠟

(省略/sites/chinacn)

我一向認為“經典”這兩個字是不能亂用的,所以我針對SIMONIZ經典原蠟詳查了資訊,看看它是不是用偽經典行山寨之實。但沒想到,當我發現一則早在1938年美國報紙上的SIMONIZ廣告,其中產品的樣貌居然和這盒經典原蠟一模一樣時,我承認這個東西夠經典了!此外,在它圓形的金色鐵盒中,也盛裝了SIMONIZ品牌自1910年誕生以來,由Jeorge Simons所研發的巴西棕櫚蠟配方。而這個配方能從1910年被使用至今,還依然在汽車養護界富有盛名,你能說它不經典嗎?SIMONIZ經典原蠟的使用很簡單,一般人可以輕松操作,親自實現愛車的光鮮亮麗。

“極限”運動

米其林Pilot Super Sport高性能運動胎

(省略)

Pilot Super Sport是米其林旗下超高性能運動產品,憑借來自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配方和技術,以及與保時捷、寶馬、法拉利等車廠共同研發的投入,能夠在滿足車主追求終極駕駛樂趣的同時,也提供其在日常公路駕駛或極限賽道馳騁狀態中的安全保障。PSS運用了為勒芒24小時耐力賽使用輪胎推出的兩項技術,包括Twaron覆蓋層和胎面復合配方技術。其中Twaron覆蓋層的高密度纖維用于運動項目的尖端裝備。另外還用于航空、軍事防護裝備和賽車,抗滑阻力強,為米其林PSS提供卓越的高速穩定性;至于胎面復合配方技術則落實在胎面左側和右側不同的橡膠配方,以確保輪胎耐久性能及不同路面條件下的抓地性能。目前,米其林PSS已經成為法拉利FF、保時捷911 Turbo等新款車型的原配輪胎,并提供18到22英寸的產品,等待骨子里流淌著性能熱血的車迷青睞。

經濟修顏術

鑫毅雪佛蘭科魯茲車身鈑件

(省略)

雪佛蘭科魯茲是一款樣貌年輕的車型,而不知道是否看上它的人也屬小年輕居多,年輕人開車比較血氣方剛,所以科魯茲擦碰的案例不算少見。一般來說,大多數車主遇到這種情況,都會選擇回4S店用保險修復,但如果花的是自己的錢,費用可就不便宜!其實,遇到這種情形,你也可以使用上海鑫毅公司推出的車身鈑金件。鑫毅具備專業車身鈑件設計、制造能力,可以運用先進的三維編程軟件設計各種車型的內外覆蓋件模具、檢具、焊裝夾具,加上五軸激光切割機、日本進口鐵板開卷剪板機、沖壓機等生產設備,能確保制造出來的車身鈑件與原廠件品質相同,就像這款科魯茲專用的引擎蓋鈑件,裝上后噴上漆,就能還你愛車樣貌如新,而且花費更經濟!

新聞時間

高端前裝導航品牌“尼維達”誕生

2011年5月26日,中國汽車電子行業兩家著名企業:創維汽車電子與雄兵汽車電器聯合宣布,由兩家企業共同打造的全新高端前裝影音導航品牌“尼維達”正式誕生?!澳峋S達”產品專走前裝配套及準前裝渠道,專供汽車廠及汽車經銷商,而不涉入汽車后裝市場,其競爭對象將直指國際一線影音導航品牌。

伊頓攜先進液壓技術亮相2011國際橡塑展

列名美國財富500強企業的工業產品制造商伊頓公司,于日前攜其液壓技術和產品亮相中國國際塑料橡膠工業展覽會。伊頓在注塑機動力系統上有著卓越研究,許多車輛橡塑膠組件供應商亦是伊頓主要客戶,而此番推出的注塑機液壓動力系統,具備了省電、精準、高效、環保優勢,非常應和時代潮流。

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正式開業

2011年5月18日,大陸馬牌輪胎在安徽合肥慶賀其中國首家工廠正式開業。這座馬牌輪胎生產基地的年產能將達到400萬條轎車輪胎,足以滿足中國和亞太區輪胎市場的需要。而在不遠的將來,新工廠還將在現有的生產能力基礎上擴產,實現1600萬條轎車胎的年產能。新的投資將增加新的就業崗位!

巴斯夫看好高性能塑料發展潛力

日前,全球知名化工公司巴斯夫于參加廣州國際橡塑展之際,提出將展示新型塑料如何在提高能效、降低制造成本上發揮作用,以實現十二五規劃中所設立的目標,并表示新型高性能塑料在中國擁有絕佳的市場機遇。與此同時,巴斯夫正接連在華投資興建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并擴大現有工廠的產能。

金海豚3G智能產品搶占4S渠道

汽車影音產品已列名4S店汽車用品中的行銷大戶,眾多企業也看好這塊市場紛紛搶進,但遠峰科技在滿足4S店產品差異化、品質穩定、功能操作符合用戶習慣、高性價比的4項要求下,讓自家金海豚品牌產品倍受青睞。而產品無機芯的設計,也排除掉笨重易壞的碟盒,全數字化運作,在品質穩定上贏得好評。

購買3M汽車膜真品,請認電子質???/p>

針對部分市場出現造假、劣質汽車膜侵害消費者權益問題,3M公司推出了:電子質保系統、三維視覺真品標簽、撥打“400熱線”核對條形編碼三重打假利器,其中電子質保系統有別于普通質???,只有經3M公司認可的特約汽車美容店、4S店,才能登錄系統為客戶申請電子質???,以確保消費者買到真正3M產品。

篇8

關鍵詞 低碳城市;低碳社會;低碳產業;低碳支撐產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TE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4-001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4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對于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低碳發展道路,無疑是協調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關系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國際影響力的戰略舉措。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作為經濟發展主要推動力的作用日趨明顯。然而,城市也是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正面臨著貧困、住房短缺、交通擁堵、資源匱乏、環境退化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由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所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尤為嚴峻[1]。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能夠為城市建設提供一條新的發展路徑,不僅可以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還會為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發展低碳經濟已逐步成為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涵[2]。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3]。目前國外在低碳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低碳城市建設的行動法案。國內多個低碳城市的試點工作也已經逐步展開,已有保定、上海、貴陽等多個城市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構想。盡管如此,我國城市目前的低碳實踐仍處于嘗試性的階段,過于零散,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往往是將低碳城市建設簡單等同于新能源開發利用、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內容,僅停留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層面,爭相打造低碳“名片”,缺乏系統性的安排[4]。然而,低碳城市建設不是簡單地貼標簽,而是需要通過低碳技術的創新,經濟結構的優化,消費模式的轉變等方式來實現經濟的低碳轉型,城市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發展路徑。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經濟發展實踐,總結提煉現有低碳城市實踐活動所遵循的發展模式,將為我國城市探索適宜的低碳轉型路徑提供借鑒,為低碳發展的有序性和系統性奠定基礎。

1 國際上低碳城市的發展實踐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于2003年由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中提出[5]。而隨之國際上眾多城市也展開了以溫室氣體減排、構建低碳社會等為基本目標的實踐活動。

英國是低碳城市規劃和實踐的先行者。碳信托基金會與能源節約基金會聯合推動了英國的低碳城市項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CCP)。首批3個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茲、曼徹斯特) 在LCCP 提供的專家和技術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圍的低碳城市規劃Carbon Trust and Energy Saving Trust. The 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owcarboncities.co.uk。倫敦市在低碳城市建設方面更是起到了領跑者的作用。2007年,倫敦市長利文斯頓發表《今天行動,守護將來》(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計劃,提出了在2025年使CO2排放量相比1990年水平減少60%的目標。《倫敦氣候變化行動計劃》(London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在其不同的行動與方案中制訂了許多具體措施和目標,致力于解決諸如綠色家園、商業、能源效率和運輸等問題[6]。

伯明翰曾經作為英國工業革命中心盛極一時,但隨著資源的枯竭和產業轉移逐漸走向衰落。經過漫長的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努力,最終發展成為一座富有文化內涵的會議、展覽和商業旅游城市。伯明翰的成功轉型得益于產業定位明確,將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金融、咨詢、零售、會展等行業作為重點,培育創意園區,建設知識城市,還成立了自己的文化產業區,利用大學孵化高科技企業。類似的城市如美國的波士頓,作為美國最早完成工業化、最先發生傳統制造業外遷的地區之一,發展知識密集的新興產業部門成為波士頓擺脫產業轉移困境的重要選擇,目前已經在波士頓的128公路區形成高技術企業密集的產業區,其知名度僅次于硅谷[7]。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日本提出打造低碳社會的構想并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東京政府于2007年發表《東京氣候變化戰略――低碳東京十年計劃的基本政策》,定下2020年相比2000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5%的目標。其基本政策涵蓋推動企業減排、減少居民生活浪費、政府設施節能、減少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8]。東京市在城市規劃中還側重考慮住宅的節能和環保等要素。

丹麥哥本哈根分兩個階段實施低碳城市戰略。第一階段目標是到2015年將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20%,第二階段是到2025年將排放量降為零。推出50項措施建設低碳城市,涉及大力推行風能和生物質能發電,實行熱電聯產,推廣節能建筑,發展城市綠色交通,鼓勵市民垃圾回收利用,依靠科技開發新能源新技術等方面。西班牙巴塞羅那推出“能源改進計劃2002-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別是太陽能),減少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該計劃包括促進政策、示范項目、法律與管理手段,并將能源措施納入到城市發展中。瑞典的馬爾默將威斯特拉漢能建設為一個新的碳中和居民區。有1 000個家庭的能源供應來自可再生能源。100%的可再生能源方程是基于一個年度周期,也就是說在一年中的某些時候,城市轄區借助于城市系統,在其他時間,威斯特拉漢能地區用其能源盈余來供應能源系統。這一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較低的建筑能源使用,城市密度和可持續的交通對這些活動進行輔助[6]。

2 國內低碳城市的發展探索

目前國內已經進行了很多低碳城市建設的探索,多集中于戰略規劃的研究以及示范城市、示范園區或示范項目的探討。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啟動了“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以期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試點城市。氣候組織于2008年推出“城市低碳領導力”項目,通過實施該項目,推動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工商企業、科研機構、新聞媒體等利益相關方,共同構建中國城市低碳領導力體系,發展低碳經濟。

國內許多城市紛紛開展了低碳發展的試點實踐[9]。如位于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的上海市東灘地區,正著手打造東灘生態城,該生態城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區域。在新城中,熱能和電力將通過風能、生物質能、垃圾發電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直接獲得;為滿足燃料電池的需求,將建立全國第一個氫能電網;建筑物均采用環保技術;步行、自行車、燃料電池公交車等將是人們的出行方式上海東灘生態城總體規劃設計.。再如保定市,提出建設“中國電谷”的概念,依托保定國家高新區新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基礎,打造光伏、風電、輸變電設備、高效節能、電力自動化等七大產業園區?!爸袊姽?#8226;低碳保定”已成為保定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新亮點與新品牌[10]。

隨著人們對低碳發展的認同,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設低碳城市或示范區的理念,開始依托自身的資源、產業特點探索適宜的發展方式。表1列示了目前國內典型城市針對低碳城市建設提出的發展愿景和已經采取的行動措施或制定的規劃。盡管眾多的地區開始低碳發展的嘗試,而發展程度卻參差不齊,發展模式也各式不一,大到國家級、省級的低碳示范區,小到低碳鄉村、低碳社區,部分地區打造綜合型的低碳規劃,部分地區則重點致力于新能源、低碳產業的發展。這些城市或地區的低碳發展經驗及其推廣價值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其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加以解決,但無論如何,它們在低碳城市的探索中將為中國其他城市的低碳發展提供借鑒。

3 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總結

綜合上述國內外低碳城市發展實踐綜述的結果,我們發現,城市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與所在國家、地區的發展戰略不同,不同的城市也選擇了各式各樣的低碳發展模式。總體來講,國際城市相對探索出了更為有效的低碳發展模式,而國內城市的發展實踐更多還處于嘗試性階段,相對比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園區示范,低碳產業選擇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式的探索。綜合各種發展實踐,我們將目前城市低碳發展方式歸納為以下四種模式,各種模式的典型范例城市如表2所示。

3.1 目標模式―― 綜合型“低碳社會”

我們將英國、日本、丹麥等國家成功實現低碳轉型的城市發展方式定義為綜合型“低碳社會”模式,該種模式幾乎關注城市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從能源供給到能源消費的各個領域,包括新能源開發利用、綠色建筑、環保交通、低碳消費模式等各個層面。該類城市多是工業化后期城市,具備良好的經濟轉型基礎,如倫敦、東京、丹麥等城市。

3.2 過渡模式

低碳城市的建設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的“低碳社會”,然而任何經濟的低碳轉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城市需要選擇一個切入點或一個領域來優先發展。綜合以上國內外低碳城市的發展實踐,本文歸納如下三種低碳城市建設的過渡模式。

3.2.1 低碳產業拉動模式

所謂低碳產業,是指相對能源密集型產業而言,能夠以相對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產出的行業,多指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上部分城市的低碳轉型,采用低碳產業拉動的方式,即城市發展以某種或某類低碳產業發展為核心,逐步弱化其他行業的發展,最終形成產業結構相對較單一的低碳發展模式。典型的范例如伯明翰和波士頓,前者以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為發展核心,后者選擇發展低碳高科技產業,均通過構建知識型城市實現低碳發展。

3.2.2 示范型“以點帶面”發展模式

在城市經濟發展低碳轉型的初期,多個城市選擇先建設示范區的形式,探索先進的發展理念和轉型經驗,進而以點帶面帶動整個城市的低碳發展。典型的城市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建的馬斯達爾生態低碳城,即探索建立一個“零碳排放”的生態園區Zerocarbon city planned for UAE.省略/community-content/-low-carbon-news/668/zerocarbon-city-planned-for-uae。該種模式也是國內城市普遍嘗試的一種方式,如重慶建設低碳產業園,科技部成立“低碳科技示范區”,探索低碳技術發展擴散的有效途徑。

3.2.3 “低碳支撐產業”發展模式

我們將為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的行業定義為低碳支撐產業,該類產業可能本身并不是低碳的,如風機制造,太陽能利用所必須的多晶硅制造、光伏設備制造等,這些設備的生產實際上是高耗能的,然而又是上述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所必須的。在全國甚至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視角下,這類產業雖然是耗能的,但為低碳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是低碳經濟發展中必要且重要的環節。因此,我們將發展“低碳支撐產業”的城市也作為低碳城市發展過渡模式的一種,尤其是在全國進行低碳城市發展探索的初級階段,這類城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該類產業的發展,也為城市自身的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除此以外,還存在眾多的城市開始進行其他方面低碳發展的嘗試,但多是重點關注低碳發展的某一方面,如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開始改善交通體系,開發低碳建筑等,本文將這類城市定義為低碳發展的初級階段,尚沒有形成相對較成型的低碳發展體系。盡管國內低碳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但大多數城市也只是處于這種摸索性階段,仍需要探索出合理的適合自身特征的發展模式。

4 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模式探討

綜上,盡管國內城市已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和初期的探索,但畢竟處于起步階段,尚沒有摸索出明確的發展路徑。國外低碳城市的發展模式與規劃設計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鑒經驗,然而中國的低碳城市不能完全遵循發達國家的低碳城市模式。同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低碳城市建設不是后工業化的低碳發展,同時中國的發展具有其獨特性,產業結構升級、行業能源效率的提高等應該作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國的低碳城市建設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創新[11]。

4.1 中國需在低碳發展中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

低碳轉型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新的機遇,低碳城市的建設需要以低碳經濟為載體,在低碳轉型過程中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需要探索一條工業化進程中的低碳發展之路,不可能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而低碳城市定位也不可能以溫室氣體排放的絕對量減排為目標(如英國、日本的低碳城市)。中國的低碳城市發展,需要以經濟發展與保護氣候的協調為目標,因此,發展優先是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現實途徑[12]。然而,對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要實現低碳發展,結構調整是重中之重。低碳城市建設需要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低碳產業的選擇來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4.2 推動低碳產業的發展是經濟轉型的關鍵

推動低碳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城市經濟的低碳轉型并帶來新的經濟增長。發展低碳產業各城市也各有側重,不同的城市依據自身發展特征和比較優勢的不同,可選擇低碳產業拉動模式或低碳支撐產業發展模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采用低碳產業拉動模式。具有獨特資源或產業優勢的地區可以依據自身稟賦和發展特征選取低碳產業,如發展教育產業,建設知識城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低碳旅游業等,最終形成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但能夠低碳發展的城市狀態。如桂林等旅游型城市,即可以依托自身的旅游資源,科學開發利用,以旅游業及其配套服務業為發展核心拉動城市的低碳轉型。當然,構建低碳型產業結構也僅是城市建設的一部分,要實現真正的低碳發展,必須在建筑、交通、消費模式等方方面面融入低碳理念。

低碳支撐產業發展模式則需謹防重復建設。發展低碳支撐產業是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的基礎,如保定、德州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為國內甚至國際的新能源開發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城市的選擇必須要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與產業發展優勢,避免盲目跟風,同時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發展愿景,短期內的產業選擇也要為未來的經濟轉型搭建基礎;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及時掌握市場動向,避免重復建設;另外,該類產業的建設,必須注重技術水平的提高,避免成為高耗能的“世界加工廠”。

4.3 低碳示范區建設為城市低碳發展探索方向

推動低碳示范,探索低碳城市發展的有效模式,可以為城市低碳發展指明方向。相比國際上的低碳城市,中國的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中國的低碳城市發展需要逐步探索有效的合理的發展模式。而示范型的發展模式,將為城市的全面發展提供經驗借鑒甚至教訓,該種模式也是國內開始普遍運作的一種方式,探索出成功經驗后如何將園區或示范區的發展經驗擴展到城市甚至更多相似的地區,將是示范發揮作用的關鍵。對于一些綜合型城市,可以申請建立低碳發展示范區,開展規劃與政策試點,探索可復制到全市的低碳發展經驗。

4.4 注重低碳理念的滲透,構建綜合型低碳城市是最終目標低碳經濟轉型是必須也是必然,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搶占先機是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長遠來看,低碳城市建設需要構建一個綜合型的低碳社會,如上所述,涵蓋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的能源結構,低碳的工業、建筑、交通運輸業,低碳的消費模式,低碳技術支撐等[13]。城市建設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會各個領域的滲透,以經濟轉型帶動社會轉型,而低碳社會的建設也將為經濟的低碳轉型提供保障。同時,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發展起著長期的結構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規劃是低碳城市建設的基礎和關鍵[14]。因此,綜合型的低碳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無論采取何種過渡模式,都需要輔以長遠的綜合發展戰略和合理的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構造未來的低碳發展藍圖。

5 結 論

任何城市都具有其獨特性,中國的城市要走低碳發展道路,是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全新探索,更需要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依據城市的資源特征和產業優勢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本文總結了低碳城市建設的幾種模式,研究發現,國際低碳城市建設多側重綜合低碳理念的深入,以綜合型低碳城市為規劃目標;而國內低碳城市的發展探索則多集中于低碳示范、低碳產業以及低碳產業裝備制造等發展模式的探討上。

建設低碳城市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而發展模式的選擇對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起著決定性作用。對于處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更需要探索一條獨特的低碳轉型路徑。①中國的城市需在低碳發展過程中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本著發展優先的原則,逐步優化經濟結構;②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選擇適宜的低碳產業,打造完整的低碳產業鏈條,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契機;③通過低碳園區、社區示范,探索有效的低碳發展模式,可以為城市的低碳發展探索方向;④城市建設需注重低碳理念的滲透,構建綜合型低碳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

城市的低碳轉型是個不斷創新的過程,還有更多的發展理念與方式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尤其是將低碳轉型路徑或發展模式的研究與城市類型和特征相結合,這些研究對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設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

[1]顧朝林.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Gu Chaolin. Study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

[2]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3]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 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China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4]殷耀,趙仁偉,齊海山,等.我國低碳城市建設需防“”現象[J].經濟參考報.2009-09-07(007).[Yin Yao, Zhao Renwei, Qi Haishan, et,al. China's Low 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Need to Guard Against “Great Leap Forward”[J]. 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 2009-09-07(007).]

[5]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TSO,2003.

[6]Urban FrontrunnersCities and the Fight against Global Warming. eea.europa.eu/articles/urbanfrontrunners2013citiesandthefightagainstglobalwarming.

[7]周國梅,唐志鵬,李麗平.資源型城市如何實現低碳轉型[J].環境經濟.2009,(10): 31-36.[Zhou Guomei, Tang Zhipeng, Li Liping. How to Achieve a Low Carbon Transition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J]. Environmental Economy.2009,(10):31-36.]

[8]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lan for a Carbonminus Tokyo, June 2007.

[9] 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12-17[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3):1 2-17.]

[10]莊貴陽,謝倩漪. 低碳經濟轉型的國際經驗與發展趨勢[A]. 見:王偉光,鄭國光.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09)[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Zhuang Guiyang, Xie Qianyi.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Low Carbon Economy Transition[A]. In: 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 2009[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2009.]

[11]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齊曄.低碳城市理念與國際經驗[J].城市發展研究. 2009,(6):1-7.[Liu Zhilin, Dai Yixin, Dong Changgui, Qi Ye. Low Carbon City: Conce pts,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Urban Studies. 2009, (6):1-7.]

[12] 莊貴陽.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 How Will China Move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13]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14-19.[Fu Yun, Ma Yonghuan, Liu Yijun, Niu Wenyuan. Developmen 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3):14-19.]

[14]潘海嘯,湯NFDA1,吳錦瑜,盧源,張仰斐. 中國“低碳城市”的空間規劃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08,(6):57-64.[Pan Haixiao, Tang Yang , Wu Jinyu, Lu Yuan, Zhang Y angfei.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for “Low Carbon Cities” in China[J]. Urban Planning Journal. 2008,(6):57-64.]

[15]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 2):5-10[Fu Yun, Wang Yunlin, Li Ding. Routes to LowCarbon Cities[J]. Imp 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2(5):5-10.]

[16]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4):98-102 [Xin Zhangping, Zhang Taiyi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 Urb an Studies,2008,(4):98-102.]

[17]謝軍字,郝東恒,謝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0 8,(12):1-7[Xie Junan, Hao Dongheng, Xie We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 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J].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2008,(12): 1-7.]

Practice and Patterns of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LIU Wenling WANG C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篇9

(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1)

摘 要:文章論述了復雜情境下我國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認識誤區,同時分析了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面臨的新挑戰,提出管理制度創新的基本思路,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企業管理制度;創新要素;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3-0166-02

一、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認識誤區

進入21世紀,西方各種企業管理理論都在影響中國企業界,同時,我國的復雜情境又使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無所適從,所以中小企業管理的實際效果收效甚微。

目前,關于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有幾種比較典型的錯誤認識。

第一種觀點,一些小企業認為中小企業不需要制度創新,只有大型企業才需要制度創新。如果一定需要的話,就是中小企業的管理制度只要借鑒一些優秀的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并根據自己企業的情況隨便改動一下就行了。

第二種觀點,一些中小企業管理者認為“全盤西化,緊追潮流”就是企業的管理制度創新。西方的管理學發展較為成熟,很多優秀企業的管理制度都是管理學的經典,但“全盤西化,緊追潮流”卻行不通。原因就是管理者所處的環境不同,企業作為一種開放的系統,必然要受到一個國家環境的影響,從而制約企業管理制度指導下的實踐活動。

第三種觀點,一些中小企業管理者認為“人無我有”才算是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但管理學的管理制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豐富,要做到“人無我有”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由此看來,在我國的企業中進行企業管理制度創新不是簡單的引進,也不是要去獨創。企業管理制度創新只能是兩者的結合,也就是學習將學到的管理制度理論結合中國環境進行實踐。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傳統,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所以我們要學習,更需要創新。

二、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面臨的新挑戰

2.1中小企業規模與企業管理制度創新

在復雜情境下要求我國的制度與中小企業規模存在著對等的匹配關系。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目標是做大做強,隨著中小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者面臨的是更多的對外經營交往和內部管理,這個時候僅僅在原有的管理制度框架修改企業管理制度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制定出更加復雜和科學的管理制度來應對規模日益擴張和經濟活動日益復雜的企業管理需求。中小企業管理制度應該與企業的規模相對應,從企業規模來看,最新的企業規模標準應該根據國家在2011年制定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來劃分。例如:農、林、牧、漁業,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營業收入5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i。

2.2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宏觀環境

在復雜情境下我國市場競爭激烈,低碳經濟浪潮已經撲面而來,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大力促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小企業發展勢必要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一些中小企業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安全隱患多,因此,在眾多壓力下中小企業走“拼資源、拼價格、拼環境”的老路已經難以為繼。

2.3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微觀環境

目前中小企業成長的體制機制制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現為:行業領域準入的門檻與歧視,尤其是壟斷行業中比較嚴重;部分產業調整、振興在具體實施中,主要向國有經濟傾斜,排擠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部分地方政府政策多變,迫使中小企業退出原已進入的行業領域,特別是在金融、鐵路和能源開發等行業領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中小企業進人壁壘。還有財稅金融支持的不足、社會管理體系的分散和中小企業私有產權、知識產權界定的模糊與薄弱等,這些都是中小企業成長中面臨的挑戰,這些挑戰直接制約了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

三、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基本思路

3.1管理制度的理論創新要素

中小企業管理制度的要素應該包括企業口號、企業精神、經營理念、員工守則,企業規則、工資福利待遇、考勤制度、安全生產管理規定和晉升、獎勵與處罰規定等等。在這一系列管理制度中,應該根據企業目前的發展情況及時對管理制度進行創新。例如:培養具有個性特色的企業精神,尤其是企業家精神。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凝聚劑和催化劑,對中小企業的員工有導向、凝聚和激勵的作用;建立新型的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中小企業文化的核心,不同的價值觀會導致不同的經營理念,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直接支配和影響行為,對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3.2創新注重實踐與因地制宜

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必須考察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并找到滿足這些要求的辦法。靜態而簡單環境,這時中小型企業管理者通過制定一系列規則和工作程序指導員工的決策和行為,企業能夠實現管理集中化和經營正規化。管理創新應著眼于培養技術性和基礎性管理能力;靜態而復雜環境,企業對能夠有效完成組織運作工作的行政和經理人員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環境具有靜態屬性,管理制度創新仍然可由一個或少數幾個人來進行。在動態環境中,中小企業必須對新要求做出新反應,一些嚴格的規章制度和操作章程,有可能成為一種枷鎖。管理者要能夠解決企業面臨的一些模棱兩可和具有風險性的問題,同時應該制定出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去應對管理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和靈活性。

3.3以我國的方針政策為指導

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對中小企業發展目標的引導,我國每五年出臺的五年規劃中也有對中小企業發展方向的引導等等,這一些都可以給中小企業的管理制度創新提供理論方向上的正確指導。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在2011年9月出臺的《“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中提出中小企業成長面臨著國際和國內經濟巨大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轉方式、調結構、上水平”勢在必行?!笆濉睍r期中小企業成長的指導思想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營造環境,改善服務,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進一步優化結構和轉型成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推動中小企業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中小企業的管理制度創新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將會引導中小企業一直在正確的道路上發展。

小結:在中國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學科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從事引進性理論創新還是探索性理論創新,其關鍵的突破口都在于把握企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關鍵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理論創新。的制定者必須擺脫實踐導向與研究導向之間非此即彼的取舍,增強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必須以國家方針政策為指導,突破“全盤西化,緊追潮流”、“人無我有”等等的思想局限。

注 釋:

[1] 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11-07-04.http://gov.cn/

參考文獻:

[1] [美]邁克爾·A·希特,R·杜安·愛爾蘭.羅伯特·E·霍斯基森.呂巍譯.管理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王絢皓.企業管理制度[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3] 《“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011-10-12 http://miit.gov.cn/n11293472/index.html.

篇10

關鍵詞:種類繁多;影響因素;壽命延長

在21世紀到來之際,我國檔案現代化工作有很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面臨一次發展的大好機遇。然而在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為特征的21世紀,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等事物的出現,使檔案的生成方式發生很大變化,諸如文件的起草、簽發、催辦、歸檔等運作過程在計算機和通訊線路中進行,說明檔案管理已朝信息化發展。如今眾多檔案管理辦法比比皆是,如紙質檔案、電子檔案、磁盤檔案等,然而影響它們使用壽命的因素也很多。

1電子檔案文件及保護

電子檔案文件是通過電子計算機來閱讀和處理的信息,從其載體的形式來看,它不再是傳統的紙張和字跡,而是新型的載體材料即磁性載體和光盤載體。

1.1電子檔案文件損毀的主要原因

電子檔案文件與紙張和縮微膠片相比,耐久性要差得多,除其自身質量的影響外,外界條件對電子檔案文件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

1.1.1不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的影響

一般來說,16℃~20℃的溫度,40%-50%的相對濕度是保管電子檔案文件的理想條件。不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會使磁性載體和光盤載體的壽命減少,導致制品發脆。光盤載體中使用的塑料、鋁和多碳材料在高溫下很易變形,而光盤的表面只要有稍微的彎曲,都會影響激光束精確定位和數據讀寫。濕度大,磁性載體涂層中的粘合劑易吸水、粘連、脫落,使涂層移位和變形,造成記錄的信息丟失;還會使磁性載體材料中的粘合劑長霉、水解,導致磁性氧化物分離變成許多碎片并產生斑點,使磁性載體材料變質,永遠失去使用價值。濕度過低,則輸片時盤基(帶基)容易產生靜電,吸附空氣中的塵埃而損壞載體。

1.1.2有害氣體的影響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氫、氯氣等)在一定條件下,沉積和吸附在磁性載體和光盤表面,分解出酸性化合物或氧化物等有害物質,腐蝕、破壞磁性載體和光盤載體,致使盤基(帶基)老化、變質,造成電子檔案文件信息丟失,盤體(帶體)損壞,壽命縮短。

1.1.3灰塵的影響

灰塵對電子檔案文件載體有物理、化學和生物損壞。如表面灰塵與電子檔案文件載體摩擦,使磁盤、磁帶、光盤表面產生劃痕,引起磁性記錄信號的衰減,造成記錄信息的損毀?;覊m中所含的化學成分會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盤、磁帶、光盤載體腐蝕、降解等化學作用而毀壞。同時灰塵還可作為有害生物(主要是霉菌)的培養基不斷地繁殖,落在電子檔案文件上,軟盤(磁帶)發霉后,不僅會使數據丟失,而且會污染驅動器讀寫磁頭,甚至會不斷傳染給其它軟盤(磁帶)。

1.1.4光線的影響

光線特別是太陽中的紫外線,能與電子檔案文件制成材料發生光氧化反應,使磁盤、磁帶、光盤的盤基、帶基老化,脆性增大,強度下降,耐久性降低,發生明顯的不可逆變化。

1.1.5機械磨損和震動的影響

磁性載體檔案文件使用時,磁盤、磁帶都是在驅動器內高速運行,長期使用會使它們磨擦損傷,電子檔案文件在保存和傳遞過程中也會產生磨擦、磨損、劃傷、彎折等現象,這些都會引起磁記錄信息和光盤記錄信息損壞。強烈的震動,也會影響磁性載體材料中磁物質內部磁分子的排列次序,對剩磁也是一種潛在危害,能破壞已記錄的信號。

1.1.6磁場的影響

磁性載體材料中的磁性涂層的剩磁感應強度在記錄和讀出信息時起著決定性作用,隨著磁性涂層剩磁的消失,磁性載體所記錄的信息將會蕩然無存。外來磁場作用于磁性載體,能使磁性涂層剩磁退磁或磁化,造成信號失落或信噪比降低,影響讀出效果。事實上,在我們周圍的環境里,存在著多方面的電磁干擾,如電動機、發電機、變壓器、電視機、放大器等。經調查,30奧斯特的外磁強度就會對磁性載體產生磁化效應;外磁場強度超過50奧斯特能產生明顯的退磁,就有可能將磁性載體上的信息抹掉,使磁性載體材料失去應有的功效。

1.2如何電子檔案文件的保護

[2]電子檔案文件一方面以更準確、形象、生動以及最簡便的信息記錄方式和便于檢索、海量存貯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得到人們的青睞;一方面又以不易保存,一旦出錯,滿盤皆無的品性警告人們對其加強保護。電子檔案文件載體沒有紙張和縮微膠片保存時間長,普遍認為磁性載體保存時間為10年左右,光盤保存時間為10~20年,且保管不善,容易引起故障,這與檔案要求的保管期限相差甚遠;因此,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對電子檔案文件的保護。電子檔案文件在保存時,要求一式兩份,其中一份作為保存件,不得外借。

1.2.1軟盤(磁帶)的保護

軟盤(磁帶)作為微機系統的重要外存貯器,在數據備份,信息交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確使用和保存軟盤(磁帶),能有效地延長其壽命。

控制好溫濕度,防止高溫、高濕以及低溫、低濕對軟盤(磁帶)的影響。防止溫濕度急劇變化,在24小時內溫度變化不得超過±3℃,相對濕度變化不得超過±5%。在使用過程中溫度、濕度相差較大時,要在環境中平衡后才能使用。

嚴禁折彎盤片和觸摸盤片表面。折彎盤片會損壞盤基和磁性涂層;觸摸盤片會擦傷介質表面,如留下了指紋,會因粘上灰塵使其發霉,導致數據存儲出錯。一旦磁盤(磁帶)發霉,絕對禁止使用,以防損傷磁頭;要用干凈藥棉蘸高純度酒精洗干凈、干燥后才可使用。

保持清潔,不要吸煙,防止灰塵和有害氣體對軟盤(磁帶)的污染和危害;防止強光的影響,不允許紫外光線直接照射在軟盤(磁帶)上。不可在軟盤(磁帶)上堆放、壓放重物,以免引起變形和永久性損壞。軟盤(磁帶)存放時,應使其豎直地放在盒內,確保不被擠壓、彎曲和折疊。

防止外磁場的影響。軟盤(磁帶)在保存和使用過程中要確保不受外磁場的破壞,一定要遠離強磁場;庫房建筑最好是由抗磁性材料制成的圍護結構,磁性載體應存放于抗磁性的框架內,使保存軟盤(磁帶)周圍環境的雜散磁場強度低于l奧斯特;珍貴的檔案文件可放在金屬盒內保存。另外,還要防止靜電作用而引起磁性載體的數據信息丟失。

不能用圓珠筆或鉛筆在軟盤上直接書寫,如需加標記,應先將標簽內容填好,然后貼到封套上去。嚴禁用橡皮筋、繩子、夾子來捆夾軟盤,以免造成封套或軟盤介質損壞、變形。軟盤(磁帶)在使用和傳遞時,要輕拿輕放,嚴禁劇烈震動和翻滾。

磁帶在理想的溫濕度環境條件下(溫度為18±12℃,濕度為40±5%),可每隔3-5年倒帶一次;若不能保持上述溫濕度范圍,倒帶間隙應視保存環境不同而相應縮短。倒帶速度要慢,倒帶卷繞張力要恒定,保持1.7~2.2N(牛頓),磁帶倒帶后要保持在標準的讀寫狀態。

定期檢查及清洗磁帶機、軟盤驅動器,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使用磁性載體材料。磁性載體保存信息的時間是有限的,在保存過程中,應定期復制,在正常保存條件下,軟盤(磁帶)可每10年復制一次。

1.2.2硬盤的保護

硬盤采用溫氏技術之后,可靠性大為提高。但如果不注意使用方法,也會引起故障;硬盤的損壞大約70%是人為操作不當造成的。因此,對硬盤進行預防性維護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環境的溫濕度和清潔條件。由于主軸電機是高速運轉的部件,再加上硬盤是密封的,所以周圍溫度太高,熱量散不出去,會導致硬盤變形,產生故障;但如果溫度太低,又會使硬盤受熱脹冷縮的影響,影響硬盤讀寫效果。因此,要加強對溫度控制,采取防潮措施。硬盤雖然工作在一個密閉式結構的密封體中,以帶有超精過濾紙的呼吸孔與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無凈化裝置的室內環境中使用。但是若使用環境灰塵過多或太潮濕,也會使呼吸過濾器堵塞,影響空氣過濾系統的正常工作,導致硬盤損壞。所以,要保持環境衛生,減少空氣中含塵量,并適時清除印制電路板上及主軸電機轉子部分的積塵。

減少震動沖擊,防止磁場影響。硬盤驅動器應平穩固定好,否則當執行讀寫操作時,一旦發生振動,磁頭易劃傷盤片的數據區。因此,硬盤驅動器執行讀寫操作時,不要移動或碰撞工作臺,否則,易使磁頭劃傷盤片,造成盤片上的信息讀寫錯誤。另外,盡可能使硬盤驅動器遠離強磁場,如音箱、電臺、電機等,以避免磁盤里所記錄的數據遭到破壞。

注意防靜電。硬盤驅動器的外殼一般都有接地插片,在加電之前就應使其接入微機系統的地線,切不可加電啟動后隨意插拔。另外,硬盤驅動器中采用了許多微電子器件,對靜電均很敏感,同微機系統一樣,應注意防止靜電的危害。

做好微機硬盤分區表、主引導扇區以及CMOS參數的備份工作,以便系統崩潰時能有效地找回已存儲的檔案文件。定期對微機進行病毒檢查和系統維護工作,使存儲在微機硬盤中的檔案文件處于一個相對安全易于整理的環境中。

1.2.3光盤的保護

控制好溫濕度,防止不適宜的溫濕度對光盤載體的危害。保持清潔,防有害氣體與灰塵對光盤的破壞。光盤在使用時不能用手直接接觸盤片的信息部;光盤使用后應放在盤盒中儲存,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遭受灰塵、有害物質的侵蝕。光盤在保存時,還應注意防止強光(特別是紫外光)和靜電對光盤的危害。

禁止用橡皮筋、夾子等來捆夾光盤,以防造成光盤介質的損壞和變形。嚴禁折彎盤片,折彎盤片會損壞盤基及記錄介質。光盤存放時,應以豎直方式放在盒內,確保不被擠壓。采用具有防潮、防磁、防靜電等功能的儲存柜有利于光盤的保存。光盤在正常的保存環境中,每隔10年~15年復制一次。

1.2.4優盤(閃存)的保護

這是最近兩年才出現的新的存儲載體。

優盤的優點:與軟磁盤相比,存儲容量大,讀取速度快,穩定性好;使用方便,使用USB接口,即插即用,不需要任何驅動器,Windows2000以上的操作系統都自帶驅動程序。

優盤的缺點:目前價格相對較貴,保存壽命還不能完全確定,缺少通用標準。

優盤的維護:閃存介質理論上可反復使用10年,但這只是理論值,實際使用過程中受環境、操作規范、產品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往往達不到這個標準,故在平時使用中要注意閃存的維護。

注意使用環境。普通儲存設備在-20℃—55℃,濕度在65%時仍然可以正常使用。1GB以上的產品性能條件更加寬松,最高規格的產品的工作溫度普遍是在-20℃—65℃。如果超過這些指標的環境,建議避免使用,以免損壞移動儲存設備。

正確插撥。雖然移動儲存設備支持熱插撥,但在卸載設備前,一定要等到計算機對儲存設備的讀寫完畢時再進行,否則很可能損壞硬件設備或者破壞數據。

減少低格次數。使用時如果發現閃存盤的盤符丟失,容量驟減或傳輸數據經常出錯時,可嘗試通過低格來修復??墒墙洺P缘图壐袷交瘯p傷硬盤的介質,影響FlashRam的壽命。基于Flash存儲技術的內存設備在工作時是通過二氧化硅形狀的變化來記憶數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小,頻繁地初始化操作會加劇Flash芯片的老化。

從發展趨勢看,優盤可以完全取代軟磁盤作為小型移動存儲的介質。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檔案文件會越來越多,我們要加強對電子檔案文件載體的研究,并研究保護它們的技術方法,以便延長電子檔案文件的壽命。

1.3電子文檔幾方面保護

1.3.1電子文件設計制作時的保護要求。主要[5][1]包括文件制作系統的設計和制作時要系統設計出確保文件在形成中和公務流通中,以及歸檔長期保存過程中保障其原始記錄的真實、可靠、長久可讀的相關保護技術。

1.3.2利用傳輸中的保護技術。主要指電子文件在執行公務活動的流通過程中所遇到的保護問題。重要的是網絡傳輸中的信息安全問題。

1.3.3脫機歸檔材料的保管技術。主要針對載體的保護和內容的不斷遷移技術。

1.3.4記錄信息恢復技術。對因各種被污染、被破壞的檔案信息進行恢復的技術。

2電子與紙制檔案兩者差異及保護

2.1電子文件形成中的保護技術

電子文件形成保護技術是指文件在形成時通過軟件工程和相應的文件管理制度確保文件的真實、可靠、長久的技術。這方面主要涉及到標準(兼容性好)而安全的軟件開發和應用,電子文件形成過程中確保文件可靠性的各種監控、保障技術,如備份措施、加密技術、電子簽署技術、審計跟蹤技術等,以及相關的登錄認證、訪問控制、法律憑證依據等技術。有學者認為:“如果文件的生成者不從電子文件產生之時就采取措施來保證它們的可靠性的話,未來將沒有多少文件值得保留”。④這種文件形成時的保護技術如同紙質檔案形成時,對載體和字跡重視一樣,以確保文件從形成那一刻起就貫徹保護的原則。

2.1.1利用傳輸保護技術

利用傳輸保護技術主要指檔案在開放的網絡傳輸中的保護問題。如安全網絡的建立和運行、信息污染環境的控制技術(包括防計算機病毒技術)、防黑客攻擊技術、網上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等。

2.1.2保管技術

保管技術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可借鑒紙質檔案的保管技術,因為電子檔案也需要保存一定量的信息載體,這些物質實體同樣需要良好的環境條件,所以有關保存環境的溫濕度調控、防光、防塵等技術也是必須的;另一方面針對電子檔案材料結構的多樣性、復雜化,庫房中的管理措施更應注意強調個性化、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形式材料的理化性能和保存環境的特殊要求。

2.1.3信息修復技術

信息修復技術是指信息一旦被破壞和污染后的恢復和搶救措施。如殺計算機病毒技術、數據庫修復技術、保持電子信息長期可讀性技術、磁盤、光盤等物質載體破損的修復技術等。

2.2電子檔案與紙制檔案差異及紙制檔案的保護

電子文件以其載體和載體與信息結合方式的特殊性對傳統檔案保護理論造成很大的沖擊,電子文件與傳統紙質檔案在保護技術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將是電子時代檔案保護技術的新領域[2][5]。

2.2.1載體壽命的差異

紙張的耐久性取決于纖維素的性質,盡管纖維素在一定的條件如高溫、高濕、酸、酶、氧化劑等下,可發生水解和氧化反應,但只要我們在檔案保護過程中,注意排除發生兩大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條件,就可以使紙質檔案的壽命達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電子文件的載體材料是磁性物質和光盤。聚酯底基是磁盤和磁帶的支持體。聚酯底基具有易產生靜電而吸引塵埃導致卷曲、易與磁粉脫離、伸長后不易恢復等缺點。粘和劑起著連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熱脹冷縮、磨損、脫落、粘連、生霉等缺點,直接影響信息再現。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顆粒的剩磁感應強度是記錄和再現信息的決定因素,它極易受外磁場影響而導致退磁、消磁等。光盤是利用激光進行信息存取的,它呈圓盤狀,由盤基、記錄介質和保護層等部分組成。目前光盤常用的記錄介質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鋁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熱效應作用下易產生物化性質變化的材料。這些材料不穩定、易氧化、易與堿溶液發生反應。與紙質檔案載體相比,電子文件載體材料的壽命要短得多,一般僅為5—15年。

2.2.2環境條件影響的差異

1)溫濕度影響的差異

不適宜的溫濕度對磁性載體、光盤和紙張均有影響。對紙張而言,高溫高濕,可促進紙張發生水解-氧化反應,加速紙張內部不利化學成分對紙張的影響,也可使字跡材料發生擴散、洇化現象。而電子文件載體受溫濕的影響方式截然不同。在溫度過高或過低條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脹或收縮變形,光盤載體中使用的塑料、鋁和多碳材料也會彎曲變形,影響激光束精確定位和數據的讀寫。實驗證明,保存紙質檔案的標準溫度為14℃—24℃,相對濕度為45%—60%,而保存電子文件的理想溫度為16℃—20℃,相對濕度為40%±5%,可見,溫濕度對電子文件和紙質檔案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2)灰塵影響的差異

灰塵對紙張的危害主要是機械磨損紙張、使紙張發生粘結而形成“檔案磚”、給紙張帶來霉菌等。而灰塵對電子文件載體的損壞主要有物理損壞、化學損壞和生物損壞。物理損壞是指污染、劃傷磁盤、磁帶、光盤表面,造成記錄信息的損毀;化學損壞是指灰塵中所含的化學成分會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盤、磁帶、光盤載體腐蝕、降解等化學作用而毀壞,造成記錄信息消失;生物損壞是指灰塵是霉菌孢子的傳播者,也是霉菌的培養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酶和有機酸會損壞磁性載體和光盤,使數據丟失。綜上所述,灰塵均可以損壞紙張和電子文件載體。只是對紙張而言,即使灰塵已經對其產生實質性的損害,如磨損紙張、形成“檔案磚”、產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過修復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復其所記錄信息。而灰塵一旦對電子文件載體造成危害,載體上所記錄的信息可能會局部丟失,在計算機系統上便無法讀出原始信息,使電子文件失去保存價值。因此,防止灰塵對電子文件載體的危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電子文件形成和使用過程中,要采取嚴密的防灰塵措施。

3)外來磁場和機械震動影響的差異

磁場和機械震動對紙質檔案無任何影響,而對電子文件的磁性載體則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外來磁場作用于磁性載體,能使磁性涂層的剩磁發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號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壞記錄信息,影響讀出效果。此外,強烈的機械震動也會影響磁性載體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減,從而破壞記錄信號。因而要防止外磁場的影響,如遠離強磁場,將磁性載體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內或金屬盒內等等,并避免強烈的機械震動。

4)光線和有害氣體影響的差異

光線和有害氣體對紙張的危害主要是促進紙張發生水解氧化反應,導致紙張強度的降低。而有害氣體和光線特別是紫外線對電子文件的破壞力更大。有害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氮和氯氣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條件下,腐蝕、破壞磁性載體和光盤,致使盤基帶基老化、變質和磁粉脫落,使電子文件信息丟失。光線能使電子文件載體材料發生光氧化反應,使盤基帶基老化,強度下降。同時,紫外線的能量足以破壞磁性載體的剩磁的穩定性,導致信號衰減,影響磁性記錄信息的讀寫效果。

2.2.3技術壽命的差異

紙質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紙張、字跡材料、字跡三者永遠結合在一起,它的壽命與其內部諸因素和保護環境條件有關。而電子文件的壽命不僅與其內部諸因素和保護環境條件有關,更與技術革新有關。因為電子文件是通過計算機將信息與載體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須通過計算機才能識讀。一旦技術過時,則載體上的信息就無法讀出。

技術過時的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技術革新,使舊的存貯技術消失。二是由于商業性的原因,使由單個廠家生產或銷售的電子文件設備會由于廠家的破產或改變產品生產而很難找到配套產品。一般說來,大多數電子文件載體的預期壽命都超過了識讀它的硬件和軟件的技術期限,也就是說,技術過時對電子文件安全性的影響顯得更為重要。

因此,對于電子文件中數字化信息的長期存取而言,技術過時比載體損壞是更為嚴重的危害。針對技術過時,歐美國家在理論上提出三種解決辦法:(1)將閱讀電子文件的設備與軟件保存到某種技術博物館中;(2)在紙與縮微膠片上制作拷貝;(3)將電子文件轉換為盡可能中性格式的文檔。這三種方法只能是在沒有其它更好措施的情況下的暫時性辦法,因為隨著需要保存的電子文件數量的增大,這三種方法都將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最近,信息專家提出了用標準化的方法,即用國際標準化組織用于連接開放系統的互連標準DA/ODLF,IRDS……,使不同系統和不同軟件的數據可以進行互換。這種方法不失為解決技術過時的新途徑。

2.2.4信息保護的差異

紙質檔案保護工作的目標是使檔案的載體——紙張“延年益壽”,因為載體和記錄的信息是結為一體的,保住了紙質文件的形體,以文字記錄的信息就得以保存。對電子文件而言,信息與載體是可分離的,電子文件信息與載體的可分離性使文件信息隨時面臨著被修改、盜竊,甚至被銷毀的危險。此外,電子文件信息保護方面還面臨一個不可忽視的隱形殺手——電腦病毒。電腦病毒是一種程序,它通過修改其它程序,并把自身的拷貝嵌入而實現對其它程序的傳染。因此,如何保護信息不受損害是電子文件保護的重要課題。

目前,保護電子文件信息不被修改、盜竊、刪除的技術途徑主要有防火墻技術、存取權限控制、數據加密法、數字水印法、數字時間印章法等。其中,數據加密法是指按確定的加密變換方法對未經加密的數據作處理,使其成為難于識讀的數據;數字水印法是利用某種技術方法把作者的標志如印簽、花紋等隱藏于電子文件中,電子文件如被拷貝時,這些標志是不會被拷貝的。這些保證了電子文件信息的唯一屬性。數字時間印章法用來確保電子文件信息的真實性和原始性不受損害,若歸檔的電子文件被修改、刪除,該文件生成時在網上登記的時間是無法改變的。然而,保護電子文件信息的技術只能是相對的,因為電子文件的加密和解密技術都在不斷地發展。

2.3紙制檔案的保護

紙張檔案之所以采取保護原始制成材料的方法,來達到保護檔案原始記錄的目的,是因為檔案的原始記錄被封閉在原始的制成材料上,二者不可分離。[5]紙張檔案中的原始材料和原始記錄共同構成了我們熟知的“原件”。在這個“原件”上,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所包含的內容,諸如“特定的內容、載體、字跡材料、體例、格式以及有法定效力的簽署、印章等,其中任何一項發生變化,人們都有理由對它的原始性表示懷疑。原件還必須是由特定的作者,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制作完成,時間和空間的差異也可以作為否認其原始性的依據。所以“原件”對紙張檔案所涉及的原始記錄性的特征表現的一覽無余,它的存在和長久保存可以把紙張檔案的原始記錄性的真實性、完整性、可讀性完全保存下來。

3膠片檔案及其庫房保護管理

3.1膠片檔案的結構組成

3.1.1黑白膠片的結構組成

各種銀鹽型黑白膠片雖然其用途各有不同,但其結構卻基本相似,一般都是由保護層、乳劑層、防光暈層、底層、片基、背涂層等幾個部分組成。

3.1.2彩色膠片的結構組成

彩色膠片由保護層、感藍層、感綠層、感紅層、底層、片基和防光暈層組成。

3.2膠片檔案的保管

膠片檔案的保管就是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科學的方法,克服與限制可能損膠片檔案的各種不利因素,從而達到安全保管膠片的目的[4]。

3.2.1裝具

1)裝具材料。用于制作裝具的材料主要有紙張、塑料和金屬三類。

用紙張制作而成的膠片裝具有紙卡、紙袋、簿冊和紙盒等。制作膠片裝具用的紙張應為表面光滑的中性紙張,含酸量較高的紙張或含有硫或二硫化碳的玻璃紙不宜用于制作膠片裝具。用塑料制成的膠片裝具有片軸、片盤、片盒和封套等。膠片裝具應使用化學性能穩定、不易老化、耐腐蝕、不釋放有害氣體的塑料。金屬可用于制作片盤、片盒及柜架等。所用金屬材料一般為經過氧化處理的鋁或不銹鋼,也可使用經過噴漆、鍍錫或其他防腐蝕處理的金屬材料。

2)裝具類型。根據密封程度,膠片裝具有開放式、密閉式和密封式三類。

(1)開放式裝具。這是一種能防止膠片遭受機械性損傷,但不防光,并可以接觸到周圍空氣的裝具。這類裝具有開窗卡片、片盤、片夾等,短期保存的膠片檔案可使用這類裝具保管。

(2)密閉式裝具。這是一種能限制膠片與周圍空氣的接觸,并可以防光、防塵、防機械損傷的裝具。這類裝具有封套、片盒、平片箱等,短期保存或長期保存的膠片檔案均以使用這類裝具保管。

(3)密封式裝具。這是一種能完全切斷膠片與周圍空氣接觸,并可以防光、防空氣污染防潮的裝具。這類裝具有密封式平片盒、密封式卷片盒、密封袋等。主要用于膠片的長期保管或耐久保管。

3.3膠片檔案的保護

保管膠片檔案的環境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膠片檔案的使用壽命,而做好庫房管理工作則能為膠片檔案提供良好的保護環境和條件。膠片檔案由于制成材料的特殊性,因而在庫房管理方面有如下具體要求[5]:

3.3.1控制溫濕度

膠片檔案對環境溫濕度要求較為嚴格,控制好庫房的溫濕度在膠片檔案的保護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據國家檔案局1987年正式頒發的《檔案庫房技術管理暫行規定》,保存一般膠片的適宜溫度是14℃~24℃,相對濕度為45%~60%;保存母片的適宜溫度是13℃~15℃,相對濕度為35%~45%。在保管膠片檔案的過程中,有條件時應在庫房內安裝空氣調節機和除濕設備,以控制庫內的溫濕度,最大限度地延長膠片檔案的壽命。

3.3.2防止陽光照射

陽光直接照射在膠片上,會使膠片變色、脆裂。保存膠片檔案的庫房最好選用無窗庫房。庫房有窗時,可加設外遮陽和內遮陽設施,也可以把窗戶密封起來,以防止陽光直接照進庫內。

3.3.3保持庫內清潔

搞好庫房清潔衛生工作,是防塵的措施之一。因為灰塵能隨風飄揚而散布到庫房,而要杜絕灰塵的來源,除庫房圍護結構內表面采取必要的防塵措施外,在庫房日常管理中,定期進行庫房清潔衛生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3.3.4注意預防火災

膠片制成材料多為易燃性物質,一旦發生火災,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在膠片保管過程中,膠片庫房要遠離火源;要禁止將火種,如火柴、打火機等攜帶進庫;嚴禁在庫內吸煙;庫內禁止使用明火;定期檢查電氣設備和線路,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庫內應設置氣體滅火設備和自動報警裝置。

3.3.5加強檢查

膠片入庫時,均應嚴格檢查驗收。要認真檢查膠片有無影響閱讀的劃傷、手印、污跡,有元受潮、脆裂、生霉現象,對于不符合要求的膠片應采取適當措施及時進行處理。在庫房管理工作中,應建立并嚴格執行檢查制度??刹捎枚ㄆ诤筒欢ㄆ谙嘟Y合的方法,隨時觀察和發現膠片的異常變化,以免造成膠片嚴重受損。

此外,當庫內外溫濕度相差較大時,膠片進出庫房前應在調節室或調節柜中進行溫度和含水量調節后方能進出庫房。

4聲像檔案及其保護措施

聲像檔案是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在從事各種活動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照片、底片、影片、唱片、錄音帶、錄像帶等不同材料為載體,以影像、聲音為主,并輔以文字說明的歷史記錄。聲像檔案是一個單位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湖北馬房山區)發現,聲像檔案普遍存在著歸檔不完整、保管條件差、管理混亂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檔案的完整和聲像檔案的保管及利用。聲像檔案管理嚴重滯后于檔案工作的整體發展水平,已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聲像檔案管理工作刻不容緩。

4.1聲像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4.1.1聲像設備存在著"一硬一軟"的現象

"一硬"是指聲像設備數量多。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工作需要,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聲像設備有了很大改善。在調查的161個單位中,僅有21個單位沒有聲像設備,占13%,87%的單位都有1臺以上的聲像設備,設備總數達671臺(架)。從總體講,聲像設備可算比較"硬"。"一軟"是指聲像設備管理之亂。有101個單位沒有制定聲像設備管理制度或相應的使用要求,占62%,致使有的設備閑置,沒人會用,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設備存放在科室或個人手中,沒有合理利用;有的設備使用人員不明確或頻繁變動,設備不能有效地利用。從而形成了"硬件硬、軟件軟"的現狀,而且"軟"的方面直接影響了"硬"的方面作用的發揮,最終造成一些重要活動沒能及時攝錄,檔案沒能完整保存下來,給以后聲像檔案的產生及歸檔留下了隱患。

4.1.2攝錄人員中存在著"一強一弱"的現狀和兩種誤區

攝影錄人員在各自單位中直接從事著產生聲像檔案的工作,并決定著聲像檔案的數量和質量。調查反映出在攝錄人員中存在著"一強一弱"的現狀。"強"表現在所調查單位的443名攝錄人員中,有專職156人,兼職287人,平均年齡35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2%。隊伍強大、年齡適中、文化程度較高這是"強"的一面;"弱"表現在443人中,專業工齡1至5年者381人,占86%,5年以上者僅占14%。經過專業培訓的共68人,僅占16%,其中1至3個月短訓(攝錄專業)的66人,??飘厴I2人,有84%的人都屬"自"。專業工齡短、專業知識及技能普遍較低這是"弱"的一面。

事實證明,攝錄人員"弱"的一面影響了"強"的一面發揮作用,加上認識上的誤區,造成了聲像檔案管理上的不規范。也就是說,產生聲像檔案的第一關棗形成和歸檔不把好關,待用時再靠檔案員去催要或檔案館去征集,那只能是"亡羊補牢"了。

5.1.3聲像檔案管理混亂,問題復雜

1)管理制度不健全,聲像檔案沒有集中統一管理

調查中有75個單位制定了相應的聲像檔案管理制度,占47%,有半數以上的單位處于無章可循的自由形成、自由處理狀態。據調查,聲像檔案的管理主要存在著3種形式:一是檔案室集中統一管理,隨時形成隨時移交,僅占26%;二是各科室一年一次移交檔案室,占35%;三是由科室分散保管或個人保存,占39%。由此表明有五分之二的單位聲像檔案沒有集中統一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有的單位雖有管理制度,但落實不夠,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2)檔案意識不強,聲像檔案難以及時完整歸檔

聲像檔案有較強的時效性和特殊的歸檔要求。例如照片底片需同時歸檔,影像需輔以文字說明,如果不及時歸檔,日后就是攝影人員自己也難以追憶齊全和準確。調查發現,有近20%的單位有積存照片沒歸檔,且多數照片、底片早已分家或已無底片,文字說明更難說清。本來是很珍貴的照片,卻由于沒有及時歸檔而失去了其應有的保存價值和利用價值。從錄音、錄像帶的歸檔情況來看,更令人擔憂,相當一部分單位都是"一盤帶子反復用",原始錄音(像)沒有保存下來。另外有些部門或個人手里保存著部分珍貴的聲像檔案,雖管理不規范,但當檔案部門去收集時,往往不愿交。究其原因,主要是檔案意識不強,對聲像檔案管理缺乏重視。

3)保管條件差,聲像檔案難以長久保存

聲像檔案的保管條件比紙質檔案要求更嚴格。而調查發現,只有廣播電視局、韓村河村等少數幾個單位設置了聲像檔案室或配備了聲像檔案專柜,其余各單位都將聲像檔案存放在文書柜內與其它檔案混存,不具備恒濕、恒溫、防磁等保存要求。致使一些照片變黃褪色,底片粘連變質,磁帶受損等,不利于聲像檔案的長久保存和利用,一旦發生問題,悔之晚矣!4)收集渠道不暢,聲像檔案館、室藏匱乏

區檔案館是全區永久保存檔案并向社會提供利用的基地。但目前館藏聲像檔案極為匱乏?;鶎訂挝恢杏薪姆种坏恼掌瑱n案散存在個人或科室內部,沒有集中統一管理。正是由于多年來沿襲下來的聲像檔案分散保存,難以及時完整歸檔統一管理,致使基層檔案室聲像檔案不齊全,檔案館的聲像檔案也就沒了來源。源頭沒控制住,加之征集措施不得力,渠道不暢,造成今局面。

5)區域性重大活動檔案失控,聲像檔案流失嚴重

眾所周知,每次區里或基層單位組織重大活動,召開重要會議,都安排人員攝錄像,形成了許多有價值的聲像檔案。其中一些在報刊上刊登或印成圖書、畫冊對外發行,但在檔案館(室)卻找不齊這些原始檔案。分析原因:一是多個單位同時參與的大型活動,檔案管理不集中統一。各部門領導及相關工作人員都是臨時抽調的,各自負責一塊工作,相應形成的檔案材料缺乏協調、統一、集中,活動結束后,檔案材料也各歸東西,聲像(包括文書、實物等)檔案流失在所難免;二是從籌備到結束沒有歸檔要求和相應的控制措施以及貫穿始終的檔案管理、服務工作,也造成檔案材料流失;三是有關專業人員檔案意識不強,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形成的檔案不及時歸檔,用完之后就歸為已有或是下落不明,又造成檔案的流失。

4.2[5]加強聲像檔案管理的保護

4.2.1加強宣傳、提高意識

搞好檔案工作不僅是檔案主管部門的事,更是各立檔單位乃至全社會的事,而各級領導的重視是做好檔案工作的重要保證。從這幾年的經驗看:一要爭取宣傳主管部門、新聞單位的大力支持,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提高全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及有關人員的檔案意識,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檔案工作氛圍;二要抓住機遇,服務中心工作。檔案主管部門、各立檔單位要善于抓住機遇,結合本地、本單位中心工作,通過館、室藏檔案以及生動的利用實例,發揮檔案自身的宣傳教育作用。

4.2.2加強管理,制定辦法,狠抓制度落實

要改變聲像檔案管理混亂的現狀,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管理辦法來規范此項工作很必要。區檔案局將與有關部門配合出臺《房山區聲像檔案管理辦法》;同時,各立檔單位也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強化規范管理,對產生的聲像材料從收集、歸檔到移交檔案室統一管理,制定一套嚴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杜絕歸為己有。對聲像檔案的日常保管、借閱、利用作出明確規定。永久、長期保存的聲像檔案應定期向區檔案館移交;在此基礎上要狠抓落實。要確保有關法規和制度落到實處,必須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確責任,依法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使之逐步變成自覺的行動,以確保聲像檔案歸檔質量。

4.2.3加強監督,分類指導,注重業務培訓

針對聲像檔案管理現狀,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大對聲像檔案的監督指導力度,并把其作為檔案目標管理、年度執法檢查的重點內容。同時,針對不同單位現狀,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分類指導,力爭整體水平的提高。對人員、設備、檔案管理都比較規范的單位,要鞏固提高,在開發利用上下功夫;對有設備、有專業攝錄人員,而檔案管理沒跟上的單位,應在依法管理、建章立制上加強指導和監督,促其逐步規范管理;對問題較多、基礎薄弱的單位,要限期建檔,加大指導監督力度,不留死角。注重業務培訓,全面加強對攝錄人員、檔案人員的有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形成好、保管好聲像檔案奠定良好的基礎。

4.2.4結合實際,創造條件,力求妥善保管

從長久保護和利用考慮,聲像檔案要求恒濕、恒溫、防磁、防震、防光、防火等。而目前聲像檔案保存條件普遍不符合上述要求,短時間內都配齊專柜或設專室又不現實。我們認為結合實際,創造條件,力求妥善保管是當務之急。首先,聲像檔案要獨立成卷,使用聲像柜或密閉鐵柜單獨存放;其次要嚴格控制庫房溫濕度,遠離光線、磁場等;錄音帶、錄像帶采取定期倒帶檢查等保護措施,盡量延長聲像檔案的壽命。

4.2.5全面出擊,形式多樣,疏通收集渠道

要實現聲像檔案收集完整,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物質保障,建立并疏通收集渠道,運用多種形式收集也很重要。結合地區實際,各立檔單位、區檔案館要全面出擊,采取多種形式收集。主要有:①通過正常移交接收。科室移交檔案室,檔案室移交區檔案館。②重點單位、重點科室重點收集。對本地重點單位、立檔單位重點科室產生聲像檔案比較集中的,要有重點地強化收集,經常溝通及時掌握情況。③重點人物(攝錄人員)直接征集。有一部分攝錄人員除擔當本單位的攝錄任務外,還被指派(或聘請)攝錄本地區的重大活動、重要會議、城市建設、外事活動等。對保存在這些人手中的屬于歸檔范圍的聲像檔案,要多方努力,登門收集和征集。④廣泛的社會征集。對散存在民間的聲像檔案,運用發公告、發文件、上門實地尋求等形式,采取有償征集、無償捐獻、建立名人全宗、個人代存等方式廣泛征集。

4.2.6建議檔案主管部門參與全區各類重大活動

針對地區重大活動(重要會議)檔案失控、聲像檔案流失嚴重的現狀及產生的諸多因素,應采取檔案局、館直接參與的辦法,由主辦單位通知檔案局派專人攝影錄像并負責其他各類檔案的收集歸檔工作,以確保全區重大活動產生的檔案(特別是聲像檔案),得以及時、齊全、完整地歸檔,統一管理,方便各方面利用。[來源

參考文獻

[1]郭莉珠主編:《檔案保護技術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

[2]國家檔案局編著:《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概論》,中國檔案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頁、86頁。

[3]趙淑梅《關于界定檔案壽命的一些思考》,《檔案學通訊》2003年第6期,第79頁。